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p 為什麼不做線下店?可能有哪些原因?

keep有很多教練視頻,也有教練,有品牌,為什麼不做線上線下結合?


@何明科 關注了本問題.......終於有一條我能回答的了HIA HIA HIA HIA,趕緊出來搶答。

利益相關:輕健身創始人。


0

KEEP為什麼不做線下店,這是個典型的"不問......就問....."的套路。目前從有限的各種公開非公開消息渠道,並未獲得任何確切的消息,他們在短期或中長期目標中,是否開拓線下店。

KEEP是幹什麼的?

KEEP目前的產品,其最為核心的價值,依然在於藉助其健身教學課程的推廣,以絕對數量的用戶使用率,採集中國城市健身人群的核心數據資源。有別於微博或朋友圈簡單的步行遊戲,由於其產品在專項運動領域有更為專業的細分,也許,其數據的顆粒度會更為精緻有效。

KEEP的產品特徵本身就說明他完全不需要將用戶限定在特製的環境中方可使用。在今年初地鐵上鋪陳的KEEP廣告里,記得沒有一幅是拍攝於健身房或運動場的。

「城市就是健身房」,用來形容KEEP的用戶行為真的是再合適不過。

我認識一位KEEP公司的朋友,曾經在其朋友圈裡短暫分享過地圖系統,顯示午夜20點中國各大城市夜跑及健身人群的分布情況。雖然很快刪掉了,但確實令人印象深刻。燦若星海的用戶,化作一個個光點,散布在黑色背景中,面對著自己所熟悉的城市,可以非常直觀的閱讀哪些地方屬於健身人群分布熱點區域。

正因為如此,一個顯而易見的觀點便是:KEEP並不需要將其他健身會所或者商業訓練場地打死,他才能發展並實現盈利;恰恰相反,業已存在的,數量充足的,多元化的體育運動場地,對於KEEP核心產品本身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子——這些場地為KEEP吸引並轉化潛在的用戶提供了可能,是其產品落地的最關鍵應用場景之一。

另一方面,我相信,對於一個C輪融資數千萬美元的企業,打造出一個屬於自己品牌的「線下實體店」,並不是一件特別困難的事情——

有海量忠誠度頗高的用戶;

世界級或國家級運動精英代言;

自有核心內容和技術團隊;

所有我們業內熟知的設備商和供應商排著長隊等在門外.......

真的,開一個實體店,不會是難事。每個一線城市來一個,問題都不大。

實際執行中,甚至可以不用掏一分錢。

以自有品牌背書,通過項目合作與地產資源方協議取得用地;以融資租賃方式自有資金擔保即可零首付獲得世界頂級品牌器械;通過知名機構聯合競賽形式低成本獲得優秀設計方案,並藉此推動建店前的商業營銷效應......

以上這些手段,連我們輕健身都能做到個7、8成(除了不需要外聘設計師),更何況KEEP呢?


1

建與不建,這始終是一盤生意。

開店容易,要讓實體店賺錢,就是另一回事了。

世界上最著名的健身課程品牌,不是KEEP。是Les Mills,中文名徠美。

沒有黑科技,不講求核心數據採集,沒有什麼高科技含量的硬體產品和APP。甚至面向實際買方的專業教學培訓,也還是非常OLD SCHOOL:DVD教學光碟,派遣培訓師集訓,拍錄像上傳後等總部審核認證。

成不成功呢?

最近一年,中國健身界的明星,以實體店起家並多次融資成功的,還有另外一枚,SUPER MONKEY 超級猩猩。有所了解的朋友可能知道,他們最火爆的課程(也許沒有之一),不論是深圳還是上海,肯定是徠美系的課程。

Les Mills 開實體店了嗎?據我所知,中國市場目前還沒有,或者他們暫時不以此為核心盈利點。(此處評論區有詳細介紹,感謝@A Mercury指正)

他們的盈利模式,是通過強力的產品研發,模式化的課程設計,精緻嚴謹的細節把控,以及,非常嚴厲的資格准入制度來推動的。

面向會所的課程產品是收費的,而且售價不菲。

不同區域有不同的市場採購價格,具體而言,單一會所,每季度採購一個產品包,例如搏擊操,杠鈴操,Bodyjam,CXworx,動感單車,這5個課程,前幾年廣州地區的協議價格是9萬元,包括每課程每季度的2天教練培訓和認證考核。

