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施坦因為什麼在某些網友嘴裡叫曼不群,而西方的回憶錄和一些二戰作品對其評價都很高?

另外,如果曼施坦因的水平不如作品中所說的那麼高,他應該處於那個檔次中?請分別從二戰,和整個軍事史上分別定位一下,謝謝


曼不群的水平絕對是頂尖的,只是喜歡甩鍋給死人而已。不過考慮一下德國將領都被弄成不字輩就是從曼不群開始,他的地位可想而知。
附:不字輩一覽表
龍不敗,龍德斯泰特,以圖上作業未有一敗得名。
古不帥,古德里安,雖有戰功,但就是當不上元帥,故名。
莫不攻,莫德爾,防守大師,以堡壘戰役強力要求放棄進攻打防守反擊得名。
曼不群,曼斯坦因,擅長進攻,擅長帶精銳部隊,擅長寫回憶錄,因著有回憶錄《一切都怪小鬍子》(又名《失去的勝利》)得名。
隆不在,隆美爾,因為關鍵時刻三次不在指揮所得名。
戈不靈,因為每次拍胸口的承諾都無法完成得名。
保不死,因為在斯大林格勒不肯殉國得名。


分兩部分,一是為啥叫曼不群,二是重點說說我對曼施坦因軍事能力與地位的看法。
一、曼施坦因被某些網友稱為曼不群,主要是因為他寫的回憶錄《失去的勝利》,書中把一切過錯都推給了希特勒,自己則是智商高到沒朋友、無與倫比卓爾不群,潛台詞就是要是按我的來、我當了總司令早就如何如何了巴拉巴拉……。戲稱罷了,不足深究。

二、曼施坦因是當之無愧的二戰德軍第一名將。
他的袍澤同僚是這麼認為的,戰爭中後期很多將領都期待他能出任陸軍總司令或者最起碼東線總司令。《失去的勝利》中對此有記載,其他出版的回憶錄也有。古德里安承認曼施坦因是「我們最優秀的戰役思想家」。曾經與曼施坦因密切合作過的空軍元帥馮·里希特霍芬說:「他是我們最優秀的戰術家和戰場指揮官」。許多部下、晚輩軍官,尤其是容克出身的貴族軍官更是對他推崇備至。李德·哈特說:「我採訪過許多德軍將領,他們一致認為曼施坦因是他們當中最傑出的一位。人人都渴望他能當上陸軍總司令。」還曾經在網上看到一份據說是他副官的回憶錄,在一次偶然機會的密談中,隆美爾元帥、曾經的上司克魯格元帥都隱晦卻直白地表示「願意在你的領導下」。
他的對手是這麼認為的。俄羅斯人總結戰爭經驗時說,「1942年5月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亞的行動等等,無論對此感到多麼不快,但必須承認,稱得上是軍事藝術的最佳範例」。許多蘇軍將領都視其為最難對付的對手,包括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都給予了他應有的評價。朱可夫在談到庫爾斯克戰役時說,「從分析敵人的行動中可以感到,別爾哥羅德地域的敵軍是由比較有主動精神的有經驗的將領指揮的。事實上正是如此。這個敵軍集團的首領是曼施坦因元帥,他是能征慣戰的法西斯德軍統帥之一。」
後來研究二戰歷史的學者們也是這麼認為的。這個在各種書籍中就太多了。不舉例了。

那麼為何是他成為當之無愧的第一名將呢?
我常想,軍迷很多,迷軍械的,動不動就翻資料扒數據的。但是恐怕很多人沒有意識到,軍事學是一門科學,理論基礎嚴密、完整的科學,就像物理學一樣。而《孫子兵法》《戰爭論》之類的經典之所以是經典,是因為它揭示、闡述了一些經久不衰的軍事原則,就像牛頓的三定律、愛因斯坦的相對論類似。一名軍人,從軍校到排連營團師一路走來,就是讓他從理論到實踐,不斷了解、掌握、熟悉、遵循乃至創造性的運用這些原則。當你遵循了這些規律,你就是一名合格的軍官;你運用的水平高一些、活學活用,就是一名優秀的軍官;當你能創造性的運用,你就從軍事科學進入了軍事藝術的領域,成為一名傑出的軍官。這樣創造性的戰例是會載於史冊、寫入教科書的。如韓信背水列陣、李愬雪夜入蔡州、劉伯承七亘村重疊伏擊等等。
曼施坦因的軍事活動,首先就表現出了他對這些軍事規律的全面、均衡、比別人更加深刻的認知和運用。注意:全面、均衡、深刻。不妨將德軍三大名將比較一下。隆美爾在法國戰役中擔任裝甲師長,表現堪稱完美,所部人稱「鬼師」,但是他任非洲軍團司令,卻表現出了他在統帥大兵團、組織協調大戰役方面的能力局限,優長是他的作戰風格仍然一貫不拘一格、神出鬼沒、出奇制勝。古德里安是偏科型學霸,裝甲戰術、裝甲兵創始人,歷史沒有給他機會獨當一面,但是從1941年表現看,他只看重他的裝甲兵團,大局觀確實有點弱。
而曼施坦因,所有人都認為他全面均衡,「從戰略到戰役、戰術」,皆盡通曉,「穿便裝時像個大學教授」,整個就是一學霸,智商確實高冷到沒朋友。這樣的結果就是他具有極高的戰場敏銳性、非凡的洞察力,能夠在紛繁複雜的形勢下敏銳地看出關鍵點,抓住主要矛盾,洞察對手弱點。這一點說起來容易,但必須具備卓越的功力,從戰略到戰役、戰術樣樣精通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
他的指揮風格是最大限度地強調突然、機動和攻勢。在他成功的戰例中,都是在對方意想不到的地段、以出其不意的行動實施打擊進而戰勝強大的對手。這是德軍反思一戰歷史、痛定思痛總結出的經驗教訓,是具有普遍意義的戰役原則的精髓,可以說曼施坦因是德國軍事傳統培養出來的最傑出的戰地指揮官。

