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滬市區三級醫院未來將不設門診的行為?

滬市醫院是這次改革對病人來說有什麼影響,是好是壞?
是否會由上海輻射到其他地區?

昨日,上海政協召開「深化公立醫院改革」專題協商會。記者從會上獲悉,上海正在進行醫療價格服務調整三年行動計劃,改變以葯養醫的現狀。

而在未來,上海市中心部分二級醫院將改成護理院,三級醫院和專科醫院將不設門診,只接受疑難雜症病人和住院病人。

以葯養醫現狀正「破冰」

一直以來,「以葯養醫」「化驗養醫」的問題常為百姓詬病。不過這一問題正在「破冰」——記者從會上獲悉,上海正在進行醫療價格服務調整三年行動計劃,原本過低的醫療服務價格將會「回歸」。

說起醫療服務價格的倒掛,市政協委員、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朱同玉舉了一個例子,「現在醫院實行小搶救36元,大搶救76元。而所謂的大搶救要求專門的醫生,專門的護士,專門的設備與場地,這幾個『專門』若24小時搶救三次,也只收一次費,這費用一人買一碗大腸面都不夠。」

對此,相關市領導表示,過去一段時間,相關部門對上海醫院提供的醫療服務項目進行了成本研究,且研究的項目細化達9000多項。「接下來,將按照其成本以及與周邊地區同類醫療服務的比價,逐步提高醫療服務價格水平。」

這一被稱為「醫療價格服務調整三年行動計劃」的項目,將體現醫生的價值,也將降低「葯佔比」,逐步改變以葯養醫的現狀。

部分二級醫院改為護理院

面對三級醫院人滿為患的現狀,上海正在穩步推行分級診療制度,但社區醫院全科醫生的巨大缺口是一大「攔路虎」。據介紹,上海目前社區醫院達到全科醫生水平的僅有3000多人,缺口達5000多人,未來全科醫生的培養亟待加強。

與此同時記者從會上獲悉,上海正在規劃將市中心的部分二級醫院改成護理院,以緩解中心城區老人護理問題。「市中心的二級醫院比較尷尬,我們將把市區一些定位不清的二級醫院改成護理院,填補市中心有護理功能養老機構的空白。」相關市領導表示,未來,隨著分級診療的推行,三級醫院和專科醫院將不設門診,只做疑難雜症病人的診療,以及住院病人的診療。

反對醫生「練拳」「學武」

近日頻發的傷醫事件,也是政協委員會上熱議的話題。

對此相關市領導認為,醫患糾紛頻發的內因是雙方信任的喪失。她表示,上海具有較高的醫療水平,卻在護理、康復、服務水平等方面有待提升。「我反對醫院醫生『練拳』和『學武』,希望他們能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治病,更是治人。」

「政府將加強醫調辦的功能,未來考慮為每一位醫生提供保險,也給醫療事故提供保險。」她說。


謝謝邀請。

其實報道還是比較虛模糊的,具體措施並沒有談到,我甚至認為不能排除媒體跳躍性解讀的可能。三級醫院不設門診是不是一個靠譜的說法?當然不是,即便不考慮可行性,其對現有醫療資源的分布也是很大的挑戰!

我傾向於認為這種表述是政府想要解決中國式「就醫難」的一種態度。

什麼是中國式「就醫難」的key points?我長久以來的認為一直是資源供給不足資源分配不均。這個可以從上海任何一家三級醫院的就診環境中看出來。門診大廳永遠充斥著來自周邊各地的患者、不時有黃牛明明暗暗地兜售門診號、診室門口不可避免的等候人群……相反,在一些二級醫院(和二、三線城市的醫院),特別是有三級醫院區域的二級醫院/一級醫院內,大可以用門可羅雀來形容之。

那麼以上種種情況會導致什麼情況?

三級醫院醫生不堪重負,時間一長久,心態變異,對機械工作缺乏熱情,何況收入還不高呢,人才流失、態度惡劣…

下級醫院醫生閑著沒事幹、整天面對配藥的神神叨叨的老大媽老大爺,心態變異,對機械工作缺乏熱情,但是收入還可以呢,混日子、得過且過,醫術慢慢荒廢。

不要和我說你們沒有這個感覺!最近不斷湧現的醫患矛盾不就是很好的註腳么?而且我這裡大膽預言,醫患矛盾會不斷發出現渠道下沉,也就是說,未來下級醫院出現嚴重醫患衝突的可能正在不斷升高。

那麼,上述現象的本質是什麼?——對!是浪費,是資源的浪費!在上級醫院,主要表現為高素質人才不堪重負而亡命天涯(除了醫院),下級醫院則表現為混混僵僵得過且過,醫術荒廢。

一方面供給不足/分配不均,一方面浪費,如何是好?