標準化的產品,標準化的品牌,每季度更新。

不用建店,不用買任何器材(相反,還賣特製器械),僅僅是輸出課程。一個會所一年小30多萬,輕鬆寫意。

再乘以一個城市所擁有的會所數量。

2016年公布的數字統計,中國健身會所數量大約為22000家。我認為這個數字偏低,不符合我的實際經驗值,但也已經是個相當可觀的基數了。

每年增長率暫時無法統計。不過付費健身用戶增長率,近幾年一直是17%左右。考慮到有些會所會倒閉,中國商業健身會所數量的增長率應不會低於20%。

輕健身的專業健身器械供應商,其營業額增幅,2015年以來一直維持在50%以上的驚人數字。

當然,與所有做知識產權生意的企業一樣,徠美除了要面對來自免費產品KEEP,Fit time等線上app 直接競爭以外, 更多的挑戰是盜版問題。

很多不入流的健身會所,都會開設徠美課程,以中國目前用戶培育階段,即使上崗教練完全無專業背景未經認證,絕大多數客戶也沒有分辨能力;淘寶優酷上面,也有海量的視頻資源可以低價獲得。

我相信,這些確實在一定程度上會衝擊到這家企業在中國的盈利。但,他們是否真的在意,是否有意願花巨量資金和精力去將那些三流四流健身會所打死,以維護自身產品的純潔性,這裡面涉及的並不是單向度的計算問題了。說不定人家算盤與微軟一樣,先用盜版培育用戶習慣,再將競爭對手趕盡殺絕。


3

那麼,實體店呢?

以當下膚淺的定義,KEEP或者徠美等課程產品,三體雲動等健身房運營管理產品,以前的小熊快跑及CLASSPASS等預約平台,都屬於輕資產運營。

相對而言,實體店無疑算是重資產項目了。就目前而言,線下運動/健身實體店,行業整體的盈利確實非常之微薄。

實體店不賺錢啊大哥!

誠然,在目前的中國很多城市中,運動場地是一種稀缺資源,收費合理而場地條件令人滿意的地方,總是人滿為患。

不賺錢,眾所周知的原因是:高昂的房地產價格,已經綁架了所有的線下實體行業,要在目前的地產價格體系中維持實體門店的生存和盈利,是非常,非常,非常困難的工作。

與餐飲業一樣,運動/健身實體店的營業周期是有波峰波谷的,而與星巴克,喜茶不同的地方在於,運動是需要扎紮實實的空間面積的。更苦逼的是,單位面積所能容納的人數,不同項目差別還很大。

假如大家的活動主要是鬥地主或者打王者,那其實一平方可以擠6個人。沒有問題。擠擠更有氣氛。

如果是要跳個瘦身操,那就需要教練設計一些疊羅漢的動作,才能最大限度提高場地使用效率了。

同樣是球館,乒乓球館可比網球館省事兒多了。

與其他體驗型消費產業相比較,運動項目本身對於空間的硬指標需求,就是健身/運動實體店坪效比不高的最根本原因。

即使最頂尖的EQUINOX開在華爾街上 的Soul Cycle,一節課程也就每人100美元,了不起了(並沒有這麼貴)。

一堂課充其量就20個人。2000美元。上足一個小時,還要給教練高昂傭金。

搞不好,還不如街角賣奶茶的那一平方米小地兒,一個周末下午3:00-4:00的流水。

所以,如何對抗土地資產的脅迫,這是所有選擇健身行業實體創業的人,都必須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傳統模式藉助超售方式平抑成本,實際上是以損害核心用戶核心使用權益為代價的。通過不限額的售賣會籍,固然可以收回部分成本,但在人流密集的高峰時段的使用體驗就極其糟糕了。

然額會籍銷售的收入通常僅能覆蓋鋪租水電費。

所以另一個辦法是傾銷收費私教課程策略,藉此在高凈值用戶身上賺錢更多利潤。並不是那些私人教練願意纏著會員買課,而是不賣出業績,保底工資就沒有了,店裡面其他人也活不下去了。

於是就進入了這樣一個死循環:必須讓會員膈應才能生存。

有識之士——膽識與知識兼具——開始去嘗試新的解決方式。

例如,上面提到的超級猩猩,最開始做集裝箱健身,希望在開放綠地擺設集裝箱,不用租鋪。這是一個美好卻略顯幼稚的想法,因為中國公共土地政策的核心利益(以及佔據廣場多年跳舞的大爺大媽們)是很難允許推進這種商業項目的。

