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拓跋氏一直以黃帝軒轅氏的後裔自居?


鮮卑是我們比較熟悉的,很多人都說唐朝建立者李淵也有鮮卑血統,說唐朝其實也是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你不知道的是其實鮮卑也是炎黃子孫,是黃帝的後裔。《北史 魏書》中有記載,。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也就是說鮮卑是黃帝兒子昌意的後代,被封到了北邊,便在哪裡時代居住,居住的地方有個大鮮卑山,於是就以鮮卑為國號。雖然沒有史料能夠證明這是真實的,但是從我們現代角度來看,這是有可能發生的,這或許應該叫做血統隔離,鮮卑是皇帝的後裔,但是世代居住在北方,與中原地區很少往來,兩個民族就各自發展,發展成了文化、服飾、語言都不相同的民族,這完全是符合邏輯的。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北土之人則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土德後代,即後來北朝的鮮卑族拓拔氏部族。不過在拓跋氏的姓氏來源的記載中,也有說拓跋來源李姓,出自西漢李氏之後李穆改為拓跋氏,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這個說法兩漢書中都沒有記載。《周書·李穆傳》倒是也有記載:「李穆賜姓拓跋氏。」如果這個來源可靠的話,拓跋氏還有可能是黃帝的後裔,黃帝和嫘祖生了三個兒子:昌意、玄囂、龍苗。西陵氏所生長子昌意,降居若水,生子三人:長子名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其後裔為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雖然李氏的來源也有多種,但是不能排除拓跋氏來自李姓。


中國的祖先——軒轅黃帝,原本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首領。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邑於涿鹿之阿,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營韂。」這是游牧民族居無常處,遷徙為生的真實寫照。如果從黃帝部族的有關傳說與考古發現相對照,更可以說明黃帝部族的屬性。據《國語·晉語》載:「昔少典氏娶於有(蟲喬)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姬水在今天陝北(涇河),黃帝部族原先生活在西北黃土高原,考古上與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相對應,由豫西晉南延伸至京津冀一帶,與關外紅山文化相融合,誕生出考古學上一種新的文化——哈克文化,輻射至內蒙古東部大興安嶺一帶(哈克是內蒙古東部一地名,哈克文化即由此得名)。哈克文化有一重大發現,出土了大量玉石箭簇,與古史所載黃帝以玉為兵相吻合。黃帝由華北平原北部南下,逐鹿天下,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 追本溯源,黃帝部族原是西北一游牧民族,東遷至華北與東北交界處,南下而有天下,其後仍長時間保持了游牧民族傳統。由此可見,漢族與北方游牧民族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軒轅黃帝。比如鮮卑、匈奴就是黃帝子孫。《山海經》記載:「有北狄之國。黃帝之孫曰始均,始均生北狄。」《晉書》、《北史》都說:「始均為鮮卑族始祖。」《晉書》還稱:曾在晉代受封為「鮮卑都督」的慕容廆,「昌黎棘城鮮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號曰東胡。」這裡說的昌黎棘城,就在今遼寧義縣。所謂的「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黃帝後人的意思。另外,匈奴也是黃帝之後,據《史記·匈奴本紀》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夏後氏即夏朝王室,為黃帝之後,故匈奴也是黃帝後裔,漢代匈奴祭祀,黃帝、大禹是其祖先。據此,匈奴、鮮卑都是黃帝子孫,而北方游牧民族多與此二族有關,都是黃帝子孫。因此,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都是黃帝子孫,一起構成了今天的中華民族大家庭。

但是我個人更傾向另一種觀點,拓拔氏出於黃帝後裔是元魏官方的說法,並且有詳細的源流分支記載。正如歷朝在官方史書中敘述族源時往往誇大、扭曲甚至篡改事實一樣,元魏的這個說法應該也是不可信的。然而這個說法顯示出來的問題卻值得注意。

這顯然是鮮卑拓拔氏為了神化自身,強化其統治正義與合法性的做法。對漢人而言,強調拓拔氏源於黃帝便淡化了華夷之妨,有利於緩解激烈的民族矛盾。對鮮卑諸氏而言,則頗有假託文化高勢能而論證自身優越從而鞏固在鮮卑部落中統治的意味。從這裡我們能看到,無論是漢人還是胡人,在文化與政制文明上,都更加認同中原漢族的政教傳統。元魏後北朝雖出現了鮮卑化的北齊政權,但總體上上述認同中原漢族政教傳統並肯定漢族政治經驗的形勢是從來沒有改變的。

