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明朝、清朝為什麼都不超過300年?
唐朝先後存在了289年,明朝存在了276年,清朝存在了268年,都沒有超過300年,而存在的時間在長短上面又非常接近。因此,就有人猜測,是不是存在著一種關於中國古代王朝存在時間長短的規律。或者又存在著幾種中國古代王朝盛衰的模型。
小編覺得,這樣的規律是不存在的。因為縱觀中國歷史,300年並不是一個普遍的砍兒,漢朝和宋朝都超過了300年,秦隋只有幾十年,晉朝只有一百多年,元朝還不到一百年,而且每個朝代所面臨的問題都不太一樣,所以不存在這樣一個周期律,或者存在某種數學意義上的王朝興衰和更替模型。即便是某個或者某幾個朝代之間存在那樣的情況,也多是巧合。
不過,有一點必須承認的就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在許多基本問題上還是有相似性的,所以,古代封建王朝的興衰雖然沒有時間上的規律,但是在基本邏輯和歷史演變上面還是比較像的。
比如,中國古代的土地問題,但凡沒有很好的解決土地問題的王朝,其王朝存續的時間內,都會不斷的爆發農民起義,比如號稱「不立田制」的宋朝。但是因為宋朝的貿易和商業發達,所以宋朝的老百姓實際上過得不苦。因此,宋朝存在的時間也就相對長了些。但是如果把土地問題很好的解決了的,比如實行「一條鞭法」的明朝,實行「攤丁入畝」的清朝,存在的時間都比較長。
中國古代因為王朝更替不止一次,所以,普通老百姓對於王朝更替有了更多自己的認知,一旦皇權出現問題,許多人就會揭竿而起,這一點與日本不太一樣。不要說到兩百年,就是一百年的時候,一般的王朝都會面臨比較大的危機,就看統治者怎麼化解,化解好的像明朝可以持續近三百年,化解不好的,比如像元朝,持續只有89年。
因此,小編認為,中國古代不存在這樣一個王朝之間更迭的時間長短的規律可循。
封建時代的歷朝歷代,再長都不會超過300年,即便相對強盛的唐朝,明朝,清朝也都沒有打破這個尺度,似乎是一個奇怪的歷史規律。但是其實也並不奇怪,這是歷史的必然,或者說是中國封建時代的必然。由政治制度,土地制度,以及稅收制度與自然環境等多重因素左右,決定著中國歷史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首先,政治制度上,進入封建時代後,就存在著一種矛盾,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矛盾。中央集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並不是一夜之間就摸索出最好的制度。秦代開創了郡縣制的先河,有效了解決了夏商周以來分封制的弊端,國家開始進入大一統時代。但隨後的兩漢,刺史和州牧的設置使得地方權利開始抬頭,豪強地主日益壯大。東漢以後,國家陷入長期的混戰,三國兩晉南北朝,紛爭戰亂幾百年。隋唐之後,國家再次大一統,相應的制度使得封建社會經濟達到了封建時代的新高峰。但是唐代中期節度使的設置,再次讓地方權利擴大,隨後國家又一次陷入長期的戰亂。宋代對地方官員的權利進行了重大調整,此後,農民起義時有發生,但地方割據開始逐漸退出中國歷史。元明清三朝,行省制度傳承,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到了清代可以說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地方分裂逐漸消失,可見歷朝歷代在中央集權的加強中是一代代人長期摸索的結果。但是地方始終存在著分權的狀況,一旦中央政府衰落或者出現問題,國家就會出現分裂與戰亂。清朝之後,民國時期國家又一次軍閥混戰,持續多年。
