炎黃部落主要在陝甘一帶,他們為何要到北京的阪泉去大戰?

阪泉一般被認為在北京延慶地區。


這恰恰證明了中國上古史存在極大的神話或傳說性質,以及古史辨派「上古史是層累的造成的」這一觀點的正確。

上古史中任何事件的記載,對於其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在沒有足夠早且充足的史料及考古證據的支持下,都只能抱有一種審慎的態度去看,不可目為事實。

而現代對於「某某故里」的考證,更多是從經濟目的出發,在無視大量不利證據的情況下做出的偽考據,沒有任何嚴肅性可言。


謝邀。阪泉其地,非是北京,乃在今山西省運城市轄境內。關於阪泉之義,錢穆有過考證,指其為流入鹽池的泉水。阪泉亦曾有寫作版泉的,這裡的版,與鹽版有關,鹽版亦稱硝版,夏季,在25至30攝氏度的常溫下,鹽池中的氯化物結晶成1至3米厚的堅硬版狀體,被稱為鹽版,鹽版以下是自然形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黑水河,鹽工打開河面鹽版,泉水溢出,故稱阪泉。沈括在《夢溪筆談》也有這樣的記載,說是解州鹽澤云云,後有「鹵色正赤,在阪泉之下「這樣的句子。故而我以為,阪泉之戰發生在今山西運城境內,炎帝部落在今日渭水上游以及秦嶺以南漢水上源一帶作為華夏部落聯盟的核心集團生息勞作的時候,新晉活躍於陝北地區的黃帝部落開始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繁榮景象。兩部落各具特色的農業文明對周邊地區的先民有著極為強烈的輻射效應,其影響力十分巨大,影響範圍也日趨廣泛。最終,隨著兩部落文明的逐漸擴散,不可避免的產生了激烈的碰撞。


反駁提問者黃帝在甘泉一帶,下面列舉歷朝歷代史料中炎黃在中原活動記錄?
1,匯總圖

2歷代史籍記載:
新鄭:黃帝故國,有熊之墟
戰國,《竹書紀年》:「黃帝軒轅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初制冕服。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
新鄭,黃帝、炎帝之父有熊氏少典所居;
宋《路史·國名記》:「少典,有熊之開國,今鄭之新鄭。
~~
新鄭華陽故城:炎黃母族有蟜氏游華陽,感生炎帝。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帝王世紀》云:「神農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為少典妃,游華陽,有神龍首,感生炎帝。
~~
新鄭:鳳凰銜書台,黃帝史官倉頡造字處
宋人在此建有鳳台寺
~~

登封:黃帝史官倉帝城
《禪通紀》:「倉帝史皇氏姓侯岡,名頡,治百有十載,都於陽城。」
~~
登封:黃帝游天室
《史記》:「天下名山八,入中國者五,一曰太室,黃帝所嘗游與神會。」
~~
登封:帝會嵩山
《水經注》:「外方山,嵩高是邑,於帝為黃。」
《內傳》:「帝會嵩山,王母飲以金液。」

