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作為漢朝皇親,建立的為什麼不是"漢國"而是"蜀國"?



公元221年,曹丕篡漢,劉備在群臣的擁戴下,在成都稱帝,繼承了漢室皇統。

這之前,曹操已經先從武平侯進封魏公,之後又進位為魏王,受九錫,建宗廟,夫人稱王后,世子稱魏王太子。已經完全做好了篡漢的準備。

劉備在佔領漢中後,就在群臣擁戴下先自稱了漢中王。漢中王和劉邦初始被項羽所封的漢王只差一個字,劉邦就是在漢王的旗幟下,聯合諸侯,擊敗項羽,建立了漢朝。

也就是說,從劉備自稱漢中王開始,就已經把自己當成許都的漢獻帝的漢朝的備胎了,只要曹操篡位,劉備就會舉起漢朝的旗幟,延續漢朝的皇統。


曹操沒來得及篡漢就死了,曹丕繼位後沒多久,就逼迫漢獻帝禪位給他。劉備隨即在成都稱帝,繼承漢統,將自己視為漢朝的合法繼承人。

就像東晉依然是晉朝的繼承者,南宋依然是宋朝的繼承者,西遼依然是遼國的繼承者,北元依然是元朝的繼承者,南明依然是明朝的繼承者,無論劉備在血緣上離漢獻帝有多遠,他都是漢朝國祚的繼承者。

所以,劉備從來沒有以蜀國自稱過,劉禪也沒有。作為漢朝的繼承者,劉備的目標始終都是北伐中原,還於舊都,興復漢室,綿延漢祚。至少在理論上,益州並不是劉備心目中的漢朝的全部版圖,而是興復漢室的根據地。

這也就是蜀漢一直說的,王業不偏安,漢賊不兩立的意思。從劉備的角度來說,自己代表漢室正統,而篡奪漢室江山的曹魏是漢室之賊。


而從曹魏的角度看,曹丕是從漢獻帝手裡經過禪讓程序才成為皇帝的,是漢室氣數已盡,魏國當興,自己是法堯禪舜,順天應人,不存在篡奪的問題,反而是劉備負隅頑抗,不服王化。所以,曹魏並不承認劉備的漢室正統的地位,從而將劉備建立的政權稱之為蜀國。

劉備稱帝時所佔領的區域主要是益州和漢中,蜀郡是益州下屬的郡。所以,曹魏方面稱劉備的政權為蜀,不僅是不承認其合法性,而且是故意貶低的,連一州都不算,而只算一郡,也就是蜀郡。

司馬氏是亦步亦趨的效法曹氏篡漢過程,通過禪讓程序建立了晉朝。所以,晉朝官方也不承認劉備政權的合法性,將其貶稱為蜀。在晉朝時期修訂成書的《三國志》中,也同樣將劉備政權稱為蜀。

這之後,一直到南宋之前,都是以曹魏政權為正統的,但後來也逐步形成了將劉備政權稱為季漢的稱呼,以區別於劉邦建立的前漢,劉秀建立的後漢。實際上,劉秀也從未自稱後漢,同樣是以漢室中興者自居的。劉備當然也一樣。


將劉備政權視為正統,這是從宋朝才逐步開始出現的觀念。但直到司馬光修訂《資治通鑒》的時候,也仍然是以曹魏為正統的,而沒有將蜀漢提高到正統的地位。

情況真正出現變化,則是在南宋時期。

北宋被金國消滅,宋高宗南渡後建立了南宋政權。但是,在紹興十一年的宋金和議達成後,南宋同意向金國稱臣,而且,在程序上,由金國皇帝下詔書,像冊立張邦昌為偽楚皇帝,冊立劉豫為偽齊皇帝一樣,冊立宋高宗為宋朝皇帝。

也就是說,在法律程序上,宋高宗建立的南宋政權的合法性自紹興十一年的宋金和議之後,就不是來自延續北宋的法統了,而是來自於金國的冊封。

雖然宋金和議在海陵王南侵之後早就被破壞了,但南宋始終偏安一隅,曾經是被金國冊立過的屈辱歷史是抹不去的。因此,南宋時期,對以誰為華夏正統的問題特別敏感。尤其是作為偏安一隅的政權,究竟還能否被視為合法的正統繼承者的問題上,尤其注意。