第二,土地制度上,封建時代實行的是土地私有制,農業社會裡,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重要財富。但是土地私有制存在,使得土地兼并是遲早發生的事。封建時代自然災害多發,也沒有社會保險與福利,單個家庭在對抗天災人禍方面畢竟能力有限,因病致貧的現象也時常發生。就算沒有這些天災人禍,總有好吃懶做的人。所以歷朝歷代開國時,因為前朝末年戰亂,人口大量減少,多數人其實都有土地。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加,總有人會失去土地。自耕農失去土地退化為佃農並且依附於地主。慢慢的,土地兼并勢不可擋,越來越多的自耕農失去土地,社會矛盾逐漸加大。這個時候,國家其實就比較危險了,換句話說就是風雲飄搖。如果統治者相對開明,做出一些調整,保障農民的生存,這個朝代持續的時間可能就會稍長一點,但是也不可能永遠續命,除非統治者自己發動「革命」,打土豪,分田地。當然,根本不會有統治者(利益既得者)自己坑自己的。如果統治者無動於衷,視而不見,那麼農民起義的時間也就不遠了。所以中國歷史上,朝代再長也不會超過300年。因為土地兼并是不可阻擋的,只要土地私有制存在,就無法避免。國家的土地就那麼多,能養活的人口也就那麼多,封建時代的國家也沒有任何政策保障下層民眾的最基本生存,因而到了一定時代,就不可避免的會發生戰亂。
第三,稅收制度。歷朝歷代在稅收上雖各不相同,但是基本上相當長的時間裡都是以人頭來徵稅和服徭役的。雖然個別朝代在一定階段也試圖按照財產來收稅,但是在封建時代,隱瞞財產的難度肯定要遠遠小於隱瞞人口。因為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朝代在剛剛開始時,多數農民都是自耕農,擁有土地,因而可以正常的進行農業生產,為國家提供賦稅,國家財政正常運轉,社會就會正常發展。即便賦稅重一點,但是只要有土地,總還有活路。不過一旦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農民失去土地,壓力就變大了。財產明明集中到了地主和富商的手裡,但是稅收的任務卻要讓無地農民承擔,問題就產生了。而多數時期,按人頭收稅的制度也使得下層民眾非常艱辛。應該多交稅的富人逃避了大量的賦稅,而貧苦百姓卻承擔了不應有的賦稅與徭役,農民失去了活路,國家的財政也會惡化,多數朝代越是財政惡化,就越是荒淫無道,賣官鬻爵,吏治更加敗壞,官員上任前都是花錢上台的,上台後肯定變本加厲盤剝百姓,國家也就進入了死亡倒計時了。
最後,自然因素。中國是典型的季風氣候,降水的年變化非常大。因而漫長的歷史中,真正意義上的風調雨順是很少的。古代中國以耕種業為主,降水變率大就要求水利設施要弄好。普通家庭是沒有能力承擔水利設施建設的,因而中央政府要合理使用民力來搞好農業水利建設。統治階級開明的情況下,國家在這一塊搞得就比較好。而統治者如果昏庸無能的話,水利設施往往就會荒廢,農業生產就會受到影響,農業社會裡,如果農業荒廢了,國家也就離滅亡不遠了。
綜上所述,由於私有制的存在和長期以來按照人頭來徵稅的不合理的稅收制度,造成了古代中國各朝代剛剛建立時,社會矛盾相對較小,而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土地兼并的愈演愈烈,農民失去生計,國家財政出現危機,問題就會迅速增加,如果統治者採取改革,緩和社會矛盾,國家還能維持一段時間的太平。如果統治者破罐子破摔,各種自然災害的發生,地方分離勢力的抬升,整個國家將迅速走向衰亡。因而命長者200多年(不到300年),命短者可能就十幾二十年。
古代王朝的興衰也告訴我們後人,一個國家要想強盛,必須有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下層民眾基本的生存。國家可以存在貧富差距,但是切不可貧富懸殊,一定要把公平和效率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此外,稅收一定要合理,高收入者高稅收,低收入者低稅收,貧困人口不需要稅收。只有這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百姓才能安居樂業,永享太平。
這個可以視為如何有效的利用土地。
我們先看,農業社會最理想的狀態是什麼?
