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冬天有多冷?古人又是如何過冬的?


雖然現在還是十月,但是北方與南方已經不在一個季節了。世上最遙遠的距離就是你還在春天,我的世界凜冬已至。但是看看古代的冬天,我不禁知足地裹緊了被子。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先生,將中國過去 5000 年的氣候變化大致劃分為四個溫暖期和四個寒冷期。下面就來體會體會四個寒冷期到底有多寒冷。


1.西周寒冷期(公元前1000年~公元前850年)。

西周寒冷期是中國5000來的第一個寒冷期,持續了200年之久。《竹書紀年》記載了公元前930年和公元前897年左右「江漢俱寒」的場景。《孟子·滕文公下》提到武王伐紂時「驅武、豹、犀、象而遠之」,其實是這些動物不是被人趕跑的,而是由於天氣緣故成群地退出了黃河流域。


2.魏晉南北朝寒冷期(公元初~公元600年)。

魏晉南北朝寒冷期的年平均氣溫可能比現在低1℃~2℃左右。《齊民要術》中記載棗樹長出綠葉的時間比現在推遲10天至15天。據《晉書·慕容皝載記》記載,333-336年,從遼東灣西北岸到東南岸沿海連續三年全部結冰。


3.南宋寒冷期(1000年~1200年)

在這一時期,華北梅樹不能生長,1111年太湖結冰,湖中洞庭山柑橘全部凍死。北方9月普降大雪,蘇州運河經常性結冰,可見冷的程度。


4.明清宇宙期(1400年~1900年)

明代北京冬季的平均氣溫可能比現在低2℃左右。清初東南沿海一帶冬季最低溫可能比現在低5℃~7℃。弘治六年(1493年)淮河流域普降大雪,至直到次年二月才停止,也就是說下了半年雪。咸豐十一年(1861年)十二月,湖北蒲圻大雪,平地深五、六尺,凍死了很多人畜。清人王樾曾寫過一首描繪光緒十八年(1893年)錢塘江凍結的場景的詩——「大地氣不溫,重衾疑浸水。曾聞錢塘潮,凍結平如砥。又聞淮海濱,彌望堅冰履。古老多未經,我生乃值此。」古老所未經一句,表明了當年的冷的程度。歷史上寒冷期的冷真的不是說說而已,古人沒有空調也沒有暖寶寶,要怎樣渡過漫漫寒冬呢?首先是多穿點穿暖點。棉花是一種外來作物,到了明朝才在全國大範圍流行,在那之前一般人都穿不上棉衣。葛、麻、蠶絲等都是中國本土的紡織材料。有錢人用的自然是絲,天氣寒冷時,他們會在衣服里墊上絲錦保暖,還會穿上用羊羔皮、狐裘和貂皮等動物皮毛所製成的裘衣。至於貧民多使用麻布,或者其他植物纖維織成的面料,禦寒效果自然不如人意。幸好,到了明朝時期大家普遍能穿上棉衣。和今天的人一樣,古人也講究裝備齊全,帽子、手套也是妥妥要的。馬王堆就出土了露指短手套。古人還習慣將內涵絲或棉等填充物的長條裁帛巾扎在額間,用作保暖。至於明代時期,百官上朝還戴有類似於耳套的暖耳,清朝官員則戴著皮毛製成的暖帽。穿暖後還要想辦法取暖。最簡單粗暴當然是直接點堆火取暖。室內取暖多用木炭,這就得有個燃燒用具。春秋時期,人們就開始使用燎爐也就是爐子燒炭取暖了,火盆、熏爐也是很常用的,熏爐下部為盆,上部罩,平民百姓用的多是陶制的,上層人士用的多是銅質的。古代人還會將火炭和尚熱的灶灰放入手爐中,拿在手上取暖。另外還有足爐,也被稱為湯婆子。足爐是由錫或銅製成的扁瓶子,在裡面灌熱水就可以放入被窩取暖了。秦朝的高級宮殿內有了「火牆」和「壁爐」。所謂火牆就是將宮殿的牆壁砌成空心的「夾牆」,?牆下挖有火道,人在屋外的廊檐底下就可以生火,熱力就可順著夾牆溫暖到整個大殿。至於壁爐也是燒炭取暖,同樣有排氣口。漢代宮殿以花椒取暖。皇宮中有專門溫室殿,牆壁上塗著花椒和泥土,壁面掛著錦繡,設有屏風和鴻羽幔帳,地上鋪著毛毯。皇族在這樣的房間里住著,應該不會有多冷。除了這些,還可以吃得暖,正所謂「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坐在「紅泥小火爐」旁與朋友共享「綠蟻新醅酒」。當然,也可以憑著一身正氣過冬,孤舟蓑笠,獨釣寒江雪。參考資料:竺可楨:《中國近五千年以來氣候變遷》,1973。劉炳濤,滿志敏:《古代詩歌中的氣候信息及其運用》,2010。藍勇:《中國歷史地理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其實說古代更冷也不盡然,全球氣候在不同的時期時有所不同的。如春秋戰國到西漢末,我國的氣候就處在溫暖時期,而宋朝以後則寒冷的年份比較多。以上是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研究出來的結果,我們可以作為參考。對於古代人是怎樣過冬的,這一點倒是很有意思。古人取暖用的最多的還是木炭,達官貴人則有用煤的(據記載,我國在西漢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煤炭)。一般的人家都有炭盆,宮廷富貴人家甚至還有暖牆等設施。唐代以後,又陸續出現了手爐、腳爐、湯婆子等取暖工具,或在其中放置炭火,或灌入熱水,小巧精緻,便於攜帶。更有甚者,還有用人體取暖的(讓婢女圍成一圈,他坐在中間)。當然了,貴族們過冬相對容易一點,除了上述設施外,他們還有貂裘、錦緞可穿,而普通百姓可就沒這麼幸運了。《賣炭翁》這首詩大家都知道吧?這絕對是古代窮苦人家生活的真實寫照。身上衣服單薄,寒風刺骨,可是卻用不起炭,怎麼不可悲呢?生活在現在,不要去羨慕古人的生活,如果真能穿越,做了貴族子弟還好,如果做了普通人家的子弟,那日子可就不好過了!