曼施坦因的巔峰之作有三:曼施坦因計劃、攻克克里米亞、43--44年的烏克蘭防禦戰。
曼施坦因計劃盡人皆知,不多說了。只強調一點,雖然有些枝節上的爭議,但是在曼施坦因提出計劃之前,別人看出之前計劃的問題沒有?有人提出過解決方法嗎?
克里米亞之戰看似簡單,仔細考察一下,曼施坦因在攻克刻赤半島、塞瓦斯托波爾的攻擊路線選擇上都做到了出奇制勝,一擊制敵,使蘇軍猝不提防。尤其是在塞瓦斯托波爾。
塞瓦斯托波爾之戰是一次純粹硬碰硬的攻城戰、陣地戰、消耗戰而不是機動戰役。為此,曼施坦因集中了900多門中型、重型乃至令人吃驚的600毫米、800毫米火炮,以及掌握了制空權的第八航空隊的空中火力。德軍6月7日開始最後的攻城,緩慢而堅定地一個陣地一個陣地啃,戰線一點一點向蘇軍方面退縮。到6月底,德軍取得了很大進展,付出了巨大傷亡。蘇軍雖然失去了大部分外圍陣地,但是核心要塞仍然固若金湯,並且得到紅海軍黑海艦隊的不斷補給。曼施坦因親眼看到,許多團僅余幾百人,甚至於一個連隊撤出戰鬥時只剩下1名軍官和8名士兵。大多數重型火炮也已經耗盡彈藥,而總部正在醞釀將第8航空隊撤出克里米亞用於烏克蘭的攻勢。部下開始心生倦怠,戰事進入了微妙的膠著狀態。
戰爭史上,在這種兩軍對壘混沌難分的狀態下,往往會出現出奇制勝的「妙手」、「鬼手」,另闢蹊徑一舉解決主要矛盾,緊接著所有的問題迎刃而解勢如破竹。曼施坦因心急如焚而又不動聲色,經過親自觀察慎密思索,決定兵行險著,擬命德軍在夜間乘坐衝鋒舟渡過800—1000米的要塞北側的原黑海艦隊駐泊地謝韋爾納亞灣,從側後翼攻克薩蓬高地,進而包圍攻佔要塞。將令一出,群情嘩然,部下眾將都覺得太匪夷所思了,這是不可能的。整個海灣都在南岸蘇軍的監視和火力控制之下,且南岸都是陡峭岩石,怎麼登陸啊?萬一被守軍發現半渡而擊就會全軍覆沒,到那時可就一點機會都沒有了!曼施坦因不為所動,堅持認為,正因為看起來是不可能的,才能給蘇軍突然襲擊,而這種突然性中蘊含著成功。
6月28日深夜行動開始,所有參加橫渡海灣的人都忐忑不安,為掩蓋可能發出的聲音,航空兵對要塞實施了不間斷轟炸,所有炮兵嚴陣以待監視著南岸蘇軍陣地,一旦被發現就實施火力掩護。德軍的冒險成功了,蘇軍凌晨發現時,德軍已經站穩了腳跟,並爬上了高地平台。至此,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命運已經註定。德軍7月1日攻入一片瓦礫的塞瓦斯托波爾,4日所有的抵抗都結束了。蘇軍損失約11萬人,德軍、羅馬尼亞軍傷亡約3萬5千人。
我個人愚見,最能體現曼施坦因軍事水平的是他在43--44年的烏克蘭防禦戰中的行動。敗局已定,且戰且走,最後還能穩定住戰線,沒有發生雪崩式的潰敗,很能體現功力。看看和他對壘纏鬥的對手,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瓦圖京、科涅夫,哪一個是易與之輩?斯大林格勒戰役後期解圍時,其實比解圍更危險的是別讓瓦圖京衝到羅斯托夫,那樣整個A集團軍群、頓河集團軍群都會被包圍,整個南線就崩潰了。這種戰機的存在,華西列夫斯基、瓦圖京都看出來了,躍躍欲試。曼施坦因穩住了,甚至讓被圍的保盧斯堅持住、不投降,以爭取撤退、調整部署穩定防線的時間。後來還能在哈爾科夫反擊戰中,積蓄力量握指成拳,抓住瓦圖京的強弩之末,反擊成功。這種對戰機的洞察、反擊火候的把握、隨著蘇軍新銳預備隊到來而適時停手重新回到戰場均勢,必須久歷戎行方能爐火純青。