當然是人人有田種,而且資源上比較充足,比如人均能有三十畝的地,基本上就能保護大家都過得很好。
這個狀態,在老子的思想里已經進行了說明,就是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大家各自種自己的田,不要相互往來。
老子為什麼不贊成往來呢?因為一往來,就會發生交換,交換本質上是互補的。比如東家今年糧食欠收,西家豐收,那西家的糧食就可以借給東家,等東家豐收了,又可以還給或許正好欠收的西家。
但是,在這個交易的過程中。因為人的逐利自然就會發生兼并,土地,這個農業社會的唯一的資產就會向少數人集中,大家看電影1942,地主家在碰到大饑荒時,往往會認為是一個擴大產業的好機會。可以趁機低價購田。
到了後面,土地越來越多的集中到了地主的手裡,失去土地的人越來越多,這就會出現流民,不願種田的,沒有工作到處晃,這自然就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
這就是小農經濟被破壞了,老子那種大家分田種,老死不相往來的局面就打破了。
另外,地主因為田地的擴大,那麼就會造成資源的堆積,在流通手段不發達的情況下,資源的堆積其實是一種浪費,會出現一個地方餓死人,另一個地方的糧食爛掉的情況。
另一種情況,就是地主往往會隱瞞自己的收入,不交稅,會造成國家稅收不上來。大明朝就是收不上稅,清兵來了沒辦法組織部隊。
那我們再看一個朝代的興起,當一個新朝代出現時,OK,這個時候,因為剛經歷過戰亂,有大量閑置的土地,利用這些土地,一是國家可以發大財,不會有財政問題,還可以利用土地進行一些改革,比如唐朝的府兵制。還可以搞均田,把那些沒主的田地重新分配給大家。
大家有田種,有飯吃,這個社會自然就活過來了。
這個時候,最大的危機不是來自基層,而是來自皇帝,只要不出秦二世這樣的傻子皇帝,或者不出楊廣這樣的暴走型皇帝,基本上都能沿繼下去。搞不好,還能搞個盛世出來。
但是,隨著亂時閑置土地的分配完成,新的地主兼并又開始了,田地重新開始屯積在少數人手裡,最終又出現一個循環。
那為什麼是三百年呢?這就跟氣候有關係了,大的氣候基本是三百年一個循環,氣候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如果這個變化正好趕上土地分配失衡的時候,那就完蛋了。肯定是大饑荒發生,農民走投無路,成為流民,最終起義推翻朝代。這是沒跑的。
那除了氣候,還有氣候變化引起的瘟疫,比如東漢跟明朝的滅亡,後面都有瘟疫的影子。這樣的大瘟疫可能就不是三百年,而是一百年甚至五十年就會有一次。如果碰上田地分配比較合理,不但地主家有餘糧,老百姓也有點存糧,那就能挺過去,朝代就會沿繼,如果正好碰上朝代已經是積重難返,那就是壓倒駝駱的最後一根稻草。
唐朝公元618年到公元907年這個時間段,等價於西方資本時代發展程度上的公元1700年到公元1811年。佔有6/16個黃金分割率劃分的時代。
明朝公元1368年到公元1644年的封建社會的盛衰地位,等價於西方公元1987年到公元2092年的發展階段,佔有11/16個黃金分割率劃分的時代。
清朝公元1644年到公元1911年,相當於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公元470年到公元1170年,佔有15/16個黃金分割率劃分的時代。
清朝在時代意義上延續的是最長的朝代。
唐朝是以全世界領先者的身份處在世界封建主義時代早期的,積極進步活躍。所以,佔有的時代單位較少。
清朝是以全世界落後者的身份處在世界資本主義時代早期的,保守落後穩定。所以,佔有的時代單位最多。
明朝是中國從世界領先者過渡為相對落後者的時代階段,保守佔主導積極因素也很多。所以,佔有的時代單位較多。
每個朝代在世界歷史發展階段的地位不同,其延續的時間的時代意義就是不同的。一個朝代在一種社會形態的發展中,越可後越穩定佔有的時代階段就越多。也就越保守越穩定。另外,朝代接近三百年的現象同時和封建朝代的同朝代內部自我更新能力有限相關,一個接近三百年的朝代,經濟規模比上個朝代高出61.8%就達到封建朝代體制平均增長幅度了,就會走向衰落。所以,朝代不能持久的原因的本質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及其上層建築之間的確定的數量關係決定,也就是受三者之間的發展的「度」決定的。
不僅唐明清不到三百年,就是超過三百年的朝代,也沒有多麼大的區別。總之就是一句話,天下大勢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歷史本來如此!不斷的變化,不斷的替代和被替代,才有希望!