現在的人類大量排放各種氣體,氣體到空氣中後,會形成溫室效應。這個是有實例證據的,特別是飛機排放的氣體。911事件,美國遭受了恐怖襲擊後,美國發布全國禁飛令,於是天上再也沒有飛機飛過,在這幾天事件里,科學家檢測出來,美國各地區的溫度比平時低了幾度。結論就是,飛機噴出的尾氣對地球有一定的保溫作用。你可以去看bbc有關911以後的事情里,就有提到。


這個問題很容易讓人想到白居易的著名詩篇《賣炭翁》。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飢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餘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這裡直接就說了唐朝時候的冬天的天氣。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冬天下雪盈尺,在陝西那個地方現在是不多見的,而碾冰轍更直觀。這個冰轍不是河水凍的,而是大雪後,有車輛經過後壓出的車轍,又很快凍住。這表明非常的冷,至少要像現在的東北吉林山區或者黑龍江的天氣了。起碼零下25/30°左右。地表溫度可能更低。只有那個溫度,才可能呵氣成霜,凍雪成冰!

而李太白的《北風行》:

「燭龍棲寒門,光耀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唯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台。幽州思婦十二月,停歌罷笑雙蛾摧。倚門望行人,念君長城苦寒良可哀……」

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都表明那時候黃河以北地區冬天的大雪是非常大的。遠不似現在,冬雪一年有,一年無,難見首位的樣子。

而與寒冷天氣對應的。古人的房屋保暖性能其實一般。唐朝的皇宮尤其陰冷潮濕。唐太宗和唐高宗的早逝,雖然因為風疾遺傳,但或多或少也是和長期居住在那樣的陰冷環境造成免疫力低下有關係。皇家尚且如此,更不用提普通百姓家。

所以冬天燒炭取暖就成必然。而《賣炭翁》就是描寫這一行業的艱辛困苦!「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願天寒。」這就是當時掙扎在溫飽線以下的老百姓的命運。

而燒煤直到宋朝才小範圍的興起,直到近代,工業革命後,才大規模的發揮了運用。柴碳現在也漸漸只用在小範圍的藝術創作,老式火鍋或者燒烤類的加工用途上。

其實關於冬天和過冬的情景,《紅樓夢》中也有很多描寫。大家可以有空去看看,溫故而知新,這裡就不多說。

古人過冬必然不止這一種。燒炭是富貴人家的奢侈,窮人家自然只能燒木材。東北的地龍火炕是最好的保暖方式,黃土高原的窯洞更是冬暖夏涼。只是苦了長江西南的人們。真不知道他們數千年來,每到冬天,是怎麼煎熬過來的!應該也有辦法。南方的朋友歡迎進行補充評論。

綜上!


