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國外,為什麼中國大牌演員的地位那麼高?

為什麼演員和導演在中國地位這麼高
並不是針對明星或者是演員這一職業,
請大家不要針對「婊子無情,戲子無義」這句話發表評論了
請看清我的問題。
我問的是地位

被建議修改的原題目描述:

在別的國家好像不會像中國這樣。
很多明星,比如韓國人。
在韓國混不下去了就來中國,結果風生水起的
為什麼演員和導演在中國地位這麼高
婊子無情,戲子無義。在古代這個職業應該是很卑賤的
這算是一種進步,還是退步?


看完這個相信你就完全明白了,有些長,也可以直接看黑體字。


============================


喬佛里扮演者傑克.格里森演講&<為什麼我討厭名人文化&>

能夠受邀在牛津學生會講話是我極大的榮幸。我的許多偶像都曾在這個社團面前發言。一想到這些曾經的發言人,我的喜悅與驕傲很快就被擔憂與焦慮所取代了。我能說些什麼呢?我從未在世界範圍內促進過人們的同情之心,從未反抗過強權壓迫,也從未探索過宇宙當中的奧秘,無論這奧秘存在於量子層面還是女生的心裡。迄今為止我所做過的無非是在一部電視劇里演了一個熊孩子而已——而且還是為了錢(笑聲)。在最糟糕的情況下,我原本打算拿上我心愛的十字弩,用一箭兩孔的威脅來恐嚇未加防範的學生們與我苟且一番,可惜學生會不同意。

接到邀請之後,我想起了幾周之前前我參加過的一次很類似的問答活動。活動時長一個小時,但是在二十分鐘之後,作為問答雙方的我與觀眾們都沒詞了,但是活動時間還剩下四十分鐘,如同榨乾飲料的包裝袋一樣沒有價值。我只能幹坐在那裡,看著台下無數略顯尷尬的面孔。終於有人舉手問我,當天早飯吃得是什麼。這時我意識到,在過去波瀾不驚的21年生活之後,我實在不可能花費整整一個小時的時間來談論自己,至少不可能一直說出有意義的言論而非胡言亂語。因此我希望在本次問答環節開始之前儘可能地浪費一點時間。我希望我接下來的演講不會預先回答任何問題——因為每一個問題都有佔據時間的寶貴价值——同時又能足夠有趣且與我拍攝《權力的遊戲》的經歷有一定關係。我要為這段演講的無聊性質而道歉。這份講稿是昨晚才寫好的,內容可能有些無趣,我會儘可能讀得有趣一些。

《權利的遊戲》開播以來,我以局內人的視角窺見了一個無孔不入卻又神秘莫測的社會側面,也就是名人文化。街頭的陌生人都會叫我傑克。粉絲與互聯網將我的個人形象傳遍了千家萬戶。也正是因為如此我才能得到今晚在此講話的機會,如此機會可謂畢生難逢。我覺得自已一方面是當代名人文化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卻又難以真正融入。這使得我對於自己在名人文化中的地位產生了諸多反思。在這樣的語境下談論名人文化未免有些諷刺,我希望大家對於這其中的諷刺意味持保留態度。由於我本人目前處境特殊,橫跨學生與名人兩界,一邊是書本與煙捲,另一邊是可卡因與妓女,所以我的想法應該還是有獨到之處的。(笑聲)

自從七歲那年我媽媽將我送去周六表演學校開始,我就想要成為一名著名電影演員。我很想憑藉演技打動觀眾,但是更想讓自己的表演才能得到承認並且聽到觀眾們為我喝彩。我後來陸續拍了幾部短片,其中最主要的角色是八歲那年在學校基督降生演劇里扮演約瑟(笑聲)。當時評論家們評價我所扮演的約瑟「真情外露、引人入勝、對於這個角色的理解達到了後來者無法超越的水平」(笑聲)。後來我在2005年的《蝙蝠俠:俠影之謎》里扮演了一個小男孩,並且在很大程度上將我飾演約瑟的經驗代入了其中。那個小男孩就像約瑟一樣充滿感情、動力與韌性,更重要的是他也深愛著自己懷孕的妻子(笑聲)。

