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岩茶的山場與口感該如何選擇?
感謝邀答。
首先關於口感,如今年輕人的口感與傳統結合,逐漸培育了肉桂與水仙這兩大錨定口感供大家選擇。
簡單的譬如一斤500塊的水仙,一斤1000塊的肉桂,不同比例混一起這就出現不同的拼配口感,在兩個錨之間鐘擺。
武夷岩茶山場很少蟲害,所以茶葉就沒有農殘,這是老天爺的功勞,但正岩產區山場與口感好壞之間爭議不少
關於山場茶:動輒數萬十幾萬的武夷肉桂該不該這麼貴,武夷岩茶,特別是肉桂越來越貴,它們到底貴在哪?
不說鴉片戰爭之前了,就以最窮的八十年代時,工資47塊錢一個月,而國家收購肉桂的毛茶價格,最高的達到了20多塊錢一斤。也就是說,國家計劃經濟規時代,就有半個多月工資一斤的毛茶,更不要說精茶了。所以,按現在的市場算起來,自古岩茶一直很貴。
「俗話說:物以稀為貴,在我國的六大茶類中,武夷岩茶原產地區域範圍(武夷山原產地區域範圍總共種植面積14.8萬畝),大多數都只做一季,所以它算是六大茶類中的小眾產品,稀缺產品。」
消費應有一個正確的導向——就是選擇對的,不選擇貴的。茶無上品,適口為珍,你可以去嘗試不同的口味,再選擇最適合自己口感與消費水平的岩茶。」
若嫌肉桂太『貴』,我們還有選擇——喝水仙啊,便宜。或者大紅袍也不錯。
大紅袍究竟該如何定位?
在如今,大紅袍有著多重含義。
在遊客眼中,它是山上那6棵傳奇母樹;
在種植領域,它是一個茶樹品種;
在流通領域,它是一個武夷岩茶對外宣傳的品牌。
「2012年,福建省農作物品種評定委員會六屆五次主任委員會議通過了大紅袍的品種申報。至此,大紅袍是茶樹品種的說法正式定論。終於以科學數據說明了其品種來源,大紅袍茶樹品種通過無性繁殖保證了扦插後的植株與母本特徵是相同的,今天大紅袍在武夷山2183平方公里範圍內的地域都可稱為正宗。
岩茶陳茶,是一個特殊的存在。同屬福建烏龍茶的安溪鐵觀音已經出台老鐵國標,而關於武夷山陳茶,過去是因經營不善賣不掉的,實際武夷山留下的陳茶不會多,基本來說都是留下當樣品來對樣的。
「如果一個人給你說他有陳茶,基本這幾個原因:做得不好賣不動,剩下了就是陳茶了。還有就是做得好的,價格不適合,就忘記賣了。」
「但這些留下的陳茶都不會太多,而刻意留存的老茶更可以說基本沒有,存量不足以當成商品!」
「實話給大家講,陳茶好不好?好!有沒有?幾乎沒有。
其實到這裡,關於山場與口感的選擇問題就很好解決了,一句話——多喝!就是喝!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可以去看,實際上真正要掌握武夷岩茶的本質,分辨品種特性,就是多喝,這是硬道理。
不管是什麼山場,丟下蓋碗時,茶葉擲地有聲時,說明採摘是標準的,同時揉捻是有力度的,揉捻過程中,前松後緊,這樣的條形緊而且重,內涵一定豐富的。
同時,乾燥度也影響聲音,好聽,說明適當。如果含水率過高,搖起來不會這麼擲地有聲,會是悶的,因為焙火不夠。焙火是一把雙刃劍——你把火焙得很足了,它的水是厚了,香氣在減退。這個工藝奠定了武夷岩茶往上的內在品質最終發展方向。但不是誰都能焙得好。
需要根據季節、品種來焙,大紅袍、肉桂、奇蘭、矮腳烏龍,如果都按照水仙來焙,它揉一下就碎掉了,口感變得炭化焦干,反成劣質茶了,因此如今市場肉桂大部分是花香型,對於辛辣感香型的,有,但是不多了。
為什麼會這樣,其實就是製作工藝的問題。市場認可花香,大家都可以往花香上面去做,這就是焙火的問題。
喝岩茶,只要抓住「悠、長、揚」就好了。不要自作聰明去追求什麼山場,即使是單一小品種,用拼配來平衡口感也應該是存在的。比如我們常說
足火,足火茶茶湯顯深橙紅色、干茶烏黑、葉底全部變為黑色而且一致。武夷岩茶傳統來說,都是足火。
那為什麼會有中火、輕火說法呢,調解火候是為了適應市場。中火茶湯色顯橙紅色、干茶烏潤色、葉底均勻一致的黑色;輕火茶,湯色顯淡淡的橙紅色、葉底顏色並不均勻。
這說明足火對茶基品質要求過硬,外山茶只能焙中輕火,否則葉底就炭焦發黑無法返綠。
武夷山茶可以基本不用藥、少用藥。因為病蟲害繁殖期是5月中旬過後,這個時候絕大部分茶葉都採摘完,這個茶樹不長蟲,葉基就好。
如今武夷小產區山場,炒的熱火朝天,馬肉、牛肉滿街都是,能辨別的,最多就是它是不是正岩,是不是特級肉桂。如果這泡茶能打動你,至於馬肉還是牛肉……憑感情吧。
關於怎麼區別,按價錢去區別嘛,一斤來看,3萬的可能是,300塊的肯定不是。就口感而言好喝才是硬道理,杯中有三香、口中有三變、葉底有三活,那就是好茶。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