人們應對寒冷,無非三種手段,即著眼於添加衣物、適當運動和以火取曖,其中又以衣服和火比較靠譜兒的。古人們早在舊石器時期就已經學會了用火,以火燒烤食物、取暖和照明的手段,考古學家們甚至在「北京人」遺址發現了灶坑和被火燒過的土層——那個時代的人多是衣不蔽體,排除火災的原因後,那就是他們燒火取暖的明證了。

春秋時期較以往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一種叫做「燎爐」的工具,是專門用來燒炭取暖的傢伙事兒,甚至那個時代的人已經很有了一些「自動化」的思想,在燎爐之上,多附上炭箕,以添炭或取燃著的炭,保火種不滅的同時,也方便取暖時取新炭加之。當然,這個時代的人取暖並不止燒火這一種方法,不過其它方法多半是平民所難以承受的。

中國古代的溫度,並非一成不變,人們有史可考的就有好幾次升溫和降溫的變化,如現在的武漢等地的溫度要遠高於春秋戰國(這個時代武漢等地屬楚國),甚至明清入中國傳教的人在華中監測到了零下十八攝氏度的記錄——這種溫差的變化,是非常驚人的。春秋戰國時,楚國降雨量很大,再加上溫度低,於人而言便是嚴寒,人處在這種境地要是沒招兒,凍死也是大有可能的。楚人禦寒,多是通過飲食來補充,如吃一些養生的食物,或者乾脆就架一個「火鍋」——以鬲、陶或銅鼎為鍋,其下以柴炭加溫,當然,那個時代是沒有火鍋一說的。在「火鍋」里,再添進去一些如生薑、羊肉、狗肉之流的食材,再配上一壺烈酒,實在是保暖三件套一般的措施。

除火而外,古人也懂得利用光能,如造房時使門面向南方,又或者在屋頂搞一層樓板或竹質的頂棚,不過這樣做成效並不顯著。到了秦朝,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在皇宮之內已經出現了諸如「壁爐」、「火牆」之流的措施,秦始皇就有專門的壁爐用來禦寒,供於浴室和平常取暖所用。壁爐、火牆之流,其主要燃料為木炭,這其實也為一些打柴為生者提供了另外的謀生方式,奢侈是奢侈了一些,還算是值得原諒。使上了木炭,這防止燒炭中毒便是一個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秦始皇雖然殘暴,倒是惜命,這一點不用後人操心,壁爐和火牆的排煙口都是放在室外的。火牆的做法,就是用使筒瓦相扣以成管道狀,然後埋在牆內——秦始皇實在霸氣,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搞出了暖氣的雛形。

漢武帝時期,皇宮內建立了一座溫室,專門搞出來讓皇帝在冬天居住,在這座溫室殿內,我們可以看到古人防寒比較高大上的大部分手段。皇帝要「日理萬機」,這裡既然是他在冬天裡的居所,自然也要有些處理政事的「配置」,這就有些考驗古人的才智了:皇帝在這裡處理公文,你在旁邊燒一堆炭,那感覺就像是雞窩裡冒出個鴨蛋一般讓人難以接受,所以在這裡,炭是經過了一些轉換的。《西京雜記》中有載,「溫室殿以花椒和泥塗壁,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設火齊雲母屏風,有鴻羽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以花椒塗壁,可算是非常奢華了,漢代時的花椒可不像當代這樣「爛大街」,那個時候的花椒幾乎可與金子等量交換,有時價格上下浮動,甚有過之——「椒房殿」三字千古流傳,自然也代表了那個時代的驕傲。

貴族們從享受方式上來講,可說是日新月異,但老百姓就跟不上他們的腳步了,有點條件的老百姓,或許可以在家裡配置一個簡單的炕,甚至在現代都是能夠看得到的——而炕這種東西,其實「北京人」時代,就已經被人民創造出來了。

與人們居家禦寒「硬體」配置的格局相同,外出禦寒時的衣物就算是「軟體」了,不過在這裡還是要提一句,老百姓的軟體,才是真的「軟」。唐宋之前,棉花尚未聞世,世間還沒有所謂的棉衣,老百姓外出時,保暖只能靠麻衣,效果奇差,貴族則與此不同,他們消費得起裘衣,多以羊羔皮、狐裘、貂皮等為制衣的原材料,保暖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棉花出現之後,老百姓在冬天裡的處境好了一些,享受到了與貴族相去不遠的保暖效果,當然,想要穿上貂裘,還是得幾代,甚至十幾代人的努力。