儘管我在《俠影之謎》當中只是個小配角,但這卻是我第一次窺見了名人的世界。電影上映之後,我就成了「那個演過蝙蝠俠的孩子」。家裡的親戚在社交場合也經常拿我來引起話頭。我本人對於這種貼標籤的做法倒是並不反感,不過同時也感到很不以為然。當時我萬沒想到的是,五年之後,我將會更加強烈地再次與這種社會性梗阻不期而遇。青蔥年華十七歲的我參與了HBO的《權力的遊戲》,人生第二章就此揭開(笑聲)。老實說,儘管聽到自己受邀出演喬佛里一角的消息很令我感到高興,但是當時我實在沒想到接下來將會發生的一切。成功出演這部電視劇之後,我也預料到了自己將會受到怎樣的關注,預料到了自己將會參加各種大小活動,自然也預料到了可卡因與妓女正在拐角處恭候(笑聲)。但是就像本劇其他演員一樣,我也沒想到我們究竟會有多麼成功。不管怎麼說,我突然意識到自己在無意之間簽署了一份步入某個奇怪社會階層的隱形合約。街頭的人們想要與我合影,記者想知道我穿什麼顏色的襪子。與同齡人相處時,我的笑話似乎比其他人的更加好笑。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我正在惡補喜劇書籍。

總之,自從我接觸到這種氛圍以來就一直想要抽身而退。我厭惡這種膚淺的抬升、商品化以及奇型惡狀的自以為是。我發現,作為面目模糊的公眾的一員遠比搖搖欲墜地站在立柱頂端供人觀瞻要舒服得多。我的名人地位其實已經遭到了稀釋,但是依然微妙地將我與他人隔絕了開來。這一點令我十分尷尬。在我看來十分奇怪的是,許多人——以及過去一段時間裡的我自己——都將名人視為成功的極致。而且持有這種觀點的人還如此之多。社會體制以及日漸增長的粉絲團體對待名人文化的態度幾乎就像對待宗教一樣虔誠。如今對於名人的神化已經不限於電影演員、流行歌星、運動員乃至於真人秀參與者了,我們還有名人廚師、名人作家、名人政客、名人知識分子、名人科學家乃至於名人企業家。他們頻頻在雜誌上、訪談節目當中以及廣告裡面亮相。但是越來越多的公眾對於這種侵入行徑卻聽之任之甚至欣然接受。

這讓我不由得不想到這一切的背後原因以及可能會造成怎樣的危害——他們只不過是人而已啊。名人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浪漫主義興起的時期,例如塞繆爾.約翰遜這樣的人就是當時的名人。但是名人文化真正大行其道還是在二十世紀。攝影、廣播、電視以及其他大眾傳媒尤其為運動員、電影演員與歌手的得勢打下了基礎。他們成為了對於文化有著舉足輕重影響的公眾人物。這種趨勢促成了所謂 simulacra文化——simulacra即毫不指涉真實世界的意象。有史以來第一次,全體公眾可以同時聽到並看到當時的著名人物的表演,例如查理.卓別林與葛洛麗亞.斯旺森,於是公眾們就無意識地將演員本人於他們的影像等同了起來,而上鏡的演員們也就無可挽回地遭到了商品化。

但是正如有人提出的那樣,名人文化興起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是大眾傳媒的廣度與影響力的增加,倒不如說是西方世界從生產型社會向消費型社會的轉變。美國資本主義打造了一個消費社會,在這樣的社會裡,消費成為了彰顯個性的行為。小報、訪談秀與真人秀使得人們痴迷於商品化的名人形象,並且在榨乾其消費價值後將其拋棄。名人為各種產品進行促銷,包括音樂衛生棉、薰衣草味牙齒增白劑以及其他許許多多可能會頗具諷刺意味地比代言人的名聲更持久的商品。

這種食人式名人消費乍一看去似乎並不會對消費者造成明顯傷害,但是對於充當炮灰的名人本身來說卻可能造成深遠影響。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經常迴避採訪。將某人的形象乃至生活全民化也就等於剝奪了此人的人性並將其物化成為娛樂產品。在公共目光的窺探下年復一年地生活許久之後,一個人對於自我的估值還能有多高呢?恐怕只剩下一副空皮囊了吧。