曼施坦因的不足。依我看,他所有的不足之處都源於他貴族出身所帶來的傲慢、自視甚高和行為方式。
他在43--44年的失敗,除了蘇軍力量的成長壯大、蘇軍將領水平的提高、對手對他常用套路的了解熟悉幾個因素,最根本的主觀因素是他對蘇軍的輕視,總覺得對手沒那麼厲害,結果總是判斷失誤。
他平時的做派也帶有極其典型的貴族風格和德軍總參謀部的優越感。他習慣於將指揮部設在遠離前線的城堡或者是指揮列車上,幾乎每晚都會在溫暖的壁爐旁玩橋牌搞得就像和平時期的貴族沙龍。與此同時,莫德爾卻在俄羅斯的嚴寒中帶著參謀人員冒著風雪趟過泥濘爬過鐵絲網親臨一線。人總是有惰性的,因而也難怪大都同樣是容克出身的年輕參謀軍官都願意追隨曼施坦因。
與智商優勢相比,曼施坦因在鋼鐵意志上的表現也略遜一籌,由此產生的感召力和人格魅力也一般般。他的一線指揮官們,尤其是比較強硬的指揮官們如霍特等對此都心中有數。

容克貴族出身也是馮曼施坦因備受擁戴的另一個原因。德軍中的大多數軍官都是容克、普魯士軍官團出身,兩百年來一直以精英自居、十分抱團。甚至到了戰後審判中,德軍將領之間也是非同一般地團結協作,都在盡自己最大努力為袍澤相互作證、辯護。曼施泰因出庭時,馮.倫德施泰特甚至要求和自己昔日的參謀長站在一起受審,被法庭拒絕。再與性格乖張、又臭又硬、音樂教師家庭出身的莫德爾一比較,更加顯得馮曼施坦因逼格高到天上去了。可以說馮.曼施坦因是容克集團最傑出的軍事人才代表,自然要力挺。
被解職後的曼施坦因也曾與反對希特勒的密謀分子接觸,包括與馮·施陶芬貝格的一次直接會晤。他以「普魯士陸軍元帥不能發動兵變」和必須遵守對希特勒的效忠誓詞這樣的簡單理由拒絕參與任何行動。換言之,曼施坦因知道密謀分子想要做什麼卻袖手旁觀,自己敞開了大門卻什麼也沒做。這也算是他性格的另一面。
曼施坦因的軍功毫無疑問使其列入了古往今來的名將範疇。就同時代的將領中比較,個人愚見,蘇軍的朱可夫、羅科索夫斯基,後期的華西列夫斯基、科涅夫應該是和他一個高度。西方盟軍中相同地位指揮集團軍群的布萊德利、蒙哥馬利不如他,巴頓在幾次戰役中的謀劃、表現,比如突出部之戰中料敵於先、命令部隊調轉方向做好解圍巴斯托尼的準備,都表現出了極高的功底。但是艾森豪威爾認定巴頓不具備指揮集團軍群的能力,當然他也有道理。但對於巴頓來說,歷史沒有給他機會,所以……巴頓很難說。

最後說一下曼施坦因的回憶錄。軍事將領回憶錄很多,我看可以分三類:一是一本流水賬,即便是流水賬,只要實話實說,哪怕是真話不全說,也有史料價值;二是說情懷的,這種太敏感,不予評論;三是不僅具備了史料價值,更具備專業論文、實驗報告性質的。毫無疑問,第三種水平最高,對後來的軍官具有一種職業指導作用。大家想想你在專業雜誌上看到份自己學科前沿的論文是種怎樣的感覺。遺憾的是第三種太少,國內的《粟裕戰爭回憶錄》、朱可夫的《回憶與思考》、巴格拉米揚的回憶錄和曼帥的這本都可以列入第三類。
《失去的勝利》一經出版立刻成為最好的二戰回憶錄之一。曼施坦因在書中刻意把自己描述成一位高超的棋手,狡猾地等待著對手犯錯,然後在正確的時機、關鍵的地點,通過出其不意的機動給對手以致命一擊。但他對自己的失利要麼避而不談,要麼諉過於希特勒,對自己的戰爭罪行也採取了掩飾和忽視的態度,總之他自己是一貫正確、高尚、比對手高明的。儘管不能免俗,每一個讀過此書的人還是能從中體會到曼施坦因的思想和專業水準。
《失去的勝利》一書至今仍然被《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手冊》列入軍官讀物書目。書目中還包括古德里安的回憶錄、崔可夫的回憶錄、孫子兵法、毛爺爺的《論持久戰》等等……。

2016.12.8更新:關於蘇德雙方將領的故事,如果有興趣,請詳見我的文章《挑燈看劍》系列。知乎專欄


引網上的一段話吧:《失去的勝利》作者為德國元帥曼施坦因,又名《失敗不賴我》,亦有《甩鍋的藝術》《欺負死人不會說話》等多個譯名。本書章節內容:《希特勒是個大傻逼》、《保盧斯是個大傻逼》、《毛子都是大傻逼,除了人多啥也不是》、《美國這幫傻逼有本事站出來單挑》、《除了我以外都是傻逼》。


