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跑一次馬拉松?
看過高木直子的《一個人去跑步:馬拉松1年級生》後開始有想去夏威夷跑一次馬拉松的念頭。之前一年沒有系統的做過準備,只在剛開始的時候參加了一次5k的慈善跑, 泥地野路,成績大概是23分鐘。可是不久後, 因為踢球膝傷耽誤了大半年。
最近幾周又開始跑步了,頻率大概是一周3次,每次5-8k。 時間大多在下班之後或者晚上10點。然後開始想,是不是應該下定決心來準備一次馬拉松。看過一些馬拉松的帖子,也覺得認真去準備完成馬拉松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既鍛煉了身體,又可以給自己堅持運動的動力。跑步算是相比足球我最喜歡的運動了,和遠足和爬山並列。
同時,也會有其他的考慮。一,長跑固然好,但是馬拉松是一項非常耗時耗力的運動。二,長期堅持會有減脂減肌的效果,我還是想長壯點。。。(本人沒有減肥的需要)。三,膝蓋,由於踢球兩個膝蓋都受過傷,每次跑步在5-7k段,脛骨和半月板處都會有明顯的脹痛。四,暫居高原苦寒之地,海拔2300m, 傍晚和天黑跑步現在越來越冷了。
有些猶豫是不是應該堅持跑一次馬拉松。有時也想,為什麼非要跑一次?
-----------------------------------
個人計劃是年底跑一次10k, 然後明年年初跑一個半馬,然後下半年報一個全程。
朋友:你天天跑步,怎麼不去跑馬拉松啊?
我:你以為馬拉松就像吃頓飯那麼簡單吶!
朋友:你前天不是才跑咯35km么?
我:馬拉松可是要跑死人的啊!
朋友:可是馬拉松不就只比你前天多7km么?42km比35km難這麼多麼?
我:卧槽?!馬拉松只有42km?!
朋友:額…你不知道…馬拉松是…42.195km么…?
我:額…哪裡報名來著…
為了開心,為了存在感,為了感受到自己還活著。
痛苦讓人清醒。
其實這樣的問題本來就是這樣。
為什麼要在知乎答題求贊?為什麼要去旅行?為什麼要花一千多塊去看心愛的樂隊演出?為什麼要折磨自己跑馬騎行鐵三越野流浪?
因為樂意唄。
因為想要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目標原來不是那麼難達成,這個理由還不充分么。
跑馬的人,不比不跑馬的人高尚。
運動的人,也不比不運動的人高尚。
沒什麼為什麼,只是因為喜歡。
說說我的感受。我是一個初級跑者,完成過一次馬拉松,成績在女子裡面算中等。同時,我也是一名初級戶外愛好者。
一般人習慣仰望馬拉松,給馬拉松賦予了太多的意義,這些過程我也經歷過。但是實際上,馬拉松並不是一項難度特別大的運動,我這麼說並不是因為我個人身體素質特別好,實際上讀書時我經常因為體育吃虧,比如中考體育成績不及格之類的。
完成馬拉松不需要特彆強健的體魄,一個普通人,只要循序漸進,都可以在半年內完成一次全馬,並且成績不會太難看。練習的過程大概就是:慢慢跑,能跑多少跑多少,休息好了再去跑,能多跑就再多跑點,能跑快就再跑快點。沒有秘密,你會發現進步很容易。這項運動只要你不著急,堅持,就可以了。當然如果追求成績,想得到運動員級別的水平,科學方法和刻苦訓練就有必要了。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有很多感受,來自身體的和心理的,這才是跑馬拉松的意義所在。村上春樹的《當我跑步時我在想什麼》對這些感受描述的很細緻,但每個人結合自己的經歷感受也會有所不同。
當完成馬拉松時,我沒有任何興奮,並不覺得這是什麼個人突破,說實話,這比起升職加薪,比起完成一項重大工作,比起獲得一個好offer,比起取得學位差的太遠了。
最後,我想說,馬拉松不如長距離徒步苦,參加馬拉松可以把自己穿的很漂亮,跑步過程中全城的人都為你喝彩,給你吃給你喝為你服務幫你拍照,是一件很風光有趣的事。但是背著三十斤的背包走進山裡,風餐露宿,爬懸崖鑽灌木喝河水,白天太陽曬晚上凍得睡不著,對我來說這個挑戰更大一些。
所以,馬拉松想跑就跑,不那麼簡單,也不難,沒什麼的,一項運動而已。因為感覺那樣比較吊
一開始跑步純粹是為了鍛煉身體,連馬拉松是多遠都不知道。跑著跑著發現周圍都刷10km,20km什麼的,自己跟著跑也能跑下來,而且還學到了很多健身方法,如何避免運動損傷,覺得很有意思。對業餘的來說,跑馬拉松就像一堆愛好者的一次狂歡活動吧,感覺又好玩又有挑戰性。
今天看到新浪的北馬報道和照片,發現大哥也去跑了,還有人帶著防毒面具去了,真的是蠻拼的。
大哥,這身不透氣啊。
這樣跑起來會不會很吃力?
背景很朦朧。
----------------------------------------------------------------------------------------------------------------------------
好了,雖然這個提問一直沒有人回答,但今天看到新京報上的一篇文章,恰巧就是我提的問題。權當有人捧場了,我也覺得繼續跑步,爭取明年跑一次全馬。
下文來自新京報,原作者陳凡。
網址: 新京報:我們為什麼要跑馬拉松?_評論
我們為什麼要跑馬拉松?
