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國?

2016年末,當《福布斯》雜誌發布的報告顯示印度的GDP總量已經超過英國時,印度媒體用驕傲的語氣宣布:「這是150年來首次,印度經濟超越了殖民時期的英國宗主國。」

據《印度時報》12月20日報道,印度內政部國務部長基倫 里吉朱(Kiren Rijiju)當天在個人Twitter上發表推文稱,印度已經超越英國,成為繼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之後,GDP全球排名第5位的國家。


首先無論是世界銀行還是IMF的數據,印度的GDP總量排名都是世界第七,別說英國,甚至連法國都沒有超過。IMF的數據是22563億美元,世界銀行的數據是22635億美元。

其次根據IMF的數據,非洲53個國家2016年的GDP總和為21964億美元。根據世界銀行估算非洲2016年人口總數為12.16億,印度人口2016年總數為13.24億。

所以結論很簡單,非洲2016年人均GDP略高於印度。看到這裡我真心為非洲人民取得的巨大經濟建設成就鼓掌。


先介紹一個印度人:阿馬蒂亞.庫馬爾.森,他在1998年因對貧困和飢餓的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當時的新聞稿中這樣說:「森在這方面最聞名的著作是他1981年發表的《貧困和飢餓:論權力和剝奪》。這裡他批評了普遍認為貧困是由於食品短缺的觀點。」

阿馬蒂亞.庫馬爾.森通過對1943年的孟加拉大饑荒、1973至1975年的衣索比亞饑荒、70年代時期非洲薩赫勒地區的饑荒以及1974年的孟加拉國饑荒的研究得出這樣的觀點:「絕大多數饑荒的起因不僅是因為食物產量下降,也因為不合理或者是低效的食物分配,而且通常結合著對於問題嚴重程度認識的信息匱乏或者乾脆是有意的誤導信息……因為錯誤的經濟政策而每年餓死百萬計人的情況下,沒有在議會或者報紙出現批評的聲音。因為缺乏反對黨和自由媒體,毛的錯誤經濟政策能夠持續三年得不到校正」,是中國「三年困難時期」主因。(《作為普世價值的民主》)

「饑荒是由於食品短缺」的觀點是否完全錯了?

2014年5月16日,印度選舉結果揭曉,最大的反對黨——印度人民黨領導的全國民主聯盟以絕對優勢贏得大選的勝利,人民黨領袖納倫德拉·莫迪將成為新一屆印度政府的掌舵人。

但同一天還有一個消息可能絕大多數人都沒注意,據印度農業部發布:「因為去年季風降雨充足,有助於冬季作物播種面積提高,冬季作物播種面積達到6190萬公頃,同比提高5.5%;小麥播種面積達到創紀錄的3120萬公頃。2013/14年度(7月到次年6月)印度糧食產量有望達到創紀錄的2.644億噸,高於上年產量2.5713億噸,這將是2010至2011年度的糧食產量突破2.4億噸後第四個創紀錄的豐收年。」

2014年應該還有一個數據值得關注,2011年印度人口統計數據12.10億人,年增長率為1.578%,所以2014年印度人口約12.68億,而印度常年耕地面積為1.6~1.7億公頃,人均耕地下降到了2畝。

印度平均糧食畝產僅100公斤,近年因季風降雨充足而遠高於常年的播種面積,在人口急增的情況下人均佔有糧食還實現了穩中有升達到了213公斤。

不要小看這個人均佔有糧食213公斤,因為它超過了200公斤/人的饑荒閾值,這是印度今天有營養不良的「隱性饑荒」卻未發生大量餓死人的顯性饑荒並能出口上千萬噸糧食的關鍵。

另一方面,與之對比同樣人均口糧210公斤的黑非洲卻饑荒頻頻,這也證明了印度「民主政府」也不是一事無成,也似乎進一步證明了阿馬蒂亞.庫馬爾.森的觀點。

但是,納倫德拉.莫迪能保證印度就一直風調雨順嗎?

最為關鍵的是,即使印度得天獨厚,耕地面積終是有限的,但人口的增長卻是指數性增長的,當10年後印度人口達到15億以上——人均耕地將下降到1.7畝以下,或甚至和中國現在一樣人均耕地僅有1.4畝!如果在此期間內印度農業不能有突破性的發展畝產達到120公斤甚至150公斤以上——在缺油少葷時平均每人一年至少要吃150公斤糧食(每天400克)才能維持生存,再加上收、貯、運、售的損耗和工業消耗——如果屆時印度平均畝產依然是100公斤,即使以印度人的素食和忍耐,即使有再多的「反對黨和自由媒體」,即使有最公平最理想的糧食分配方案能阻止得了大饑荒的發生嗎?!

中國的平均畝產從解放前的70公斤提高到現在的350公斤以上,依靠的是因工業化而來的7億噸鋼(佔世界總量近50%)、7500萬噸化肥(折純,佔世界總量1/3)、350萬噸農藥(原葯,佔世界總量近40%)、1250萬噸的良種、400萬噸的農膜,(曾經)數十萬個農技站,印度有什麼?

印度的悲哀之處還在於,由於工業基礎不足,在國內糧食已極緊張的情況下還必須出口糧食換取上千萬噸的進口化肥,否則100公斤的平均畝產也保不住。另一方面,印度從中國引入的雜交水稻,自1987年起至2008年已21年,在4064.3萬hm2水稻播種面積中仍僅有151萬hm2,佔3.8%,而中國在七、八十年代僅用10年就在所有適宜地區普及了雜交水稻。

他們的種姓制度和地主對農村農業發展的制約遠超人們想像。

納倫德拉·莫迪能在農村破開這個局嗎?

如果不能在農村破這個局,納倫德拉·莫迪能為以億計數如潮水般湧入城市的文盲破產農民提供多少就業機會?

在工業化過程中,只有具備一定文化素質的勞動力才是人口紅利,文盲只能是累贅。

所謂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果不能破局,可以預見,印度在10年後必定陷於動亂甚至戰亂中!就如清末民國的中國,當年的中國也是在人均口糧不足200公斤時爆發了革命。

================================

LYstar說我的回答是「答非所問,人家問的是如何看待印度總量超印,你答一堆糧食危機請問有意義嗎」

事實上這就是我的看法:

只要納倫德拉·莫迪不能在農村破開這個局,不能為以億計數如潮水般湧入城市的文盲破產農民提供跢的就業機會,不能在工業化的基礎上提升和發展經濟,印度 GDP超過英國、日本、美國都毫無意義。所謂「中等收入陷阱」就是「工業結構陷阱」,以原始粗糙的工業、農業產業結構為基礎的國家永遠也沒法進入發達國家的行列。如果不能工業化,即使沙特、巴西這樣資源極為豐富的「神賜之國」,未來也只能是革命和動亂。

更進一步,事實上中國也同樣,如果不能搞好第二次土改,搞好工業結構的升級換代、科技水平和生產效率的提升, GDP超過美國同樣毫無意義。

==================================

@奏似辣么拽、@楊飛飛 「請教一下,水稻畝產如果是100公斤的話,印度這種熱帶國家,水稻不是應該一年兩熟三熟嗎? 」

印度的農業發展和布局有什麼特點?-中國社會科學網 ……以印度豐富的水熱資源論,農作物基本上可常年生長,但迄今大部分耕地僅為春種和秋種兩種,夏種比例低,總的複種指數較低。 也就是說:印度有一年三熟的資源,卻因水利設施嚴重欠缺、農科技術落後、良種推廣差、化肥農藥不足等原因,大部僅為一年兩熟,且單季單產很低。

@SSN 「 印度能自己生產化肥,且產量巨大」

麻煩你給我印度的化肥年產量數據,讓我見識下「產量巨大」有多大。

中國平均每公頃使用500公斤化肥(折純),世界平均每公頃使用150公斤化肥(折純),麻煩你告訴我,印度平均每公頃使用化肥(折純)量能達到世界平均幾倍?