我認為,溯源黃帝在人類學上也確實有些依據,當然這是從人類繁衍的角度上來說的。黃帝部落的後人北遷而終與鮮卑部落融合是有可能的,希望研究有鮮卑部落人種組成的朋友前來指教。


拓跋氏共有四大源流,一是出自鮮卑拓跋部落,二是出自西漢李氏之後李穆,有皇帝賜姓改名拓跋氏,三是出自南北朝北魏金紫光祿大夫源子邕,也屬於皇帝賜姓,四就是源於姬姓,出自黃帝後裔。

皇帝有四妃,二十五子,元妃西陵式,其另外一個稱號是嫘祖,很有名,她是養蠶的始祖。嫘祖生了三個兒子,昌意、玄囂、龍苗。長子昌意,生子三人:長子乾荒,乾荒生顓頊(高陽氏,五帝之一);次子名安,居西土,是李氏的先祖;三子名悃,後遷居北土。黃帝是以土德之瑞稱王,所以北土之人則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土德後代,即後來北朝的鮮卑族拓拔氏部族。

與其他三個源流相比,作為中國古代聖君皇帝的後裔,是最為榮耀的,同時,中國古代封建王朝歷來奉行名正言順的正統思想,作為鮮卑統治者,如果想要達到他們的政治目的,比如進駐中原,贏得民心,也要順應中原的潮流,以黃帝軒轅氏後裔自居,便是最好的可選項。


二十四史之《北史》由唐朝貞觀時代史家李延壽主修。《北史·魏本紀第一》說:「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黃帝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國,有大鮮卑山,因以為號。 」還說:「黃帝以土德王,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 」這裡除了明確說明黃帝之孫「受封北國」外,還明確指出「拓跋」一詞就是「黃帝後人」的意思,也就是說建立前燕、後燕的慕容鮮卑與建立北魏的拓跋鮮卑都是黃帝後人。

宋代,鄭樵所作《通志·氏族略》中也記載鮮卑慕容氏是黃帝後人。鄭樵說,慕容氏出自中古時期,是部族首領高辛氏的後裔,後建立鮮卑國,自言慕二儀(天地)之道,繼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為姓,稱為慕容氏。高辛氏,又名帝嚳(五帝之二),帝嚳為黃帝的曾孫。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曾寫道:「慕容氏自雲軒轅之後。」明確指出鮮卑人是軒轅黃帝之後。

魏孝文帝能夠改中原漢姓改漢服,本質上是因為和中原人同宗同祖,在自己宗族內部有廣泛的認同。自古以來,中華文明本質上是以文化來定明夷夏之辨的。並沒有真正嚴格的血緣劃分和血統論。更早的趙武靈王能夠推行胡服騎射的政策,恐怕內在的邏輯也是如此。民族和人種在文化大一統的大方針上不斷融合才是歷史真相。所以,從人種上考量,並沒有真正的漢族血統。自古以來的和周邊各國和親、通婚的睦鄰友好政策,本質上也是華夏倫理之中家國天下的一體化版本。

朝陽學者雷廣臻認為,慕容鮮卑人起初沒有自己的文字,世事全憑世代口口相傳,但慕容鮮卑人關於自己是黃帝後人的記憶卻十分明確而清晰。


鮮卑族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古老的北方民族,拓跋部是鮮卑族中的一支,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端東麓一帶。西晉發生八王之亂,中原政權南撤,活躍在北方的各大少數民族乘機逐鹿中原,鮮卑族就是其中的一支。這期間,各民族不斷征伐,互相屠戮,直到鮮卑族統一北方,建立北魏。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小深受漢文化的熏陶,對漢族文化心嚮往之。他登基後,發起了北魏政權漢化的改革。他讓北魏政權統治下的所有民族,鮮卑族、漢族和其他民族都必須用漢姓。他自己帶頭,把拓跋姓改成了元姓。「北人謂土為拓,後為跋。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故為拓跋氏。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拓跋氏出於皇帝就是來自於拓跋宏的這道改姓詔書。

拓跋宏把自己的先祖追溯到了黃帝。黃帝生長子昌意,昌意的三子名悃,被分封在北土。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北土之人則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的後代,即後來的鮮卑族拓拔氏部族。

黃帝部落在陝西一帶,拓拔氏部族在東北一帶,兩者相隔數千里,就是今天從陝西坐火車到東北也得一兩天時間。按照以前的生產力,黃帝的勢力範圍根本就沒有到達東北,更別提把孫子分封到那裡了。

