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驗光步驟中霧視的討論?
1.在規範的主覺驗光中霧視的次數
2.霧視的時間
3.確定霧視的程度,即霧視到位判斷的標準。
4.最佳的霧視量
返回到根本的問題,霧視是什麼?霧視就是在當前眼球+鏡片形成的整體屈光度上,增加正鏡,使整體屈光度增加,而眼球在固定距離下要求的屈光度是固定的,而在增加的正鏡就刺激晶狀體放鬆,減少屈光度,用減少的屈光度去沖抵額外附加的正鏡。增加正鏡刺激調節,當沒有可調節的時候,額外正鏡就導致清晰度變化。
簡言之,霧視就是用附加正鏡去置換晶狀體本身的正鏡,當你明白這一過程,就知道霧視成功與否,是要看療效的。
1。附加正鏡後,清晰度無變化,說明晶狀體正鏡未被完全置換出來,比如在做NRA的時候。
2。附加正鏡後,清晰度變化了,且沒能再度變清晰,說明晶狀體正鏡已經置換出來了,或者附加正鏡量不夠,清晰度還未降低到能夠刺激晶狀體調節。所以霧視需要一定量,比如150度或明顯低的清晰度,比如從0.6講到0.3。
3。附加正鏡後,清晰度變化了,但過一會兒,又有所提高,說明晶狀體調節速度慢了,等後來反應過來了,置換出一部分正鏡,清晰度又變好了。所以霧視需要時間,或不能太快地增加附加正鏡。
雙眼已經矯正後,做雙眼平衡時的霧視,是在調整調節力。舉例一個簡單的模型,雙眼清晰度一致。
現在同時附加75度正鏡,如果右眼存在25度的調節,那麼這25度的晶狀體正鏡就會被放鬆出來,導致合計正鏡只有75-25=50度了。而另一隻眼之前不存在調節,75度全附加了。
於是一隻眼附加正鏡50,另一隻附加正鏡75,表現在清晰度上就有不同了。
謝邀,我們在配鏡過程中有兩次霧是
第一次是將雙眼視力降到0.2-0.3之間,讓雙眼清晰度基本一致開始霧視,大概5-10分鐘在此過程中讓被檢查者注視遠處目標如果視標變清晰說明霧視起到作用需要再次雙眼降低度數,直到視標清晰度沒有變化
第二次是在單眼屈光檢查結束後要先做霧視,將視力降到0.6-0.7之間再做雙眼的是平衡,為保持雙眼的調節平衡和視力平衡。
從題主的問題我個人猜測題主平時驗光屬於是套路流(沒有惡意,猜得不對不要生氣),起碼這個問題是屬於套路流的。套路流的出現是為了適應我國眼鏡和視光行業存在大量的非科班人員以及大量工作經驗不足的科班畢業生的現狀的,套路流的代表是"標準驗光流程"、美帝21項(19項)等。套路流的優勢在於:如果被檢者是沒有眼部器質性病變並且溝通順利,那麼即使沒有太多經驗的驗光師,只要嚴格遵從標準化流程,檢查結果也不容易出現大的紕漏,對規範驗光方法的推廣是有積極意義的。
回到霧視這件事。整個驗光的過程用一句話概括,就是讓焦點或最小彌散圓在正確的時間出現在正確的位置上。在整個驗光過程中,不同時期霧視的目的和終點是不同的。
獲取客觀驗光度數後的初次霧視加去霧視,我們國內習慣叫初次Mpmva,有的國家叫Blur Function,有的國家叫Foggy,有的國家直接叫Control Acc,顧名思義就是為了控制調節。在國內主流的套路流教程里,會建議霧視到0.2-0.3,至於原因,聽說過一種說法是視覺心理學認為這個視力時候人眼最有想看清楚東西的慾望,也就有最大程度放鬆調節的趨勢,這或許是該終點的理論基礎,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很多初學者會接觸套路流,霧視到這個視力可以最大可能的保證焦點落於視網膜前處於調節放鬆狀態,避免出錯。實際工作中,如果你理論基礎足夠紮實,經驗足夠豐富,並不需要做到這種程度。這一次霧視如果非要給個量化的終點的話,我建議你如果剛開始工作的話還是選擇0.2-0.3這個視力,教條的選擇霧視球鏡量是不保險的。