@鄭可 「我有個最大的疑問 , 你說人均低於200公斤會大面積饑荒進而導致國家動亂 , 但印度為什麼不可以用外匯從國際市場上進口糧食滿足國內需要?貌似中國現在也是糧食凈進口國吧」

1、以印度現在人均口糧213公斤較為缺乏的情況下仍在出口糧食進口化肥的貿易結構,你認為印度有充足的外匯進口糧食嗎?中國人均消費糧食430公斤,其中進口的糧食不到40公斤,中國的糧食問題依然嚴峻但具體情況與印度完全不同。

2、大面積饑荒肯定是以較大的自然災害導致國內糧食較大減產為觸發點,參考2008年的糧食危機,不需要談什麼陰謀論和政治背景,僅是財團糧商對利潤的追求就已經很危險了。以2008年的世界糧食危機為例,該年在世界穀物產量較上一年度增長2.6%,較2004年度增長17.7%(世界人口增長率約1.3%),達到創紀錄的21.64億噸的情況下,全球小麥價格較三年以前上漲幅度高達181%,泰國100%B級白米離岸價超過1100美元/噸,達到2004年價格5倍以上。

如果有人要認為壟斷糧商是天使,不懂什麼叫「奇貨可居」就當我沒說。

3、最為關鍵的是,人均耕地下降到了2畝以下+平均糧食畝產僅100公斤+農村人口佔總人口72%+耕地佔有嚴重不均(地主),這四項相加等於什麼?!?

我認為答案是:佃農、貧民佔有耕地過少豐年也僅能維持生存,一有較大的自然災害就必定有大量的農民因土地產出無法維生而破產。這才是印度農村最大的結構性問題。

當然,編軟體賺的錢也能買化肥,但是,從農民、農村的收支結構而言,就是出口糧食換化肥,如果農民、農村的收支不能平衡,農業產出和農民勞務收入等全部累加依然是赤字,長期結果只能是農村破產。

納倫德拉·莫迪能在農村破開這個局嗎?

如果不能在農村破這個局,納倫德拉·莫迪能為以億計數如潮水般湧入城市的文盲破產農民提供多少就業機會?

(一點題外話:我對口聯繫的貧困戶一家8口,只有5畝多地,如果只能依靠如此少的耕地來脫貧,畝產值必須達到6000元以上!真當我是神仙嗎?最後是通過鎮上介紹了個人到一個石廠做小工,一年工資約2、3萬元,再加上之前嫁接的4畝柑桔也開始大投產了,大概賣了1萬多元……幸運。 事實上,全世界以國家為單位計算的單位面積耕地產值最高也不過4500美元/公頃(以色列,摺合約2000元/畝),人均耕地低於2畝後如果沒有工業,神仙也沒辦法 。

==========================================

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就中國而言,平均畝產自1949年的70公斤至今天的350公斤所增加的280公斤中,單純化肥因素約佔30%,單純良種因素約佔20%,單純水利因素約佔10%,單純其它因素(包括高廂壟作免耕輪作預留行間套作肥水管理在內的耕作制度改革,和農藥、農膜、農機等)10%,多因素綜合作用(包括化肥、良種、水利、農膜、農機、農藥、肥水管理耕作制度改革等)因素約佔30%。

他們的種姓制度和地主對農村農業發展的制約遠超人們想像。

要談印度土壤差,也必須了解中國象長三角、華北平原、成都平原那樣的耕地不足10億畝,更多的是土層僅10多厘米厚的坡耕地,年降水不足300毫米的鹽鹼地,無霜期不足200天的高寒地……

要談印度氣溫高導致化肥分解快,也必須了解這個問題只要在施用化肥時深施覆土,水田深施到還原層就能解決,更高端一點就是在尿素中添加氫醌等脲酶抑製劑,同時分解快也就意味著肥效快,這也是印度有利條件之一。也必須了解,中國僅僅為了部分解決年積溫低的問題,每年就要消耗4、500萬噸的農膜及(育苗移栽的)秧盤等等。

比較印度光、溫、水資源過多卻因自身工業化不足而無法利用造成的麻煩,肯定是中國必須面對的光、溫、水資源不足的問題解決起來更困難。

麻煩@ 天涯明月刀 告訴我,在工業化的基礎上,水利設施齊備,有什麼土壤不能改良?有什麼季風問題不能解決?有什麼工業化不能克服的因素限制熱帶亞熱帶不能充分利用其光、熱、水優勢,限制印度不能種植三季?

印度農業水平和中國農業水平的差距,就是兩國工業化水平和水利建設的差距。

==========================

我錯了。印度是如此神奇的國度。

良種、水利、農機、農技推廣樣樣稀爛,僅以中國40%多的畝均化肥用量就得到了中國近30%的平均畝產量,還在犟著嘴說印度氣候差;

「在亞洲,玉米本來就是用來當飼料的。你又不是墨西哥人,主食當做玉米」,所以拼著讓少年兒童營養不良也必須吃素,不吃玉米,這肯定不是社會惡習無法改造的原因,也不是糧食不足的罪過;

連風調雨順的豐年也有每年導致300萬人死亡的營養不良,這也肯定和糧食不足無關;

如果災年來臨,自然也有」行動力不行的印度政府「來把口糧送到每個農民手上 ,絕不會讓每年300萬人因營養不良死亡的數量增加。

我錯了,我太不懂印度這個如此神奇的國度。

回到本文的主題,請教一下:對於一個國家,人均耕地下降到了2畝以下+平均糧食畝產僅100公斤+農村人口佔總人口72%+耕地佔有嚴重不均(地主),這四項相加意味著什麼?!?

這4點是誰也無法否認的,印度政府無法解決這些問題你也是承認的,@天涯明月刀又憑什麼認定印度農村前景樂觀?

說實在話,就連中國的第二次土改我都樂觀不起來。春過雪消:小農經濟(包產到戶)已經到最後的末路,這個觀點是否正確?

========================================================

怎麼評價50萬印度馬拉塔農民走上孟買街頭抗議?對中國的啟示?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760052/answer/212928893

事實上,有很多人一直沒有理解人均200公斤糧食(人均耕地下降到了2畝以下+平均糧食畝產僅100公斤)是何等危險!