曼大帥臭表臉地粉飾自己戰爭罪行已經有人提到過了,我就說說他在小鬍子面前是如何不畏強權鐵骨錚錚的(出處為《希特勒檔案》):

——連號稱「元首御用狗」的凱特爾元帥在拍馬屁上,都沒曼不群反應快啊。只不過似乎馬屁拍到馬腿上

——喂喂喂,你的革命戰爭回憶錄里,不是說同元首每次吵架,都是因為戰略戰術分歧嗎

結論:曼大帥的人品,和聲稱「我在斯大林活著時不敢公開反對他是因為我怕怕」的赫魯曉夫同志,可謂一時瑜亮

~~~~~~~~~~~~~~~~~~~~~~~~~~~~~

嗯嗯,評論區有人表示,這種嚴刑拷打出來的口供有任何可信度嗎,還不是內務部想讓他說啥就說啥。這統統是對我曼大帥高貴人品的污衊啊

對此我表示,曼大帥究竟和內務部結了多大的梁子,以至於後者要在一本長達十年時間裡僅有一個讀者的書里給他潑髒水。


謝邀。

埃里希·馮·曼施泰因被公認為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最優秀的指揮官,有豐富的總參和大兵團指揮作戰經驗。被稱為曼不群主要是因為其在戰後的回憶錄中總是將失敗責任推卸到希特勒頭上。

這裡引用兩段mars前輩作品中的評價:

庫爾斯克戰役

  哈爾科夫的陷落標誌著庫爾斯克戰役最終以蘇軍的勝利而告終,別無選擇,曼施泰因只能下令後退到下一道防線:第聶伯河。為了阻礙蘇軍的前進,曼施泰因下令實行徹底的「焦土」政策,在頓涅茨河與第聶伯河之間,一切可以被蘇軍利用的建築物將被焚毀,一切公路、鐵路、橋樑將被徹底破壞,農作物被付諸一炬,水源被污染,糧食被強行徵收,來不及帶走的一律燒掉。此外所有的牲畜、機械裝置和所有「適合於服役年齡」的男子〔說明白一點,所有六十歲以下的男子〕都被強行帶走,其中許多人將死於路上。這個命令是極為殘酷的,雖然我不得不承認它在軍事上有其合理性。但問題在於曼施泰因在其著名的回憶錄中談到這個問題時稱蘇聯人民為了逃避某種「共產暴政」自願毀掉家園跟隨德軍撤退,而在撤退過程中,德軍無私地為他們提供幫助,在過了第聶伯河之後德軍甚至還為他們提供了食宿,因而「同飽受轟炸的德國人民相比,他們是多麼幸運啊!」他的這個辯解是如此出色,以至除了「下賤」這個形容詞以外我想不出其它詞句來形容他。曼施泰因本來可以以類似於「我清楚地知道我的命令會給蘇聯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但當時的軍事形勢使我別無選擇,作為一個德國將領我不得不首先考慮我對祖國擔負的責任,所以我做出了這樣的決定,但我的良心將終生為此感到不安」的解釋,這樣將無損於他的英名。可惜的是一旦涉及德軍的戰爭罪行,你就不用指望曼施泰因說實話。比如他在回憶錄中絕口不提他在克里米亞所發出的要求第十一集團軍的官兵積極協助黨衛軍肅清猶太人的命令,如果在這裡他還不過是「述而不作」的話,那麼他在回憶錄中聲稱他在他的部隊中取消了臭名昭著的「政委命令「的敘述則是公然說謊了。也許有一點曼施泰因沒有預料到,那就是當那些普通的蘇聯士兵們在一路經過那些被徹底毀滅的城鎮鄉村時,心中的想法如何?也許就因為這個原因,我一點也不對蘇軍在德國境內的暴行感到驚奇,而德國人所遭遇的苦難也不能引起我絲毫的同情。

東線戰役---冰原血戰(即科爾孫-舍甫琴科夫斯基進攻戰役,也叫切爾卡瑟口袋或者科爾孫口袋)


這..... 最早提曼「不群」的, 是不是我??

有沒有比這時間更早的?


曼肯定是東線德軍最出色的將領之一,這一點你看蘇軍元帥回憶錄也知道。當然他能被稱為「德軍最偉大的將領」主要也是因為他的發揮機會最多
德軍集團軍群一級將領大概有幾種情況:

三大集團軍群司令(龍德施泰德,勒布,伯克)41年底全部撤換,賴歇瑙死得早(42年1月),博克起複之後又於7月被解職,李斯特42年9月被解職。

魏克斯也是裝甲戰專家,維亞濟馬和沃羅涅日戰役發揮都相當不錯——這兩仗也是整個大戰蘇軍被打得最慘的戰役,但也是43年就去了巴爾幹。克盧格的功勞多半會被算到莫德爾頭上,而且他自己也是43年就受傷離職。

屈希勒爾、克萊斯特都是非常出色的將領,尤其克萊斯特絕對是不亞於曼施坦因和魏克斯的裝甲戰天才,基輔戰役和二次哈爾科夫,但42年秋以後這兩人都不在重點戰區(克萊斯特在克里木,屈希勒爾在北方),發揮機會有限。

這樣盤點下來,42年春-44年春這關鍵的兩年,東線將領發揮機會多的也就只有曼施坦因和莫德爾了。莫德爾的防守當然是德軍第一——實際上可能是當時的世界第一,但他確實沒有指揮集團軍以上部隊進攻成功的戰例,庫爾斯克他負責的北線明顯是搞砸了。
