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演奏中發出摩擦木頭的聲音是有意的嗎?


首先,那個聲音不是摩擦木頭的聲音,是左手在吟猱時摩擦琴弦的聲音,通過木質的面板讓我們聽到了。
弦,目前常用的有三種:絲線、冰弦、鋼弦。絲弦的摩擦聲音最大,因為蠶絲特殊的結構,絲弦的聲音也最有味道,可以理解為:絲弦是有生命的一種弦。但是絲弦很難伺候,很容易斷,使用的年限不長。冰弦,也稱尼龍弦,是在絲弦的基礎上,加入了不同比例的尼龍,這樣,既有絲弦的溫潤,又可以減少保養的麻煩,延長弦的使用年限,但是冰弦感覺沒有靈魂,即沒有絲弦的生命力,也沒有鋼弦的金石聲,處在中間,非常尷尬。鋼弦,是鋼絲外面纏蠶絲和尼龍,使用多年不易斷,聲音通透,雜音最小,音量較大,是現代琴人使用最多的一種弦。三種弦相比較,絲弦的穩定性較差,但也成就了絲弦最為特別的韻味:豐富、細膩、溫潤、深遠,不足之處是:絲弦音量小,而且走手音中摩擦音大。鋼弦是通透的金石聲,音量顯然比絲弦大,要知道,音量對古琴是十分重要和難得的,而且走手音的摩擦聲小。只是鋼弦的音色難免會顯得火氣大,我們稱其為「鋼絲味」。一副鋼弦在使用了一定的時間之後(這個時間至少是三年以上),在弦上會有包漿,這樣可以減少火氣,也能得到溫潤的音色。
單純的討論聲音的時候,走手音是不可否認的雜音,但對於琴者,這個雜音有更為不同的價值。當然,要排除在現場聽的情況。當我們只能聽不能看的時候,這個聲音可以幫助我們判斷這張琴用的什麼弦,當一個很長的氣口,或者說是空白的時候,我們可以通過這種聲音判斷這裡是否有左手的吟猱,甚至可以聽到演奏者吟猱了幾下,從而得知,這一句音樂里,這一個停留里,是單純的留白,還是勝過有聲的低吟。
最後,從更為個人的感受上來討論這個聲音。每一個彈琴的人,都會喜歡這種聲音,認為這種聲音是美妙的。在彈琴時,左手在琴弦上的每一次摩擦,都會讓自己心靈感覺溫暖,可以讓弦在手指上磨出厚厚的繭,然後以此為樂!所以,當這聲音很大時,說明繭很厚,在木質的面板上,也就更容易得到清亮的金石聲。如果手指上沒有繭,在軟軟的肉上,只能得到棉棉的,悶悶的音,甚至是黯啞的音,更甚至是沒有得到音……這個情況是可怕的。
所以,當我們在CD里聽到這種摩擦聲時,可以細細品賞。


不是。
問這個問題的人,想必聽得更多的是古琴的錄音,而非現場的演奏。

所謂「摩擦木頭的聲音」是左手在發出按音的滑音,和揉弦(古琴演奏中稱為「吟猱」)時,手指和面板接觸所發出的聲音。這種聲音理論上不屬於音樂的一部分,但難以避免。
類似的難以避免的聲音還有比如按圓號的時候的「噗噗」聲(我只聽說過這個,但想必還是有很多類似狀況的,請會其他樂器的童鞋補充)

但為什麼唯獨古琴的磨弦聲如此的令人印象深刻,總是被聆聽者一再提起呢?
那是因為古琴的整體音域,在眾多樂器里屬於偏低音的。而磨弦的聲音的頻率也很低。如果是別的樂器,在錄音時消掉類似雜音是很容易的。但當年給我錄製CD的錄音師曾經吐槽,要想消掉和古琴樂曲混在一起的磨弦聲,實在很難,因為頻率太接近了。
而對於錄音設備而言,是沒有人耳的自動降噪功能的。將同等大小的磨弦聲錄上再播放出來的時候,聽眾會覺得磨弦聲比聽現場的時候大了很多。
於是多數古琴的光碟中只得很不完美地保留了磨弦聲。