歸根結底,是資源的重新分配,王朝建立之初,基本上是百廢待興,權利重新分配,階級重新定位。所以縱觀這些朝代,從太祖到後面的二代三代,階級沒有定性,財富沒有分配,通過個人努力,可以實現命運的改變。這樣的王朝,生產力創造力都是爆炸的。所以會經歷一個飛躍的大時代,到了四代五代,基本都會出現一個大一統的盛世帝國。開元盛世,宣德,康乾盛世。而第五代以後,隨著階級的固化,這個時候個人努力已經改變不了命運了。你會發現,有的人從一出生,就比你的起點高,那麼有錢的不會想著努力,沒錢的看不到希望努力。久而久之,生產力就會停滯。國家機器亦是如此,利益已經完成分配的固化,這時候,一旦出現大的天災,就會有一些不甘平凡的人出來振臂一呼。所以,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是有道理的。說到底,這就是一個利益的重新分配。
朝代的更迭是有一部分歷史因素,但是這個歷史的因素是什麼呢?人
首先,就是社會的發展,畢竟社會就像人一樣在尋求發展,古代的人們富有的象徵更多的是田地,家畜,以及金銀之類的東西,如果財富更多的集中在某些人或者某個人的手裡面,那麼就會形成不循環死循環的狀態,安定期間人有飯吃有衣穿還相安無事,但是趕上自然災害的原因社會自然會動亂。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社會的一部分人的安逸與富有,就如古代的皇帝父親當完兒子當,官員也一樣,我是一品大元,我兒子最少也得是個省長級別的吧,省長級別兒子也得是市長級別吧,這樣就有可能庸才當道,賢才無用武之地,社會不能有效的進步,皇帝與官員好好在上,安逸享受不能體會百姓的疾苦,就構成了社會的貪腐墮落,畢竟享受的人依然享受,而疾苦的人還在循環著疾苦,但是畢竟某些人不想過這樣的日子,尋求變革,這樣就形成了朝代的更迭。就是所謂的農民起義,基本都是地太少,形成了第二點。
這個其實沒有什麼特別原因,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朝代更迭是社會發展規律。夏商周等奴隸制國家最短壽命五百年,三朝近2000年。封建社會漢朝(西漢東漢)405年,宋朝(北宋南宋)319年,唐明清都不過300年。
對比秦國、隋朝二世亡國,元朝不過百年,兩晉155年的歷史,並無什麼特殊規律。
我去英國問了一下英國的王朝持續時間,又在其他地方看到說日本的王朝持續時間,好像日本和英國王朝延續至今都不死(至少是800年以上),說明王朝的死與活與科技發展無關。我的體會是,只要王朝的權力沒有制約,無論如何也超不過300年,權力只要不受制約的時間超過20年,死亡必然來臨。警惕啊,現在有些權力已不受制約了。
一個封建帝國從建立,發展,頂峰,衰落,滅亡的過程是歷史趨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是大規律,唐、明、清雖然都不超過300年,但已經是比較強大,年代久遠了!更多的朝代只有幾十年,百餘年,甚至還有像秦、新(王莽)、隋等更少的短命王朝。
推薦閱讀:
※如果朱元璋穿越知道了明朝末年各種政治經濟問題,會在開國體制中如何規避?假設不知永樂~
※明朝皇帝能否自己更改年號?
※為什麼明朝多寫嘉靖,宋朝寫仁宗,徽宗?
※萬曆皇帝會不會早已經死亡,28年不上朝會不會是掩人耳目?
※明代珍品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