今年北馬,組委會出新規禁尿紅牆,否則將取消參賽資格。有人笑說,曾幾何時這個北馬最具標誌性的影像將成為歷史。天公不作美,跑者除了要和霧霾做抗爭,也會不時網上吐槽:國內馬拉松配套設施不人性化,沿途沒有氣氛,能量補給站不給力。
吐槽者不乏土豪、明星跑者,這些人熱衷於全世界跑馬拉松,不僅攢了跑品和獎牌,也是見了點世面和美景的。他們最享受的是來自夾道群眾的歡呼和樂隊演奏。他們的夢想是跑夠世界6大頂級賽事,倫敦最有愛,柏林最厲害,波士頓最悠久,芝加哥和紐約最歡樂,東京最高雅。如果可以,他們也想去馬拉松發祥地跑一次,去羅馬古城跑一次,去朝鮮跑一次……但無論是誰跑、去哪裡跑,這些人都具備同一種品質,那就是堅毅和持之以恆。
跑步沒有了階層差別,自然就形成了跑馬溜溜的新圈子。圈子成員有跑步愛好者,品牌商和各種中介服務。因為馬拉松是一項意志力和技術兼具的運動,又是一項職業和非職業跑者可以同場競技的項目,當時機合適時,這項運動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商業生物鏈。
減肥減壓、健身交友、挑戰自我,當現代都市人在尋求更合理的生活結構時,馬拉松誘人的低門檻就會不自覺讓人上癮。打卡、配速、核心肌肉群、GPS、內翻外翻、跑姿、PB(個人最好成績),當你看到一些人在社交媒體上自言自語地曬著有各種術語的跑步日記,你是無法體會他們所說:「來,讓我體會一把『撞牆』的感覺吧(通常在32公里處出現的身體極限反應)。」光豬跑、彩色跑、殭屍跑、相親跑,這些奇葩而神經質的運動概念,更是在內啡肽的製造下激發的自我意識的蘇醒。
值得注意的是,國內馬拉松仍然存在年齡結構上的局限性,中老年跑者仍居少數。過於傳統的思維以及對科學的一知半解也許是這一現狀的誘因。比如舊知認為,馬拉松是不可逆損傷性運動,不適合老年人。以剛結束的柏林馬拉松為例,最快的10名女性選手中,半數超過30歲。群眾跑者中,50歲以上的中老年跑者大有人在。可喜的是,國內越來越多的中老年人加入了這個隊伍,賽事人數急劇增長,賽事規格也正向國際水平靠攏,老跑者更是開闢了越野跑和鐵人三項等新領域。全民健身不再是空想。
愛上村上春樹的人也許讀過他那本《當我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他是跑者中的精神領袖,「孤獨的運動,要靠天性的契合,內心的熱愛,嚴格的紀律性才可以堅持始終。」長距離的機械苦行,只有自己可以說服自己。為什麼要跑馬拉松?我跑步時想些什麼?跑馬拉松改變了我什麼?人說,雞湯不能喝太多,跑步雞湯卻不是,它是以實踐來說服理論,是人類生存的本能。對了,說到本能,那麼問題又來了,今年新增的160個廁位,能讓尿紅牆現象一去不復返嗎?
陳凡
因為好玩,有趣。跑道內外是大不同的。去跑了才能體驗。其實也不需要為什麼,非得要個「意義」。想跑就去跑。怎麼準備,搜索一下。
答主的長微博 希望有共鳴。
Boston runbase看到一句話, 淺顯易懂, 正在qualify for Boston的路上
因為好玩,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因為相信自己肯定可以完成。
當然,因為身邊的人沒有人跑過,我跑完了可以炫耀裝逼
為了證明存在感,留下一些年輪軌跡。最後跑完半馬,因為鞋子問題大拇指指甲爛了。
當年高中時被班主任說連同班女生都跑不過…遂完賽終結這個大家用來黑我的梗…
能在年過30的年紀完成一個比較牛x的體育項目,除了馬拉松好像也沒啥了
最早開始是跑操場,唯一的樂趣就是路過聲控燈的樓用力跺腳,把所有燈點亮。
然後發現晚上可以公路夜跑,每次都要從繁華的酒吧一條街路過下。
現在發現,隨時都可以公路跑啊。以前去某某景區都是公交地鐵,現在看下距離,跑過去妥妥的。
初衷是減肥,90+kg的體重實在是嚇人。跑了好幾個月,全馬也去參加過了,體重還是90kg。
真是日了狗了。
然後就放開胸懷,周末看下附近哪裡想去,就跑著出發,控制在2到3小時。
最近又準備折騰心率控制,借了一套心率帶+手錶。
至於為什麼要跑馬拉松,沒什麼,我開心。PS:馬拉松真的是個大聚會,在我全馬五小時里,遇到了兩位校友,兩個搭訕的台灣人,一個逗趣的醫生,還有鼓勵我跑進5小時大關的一對情侶。
推薦閱讀:
※劃四年龍舟落下終身殘疾,現在只要連續站或者坐超過五分鐘就會腰部劇痛,甚至痛得睡不著覺,應該怎麼辦?
※腳趾頭關節(跖關節)損傷2年半,活動受限,有沒有必要請私教進行運動康復訓練?
※有哪些比較重要的,能有效保護膝蓋的熱身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