從真正的「溫飽」來說,在中國計劃經濟時期每個城鎮人口的糧食保障供應量(各時期有浮動)大概為:兒童9~15公斤、成人(含在校中學生)14~15公斤、重體力勞動者16~17公斤,大概平均下來每人每年糧食保障供應量超過150公斤,油、糖、肉等的供應另計。事實上,在缺油少葷即脂肪蛋白質攝入不足時對糧食的消耗會大大增加,平均每人每年150公斤糧食(每天400克)就成了維持生存底線。

另一方面,即使人均210公斤糧食是入倉凈糧產量(即完全無脫粒折凈折乾的損耗),但是貯、運、售的損耗和工業用糧、飼料用糧、糧食出口(印度可是糧食出口大國)等等,消耗30%不算多吧?人均就不到150公斤糧食了。

還有,即使最為高效、最烏托邦的分配方案也無法絕對平均,在經過包括地租、債務、稅收、成本支出等等的分配和再分配之後,能夠實現低於人均量2/3的人口不超過10%,低於人均量4/5的人口不超過30%就已經是相當公平合理的社會總體分配方案了。但是這就意味著印度9億農民中有近9000萬人均糧食僅100公斤,有超過2.5億人均糧食僅120公斤!

這就是某些人口中「溫飽問題已經解決」、「不次於中國90年代」的印度?

再來看看印度的農村農業經濟產出情況。

耕地總面積印度比中國多1/3,農業人口印度比中國多1/3,糧食(穀物)總產量按不同口徑中國卻反是印度的2.2~2.5倍,農業總產值中國(9647.72億美元)同樣是印度(3916.72億美元)的2.5倍,也就是說就總體農業生產水平而言,兩國的差距與糧食生產水平的差距是一致的。List of countries by GDP sector composition

印度農業總產值3916.72億美元除以印度農業人口9億,人均農業收入為每年435美元。而按世行每天1.9美元的標準計算,收入在每年693.5美元以下均為貧困人口……

在這種生產水平下人口繼續暴增,豐年、常年尚可以大家都是赤貧苟活下去,如果一遇災年絕對是餓殍遍野。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印度人均糧食如此之少卻還在出口糧食,因為缺乏糧食的人根本沒錢來購買糧食,甚至無地和少地農民再飢餓也必須出售糧食來購買化肥、種子,造成了國內糧食市場大量「餘糧」出現,在自由貿易下當然就會出口國外了。

印度真是奇蹟之國!在這樣的情況下居然只有數千人上山打游擊,現在也僅僅只有50萬人上街。

據世行世界發展指數數據,印度1991-2005年城市化率平均每年提高0.21%,累計提高2.98%,新增城市人口9127萬人。在1991年至2005年的15年內,最多有6000萬農民被城市吸納,平均每年約400萬人,而現在約600萬人。

另一方面,印度人口每年增長1900萬以上,其中至少1300萬出生在農村。這將導致農村、農業生產的基礎——農業人口人均耕地進一步下降!

真正能救印度的唯有工業化,而且必須是快速工業化!這是一場殘酷的賽跑:農業人口人均耕地下降速度和工業化速度(包括農業生產水平增長速度(農技推廣)、工業所能提供就業機會的增長速度、城市化速度等)間的賽跑,失敗的印度將陷入絕境。如果印度真能如某些人所說無地主、無種姓、農技推廣毫無阻礙,也許在宗教忍耐的幫助下印度還有可能渡過這一劫。但是,從雜交水稻等技術至今仍未普及的情況看,我不樂觀。

所以我最驚奇的是「僅僅只有50萬人上街」!

印度教功不可沒!

春過雪消:工業化之前的全國平均糧食畝產最高能有多少?

春過雪消:地主真的都是壞的嗎?感覺網上很多關於地主的描述都是好的?

春過雪消:1949年,中國(大陸)的工業水平和規模在世界上能排到什麼等級?

春過雪消:如何評價建國後、改革開放前中國的工業體系?(近現代史之核心:國家工業化——不能理解工業化的重要和困難的人,沒有資格評論中國近現代史)

春過雪消:小農經濟(包產到戶)已經到最後的末路,這個觀點是否正確?

春過雪消:我國農業改革的邏輯以及進一步改革的思路?

春過雪消:如何看待印度 GDP 在 2016 年首超英國?

春過雪消:如果你可以改變你的國家一個政策或者法律,你會改變什麼?


直說一句,按照印度的GDP統計方法,中國GDP已經遠遠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說不定是美日之和。
具備宏觀經濟學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印度的GDP統計多麼可笑,世界主流經濟學家都不忍直視,IMF作為權威機構都不認的玩意,簡直是我們大躍進時期的人有多大膽,數有多大產。
下面簡單看一下印度的「咖喱味」GDP統計方法:

1、金銀商品算作儲蓄

金銀飾品是商品,計算GDP的時候和其他的工業品沒有什麼區別;由於印度是一個金銀飾品消費高的國家,巧妙的把金銀商品相當於計算了兩次,第一次是金銀飾品作為工業品,第二次是金銀飾品算作居民收入。印度是第一黃金消費市場,中國是第二黃金消費市場。

比如,我花1萬塊錢買了個金戒指,這個戒指本身的價值算進GDP,這個戒指黃金價格是2000塊,這2000塊就是我的收入了。

戒指價值=黃金價格 附加值,1萬=2000 8000,gdp=2000 8000 2000

這不是扯淡嗎?中國高中學政治的時候,明確有個題目,黃金飾品是商品不是貨幣。

2、農業的副產品

印度的大量勞動力用於農業生產,生產效率低的令人髮指。

羊、雞這些,不僅有肉的產出,還有糞便的產出,糞便是可以作為有機肥料的。別的國家計算畜牧業數量,印度計算完畜牧業數量還要計算產出了多少糞便、皮毛。

同理,還有糧食,除了吃的,還有秸稈啊,又能當肥料又能當能源。

3、重複計算工資收入

一般國家,計算教育、衛生、行政、慈善、家政等產業的GDP時,難以定量,於是採用從業人員工資的方式。比如,一個保姆,在僱傭關係下獲得每月2000塊錢的收入,這個就用于衡量保姆服務的價值。

在工業企業中,一個工人獲得的工資,是不計算進GDP的,只計算他生產出的商品的價值,因為商品已經包含了人力成本了。

而印度,把商品價值和人力成本都計算進GDP了,這是違背經濟學一般原理的。

4、股市增漲的市值算進GDP

玩股票的都知道,市值和資產是兩回事,印度計算GDP時算了市盈率,把增漲的市值看做是經濟的增漲。

如果這麼算,美國人和中國人睡覺都會笑醒,因為美國股市發達,中國的市盈率高。

市值只能看做是經濟的一個參考指標,而不能算進經濟總量。

5、個體經濟納入GDP

個體經濟這玩意很難算,比如,路邊的小攤販,他賣了多少煎餅果子是不考慮進GDP的。

同中國一樣,人口大國印度有大量的個體經濟、自我僱傭。印度計算了這部分的經濟量,不上稅沒關係,把你計算進來就好,而計算的標準也是自己定的。

最後的結論:即便統計數據這麼奇葩,印度經濟增長是真的,經濟增長情況在新興經濟體裡面也還好,畢竟目前是比爛的世界。但,在莫迪大仙這種自欺欺人的修改統計數據,法力無邊的折騰下(廢幣),印度未來我覺得還是不樂觀。

