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德國為什麼沒有對蘇聯大後方進行戰略轟炸?


二戰德國飽受美英戰略轟炸之苦,相比英國空軍只敢對德國城市進行夜間轟炸,美國陸軍航空隊的晝間轟炸,才是對德國戰爭潛力的根本性打擊,儘管陸續嘗試了對德國交通樞紐和軸承製造廠等目標的打擊,但最終,盟軍還是找到了德國戰爭經濟的軟肋:轟炸其燃料加工廠!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儘管盟國不斷轟炸羅馬尼亞油田,但德國在整個戰爭期間,實際上對石油的依賴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厲害,德國具備發達的煤化油技術,德國空軍的所有飛機都能夠使用合成燃料,對燃料加工廠的轟炸,才徹底掐斷了其燃料來源。

在蘇德戰爭中,打擊蘇聯的戰爭潛力,似乎一直沒有被提上提成,一方面,在戰爭一開始,蘇聯政府就制定了軍工業東遷計劃,大批軍工企業搬到了烏拉爾山區甚至是更遠的西伯利亞,這完全脫離了德國空軍的各類型中型轟炸機的作戰半徑,即便是那些處於作戰半徑內的,也被大量的高射炮和戰鬥機掩護,德國空軍戰鬥機腿短,無法提供全程掩護的問題再次暴露出來。

其次,德國沒有意識到蘇聯的政治體制跟歐洲有很大的不同,開戰半年,大片國土淪陷,近400萬蘇軍被俘或者戰死,以至於蘇軍不得不緊急徵召老人、少年和婦女參軍,斯大林根本不在乎老百姓傷亡,心裡更多的還是自己和政黨的利益,這活生生的把德國拖進了消耗戰,沒有足夠的武器,用人命填,相比之下,對蘇聯後方進行轟炸幾乎沒有多大意義了。

第三,就是蘇聯有美國租借法案提供的大量物資的支持,客觀的說,戰爭期間的美援物資相比蘇聯總的工業生產量,所佔份額很小,但需要注意的是,美援物資基本都是蘇聯最需要的,甚至是蘇聯當時根本無法生產的,缺少了這些物資,紅軍的武器系統甚至會癱瘓。

最後,要說的是,蘇聯效率低下的運輸系統,導致大量的武器雖然能夠生產出來,但不能有效的送到前線,也就是說,生產了一億發子彈,但未必能向前線提供一億發子彈,這是一個複雜的物流問題,蘇聯在這方面要遠遠落後於德國,更別說美國了。即便德國能夠對蘇聯後方發起轟炸,恐怕其效果也比不上蘇聯人自己浪費的多,注意,這種浪費是管理體制上的浪費,而是讓個人節衣縮食就能避免的。


德國對蘇聯從後方不斷運來的各種戰略物資,非常惱怒,做了很大的努力破壞蘇聯的戰爭補給。可是德國缺少遠程轟炸機,德國戰線最遠到達莫斯科附近,從那裡起飛的飛機,受命去轟炸已經提前從歐洲工業區搬遷過去的100萬火車皮的工業設備,可是德國的飛機只能飛到烏拉爾山就必須要返航了。蘇聯新的工業區,恰好在德國的轟炸半徑外。

德國在打斯大林格勒戰役時,又一支部隊,曾經進攻到高加索地區,想佔領或破壞蘇聯的產油區。可是斯大林格勒戰役陷入膠著,德國的戰略目的沒有實現。儘管如此,德國前線的轟炸機也能將巴庫油田炸了,但是蘇聯也知道巴庫油田的重要性,不管戰事多麼緊急,巴庫油田一直都屯駐又大量的防空部隊,德國人的轟炸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就放棄了。到後來,如果不是斯大林格勒的第六集團軍死扛著,這些突進到高加索地區的德軍,極有可能被蘇聯人包了餃子。