而曼施坦因的突出特點是「有亮點而無明顯短板」,「無短板」的意思當然不是沒有失誤,而是沒有明顯失誤。曼不但在刻赤戰役,攻克塞瓦斯托波爾的進攻戰中立下偉大戰功,三次哈反和魯緬采夫行動的幾次反守反擊也都打得有聲有色。
比如下第聶伯攻勢,朱大師喜歡拿下第聶伯埋汰曼,說他不如莫德爾。問題是你看看地圖就知道南方集團軍群的防線比中央集團軍群長出一倍,而且白俄羅斯密布沼澤和森林,和烏克蘭的開闊平原迥然不同,曼的防守條件比莫糟糕太多了。實際上儘管曼有許多失誤(基輔戰役中柳捷日橋頭堡的問題,切爾卡瑟口袋的問題),但他指揮下的部隊在600英里防線上近一年的防守戰中,麾下部隊沒有一個師及以上單位被蘇軍圍殲,並給敵軍造成重大殺傷。從這一點上看,曼的表現是完全合格的。
-------------------------------------------------------------------------------------------------------------------------
實際上,曼施坦因最偉大的勝利是1942年5月的刻赤戰役。這一仗曼施坦因用5個步兵師、1個裝甲師和兩個半羅馬尼亞師在狹窄的刻赤半島上,進攻蘇聯的19個步兵師和四個裝甲旅。曼施坦因在九天內突破蘇軍三道防線結束戰鬥,殲滅十七萬蘇軍(十五萬死亡失蹤),基本全殲對手。德軍傷亡3,397人(600人陣亡),損失八輛坦克,三門突擊炮和九門火炮。

-------------------------------------------------------------------------------------------------------------------------
推卸責任的問題倒是比較確實的。曼主要的黑點在於一是過分把責任推給希特勒,二是國防軍無罪論,三是對蘇軍的輕視和貶低。前兩點先不說,對於蘇軍的輕視其實主要原因還是戰時和戰後德軍將領始終對蘇軍的情況一無所知:比如他責怪希特勒七月十二日普村大戰勝利以後,沒有讓他投入預備隊繼續進攻,其實是因為他對蘇軍還有整整一個草原方面軍作為預備隊的情況一無所知。


偉大的曼斯坦因元帥機智,勇敢,為人漂亮寬厚,他是德國最偉大的軍事指揮官之一。他是德意志的驕傲,國防軍的棟樑。

——————————————————————————顱部神經發育不完全的nc德棍看到這裡就行了。

這貨在庫爾斯克戰役慘敗後,下令在退入第聶伯河防線時,實行「焦土政策」。
他命令德軍沿路逃串時,焚毀一切房屋,建築,炸毀橋樑,交通要道,並且強征16歲~60歲的蘇聯男子為勞役,全部強行帶走。說白了,就是na cui版的三光政策。

在克里米亞地區,他下令十一集團軍強征當地青壯年為勞役,並且大肆抓捕,槍決猶太人。雖然我對猶太人沒好感,但是對種族行為,我只能用 無 恥 下 流 來形容。

這就是所謂的國防軍無暴行。


(看了樓上的答案我才發現,原來這貨還有推卸責任的嗜好。作為大兵團,集團軍的最高指揮官,卻把責任往國家元首身上推,真是好玩。雖然希特拉後期確實有瞎指揮的惡習,但是你個指揮官這麼干好意思嗎?)


就簡單說說曼帥為啥這麼狂。
曼帥的背景:

兩個爺爺,將軍

親爹,上將

養父,上將

舅舅,將軍。。。

伯父:興登堡,沒錯,就那陸軍元帥,後來的總統。

標準的貴族軍三代。

曼帥這背景,擱現在,想必他們家沒有幾個人名兒不是敏感詞。

曼帥從07年當上少尉開始,基本穩穩噹噹三四年升一級,這背景沒人敢不罩著。

運氣好,如今天王思聰般會投胎也就算了,丫偏偏又有馬雲的智商。

這樣的人,一般不會太在意普通人怎麼想。這種背景,這種智商,恐怕打從小琢磨的事就不是老百姓能想的東西。希特勒嗚嗚喳喳那套在老百姓看來是熱血沸騰,但不可能蒙的住曼帥這種人。曼帥是參謀出身,戰場上的計謀可能不比政治更高深,但一定比政治更殘忍。政治玩的是權術,而戰爭則是玩人命。所以,說曼帥看不起希特勒,我覺得是完全有可能的。

並且希特勒和陸軍不和,不光是曼帥書里這麼說,在對德國陸軍持嚴重批判態度的《第三帝國的興亡》里也屢次提到陸軍有反抗希特勒之意,批判地僅僅是陸軍不夠堅決,一直在猶豫,妥協,並且缺乏組織。

再說對蘇軍的貶低

《失去的勝利》這本書寫作背景應該是上世紀50.60年代,正是冷戰的高峰,當時意識形態在東西方都是政治紅線。

曼帥當時在西德,自己又是戴罪之身,在這樣的背景下,曼對蘇聯的評價一定不能或者不敢太客觀。注意,曼帥是參謀出身,而不是部隊統帥出身,謊言,偽裝,陷阱,欺詐,這在戰爭謀划過程中多的不能再多。長期從事這種工作的曼帥,肯定不會是個有啥說啥的耿直boy。