達勒姆大學的傑尼.特蘭尼對於名人文化的來源提出過一項聽上去有些瘋狂的理論,認為其根源在於進化心理學。他這項理論的核心在於人類學意義上的威望或者說高等社會地位。具有特殊技能——例如特別高超的狩獵技巧——的人們也就具有威望,而他所在的社區則會通過模仿他的行為來習得他的技能。但是在模仿的時候,社區成員也可能錯誤地模仿有威望者的非生產性行為。例如一個成功的獵手可能會在狩獵開始之前一邊念咒一邊磨箭頭,而模仿者們則會將念咒與磨箭頭的做法全都學去。特蘭尼相信,在我們的社會中名人具有名氣,因此也就具有威望,所以我們在進化心理的層面上會本能地模仿他們。我們會關心運動員或者歌手穿什麼衣服開什麼車。進化過程的一點轉折就這樣使得名人成為了現今的社會與道德榜樣。

但是假如這種模仿本能促使我們仿效當今具有威望的個人的非道德性特質,那又將如何呢?我們可能會因為一位醉漢很久以前取得過成功就模仿他的酗酒。根據特蘭尼的理論,可能會發生一種非常可怕的現象,即自我實現型名聲。過去十幾年這種現象尤其顯著。名聲不再需要以任何技能為基礎,一個名人可以因為出名本身而愈加出名,而威望也節節攀升。

這是個很不錯的理論。但是在我看來,關於當代名人文化以及我們對於這種文化的痴迷的最具說服力論述來自麥克斯.菲布爾。他的理論也以榜樣與模仿為基礎,但是用「天授權力」的概念代替了特蘭尼的「威望」。菲布爾相信,對於任何形式的權威來說,合法性的分配都是至關重要的。他稱之為「合法性統御」。合法性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人們的情願接受。他認為先知、巫師與占卜者的權威與眾不同。這種權威基於人們對於權威者所具有的特定特質的傾慕。他將此類權威稱為「神授權力」。神授權力的所有者遊離於社會之外,而真正的神授權力則是天賜的。很容易就能看清當代名人如何完美地體現了這種野蠻人心目中的神授權力權威觀念。這些名人並不具備先知那樣的英雄特質,但是作為曝光度極高的社會榜樣,他們也成了模仿的對象。他們的公開化個性與個人特質成為了類似神授權力的存在,一方面吸引他人的注意,另一方面又使得名人自己成為了獨立的社會階層。

因此就像經典的神授權力角色一樣,名人為人們提供了認同的焦點。但是與經典神授權力角色不同的是,名人缺乏英雄先知的神秘超驗特質。名人同樣還具有合法性統御的特質。例如警察與政客這樣人們每天遭遇到的權威經常受到挑戰,因為人們感到自己遭受了權威的壓迫。相比之下,名人加諸於我們頭上的權威卻得到了接受甚至歡迎,因為人們認為這種權威並不以實現權威者的私利為目的。因此其他形式的權威都很重視採納神授權力。例如想要在公眾眼裡獲得合法性的政客們會尋求名人的支持或者乾脆將自己打造成名人。政治權威與神授權力權威的結合被菲布爾稱為「超凡魅力」,例如奧巴馬與黑眼豆豆樂隊的歌手http://Will.I.AM拉關係就是個好例子(上次我還投了他的票呢,真可笑)。

菲布爾的神授權力式名人與特蘭尼的威望個人具有相同的危險。模仿某個個人的傾向幾乎總會有負面效果,尤其是在被模仿的榜樣不認為自己有責任或有義務表現出值得採取的有價值行為的時候。神授權力名人還有一個令我著迷之處,就是所謂的名人崇拜綜合症。萊斯特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36%的受試者都在不同程度上罹患這種疾病。在最為極端的癥狀表現當中,患者相信自己的崇拜對象知道自己的存在,聲稱自己願意為了自己的偶像去死。

