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可以用通俗易懂有趣幽默的語言寫嗎?為什麼大部分論文的行文都是枯燥的?

原來看過一本「數字化生存」,寫得很幽默。為什麼大部分論文不能像這樣寫呢?


首先,論文是給同行看的。同行沒有知識上的障礙,他們的「目的」是直達你的研究,而不需要「俏皮活潑」的語言作為「橋樑」。
當然「不需要」不代表「不能」。更進一步的原因歸結有二。

  • 去個性(千篇一律)

作者希望展示、同行希望看到一個「普遍」、「客觀」、「程式化」的研究。於是在表達形式上,就要將「人」的因素降到最低。換句話說,你的研究被視為「科學共同體」的共同知識的一部分,而不是你自己的思想;所以你要用「科學共同體」的語言來表達,而不是「你」的語言。
這種淡化個性的現象,在所有職業化的場合都存在。比如辦公室白、灰色調的裝飾,以及「制服」。

  • 去修飾(白開水)

論文唯一需要突出的,就是研究本身。即,論文的價值在於研究內容,而不在於具體的表達方式。實際上,為了突出研究本身,在表達方式上會傾向於「白開水化」(我稱之為語言的「基態」),避免「花哨」的表達。
反之,任何表達方式上的「激發」,都會有風險:會被視為不必要的干擾,過多地注重形式,會沖淡你的論文主題,顯得極不專業;同行會覺得,你需要用一些「花哨的方式」才能展現你的研究,這會讓人懷疑你的研究的可信度和價值。

所以俏皮活潑是不應該的,而故意嚴肅、故作高深也是要避免的,因為二者都是表達形式的「激發」,只不過方向不同。唯一應該做的,就是平鋪直敘、平淡無奇。

其實就像吃魚一樣——白水煮的魚,才是真正的魚味兒。當你只關注內容的時候,任何形式都是多餘乃至負面的。


考慮到信噪比問題吧


「俏皮活潑」在大眾文化的語境里。它是一種模式(pattern),主要在由兩部分構成:語彙集合和修辭手法。在模式結構上,它跟「學術論文式的語言」並無巨大差別。當然,俏皮話往往還需要一個外部的語言素材庫,比如隱喻或黑話所對應的時事來源或典故;但注重引用傳統和綜述規範的學術論文,也是類似的。

差別在於:

  • 一方面,兩者的語彙集合不同。這很容易理解。活躍在大眾文化里的俏皮話,使用大眾文化里的語彙;面向具體學科的論文或專著,則使用相應學科範疇內的語彙。大眾文化注重時尚,語彙更新迅速;學院注重傳統,語彙更新慢,偏保守。
  • 另一方面,大量的學術論文通常不使用複雜的修辭技巧;而優質的俏皮話,修辭技巧則很豐富,甚至創新。學術論文減少修辭技巧,通常是為了降低寫作難度,同時便於信息流通(也降低翻譯難度)。

還有一點就是形式語言,比如公式、代碼、邏輯,以及模式固定的圖表語言。這是一種學習成本較高,但後續溝通、傳達效率也很高的語言模式。較高的學習成本使其在大眾文化中無法輕易傳播,自然也「生動」不起來。

那麼「學術」或「理論」就真的俏皮不起來?去看看羅蘭·巴特是怎麼在《戀人絮語》里寫俏皮話的吧。比如這裡: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139564/answer/14103087。


.
您不妨先試著用俏皮活潑的語言在知乎上回答一個與你所學專業相關的問題,然後就會發現,自己把問題想清楚已經很不容易了,把問題向別人解釋清楚就更難,俏皮活潑地把問題解釋清楚實在是難上加難。

我本科畢業論文的題目是《電梯曳引永磁同步電機低速下的轉速檢測與控制》,其實不是很複雜。不過我已經抱著頭想了一個多鐘頭,也沒想明白怎麼讓這個題目變得俏皮活潑一點點…說真的,我覺得把論文弄得有趣比寫出論文還要花費更多的力氣和時間。
.


以上諸大牛的答案已經很完整了,但用俏皮話寫論文還是有先例的,並且還是大家,已逝的歷史學家唐德剛的論文幾乎篇篇都是俏皮話,論證相當嚴密,論述也詼諧幽默,唐的《晚清七十年》厚厚一大本,都是俏皮話,我在網上摘抄了一點:
我們治「當代民國史」的史學工作者,落筆的先決條件應該是對「傳統帝國史」(尤其是晚清這一段)有個本質上的了解。因為「民國」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帝國」慢慢地轉變過來的。帝國是父,民國是子。不知其父,焉知其子呢?

再者,帝國和民國的關係還不是生理學上雞和蛋的突變關係;不是一隻帝制的雞,忽然生下一個民治的蛋來。它二者的關係,卻是蠶之與蛾的關係——在本質上,在制度上是一種抽絲剝繭的蛻變關係。兩朝嬗遞、藕斷絲連,是不可以一刀兩斷的。

孫中山先生在他的「遺囑」上說他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他的目的是「在求中國之自由平等」。這篇〈總理遺囑〉原是那位頗有文採的汪精衛執筆的。汪氏為遷就他那「必須、務須、尤須」的行文腔調,代孫先生撰遺囑,就不免以辭害意了。中山革命之目的,不只是在追求中國在國際間的自由平等;他還要全中國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上,彼此之間也自由平等呢。

可是一個國家縱使能完成上述的兩大條件如戰前的日本和德國,究竟怎樣才能把它維持下去,而不致走火入魔,也是個天大的難題。古人云「創業不易、守成尤難!」正是這個意思。試看日本「明治維新」諸賢苦心孤詣所建立的代議虛君制,是多麼令人神往。殊不知前輩可以「創」之,而後輩卻不能「守」之。等到少數暴戾無知的「少壯軍人」,藉愛國之名,以暴力干政;振臂一呼,全國景從。勇則勇矣,其後果便要吃原子彈了。再看德國:一次大戰後,它忍辱負重、重建共和,多麼可泣可歌!不幸少數領袖,私心自用,利用群眾報復心理,化仇恨為政治力量,德意志民族就重罹潔劫了。