西平:黃帝正妃嫘祖所居
《史記·五帝本紀》:「黃帝居軒轅之丘,娶西陵氏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後皆有天下。」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西陵,國名也。」。即汝南郡西陵縣
《漢書·地理志》載:汝南郡有西平縣。
北魏 酈道元《水經注》:水又東過西平縣北...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襄城縣:黃帝具茨山見大槐
《莊子》:「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方明為御,昌寓驂乘,張若、謵朋前馬,昆閽、滑稽後車。至襄城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適遇牧馬童子問途焉……。」
戰國 莊周《黃帝將見大隗》:黃帝將見大隗乎具茨之山...至於襄城之野...黃帝曰:「異哉小童!...黃帝再拜稽首,稱天師而退。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請問為天下。」
莊周謂黃帝登具茨,訪大隗,命駕於襄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見童子而問道焉,即此山也。為諸山之首,故曰首山。
~~~
襄城縣:黃帝采首山銅
《史記》申公曰:『天下名山八,三在夷狄,五在中國,首山其一也。
莊周謂黃帝登具茨,訪大隗,命駕於襄之野,七聖皆迷,無所問途,見童子而問道焉,即此山也。為諸山之首,故曰首山。
東漢王充《論衡·道虛篇》:「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鬚垂鬍髯下迎黃帝。
明萬曆四十六年《襄城縣誌》:「首山,在縣治南五里,橫亘九里。

洛陽:黃帝、炎帝的母族有蟜氏居平逢之山;
《國語·晉語四》:「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山海經·中次六經》:「縞羝山之首,曰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蟜蟲...
~~~~
洛陽:黃帝遊河洛,得遇洛書;
《尚書·中侯》:「黃帝巡河洛,龜書赤文成字象軒。」
《帝王世紀》:「黃帝之時,天下大霧三日。黃帝出遊洛水之上,見大魚,殺五牲以醮之。天乃甚雨,七日七夜,魚流於海,始得圖書。
~~~~

靈寶:黃帝鑄鼎荊山下
漢王充《論衡·道虛篇》:黃帝采首山銅,鑄鼎荊山下。
~~~~
靈寶:荊山黃帝鑄鼎原、黃帝陵
靈寶鑄鼎塬聚落遺址群:國務院公布的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文物局、國家發改委列入「十一五」期間全國100處重點大遺址保護專項,並被列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六大遺址首選。
~~~~

新安:黃帝密都青要山
《山海經·西次三經》:「青要之山,實維帝之密都。」
《莊子在宥》云:黃帝聞廣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見之,問以至道之要。
明,成化年間《河南總志》:「崆峒山,在鈞州西北五十里,上有逍遙觀。
清,蔣廷錫編《(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觀,名逍遙,盤旋而上,懸崖絕壑,石洞瀑布淙淙有聲,為一郡之勝。舊志雲,黃帝問道於廣成子處。
清,光緒二十八年田文鏡《河南通志·山川》:「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觀名逍遙。
清,張元方《小方壺齋輿地叢鈔》:「崆峒山在州西南,漢司馬遷嘗西遊至此。相傳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臨洮。莊周述黃帝問道崆峒山,遂游襄城,登新鄭之具茨而訪大隗諸山,皆於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當為近。」
清,顧炎武《天下郡國利病書》:「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觀,盤旋以上,懸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澗,淙淙振林木。崖巔有石洞,中有白犬,常游洞外,因號其冢為玉狗。峰上有廣成子廟及崆峒觀,下有廣成墓及城,即黃帝問道處。平涼、臨洮各有崆峒山,各雲廣成子隱地。莊子言黃帝問道崆峒,遂言見大隗,迷於襄城之野,其為此山無疑。」


黃帝出生並建都於河南鄭州新鄭市,是歷代史書及近現代炎黃文化研究者的共識!
陝西黃帝陵僅僅為「衣冠冢」,即使是漢武帝也對黃帝陵提出疑問「黃帝既然升仙,哪裡還有墳墓」!