古人過冬,更像是一場詩意與寒冷的博弈。

不知大家是否知道「九九消寒圖」?從冬至那天起就算進九了,古人會做一個非常好看的日曆,以九天為一個單位,一共九個單位,也就是九九八十一天。最文青的是他們會畫九九八十一朵梅花,每過一天就給一朵梅花塗上一抹嫣紅,等到梅花悉數綻放時,冬天也就過去了,推開窗,大地回春。

當然,取暖工具也是不可少的,基本都是烤炭火,咱們小時候的炭火就用個廢舊臉盆裝,但人家可不一樣,每一件取暖工具都堪稱絕美的工藝品。以下內容來自工藝中國,已獲授權,一起來看看:

烤火的器具「火盆」,也是大有講究:依據材質和使用者身份的不同,有銅質、鐵質、木質甚至是琺琅器。

在但在過於寒冷的地區,僅靠火盆烤火,效果甚微,所以,久而久之,人們烤火也烤出了各種「新意」。

熏 爐

熏爐也稱香爐,是古人冬季室內取暖熏香常備之物,內放置炭火或香料,外有大量開孔,以充當「暖氣」之用。

這些熏爐多為金屬或陶瓷質地,造型美觀別緻,實用觀賞兩皆宜,後來成為不少文人的把玩之物,甚至出現玉質香爐和翡翠香爐。

而熏爐之外還有熏籠,工藝精美,有青銅鑾金,也有掐絲琺琅,大者可至一米多高,重大數百斤,如今在故宮博物院「三和殿」等殿室中,皆有熏籠成列。

手 爐

手爐的體形相較於熏爐顯得小巧許多,可以捧在手心用來取暖,相當於現代的「暖寶寶」,外殼上多有雕刻裝飾,十分玲瓏精緻。

而它最吸引人的當數花紋紛繁的爐蓋,作為散熱之用,鏤空雕刻的爐蓋眾多紋形,與爐身花紋相得益彰。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足 爐

足爐可以說是現代暖水袋的雛形,器形呈扁狀,以銅製為主,內可灌熱水,既可烘暖足部,也可以隨身攜帶或放入被中。坊間又稱足爐為「腳婆」、「湯媼」。黃庭堅曾有詩說:「千金買腳婆,夜夜睡天明。」

雖然古人並沒有「高科技」取暖設備,但卻以超凡的智慧和技藝,創造出諸多精妙的「過冬神器」,在保證實用性的同時,更將傳統工藝中的點滴精華運用其中,誕生一件件不可多得的工藝美術精品,無不令人折服。

喜歡一個人要說出口,喜歡這篇文要點贊哦~


李世民反擊突厥是趁天氣寒冷游牧民族馬牛羊大批凍死才決定出兵,馬牛羊都凍死你說有多冷?當時沒有溫度汁所以無法知道準確數但現在在內蒙古,蒙古方向都未聽過冷死牲畜所以古代絕對比現在冷。


古代寒冷期有七大時期,下面小編帶你們,一起了解一下!


1.前3000年——前1100年,夏商時期,是中國有歷史記錄以來的最溫暖時期,氣溫比今天可能高2度,黃河流域有野象生存。

2.第一個寒冷期:前1100年——前850年,西周寒冷期。

3.第二個溫暖期,前770年到公元初年。春秋戰國和秦漢王朝建立。

4.第二個寒冷期。公元初年——600年。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游牧民族紛紛南下,長江流域開始成為中國文明的中心地區。

5.第三個溫暖期,600年- 1000年,唐宋溫暖期。

6.第四個寒冷期:1000年-1200年 宋元寒冷期。北方游牧民族活動頻繁,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外族中央王朝—大元。

7.明清兩朝小冰期時期。

衣(僅以溫暖期唐和寒冷期宋元為例。其餘不再贅述。)

唐朝服飾介紹真正的唐朝服飾

唐朝的冬裝,應該也是比夏裝厚,但是肯定和幾重衣的曲裾、襖裙沒法比了

唐宋夏天比現在要溫濕很多,所以也就導致北方一帶氣候溫和

唐宋時期,發配官員或者是犯人,很多時候會往南方發配——原因是當時的南方氣候惡劣,瘴氣極重——從「趙卞告天」的故事中也可知,當時南方以及全國的溫暖成都對襟抹胸寬盛行於唐宋時,也是因為唐宋夏季溫度頗高。至於交領款式——從來就沒有中斷過,唐宋人冬季的時候穿交領或者圓領袍也是很有可能,如果要詳細分析氣候溫暖程度,除了從書中記載,也可以考察岩心以及冰心第四紀冰川之後,有一萬年左右的間冰期,也就是相對溫暖期。