唐德剛行文多是如此,這樣的論文看起來,不枯燥不油膩,別有一番風味,當然在我有限的閱讀範圍內,唐德剛只此一家別無分店。


因為過多的修辭會帶來極大的閱讀成本。
論文應該是越直接越好,越簡潔越好。我第一句來個比喻,第二句來個排比,第三句來個排比比喻,閱讀者花大量的時間來理解你的比喻,來欣賞你的排比,很容易就被繞進去了,對於閱讀你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極為不利。
還有一種可能性是,這樣使得論文帶有了感情色彩,這樣讀者很容易因為主觀感情而認同或者不認同你的論文,而不是因為你確實有沒有道理。
樓主的經驗其實是非常危險,也非常能說明問題的。樓主看到一本很幽默的書,留下了深刻印象,那麼樓主留下印象的究竟是這本書的內容,還是「幽默」呢?可見修辭極為不利於說理。
另外,我不知道樓主的專業。論文是給同行看的,而修辭是為了吸引人,便於人理解的,同行不需要這些,因為同行肯定只對你的內容感興趣,而且肯定會理解你說的(只要你用的是「行話」,也就是這個領域通用的語言體系),所以過多的修辭是浪費。
拿經濟學來說,這是一門社會科學,但是已經非常數理化了。因為數學是最純粹的語言,數學比自然語言更加「枯燥」,正是這個枯燥使得我們能夠更加關注內容,而不是表面的「有趣」。


cuz it"s weird!
u may ask, how weird is it?
WWWWWWWWWWWWWWWWWWW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E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RRRRRRRRRRRRRRRRRRRRRDDDDDDDDDDDDDDDDDDDDD


這道題真的要來支持@著微 的回答。因為論文的編寫不是只為了給老師看阿,儘管我很愛葛大。
當然著大說的有可能偏重於理工科類論文,我稍說明下文科類論文。
對於論文的處理我從前很苦惱,我說我不擅長說明,我擅長的是隱晦的抒情,然後老師說我教你五個秘訣:一看文獻,二看文獻,三看文獻,四累了休息一下看文獻,五重複上述。夠熟悉了你就能運用了。
1、文科類論文可以稍微為了維護自己的觀點抒發一下情緒,但是也不能太讓別人發現。因為文科類論文說實在的可能並沒有唯一的正確答案,它分的是看法不同。所以有點自我情緒尚能理解。
但是著大已說的很清楚了,去個性化,是為了體現你治學嚴謹的態度,要讓你的研究成果大於一切,大於你的個人風格,要收編在文論庫里讓人感到和諧統一。任何事都一樣,強烈的主觀情緒的表達只會讓人感到你的心虛和不專業,才需要造聲勢。你的觀點若值得被接受,冷靜客觀的描述。
2、為何去形式化?不要整段整段套用,因為論文成不成,還要考量你的論文相似度的好嘛。
而且過於形式化顯得行文浮誇,形式感大於內容描述,著大也已說明此點。
3、綜上兩點,我也可以告訴你,雖然要求的是平淡無奇的白水語,但是把論文寫出具有辨識度還是我們的追求。
4、作者提到了一本書,覺得國外的文獻類研究更能閱讀下去對不對。我思考過這個問題,為何同類教材,國內多有嚼蠟之感,國外卻能有引人入勝的效果。這種感覺還能直接體現在某些譯本與譯者前言的差別。
再如霍金一本時間簡史成為了最受大眾歡迎的理論物理學研究介紹,因其深入淺出,用語通俗;但是可能還有無數的科學研究與猜測比這還重要,大家是不知道的。
所以我發現我從前一直誤會了。譯本書籍、教材的功用是「普及」啊,是要讓我們普羅大眾感興趣、讓我們能看懂。但真正文獻庫給專業人士看的,他們要的是數據,成果。他們沒有工夫看賣萌和機靈和個性噴發,是就是,不是就不是,他們自己沒空取悅大眾,只是需要最簡單直接地說明這個問題。
你寫俏皮話可以,除非你是牛中之牛,這樣你的同行或前輩看到你這篇論文,是不得不會心一笑,覺得你科研水平流弊,性格又好。如果不是素質過硬還俏皮話滿天。。。呃。。。
這才是論文界的流行法則啊。

淺見。


讀論文的人來說,有乾貨的文章就是生動的文章。沒有創新的文章,再生動的行文也是一錢不值。當然,我不會說寫法不重要。


也可以啊,樓主,你是沒遇到過而已。
給你個網站:lol my thesis
全是你要的...
例如:


有趣幽默是完全可能的,但通俗易懂要看論文所涉及的具體內容。
所謂」通俗易懂「意味著能夠使用眾人都能夠理解的語言來敘述,而這基本上就將描述語言限定在了日常語言的框架內。

依據論文所涉及的領域不同,會有各種專門的概念、關係、推理。如果要使用日常用語來描述這些概念、關係、推理,大概有這麼四種情況:

1.可以使用日常語言描述,能夠明晰確切的描述,並且能夠較簡潔的描述;
2.可以使用日常語言描述,能夠明晰確切描述,但將極為繁瑣;
3.可以使用日常語言描述,但無法明晰確切描述。
4.完全無法使用日常語言來描述。

到第二種情況,寫出來的論文恐怕已經不會被許多人接受了。到第三種情況,就已經完全不符合許多學術論文的要求了。而到了第四種情況,就不僅是是否符合要求和被人接受的問題,而是根本寫不出來。

總結:
任何論文,都可以寫得有趣幽默。作者有本事搞怪又確實想要搞怪誰也攔不住。
但是否能夠通俗易懂,這不僅是作者的能力和願望的問題,而涉及到一套語言能否描述某個領域內的概念、關係、推理。如果一套語言根本無法描述一些概念、關係和推理,那作者就是有天大的本事,也根本無法使用這套語言來進行描述,自然也就不可能寫出論文來。


誰說沒有,順便膜一個的大有人在


最近在一篇文章(環境污染排放類)里就稍微講了一下中國統計年鑒可能存在人為操縱而使得數據失實,收到的審稿意見是這樣的:While I appreciate the author"s approachable writing style, there are times when the text veers away from the scientific issues and dwells on tangential issues。所以知道這個圈子的人是不允許有半點個性發揮的。


可讀性與嚴謹性似乎很難兩全。

在一些場合,人們希望自己顯得嚴謹、準確、鄭重、專業,學術論文的寫作就是這樣。我想學術論文更多是用於內行之間的討論交流,要求精準,盡量減少語言可能帶來的誤解和歧義,而不必過多追求淺顯活潑。就好比,一個馬上要幫我做手術的醫生,如果不停地給我講段子並且狂笑不止,我一定覺得這丫會把手術刀忘在我肚子里。

題主舉的例子是學術類的書籍,多少有些向大眾傳播普及的意味,傾向於吸引讀者,也不過多受篇幅限制,可以力求生動。類似的例子還有卡尼曼的《思考:快與慢》,寫法幽默,深入淺出。科普文章也可以這樣寫,果殼上挺多的。但即使幽默俏皮,也只是一些相對外圍的語句,關鍵性的解釋還是會用嚴肅的表述的。


論文的主要目是為了描述事實,揭示規律。

描述客觀規律不需要俏皮話,只需要概念,數字,單位,以及邏輯,有點像八股文。

如果過多的使用形容詞,讀者肯定會有很多疑惑:

  1. 病人快樂起來:什麼是快樂,如何被量化的?
  2. 產生了顯著的作用:什麼是顯著,P值是多少?
  3. 顏色變深:灰度增加了多少?有沒有圖片?
  4. 細胞數量大幅減少:到底減少了多少個/hp?