至於印度自豪的宣傳超過宗主國英國一事,我覺得印度現在需要的是引進一批中國公知。2010年的時候,中國GDP超過日本,製造業總量超過美國,發電量超過美國,引起美,日高度關注,國際上中國威脅論隨之而來。但是中國的公知們憑著高度的責任感,使出渾身解數化解次事件,各種文章隨之而來:GDP超過日本屁用沒有,中國科技落後美日50年,中國GDP大而不強,猶如待宰羔羊。GDP總量上去了,人均呢?大清國當年GDP世界第一(其實清朝後期中國GDP早已經不是第一了)結果呢?等等一系列唱衰文章。

導致:國內對這件事基本沒怎麼大規模宣傳,中國人民看完公知的文章,羞愧的底下了頭,繼續埋頭苦幹,總量第一指日可待。國外,用各類貶損文章有力的反擊了中國威脅論:你說中國威脅?開什麼玩笑?中國人怎麼能行呢?中國只配給人類燈塔歐美打工掙點血汗錢,永遠不可能行!

印度引進這些中國公知,能更好的讓印度人民不自傲,埋頭苦幹勇攀高峰,另外國際上也不會有印度威脅論的聲音,豈不美哉?


唯一的好處就是把以前噴中國政府的詞兒改個主語就可以繼續用,做個示範:
印度政府請停下來,等等你的人民。
GDP無用論。
西部人民還在吃草。
人民最需要的不是GDP,而是民主自由。
統計數據都是假的。村偏縣,縣騙邦,一路騙到國大黨。


不知道富士康到印度辦廠進展如何了,不過短期內印度對中國的壓力很小。因為印度勞務市場特別僵化。而勞務市場改革是非常困難的,比如中國的勞務市場改革從94年到現在都沒結束,國企依然存在大量的冗官冗員,同時大量服務業還是灰色經濟,這些從業者很難獲得相應福利。

其次印度的審批成本比中國還高,這對經濟發展,特別是民營經濟的發展是致命的,而這項改革也是系統性。世界銀行曾對中印兩國貿易便利化做過對比研究,通過對比這份調查報告,你會發現中國審批天數基本都高於印度,但審批費用卻遠低於印度。比如中國牌照取得日期雖然比印度高,但費用卻是印度的1/4,合同強制執行日期中國是印度的1/3,前段時間被曹德旺抨擊的中國電價也是印度的7/10,富士康等加工貿易企業特別重視的進口費用中國是印度的1/2。

因此相對來說,要提高貿易便利化審批效率,中國需要改的降低審批天數,印度則是要降低審批環節中的費用。前者更多的優化流程,後者則是政府割肉,從改革難度的角度看,短期內反而是中國更好改革,這個結論也許令很多從民主的角度認為中國存在「後發劣勢」的人大跌眼鏡吧。


早晚都會發生的事,印度的體量在那擺著呢,排名以後還是會繼續上升的


中國在11年前才趕超英國GDP。
次年,中國超過德國。
再三年,超過日本。
四年後,PPP超過美國,工業產值為美日之和。
一個高速發展的經濟體,其追趕速度可比我們的直覺要快的多。

說印度發展得沒中國好是有根據的,但一些人用人均、廁所和一億人梗去嘲笑印度就顯得「有些不知道從哪裡來的優越感」。是時候破除一些盲目的優越感了。

夫國大而政小者,國從其政;國小而政大者,國益大。
——管子·霸言

在大國崛起的賽道上,中國不是唯一一個衝刺者,不要滿是優越感地看著落後自己的國家。閻學通教授有個觀點我很贊同,就是任何國家的高速發展,歸根結底都是優秀領導力的結果。中國如此,印度也是如此。我們領先印度一些,這是因為我們比他們更早摸索出一條正確的道路,但這並不代表著我們的優越性是理所當然的。

某些人如今的優越感有些類似於工業革命後歐美對中國人的優越感,這種優越感本質上是將制度優勢、綜合國力優勢解釋為人種和文明優勢,並以此認為兩者間的鴻溝不可能逾越。評論里有人說「中國再慘時也會挖茅坑」,正是這句話最好的註腳。

如今知乎的風氣儼然把印度當作一個幹啥啥不成的廢物國家。若所有人都是這種傲慢的思維方式,那必然會導致戰略上的誤判:忽視潛在的強大對手、對自身戰略環境過於樂觀而導致鬆懈心態。

印度90年代初才開放市場經濟,其20餘年的進步不是簡單歸結於人口紅利和後發優勢就可以解釋的。你可以列舉讓印度不可能成功的100個缺點,但印度政府克服這麼多缺點讓這麼一個"破爛"國家高速發展至今,怎麼也得有101個優點才可以吧?憑藉印度優渥的自然條件和左右逢源的外交環境,只要他們自己不犯大錯,超過日本僅僅是時間問題;如果印度再擁有一個優秀的領導集體,那它註定是一個我們不能忽視的國家。

---------------------------------------------------------------------------------------------------------------
12/30更新--建議跳過,跟本題關係不大且又臭又長,只是對一些評論的回應:)

幾天沒更新答案,評論區里吵得很熱鬧。想著還是補充一些觀點吧。一個人的時候我也喜歡聽局座聊聊印度航母下了幾次水,嘲諷一下印度整天跟中國比的心態。但這不妨礙我寫論文的時候重視印度。

我反對輕視印度,因為一個很簡單的邏輯:印度會成為影響中國戰略環境的重要因素,而功利地說:輕視對手不如重視對手。有人會問,印度發展這麼不均衡,領導這麼爛,社會結構這麼封建,有什麼資格挑戰中國?我的想法是,印度的缺陷不是我們輕視它的借口,因為:

一、印度不需要變得比中國更強大才能挑戰中國
小平時代的中國跟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比起來,其差距可能比現在的中印差距還大一些。中美交好之所以成為蘇聯的戰略重負,是因為中國不需要變得跟蘇聯差不多強大才能懟蘇聯,只要體量大到有資格做一個美蘇較量的槓桿就可以了;這個道理同樣適用於印度。中美之間的結構性矛盾決定了中美必然會有對抗,而印度作為發展最快的大國之一,即使它做不了直接的挑戰者,也會成為中美間最大的槓桿之一。