上面的一個詞我自己覺得用得很好,那就是渠道下沉,利用某種手段均衡醫療資源,本質上是讓忙的人不至於忙到想逃命,讓不忙的人有點事情干以便砥礪醫術。

話雖如此,但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首先就是人才隊伍的建設。

想必很多同學對早些年下級醫院的感受都不太好,總覺得水平不夠,還亂開藥(這個基於某篇關於抗生素濫用的文獻),這裡的原因是什麼?我看還是人的素質的問題。總有人說,醫生越老越吃香,但是這裡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這個醫生本身接受的基礎教育和他的學習能力必須一流,否則時間再長也未必有大的進步,弄不好變成混日子靠老臉吃飯了。不幸,早些年的這一批下級醫院的醫生大多恰恰正屬此類。這個問題隨著時代的進步,一定會變得越來越顯著,甚至可以說能為目前下級醫院無人願意去就診打下伏筆。

國家,至少上海,是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所以我們看到幾年前規範化培訓全科醫師計劃的推出,不要以為這個舉措無關緊要,相反,在我看來,結合目前的「三級醫院不設門診」一攬子計劃,可以說是順理成章的。

首先有下級醫院人才隊伍的優化(不僅包括規培計劃,還有收入的切實提升),才能有渠道下沉的可能——否則你說未來下級醫院將以收治來自三級醫院的康復患者(腦卒中、心肌梗死、腫瘤)和診療常見病為目標(所謂的「養老」任務),那麼如果沒有合格的人來應對,如何夯實?下級醫院的老一批醫生不是我不尊重他們,而是我認為他們真的離現代醫學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

所以,以上是我曾經也說過的,未來醫學生的出路在基層(下級)醫院,這些醫生將接入診療實踐,而上級醫院則將負責推進醫學的進展。

這個過程可能需要10-15年的樣子,以便建設足夠好的人才隊伍,所以在未來至少15年這個緯度上,不要指望「三級醫院不設門診」能真正實施。

接下來,樓上匿名同學所說的,疑難病如何判斷之類的,我都以為是賭氣未經深思的評論。醫療改革的本意其實在報道中是隱藏的,在我看來,實際上是想建設一條合理的轉診體系不難想像,其實這也是一種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的舉措。

好的舉措,肯定不容易達成,政府也是這麼想的。

所以我提醒大家回顧一下老新聞,即目前上海已經有多家社區開展了患者和社區醫生簽約的試點工作。就是以家庭為單位和社區醫院簽約,類似於美國的GP制度,也即今後家庭中個人的疾病診療首先將在下級醫院落實,在下級醫院無法搞定的情況下,轉診至上級醫院。

這套體系,你們看出來和目前「三級醫院不設門診」的脈絡相承了么?

再說一下藥佔比,也就是你們喜歡的如何打破以葯養醫的問題。

我反對「以葯養醫」這個說法。藥物到達醫院之後,其自由定價的動作其實已經被控制得很死了,具體數字我不知道,但絕對不高。你們所見,出廠價到醫院賣出價離譜的新聞,都是2b記者潑髒水的噁心行為,大大小小的代理商、彎彎繞繞的權力尋租,記者大概都忘記了。何況,各級醫保對「葯佔比」的變態要求,哪個醫生願意冒著被扣錢的風險去開貴的葯呢(諸如回扣現象當然是存在的,我把它歸屬於「彎彎繞繞的權力尋租」中,這個一定程度上是人性之惡和制度之惡,不能一味讓所有醫生背負罵名)?

所以「以葯養醫」這個癥結,政府其實是一直在處理的(醫保葯佔比、限定醫院對藥品的漲幅),而非大家以為的不作為。我到認為更深層次的「以葯養醫」是單一醫療保障體系下(商業保險不發達等等)的無可奈何。大家都看到醫生的勞動價值被低估,但是遲遲得到漲價的原因正是醫保可能買不起單——這個問題很大,涉及面很廣,除了我國醫療保障體系(商保、國家醫保、其他支持措施)的單一化以外,還有國民經濟、診療體系不合理的影響等一系列原因。其中平衡的藝術非常考驗人,弄不好,就是又一場重慶透析事件。

此外,藥物便宜了,診療費提高了,無非朝三暮四的把戲,患者當然是不知道的(或者說作為既得利益者會選擇性忽視/鬧事,重慶事件可參——當然政府步子太大扯著蛋也是問題之一),旁觀者真該好好想想。其實吧,希望大家正視的一點是,全世界醫療服務都是價格昂貴的,不要從既得利益的角度去批評和歡迎,要客觀分析!請感謝絕大多數的醫生,是他們的犧牲來成就了大家認為尚能接受的醫療費用。

這裡有點說遠了,其實回到本題,我想說的是,如果轉診體系合理了,大家各司其位、各就其職,效率必然提升、浪費也會減少,此時醫療費用的降低也是必然可期的(至少過度檢查會減少)。這裡,我又要提醒大家上還存在一個已經失敗的政策,即檢查報告互認制度,由於缺乏統一協調的平台和規章的約束,這個政策一直處於然並卵狀態。