炎黃共同發源於陝西,不過是陝西為了爭一份「中華民族發源地」,以及在三黃五帝時的上古史中填補陝西地區的空白!真正考察起來,沒有任何站的住腳的證據,而且夏朝都正式不了,何況三黃五帝,這也使得某些地方學者有了借題發揮,解釋歷史的空間!
而陝西曆來宣稱的只是黃陵所在地,關於黃帝故里也是近幾年才提出來,而且根據陝西部分學者的文章可以看出來大部分是持甘肅說,一小部分認為是山東,還有一小部分則認為是陝西,而以以前西安市副市長為代表的部分人則是直接批判河南新鄭說。同時近幾年陝西也宣稱黃帝鑄鼎塬也在陝西,並召開研討會,然而之前一直只有河南靈寶鑄鼎塬,並且中華探源工程中唯一跟黃帝有關的遺址就在靈寶!以陝西黃陵的證據「石碑」說來看,靈寶黃帝石碑是唐朝貞元年間的,比陝西黃陵石碑早了700年!

歸根到底不過是利益之爭,陝西政府搞黃陵祭祖幾十年,突然河南政府搞黃帝故里拜祖大典,而且僅僅幾年就超過了陝西的規模,同時雙方都在爭取上升為國家層面。所以以西安市副市長發文為起點的黃帝之爭高潮開始,於是從無到有,從一小部分到很大部分人開始直接論證炎黃皆出陝西!但目前炎帝祭祀以湖北隨州最大,黃帝祭祀以河南新鄭最大,陝西僅僅以黃帝陵祭祀排在河南後面(根據國家層面出席人,比如河南這邊來的國台辦主任,陝西那邊去的是國台辦副主任)
另外提出炎黃陝甘一帶,其實就是主張中國西來說,只不過這個是小範圍的,就是主張漢人是從青藏高原遷徙來的西羌人,但從史前文化的分布以及誕生時間來看,早在中華三黃五帝前中國大地各種文化已經是遍地開花!
按說炎黃作為中華始祖,哪裡都可以祭祀,人人都可以祭祀,你陝西可以搞你的黃帝陵,河南也可以搞他的黃帝故里,河北遷安搞黃帝故都,河南靈寶搞他的軒轅墳,河北橋山搞黃帝陵,,,但是不能肆意攻擊吧,你說別人的是假的,你自己的就站的住腳?何至於一個副市長都公開打口水仗?,,,

為什麼中原能代表我們這個國家,而不是關中,更不是巴蜀?
為什麼無論是建都南京的明王朝,還是建都關中的西漢王朝都自稱是「中原王朝」?
因為中原是中華民族,華夏兒女的發源地,從神話到夏商周三代,中國的核心區就在中原,不管是東邊來的商朝,還是西邊來的周朝,他們都有一個始祖是來自中原!

戰國 《世本》的五帝為: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
戰國 《世本》卷二,紀,:「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為五帝。黃帝有熊氏,少典之裔子,帝軒轅也。
黃帝
戰國 《世本》
卷一帝系篇
  少典生軒轅,是為黃帝。
  註:號有熊者,以其本是有熊國君之子故也。都軒轅之丘,因以為名,又以為號。
黃帝居軒轅之丘,娶於西陵氏之子,謂之嫘祖,產青陽及昌意。
顓頊
《左傳》:顓頊居帝丘,稱高陽氏;衛,顓頊之墟也,故為帝丘。
《史記·五帝本紀》載:「軒轅黃帝崩,葬橋山。其孫即昌意之子高陽立,是為顓頊帝也」
帝嚳
《括地誌》云:河南偃師為西亳,帝嚳及湯所都,盤庚亦從都之 。
《水經注》:「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屍鄉亭是也。」
唐堯
《漢書·地理志》載:「晉陽本唐國,堯始都於此。」
《史記·五帝本紀》正義中引《宗國都城記》云:「唐國,帝堯之裔子所封,漢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恆山之西,其南有晉水。
虞舜
《括地誌》:河東縣南二里故蒲坂城,舜所都也。
《歷代宅京記》:「舜都蒲坂,今山西平陽府蒲州。

三皇五帝基本上在河南,山東,山西,河北等中原地區活動,史料記載清晰,這四個省是中國文化的源頭:
三皇五帝在中原:
其中,黃帝戰勝炎帝之後,曾在河北涿鹿建都,即位不久即遷有熊國:黃帝邑與涿鹿之阿;(去年年末,國務院下發《中原城市群規劃》即是以河南為主體,包含山西,山東,河北安徽,而且對這五個省給了一個任務就是「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


聽說炎帝部落是仰韶文化,黃帝部落是龍山文化

蚩尤如果是河北的部落也不是沒可能,因為河北也是較早學會煉銅的地區


最合理的解釋應該是,黃帝根本就不來自陝西,而是來自遼寧,沒錯,就是最早玉石文明和龍形文明,紅山文明到二里頭,這片區域,就是遼東,內蒙,山西河北北邊,這是黃帝部落的主要活動和遷徙區域。是高寒文明。

而炎帝,來自熱帶,陝西,山西南部,河南。

蚩尤,九苗是以山東半島為主要領地的文明。

炎黃戰與北京附近符合地緣理論。之後又與蚩尤戰與河北也能解釋。


炎黃部落主要在陝甘一帶,他們為何要到北京的阪泉去大戰?

胡扯的沒邊際了唄。


古書還說,羌族出自「三苗」,在今洞庭湖、鄱陽湖一帶,被舜帝率領的軍隊擊敗,將他們遷至三危山(今甘肅臨夏)。當時我心裡就WTF了,5000年前的人知道江西到甘肅有多遠嗎,知道長江跟黃河嗎,知道什麼叫千山萬水嗎


上古時代人的遷徙是很頻繁的,一是因為自然環境還很惡劣,二是當時可能還沒有完全學會定居耕作。
長途的有組織的遷徙也是很常見的,往往是開發成熟的地方向尚未開發的地方大規模遷徙,比如三星堆文明據說是來自中原「有緡氏」部落(大概在山東西部一帶),楚國人的祖先據說是來自河南新鄭一帶。