對蘇聯的後方的工業基地的戰略轟炸,德國要麼因為鞭長莫及,要麼因為實力不濟不能成行,德國同時還對蘇聯的物資補給運輸線進行過空中封鎖。在歷次大戰役,列寧格勒,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國在掌握著制空權時,對蘇聯的補給線路進行過封鎖的嘗試,也確實給蘇聯人帶來了不小的損失。可是蘇聯人百折不撓,毫不氣餒地進行著針鋒相對的鬥爭,不斷在戰爭中學習戰爭,改進戰術,在德國的封鎖中不斷的把大量的作戰物資運送到前線,直到德國人自己都認為再繼續封鎖運輸線路毫無必要了。而德國人沒有想到的是,蘇聯人實際上也是承受著巨大的傷亡和損失來維持著補給線路的暢通的。

到1943年7月後,蘇聯與德國在空戰中已經不落下風,打的有來有往,德國的空軍更不能有餘力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了。

所以,德國之所以沒有對蘇聯進行戰略轟炸,首要的原因,是缺少轟炸的載具,德國沒有戰略轟炸機,蘇聯的重要的戰略目標在德軍的轟炸半徑外。

其次的原因是,蘇聯人自己的努力,最終讓德國人放棄了後方補給絞殺戰的設想。


二戰德軍非常想對蘇聯大後方進行轟炸,但是由於缺乏重型遠程轟炸機,沒有辦法放棄了。德國當時擁有的都是中近程的戰術轟炸機,主要執行對地面火力支援的任務,(由於二戰前,德國對空軍建設還是相當重視,之所以沒有發展遠程戰略轟炸機,和其經濟基礎,國力水平,戰爭理念有關係,而非決策問題)。
容克87(Junkers Ju 87)俯衝轟炸機,為納粹德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投入使用的一種俯衝轟炸機。這種機型通稱斯圖卡(Stuka),為俯衝轟炸機的德文寫法「Sturzkampfflugzeug」的簡略。這種機型為德國空軍廣泛的使用,由1935年開始投入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型號

Ju 87A

Ju 87B-1

Ju 87B-2

Ju 87D

Ju 87G1

Ju 87R

製造年份

1936年-1938年

1938年-1941年

1939年-1941年

1941年-1944年

由Ju 87D3改裝而成

1940年

用途

俯衝轟炸

俯衝轟炸

俯衝轟炸

俯衝轟炸

地面攻擊

俯衝轟炸

機身長度

10.8M

11.1M

11.1M

11.1M

11.1M

11.1M

翼展

13.8M

13.8M

13.8M

13.8M

13.8M

13.8M

機身高度

3.88M

4.01M

4.01M

3.88M

3.88米

4.01M

機翼面積

31.90M

31.90M

31.90M

31.90M

31.90M

31.90M

凈重

2,273Kg

2,710Kg

2,710Kg

3,900Kg

3,900Kg

3,187Kg

最大重量

3,324Kg

4,340Kg

4,340Kg

6,600Kg

引擎

Jumo 210D

Jumo 211Da

Jumo 211J-1

Jumo 211J-1

Jumo 211Da

最大馬力

720hp

1,200hp

1,200hp

1,400hp

1,400hp

1,200hp

最高速度

310千米/小時

383千米/小時

383千米/小時

410千米/小時

410千米/小時

383千米/小時

前置武器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2

7.92毫米機槍×2

7.92毫米機槍×2

7.92毫米機槍×2

37毫米BK 3.7防空炮×2

7.92毫米機槍×2

後置武器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1

7.92毫米機槍×1

攜帶炸彈

250Kg

500Kg
德國容克-88中型轟炸機,簡稱Ju-88,由容克飛機製造廠生產,總設計師埃巴斯,於1937年投產、1939年裝備部隊。容克-88轟炸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最著名的戰機之一。二戰期間,納粹德國空軍共出動該型轟炸機達15000以上架次。容克-88轟炸機採用全金屬結構,四座單翼;裝有兩台尤莫水冷活塞發動機,單台最大輸出功率1400馬力,最高時速470千米,升限8200米,轉場航程1790千米,爬升率900米/分,載彈量2500千克,武備為2挺13毫米機槍和3挺7.9毫米機槍。容克-88自衛火力較強,俯衝時還能進行機動,提高了生存力,是二戰中德軍主力轟炸機種。