因此,朱熹明確提出,曹魏名義上是禪讓,其實就是篡奪,曹魏是不合法的,不是漢朝的繼承者,應當以劉備政權為漢朝繼承者的正統。

但後來繼之而起的還是來自北方的政權統一了全國,還是來自更為北方的蒙古。明朝又是在元朝已經崩潰以後才重新消滅群雄,重建起來的大一統政權。所以,他們都並不天然地就把劉備政權視為漢室正統的繼承者。

從此,在學者和老百姓中間就一直存在著以曹魏為正統和以劉備政權為正統的爭議。

現代學術研究並不重視誰是正統的問題,更喜歡標榜自己的政治中立立場,從而採取折中的辦法,將劉備政權稱為蜀漢政權,而將魏國也不稱之為魏朝,而是稱之為曹魏,並同時將魏蜀吳三方都視為割據政權。



公元221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或蜀漢。

劉備建立的國家本就是國號漢,只不過後世史學家為了區別於東西漢,所以以蜀漢或者蜀稱呼而區別。

至於後世多以蜀國代稱,一方面因為史稱記載的原因,還有劉備的根據地就是以四川為主體的,四川古稱「巴蜀」,大家當然習慣性這樣稱呼,一方面當時劉備的對手曹操孫權所代表的兩方勢力,魏國與吳國都習慣性貶低劉備的勢力,有一些惡搞的稱呼其蜀國這個帶有貶義性的名稱。

個人見解,謝謝觀看,更多精彩動動小手點個贊~


劉備的政權自稱還是叫漢,自認為繼承的是漢高祖和漢光武的正統地位。蜀國,西蜀小寇來自魏國對他的蔑稱。首先來說正統意義上講,魏國才是繼承漢正統的朝代,曹丕雖然逼迫漢獻帝禪讓,但是依然被後世史家認為是當時代的正統,而劉備和孫權的勢力是割據政權。

另外,還有一點為什麼同時期歷史上稱三國為:曹魏,東吳和蜀漢。首先這完全是後世為了區分歷史上眾多的同名朝代的一種方式。凡是歷史上稱謂帶有前後,東西南北,統治者姓氏的朝代均是如此。舉個例子,有人問為什麼三國時期的魏國叫曹魏不叫魏或者北魏,因為戰國時期的魏國佔用了魏國的本名,北魏卻是南北朝時鮮卑人拓跋氏建立的割據政權。為了不重名只能加以區分。不過當時人家自稱就是大魏,大漢,凡事歷史劇中自稱有什麼北齊,蜀漢之流就跟日本人自稱倭寇一樣可笑。

另外還有一點,朝代名基本上都是開國者在前朝的封地,比如曹操封號是魏王,孫權是吳侯,李淵是唐國公等等,只有元和明國號來著易經,這是後話,清朝也是繼承的金的國號,只不過滿語裡面這兩個字同音,為了減輕漢人的反感,才改叫清。


劉備作為漢朝皇親,建立的當然是漢國,只不過三國最後是由晉國一統,晉國在法統上是接受了曹魏的禪讓,為了自己的政權合法性來說必須將曹魏認作是正統政權,而漢朝在禪讓給曹魏的時候就已經滅亡了,劉備的「漢國」,在正統歷史記載中也就成了蜀國了。比如《三國志》就分為《魏書》《蜀書》和《吳書》。

話說東漢末年的戰亂紛爭最終形成了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劉備建立的蜀漢自稱是大漢帝國的延續,民間「尊劉貶曹」觀念也深入人心,卻在正史中被稱為「賊」。戲曲中曹操一直是奸詐陰險的「白臉」,而一千多年以來,曹魏政權一直被官方視為華夏正統政權。