寫的是論文不是段子……
讀一下歐洲大陸學者的文史哲類論文會發現儘管寫的嚴謹但是並不枯燥修辭很豐富。尤其是法國人。不過你會發現狀態不好的時候看了跟沒看一樣……


作為動畫學的人,我知道動畫學的論文有活潑的可能,只不過現在這麼寫的人太少了。
多數人滿足於把文章「寫完」而不是「寫好」。
當然,「寫好」其實不一定是活潑的。活潑這個詞不準確。
準確地說,好文章在嚴謹、言之有物的基礎之上,還應該是流暢的、易讀的和有趣味性的。


因為很多人認真寫東西都寫的別人看不明白,自以為詼諧幽默的別人看了估計要問候他全家。


身為一個把畢業論文寫成穿越小說的奇葩本科生,我的意見是可以——只要你的導師比我導師隨性,你的成績比我的成績差勁就成。

絕大多數答主出於學術研究的目的,認為通俗幽默的文風會破壞學術嚴謹性,過多的無關信息會影響文章質量等等。但事實上,大部分普通人唯一需要考慮此問題的時刻,是在創作大學畢業論文的時候。而就我所見,大多數畢業論文的學術價值相當有限——我說的有限,指的是把百度來的前人文獻東拼西湊形成的全文,基本靠鬼扯和腦洞的強行有意義,用翻譯軟體直接生成的外文翻譯,畢業之後這輩子不會再看第二眼的那坨翔。那麼,等死,悶聲作個大死如何?

儘管不十分常見,然而在部分學科中,將文字變得通俗易懂的創作力、以及使論文變得有趣幽默的創意,同樣被看做學術素養的一部分。我不知道其他專業情形如何,但在文學類專業中,此類傾向尤其明顯,以至於教授們看到這種明顯不合學術規範的文字,不但推崇有加,甚至會爭相去結識文章作者。假如你的人生目標是成為作家,而非成為教授,那麼,導師們又何必用拘束學者的規定來拘束你呢。

有必要說明的是,我在這裡回答的僅僅為「是否可以」的問題,而非「是否應當」。儘管我對我的奇葩論文十分滿意,然而論文的評價中包括了是否符合論文格式這一條,因此,這種另闢蹊徑的論文不會獲得太高的分數。那麼,請大家捫心自問,您是否對枯燥發文的論文答辯心存不滿,希望自己的創意不被條條框框所拘束,寧可失去競爭分數的可能,也要用趣味填充自己的文字——我的意思是,你是不是成績差到破罐破摔,本著抖個機靈的念頭,打算來搞個大新聞?我好像忘了告訴大家,我是連續三年的年級倒一來著。

那麼,本著無文無真相的原則,我把我當年那坨翔放出來了。這篇文字導致了其他院系的學霸們對儒學院學術素養的廣泛質疑,不過,管他呢,至少論文報告會上大家都聽得很開心。

漢惠帝劉盈治療記錄


作者 呂中豪

【摘 要】: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心理之學亦無他,明本心何以放,知放心何以求而已矣。善此學者,視人童蒙之所已,察人行止之所安,足以盡曉其心曲,而心外之物莫不可知。漢之惠帝,仁孝有德,然弱冠而亡,時人莫測其故。今以史料所載,心學所言,兩為參照,明彼前轍,庶幾可免後車之復蹈也。其文仿牛僧孺《周秦行紀》 體,使古今相晤,暢所欲言,以發明其性情。或有史傳之闕文、傳聞之未詳,以今度之,想其當然,闕如之訓,不能盡合。惟願以此文風,聊以媚世,使鄰之翁媼,市之屠博,亦可縱觀而無礙。昔漢書十流,不廢小說;莊周論道,語多杜撰。是以知雖子虛烏有之言,亦有可觀者也。

關鍵詞:心理學 劉盈 劉邦 呂后 家庭

一、前言
下面我打算介紹下我曾經治療過的一位諮詢者。

當他第一次來向我尋求幫助的時候,他的表現十分正常。正如大多數處於青春期的男孩子一樣,他對於逐漸逼近的成人期壓力沒有做好完全的準備。他有一個事業十分成功的父親,身為嫡長子的他被視作家族產業的繼承人,而他卻缺少父親身上的許多人格特質,這導致了父親對他評價不高,也使得他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個合格的繼承者懷有疑問。此外,他有一個討人喜歡的弟弟,父親對小兒子的偏愛毫不掩飾,使他認為自己的地位、權力、親情每時每刻都有被完全奪走的危險。這種種壓力令這位年輕人的內心充滿憂慮,於是他決定向一位心理醫生尋求使心境平和的方法。

從他的自我介紹中,我判斷他的問題與許多家庭長子的心理問題並無太大不同,唯一有些特殊的是,他那了不起的父親正是漢朝開國皇帝劉邦,而他本人則是未來的皇帝、當朝太子劉盈。


二、本論
從劉盈在事業繼承方面感受到的壓力來看,我猜測劉邦本人在家庭生活中過度強調了他的成就。稍後的交談中這一猜測得到了證實,我了解到,即便在其父親太公面前,劉邦也多次炫耀過他的地位與成績。如果父親在家庭中放棄較為平等的循循善誘而習慣於使用權威地位壓制他人,極易導致子女的自卑、氣餒以及社會興趣的喪失。同時,地位傑出並將自豪感帶入家庭生活的父母會讓子女感到追趕無力,從而喪失自我發展的動力。另外,父母對子女的偏愛對於被忽視的家庭成員而言是極度危險的事情,其嚴重程度足以令最好的孩子走上歧途。較受喜愛的孩子會令其他兒女蒙受陰影、感到沮喪、並且懷疑自身的能力,對於曾經享有父母全部關注的長子來說尤其如此。以上原因,足以解釋為什麼許多名門子弟往往不盡如人意。

事實上,從各方面看,劉盈都算得上不錯的年輕人。他待人寬厚溫和,能禮賢下士,與兄弟們——甚至是那位威脅其地位的幼弟——十分親切友愛,並且不像大多數貴族子弟一樣驕傲奢侈,因而頗有寬仁的名聲。然而在交談中,我發現他對自身的優點並不看重,甚至將其視為無能的表現之一。他將自己比喻為羔羊,而他理想中的人格應該富有狼一般的侵略性。這種對自我的負面評價令他顯得消沉而被動,這加劇了父親的反感,而父親的態度進一步惡化了他的心境。

我們可以看出,他的生活中充滿了無法控制的應激源,長期處於難以忍受又無力自拔的惡劣環境的人,要比常人有更多的抑鬱易感性,也更容易產生失敗感。然而,即便是處於同樣糟糕的環境,人們所受到的影響好壞與否也各不相同。認知理論認為,使人心境惡劣的並非是生活本身,而是人們看待生活的思維方式。我在此將他的消極思維記錄下來,你們可以嘗試在每兩句話之間連上帶線的箭頭,然後在最後一句後面畫一條長一些的連線指向第一句話,然後你就能明白負面思維是如何循環往複並發生作用的。