性能指標

Ju 88 A-1

Ju 88 A-5

Ju 88 A-4

Ju 88 B-0(計劃中)

Ju 88 C-6

Ju 88 G-1

Ju 88 G-6

製造年份

1940

1940–1941

1941–1944

1940

1942–1944

1944–1945

用途

俯衝轟炸

俯衝轟炸

俯衝轟炸

Ju 188的原型機

夜間戰鬥機

驅逐機

夜間戰鬥機

翼展

18.37M

20,08M

20,08M

20,08M

20,08M

20,08M

20,08M

機身長度

14,36M

14,36M

14,36M

14,45M

14,36M

15,50

14,36M

機身高度

4.85M

4.85M

4.85M

4,45M

4.85米

5.07M

4.85M

機翼面積

52,5 m2

54,7 m2

54,7 m2

54,7 m2

54,7 m2

54,7 m2

54,7 m2

起飛重量

12450 kg

12450 kg

13.750 kg

12.470 kg

10490 kg

14690 kg

12400 kg

飛行員

4名

4名

4名

4名

3名

3名

3名

2 × 引擎

Jumo 211 B-1

Jumo 211 B-1

Jumo 211 J

BMW 801 A or B

Jumo 211 J

BMW 801G

Jumo 213 A-1

最大升限

7500 m

7500 m

7500 m

9050 m

8000 m

9,900 m

10.000 m

最大馬力

1175 PS

1200 PS

1350 PS

1600 PS

1420 PS

1,700 PS

1750 PS

極速

460 km/h

460 km/h

500 km/h

540 km/h

540 km/h

550 km/h

500 km/h

最大航程

(燃油滿載的情況)

2030 km

2030 km

3150 km

2.850 km

2300 km

2500 km

1700 km

武裝系統1

1 ×MG 15

1 ×MG 15

1 ×MG 81

3 ×MG 81

1 ×MG FF/M

3 ×MG 17

4 ×MG 151/20

4 ×MG 151/20

武裝系統2

1 ×MG 15

1 ×MG 15

2 ×MG 81

1 ×MG 131

2 ×MG 81

1 ×MG 131

1 ×MG 131

1 ×MG 131

武裝系統3

1 ×MG 15

1 ×MG 15

2 ×MG 81Z

1 ×MG 81Z

1 ×傾斜式機炮

1 ×傾斜式機炮

可攜帶炸彈量1

28 × SC50型

28 × SC50型

28 × SC50型

10 × SC50型

可攜帶炸彈量2

4 × SC500型

4 × SC500型

2 ×SC1000型

2 × SC500型

6 × SC500型

主動電戰設備1

FuG 202(1)

FuG 212(2)

FuG 220 SN2(3)

被動電戰設備2

德國亨克爾He111轟炸機是德國在二戰期間使用最頻繁的轟炸機,它是德國納粹侵略戰爭化身,從1937年,該機參加「禿鷹」軍團,在西班牙內戰中進行實戰檢驗。在二戰中,由於德國軍隊沒有重型轟炸機,該機作為德國空軍轟炸主力,參加了德軍的幾乎每一次作戰行動,是德軍空軍轟炸機群的中堅力量。