所以,他們開始做高端精品收費團操課。按次按人頭賣,強調儀式感。

很棒。

如果品牌做的足夠強大,可以賣好貴的。

但還是打不過奶茶店。(所以最近開始賣周邊。)

樂刻,表面上產品與傳統商健並無太多區別,很像縮小簡化版的ANYTIME FITNESS,利用融資租賃信貸等等金融工具,選擇B、C級地段商鋪,採購將將夠用的產品鋪貨,通過走量的方式快速佔領市場,做出口碑。在有穩定現金流的前提下,這當然是很有野心也很腳踏實地的辦法。

而公開信息可以看到,出身阿里系的創始人更希望做一個數據驅動型產品,但具體如何運轉,落腳點和針對性在哪裡,暫時還看不到,目前表象仍然更接近於商業地產連鎖項目。

而且萬一呢?有那麼幾個店會員推不開,賣不動,遠遠達不到BP裡面盈利模型的起步價,怎麼辦?100個店,可能還可以用融資頂一下。1000個店了,有負債的話都讓加盟商背?全部靠眾籌?

當然當然,我也是瞎評論。

這還遠遠輪不到我去操心別人的事情,我自己的輕健身也有足夠多事情夠我焦頭爛額好一陣子的了。

但有一個觀點我想強調一下:即中國有中國的特點,在中國做健身產品,不論線上線下產品,都需要發掘其自身的市場特質,單純拷貝美國出現的新模式,絕對是沒有出路的。

比如對標CLASSPASS的創業公司,應該死的七七八八了,沒死的,也轉型了。

聽說是開實體店去了。

即使開店,你也得思考中國人民到底需要什麼東西。非常非常認真的思考。


4

會員並不會因為你是用的什麼智能門鎖,用的什麼品牌沐浴露,就欣然買單並瘋狂復購的。

決定他們來不來,會不會再來的,可能是產品本身的優異程度,可能是為產品代言並直接站在會員面前的那些專業教練,可能是場地的整潔與有序,可能是不被打擾的運動過程。

注意,我說的是「可能」。

80%的人,他們進入健身房的原因,來自健身房以外。

而KEEP,也許會是其中一個原因吧。

所以,KEEP作為一個令人欣賞的創業公司,開一兩個門店宣講一下品牌故事,絕對可以的。

但開多了,那就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5


對於目前的Keep來說,更好的選擇也許並不是著急的打造自己的品牌形象店和線下實體店,而是選擇具有互聯網基因,線下產品標準化與專業性兼具的靠譜的實體店連鎖品牌,進行互惠合作。KEEP一夜之間獲得實質性線下介面,實體店品牌分享一點KEEP用戶流量紅利以及潛在核心用戶數據,降低獲客成本和產品導向盲目性。


在以後,當雙贏格局初現時,與線下門店的合作更可以進一步提升為有償服務,如同徠美產品一樣,獲得來自B端的高增值收益,並繼續維持其C端免費的產品特質形象。

一點個人的淺見,各位行家請多指正。


PS: KEEP公司自己有健身館。我在某人朋友圈上看過了。

呃.......就不評論了。


這是知乎上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可能題主只想到keep有大量的用戶,有資金,有人脈,但這些和開線下店的難度相比,遠遠不夠。

你知道在一二線城市,開一個健身房,每天一睜眼房租、水電、人工等就是一兩萬的滋味嗎?

你知道一個線下店可能會遇到的奇事、怪事,想不到的事嗎?

我們公司主要業務之一就是自營健身場館,我操刀了三個不同類型的館子(工作室與健身房),現在我從畫場館電路設計圖到現澆混凝土地面後的保養;從牆上各種尺寸打眼的操作到裝飾植物牆有哪幾種做法;從網上報稅到如何打好一句5對5的王者榮耀(事關社群運營)全都懂了。再弄幾個師傅給我就快能做裝修包工頭了。

記得2014年開設第一個工作室前,我實地看房不下50處,電話不知道打了多少,都快成房產顧問了。

再如,下面四張圖 ,前三張是我們常州訓練中心的一號樓的變化。為找這塊適合我們開設教練培訓業務,又能兼顧當地業務,還能滿足自己的一部分「情懷」的地方,我花在高鐵票上的錢能買一輛不錯的摩托車。這棟樓光地墊就鋪了近30噸,是我們自己搬的。第四張圖是沙地訓練室,24噸沙子,也是裝修後期靠自己搬的。