不過即便在現場,古琴的磨弦聲也大過其他樂器。原因一是古琴無品無柱,滑音格外長,在這樣長的左手按弦距離下,比起其他樂器,左手手指需要更經常地給水平方向一個作用力,力度也較其他樂器大,所以古人有「按令入木」的說法。這時自然有更大的磨弦聲出現。
其次是古琴的揉弦技法複雜。「吟猱」之中,又分定吟細吟大猱長猱盪猱等等,趕上一個複雜的揉弦,能在一個音附近左右徘徊一唱三嘆,這時候出現摩擦聲的可能性又大了很多。
還有個重要的原因是左手大指按弦時,是用半甲半肉的部位按弦。這個部位比較特殊。嚴格來講如果只用肉,揉弦聲會比較不明顯。但是摻和上指甲以後,指甲這種比較硬的介質和弦、面板接觸時,難免雜訊會大些。

但是我也發現,有一些聽者一開始覺得很詫異,但久了之後也有很迷戀這種聲音的。為什麼呢?
我猜想,這時候這種磨弦聲其實暗示了演奏時手指運動的軌跡。這種聲音類似中國書法或者繪畫中偶爾露出的筆鋒。雖然很多時候,我們講求的是「不著痕迹」,但有的時候,只要這種痕迹不是刻意留下的,反而讓觀眾和作者之間有了一種交流感。而這個作者是若隱若現,若即若離的。你若是真心尋找那摩擦聲,或許又聽不分明了,因為這聲音根本是無意間留下的。


關於古琴演奏中的摩擦聲


一、

過重的滑動摩擦聲會影響對古琴音樂的欣賞,這已成為古琴領域內不少人的共識。也曾有人嘗試過完全去掉古琴的摩擦聲。據龔一先生回憶,大意是他進行實驗,琴弦被換為羊腸弦後,摩擦聲被成功克服了,但是聽起來卻不習慣了。我沒有聽過用羊腸弦演奏的古琴,無法對其效果進行評價,但至少可以這樣認為:古琴的摩擦聲應該做到越小越好,即應盡量減小而不有意增大,至於古琴領域是否能普遍接受摩擦聲的完全克服,還未知,起碼聽覺習慣是一個影響因素。

二、

有意製造摩擦聲作為一種特殊技法也是可以存在的。藝術具有開放性,並不會對之作出絕對限制,就像小提琴演奏者也可以刻意敲擊琴身製造聲響。不過,這些聲響的製造,都需要有其基於審美的考量。審美是多樣的,但懶惰不能算作審美。因演奏技術不過關而產生的過重摩擦聲不應算作「技法」,不可拿審美作為借口。


三、

摩擦聲的存在有時倒是一件好事。當按弦餘音已經很弱甚至消失而仍要進行吟、猱、綽、注、進、退等滑動動作時,聆聽者這時就可以通過摩擦音進行判斷。這種情況在聽「老八張」等老錄音時,非常常見,即便是在聽近年錄音、現場演奏包括自己演奏時,也可能存在著。但這種「好」就如同在打譜中的創造一樣,在很多時候是一種不得已。古琴弦材質在能降低或克服摩擦音的同時,同樣要有能力保持更長的餘音。而當餘音很弱或消失時,演奏者也有必要對琴弦進行再次彈擊。這無所謂什麼「實音」「虛音」。要有聲時就有聲,是音樂對於樂音的基本要求。在演奏時做出這種變通,也是對原譜的一種尊重。


四、

對演奏中摩擦音等雜音——上文所提刻意製造的除外——的避免,同樣是很多古琴的姊妹樂器面臨的問題。我們應明白:在這些雜音能通過一定技術方法被克服之前,它們也是音樂演奏中的一部分。離鋼琴太近可能會聽見擊弦錘的活動聲;離吹奏樂器演奏者太近也可能會聽見其吸氣聲。以上還只是演奏方的一方面,而聆聽方製造的雜音則更難以避免了。有效區分並忽略這些雜音,一樣是聆聽者需要具備的能力。


2016年2月10日 答


其實並不是有意為之,而是真的沒辦法避免。很多人覺得這是古琴的特色,也是一種有韻味的表現,但我還是覺得這聲音不好聽,彈琴時也會使用一些技巧避免擦弦聲。但是以前曾有人研製出一點摩擦音都沒有的琴,但大家聽了都不習慣,於是作罷。


「這種需要在演奏當中去除的噪音,居然有人美其名曰"走手音"」——龔一


這是古琴的呼吸


雅集時有時會聽到絲弦演奏,摩擦音很明顯,同時也更顯得樸拙而動聽,反正我聽著覺得很自然,就是琴音的一部分,應該也沒誰會故意弄出這些聲音來。


那是摩擦琴弦的聲音,不是木頭


作為一個古琴初學者我真的不知道,彈琴有摩擦木頭的聲音。 我所知道的雜音有兩種,一種是滑弦的時候,指甲和琴弦的摩擦,這個是故意的。 還有一個就是打板,撥弦的時候,因為角度問題,會讓弦撞到琴板,這個一般是失誤,不過也不排除故意做出效果的可能性。