當年蘇聯把中國推向美國,就是犯了戰略輕視的錯誤。如今的我們即使多重視一個廢物,也好過忽視一個強敵。更何況接觸過印度學生的我深深的覺得,印度人並不簡單。

二、印度的缺陷不妨礙它繼續發展壯大
1. 印度的種種缺陷,是其經濟基礎決定的,還是文明基礎決定的?
這裡又要拿中國類比一下。西方貶低中國發展時經常提到的論據無非是「抄襲」、「腐敗」、「造假」等等。身為中國人,我們可以自信這些「屬性」並不是「文明屬性」決定的,而是低發展階段的劣質副產品,因為儒家文明顯然不是一個貶低道德、不擇手段的文明。西方只所以這樣認為,就牽涉到之前說過的現象:許多人將先發國家的制度優勢、綜合國力優勢解釋為人種和文明優勢,並以此認為兩者間的鴻溝不可能逾越。

如今黑印度的梗很多,但這些究竟是印度人種的劣根性,還是長期落後的產物?就拿廁所梗來說。印度廁所梗由來已久,而海外的中國廁所梗也是經久不衰。歐美日最愛討論中國的公共廁所有多臭多噁心,台灣有很多「阿陸上廁所不關門」的新聞,而香港則熱衷「大陸仔隨處便溺」的照片。三者的共同點是,在討論完後都會表示:「要是美國/台灣/香港人,再不濟都不會這麼沒品。」我總是無語想,這些人大概是沒見過自己那邊慘的樣子。

我只是希望高中就學過辯證唯物主義的我們能比他們清醒一些。

2. 印度的種種缺陷,是決定其經濟發展成敗的直接原因嗎?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國人認識到,「民主成就」和「發展成就」之間不一定是線性關係。以前西方評價中國的時候經常會帶一句「他們的發展潛力不夠,因為它們不民主」,聽起來很有道理,但中國還是在罵聲中發展起來了。歸根結底是因為:他們將中國的「不完美」當成了「無法成功的原因」

這導致人們過度關注中國的「不完美」,卻忽略了中國正在快速發展的「事實」,並因為這些「不完美」而否定中國的發展。污染、抄襲、貪污濫權,這些都是中國發展的陰暗面,但因此認為「中國的發展很失敗」就成了典型的邏輯謬誤,因為你不能在關注缺陷的同時,卻忽略了中國將6億人脫貧、極大地提升民眾生活水平、創新能力不斷發展的成就。

後發國家都是背負著落後的原罪崛起的。印度在落後的社會結構、低劣的普及教育和破敗的基礎建設之上發展起來,而這些原罪就像背上的石塊一樣限縮著印度的發展,但即使如此印度還是在高速發展;我們不能指望印度永遠不能擺脫這些原罪。另一方面,這每一份原罪都是落後國家的潛力所在:印度落後的教育、基建、工業,正因為其落後,才有其潛力。別的不說,光是修路蓋樓城市化就足夠在印度窮途末路的時候支撐它再高速發展幾十年了。而我們不能指望印度人連這點能力都沒有。往最壞處想,印度完全可以繼續高速發展,同時還是亂丟垃圾不講衛生隨處便溺,這不矛盾,因為講衛生並不直接導致高速發展,而是相反:經濟發展導致講衛生。

前面我們說過,印度不需要變得跟中國實力相當就已經很重要;現在我們還可以加一句,印度雖有多缺陷,卻並不妨礙它大國崛起,這麼一來我們就更有必要重視印度了。而這也是我為什麼覺得應該破除一些對印度的盲目優越感:當你抱著優越感看待對方的時候,你永遠不會正視其重要性。

三、不對印度等落後國家持優越感,對我有什麼好處,跟我有什麼關係?---(提綱,沒寫完
歧視中國遊客:
站在歧視者的角度:我們應該怎麼看待落後國家?
站在被歧視者的角度:現在的我們又該如何看待被歧視並正視自身行為?
諷刺中國產品:熱點詞/刻板印象:抄襲/爆炸/
戰略錯誤的結果:10年戰略機遇期/美蘇仇恨(重視衰亡中的強國甚於崛起的弱國導致不利的戰略環境)


拿中國超越英國後快速衝刺超越德國日本做例子的...麻煩看一下印度的增長速率好不好。
7.4?看起來好棒棒哦,比中國今年還高了---可是快速衝刺期時的中國,從2002年開始,gdp增速是9.08,10.3,10.9,11.31, 12.68,14.16
兩個人口相當的國家,在其中一個人均gdp只有對方四分之一的情況下,增速終於超了零點幾,居然成了未來光輝前景的有力佐證?這表現明明已經慘不忍睹了啊...
而在gdp含金量上,印度現在的人均gdp與我國05,06年時類似,然而去過印度的...拿一線比一線二線對二線這樣比,真覺著印度比得上當年的中國么?——哪怕是算上這十年來的科技加成。
至於有人以中國也修改了演算法來為印度開脫,那不妨看看二者程度。
印度15年年初修改演算法後,2013-14年GDP增速從4.7%修正至6.9%,而上一年度的增速從4.5%上修至5.1%。我國修改演算法後,gdp增速上調不到百分之零點一。
而從演算法修改的具體內容來看來看,我國只是跟著歐美十幾年前的步子走,印度則是更改前就已經用上了「新演算法」,更改後更是自己發明創造多出許多項目。——這倆是一個概念的事兒么?
更別說,在世界經濟下行,中國又想要摘掉血汗工廠帽子的大背景下,擁有廣大廉價勞動力的印度迎來的機遇力度應該和中國入世相似,但表現卻相形見絀。
那想想看...等到工業機器人等新的技術浪潮湧來,毫無基礎的印度,增長又會是個什麼樣子?
如果說根據中國現在的增速減緩,推斷未來的人均gdp上限最多是15000-20000美元的話,那印度現如今的表現,理論上限估計也就七八千了。
當然,以印度的體量,若是有朝一日人均上了七八千(以現在標準來看),那也註定是可以左右世界局勢的一隻舉足輕重的力量了,影響力已經是超越英法俄了。要是達到這種程度就算印度偉大崛起的話,那我倒是認同這種可能性。


國內有些朋友會陷入一種錯誤的認識,用人種、文化去論證優越的必然性。

好不容易有了進步,就學紅脖自詡天生貴胄天命所歸。這種理論既不符合馬克思的唯物主義,也不符合西方的多因社科學,是一種錯誤的、短見的理論。根本原因是客體的主體化,我們知道科技革命、資本主義、憲制政府、工業革命這些本是近代各國崛起所依賴的重要工具。但往往在民族主義或者保守主義者的眼裡會一廂情願地把這些理解成種族的優勢、文化的優勢,然後認為這種優勢是安全的防波堤,which未開化國家是不可能跨越的。再極端一些,像黑格爾一樣抽象成民族倫理,用神話的現代化代替可預期的分析。用一種主觀意願上的迴環敘事代替了不可測的、非線性的國際發展,而這本質上是一種政治神學而非科學。

我們常嘲諷阿三,男女平等、種姓問題、衛生問題、污染問題等等這些其實不是問題的實質。而這些問題日韓蘇中美以前每個國家都有,而且一個都跑不了。你看現在這些國家現在一個個油頭粉面的,其實以前在西方國家看起來也都屌絲的不行。當時人家也說,黃種人懶惰、東方文明費拉不堪云云。

