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讀過三國志,木有看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只偶爾聽說過,感覺為啥有些人覺得貶低諸葛就是讀過三國志?

諸葛亮等於在不同領域與當時各領域人傑爭雄,為何有人非要通過三國志黑他。因為木有度過三國演義,只讀過三國志。


因為有些人到了中二的年紀,開始覺得以前學的都是錯的。開始討厭所有形象高大的人物,想像中的自己永遠一抹邪魅的微笑,為了目的不擇手段。看到「寧我負人毋人負我」就熱血沸騰。如果這時又看了幾集易中天,或者幾本地攤上買的揭秘歷史,就更不得了了,宇宙真理都被我掌握了。於是乎和《三國演義》相反的就是「正史」,所以劉備是偽君子,諸葛亮軍事無能,關羽徒有虛名,趙雲只是侍衛,於是乎賈詡智計無雙,郭嘉算無遺策,張遼第一名將。看到有人誇諸葛亮,就高冷地回一句,小說看多了吧?雖然自己對《三國志》只知道一句「應變將略,非其所長」。
後來,他們中學畢業,就把「中」字去掉了,只剩下「二」。


黑諸葛亮的人,多從其軍事能力方面下手。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思維的局限。當我們去看《三國志》時確實會發現諸葛亮沒有演義中那麼神,陳壽的「應變將略,非所長矣」,」然亮才,於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於將略「就好像雪白牆面上的污漬,非常醒目。於是,在某些二元制思維者眼中,諸葛亮成為了一個靠演義吹捧出來的貨色,因為在他們眼中,除了黑就是白,沒有其他顏色。
2.知識的匱乏。在黑子的知識體系中,計謀的作用是無窮大的,一條妙計可以當百萬大軍來用。殊不知戰爭中,動員、調度、操練、後勤、治軍其實是最重要的,這些也恰恰是諸葛亮所擅長的。計策靈活的運用確實往往可以扭轉戰局,但是從古至今,計轉乾坤的例子可以說是鳳毛麟角。
3.閱讀的不細緻。黑子們常常掛在嘴邊的除了陳壽的兩句話,還有就是司馬懿的「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絕」,畢竟對手的評價有時還是很準確的。可是他們壓根看不見「天下奇才」這句話,也看不見射死張頜,殺掉王雙,攻下武都、陰平二郡,以及宣王的「畏蜀如虎」。當然,也許是選擇性無視。


真讀過三國志的人絕對不會黑諸葛,黑諸葛的人基本就是假裝讀過,然後手捧一本三國志裝逼。標榜自己讀過正史,殊不知拋開三國志本身的局限性不提,這部書也是對諸葛極為推崇的。
正史里的諸葛不是三國演義里的謀士,而是政治家。白帝託孤之前,他是季漢的蕭何。白帝託孤之後,他是季漢的劉邦+蕭何+張良+韓信,他是被活活累死的。
諸葛亮是中國,恐怕也是全世界第一個主動公開家產的官員。「臣家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隨身所需,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盈財,以負陛下也。及卒,如其所言。」

黑諸葛的,請自己掂量這六個字的分量:「及卒,如其所言。」

中學時代,看到這六個字,眼淚刷的就下來了。從此成為丞相鐵杆粉。

至於陳壽說諸葛亮不擅長打仗?易中天捧出一個宇宙無敵戰神郭嘉?那重要嗎?杜甫陸遊會為郭嘉寫詩嗎?李世民李靖會稱讚郭嘉用兵嗎?

對於易中天陳壽這類人就一句話:

應變將略豈孺子可述?!


讀完三國演義,再和三國志比較,獨立思考一下,你就知道是什麼原因了


其實什麼黑不黑的。
諸葛亮也不過是個人,你要把當他做三國演義里無所不能的神,那麼當然,任何接近歷史真相的說法都是貶低,都是黑。

坦白一點,承認這不過是一個偶像崇拜的話題。
千年前有人爭。千年來有人爭。毫無新意。想通這點,就不會那麼在意了


所謂一粉頂十黑。我看完三國演義就成了皇叔黑亮黑。直到我看了三國志,才明白皇叔和孔明的偉大。


推薦閱讀:

怎樣品讀諸葛亮的《誡子書》?
如果把蜀漢放到十六國時期的處境上,讓諸葛亮去對陣十六國任何一個國家,他北伐能做到更好嗎?
為什麼說諸葛亮怕郭嘉?
《三國志》里明明對諸葛亮評價很高,為什麼還有人說陳壽黑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TAG:諸葛亮 | 三國演義書籍 | 三國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