製造公司

Ernst Heinkel AG

用 途

中型轟炸機 乘員5人 He111H-6 1943年

發動機

2*990KW Jumo211F-2

最大速度

405KM/h

升 限

8500M

航 程

2060KM

重 量

空重:8680Kg 最大起飛重量:14000Kg

外形尺寸

翼展:22.60M 長:16.40M 高:4.00M

軍 械

1*20mm機炮 1*MG13mm機槍 5*7.9mm機槍 3250Kg炸彈

阿拉多Ar 234「閃電」(英語:Arado Ar 234 Lightning,德語:Arado Ar 234 Blitz)是世界上首種實用化的噴氣轟炸機,由德國阿拉多公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尾聲時所製造。在實際運用上,Ar 234大部分是擔任偵察機的角色,僅少數擔任轟炸機角色,它的速度性能使它幾乎不可能被敵機攔截。「閃電」(德語:Blitz)是Ar 234普遍被人熟知的別名,起緣來自於Ar 234B-2轟炸機型的非正式名稱—「閃電轟炸機」(Blitz-Bomber,指非常快速的轟炸機)。另一個別名「狗魚」(Hecht),則來自於其中一個裝備此型的單位—「狗魚」特殊轟炸機單位(Sonderkommando Hecht)。直到戰爭結束時,僅有約210架Ar 234完成。
亨克爾He-177轟炸機,被稱為德國「鷹獅」。二戰中,德國空軍的戰略轟炸機沒有什麼作為,唯一成批裝備的重型轟炸機只有亨克爾公司研製的He-177,但該型機卻由於本身問題多多被認為是德國在二戰中研製的最不成功的作戰飛機,不但產量很小,而且多數從未投入過實戰。


二戰時德國基本上沒有發起過大規模的戰略轟炸,即使是在不列顛空戰時,對倫敦、伯明翰等工業城市的轟炸,效果也不佳,原因很簡單,德國空軍沒有戰略轟炸機,所以也就沒有戰略轟炸的能力。

二戰中,德軍的核心作戰指導思想是閃電戰,空軍要為陸軍裝甲集群的高速突擊服務,這就決定了空軍的主要任務是戰術轟炸,所以,德軍集中資源發展了輕型和中型轟炸機。

雖然德國的科技水平和軍工技術在那個時代處於世界領先的水平,但資源的不足,導致其沒有能力再同時研製重型轟炸機,等到戰爭後期,德國想對英美進行戰略轟炸而研製重型轟炸機時,又因為戰事不順利,生產能力有限,要保證戰術飛機的大量生產以支撐激烈的戰爭,因此重型轟炸機往往處於研製或者僅僅是樣機的階段,始終沒有大規模生產。

研製了幾款重型轟炸機,最後都放棄了。

當然,歸根結底一個原因,是德軍並不重視戰略轟炸,所以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發展戰略轟炸機。

至於對莫斯科周圍的鐵路進行大規模轟炸,首先那個時代,轟炸機沒有精確制導,要想準確轟炸一個目標,需要投下足夠多的炸彈來碰運氣;二是必須進行低空的俯衝轟炸才能使得轟炸精度稍微高一些,但俯衝轟炸容易被地面的高炮擊落;三是即使炸斷一兩條鐵軌,以蘇聯的工業維修能力,很快就能修復,其戰略意義並不大。

所有這些因素,導致德軍沒有戰略轟炸能力,也就無法對蘇聯後方進行大規模轟炸。


這個估計不是不想,而是做不到吧。

二戰德國並沒有服役數量足夠的傳統意義上的戰略轟炸機,比較多的還是Ju-88、Do-217這種戰術轟炸機和Ju-87、Hs-129這種前線支援型的俯衝轟炸機和攻擊機。航程相對來說比較遠的轟炸機型號,比如He-177產量堪憂。

德國集中力量發展戰術空軍,其戰術核心是奪取制空權後,用戰術轟炸機配合裝甲部隊進行快速的進攻,這和德國閃電戰的總體思路是吻合的,因為德國在裝備了一部分裝甲部隊之餘,無力將全部陸軍機械化,其炮兵仍然靠馬車機動,完全跟不上裝甲部隊的推進速度,為了給進攻矛頭以火力支援,戰術空軍實際上被當作火炮使用,為了配合這個戰術,德國對戰術轟炸的精確性極為看重,而在當時戰術轟炸想要精確,俯衝轟炸機是唯一的選擇。