「父親覺得我一點也不像他。」
「我不具備一位皇子該有的稟賦。」
「我沒有任何優點。」
「我會永遠令父親失望,最終他將對我完全絕望。」
「我沒有才能去繼承父親的事業,也沒本事掌控一個國家。」
「我的生活毫無意義。」
「我是個失敗者,永遠都是。」
「我總是這樣毫無意義地自怨自艾,父親會怎麼看待我這種人呢。」

他的自責是徹頭徹尾的,他將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麻煩完全歸結到自己身上,並因這種錯誤的思維方式陷入沮喪。在知道他有一位善於責備兒女的父親時,我們可以推斷出他的這種自責傾向來自於家庭生活。在眾多治療方法中,認知療法側重於使諮詢者反思自己看待問題的方式,讓他們學會檢驗自己的看法,並嘗試以新的觀點看問題,我認為這是此時最為適合的療法。

於是我建議他對摺磨自己的負面思維進行堅決的抵抗,用同情而富有理性的態度——他一直希望父親能夠如此對待他——來看待自己。比如就剛才的例子而言,從與父親不相像並不能推出自身不具有皇族才能,溫文儒雅的皇帝往往更能勝任守成之主的職責,而將自身價值的判斷完全寄託於他人是不理性的。嚴謹地分析所有證據,不難判斷出他的德行名聲已經得到許多朝臣與名士的認同。如果運用積極的態度審視其父的評價,他會發現自己很可能只是適逢其會地做了別人心情不佳時的出氣筒。當他能夠用理性的方式審視思維,用同情的態度評價自我,不受控的負面情境所帶來的壓力無疑會被抵消大半。

鑒於他所處的情境可謂內外交困,我建議當他可以抗拒內心的陰影時,嘗試去改善自己的外部環境。當面對壓力時,他顯得十分軟弱無力,這種因為重複的失敗或懲罰導致的面對問題時聽人擺布的行為,在心理學上被稱為習得性無助。而如果要擺脫這種無助,他必須向造成壓力的問題進行挑戰。要知道,堅強並非是天生的人格特質,而是一種可以學習的能力。我建議他把生活中的問題視做促進成長的挑戰而非威脅,致力於解決而不是逃避問題,並堅信自己可以控制自身生活。比如,如果有人指責他不夠武勇使他產生壓力,那麼他可以去花些功夫去練習騎射來解決這一問題。

在離開之前,他看起來已經下定決心去解決自己的問題。然而,我不認為我的工作就此結束。之前我提到過,導致抑鬱的問題包括不可控的應激源以及對它的思維方式。儘管思維方式的問題已經有了解決方案,但劉盈生活中的應激源依舊存在。我希望能夠見一見劉盈的父母親,嘗試弄清楚家庭中不和諧的原因所在,並改變家庭成員間糟糕的互動過程。

幾天之後我如願以償地見到了劉盈的母親呂皇后,這次見面令我印象十分深刻。在劉盈先前的講述中並沒怎麼提到他母親的事情,於是我單純地將這位皇后當成一位對兒子疏於關心的普通女性。我的初衷本來是想詢問一下劉盈的童年經歷,了解其心理問題的根源,並勸說這位母親改變與兒子的交流方式。但我所得到的信息大大超過了我所預期的,而且大多不是好消息。

初見面時,她告訴我她是主上髮妻、當今皇后、長公主與太子生母、臨嗣侯長女、周呂侯與建成侯胞妹、左丞相妻姐,之所以輕千金之軀來見我,只是因為此事事關太子的地位安危。她強調「子以母貴」的說法,鄭重告訴我,太子之所以有現在的地位,完全倚仗於她髮妻的身份以及她本人的政治活動。現在,她命令我儘快改變太子仁弱的性格,使他更能勝任儲君的身份,從而不辜負她的扶持。

這使我有些吃驚,要知道,治療對象的母親在見到我時說的第一句話,通常是「我兒子的病怎麼樣了」或者「我能夠做什麼來幫助我女兒」這一類的問題。我有了一種猜測,於是我嘗試對她說,像她這樣子的當世女傑,小時候一定很受父母寵愛。她告訴我,從小父母一直對她極為讚賞,尤其是她父親,總是認為自己的女兒在未來一定會嫁給了不起的人物。

母親們的工作富有創造力、偉大而崇高,只有女性將身為母親視為優秀的工作,才能對養育子女獲得興趣,與兒女建立良好的關係。然而,在我們這個時代,男女之間的不平等發展到了令人髮指的程度。我們朗誦的詩歌、上古的文集、聖賢的語錄,無不充斥著男尊女卑的言論。假如女性的母道價值被視為微不足道,那麼女孩子們便不會喜歡她們未來的工作。一個受寵愛、野心勃勃、渴望證明自己的女性,在這種錯誤的社會價值觀之下,會對自己的女性角色極不滿意,因而抗拒身為母親的工作。她可能會把對孩子的興趣視為低下的工作,無法與孩子進行親密的聯繫,並會念念不忘地追求自己的優越感,而將孩子們視為累贅。而這一種教育子女的態度,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

我向她詢問劉盈的童年經歷,尤其是他與劉邦的關係,以此來試著推斷出他負面思維的來源。結果有些令人失望,在劉盈的童年中,與父親的交集不算太多。在小時候,他的絕大多數時間與母親和姐姐一起在田間勞作,而父親當時身為亭長,回家需要告假,這意味著劉盈往往兩三天才能見到父親一面。不久以後,劉邦因私縱囚徒亡命山林,父子不相見數年。其後劉邦起兵反秦,繼而楚漢相爭,在這許多年間劉邦跟兒子的相聚次數屈指可數。

父親在家庭生活中,對於培養兒子的勇敢、強悍、堅毅等品質意義重大。心理學發現,缺乏父愛、與父親接觸較少的孩子,普遍存在著抑鬱、憂慮、自尊心低下等特徵,這種現象被稱作缺乏父愛綜合症,而劉盈則是這種癥狀的典型。

在她的陳述中,我們發現她和丈夫的關係不甚密切,無論是劉邦亡命山澤還是起兵造反時,兩人的相見次數同樣不多。之後她還曾被項羽劫為人質長達兩年,當她最後得以被救回時,她發現劉邦的另一位妻子開始威脅到她的地位。