霧視在整個驗光中會多次以不同目的出現,比如散光碟之前是為了讓後焦線比前焦線更靠近視網膜來匹配30度法則、精矯散光之後的霧視去霧視是為了避免過矯、雙眼平衡前的霧視是為了進行雙眼調節的平衡等等,霧視在這些步驟中具有重要意義,是保證檢查正確的前提。
最後,套路流對於中國視光技術過往的發展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並不是一定只有按照套路才是正確的,隨著視光專業人才數量和質量的提高,我個人覺得套路流未來也是會被慢慢淘汰的。驗光只是視光檢查中的基礎項目,大象無形,沒必要拘於套路,對不同的被檢者採取不同的流程和方法就可以了。
節後第一天上班很不適應,邊吃飯邊打字可能有錯別字或者語句不通之處,著急午睡以後再來檢查修改。
雲霧的次數2次(動態)
時間第一資12秒(動態)
第二次4秒(動態)
雲霧量第一次+3.00,第二次+1.00
判斷標準第一次以看不清0.1為啟始以看清0.5止,第二次以雙眼最高視力基礎上加+1.00
首先說一下驗光流程(可能與教課書有點出入)
問診--電腦驗光儀--綜合驗光儀初雲霧--0.5視力檢出--放射線--紅綠--傑克森交差柱鏡--紅綠--單眼最高視力--另一眼--雙眼平衡--二次雲霧--確定矯正視力--試戴
初雲霧的目的
1.使眼睛盡量放鬆,減小因調節引起的度數,所以在初次雲霧時採用的是動態雲霧法,具體操作方法是,在電腦驗光值的基礎上加+3.00度做為初雲霧度,以每秒一個0.25度為速度去雲霧,出示0.1視標,到能辨認,換視標,直致0.5視標能辨認!
2.0.5視標能辨認後,對於有散光的眼,雲霧可以使弱主經線落在視網膜上,便於下一步方射線,確認散光軸向!
二次雲霧
在雙眼平衡之後,為防止在測量過程中調節的影響,在雙眼最高視力的基礎上+1.00度,以每秒0.25度的速度去雲霧直致辨認設定視力停止!
霧視的目的是要控制被測者非自主性眼的調節作用。基本方法是在眼前加上一枚凸透鏡,將被測者的眼與鏡片構成「人工近視狀態」,消除被測眼的調節作用,以達到降低調節作用對被測眼屈光矯正鏡度的干擾作用。
霧視法有兩種:
1完全霧視法:使用+3.00-4.00D的附加鏡度使視力降到0.1的霧視法這種方法一般應用在進行單眼屈光檢測之前,目的是消除被測者過多使用的非自主性調節力。
2低度霧視法:應用在雙眼屈光平衡時,進行雙眼平衡有三個必要條件
(1)雙眼單眼屈光檢測完成
(2)低度霧視
(3)在交替單眼去霧視中進行。
雙眼的單眼其光檢測完畢。在雙眼遠用屈光矯正進度的基礎上,需要在雙眼同時分別加入+0.75-1.00DS,使雙眼視力回退到0.6-0.8冰進行雙眼實現分離。
我理解的主覺驗光步驟:
1初次MPMVA(第一次霧視)
2紅綠測試
3交叉柱鏡精確散光
4再次MPMVA
5紅綠測試
6雙眼均衡(第二次霧視)
第一次霧視量為3.00-4.00D
視力下降到0.1之間
第二次霧視量0.75-1.00D
視力下降到低於0.8-高於0.6
當今的眼鏡行業很多都很難達到標準的驗光步驟和最佳的矯正度數,同一個顧客,在多個眼鏡店會得到不同的驗光數據,尤其出現在中小城市。通過研讀知乎李前輩,金前輩等多位老司機的觀點。霧視,是主覺眼光中很重要的一點,直接影響到最終數據的準確度。希望前輩們可以在這裡做個霧視知識的匯總,讓更多的人了解規範的驗光步驟,讓更多的驗光師更規範的給患者帶來最清晰舒適的視覺體驗。
其實這個問題以前就有一點不懂。
第一次霧視0.2 0.3但有的本身視力就是0.2 0.3
這個時候霧視怎麼做
關於這個一直不懂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