唐宋時候處於間冰期的中厚期,有一個幾百年的氣溫上升回暖過程,之後的元明,又是氣溫下降過程之後又出現了現在所謂的溫室效應——不過就專業角度來說,二氧化碳的能力似乎沒有這麼大,二氧化碳改變氣溫也一直存在爭議——現在的主流雖然是二氧化碳導致溫室效應,但是也有不少人認為工業革命的開始正巧碰上了間冰期末期的氣溫回升~~~~~

總之,古人也是知道冷的好伐。氣溫冷的時候穿衣不二法則:能套多少套多少!

鞋靴,襪子,內衣,帽子,全副武裝起來鏘鏘鏘!

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問劉十九》 白居易

常常在各種古裝劇中也會有冬天喝酒的場景

有木有聽說古代過冬暖夏涼的神器,窯洞呢?

有木有小朋友知道東北的火炕呢?小時候在上面打滾幸福指數杠杠。

連原始人都造圍著火堆恰恰恰,古代人民也可以抱著火爐取暖嘛。

此外還找到了一片古代取暖設施的文章。

古代取暖秘檔

古代取暖的設施主要有火塘、火牆、壁爐和爐灶等。

火塘是最

古老的取暖方式。從半坡、姜寨等遺址發掘來看,其原始房屋中設於門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種炊事與取暖相結合的設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氣以助燃燒,又能阻擋冬季自門口吹入的寒風。

秦宮的「壁爐」和「火牆」

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秦代宮廷貴族是怎樣禦寒取暖的呢?

據《秦宮廷文化》介紹:考古工作者們在咸陽宮殿遺址的洗浴池旁邊發現有壁爐,似為供取暖用的設備。研究者認為,這應是在當時條件下比較先進的方式。除此之外,其他宮室中目前雖未發現同樣設施,但也應與此一樣。遺址中發現三座壁爐。壁爐採暖可以克服火盆、火塘取暖的弊病。其中兩座壁爐是供浴室採暖用的,而第三層第三室的壁爐似供高級統治者採暖用的,因為它接近最大的一室。一號建築遺址的壁爐寬1.2米,縱深1.1米,高1.02米,爐膛為覆瓮形,可使熱焰在膛內有充分迴旋的餘地,爐頂為「入」字形,有較大的散熱面積。由於上部建築毀壞,因此無法得知煙道的樣式。爐口前有灰坑,爐的左側有一個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該壁爐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沒有較大的火焰,燃燒的時間比較長,可以使室內溫度長時間保持穩定。反映了我國在建築採暖技術上有了很大的進步。

另據石興邦先生介紹:秦長樂宮遺址曾發現火牆做法,即用兩塊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於牆內,與灶相通,用來取暖。

漢代的「溫室」和「椒房」

在西安西北郊閻家村的漢代建築遺址中,發現了用於取暖的爐灶,位於屋角,以土坯砌成,灶膛呈方形,灶前有灰坑,灶外側有曲尺形平面矮牆(「灶屏」),並有專門的排煙道(「突」)。

漢宮貴族如何解決取暖問題也讓人們很是關注,我在研究中發現,溫室在其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漢代有宮殿名叫溫室殿,據記載一在長樂宮中,《三輔黃圖》:「溫室殿,按《漢宮闕疏》:『在長樂宮』。」又《漢書·孔光傳》晉灼註:「長樂宮中有溫室殿。」一在未央宮中,《三輔黃圖》引《漢宮閣記》雲,溫室殿「在未央宮」。漢武帝時建,位於前殿之北。《漢書·霍光傳》:「(昌邑)王入朝太后還,乘輦欲歸溫室。」即指此殿。溫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內有各種防寒保溫的特殊設備。《西京雜記》記載說:溫室殿以花椒和泥塗壁,壁面披掛錦繡,以香桂為主,設火齊(雲母)屏風,有鴻羽帳,地上鋪著西域毛毯。未央宮溫室殿是公卿朝臣議政的重要殿所。《漢書·京房傳》:「房奏考功課吏法,上令公卿朝臣與房會議溫室。」此殿也曾是宮中藏書之所。《隋書·經籍志》載:漢哀帝時,「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

在漢代,還有一種溫室是用於種植蔬菜的。當時有一種韭菜叫溫韭,是主要蔬菜之一。司馬遷稱當時擁有千畦姜韭者,其富與千戶侯相當。《鹽鐵論》稱漢代富人食「冬葵溫韭」,指為不時之物。所謂溫韭,即以溫室技術培育的韭菜。漢代長安專為宮廷中設有蔬菜溫室,「太官園種冬生蔥韭菜茹,覆以屋廡,晝夜燃蘊火,待溫氣乃生。」葵乃秋季所食,冬季能吃到鮮葵,想來也是溫室栽培技術所產。

唐代貴族的「瑞炭」和「鳳炭」

上述取暖方式習慣也一直沿襲到了隋唐時期。

你們還知道哪些?可以分享給大家一起討論哦!