以上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她如此熱衷於權術,追求權力並非病態,然而將對權力的熱愛置於親情之上卻絕非正常。簡單地說,對權力的正常追求來自力量感,而對權力的病態追求源自於虛弱感。我們假設呂皇后在出嫁前深得父母寵愛,擁有足夠的自尊和自信。在出嫁後,她不但受到丈夫的冷遇,與丈夫的相處時間極少,自己的地位與價值又受到了極大的威脅,那麼,我們基本可以確定她內心充滿了焦慮。她對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父母的寵愛與丈夫的冷遇之間的落差令她感到十分屈辱,她的自信心被打擊,對自己的待遇毫無安全感,而她的地位令她幾乎無力反抗。我們之前推斷她不滿意自己不受尊重的女性地位,那麼她會採取何種形式來獲得滿足感、被需要感和安全感呢?
對於權力的追求,不僅僅對於皇后地位的維持十分有利,也是對抗孤立無援、軟弱感的有效措施。當嘗試通過愛來獲取安全感失敗時,不顧一切地追求權力成為許多人僅有的擺脫焦慮與無足輕重感的方式。如果一個人擁有這種對權利的病態追求,他會迴避所有讓自身感覺軟弱無力的事情,包括接受他人指導、同意他人意見等。他會將軟弱視為危險和恥辱,對他視為弱者的人進行毫不留情的蔑視,或多或少地瞧不起那些乖乖順從他願望的人。他會希望能夠完全地控制他人,厭惡任何不是由他發起或贊同的事。最後,他會希望一切符合自己的願望,並對任何不合他心愿的微小事情火冒三丈。

從劉盈的角度來看,這種心態讓他左右為難。如果劉盈嘗試按自己的心愿做事,母親會因為這種不服從而產生極大的反感,並宣布兒子不愛他。而如果劉盈對母親的意願百依百順,又會因為「軟弱」而被瞧不起。我實在想不出有任何辦法,可以讓一個人在容許別人控制自己一切生活的前提下,做到堅毅勇敢而有獨立性,於是我嘗試了最為合理的方法,那就是勸說這位呂皇后改變為人處世的態度。

這導致了談話幾乎無法進行。呂后對於權力的病態追求帶給她絕不讓步的態度,任何對他人意見的贊同都會被她視為軟弱,因而不願意接受,哪怕她的理智認為這意見對她有利。她堅決地不承認她的內心存在焦慮感與無能感,並焦躁地逃避所有與之相關的證據。她認定自己永遠正確,不願意讓任何情感擺布內心,因而拒絕改變對於兒子的態度。而要我的治療成功,諮詢者必須能夠自我反省,直面內心的軟弱感,與心底的恐懼相抗衡。

我在她將我關進大牢前停止了這次談話,在離開時呂皇后顯得有些惱怒,並宣布從此拒絕這類毫無意義的會見。

在諮詢者不配合的前提下,想進行心理治療十分困難,而當諮詢者隨便一句話就能讓心理醫生凌遲處死的時候,這種困難還要翻倍。但是,如果作為丈夫和父親的劉邦願意儘力協助,我就能夠以整個家庭為單位嘗試進行家庭治療。劉盈母子的問題都來自家庭,也與劉邦息息相關,要是我以整個家庭為治療對象,幫助他們認清製造家庭不和諧的問題,消除彼此間的緊張,也許我就能讓所有的家庭成員學會如何通力合作,用富有建設性的方式解決問題。

獲得與劉邦的見面機會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太子利用他的名聲地位請求到了幾位大臣的引薦,並且多次向劉邦說明了這次會面的重要性。最終,在幾個月後,我得以站在當朝皇帝面前陳述我的觀點。

由於上一次對話的糟糕結局,這一次我在見面前想辦法打聽了一下劉邦的性格特點。得到的消息驚人的相似,眾口一詞的說法是,劉邦是一位喜好謾罵、輕視他人並從不知道尊重為何物的傲慢君主。奇怪的是,儘管這種性格導致了大量義不受辱的人才歸隱山林或是投奔他人,他卻從未去改變、甚至從未去掩飾這種傲慢,乃至皇上的輕慢脾氣路人皆知。沒有人能在這種輕視和謾罵中倖免,無論父母、上級、名將還是大儒。毫無疑問,呂后和劉盈一定遭受著同樣的待遇。

可以想見,我也沒有免受一頓謾罵的資格。他認定我是魯國來的腐儒,把心理學看成某種特殊的勸諫方法,並以此推斷我來此的目的是勸阻他放棄易太子的想法。他強調他之所以有今天的成就,是馬背上廝殺的成果,而心理學對此毫無貢獻。最使我不習慣的是,他把所有的第一人稱代詞都用「乃公」代替,並且努力在每句話中帶進這兩個字。

我承認他最終惹火了我。我告訴他,我所學的心理學是醫學的一種,其目的無非是治病救人,而我尊重他選擇繼承人的權力,並沒有對此干涉的打算。我承認他在馬背上的成果十分偉大,但並不認為他能在馬背上解決掉兒子的心理障礙。最後我告訴他,如果他那麼喜歡自稱為別人的父親,那麼不應該對遇到問題的親生兒子不理不睬。

在聽完我的解釋後,他的口氣有所緩和。如傳聞所說,他的確很善於聽取別人的意見。於是我開始詢問他對太子的看法,正如我之前在劉盈那裡知道的,劉邦對太子的評價基本上是「不類我」「不肖子」一類的消極觀點。這種評價相當主觀,以至於難以辨別對錯,因此我希望他羅列出做出這種評價的根據。他給出的理由是,太子為人仁弱而不剛強,他很不喜歡。

這個理由不能令人信服。在劉邦的臣子中,有人體弱多病貌如婦人,有人眉目嬌艷以美色聞名,有人因仁厚有德而大受民眾歡迎。劉邦能夠相信並任用這些「仁」「弱」的臣下,並在他們的幫助下打下江山,為什麼卻不能對「仁弱」的太子加以寬容?

我的問題似乎問到了點上,他在思索了一陣之後才告訴我,之所以那樣說,是因為太子不像趙王如意——劉邦最受寵的兒子——那樣優秀,他希望能藉此刺激太子有所進步。我列舉了劉盈的優點,告訴他,太子的名聲足以吸引天下賢士,禮賢下士使得朝臣親附,童年的平民生活令他關心民間疾苦,然後我問他,趙王如意能夠以什麼優點來壓倒這些美德。

在我們逐層分析之下,劉邦逐漸明白了他為什麼偏愛趙王如意的原因。與太子相比,趙王如意更為可愛,更願意與父親親近,而他的兄長在與父親相處時卻總顯得畏畏縮縮,永遠看不齣兒童見到父親時該有的開心或崇敬。這一點引起了我的注意,於是我向劉邦詢問,他是什麼時候發現太子有了這種不討他喜歡的品質的。

我們知道,劉邦有不少缺點與劣跡,而奇怪的是,他本人卻從不掩飾或忌諱這些事情。他十分坦然地告訴我,在劉盈六歲時,他曾為了逃避追兵把兒子劉盈與女兒魯元公主從馬車上推下去來減輕重量,大概從那時起,劉盈在面對他時便顯得畏懼、退縮而心情陰鬱。