後世日、韓也好,蘇、中也罷,都狠狠地打了這些人的臉,以至於現代西方這個理論已經不再有市場了。這些「後進生」的崛起,依賴的是現代化(modernization),這種是以一系列現代制度與工具組成的,「喚醒」國家潛力實現工業化、世俗化,最終實現國家的崛起,是我們近代以來所討論的各種強國計劃的集合體。

如果仔細分析一下這些國家,他們都是有共同點可尋的。我不是特別專業,就只能泛泛分析,請多指正。政治上,具有高度組織度(organization)的現代政黨,提高行政效率;採取中央集權式的政治架構,調動最大資源(centralization)。經濟上,採取調控的經濟手段,強迫工業對農業剪刀差。不是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的差別,而是實現工業為國本的經濟原則(Industrialization)。科技上,採取國家直接教育投資,重點「學習」他國的技術,並對科技項目進行直接扶助等等。

當然好壞咱們另說,飲鴆止渴也好,人類道路也罷。但在短期,這東西的確好使,實現了彎道超車。事實證明,這一套東西是可移植的、可複製的,也是至今為止看起來對第三世界國家唯一可行的道路。

如果熟悉印度政治的朋友們就知道,莫迪老仙現在執政確實有一手。在政治上,通過anti-co打壓黨內競爭者,又通過對華軍事準備抓住槍杆子。在經濟上,現在金融改革,已經有人分析過了。重點在於打壓地方節度使,雖然大家一起挨餓,但是中央總是比地方能抗餓等等。這個大家可以翻看別的大神的分析,我就不獻醜了。

也就是說,印度其實嘴上和我們斗的厲害,其實暗地裡已經搜索我們的腳印(當然我們也是跟著別人的),跟了上來。跟著我們的隊伍,其實還有革新開放的越南、巴西等等。當然完全沒必要對印度過於焦慮,兄弟登高各自努力,何況差的不是一星半點;但是完全無視或者不聽就沒道理了,人家走在你走過的路上,是你鄙視自己走過的路,還是覺得自己是精靈族呢?

在知乎這年輕人云集的地方,我不敢說什麼嘲諷的話。但是還是要提醒各位一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世界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

如果在座的有我們國家未來的智囊,我想告訴你:重視印度沒有壞處,至少能讓我們的腳步更穩。


我想知道印度的民智是否超越了中國。
因為中國那人均gdp的時候可是百分之十以上的增長率,還有舉國體制紅利。
印度這gdp還是會計產物。
然而就算這樣,還是成了一群河殤到恆河的人彈冠唱衰的料。
所以我很懷疑中國和印度哪裡民智更低。


是時候公開我三十年阿三粉的身份了,這個問題的關鍵不在於印度是否能夠趕上中國,而在於一個強大的印度能夠給中國帶來多大的威脅。畢竟中國的周圍有著俄羅斯、朝鮮半島、日本、台灣、越南、南海諸國……這些國家或地區個個都可能變成火藥桶,印度只要看準機會落井下石就可以了。

為了突破馬六甲海峽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我國這些年可謂費盡心機。目前已經建成中緬油氣管道,籌建中緬高鐵,掌握了位於緬甸境內皎漂灣內的馬德港和皎漂港;籌建中巴油氣管道和中巴高鐵,控制了瓜達爾港;在馬來西亞籌建皇經港擺脫對新加坡港的依賴;和泰國談判共建克拉運河繞過馬六甲海峽。

可是在通往波斯灣和亞丁灣的海運大動脈上,除了南海諸國之外,其實還橫著一個印度。假設有一天印度已經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強國,GDP追上了日本,並擁有3個具有戰鬥力的海軍航母編隊,分別位於孟買、維沙卡帕特南和科欽,那麼對於我國將意味這什麼呢?位於巴基斯坦的瓜達爾港將時刻遭受印度孟買方向的威脅;而中緬油氣管道的出海口皎漂灣,也將時刻面臨來自印度沙卡帕特南的威脅;至於馬六甲海峽和克拉運河方向,則面臨印度安達曼群島的封堵。 中國也可以通過巽他海峽直奔好望角,完全繞過印度的控制範圍,但這樣航線距離將被大大的拉長,而且在戰時同樣可能受到來自印度科欽方向的威脅。

中國如果要保衛自己在這幾個方向的利益,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在巴基斯坦和緬甸各常駐一個航母戰鬥群,但這樣不僅僅耗費巨資,而且這些航母編隊都孤懸海外,一旦發生衝突只能孤軍奮戰,承受受來自印度海空軍的聯合攻擊,很容易重蹈日俄戰爭中沙俄第二太平洋艦隊覆滅的悲劇。

從陸路來看,中印兩國的軍事戰略要點,主要分為位於阿克塞欽的西線、阿里地區的中線和藏南地區的東線,62年的中印衝突中,我國就從三線同時發動反擊讓印軍四面受敵。但如果印度能夠建成上圖藍色線所示,沿喜馬拉雅山脈和印巴邊界的高鐵,那麼就可以改變這種被動局面,形成一種極度有利的內線作戰態勢。由於這條鐵路幾乎全部位於平原地區,所以建設成本低、工期快,印度很可能先於中國建成鐵路戰略交通線,而印度的精銳陸軍絕大部分都位於這條鐵路線附近,真可謂是事半功倍。

而中國要完成對印度的防禦則困難許多。由於我國陸地邊界漫長、領國多而強,所以陸軍力量分散,能用於印度方向的兵力有限。西藏到我國腹地也有幾千公里的距離,而且自然條件惡劣,所有的物資均需外運,如果在受到挑釁時要及時將新疆、蘭州、成都、昆明等地的軍隊調入西藏,則需要建成青藏、川藏、滇藏、新藏、蘭新等多條高鐵線路,才能達到有限的內線機動效果,而且只能投送輕裝部隊,而印度只要未來解決好交通問題,則可以投送各種重裝集團(防禦時)。而且這些鐵路所要經過的地區地質條件極為惡劣且人跡罕至,不僅僅投資巨大,如果戰時遭到空中打擊很難及時恢復。要說中國的優勢,就是從阿里地區起飛的路基飛機能夠直接飛到印度首都新德里,中國空軍只要能夠突破印度的防控網,就能夠對印度腹地造成威脅。

那麼怎麼改變這樣的不利局面呢?關鍵的變數就在印度周圍的幾個鄰國,西線的巴基斯坦、東線的孟加拉國和位於印度洋的斯里蘭卡,這三個國家和印度都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只要巴基斯塔能夠給印度足夠大的軍事壓力,那麼中國在印度方向的軍事威脅就不足為患,但這前提取是印巴的經濟差距不會越拉越大。一個強大的巴基斯坦能夠讓印度寢食難安,無暇顧及中國,畢竟中印衝突不是根本性的,中國主要的敵人還是在太平洋,而印巴衝突則是不可調和的,印度最大的敵人就是巴基斯坦。只要巴基斯坦的軍事力量足夠,一隻近海防禦性海空軍能夠保衛瓜達爾港,足夠強大陸軍能夠對印度西線造成威懾,那麼一切都很好破解。如果印巴被拉開差距,讓印度能夠承受兩線的壓力,那麼中國的形式就要差很多。孟加拉國和斯里蘭卡能給中國提供的支援有限,但只要印度強大起來,也許我們也可以鼓吹一個印度威脅論,畢竟印度可是二戰後唯一吞併過獨立國家的主,這足以讓他的鄰國警惕