中國歷史上各個朝代更迭的幾種方式,其中一個最為重要、最為有面子、最被人民所接受的方式便是「禪讓」。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丕「在不得已的情況下接受」了禪讓,定國號、改正朔、易服色等一系列措施相繼施行,這就已經是站在制高點上走了合法程序,當然最有資格自稱「正統」。至於東吳和蜀漢,無論如何只能算得上是割據政權罷了。

歷史上官方統一口徑地將曹魏作為正統,最早源於《三國志》,其作者是晉朝人,晉受禪於魏,那麼曹魏自然是正統(如果是受禪於蜀漢的話,那蜀漢當然就是正統了)。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把曹魏作為正統,而稱劉備為「賊」,大概也是因為宋朝皇帝也是受禪得的皇位。而宋室南渡後,中原之地淪入金人之手,在政治上又處於被動,被迫向金人納貢稱臣。所以,南宋儒學家(朱熹等)為尋求其正統的法理性依據,主張以血統而論正統,便以蜀漢為正統,曹魏為篡逆。


劉備從來也沒有建立「蜀國」,他稱帝建立的政權國號就是「漢」。在當時作為敵對勢力的魏當然不可能承認一個新的漢朝的建立,吳國後來孫權稱帝,從前也是漢的臣子,如果稱對方為「漢」的話於自己的地位不利,所以他們都以劉備所建立政權的益州簡稱「蜀」來稱呼其政權。而後世,是為了有別於西漢和東漢才稱呼其為「蜀漢」的,也有「季漢」也就是第三漢帝國的意思


第一,劉備建立的確實是漢。曹丕篡漢建立魏國後,公元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漢」,年號「章武」。劉備之所以建立的是「漢」,是因為他自稱是漢室宗親,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漢獻帝被逼禪位之後,劉備為了復興漢室,於是稱帝自立。

第二,後世之所以稱劉備建立的「漢」為「蜀」,是為了和劉邦建立的漢朝以示區別。這在史學界是經常用到的一種方法。比如說,五代十國時,中原幾個比較大的政權,分別為:梁,唐,晉,漢,周,後世稱之為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也是為了和之前重名的朝代以示區別。


劉備建立的是漢國而不是蜀國。劉備建立的政權是繼承自東漢的。叫蜀國是曹魏和東吳的說法。因為在曹魏和東吳的看法是漢已亡。因為曹魏禪讓晉,自然不能稱劉備建立的政權為漢。所以陳壽做三國志編為蜀志。而以劉備政權為正統的後世政權就稱為漢。史家為區分開來,稱為蜀漢。蜀漢政權內部人自稱為季漢。季意思是兄弟中最小的。西漢,東漢,季漢。


是哪個垃圾提問的? 劉備的國家本來就是「漢」,蜀國只是別人的稱呼而已。再說,他並沒有新建立一個國家,他是以為(不管是不是真的)獻帝死了,才即位的。在他的認識里,他是漢朝的皇帝,是漢獻帝之後的皇帝。


不開玩笑,稍微查下再問唄。。。。。。。

劉備政權的名稱是漢。 後人為了與前邊漢朝區別,叫它後漢或者因為在蜀地而叫蜀漢。

至於為什麼是漢而不是漢國,似乎不需要解釋。從 今日立國,國號為漢 能看出來答案吧


所以影視作品就是會誤導大眾 每逢作戰那戰旗上的「蜀」字就是個天大的錯誤 蜀是魏吳對那個漢政權的蔑稱 同鼠 他們自己內部可不會稱自己為蜀 自詡為漢正統 所以劉備謚號漢昭烈帝 可不是蜀昭烈帝


推薦閱讀:

蜀漢重臣費禕真的是死於曹魏刺客的刺殺嗎?
《三國志》中常見的「江表」指的是什麼地方?和劉表有關係嗎?
為何2017年的襄陽諸葛亮文化節如此冷清?
提問:若孫策不死,是否能在曹操官渡之戰時,重創其根基亦或者使其覆滅?
孫策被刺客所殺,刺客究竟是誰所派?

TAG:漢朝 | 劉備 | 三國 | 中國古代史 | 中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