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 Keso 等互聯網著名評論家以經驗代替天使投資的資本,獲得創業公司初始股權,這種模式靠譜么?

也就是說,相對於投資者,做一個投智者,這樣的模式是否有先例,是否有可行性?


批評家與實幹者是有區別的。

例如電影,影評家很多,專業的導演就那麼幾個。評論家更像是學者,他們善於總結而不善於創新,更不善於實際操作。大多數情況是這樣的。

套用一句話,很有可能的結果是,書生造反,三年不成。

一般只有偏執狂才能創業成功,知道的越多,越容易猶豫


不靠譜。評論與實際操作相差很遠。可以參見keso老師的5g以及謝文老師的從業經驗。


不靠譜。K總,你說是吧?


從來就沒聽說過單靠嘴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的,這位仁兄的想法實在很天真。


沒什麼不靠譜的,如果真有這種運作方式的項目,只能說是因為K總非常看好的項目。


如果Keso投資或者說入股了某家公司,那麼讀者是否認同他評論的獨立,公正性呢?


感覺不靠譜,公司是創業者的,產品意識形態必定是帶著深深的創業者思維的烙印的。如果創業者因為自己的不成熟而想依賴他人,怎麼創業呢?


有點靠譜。
KESO不僅要拿出經驗,還要拿出人脈資源。最好再運作下在VC圈內的聲譽,能像雷軍那樣最好,成為下輪融資的背書。還要象徵性投點錢,投錢是傳遞一個信號:KESO真的看好這個公司,投入很大精力。


行。


推薦閱讀:

創新工場如何為剛剛創辦的創業公司估值?
如何看待鎚子科技 B 輪 1.8 億融資?
剛畢業就進入天使投資、風險投資(VC)行業是怎麼樣的體驗?
風險投資為什麼會不斷投「離錢很遠」的應用?原因一般是什麼?

TAG:keso人物 | 天使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