他強調,由於大臣的救護,他與兒女都得以安全逃走,因而並未讓太子受到真正的傷害。同時他表示,「為天下者不顧家」,為了天下大業,他可以置深陷敵營的老父髮妻於不顧,更不可能為了一個小兒失去逃走的機會。

我意識到我現在需要以一己之力治療劉盈一家三口的不同問題,而不是與父母合作治療他們兒子的問題。我嘗試向這位兼任父親的皇帝解釋心理學對於創傷的定義,告訴他,當一個人遭遇危及生命的危險,失去所愛的親人,被親近之人所拋棄——如今我們可以知曉,劉盈事實上承受了以上所列舉的全部——時,其所受到的創傷足以讓一個成年人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感到恐懼和無助,並永遠改變他對生活的假設。劉盈的在父親面前消極退縮的表現基本可以為劉邦的絕情之舉所致,要消除他這種心理創傷,其生身父親必須改變自己以往的惡劣行為,給予他應有的關愛與安慰。我提醒他,這是他身為始作俑者的責任,也是身為父親的義務。然後我向他詢問,這一治療過程能否在今天開始。

事情很不順利。劉邦所表現出的對親情的漠視和與他人充滿敵意的溝通方式根深蒂固,令我懷疑勸說他改變對子女態度純屬是作無用功。我面前的這個人是一位純粹的皇室成員,他所崇尚的品質是滅性絕情、殺伐果斷,而我居然異想天開地試圖讓他專註於家庭的和睦幸福。我的擅長領域不是政治,也無法將劉盈整個家庭的問題與政治割裂開來,而種種政治風險意味著我的治療每進一步,距離殺身之禍便靠近幾分。最後,當我放棄說服他的努力時,他告訴我,如果下次在皇宮裡碰到我,他就要往我帽子裡面小便。

在出宮後不久,我再一次得到與劉盈面談的機會。在過去的幾個月里,他每隔八九日就來拜訪我一回,每次都顯得比上一次樂觀一些。這一次他告訴我,母親為他找到了四位有名望的老師,這些人都是為天下所稱道的名士,因為他仁孝恭敬的名聲而甘願出山輔佐。在與四位老師的交流中,他的才能與德行不斷被肯定,因此對自己越來越自信。在向老師學習的同時,他養成了每天清晨練習射箭的習慣,這不但磨練了他的武勇,積極的身體鍛煉也減少了他的心理壓力。一切都朝著好的方向發展,除了下面提到的這一點。

劉盈有些沮喪地告訴我,父親對他的評價仍然充滿了負面色彩。劉邦忽視了他所有的努力,並且執拗地認為如意比他優秀得多。現在我知道了他童年經歷過什麼,也更明白父親的否認意味著什麼。毫無疑問,六歲時被父親推下車的經歷帶給他巨大的心理創傷,使他相信自己是毫無用處的累贅,認定自己不被人所愛,由此產生的自卑和無價值感困擾了他一生。現在,父親對他的每一次批評,都會導致當年的經歷在他大腦里重演,而反覆的創傷體驗會使他的治療收效甚微。

我感到慚愧,因為劉邦的這種態度只能說明我的勸說沒起到任何效果。劉盈最渴望的事情便是得到父親的肯定,但我卻對此無能為力。我只能安慰他,如果天要下雨,與天抗爭或勸說天改變決定沒什麼意義,最好的方法是拿出雨傘來遮蔽自己。同樣,如果實在無法改變父親的態度,那麼最好的辦法是做好自己的事情,然後理性地看待他人的評價。在進行了一番艱難的思索後,劉盈最終接受了這一勸告。

在進行初次談話的時候,我曾認為劉盈是一位柔弱而不善於承擔壓力的人。現在我明白,這位年輕人的意志力驚人地強韌。類似的童年經歷造就了無數的罪犯與精神病患,但他卻能將痛苦統統忍受下來,並努力培養了自己的品質德行。我相信,這個百廢待興的國家需要這樣一位寬仁的皇帝。

起初,事情的確如我所希望的那樣進行。幾個月之後,皇帝駕崩,立號為高皇帝。劉盈在悲痛中登上皇帝的位置,並嘗試學會在不違背太后吩咐的前提下,施行自己的政治綱領。他將田租降為十五分之一,使刑罰更為寬鬆,放寬了經商的限制,並開始計劃廢除挾書律。這些措施收到了人民歡迎,命運似乎開始對這位年輕的皇帝微笑了。

人們喜歡將造化比作喜歡惡作劇的小兒,因為造化往往會在受害者心情稍稍放鬆的時候,跳出來摧毀他們剛剛獲得的一切。帝王之家一向與親朋反目、骨肉相殘脫不開干係,而劉盈所受到的詛咒似乎更為深刻。

當劉盈還是太子時,我曾經把父母不可違抗的意願比作暴雨,勸他撐起雨傘而不要與自然抗爭。但我未曾設想過,有一天這種暴雨會引發洪水,淹沒大地,摧折房屋,讓任何雨具變成笑話般的玩具。現在,我們來看看這位年輕人的意志是如何被厄運的波濤摧垮的。

我們已經知道,劉盈的弟弟趙王如意十分討人喜歡。劉邦作為父親十分難以相處,劉盈險些因如意而喪失太子位,趙相周昌曾是如意的堅決反對者,但如意最終討得了以上三人的歡心,並使他們都願意儘力保護自已。漢惠帝元年,呂后下決心除掉如意,儘管這個曾經的皇位競爭者已經沒有威脅。眼下劉邦早已逝世,周昌已被呂后支走,而哥哥劉盈成為了唯一能夠在呂后起殺心時保護他的人。

劉盈能夠採用的方法,就是搶在母親前面將如意接到宮中,並且與弟弟形影不離。看得出他並不打算公然違抗母親的意願,直到劉邦逝世,他都沒從父親身上得到一點親情的表示,現在他只剩母親了。他希望得到母親的認可,而這位母親卻會因所有不合她意旨的事情而大發雷霆。

這種同食同宿的貼身保護近乎無懈可擊,唯一的疏漏之處在於,劉盈早已養成了早起射箭的習慣,而年幼的如意不喜歡早起。劉盈顯然沒料到他的一舉一動都在呂后的掌握之中,而呂后不會放棄任何一個機會。

不妨猜測一下,當劉盈習射歸來,帶著興高采烈的神色叫如意起床,卻發現弟弟再也無法被叫醒時,他會想些什麼。童年時他是被推下車的負擔,少年時他是不肖的廢物,成年後他是沒人在意的傀儡,曾經有人把他當做可以依靠的兄長,但是造物似乎不允許他的人生中有親情存在。從小到大,父母親不關心他的情感需求,不在意他的努力,不重視他的任何想法,作太子時如此,稱帝後依舊如此。他無力轉換自己的處境,沒有辦法改變糟糕的生活,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那麼他也許會想,未來是不是也會如此。