但是我相信這一切不僅是古怪的社會反常而已,而是表明了為他人作嫁的自我徹底解體現象,幾乎就是宗教性歇斯底里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無論是出於從眾心態還是渴求被更高一層權威所控制的慾望,這些案例都表明神授權力可以取代自我。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馬佐夫兄弟》當中說過:「只要人是自由的,他就會一刻不停且竭盡其能地尋求崇拜對象,此外無他。」也有人持有相反論點,試圖找尋名人化的益處。城市大學社會學教授克里斯.羅夏就曾經為這種集體模仿行為辯護,認為名人是非正式的生活教練,通過觀察他們,人們學會了如何打扮自己,如何做頭髮,開口應當如何說話,什麼樣的行為才算時髦。名人就像膠水一樣起到了凝聚社會的積極作用。(我本人並不相信他的理論,不過為了平衡起見也在這裡說一下)

目前為止我已經提到了三種關於名人的理論,分別在經濟、心理與社會方面闡述了我們之所以敬仰名人的原因。不過接下來我想談一下成為名人的慾望。自然,最切近的動機是獲得財富與欽佩——乃至於諂媚,但是還不僅如此。這方面有哪些隱藏的負面因素呢?看待成名慾望的視角之一是我們目前以個性為中心的文化,這種內向文化與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以外在性格作為評價某人標準的做法大相徑庭。個性成為了將我們自己與大眾區別開來的手段,出名也就成了衡量成功與否的新尺度。

我最近遇到一篇好文章,作者名叫尤里.格薩摩。文章題目是《大都市對於心智生活的影響》。文中他分析了現當代人對於籍籍無名的恐懼。喬治.貝克萊的名言「存在就是被感知」遭到了過分的發揮,人們極度關心自己與他人相比究竟要多麼出眾或者多麼不出眾。我們對於自我的堅持以及一切以自我出發的思路在二十一世紀的喧囂與日漸激烈的競爭當中吸引著人們成為名人。通向不朽的金券正在發售當中。《名揚四海》裡面學生們在紐約藝術高中樓頂上不就是這麼唱的嗎?「名揚四海,我要永生…
…」

想要成為名人的第二點動機在於,還有什麼事能比擁有一個想你之所想、急你之所急的固定受眾群體更能使人感覺良好呢?從很多方面來看,名人與受眾的關係都很像奴隸主與奴隸的關係,其中奴隸主積累了動員奴隸的強大權力。

那麼成為名人的危險之處又有哪些呢?首先就是自我的喪失。導致這一點的原因是名人遭到了過飽和的大眾化與愛護。沒有內在指針的引領,自我很容易痴迷於自身,只顧得像倉鼠那樣轉動轉輪,既不能停步又無法將任何實際事物與自我聯繫起來。這也是商品化的問題所在,對於人的商品化其實就是一場嚙噬自我的狂熱盛宴,以至於事主最終完全要依靠被人嚙噬的外在能力來定義自我。例如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名人更容易陷入自戀,習慣了眾多他人的目光卻懶得回視。因此出現了諸如妄想、自高自大、易怒與冷漠之類的問題。我們現在隔三差五就能看到某個名人精神崩潰。

進一步說來,名人與日常生活隔絕了開來,躲入了自成一體的社會階層(反正這個階層本來就比日常生活更高一等)。但是不管怎麼說,想要成為名人的慾望都彰顯了非人化的傾向。名人與受眾之間的相似性越低,受眾就越容易虛構這個名人的形象,對其加以評斷乃至消費也就更加容易。

最後還有經常出現的隱私問題。我們為什麼如此關心名人生活當中雞毛蒜皮的末節呢?因為名人是當前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榜樣,代表著生活各個方面的理想典範,無論是在職業道路、乳酪口味還是在毒品選擇方面。我們總想將名人同時安置與日常與抽象這兩個不同平面當中,這或許是因為我們想要回收一點我們賜予他們的不朽。通過移情於名人並且將他們人性化,我們短暫地分享了名人的榮光。我們可以安慰自己說,假如他們能做到,那我們也能。