這個書中應該把蘇軍寫成一個什麼樣的調調,狡猾如曼帥,怎麼可能不知道這點小九九。


「曼不群」這個稱謂的出處是《笑傲江湖》中華山派掌門人岳不群,武功卓著的同時滿口仁義道德、但背地裡確實不折不扣的偽君子。
曼施坦因的能力和戰績其實無可口非確實達到名將的水平,但在戰後的審訊及回憶錄里把責任和過失都推脫給死人(死無對證)。雖然不少人為了減輕自己犯下的戰爭罪行或多或少地都會為自己掩飾和推卸,但像曼施坦因做得這麼徹底的還真沒幾個。
與曼相比,同樣在二戰結束時存活下來並且後來都出了回憶錄的鄧尼茨跟凱塞林都比曼施坦因厚道多了,所以當代軍迷才會用「曼不群」來表達不屑!


蘇軍歷次戰役損失的兵力、坦克突擊炮前10位(整理自俄羅斯陸軍Krivosheev大將主編《二十世紀蘇聯損失》,不是所謂的德軍戰報或西方書籍)。
沒聽說的可以看一下這本書的中文網帖版:(二戰蘇德雙方損失)

人員:
1.第聶伯河進攻戰役(1943.8-12) 177萬5116
2.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7-1943.2) 112萬9619
3.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1943.12-1944.4) 110萬9528
4.莫斯科戰役(1941.10-1942.1) 102萬9234 (如算上總攻階段有180多萬)
5.庫爾斯克戰役(1943.7-8) 86萬3303
6.勒熱夫-維亞茲馬進攻戰役(1942.1-1942.4) 77萬6889
7.白俄羅斯進攻戰役(1944.6-1944.8) 77萬0888
8.斯摩棱斯克防禦戰役(1941.7-10) 75萬9974
9.基輔防禦戰役(1941.7-10) 70萬0544
10.東普魯士進攻戰役(1945.1-4) 58萬4778

坦克和突擊炮:
1.庫爾斯克戰役(1943) 6064輛
2.第聶伯河進攻戰役(1943) 4936輛+++(這個數字僅包括頓巴斯、切爾尼戈夫-波爾塔瓦、第聶伯河下游、進攻基輔四戰)
3.白俄羅斯防禦戰役(1941) 4799輛
4.右岸烏克蘭進攻戰役(1944) 4666輛
5.西烏克蘭防禦戰役(1941) 4381輛
6.斯大林格勒戰役(1942) 4341輛
7.東普魯士進攻戰役(1945) 3535輛
8.莫斯科戰役(1941) 3214輛
9.白俄羅斯進攻戰役(1944) 2957輛
10.波羅的海沿岸防禦戰役(1941) 2523輛

與曼施坦因關係很大的就是庫爾斯克、第聶伯河和右岸烏克蘭戰役了。在蘇軍的兵力損失中,這三場戰役排在蘇軍歷次戰役的第1、第3和第5位。而坦克損失分別排在歷次戰役的第1、第2和第4位。曼施坦因在國內的解放軍官方的出版物中也有很高的評價,我國軍方都是聽西方怎麼吹他的嗎?

關於對以上數據有可能的質疑:
1. 包含了蘇軍疾病和非戰鬥減員,所以偏高——這本書對蘇軍所有其它所有戰役的統計,也是相同的口徑。這是和蘇德戰爭中所有其它蘇軍戰役官方損失的橫向對比,所以並沒有任何水分。如果你認為偏高,那麼蘇軍所有其它戰役的損失都偏高。
2.打成消耗戰,戰略上失敗了——假如沒有西線盟軍開闢第二戰場,你敢打包票說蘇軍這些傷亡數字沒有長遠影響?
3. 這些戰役並不都是曼施坦因的部隊打的——當然,我沒說全是曼施坦因的功勞。

此外:
@御風 刻赤戰役(1942) 蘇軍的不可恢復減員數為162282人(本書108頁),塞瓦斯托波爾戰役(1941-1942)蘇軍的不可恢復減員數為156880人(本書107頁),很多人說曼帥這兩場戰役謊報戰功,不知道從何而來,從俄羅斯軍方統計來看,與曼帥書中所報的戰果並沒有多少出入。

哈爾科夫反擊戰(1943)在網上歷來爭議較大,這是因為此戰蘇軍大多數部隊撤退比較及時,而德軍也沒有足夠的兵力組織殲滅戰,所以蘇軍人員損失較少。但是同樣根據《二十世紀蘇聯損失》第261-262頁,這一戰蘇軍的火炮損失可是很驚人的,達到5200多門(蘇軍進攻階段2106門,德軍進攻階段3185門),這個數字即便是在整個蘇德戰爭中也是名列前茅,所以哈爾科夫反擊戰也並沒有被過譽多少。

另外,西方軍界並不全是盲目吹捧他的,以下評價,摘自英國陸軍元帥卡弗所著的《現代名將》。


這書我大概就是1如果希特勒再給我幾個師我能怎麼怎麼滴2毛子是垃圾 戰爭這麼殘酷破壞這麼全軟賴他們(看完2年了 記得不是很清楚 大概就是這些) 影響最深刻的是專門抽了一章說他們迫不得已搞焦土 帶走的勞動力都是自願走的(嗯……我啊祖是自願的) 說句題外話 我看過的回憶錄多多少少都有這毛病 不過沒這麼嚴重 比如艾克:如果蒙迪聽我的×xxxxxx我們聖誕節前就進柏林了