如果弟弟的慘死令他對未來有了絕望的假設,不久後的人彘事件則堅定了他的想法。我不想說明劉盈在那一天看見了什麼,只想說當他看到母親的所作所為後,嚎啕痛哭然後大病一年,痛斥呂后所作所為,並申明自己在太后的控制下「終不能治天下」。從此他放棄了對生活的一切追求,把生活的重點放在了飲酒作樂上。他知道這種生活終將帶來死亡,而他似乎樂於接受這一結局。

他的每一種心理問題都被百倍地放大了,而普通人的精神困擾與患者的精神病症只是程度高低的問題。在上文中我稱呼他為諮詢者,現在我們可以稱他為病人了。他的社會功能完全喪失,興趣愛好減弱至無,自尊自信毀滅殆盡,並且開始明顯的自傷乃至自殺行為。從以上癥狀中,我已經可以判斷他患上了重度的抑鬱症,而且失去了治好自己的慾望。

我認為幫助這位年輕皇帝處理好眼下的問題是心理醫生的責任,然而我既得不到入宮的許可,也沒有大臣敢於引薦一位不受呂后歡迎的醫生入宮。我一直等了將近一年,才等到一個可行的方法。劉盈庶出的長兄齊王劉肥,正巧在這個時候入朝述職,他答應幫助我獲取入宮的機會,並且許諾,以他和皇帝的兄弟之誼,只要他在宴會上把我的觀點向皇帝稍一解釋,立刻就會有車馬將我迎入宮內。

在宴會結束的第三天,我在通過了重重盤詰與搜查之後,見到了如臨大敵的齊王。我正要向他詢問皇帝的答覆,可齊王搶先一步告訴我,他在宴會上遭遇了呂后的鴆殺,因為運氣和皇帝有意無意的保護才得以脫身。如今他能否活著離開長安尚屬未知,並沒有餘力履行當日的承諾。

我在告別齊王之後,打聽到了當日宴會上發生了什麼事。原因很簡單,劉盈出於親情,按照弟弟對兄長的禮節招待了齊王。而按照呂后的思維方式,任何輕微無意的怠慢都會被視為對其地位的嚴重攻擊,於是,她不加思索地給齊王的酒里下了鴆毒。唯一的好消息是,劉盈在這次宴會上成功地幫助齊王逃脫了死亡的命運。這意味著即便處於如此惡劣的心境之下,他依舊能夠振奮精神來保護自己親近之人。那麼,儘管劉盈獲取親情的努力再一次化為烏有,也許事情還沒有到不可挽回的地步。

在齊王有驚無險地離開長安之後,連續數年的時間裡,我再沒有遇到什麼合適的機會。只是聽說劉盈如今舉行了大婚,並聽任一切政事由呂后處理。我寄希望於婚姻關係可以幫助他改變對生活的消極態度,不過卻沒有聽到什麼鼓舞人心的消息。時間流逝,我漸漸失去了對這位年輕皇帝的關注,知道有一天,我迎接了一位沒有預料到的求助者。

當一個小女孩找到我,請求我幫助他的舅舅時,我有些懷疑這是不是個惡作劇。我建議她儘快回家,然後由家中的長輩出面來解決這一問題。她告訴我,她的外祖母完全不理會舅舅的病情,而她本人作為宣平侯與魯元公主的長女,是家中除了外祖母與舅舅外地位最高的人了。然後,我毫不猶豫地隨她進入了皇宮。

途中,我觀察到她乘車時總顯得十分緊張,雙眼總是來回觀察著車內外的一切動靜,似乎身邊潛藏著某種危險。我問她,乘車是否使他感覺到不適。而她回答說,這是從她母親那裡學來的乘車禮儀。她還告訴我,舅舅在乘車時也有類似的表現。

再次見到劉盈之前,張嫣——就是這個女孩的名字——向我引見了正在宮內的幾位官員,巧的是,幾乎每個人的姓氏都是呂氏。而令人驚愕的一點是,他們在拜見張嫣時,所用的稱呼居然是「皇后」而非「公主」。

帶著疑惑,我見到了這位與往日判若兩人的皇帝。他的狀況比我之前想像的情況還要糟糕得多,多年的飲酒作樂讓他的身體無不衰弱,而他的精神狀況只會比身體更糟。他不久前的大婚只是呂后為了鞏固呂氏地位的一個計劃,而將迎娶自己的外甥女絕不是劉盈所能做的。這場婚姻是個笑話,而年僅十二的張嫣根本不知道外祖母扔給自己的皇后頭銜意味著什麼。劉盈自身的悲劇已經加上張嫣的份額,而且再也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夫妻之情了。

這次談話比以往都要漫長,劉盈不再談論眼下的困境與自身的心理,而是用緩慢的語調絮叨著他童年時的見聞。那個時候父親擔任亭長,但常常請假回家看看妻兒。母親平日里除了操持家務,還要帶著姐姐和他在田間鋤草。母親總是帶著多餘的食物和飲水,遇見討水喝的窮人,往往要留他吃一頓飯再離開。曾有討水喝的老伯為其一家四口相過面,說父親未來貴不可言,母親也會因兒子而大貴……

儘管心理學的知識告訴我,最為嚴重的患者也有治癒的希望,但我從這位年輕人的身上卻看不到希望在哪兒。通常情況下,我會在傾聽完求助者的述說後,會第一時間提出專業的建議,並確定可行的治療方法。但這一次,我只是傾聽,一直到我起身告退為止,我都沒能做出什麼有益的幫助。
不久之後,劉盈終於如願以償地死於疾病,幸運地沒有看到之後數年中呂后如何以各種理由殺死他的兄弟與兒子。他的謚號是孝惠帝,意思是孝順而仁慈的皇帝,這兩個字概括了他的一生。據說,當為他發喪時,他的母親甚至沒有流下一滴眼淚。

這個年輕人在二十三歲的青春年華溘然離世,我不知道是什麼造成了他一生的不幸。我之前的一切努力也許全都錯了,我不該讓他懷有對親情的渴望,不該讓他去努力關心家庭與親人,而是應當教給他如何不擇手段地擊倒所有阻礙自己的人,無論對方是不是自己的母親。劉邦曾經說過,「為天下者不顧家」,也許與天下萬姓相比,家庭當真微不足道吧。

我感到心煩意亂,於是我離開我的診所,在長安城中胡亂行走了數日,卻依舊理不清自己的思路。我找到一家酒肆,一邊喝著悶酒,一邊思索著心中的問題。誰應該為惠帝的死負責,是他的父親、母親、抑或某個未盡到責任的心理醫生?