國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德國空軍是白手起家的,為了保證一定的數量,只能考慮比較廉價的戰術轟炸機。B29威力巨大,但是一架B29的造價,是JU87的10多倍,很明顯對德國軍隊來說,1架B29不如10架J87好用。德國在重整軍備10年後,空軍規模也才3000多架,如果發展遠程轟炸機,這個數字恐怕要縮水一半,沒有足夠的規模,遠程轟炸機是沒有什麼威力的。即使有一定的規模,遠程轟炸機強調的也是對敵戰爭資源的打擊而非作戰部隊的打擊,對德國的閃電戰幫助不大。

而且題目中提到的對莫斯科鐵路線進行轟炸,這種縱深轟炸德軍也是經常使用,各大戰役中都有,尤其是進攻戰役時會提前幾天對蘇聯的交通集結點、倉庫、城市等進行系統的轟炸。不過由於德軍戰鬥機部隊經常無法扮演好一個護航的角色,導致轟炸機部隊損失還是不小的。


因為它沒有戰略空中。德國空軍是一支以支援陸軍作戰思想建立的空中力量,它主要充當陸軍進攻的支援炮兵,它不需要長航程、大載量的轟炸機,而裝備大量的斯圖卡戰術俯衝轟炸機,戰鬥機部隊的主要任務是為其護航,保證其對陸軍的支援行動。另外,德國始終沒有研製成功超過兩個發動機的飛機,發動機少了,就無法提高飛機的起飛重量,也就製造不出航程更遠的戰略轟炸機。最後,戰略轟炸實際沒有什麼戰略價值,除了殺死更多平民、炸毀城市建築,它從來沒有發揮過真正的作用。德國人對英國的戰略轟炸並沒達到迫使英國人屈服的主要作用,而英美對德國的戰略轟炸也同樣沒達到目地,狂轟濫炸反而堅定了很多人為被炸親朋好友復仇的決心。著名的德累斯頓大轟炸,整個城市被夷為平地,但幾天後,這座城市就恢復了百分之八十的功能。在歷時五年的戰爭中,德國的軍事生產一年比一年多,直到生產區被地面佔領,才得以下降!英國領導這個大轟炸的戰略司令部,也成為,唯一沒有獲得戰後佳獎的司令部!其指揮官沒有得到有效獎勵和升職,反而迅速的要求其退休!連英國人都覺得恥辱!


謝謝邀請,你提了兩個問題,我在這裡一併回復吧!

二戰德國缺乏戰略轟炸力量,一個是技術原因:因為凡爾賽條約的束縛,戰後德國軍事技術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在航空發動機領域,德國的液冷發動機技術不太過關,風冷發動機倒是杠杠的。這兩種發動機適應的空域不同。風冷發動機在中低空性能良好,但一到高空性能下降得非常厲害,萬米以上的高空,是液冷發動機的天下。這種液冷發動機技術英國處於領先地位。著名的噴火戰鬥機就是採用這種發動機。

戰略轟炸機也叫遠程轟炸機,要求航程遠,載彈量大。這樣一般的戰鬥機是沒法為它全程護航的,要深入敵人後方去執行轟炸任務,只能靠轟炸機自己抵禦敵軍的截擊機。這要求要麼轟炸機本身配備大量重機槍,可以應付來自天空四面八方的攻擊(靈活的戰鬥機可以從各個角度發起攻擊,笨重的轟炸機沒法和它比機動性),還要裝上厚厚的裝甲。這又大幅度增加了轟炸機的重量,需要更強勁的發動機。要麼乾脆飛得高高的,讓戰鬥機夠不著自己。