總而言之,名人成為了一個容器,容納著經濟、進化或者社會層面上的消費慾望與模仿傑出社會成員的本能。我們已經看到了崇敬名人可能給名人與受眾雙方帶來怎樣的深刻影響(往往以負面影響為主)。我相信,社區對於個體成員的崇敬對於社會有益,一方面推進了普遍的道德原則,另一方面也主張了特定行為的道德性。然而只有在名人自身代表著值得有道德理性人加以模仿的價值觀時,名人文化才能發揮正面效應。我們在選擇榜樣的時候要多加小心,否則又會走上模仿醉漢的老路。

我們還要調節自己將某人捧成名人的衝動,主要原因自然是為了保護名人本人及其自我價值,但是也是為了我們自己。正如我們所追捧的對象可能會淪為空殼,被過度崇拜所擺布一樣,崇拜者也可能會犧牲自我的個體性與自主性,將其拱手交給更高一層的權威。我們要儘力克服神化榜樣以及在此過程中壓制自我的人類本能。凝視星光是最為深刻的人類行為,但是也許我們應該時常將目光從頭頂上美麗而神秘的群星移開,用更大的精力來檢視、欽佩與培養內心的道德法則。謝謝大家。
2014/8/31
===========================

這個答案我已經分享了快半個月了,可是只有很少的人點贊。直到張小北老師看見了,並且認真看完了,然後贊了。接著是汗青,接著是朱炫。看來大V總是能耐心的看完這些優質(至少這個文章廢話沒有多少)的文章。

真心希望今後這樣的優質的,沒有搞笑插圖,沒有搞笑文字的長篇大論能得到越來越多的人認可。


怎麼又改題目了 原題目中沒有「大牌」兩個字的
其實如果這麼改題目改下去 我倒是挺建議我們把大陸、香港和台灣的演員分開來講更合適
------------——————————————————————————————————
謝謝大家 沒想到被頂了這麼
寫的時候有的話說的比較過分 但我也不在乎23333你來打我呀
給大家一點小彩蛋 放在最下面了
是爾冬陞年初在朋友圈發牢騷的圖 你們自己感受一下就好了
圖是直接去微博拿的 屬於 @魏君子 先生 如有意見我會撤下來的
最後請觀眾老爺們千萬別轉載了 知乎里看看熱鬧好了
————————————下面才是答案君——————————————————
我來唱反調啦!2333!
首先說地位:偏高!真的偏高!
為什麼的問題在分割線以下 前面廢話多懶得看的請 直接拖到下面
—————————————這裡說地位高的問題——————————————————
對於婊子戲子的言語我就不多說話了,先講地位的問題。
我為什麼堅定的說是偏高的,是因為對比方法的問題,
諸位的對比方法是跟國外的演員進行橫向的比較,而且更像是演員成就的橫向比較。
但是這個是不講道理的,我們應當回到演員的本質工作中,來對比演員在團隊中的地位,是否是和國際接軌的才對。
你不能說國外程序員的地位高是因為國外的程序員寫出過多麼多麼牛逼的程序吧,而是應該看這個職業在一個項目中的作用是否超過了他的本職要求才對吧。
也就是說如果演員在劇組裡影響到了別的職位的工作就是地位高的體現,我想這麼說是沒錯的吧。
很不幸的是在中國大多數情況下,演員是會影響到其他工作人員工作的。
現在中國劇組裡演員的地位有多高呢?
1,薪酬,演員的薪酬高是大家都認定的事情,但是往往會佔到總投資相當大的比例,舉個例子13年某國產電視劇現代戲(對不起戲名不方便說,資方會來打我的……),兩個主演的薪酬總和超過2000萬,你們打開腦洞的去想一個現代戲拍攝總共能花多少錢就好了。主演的薪酬高不是問題,問題是比重太大之後,製作費用就會壓低,就從一個方向開始影響成片效果了。

2,改戲,演員經常會要求導演和編劇給他改戲,當然要求的方法是很多樣的…你們也不用去往臟處想,演員只要在現場說戲不滿意,大家就得停下來聊劇本,而且碰到後台過硬的主,還會嫌棄台詞多。演員的地位高帶來的結果就是這樣啊,演員總想把自己的人物塑造的豐滿,就會給導演和編劇施加壓力。不是所有的導演都能鎮得住演員的,這個時候就是拼誰牌大了和投資方傾向了。

