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品讀諸葛亮的《誡子書》?

86個字的諄諄教誨,要怎樣去理解諸葛亮的慈父心腸。


諸葛亮自己沒有時間教育子女,當然就只能用書信的方式把自己最精鍊的想法傳授出來了。。。
那為什麼諸葛亮要教育諸葛瞻【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呢?
諸葛亮、劉備這種級別的大政治家,非常善於抓住致命矛盾,因此說話雖然不多,往往都是一針見血的。尤其對子女的教育,於國於家都是百年樹人的大事,不能不仔細斟酌。
劉備臨死前教劉禪的是什麼?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讀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
簡直就是一針見血,針對的就是劉禪的致命缺陷。
這一點,在諸葛亮的出師表中也提到了,【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劉禪的問題不是智商不夠,而是自制力太差,自我約束能力不強。這從劉禪的人生軌跡上也能看出來,當有諸葛亮、蔣琬這樣的權臣以及董允這樣的剛直近臣約束時,劉禪還能勉強管好自己的小動作;一旦這些人都離世了,劉禪本性中不能約束自己的一面很快就成為了蜀國政治衰落的助推器,開始寵信宦官近臣,以至於在蜀漢末年出現了成都、漢中的半分裂狀態。
說完劉禪,再看看諸葛瞻。諸葛亮對諸葛瞻的看法,是有史料記載的。
瞻今已八歲,聰慧可愛,嫌其早成,恐不為重器耳。
諸葛亮並不擔心諸葛瞻智商不足,他擔心的竟然是諸葛瞻的智商太早熟,反而成不了重器。
這不是瞎扯淡么?現今的家長要是發現孩子八歲時候智商就已經接近成年人,基本上就處於睡覺都會被笑醒的狀態了。咋諸葛亮反倒擔心起來了呢?
我並非人父,自己也沒有切身經驗,只是結合我之前看到過的文章以及自己的一點意淫談一談。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來看看後三國時期另一個聰明得舉世震驚的傢伙--鍾會。
鍾會是鍾繇老來得子的產物,從小智商驚人,年紀輕輕就能夠分析天下局勢分析的頭頭是道。再加上出身高門,政治背景硬,早早就成為了魏國的謀主。史書記載【時人比之張良】,大家可以清晰明了地判斷這傢伙智商有多高。
然而這麼一個聰明的傢伙,卻體現出了一種很神奇的矛盾 -- 當他率領十餘萬魏軍進行滅蜀戰役時,身後的魏廷從上到下,一致認為鍾會必反,甚至連辛家的老太婆辛憲英都能夠精準地判斷鍾會一定會反,讓羊琇少去摻和鍾會那點兒破事兒。現在人都喜歡說賈詡聰明,因為他能夠很好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而鍾會這種被世人譽為張良的聰明人,居然能做到連自己都還沒打算反的時候,所有人都預料他會反,這不得不說是一種奇蹟
我感覺,這種現象可能在某個群體里發生的概率很高 --- 這個群體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1. 父親是個偉人;
2. 老來得子;
3. 兒子從小智商出奇地高。
父親是偉人,因此兒子從出生開始都是帶有光環的;兒子小時候就表現出高智商,就更加重了這層光環,這讓他自己都堅信自己以後一定可以成為父親那樣的偉人。再加上老來得子,父親一般難以做到嚴格管束、引導兒子發展,因此這兒子的成長經歷幾乎就是一部碾壓同齡人的經歷,極少遇到波折;這樣的孩子,對於社會的規則、人心向背,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對於挫折也缺乏承受能力。他們會全力追求一種碾壓別人的快感,進而變得浮躁、驕傲、各種小毛病,從而難以成為能夠掌控大局的領導者。
而諸葛瞻,完全符合以上三個條件;諸葛亮則敏銳地發現了這個問題。但是諸葛亮實在沒有時間去管諸葛瞻,因此他只能從家書下手。而在家書中,他絲毫不提智力培養、政治手腕,只提一個論點:讓諸葛瞻不要浮躁,要靜下心來修身養德,要腳踏實地地學習。
這就是完全針對諸葛瞻的弱點的藥方
只可惜,一封家書能起到的作用畢竟還是有限的。諸葛亮在蜀國的威望太高了,高到諸葛亮死後,朝廷出了什麼好政策,大家都造謠說這是諸葛瞻提議的。身在這麼強大的光環下,想要做到靜心養德,估計也是太難為諸葛瞻了。

所以,品讀諸葛亮的誡子書,就要了解諸葛亮為什麼要選擇這個角度去教育兒子。
以上回答參考了原三國史大神王題問閑的文章。


《誡子書》如果只是品味慈父心腸,那就有些可惜了!


推薦閱讀:

如果把蜀漢放到十六國時期的處境上,讓諸葛亮去對陣十六國任何一個國家,他北伐能做到更好嗎?
為什麼說諸葛亮怕郭嘉?
《三國志》里明明對諸葛亮評價很高,為什麼還有人說陳壽黑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是否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歷史上諸葛亮五次北伐,是不是應該有五篇《出師表》?

TAG:閱讀 | 諸葛亮 | 志向 | 讀後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