拓跋宏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神化自身,強化其統治的正統性。北魏政權統治著多個少數民族,而各民族都認可黃帝的權威,拓跋宏稱自己是黃帝的後裔,有利於緩解激烈的民族矛盾,增強各民族對北魏政權的認同感。也為他的漢化改革提供了合理的歷史依據,減少鮮卑族內部對改革的阻力。


這個問題從幾個側面可以分析,第一、中國周邊的民族確實是上古從中原江浙等地被發配或潰逃過去的。比如敦煌反念就是混沌,混沌與帝鴻氏有關。比如丁零又是零丁洋的反念。東北確實有一支是被向北發配的,比如滿族就自稱畜豬人,而滿族生活地區更多是遊獵,為什麼不自稱畜鹿人,而自稱畜豬人?其實顓頊帝就是以豬肉為祭祀和主要肉食。基因以O1為主,滿族皇族就是這個基因。很多皇族後裔測試了都是。第二拓跋其實是漢語,是馱八的意思,指馱著八芒星太陽。就像烏龜是馱特司,指司職馱著男性生殖器的神獸。特原意就是龜頭,漢語方言里有遺留。英文米斯小姐與米斯特先生就是差了一個特,男性生殖器。古人認為太陽也是鳥馱著運行的,所以馱是一個重要的行為模式,佛陀也是這一層意思,比如阿彌陀佛其實就是馱著太陽的意思,因為米是太陽,佛是四,指在四方形祭台上祭祀太陽。所以漢字四剛好是這麼一個形制,八在四方形祭台上,正是阿米陀佛。與拓跋意思一致。可見這些有淵源的東西其實都可以向上追述。白人古代全部在古中國,後來才擴散出去。第三、漢代多次大破匈奴,匈奴並沒有從此消失,有的可能逃向東北,也就有了與鮮卑有關的民族。室韋就可以破解為十維,與顓頊這一系的九維是不同集團。可見室韋來源是匈奴為主,因為匈奴是由被發配敦煌的北三苗和白種熊族這個集團。也就是唐陶氏,而唐在英文里就是十的意思。向上推也就是帝堯集團,顓頊後代的帝舜集團則是大洪水後被帝堯集團打擊而被迫四散的。所以帝堯集團是孤立於顓頊和九黎以外的,自稱第十族可以理解。而敦煌對應帝鴻氏混沌,帝鴻氏就是黃帝的一種。所謂鮮卑有一部分可能是白種,但大量很可能是北三苗,基因與漢人一致,因為漢人是周秦時代由西部尤其青海甘肅一帶返回的北三苗,至今漢族戲曲里還能看到與藏族類似的服飾和裝束。漢人也自稱黃帝後裔,那這麼一分析,那種自稱其實還是有可能的。


記得中央電視台播的一檔有關考古的節目,有個"百魔洞"發現一批石刻文物,記載鮮卑族由貝加爾湖畔南遷的過程,並定居隴西即今大同!如果是事實,拓跋氏以黃帝軒轅氏的後裔自居,明顯是為了北魏時期統治中原的合理合法性。

從進化學角度看此問題也許是有可能的!好男兒志在四方,這不是勵志口號,這是老天付於哺乳動物的天性!也符合優育的規律!


根據《魏書.序紀》鮮卑拓跋氏乃黃帝少子昌意之後裔。【拓跋】相傳黃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陽氏顓頊。昌意的小兒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國北部地區)。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鮮卑族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意即黃帝的後代。拓跋氏一直以黃帝軒轅氏的後裔自居。


中國西部以及北方的少數民族和漢人原本為一系,西戎鬼方都是西系民族的一部分,黃帝也是西系民族人,鬼方就是現在的北京以北大片地區,鮮卑本是古代匈奴的一支,後來匈奴分裂出去很多民族,他們有無數稱呼,什麼遼、夏、契丹,女真……實際上還是匈奴,古代的戎人和鬼方,都是一家子。所以他們這麼說並沒有錯。而且,古人皇家希望有一個正統的祖先傳承,叫名正言順,拓跋北魏想要統一漢人,用儒家文明和正統的身份更有利於當時的社會治理。


推薦閱讀:

你覺得大熊貓的祖先是什麼物種?
《史記》五帝本紀中堯舜禹的事情是否屬實?
請問大家怎麼看待咱祖先黃帝開創的宗教信仰——道教呢?
蚩尤爭霸決戰於涿鹿之謎?
為什麼這個時代 有如此多的同胞 認為我們華夏文明的起源 歷史 全都來自杜撰 附會?而去隨著西方的認識?

TAG:黃帝 | 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