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和感性,哪個會讓社會變得更好?
假如社會組成的人群性格都是偏向於理性或者感性其中一種,那麼哪種性格會讓社會變得更好呢?在這裡,更好不是說幸福感更強,而是說社會發展水平。
謝謝邀請。
二者都不會。但是確是互不可少,互相補充。一個唯理性的人,必然經過諸多彎路和失敗和感情的挫折,不斷的成熟,恢復感性的一面。一個唯感性的人,也必然經過許多的艱辛和挫折,成長中不斷磨練成熟,恢復理性的一面。
對於我來說,經歷許多失敗,但是卻仍然得以堅強站立,因為我的希望都在基督中,我的理性和感性都在基督里找到了答案。求索的過程不能改變社會,唯有答案能夠幫助人從黑暗到光明。理性的人需要重新思考人之本份和必須的經歷,感性的人需要重新有理有據的紮根在人性之本。謝謝邀請。
感性:是耐心、智慧、動力的來源。
理性:是執行力、邏輯思考能力、意志力的核心。
就感性而言,雖然有很多好處,但同時也有很多缺點,譬如,沒有完整的邏輯思考能力,做事沒有主次,思維混亂,同時也是情緒化的根源。
感性狀態的代表國家: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所謂的民主,其實就是隨著心走。
理性代表的國家如:中國、日本。
而日本是理性中的極端,當理性走到極致時便是極端、變態的體現。
外表彬彬有禮,內在極度瘋狂,甚至自我毀滅。
感性的極度,美國,我們看到了他的開放、直率,但背後也潛藏著自我與自私。
理性與感性任意的極度都不能長久,猶如天平,唯有取兩者之中間,中庸之道,方能長久。
兩者要以理性為主,感性為輔。
而中庸之道的最大忌諱就是沒有信仰,當信仰缺失時,社會道德便會徹底敗壞,當一個人缺失了信仰,就會自私自利,一切行為以利己為第一目標。
中國人其實有信仰,中國人的信仰是生活,是柴米油鹽醬醋茶,但在努力過好自己日子的過程中,只顧得利己,而不懂得利他,那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就近些年國家提倡的口號:寬容、厚德、奉獻等,皆是以利他為出發點。一個沒有人類只有機器人的社會,你覺得發展水平再高又有什麼意義呢?
「在這裡,更好不是說幸福感更強,而是說社會發展水平」
按你這種『好』的定義,答案自然是理性。理性才能有序,有序的程度就代表發展水平的高低。
其實,社會是以感性為基礎的。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離開了『人』去談純粹的理性,自然是空中樓閣。因為人都有需求要被滿足,比如,不要說溫飽,即使是『面子』沒被滿足的時候,殺人事件就產生了,即,理性完全擋不住『丟面子』。
再者,社會也是以感性為目標的。社會發展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感官被滿足,覺得更方便,更快樂,無論通過什麼方式。違背了人的感性需求(感官滿足)的社會發展,必然是非人性化的。即背道而馳。
感性讓你設定目標,理性讓你完成目標,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推薦閱讀:
※你注重基因的遺傳還是思維的傳承?
※怎樣理解「土生金」?
※怎麼看待「跟與己不同的人進行頻繁的交往會擾亂心神,並被奪走自我」這句話?
※吃掉藍藥丸可以回到十年前,吃掉紅藥丸可以回到十年後,你選哪個?
※道德是怎樣產生的,道德的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