以上是我對這條新聞的不成熟看法,歡迎大家討論,我會及時更新在答案中的。


【今日焦點:天朝人民喜迎美式醫療體驗】

可以想見,上海市三甲醫院關閉門診後,不用預約就能上三甲醫院,花十幾二十塊錢掛專家號的病人再也不用擔心排長隊了!因為以後只能上社區醫院看門診了。

追求醫療質量的病人想必不甘心,門診不給看就上急診去排隊,這必然導致急診醫療資源緊張、醫患之間甚至患者之間矛盾激化。由社區醫院接診一般病人的分級診療制度的確是合理的,問題是社區醫院醫生待遇一般、事業發展前景有限,吸引不到一流醫療人才。如果社區醫院將來還帶有福利機構性質而不是辦成私人診所,那麼其發展必然受到醫保不足的限制,必然難以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要兼顧醫療體系的福利性質和醫療質量,不增加醫保是不行的。

醫保哪裡來?來自於提高勞動者待遇和增加企業稅賦。

總之資本主義要麼落入福利國家的窠臼溫和地衰敗,最終在階級之間撕破臉皮;要麼陷入社會達爾文主義的生存競爭,最終在階級之間撕破臉皮。


我覺得就算召集天下所有能臣謀士,也沒法籌划出一碗粥能讓十個人吃飽的好辦法。


以後一張轉診單被賣一萬多的時代會到來!


國外不分這種二級三級醫院,只有社區和醫療中心兩種,而醫療中心門診都是要預約的,或者通過社區轉診。這樣可以保證大醫院病人質量,不浪費醫療資源。但這樣的問題在於,公立大醫院的門診就很難約,存在小病等好大病等死的問題。這樣就會產生很大的私營醫院需求,當然也是要預約。上海這樣做應該也是國家醫改的趨勢,要合理調控各級醫院的資源利用。


為什麼我的想法是以後開病假單和老闆請假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會不會被挖出來可恥的匿了……

也許在這麼嚴肅的問題下面這麼回答不太好……但是……真的第一想法就是這樣……求輕噴……


請允許我歪個樓
希望我們認識到自己不僅僅是治病,更是治人。。。
我們自己不被人治就算命大了@_@


聽新聞說說就算了,不要當真——這個真是「5-10年後當真會變成現實」的意思。
這些年來一直關註上海的醫療改革,從2008年就開始推多點執業,現在實施的情況如何?大家心知肚明。
一直都在說公立剝離特需,好么現在廣慈是不是搞院中院了,但外賓門診一樣的有啊,中山醫院不靠7000一晚的外賓病房,怎麼掙錢。
SIMC折騰那麼大的架子,繆曉輝還不是當了兩年院長就走了。虹橋醫學中心,現在連鬼影子都沒看到——多說一點,上海當年規劃的大虹橋,多麼大的戰略投入,一遇到自貿區,立刻煙消雲散。
上海政府三級只收轉診的規劃是好的,但是實施起來,基本上很難,因為上海太大,老齡化人口每年增加,醫療又是關係到生老病死的大事。信不信政策試實施就 可能出現一則新聞「家周圍三所三甲醫院,老太仍不幸死於轉診途中」?
維穩才是最重要的。排隊長一點,反正大家都習慣了。


我覺得這是給阿里、復星、恆大、丁香園、春雨醫生們讓路的前奏?

傳送門:
互聯網+健康 恆大進軍社區醫療(圖)_網易新聞中心
馬雲擲十億推阿里健康 意在布局「未來醫院」
丁香園李天天:我要用互聯網思維來做醫院
注意一下馬雲和李天天的表態都是在14年10月。
國務院推動社會資本進入醫療、養老機構
2014年11月27日的《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

預測下一個這麼搞的城市會是深圳,拭目以待。


所以郊區三級醫院附近的的房子是要漲價了么


惜一級醫院,只會感冒;二級醫院,拍片驗尿;萬眾矚目,三甲醫院,只識開刀和賣葯!俱淚亦,數有病難醫,還看今(天)朝!


我們醫院一到周末或節假日,急診就會爆滿。真的是病人多的處理不過來,120來的直接繼續躺在120的床上在門外處置。非120的病人,排隊一個多小時也不見得看得上病,有些不容易識別出來的危重症就很可能耽誤。
這還只是節假日,門診比平時減少一些,並沒有完全停診。
不敢想像如果沒有了門診,急診會變成什麼樣子。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典型的扯蛋,疑難雜症誰來認定?


推薦閱讀:

做眼保健操的時候為什麼要閉眼?
人為什麼會產生過勞死的狀況?它是由哪些因素引起的?
有人說中醫中藥是我國最大的偽科學,你們怎麼看?
只要碰到與學習思考記憶有關的就頭疼,如何區別是精神病還是身體病?
少量艾滋病毒進入身體不會致病,但病毒量達到一定程度人就會染病。這兩種情況的臨界點是否存在?

TAG:上海 | 醫生 | 醫院 | 醫學 | 就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