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一下攝影師Joanna Kitchener的作品後期有什麼思路?
雖說是典型的歐美色調,但是感覺她的作品對比度都不高啊,飽和度也不是很高,就是色調偏暗,但是膚色處理的很好,我自己試著用lr調了好久,vsco film 也用了,就是出不來這種感覺。 感覺很多濾鏡的飽和度都太高了,或者是畫面太不通透了,很難找到一個平衡。
圖片在這裡:Lindsey Jonathan // Crear Wedding Photography.
附上自己拍的照片:Yu Azad (644264445) Photos
希望大神給些思路。 謝謝。
謝邀。
前言:
本答案未經允許,嚴禁以任何形式轉載。如需轉載,請務必聯繫我。
歡迎各位體驗我們的在線編輯軟體,潑辣修圖,打開網址即可使用:
http://www.polaxiong.com/editor
————————————
這一組的後期非常典型,是學習後期思想的好素材。
他的作品風格十分統一,這種風格被我們稱作「陰濕」風格。
所謂陰,是指曝光,所謂濕,是指色彩。
我們先說曝光。
為什麼我們說這種風格的曝光是【陰】呢?
你可以觀察他幾乎所有的作品,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缺乏高光也就是純白色。
例如這張圖片裡面的天空和牆壁:
這張圖裡面的屋頂和牆壁:
你可以觀察它的直方圖,基本上是這種分布:
最右邊基本上沒有像素,也就是缺乏純白色。
我們再來談一下色彩。
所謂色彩【濕】,是指色彩的純度比較高,給人一種油膩的感覺,因此感覺有濕潤的感覺。
這種濕的感覺也與上面的曝光存在一定的關聯,高光的缺失,也會導致畫面有一種濕潤的感覺。
畫面的色彩主要以棕色係為主。
所以說我們後期調整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
一、增強棕色。
二、壓縮高光。
三、細微調整。
注意:一般而言,我們是先調整色彩,再調整曝光。因為正常曝光下更有利於我們觀察色彩,同時,如果先調整曝光,後調整色彩,之後調整的色彩部分可能會影響我們最後的曝光。
因此:
一、增強棕色
新建一個圖層,填充棕色,然後把混合模式改為【柔光】
我這裡使用了兩個柔光層,因為柔光層是可以疊加的。
蓋印圖層:
二、調整曝光
我們使用這一一根曲線,抹掉畫面的高光:
畫面如圖:
三、調整細節
例如我們降低gamma值,來進一步壓低畫面的曝光,提高畫面的對比:
例如我們可以降低自然飽和度,營造一種相對比較清爽的效果:
這一步就是根據具體的圖片做一些調整。
————————————
還有一種方法大家也可以去嘗試一下,就是【色彩層】+【正片疊底】的方法。
這種方法不需要我們使用高光壓縮曲線。
有神奇的效果!
————————————
想要閱讀更多,可以關注我我們的微信賬號,微信搜索【潑辣修圖】或掃碼都可。
http://weixin.qq.com/r/hzgDG--EBqJ5rbt4922V (二維碼自動識別)
謝腰.我看了一下這位攝影師的作品都是偏低調的,陰鬱晦暗的天氣會幫上大忙.然後是選景上,他的拍攝點都是明暗過渡層次豐富的地方,大窗口,透光的樹林之類.這是前期策划上定型的.
然後,本以為純屬天氣原因,翻看他的其他作品之後,發現即使陽光燦爛的天氣,他也會把片子壓暗低調以保持高光的細節.白色的婚紗禮服高光處也細節豐富.
看看他片子的直方圖.
從直方圖可以看出原因所在.細節大量集中在暗部灰部.
那接下來就明朗得多了,前期拍攝時應保證高光不過曝暗部不塞死的情況下往左曝光,後期配合顏色查找器用3D LUT載入visionLOG進一步豐富細節,再配合曝光度調整灰度以達到你想要的暗調,當然如果是用RAW調整就更好了,LR和ACR都可以載入visionLOG.這是影調上做的調整.
接下來看看配色.
看圖已經很明顯了,所有色彩明度都是比較低的,天空是低調的青藍,跟衣服顏色是同一色系的,植物也是低調的綠,如果只是這樣的話,畫面會相當的清冷缺乏生機,所以後期給暗部加了紅色來壓制這種清冷,女性皮膚算是比較正常的膚色,男性的皮膚更加紅潤一些,這給畫面帶來了活力.蕭瑟中的火熱情意,嗯哼~
然後操作上的方法很多,LR/ACR里都有HSL控制,哪裡飽了刺了降哪裡,不要想著一步就能做到位,大致感覺出來了最終還是要導入PS做微調的.曲線可以在紅通道中把暗部稍微提一點點給暗部加紅,亮部往下拉一點點給高光加青,或者色彩平衡,.也或者用彭勃還是誰的色彩遮罩大法,高光正片疊底加冷色,暗部用濾色加暖,然後柔光平衡一下.然後還有重點是把皮膚高光擦亮一點點增加立體感畢竟整體暗調的片子主體不能埋沒在灰暗中.
思路以上.謝邀。
看了這個人的片子很喜歡,心情好,於是決定出山給題主p一張圖。
從題主的500px上找了張圖,因為不能保存於是我直接截圖下來……因為截下來的質量實在有限,p成之後大概這樣
圖層如下
可以看出p出來的還是和人家的有差距,是因為鏡頭質感、光線、天氣和人種不同所致。
另外畢竟我p的是截圖……
我覺得這些片子沒有做後期,而是使用了類似徠卡M9這樣的「德味」相機,實際就是一種鏡頭產生的色偏,德國很多機器都有這種情況而且每個品牌如徠卡,祿來,潘太康,蔡司等。。。色偏都不盡相同,有偏綠,偏藍,偏紅,偏紫,偏黃。。加上什麼焦內銳利,焦外奶油,暗處很深等等獨有的特點,就是被常說的德味。實際是廠家故意做出這樣的產品以代表自己獨特的風格。
而我們常見的是日本機器拍的照片,原因簡單,價格便宜。但日機不管是索尼,還是尼康,佳能,賓得都沒有什麼風格特點,追求的是儘可能對景色還原。所以你看到用其他國家的機器拍的照片就好像以為後期了一樣。
交個作業,圖二原圖
如果你看到原片,你就會知道後期其實沒怎麼P過。
試試美顏相機里的「恬淡」濾鏡。。。
推薦閱讀:
※請問能大概估計這是用什麼鏡頭拍出來的照片嗎?
※為何佳能和尼康不造手機?
※你看過或者拍過哪些腦洞吊炸天的照片?
※為什麼如今的鏡頭都比眼球大,成像質量卻不如眼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