我所在的酒肆位於新豐,劉邦當年為了讓父親太公免于思鄉之苦,而將豐邑的市井街巷原封不動地複製到了長安,並將這片土地命名為「新豐」。新豐的建築與豐邑一般無二,而居住於其中的大多是搬遷來的豐邑故人。這家酒店的主人翁從十幾歲開始經營這家店面,到現在白髮蒼蒼依然做著同樣的事情,只不過地點從沛縣豐邑改到了長安新豐。這位老人向每一位願意傾聽的主顧講述著高皇帝當年的故事,包括劉季當年如何飲酒賒賬,如何因遊手好閒被父親責罵,如何在功成還鄉後在沛縣歌唱「大風」……

我覺得大腦中一團亂麻的思路開始顯現出條理。我請求這位老者,希望他能詳細講解下高皇帝當年被太公責罵的經過,而高皇帝的這位老鄉顯然樂於從命。

故事倒是不算複雜,出身農家的劉邦從小不事耕作,喜歡交遊而樂於施捨,這種性格在鄉村中顯得十分反常,並引起了注重農業生產的太公極大的反感。與此同時,劉邦的哥哥劉仲注重治生,深得太公欣賞。劉邦被太公稱為無賴,經常被太公與哥哥比較。在父親對劉邦的評價中,有一句話被不斷重複:「你永遠不如你哥哥有用。」而劉邦似乎從未在乎過父親的指責,依舊每日遊手好閒,交結官吏,時而離家出走,並且漸漸展現出喜好酒色的特點,這自然更加激怒了太公,帶來了更多的責罵。

講述者很明顯把這個故事當成了高皇帝的傳奇經歷之一,因為漢朝建立後,劉邦在群臣聚集的國宴上舊事重提,帶著百官狠狠地嘲笑了太公當年的無知。顯然這位酒家翁並沒有去思考,一個人將父親的評斷隱藏心中數十年,並在群臣面前讓老父顏面盡失,是不是有些不太對勁。

從這個故事中不難看出,劉邦的童年經歷卻與劉盈極為相似,都擁有一味苛責的父親、受偏愛的兄弟和無力改變的家庭環境。個體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在自己早期的家庭生活中獲得對社會的觀點和與他人交往的方式,既然劉邦與太公教育子女的方法如此相似,我們是否可以認為,劉邦從父親那裡學會了對子女有害的教育方式,然後用在了自己的兒子身上?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劉邦對待他人的態度如此輕慢惡劣,如果一個孩子在家庭中學不會如何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他在成年之後很可能變得對人充滿敵意,難以真正了解親密為何物。虐待子女的家長往往有備受折磨的童年,而缺乏親情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經常無法正常處理感情。劉邦有一個指責自己的父親,於是不由自主地認為所有人都會像父親一樣折磨自己,我猜測,只有用傲慢與辱罵將自己完全包裹起來,他才能獲得與人正常交流的勇氣。

我終於可以理解劉邦早年無賴行徑的原因是什麼,我在開頭提過,偏愛足以讓最好的孩子走上歧途。一個被忽視的孩子會竭力將父母的注意力奪回自己身上,他會找父母的麻煩,做出種種劣跡,以最粗野的方式獲取父母關注。然而,父母往往會因為這個孩子認出的種種麻煩對其心灰意懶,他的所作所為適得其反,並使得他真正嘗到了失去愛的滋味。在父母的責罰下,他會變得脾氣暴躁、吹毛求疵而絕不服從。這個孩子會認定自己被所有人棄置不顧,他不會承認自己的行為方式錯了,反而認為除他以外所有人都犯了錯誤,他相信全世界都在敵視他,於是便用敵意來反抗敵意,而這種抗爭有時會持續一生。

我一直很困惑,為什麼劉邦能夠壓制自己對酒色的慾望以獲取民心,卻不能改變自己的惡劣性情,即使後者帶來了人才外流甚至刺殺。我也很好奇,為什麼劉邦擁有「慢而侮人」的性格,所作所為卻稱得上仁德之主。現在我知道,同少年時一樣,他的傲慢與無禮只不過情感需求的表現形式之一,他的侮罵並不是來自憤怒,而是出於對內心的保護,所以他往往在對別人一頓臭罵之後,給予對方嘉獎和賞賜。劉邦在童年時習得的人生模式影響了他一生,我在前面曾經一度認為君王不會受家庭影響,現在我明白,家庭生活對於任何人都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掌管千萬人生死的君王。


三、結論


讓我們把太公錯誤的教育方式,劉邦的惡劣性情,呂后的病態追求以及劉盈的英年早逝用箭頭連成一條線,我們便能清楚地看出前一個問題如何造成後一個問題的發生。於是,我可以得出結論,劉盈的英年早逝來自於劉太公對孫子的謀殺,儘管包括兇手和受害者在內的所有當事人都沒察覺這起命案是如何發生的。

在劉盈死後,呂氏家族毫無阻礙地掌握了全部朝政,並步步蠶食著劉氏原有的地位。而漢朝舊臣與劉氏的殘餘勢力也在暗中聚集力量,準備抓住時機發起致命一擊。兩族誰勝誰負眼下難以預料,但可以肯定的是,當一方舉族覆沒的時候,勝利者也必定損失慘重。「為天下者不顧家」,人們這樣說,同時也這樣做了,但現在我們知道,當帝王為了天下而忽視家庭時,不但家庭難得安寧,恐怕到手的天下也會有分崩離析的危險。

滴水能夠成河,星火可以燎原,因而每個人都應當對自己一言一行慎之又慎。劉太公當年隨口幾句無賴,造成了無數人生命的灰飛煙滅與一個王朝的幾近覆亡,而就我所知,像太公這樣的一家之主不計其數。我希望可以讓每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讀者反思自己與家庭成員的交流方式,用積極的態度去對待家人,或者不經意間,你就拯救了一條生命。

參考文獻
《史記》 司馬遷
《漢書》 班固
《弗洛伊德心理哲學》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自卑與超越》 阿弗雷德?阿德勒
《我們時代的神經症人格》 卡倫?霍妮
《津巴多普通心理學》 菲利普?津巴多
《攻擊與人性》 康羅?洛倫茲
《發展心理學》 林崇德
《劉邦的精神世界》 李曉英
《劉邦的性格與其功業的關係》 佟守琴
《呂后的個性心理特徵及其形成》 劉昌安
《壞傳統》 朱建軍
《神經症與人的成長》 卡倫?霍妮
《再評漢惠帝》 劉瑤瑤
《淺談心理學在歷史研究中的應用》 邊兆聚、李保科


「要知道那些不學無術的人過去用拉肢架和火刑架鎮壓他們害怕的意見,現在早已放棄不用了;他們現在發明了一種更惡毒的毀滅武器——說俏皮話。」
.
【俏皮話是鑽研學術的老學究們最恐懼的武器】


推薦閱讀:

哪些學術論文中藏著彩蛋?
你在發表理科學術文章過程中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鑒?

TAG:寫作 | 大學 | 學術 | 學術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