還有人力資源、營銷宣傳、採購運營、競爭策略,哪一項不是大麻煩。

中國健身市場緊缺中層管理人才,目前大多數健身房的店長在我看來也就是矮子裡面的高個子,好的店長找都找不到。慢慢培養要時間,很可能一兩年後被挖走了。

我在健身圈內和同行交流時,一直很看好樂刻的創業背景與融資能力。他們去年宣稱兩年內全國要開5000店,但近期速度放緩了,有一大問題就是落地開店遇到困難。當然,他們會想盡辦法縮減人力,結果就是口碑與消費者滿意度大幅下降-廁所里的廁紙堆成小山,器械亂丟沒人收,客戶有些問題兼職教練事不關己,等等。

對於keep,現在還在燒錢,還沒找到線上賺錢的好辦法,那麼目前資產能輕就輕,省事抗風險,IT公司的人都聰明得很,不用他人指點江山。

要說Keep有沒有健身房,有啊,北京亮點設計中心地下室,他們公司自用不對外。我去過一次,作為公司內部健身房,雖然不如谷歌的豪華,但從器械配置與訓練覆蓋面而言,已然不錯。


談這種問題,得先自爆家門,我現在在廈門形館工作,任職教練總監,負責管理6家門店教練工作。


為什麼不做線下門店?你像問一個美食博主,為什麼不開一家餐廳一樣。

美食博主關注什麼 ?關注度轉發量,專業點就是如何去做菜,設計菜。這在其他公司算研發部而已。

你要讓他開個飯店那就蠻煩得,為什麼負責整個店得運營了。那麼這個店好不好不是看吆喝了,而是看營業額。後廚管理啊,前面的人員管理啊,保潔啊物料啊xxxxxxxxxxx全是事。那麼這需要什麼?

一個營運團隊,一套管理方式。做好一個健身公司需要什麼?

KEEP 如果開線下的工作室和健身房那麼他最沒問題的就是 市場部,與培訓部 有技術積累,靠營銷起家。

但是門店營運需要人的。KEEP從哪裡搞到這些人?KEEP如何管理這些人?公司人員規模這麼大,怎麼去管理?一個大的商業健身房的工作人員就是60多人。10家店可能4-500人。

如果要搞那麼商業模式是什麼?

商業俱樂部?精品工作室?培訓機構?

還是三條路一起走?

好開始做。

那麼開設一個門店標準流程,選址,裝修,招聘,培訓,預售,常規運營

每一個都是大學問。 因為這每一項都會影響到門店的生死,不賺錢就要倒閉。

不像互聯網公司,虧本也一樣搞。

並且商業健身房項目好做個預售下市場半個月就能回收成本。KEEP真會做早就投資了

我的新店廈門杏林長青形館店下市場15天,預售3天220W,二期預售預計100W.私教預售預計150W

投資就回來了。2個月項目回本了。而且地租談的特別低,基本上算是0租金,可以打死周圍所有競爭者。


KEEP如果去做的話,特別好做,因為本身自帶企業光環效應,可以很好的跟有地產資源的公司對接談委託運營,或者去談加盟,或者走出去搞外部培訓每一個都會賺,但是公司最重要的資產就是人。得有人做這事,並且能做的好的人


門店銷售問題,國內很多時候就是這麼煩人,又想獲得優質的教練服務以及運動體驗,但就是不想交錢。一幫學了些健身知識的,XIA雞BA練了幾年的成天罵私人教練的有本身你去做教練啊,改變這個市場啊,自己去做啊。成天說有 的沒的鍵盤拍的啪啪響。要是沒有那麼多人去買私教,辦健身卡健身房早黃了。正是有他們的貢獻你們才能去健身房看不起每天在太陽底下在雨中的健身房會籍顧問,去問健身感興趣嗎?了解一下健身。他們是把蛋糕做大的人,他們是讓健身愛好者變多的人。


Keep應該早就考慮過開線下店,為什麼一直沒開呢?