不幸的是,印度的經濟發展潛力遠遠超過巴基斯坦,他們已經在大踏步的前進,而中國已經未富先老,中印的國力差距會越來越小。我不知道中國人嘲笑印度到底是個什麼心態,八爺的恥辱和五對輪家族的故事才相去不遠,這大概類似於某些剛進城安家的農村人看不起鄉下老鄉吧。我以為,印度GDP超過日本是中印關係的一個警戒線,到時候中印在經濟上將面臨直接的競爭,在軍事上發生衝突的風險也將越來越大。如同當年號稱世界第三軍事強國的越南想要建立「印度支那聯邦」一樣,尼赫魯的「大印度聯邦」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斯里蘭卡、阿富汗一部、尼泊爾、不丹、以及已經被印度成功吞併的錫金,和中國的西藏,這是一個強盛印度的野望,也許中印未來必有一戰。

地圖引用自中印戰略布局


======================================

2017年1月1日補充

我覺得很多人對中印在西藏地區的軍事布局有很大的誤區,這裡補幾個圖(來源於網路,僅供參考),大家對比看看吧,其中陸軍分布已經更新到在線地圖中。我相信大家看完後就該明白我在開頭圖中所標註的那些中國規劃鐵路線和我構想的印度鐵路線對中印雙方的意義了。

印度陸軍部署圖

中國陸軍部署圖

印度機場分布

中國機場分布

印度海空軍基地

中國空軍基地


隨便查了一下兩個原因。一個英鎊匯率跌了20%,另一個印度改了gdp演算法,由生產成本計價改為市場計價,改善了數據。但還是不能否定印度的進步。諸君共勉吧。


其實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英國",而不是印度。
不僅英國,歐美國家這十多年來都幾乎沒有增長。很多人都開始認識到西方的衰落。
回想一下,中國之所以能那麼快超越日本,一個原因就是日本那麼多年沒有增長,甚至還在退步。
現在的世界GDP總量前二十強有多少發展中國家,什麼巴西、墨西哥、韓國都殺入前十了。三十年前,前二十強幾乎都是歐美國家。
如果西方國家繼續保持這種狀態,遲早會被後來者超越。
由於中國比較吸睛,致使很多人並沒有看到問題的實質。其實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的衰落,而且這一趨勢還在延續。
十年前,英國的總量是2.2萬億,十年後,英國仍是2.2萬億。表面上是脫歐與貨幣貶值,深層次的原因就是英國的衰落。英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經趕不上資產老化的速度。
比較特別的只有美國了,只有美國仍然在增長。不知道是不是泡沫,章副局怎麼看?會不會崩潰啊?

至於印度,假如印度真如某些人所說的在崛起,那麼印度會不會成為壓倒西方那一根稻草?
以變化的觀點看,世界經濟一直在增長;以不變的觀點看,世界經濟就是一池水,有的國家舀的多了,其他國家必然少。
從某種意義上說,印度的增長也是必然。論人種,連黑非洲國家、巴布亞紐幾內亞這種國家都在快速發展,印度再不增長怎麼也說不過去了。
論地理位置,連不丹、尼泊爾這樣的內陸國家人均GDP也有印度的兩倍,印度人就算再怎麼無能,也不至於淪落到這步田地吧。
論制度,美國開始九十年仍有奴隸制度,不是一樣可以發展。怎麼到印度這裡我們只看種姓制度呢?
所以我說,印度的發展是一種必然趨勢。但發展到何種高度才是要關注的。我以為,印度超越日本也不是什麼難事。
只要印度能達到日本人均的十分之一,區區4000美元,就可以追到日本了。更重要的是,日本仍然在衰落,未來也不會有大改變。畢竟,這是世界趨勢,歷史大勢。


慌什麼,我們是關底Boss,前面的中期Boss還沒慌呢…

GDP這個遊戲如果是暗黑破壞神;
那麼美國就是巴爾;
我們是迪亞波羅;
日本嘛算是墨菲斯托;
德國就是都瑞爾;
法國勉強算是安達莉爾吧;

但是英國,頂多算是屍體發火…
印度呢就是「一小隊冒險者」

現在屍體發火才剛剛被一小隊冒險者爆了一堆瓶瓶罐罐,
安達莉爾都還在吃瓜呢…
你迪亞波羅慌什麼啊?


印度政府請停一停,等等你的人民!
GDP有什麼用,人民還不是在吃草?
收不回阿克塞欽,GDP就是狗的屁!
人均GDP連中國都不如,談什麼崛起?
城市像歐洲,農村像非洲。
大國崛起了,小民尊嚴何在?
政績工程,粉飾太平。

……
【其實把那幾年黑中國的段子,主語去掉就行啦】


印度經濟在2016年的增長速度達到7.5%,不知不覺中,這個數字都已經超越中國經濟的增長速度,官方說超越英國,成為世界第5,雖然是這樣一個人口基數龐大的國家,不得不說也是個巨大的進步,同時在全球經濟疲軟的背景下保持這樣的長期增速是一件難度很大的事。


獨立後印度經濟有較大發展。農業由嚴重缺糧到基本自給,工業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自給能力較強。20世紀90年代以來,服務業發展迅速,佔GDP比重逐年上升。印度已成為全球軟體、金融等服務業重要出口國。不得不提和中國的模式不同,中國和印度經濟最大的差異也許是經濟結構。中國經濟放緩主要是由於經濟從出口驅動的製造和基礎設施投資向服務和消費轉型。相反,印度本來是服務和消費驅動的經濟,目標是擴大出口。同時印度經濟構成與中國還不同,多年的以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構成,並且服務業人均勞動力GDP最高,造成了工業化發展薄弱,參考羸弱的印度軍工,印度急需龐大的基礎設施投資。結果是印度經濟更有可能持續增長。雖說這一次有英鎊大跌的影響,只要不出大亂子,超過英國德國也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印度人一向在GDP的計算方式喜歡自娛自樂。這就導致很多人懷疑數據造假,甚至連世界銀行都提出質疑,但是我從另一個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有學者將經濟增長分解為三個貢獻要素,包括勞動年齡人口規模的增長、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及勞動力利用效率的增長,對中國和印度過去20年的人口與經濟變化進行實證研究。很多人將印度的GDP總量當成笑話,那具體的細分數據是不會說謊的。

要說到中國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更高,而印度區域發展不平衡性在加劇,區域平衡在每個五年計劃中都被反覆強調,但是印度經濟增長的成果沒有惠及欠發展地區。地區發展的失衡,也造就了孟買奇葩的房價,