感謝閱讀,喜歡的話,可以關注一下小編,你的關注是編最大的動力!謝謝!


回答這個問題,起碼要把中國古代氣象史、考古史等學科給搬出來列舉數據、事例為證。

所謂一葉落而知天下秋,我們就以耳熟能詳的一些現象為例,來說說古代冬天它到底有多冷?

眾所周知,河南自古被稱中原。居中國版圖之中,但是你要想啊,河南的簡稱是什麼,豫,是不是有個象,大象可是生長在熱帶地區的,今天也就是雲南有大象。這說明古代河南有大象,說明當時中原地區也是很熱的,為啥今天不見了。被捕殺是一個原因,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不適應寒冷氣候,除了滅絕部分外,其餘的都往溫暖的南方遷徙了。

中學時我們都學過岑參的一首詩,「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詩中的八月當然是農曆,不過按陽曆算基本上在九月,根據詩中「輪台東門送君去」可知說的是新疆。可見當時天氣冷的還是很早的。

過去我曾在廣州工作過,有不少本地同事,聽他們說很多人從生下來就沒見過雪,如果沒有出過省,可能終其一生都不會見過下雪。只能說他們出生的太晚了。據南海縣誌記載,在廣州歷史上,自宋到民國一千多年裡,有下雪的記錄就有十三次,平均50多年下一次雪,最近一次下雪是1929年。

一兩年前廣州下了一次「雪」,小夥伴們堆了個雪人,拍的很開心嘛


請看南海縣誌幾次記載得較為詳細的雪情:

宋朝淳佑五年十二月(1246年初) 大雪三日,積盈尺余,炎方所未有也。

明朝永樂十三年(1415年)冬雪,梅枯死。

明朝隆慶三年(1569年)十二月 西樵山大雪,林木皆冰,二日乃解。

清朝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冬大雪霜,樹木全枯死。

清朝道光十五年(1835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大雪漫天如飛絮,積地四寸余。

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夜 風雨雷電雪雹並至,魚多冰死。

清朝光緒十八年十一月十七、十八日(1893年初),大雪,平地積雪寸余。

民國18年(1929年)1月 入冬以來,天氣奇暖,久不下雨。27日開始微雨不止,29日凌晨大吹北風,黎明轉降微雪,天明之後,頗為寒冰。30日上午,仍降雪點,午後更寒,中央公園(在廣州,當時南海縣府駐廣州)之梅花、紅菊,鋪滿雪菲,均為艷白。31日晨,雪仍不已,寒度尤烈。查是晨盤福路已發現一年老乞丐冰死路旁。

廣州都下雪了,排除異常氣候,可見下雪的那些年冬天該有多冷。

至於古人如何過冬的,這個很好想像,大富之家,房屋裡置上炭火,坐在被窩摟著小妾,胡天胡地,醉生夢死。文人雅士自然是「紅泥小火爐,騎驢賞梅花」,貧窮人家破衣敗絮,路有凍死骨不足奇也。

這個像桌子的大傢伙是古代的取暖火爐


古代有多冷我就不多說了,明清時期九月飛雪就像是家常便飯,凍死的人無數,歷史上有記載。過冬方法很多。第一,穿多一點,明朝時期棉花開始廣泛使用。 第二,最原始的燒柴取暖,這是古代普遍取暖方法。 第三,條件稍微好一點的,有手爐取暖,也比較實用!




謝邀請;中國古代確實比較冷,古人過冬靠燒碳火,用碳火來升溫,再喝白酒之類的來驅寒。吃羊肉雞肉能溫陽的食物,這樣過冬就不難了。


推薦閱讀:

張愛玲的經典語錄有什麼?
30年不上朝的萬曆皇帝,為何能輕輕鬆鬆打敗日本?
哪裡能買到正宗的普洱茶?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如何理解呢?
如果孫悟空進入封神榜里,會是什麼地位?

TAG:文化 | 民俗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