由於發動機技術的原因,德國一直沒有像樣的戰略轟炸機,一直到了噴氣機技術得到突破後,德國人才設計出了一款可用的(可靠性不太高,因為噴氣發動機還存在很多缺陷)Me264。

德國缺乏戰略轟炸力量,我想還跟德軍的戰略思想有關。德國一直都崇尚速戰速決的軍事思想。戰略轟炸是曠日持久的打擊敵國的戰爭潛力,這不符合德國的軍事思想,所以戰略轟炸機不被重視也是理所當然的。


這也是德國兵敗的原因,戰線拉的太長,又缺少遠程轟炸機,最擅長的閃電戰也沒有把蘇聯拿下,蘇聯硬撐到冬天來了,德國的補給出現問題,成了持久戰,天氣寒冷,德國兵不適應環境,而蘇聯人已經習慣這種寒冷的天氣,此消彼漲,最後德國敗了,就像拿破崙一樣,至於德國為什麼沒有遠程戰略轟炸機,是因為自己的做戰理念所致,也就是閃電戰!只有戰術轟炸機,很多飛機都當做炮兵部隊使用,所以德國敗了


整個的二戰只有英國和美國擁有遠程的、重型的、載彈量大的戰略轟炸機。德國和日本只有近程的、用於對地支援用的戰術型轟炸機,而蘇聯應該是只有對地攻擊的強擊機。

這還是工業大國和軍事強國,其它的國家就別指望有了!

如果德國從佔領蘇聯機場起飛的話,可以對莫斯科進行有效的轟炸,但如果轟炸遷移到烏拉爾以東的工廠的話,不是不可以,但等轟炸完了飛機也就飛不回來了!

沒有戰略轟炸機的德國,應該不是技術上的問題,大概和作戰理念有關吧!也許他認為沒有戰略轟炸機,也可以贏得戰爭的勝利,它的戰爭主導思想是以陸軍裝甲力量為主要打擊力量,空軍是為地面力量提供空中保護的,斯圖卡轟炸機是為裝甲力量清除障礙!

沒有戰略轟炸力量不能不說是德國戰爭思路上的短板。蘇聯也沒有空中戰略力量,但是人家有遼闊的戰略縱深!德國就不能比了,反過來說如果美英轟炸的是蘇聯,就算它有戰略轟炸機,轟炸效果德國也比不了。

還有一點需要說明,德國不僅沒有縱深,而且工廠都是在大城市,而蘇聯呢!它的兵工廠基本跟在曠野差不多,就算炸到也沒有什麼大的損失!


巴巴羅薩計劃是閃電戰 以速度取勝 戰線推進至莫斯科 逼迫斯大林妥協 蘇聯當時的工業農業都在莫斯科以西 莫斯科以東除了森林就是白雪 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巴巴羅薩計劃初定的戰線定在莫斯科的原因 按照當時德軍總參謀部的設想 有些工業可能德軍還能用上 所以並未對蘇聯後勤制定相應的轟炸 還有一點不得不說 曼施坦因曾向希特勒建議過戰略轟炸 但未採納 後來歷史學家給出的結論是:大不列顛空戰的慘敗歷歷在目 二是戰略轟炸代價太高 本就剛從失敗中走出來 經不起損失了 三是希特勒過於對自己和戰爭自信了 以為陸戰能解決的事情 為什麼還要動用空軍 最重要的是 德國空軍要是再去戰略轟炸 那前線就沒什麼能在天上支援的了 說白了 還是資源不夠!


推薦閱讀:

二戰中德國繳獲了很多武器裝備,都去哪了?
電磁炮如果發射的是帶葯彈頭,威力會如何?
從葉門內戰中,如何看待沙特的老爺兵?
電影《狂怒》的結尾里一輛謝爾曼坦克對陣一個步兵營,在現實中可能發生嗎?
如何評價俄羅斯「北風之神」級彈道導彈核潛艇?

TAG:蘇聯 | 西伯利亞 | 軍事 | 美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