我在牛津工作了許多時間,一個重要的體驗是,聰明的人通常都是固執和堅信自己判斷的,曼施坦因這樣級別的軍事天才更是這樣,就算是自己錯了他從心底也不會承認,更何況打仗這個事情,身處戰場的普通人根本不可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曼施坦因能逆風時打出這麼些戰績在歷代將帥中已經是出類拔萃了。


曼施坦因的作用被放大了。元帥肯定是當之無愧,但是他的缺點則是很突出的。
首先,曼施坦因是個非常固執的人。1943年他擔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時候,中央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的司令官都不是十分喜歡他。曼施坦因一被俄國人進攻就要求中央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抽調兵力給他,如果鄰居動作慢了,陸總就會收到他很多的抱怨。他總是認為其他集團軍群的防區滯留了大量的兵力,造成了極大的浪費。但是實際上,無論是中央集團軍群在奧廖爾突出部的抵抗還是A集團軍群在庫班的防守都牽制了不少俄國人。尤其是俄國人的魯緬采夫計劃,中央集團軍群的頑強防守給俄國人造成了極大損失。
其次,曼施坦因非常喜歡盲目自信。庫爾斯克之戰結束,黨衛裝甲軍被派往米烏斯河一線,原因是曼施坦因自信他的攻勢已經給俄國人帶來了極大的損失,但事實是米烏斯河的反擊剛剛結束,俄國人就向曼施坦因的北翼發動了兇猛的進攻,德國人在黨衛裝甲軍尚未回防的情況下失敗。此後,曼施坦因認為南方集團軍群的實力無法守住現在的陣地,需要撤退到第聶伯河。可惜由於德國人的扯皮,第聶伯河防線形同虛設,再加上俄國人的瘋狂推進,在很多地段先德軍抵達第聶伯河。此後東線南翼基本徹底崩盤了。德國人在撤退過程中號稱執行了焦土政策可惜曼施坦因居然忘記放火燒掉烏克蘭的糧食,這對俄國人缺糧的後方可是寶貴的大禮。曼施坦因總是自以為是的認為俄國人沒有能力發動進攻,而實際上俄國步兵是敢於在寒冷的秋夜爬過沼澤的人。
曼施坦因此人最喜歡的做法就是裝甲反擊——俄國人的坦克突破防線之後,等待坦克與步兵部隊稍有分離之際投入裝甲集群分割俄軍,而後圍殲俄國人的坦克,進而發起進攻撕裂俄國人的防線。但是這種戰術的前提是整個陣地不能有很多缺口,也就是一旦俄國人在各處都取得突破,那麼裝甲力量無法集中反擊——否則就是以失去戰線的完整性為代價。但是東線戰場地域遼闊,一旦失去戰線的完整性,重兵集團就會無所依託成為流寇。
所謂的日托米爾反擊就是曼施坦因集中南方集團軍群裝甲主力進行的賭博,然而付出了極為慘重的損失,同時曼施坦因的南翼也被俄國人揍的找不到北。
但是瑕不掩瑜,畢竟能夠打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的男人遠不是我這個嘴強王者可以比的。
曼施坦因的出名是必然的,他的本事只是一方面,最重要的兩點是,曼施坦因戰後旗幟鮮明的反希特勒,反蘇聯。想不出名都難。


活得久,在回憶錄里好意思寫。
西方捧他可能是因為後來聘用他擔任西德軍隊,總不能說聘用了一個廢物來當顧問吧,當然被西德軍隊任用的二戰德軍軍官很多,他不是唯一的。


曼不群是黑他的回憶錄以及他犯了戰爭罪行卻不願承認,和他的軍事才能要分開看。

我就簡單說說

軍事上來看,我個人認為他和古德里安是納粹德國最為重要的兩個指揮官。古德里安提出閃擊戰,帶出了一大批裝甲系的將領,實踐了富勒的理論,讓世界見識到了坦克的真正正確的用法(蘇聯的圖哈切夫斯基也是如此);西歐戰役的時候,德國的軍力根本就不如英法,之所以能迅速擊敗法國與這種新的戰役法體系是分不開的。不過如果沒有曼施坦因的鐮割計劃德國不可能這麼輕鬆擊敗法國,可以說沒有古德里安曼施坦因這兩個人德國首先就會被法國拍死。


再說說蘇德戰爭。

在巴巴羅薩初期,曼施坦因在陶格夫匹爾斯的大膽機動為北集取得了不小的優勢,他的機動戰確實玩的很6(裝甲部隊深入敵後並不危險,只要你持續的進行機動,一旦你停止機動了就真的面臨危險了);42年的塞瓦斯托波爾打的也很好(當時的11集團軍幾乎沒有裝甲部隊,只有一些突擊炮的支援,攻克塞瓦斯托波爾減輕了南集不小的壓力)。