中國和印度在最近20年的經濟增長態勢及對貢獻要素的分析與人口紅利理論一致,中國和印度事實上都從高生育率中獲益,但是情況有所不同,中國是從以往的高生育中獲益,疊加近年生育率下降帶來的少兒撫養人口的下降,而人口老化還處在初級階段,從而獲得人口紅利,而印度是從以往很高、儘管緩慢下降但仍然較高的生育水平中獲益。考慮到未來幾十年印度人口將超過中國,那麼很顯然按照這個模型,印度超過英國、德國、日本只是時間問題。

最後腦洞一下,考慮到印度的33%左右的城市化率,按照印度的城市化進程,去印度投資房地產可行不?不過孟買的房價已經上天了,

還有知乎一慣黑印度的風氣,君不見在美國大學裡勤奮的印度學生。


以下為IMF在2016年10月份預測的GDP總量

IMF預測英國為2.6萬億美元、印度為2.2億美元。

兩個月後,另一個機構,福布斯公布:
2016年英國GDP為1.87萬億英鎊,換算成美元為2.29萬億美元。
2016年印度GDP為153萬億印度盧比,換算成美元為2.3萬億美元。

對比下兩者,對印度的計算差距並不大,主要差距在英國。
也就是說英國的快速下跌是印度超前超越英國的主要原因。
印度GDP超過英國:除了英鎊貶值20%,居然還用了這種招數 | 每經網

印度未來超越德國甚至日本都完全可能,不過前面的路還很長。
如果印度僅靠每年約2%的工業增長率,卻需要始終保持7+%以上的GDP增長,那麼印度第三產業的壓力十分巨大。
(印度第二產業佔GDP比僅18%左右,而第三產業接近60%)
如果說中國的崛起,是延續了以工業增長為GDP核心動力,進而逐漸帶動第三產業增長,再促使第三產業成為核心的傳統套路。
那麼印度的這種崛起,將會為世界帶來一種始終依靠第三產業進行高速發展的模式。
(印度第三產業主要動力是金融業,房地產,個人服務業,其次才是IT。)
這種模式,在新加坡出現過。但在印度這種人口規模的國家出現,尚屬首次。
如果印度真能夠以這種模式改變世界,這要比所謂的中國模式要顛覆的多,對未來世界的經濟方向影響巨大。

最後,恭喜印度,恭喜莫迪,希望你們真的能夠飛起來,實現自己的印度夢
雖然我是覺得不現實……

最後,關於印度GDP摻水的相關資料,前面的答案已經說得非常清楚了。
我僅補充一點,只要印度始終按照這個摻水的標準進行,那麼這個數據仍然是具有參考性的,尤其是增長率一項。前提是,這個標準不會繼續更改。
擴張計算範圍,可以短時間「美化」數據,雖然會顯得比較急功近利。但如果始終按照這個範圍計算,則在更長的時間裡,數據仍然會趨於「真實」,增長率的誤差自然會按照數學規律逐漸減少。
至於印度採用不同計算方式,導致與其他國家GDP對比不公平,其實完全不用過於鄙視,畢竟這也是世界範圍的「常態」。
中國常年不計算個體戶經濟。英國和義大利在2014年將毒品賣淫等地下經濟加入了GDP計算。2013年美國將知識產權加入計算,導致其2012年GDP新統計數據比之前舊統計增長3.6%。
這些「統計學減少」與「統計學增長」都是因為一些特定政治原因,早已經是各國政府的潛規則。
雖然如此,IMF等國際組織的GDP統計,仍然有相當強的參考性,尤其是在較長時間段上。
所以我們對印度的崛起,既要保持樂觀(想超越我們還早得很),也應該保持謹慎(在大規模自動化普及前)。戰略上藐視,戰術上卻要重視。


你們這些人啊,真的是需要學習一個。

我想問問老毛花了那麼大代價去推行、灌輸的,讓實際上的中國賤民也獲得一定地位的努力,是不是改開發展的重要且不可缺少的基礎之一?

保持賤民制度也能大發展且不經歷任何「風波」。按這邏輯來說,敢情士大夫治國或者說皇權不下縣或者說地主地方自治也可以建立現代化的發達國家啰?

(有人提到日本,暈,賤民當炮灰用建立的帝國在我眼中就是「風波」,而二戰後賤民地位提升了的日本才真正建立了現代化的發達國家。)


也就是說印度人均GDP接近英國的1/16嘍,恭喜了。

萬里長征走完了最好走的那幾步,接下來渡湘江,跨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了。


新年前更新:

難道大家沒有發現中國與一戰前夕的德國很相似,印度與俄國很相似嗎?嘲諷印度的人們,知道德國之所以一戰失敗,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兩線作戰吧?


當時的俄國,1913年,人均工業化水平是德國的1/4不到,鋼產量是德國的1/4多一點,有的戰場上幾個俄國士兵用一隻槍的說法聽說過吧?

可是等俄國參戰後,牽制了大量德國力量,最終西線膠著,德國被迫投降。敵人不一定要比自己強才有威脅。

如果您樂意的話,會發現一戰前的德國在工業生產份額上是世界第二,美國第一,英國第三。德國增長迅速,老牌工業化國家的市場被德國搶佔,各國紛紛叫嚷德國威脅論。美英聯合打壓德國。

現在GDP統計,中國第二,美國第一,日本第三………


俄國有農奴制殘留、識字率低、不講衛生、人口眾多、吞併周邊小國、官僚貪腐嚴重、行政效率低下、但增長快於老牌工業化國家。世界上第一次全社會踐行社會主義經濟實驗,一度成為世界一級。

印度有種性制殘留……莫迪世界上第一次全社會踐行無貨幣主義經濟實驗……

一戰中,德國與美國支持的英法開戰,被俄國背後捅一刀,兩面作戰,失敗投降。

中國與日本矛盾、TW問題、南海爭端……,一旦開戰……

還要嘲笑印度嗎?

歷史不會完全重演,歷史也經常接近重演。

不管是否重演,別去嘲笑敵人來實現自己的優越感!

—————————————————————
以下為原回答:
作為一個與中國近幾十年內打過仗,目前還有領土爭端的大國,不管印度是因為英鎊貶值還是改變了GDP演算法,其不斷快速增長的經濟總量總是讓人擔心對中國有負面影響。尤其是莫迪還是強硬的印度民族主義者。

那些嘲笑印度的朋友們,想想當年英國是怎麼嘲笑北美殖民地的,想想當年金國是怎麼嘲笑蒙古部落的吧。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管好自己的事,讓中國更強大吧。嘲諷別國的事讓大清的遺老遺少去做吧。


推薦閱讀:

印度沒有類似中國的人口政策,雖然享受人口紅利,未來的發展會是怎樣呢?
如果說落後就要挨打,那為什麼印度這樣的國家沒有被瓜分或者切割呢?
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中,兩個小女孩愛吃的餅是什麼?怎麼做?
印度神話人物神猴哈努曼和中國神話里的孫悟空有關聯么?

TAG:英國 | 經濟 | 印度 | 印度經濟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