1. 開店難度

開一個健身工作室從選址,裝修,招聘,運營,真的非常麻煩。開傳統的商業健身房難度更高,時間周期更長。

但樂刻已經度過了開頭最難的部分,已經積累的足夠的經驗,我猜後面開店,只需要主力的人負責大方向,輔助的人負責細節實施就可以了。


2. 管理成本比較

聽說樂刻是採用阿米巴管理模式。目前全職員工200人左右。阿米巴模式的話,自主權非常高,彙報線比較短,決策和管理成本低。

Keep是純互聯網公司模式,目前150人左右。如果開線下店,人數至少短時間還要翻1倍。管理成本不得不考慮。


3. 融資情況

樂刻是2016年7月,B輪,1億人民幣。目前門店數量138家(北京32家,上海36家,南京6家,杭州59家,濟南5家),按照每家店平均50萬計算,上一輪投資只夠開200家。

現在限制樂刻開店數量的,不僅僅人,更重要的是錢,我估計下一輪融資已經在談了,但估值會是一個爭議的點,相對純互聯網行業,樂刻的資產還是太重了。

所以最近有個北京眾籌40家店的活動。項目詳情頁-開始吧。從活動的執行情況看,樂刻的運營能力還是非常強的。

Keep是2016年8月,C+輪,3200萬美元。Keep花錢並沒有大手大腳,所以這一輪的錢,維持2~3年沒啥問題。

但Keep的問題是用戶數紅利期已經過去了,該獲取的用戶也差不多了。後期很難再爆發性的增長。所以現在做跑步和騎行,就是要抓住更多的用戶。

他們就算現在開始開店,一年開個20家~50家已經算神速。假如拿出1000萬美元開店,估計1年內就必須融D輪,但開店不盈利的話,對他們D輪的估值並不會有太大的提升。

Keep最大的焦慮應該就是現在用戶數不能保持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如何找到盈利途徑


4. 行業整合

這兩年隨著互聯網行業和健身行業的融合,為健身行業帶來了不小的變革,後續還會有2~3年的快速發展期,還會有更多新的業態和盈利模式出現,同時也會伴隨著一些企業被淘汰和整合。

個人瞎猜的方向:

A:樂刻和Keep合併,C輪假如騰訊投了樂刻,騰訊可以撮合Keep合併。後續1~2年發展的情況,決定合併後的主導權。

B:樂刻拿到C輪後,收購一個線上的品牌,例如FitTime睿健時代,FitTime即刻運動,火辣健身之類。

C:Keep找到盈利模式,拿到D輪,收購快快健身,補齊線下部分。


上文數據都來自公開數據。

本人互聯網行業轉行健身行業,有問題的,歡迎加我微信mn88288探討。


根據我對移動互聯網行業的有限觀察,一般到了知乎上都開始有人問某某公司為何不結合其線上優勢切入線下業務時,如果這家公司在線上還沒有比較理想的盈利模式和能力,那麼大概率他們應該已經在思考或探索線下的可能性了。

時間點,2017年7月初。拭目以待。


我們從移動互聯網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keep不做線下是因為目前還做不了;如果將來發展得好,如果要做大,肯定是要做線下的。


1.現在為什麼做不了

線下運營、經營成本高等方面已經有很多高贊回答都提到了,在這裡就不再贅述。我們從移動互聯網角度來看這個問題。

首先,根據2017Q1的安卓數據,Keep的app目前是健身類排名第四,周活躍滲透率0.17%,只有廣場舞的二分之一。在同期全中國app(不算遊戲)排行榜中,第200名的周活躍滲透率是0.37%。keep在什麼位置,也能想個大概。

從數據上來看,健身app目前還是一個垂直小眾的領域,用戶規模並不太大。而我們對比去年的數據,keep的安卓用戶基本上也沒有進步。如果這個時候開線下店,步子邁大了容易……


2.大概率會做的前提是,「如果能活下去」。

從2016下半年開始流行一種說法,」互聯網進入了下半場「。app馬太效應加強,非頭部的app越來越難做。除了拿錢來砸,獲取新用戶越來越難,而現有用戶越來越多的時間被微信、今日頭條甚至王者榮耀擠占。前面也說了,在獵豹全球智庫接近一年的數據裡面,keep的安卓周活躍滲透率是沒有進步的。在激烈的互聯網競爭中,不進步就是 一個不好的徵兆。

數據來源:it桔子

根據it桔子的融資數據來看,keep在去年5月、8月融了數千萬美金,投資人中還有騰訊。這裡有兩個解讀:首先,在大規模融資的情況下,安卓用戶規模並沒有明顯增長,這是不樂觀的(當然,因為健身是一個很小的垂直領域,還有一種可能是其iOS用戶佔了大頭);其次,騰訊的投資,也代表從某種程度上,騰訊會有資源向keep傾斜。