應該說有些有意有些無意
記得當時學平沙落雁
泛音後的一段就非常慢 基本上一個音已經在古琴中回蕩完了手還沒有停下
當時問老師 既然沒有聲音了為什麼還要摩擦摩擦
老師說 要的就是這樣消退後滑過弦的聲音啊 你可以想像大雁降落在沙地里滑過的聲音啊~


對於古琴演奏中「摩擦木頭」的聲音,可能多數不彈琴的同學們不了解是怎麼一回事,這裡作為一個學琴的人我有必要科普性地說明一下。

事實上,凡斫琴皆取多年老桐木,年深日久都受日精月華。後經匠人之手,亦多少灌注了匠人們的元氣。這些精氣在琴體內醞釀多年,久而久之便有了靈性,化成魂魄,有了人的性子,且大多孤傲、難以馴服,這便是所謂琴之德行。新琴初彈都覺得抗指,便是琴中魂魄錚錚傲骨生生為之。
是以琴人若要操琴,游弦作樂為己所用,便要使其順從自己,故需運其內勁,將多年修鍊之靈力灌注手指,以霸道勁力服之。而以琴性之剛烈,必難順從,亦摧動靈力化作氣劍反加於人。兩股勁力正力面對抗,鋒芒畢露,氣刃碰撞,如短兵相接,勢如破竹,火星四濺,遂嗡嗡作摩擦聲。
故旁人觀之,只道琴人撫琴,摩擦木頭而做聲,獨琴人深知其中艱險,氣息稍有不慎便傷及五臟六腑,更有甚者走火入魔,登時氣絕身亡。彈琴看似修身養性的平和事物,實乃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驚心動魄大決鬥啊!


@葉逸崢 你叫我回答的是這個問題嗎?好的吧 下禮拜回寢室我給你聽,然後這個其實不是像他們說的左手滑音或者什麼的(當然這個是有這種聲音的),歷史上的一位隱士不用琴弦只用空木能自娛自樂好久呢。。呵呵 還很有意境聽說,of course, it depends and differs from person to person


不是,是手壓著琴弦滑動時自然發出的。不彈古琴的人可能沒什麼感覺,但是我彈了一段時間之後就特別喜歡這種聲音,可能是一種條件反射吧,它讓我想起自己彈琴的感覺,就覺得特別好


吟,揉,綽,猱。。。當然你說摩擦木頭也沒錯,如書法謂之塗抹。哈哈。


摩擦木頭哈哈哈哈哈哈(。【冷漠】感覺會被打就匿了(。默。


完美的彈奏應該是只能聽到滑音,聽不到摩擦的聲音,但這效果對琴弦的要求非常高。所以正常表現是既能聽到滑音也能聽到摩擦聲。如果滑音完全沒有,只能聽到摩擦聲,還美其名曰這是古琴特色,那就太扯了。


這是古琴的精髓。
古琴的質樸古琴的返璞歸真就在於此!
這種摩擦音為什麼聽多了會越來越迷人?因為她真實,就像一個沒有刻意雕琢的人!
古琴的摩擦聲就像老民謠歌手的大煙嗓,聲聲刺入耳膜,用最糙的話語述說最美麗的故事。
手上的繭和老歌手沙啞的嗓子,這些都是人生閱歷,摩擦琴弦的沙沙聲與優美動聽的琴聲共同交織在一起,這是音樂之美的極致,好好品味吧親愛的


爲什麼我覺得這部分磨擦的聲音中全是細節。管平湖《廣陵散》中這種聲音讓整個曲子變的立體,並且正是在這種聲音中充滿戰馬嘶鳴、兵刃相接、鮮血四濺的場面,配上綿長的散音就像是天地也爲這種殺戮慘烈情景悲泣。不信的再去聽一次,當然不要用耳機,因爲聽覺會受不了,我聽古琴都是用筆記本外放聽的,從不用耳機。


推薦閱讀:

如果想當流行音樂作曲人,需要音樂學院文憑嗎?
同樣是社會主義制度,為何前蘇聯能出這麼多世界聞名的作曲家?
如何讓一個原本不喜歡粵劇的人去欣賞粵劇,以及如何欣賞?
如何向別人有趣地介紹古典音樂?
請問如何鑒別鄉村音樂?在歌詞上、旋律上都有怎樣的特點?

TAG:音樂 | 鋼琴 | 古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