3,檔期,我遇見過演員晚上臨時說明天開始請假一周,然後所有人緊急改通告,拍攝計劃從新制定,道具陳設部門開夜班改景的情況。親身經歷不止一次,朋友那邊也經常聽到這種消息。就因為演員一個電話,誰也留不住,我們其他部門就必須打破原計劃,這不是地位高是什麼。

4,待遇,工作人員住快捷酒店的時候,演員住星級賓館;工作人員路邊發盒飯,演員吃特餐,當然導演也是特餐;演員單獨的車接送,工作人員只能擠在各種金杯里。而且這些待遇的差價都是劇組出錢,演員要是自費我絕無二話了,

就先想到這麼多其實隱性的待遇落差很多,比如演員合同上甚至會寫每天十小時工作什麼的,其他工作人員可是少有這種權利的。甚至還有演員自帶化妝師,間接會排擠劇組原來的化妝人員,工作中嫌棄妝容不好看非要自己補妝的。
演員在組裡肆無忌憚的做著各種越俎代庖的事情就是地位高的直接體現。

他們地位不高?那就真是活該你們看了那麼多爛片。

對比國外上面的情況是不是沒有呢,我不敢說,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美國是有職業公會的。導演公會,編劇公會,演員公會,電影美術公會,攝像公會……基本上覆蓋了他們的所有職業,如果有人越俎代庖,或者收到了不公平的待遇,有組織會幫你解決這些問題。

——————————————為什麼地位高的問題———————————————————
先說一句不太好聽的話,國民的劣根性在劇組中是暴露無遺的。
(很多朋友指出我又講中國人劣根性這種話,我相信世界人民都有各自的劣根性,但是我要說的事情其實是「暴露」,中國的大環境是加速「暴露」的。用一點小小的手段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在沒有制度的環境下,換我我也會忍不住耍手段的。)

我知道有很多人認為,因為演員有票房和收視的號召力所以他們應該的到更高的地位待遇。
哀傷的事情是投資方也這麼認為的,投資方需要依靠演員去拉更多的投資,去賣片子,去談合作,去找廣告植入。所以由於這種演員帶來利益的日漸增大,演員本身也在自我膨脹。
「今天我說了幾句軟話導演幫我改掉了一句繞口的長台詞,明天背後塞塞錢就能商量下日後的劇情走向了。」
「我是個打星,再加兩場打戲拍個帥一點,觀眾也愛看,資方看著也高興。」
「我是主演啊,怎麼能和他們吃一樣的飯,我要單獨有個休息室才行。」
……
這種不斷的擴張自己領地的習慣一點點的擴大終於陷入到一個惡性循環里去,演員拿到更多的投資,於是就能控制更多的資源。於是一步步的他們開始兼任導演,製片人,然後就有了更大的權利。小演員看到成名演員的路線爭相效仿,身邊的人也會因為你是一顆搖錢樹而都慣著你,大家為了各自的利益誰去管這戲到底好不好看呢,反正你們也看到了國民審美就這麼殘缺的。
又恰恰是輿論的導向盲目誇大了演員的重要性,加重了這種惡性的循環。

而一部好作品的誕生 除了有好演員之外,應該是導演編劇美術攝影等工作人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沒有了鑼鼓先生,梅蘭芳先生就是黃鶯出谷之音,也唱不來一出的京戲。

所以說我們電影落後的不僅僅是技術,在影視產業的完善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放點彩蛋回饋一下—————————————————


事實很明確,演員地位絕對是凌駕於劇組其他人之上的。

跟出不出名沒關係,不出名的演員不傲嬌是人家性格好,真傲嬌起來照樣得供著。
--------------------------------------

我覺得這跟學院派的教育也有關。

我們學校表演系老師會有意無意傳達一種「導演都沒我懂劇本、導演都沒我懂剪輯」的想法。

而且部分老師會把現場改台詞、改劇本作為一種實力來炫耀。

所以表演系的學生在劇組裡也會試著去這樣做。真是件無奈的事情。

---------------------------------------
至於人家說導演都沒我懂剪輯,有個神一樣的事實不得不服。
中國第一剪輯師,本科是表演系的。