總體來說,健身領域的想像空間畢竟很大,雖然目前情況不樂觀,但是keep在健身這個垂直領域的領先地位已經初步奠定。

3.為什麼大概率會做

健身是一個線下為主導的領域,keep利用互聯網的輕模式切入,獲得用戶,但互聯網的」輕模式「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移動互聯網最初的形態是以輕模式提高效率來改善我們的生活,但自從資本進入、創業者瘋狂跑馬圈地,如果不能掌握更多資源,就難以佔據更大的市場份額。舉個例子,中國三個外賣平台app在國內自建配送團隊,共享單車摩拜和ofo都是從單車生產就開始嚴格把控。輕模式開局,重模式收尾。

從另一個角度來說,線下做得好的健身房,可以直接開發自己的app,佔領線上線下多渠道,只有線上渠道的app就會變得被動。

從互聯網近幾年的資本走向來看,線上線下融合是大勢所趨

近幾年大熱的概念,從O2O團購外賣、共享經濟(打車、單車、充電寶)、新零售(迷你ktv、無人便利店、智慧門店),說白了,本質上都是線上和線下的融合。一方面是科技的進步,另一方面,這些新的概念被資本瘋狂追捧。要做大,要融資,必須給資本講他們喜歡的故事。

那你開不開實體店?


我就是因為不想去店裡才用keep的。
我去用它幹嘛


陽春白雪的事 有個點子 找人來燒錢就好
下里巴人的事 長期科班出身的人不彎下腰來是做不好的


我相信keep肯定是考慮過發展線下門店的,但是為什麼不做呢?我個人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如下:

1.做線上app和線下門店完全是兩個方向,門店不是他們擅長的,風險太高,一旦資金鏈斷裂就有可能面臨倒閉的風險。

2.線上用戶和線下用戶未必就是同一批用戶,喜歡keep可能就是因為不用去健身房,可以在家裡隨時隨地的跟著練,一旦去了健身房就變味道了。去健身房的人可能平時不怎麼用keep,反之,使用keep的人也不一定經常去健身房。

3.線上用戶規模還不夠大,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可以繼續精耕細作,待遇到瓶頸後在考慮如何變現、如何轉型。


早晚都會開線下店的,就像相親網站現在也開線下店一樣


健身是一種行為習慣,更是一種生活態度
keep以任務形式及社交方式,促成了部分人養成健身的習慣,其專業程度還有欠缺

健身房只是健身場所中很小的一部分


已經在做了


一旦進入線下,就會原形畢露


兩年內必開


猜測:
原因是線下開店模式過重,運營成本過高,運營風險增加。線下連鎖健身房的模式已經很成熟了,盈利能力和什麼規模能夠盈利、遇到的競爭阻力大小都可以分析。而Keep開店只是利用了線上用戶給線下帶流量,降低了流量成本。但是這些流量的密度是不是已經滿足了開店的需求是不好說的。
健身房本身是有區域屬性的,即便配置較好的也就輻射到方圓幾公里的地方。那麼這些線上流量是不是已經密集到這幾公里了呢?如果不夠密集,同樣面臨流量成本的問題,如果已經足夠密集,這些地方應該也屬於商業成熟區域,面對對手競爭。
總之,線下開店永遠考慮流量獲取和經營管理成本,在一二線優質區域已經覆蓋很多健身房的情況下。要想線下開店獲取更多的增長和利潤,只有健身房本身有更獨特的價值才行。


就這幫笨蛋,還開線下店鋪?

假裝很認真的胡雞巴說。。把運動飲料分為力量型耐力型?低滲?高滲?多出幾十千焦就叫高碳水化合物?

下面這是黃先鴻的回答:

不跟你練就得受傷?我健身這麼久了,天天混健身房,怎麼就沒見過幾個受傷的?

好裝備舒服100倍?受累打聽一句舒服了100倍,您老人家練成啥樣了?


雖然365行,行行出健身教練。

可這幫貨。。在線上弄點免費的視頻,發點帶圖表,帶洋文的文章也就得了,畢竟也不花錢,大夥本來就拿他當個微博刷刷。


推薦閱讀:

將風水及算命用公司商業模式發展的可能性?
韓寒的 《光明和磊落》定價十元,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在哪裡?如何從成本等方面分析有沒有利潤空間?
如何学习商业逻辑?
如何看待烏克蘭華人開辦「愛華及烏」踏足烏克蘭相親市場?
沒有任何繪畫基礎的人,花費好幾百元上一兩節油畫課, 臨摹一兩幅婦孺皆知的名畫,是為了什麼呢?

TAG:創業想法 | 商業模式 | 健身房 | 健身App | Keep健身軟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