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層混凝土鋼筋結構,30層能耐多少級地震?


不能準確回答你,一般高層鋼混住宅設防設防烈度為7-8度(但這個不代表能耐7-8級地震)。但不一定,為什麼?看下面的圖!

我國抗震等級是設計部門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按「建築物重要性分類與設防標準」,根據設防類別、結構類型、烈度和房屋高度四個因素確定,而採用不同抗震等級進行的具體設計。以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為例,抗震等級劃分為一級至四級,以表示其很嚴重、嚴重、較嚴重及一般的四個級別。

抗震設防也有「三水準、兩階段」的要求,「三水準」即「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當遭遇第一設防烈度地震即低於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多遇地震時,結構處於彈性變形階段,建築物處於正常使用狀態。建築物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因此,要求建築結構滿足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承載力極限狀態驗算,要求建築的彈性變形不超過規定的彈性變形限值。當遭遇第二設防烈度地震即相當於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基本烈度地震時,結構屈服進入非彈性變形階段,建築物可能出現一定程度的破壞。但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因此,要求結構具有相當的延性能力(變形能力)不發生不可修復的脆性破壞。當遭遇第三設防烈度地震即高於該地區抗震設防烈度的罕遇地震時,結構雖然破壞較重,但結構的非彈性變形離結構的倒塌尚有一段距離。不致倒塌或者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從而保障了人員的安全。

所以,不同地區抗震級別是不一樣的,也就是地震帶位置的房屋、高層和超高層、政府、辦公、幼兒園、醫院等公共場所等級會比住宅高。

以你所描述的如果是住宅,一般抗震設防烈度為7-8度,代表什麼呢?-當本地區發生小於5.5級地震影響時,建築一般不受損壞或不需修理可繼續使用(即通常所說的小震不壞,也就是不用跑);當本地區發生5.5-6.0級地震影響時,建築可能損壞,經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繼續使用(即通常所說的中震可修,也就是趕快跑);當本地區發生6.5級左右地震影響時(相對應的地震烈度達8-9度),建築不致倒塌或發生危及生命的嚴重破壞(即通常所說的大震不倒,也就是拚命跑,千萬別信他的倒不倒,現在不倒早晚倒)。



謝邀,房屋抗震列度一般設計6到9個烈度,樓房抗震性能由它本身結構和所處地理位置關係很大,一般新樓可以抗六級地震!如果安全係數要看地震的破壞程度和震源深度,地陷地震災害相對高樓會安全些,反之低樓有逃離時間會相對安全!30層的混凝土鋼筋結構樓盤不處於在地震帶上抗6級左右地震,如果是磚混結構這抗震效果遠遠不如鋼筋混凝土結構!如果地震房屋不倒塌會大大減少人員傷亡,汶川地震後,汶川地震映秀衛生院,請外國抗震專家設計修建,每顆承重的柱子下面都裝有航空上用的橡膠材料與基礎緊緊相連,抗震可達八級,萬一發生地震便是災民避難就醫的安全場所,所建房屋處在地震帶,抗震結構要求更高些!我國2002年起實施《建築抗震設計規範》都有明確規定。


作為一個半專業人事回答你吧,抗震不是按震級分的是按烈度分的,因為同一震級不同地方烈度是不一樣的,比如汶川地震中心區高達12度烈度,向四周遞減。同樣是30層樓,不同的地方,不同用途,抗震級別是不一樣的,現在中國的抗震基本思路是大震不到,中震可修,小震不壞,超越概率分別是3%,10%,63%。抗震分適度設防,標準設防,重點設防,特殊設防。不同的設防,抗地震能力也是不一樣的。比如雲南昆明五華區抗震列度為8度第三組 0.2g峰值加速度。建築一般為標準設防就是抗烈度為8的地震,學校醫院等人口密集的地方為重點設防,高於本地區抗震設防烈度一度,就是9度進行設防。抗震措施有很多結構上調整配筋,增加減震器,設置隔震墊。看你的30層樓在什麼地方,用途是什麼。


高層抗幾級地震不是一概而論的,專業去講反而聽不懂。我們在唐山建房是根據唐山的地理結構而設計.簡單說一下.3.6米高的加氣塊小牆中間必須是二道混凝土腰帶.而在連雲港只要一道就可以:因唐山在渤海灣地震帶.每一道工序必須達到要求。連雲港建房也是依據國家設計院的標準.因地理環境不同設計也不同。理念就是:小震無礙.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所以說.30層的樓房在7級以下不會倒塌.採取的都是剪力承重。


這個你問反了。我國的各個地區對應有張建築抗震等級的圖,你哪個地區就得設計幾級抗震。然後再依據建築或者業主要求,比如設計多少層,再來確認用什麼結構,比如鋼結構或者鋼筋混凝土結構,然後再確認多大構件,配多少鋼筋。


地震的最高震級是9級,地震的最大烈度是12度。震級是恆定的,而烈度是隨著地震波向外傳遞逐步衰減的。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淺源地震雖然震級不高,但烈度較大,對地面建築設施極具破壞力。所以,建築設計圖紙說明的是該建築物的抗震烈度是幾度,而不是抗震震級是幾級。


推薦閱讀:

海城又地震了,1975年海城7級大地震被成功預測,為什麼如今地震預測仍是世界難題?
地震發生後一段時間裡,孩子行為和心理上會產生哪些變化?
地震後普通人或機構如何去災區救災?
學會打洞以來,人類只向地心前進了12公里,那又是如何知曉地球的洋蔥結構?
今天下午南京市區突發巨響,官方回應不是地震不是打雷也不是事故,那是什麼呢?

TAG:地震 | 經濟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