兩個部落邊走邊打,正好打到阪泉這裡,發生了一場惡戰。而且當時兩個部落應該都正處在拓展時期。
這個推斷還算比較合理吧。
此外,我聽到的另外一種說法就是當時的黃帝文明的位置可能就是在位於遼寧、內蒙、河北交界一帶的紅山文化。這樣兩個部落在北京附近交鋒,地理位置上就說得通了。
事實上炎黃、蚩尤兩個部落的核心區域究竟在哪一直是有爭議的。而且這種上古時代的傳說考證起來相當麻煩。


以下信息來自百度百科
關於阪泉之戰的地點有三個說法
(1) 在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相傳舊名漢山。《左傳·僖公二十五年》:"遇黃帝戰於阪泉之兆。"參閱《嘉慶一統志·太原府》。
(2) 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史記·五帝本紀》﹕"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張守節正義引《括地誌》﹕"阪泉﹐今名黃帝泉﹐在媯州懷戎縣東五十六里。出五里至涿鹿東北﹐與涿水合。又有涿鹿故城﹐在媯州東南五十里﹐本黃帝所都也。《晉太康地里志》曰﹕"涿鹿城東一里有阪泉﹐上有黃帝祠。""
(3) 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南。宋沈括《夢溪筆談·辯證一》:"解州鹽澤方一百二十里。久雨﹐四山之水悉注其中﹐未嘗溢﹔大旱未嘗涸。鹵色正赤﹐在阪泉之下﹐俚俗謂之"蚩尤血"。"

北京延慶縣有兩個村,一個叫上阪泉村一個叫下阪泉村,也可能是阪泉之戰的地點。


炎帝的部落在八百里秦川那一帶富饒的地方,黃帝的部落在陝北,有點窮,黃帝帶著人馬想回到秦川,估計炎帝不幹,然後黃帝就帶著人馬繼續向東,往山西那邊走。蚩尤部落呢,是在山東沿海那一帶。炎帝想東進,蚩尤想西進,兩伙人就在河南那一帶打了起來,炎帝打不過,就向黃帝求助,黃帝也打不過,九戰九敗,一直撤到到了涿鹿這裡,然後黃帝得到了外援,比如九天玄女什麼的,大敗蚩尤,殺死蚩尤。從此,黃帝部落大盛,炎帝部落也皈依了,後稱我們就是炎黃子孫了。其實呢,蚩尤雖然大敗,但是山東沿海那一帶還有很多其他部落,跟蚩尤部落是一個文明體系的,這一支在後來的五帝時代和夏商周時代又不斷交替登場,在漫長的歲月中共同融合為華夏文明。。。


因為古人太無知,不知道阪泉在北京,更不知道今人無腦。

相傳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其地所在,有四說:

(1)在山西省陽曲縣東北,相傳舊名漢山 。

(2)在今河北省涿鹿縣東南。

(3)在今山西省運城縣南。而如今在延慶縣張山營鎮有兩個村莊,分別叫上阪泉和下阪泉。它們在過去原本是一個村莊,叫做阪泉村這裡也有可能是阪泉之戰的戰場。

(4)在今河南省扶溝縣。

看了下被頂上去的答案,真是XX多如牛毛。人無其祖,不知其所出,你罵他祖宗十八代都罵不著


黃帝部落不僅僅是在陝甘一代的單一仰韶文化區,而是融合型的部落。

炎帝估計是以仰韶為主體,融合龍山。是以山西上黨高地為中心,稱霸華北平原的統一體。稱為炎部落

黃帝可能更複雜,是仰韶快滅亡的一支,融合紅山文化,形成的阿善文化和老虎山文化,最終形成石峁遺址,比炎帝晚了幾百年,集中在陝北石峁一代。但是以前稱為黃部落。

蚩尤可能是以泰山為核心的龍山文化、大汶口文化人群。稱為泰部落。

阪泉也不是在北京華北平原,而是張家口涿鹿縣礬山鎮到北京延慶的交界,這個地方是典型的黃土高原,太行山區,或者說是桑乾河流域,當時阪泉真的是一個泉。可能還是一個大湖。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隸屬於黃部落的小部落:應龍部落。一個起源於山西應縣一代,掌握有桑乾河流域,並掌握阪泉湖。

因為應龍有「擒殺蚩尤」、「追殺夸父」、「導水入海」三大功績。

其實是和當時的氣候有關的,當時很可能連續幾百年大旱,華北地區的炎帝、幾百年後的黃帝、蚩尤等傳統農耕部落不得不北上尋找水資源。位於寒帶太行山區的阪泉湖並沒有受到大旱的影響,被眾多外來強權爭奪。

弱小的應龍部落不得不求助黃部落,分別與炎部落、泰部落大戰。特別像現代兩村為搶水而械鬥。

最後應龍部落依靠黃帝擊敗炎帝,百年後殺蚩尤、殺夸父,守護了自己的水資源,並導水入了黃帝部落的農田。


阪泉是存在的,但是不在中原,不是所有的冰川可以稱為冰大阪,只有一號冰川。黃帝未曾到過中原,大禹也沒有見過黃河。所以如果想了解真相,可以到人類分子論壇找wslgt888.


推薦閱讀:

為什麼經常有人黑中醫,而黑心理學的較少呢?
「青春已死」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海南地理位置那麼好,為什麼經濟與教育那麼落後呢?
詞牌名中如迷仙引、漁父引中的「引」是什麼意思么?各個詞牌名的由來是否有什麼規則么?
世界上曾經存在過什麼鮮為人知的奇特職業?

TAG:人文 | 人文地理 | 中國上古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