德軍在庫爾斯克失敗後徹底喪失主動權,只能勉強維持這條漫長的佔線,但幾乎已經沒有戰略預備隊,所以這條戰線必然朝不保夕。德軍一路退到喀爾巴阡山脈才穩住陣腳,但這個的前提是蘇聯在南線集結了大量的部隊(具體實力對比我不太記得了這個可以查查),而且蘇軍也遭受了巨大的損失(關於這個上面已經有人說過了)。再之後就沒他的事了。

最後說一下曼施坦因的缺陷,他的得意戰術是「機動防禦」,這確實是一種裝甲戰背景下的非常好的戰術(具體可以看哈爾科夫反擊),這種戰術能將精銳部隊的裝甲部隊的作用最大化,能做到一定範圍的以弱勝強。但他的戰術過於依賴部隊素質,他要完成機動防禦必須有精銳部隊作為支持,而莫德爾的防禦策略則更為簡單實用,他不需要多麼精銳的部隊(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後期德軍老兵損失嚴重的背景下莫德爾的策略可能更合適一些)。不過機動防禦一旦成功了戰果則會非常驚艷。

PS:希宅太喜歡干預戰局,是個指揮官都會討厭他。

總之吧,無腦黑和無腦吹都不可取,就這樣。軍圈瀰漫的暴戾氣息只會讓更多人對軍圈和軍迷敬而遠之。


曼帥發明的機動防禦/機動反擊,這是TG運動戰的機械化版本,厲不厲害?為德三續命一年至一年半之久。
然並卵,德三敗了,這種戰術並未引起西方的重視,以致於美帝在朝鮮戰場上遇到步兵版的運動戰被打得一臉懵逼,退到漢江平原上才憑藉機械化優勢和空中優勢穩住陣腳。


因為中國網民素質低下 只知道混跡論壇到處謠傳 卻不知道真正認真研究戰史資料和文件 一句話講 就是嘩眾取寵的跳樑小丑
這是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原文 非常公正客觀 所謂不學無術的中國網民根本沒有資格胡亂說三道四

網中國


然而德軍找不到比他更厲害的人了,盟軍找不到比德軍更厲害的人了,二戰第一。古德里安和隆美爾都沒有指揮過大兵團作戰,特別是隆美爾沒有上過東線,所以無法比較。古德里安後期也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莫德爾被朱可夫鄙視過。人格魅力上,隆美爾應該是德軍將領裡面最有魅力的。軍事指揮上,還真找不到比曼施坦因更強的了,對他的批評基本都集中於他目中無人的性格而不是軍事能力


叫他曼不群的原因就是他的回憶錄。我看過這部回憶錄,回憶錄從頭到尾都在寫希特勒的干擾導致了戰爭的失利。
至於水平,當然是高到無話可說了。
首先就是曼施坦因計划了,當時只有他一個人提出了這種設想的詳細方案,那個時候他是集團軍群參謀長或者軍長。
然後就是塞瓦斯托波爾攻堅戰了。德十一集團軍只有6個步兵師,後期才補充了一個裝甲師,另外還包括一些羅馬尼亞部隊,他們面對的先是濱海集團軍,黑海艦隊以及眾多的海岸炮台,然後克赤半島又來了兩個集團軍。最終曼施坦因消滅了這三支集團軍,這期間曼施坦因的援軍只有戰鬥力遠不如蘇軍的羅馬尼亞部隊。總兵力上更是遠不如蘇軍。這期間曼施坦因用了七百多門德國大口徑炮對要塞進行了持續不斷的射擊。這其中還包括卡爾和朵拉這樣的巨炮。可以說,這是蘇德戰爭中最具有戰爭藝術的一場了。
然後就是42年底到43年初的後撤了,當時的德軍南線危如累卵,第六集團軍22個師被徹底消滅了,在寬大的正面上德國只有一個集團軍的兵力,蘇聯人完全有時間和實力佔領羅斯托夫,切斷A集團軍群的主要退路。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曼施坦因成功的穩住了陣腳。並打出了哈爾科夫反擊戰。
最後就是堡壘計劃之後的撤退計划了。堡壘計劃並不是敗筆,因為不得不打。1943年八月以後,在南線寬達1000千米的正面上,蘇聯有四個方面軍,兵力有200萬之多,而德軍的兵力則嚴重不足,在這期間,他且戰且走,南線因此沒有崩潰。
幾乎所有的對手和戰友都承認他的水平。


推薦閱讀:

如果希特勒不打蘇聯,把生產陸軍的資源全都拿去生產v1v2導彈,跟英國死磕,能把丘吉爾逼下台嗎?
像海德里希和白起這樣殺人過百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二戰時,蘇聯對待自己的士兵和打仗的方式真的像《兵臨城下》描述的一樣嗎?
二戰德國若是贏了,世界會被統一嗎?格局會怎樣!?
為什麼蘇軍在二戰中蘇德戰場上的幾乎所有戰役里,傷亡都大於德國,卻能取得勝利?

TAG:蘇聯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二戰德國 | 蘇德戰爭 |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