觀眾層次的問題。現在的國產電影基本靠大牌演員吸引觀眾,因為觀眾最認這個。不管你劇本寫的如何,經費投入多少,演員陣容是最可靠的票房保證。不是說影片不能靠其他因素,但其他因素沒有演員這麼穩定。看著挺好的劇本拍完可能會雷,導演可能會走錯方向發揮失常。但有大牌演員的話,把他們拍進去就基本完成任務了。這一點直接體現在海報設計上,演員的大頭照通常是海報上最重要的部分。有興趣的可以看看讓子彈飛的海外和國內海報的對比。
國內

海外

搞宣傳的當然也知道下面的好看,設計感強,逼格高。可他們更知道,沒有大牌明星的大臉,拿什麼忽悠觀眾去看啊。現在的大牌確實是牛,牛到什麼程度?宋丹丹和編劇的那事說明他們可以修改台詞甚至情節。導演和編劇都得低頭。大牌演員的存在本身很多時候決定著一半以上的票房,這就是狂妄的資本。


因為中國人多啊,明星的聲音被放大了讓你覺得他們地位高。
你翻牆看下Twitter,或者不翻牆看下Instagram,休傑克曼這種檔次的大牌明星,粉絲遍布全球,評論里全世界各種語言混合在一起,可是他發一條「狀態」也不過幾百個評論,偶爾雞血些的比如幾個基友在一起的照片/視頻能弄到兩三千條評論算是多的了。
再看看國內明星,一個長得帥的男明星微博,一條「晚安+照片」幾千個評論,發個拍戲現場和基友的照片,兩萬太輕鬆了。
如果中國人都可以玩Twitter,你會感覺中國明星的地位全世界最高。
因為他們隨便放個屁下面的評論數都可以秒殺所以的好萊塢大牌。


有兩種方法可以讓文化精神枯萎,一種是奧威爾式的——文化成為一個監獄,另一種是赫胥黎式的——文化成為一場滑稽戲。 —— 尼爾 · 波茲曼


因為國內的電影市場就是認演員啊。
一部電影,假如其它一切都是狗屎,但是有幾個熟臉出來,那片子的票房往往不會差。相反,很少有不用名演員而獲得高票房的電影,電影本身再成功也沒用。


以前在知乎回答過另外一個問題:「為什麼中國人看不起藝人(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0221259/answer/100790760)

簡單回復下今天看到的這個問題
1、首先糾正題主的一個觀點:中國演員的社會地位不僅不高,還是很低的。
在50年代初期,新中國政府曾專門針對文化演藝界採取過強制推行公有制的「三改運動(改戲、改人、改制)」,賦予部分有較高藝術素質的演藝人士「人民藝術家」的身份頭銜,但是時至今日,傳統做藝行的哪些一度被掃進垃圾堆的習俗又都死灰復燃了,又重新成了「戲子」

2、演員之所以被人羨艷,是因為那看似到處出風頭的言行,名利雙首的境遇,經常在各種媒體平台上拋頭露面,接受粉絲尖叫與追捧的精彩經歷。但是請注意,只有極少數的知名演員才具有如此待遇,且演員的職業生涯繼位有限,許多十幾歲看盤靚臉嫩肉鮮成名的青春偶像,熱鬧幾年後,如果沒有成功轉型,會迅速被冷落忘記;


3、有人說,特別羨慕演員的名利雙首,年紀輕輕得掙那麼多錢,有那麼多粉絲追捧。那麼,您是否還看出這些表象下的實際情況呢——大筆大筆的走穴收入,除了要交巨額所得稅,還要接受包裝他(她)的經紀公司與經紀人的兇狠盤剝。
那個在粉絲面前出風頭的青春組合、在銀幕上頻現的走紅新人,只在粉絲眼裡是完美無缺的偶像,在經紀人那裡就是個搖錢樹。
一個三名俊俏少年組成的青春偶像組合,都要和經紀公司簽署合同條款,在扣除各種必繳的稅收後,經紀公司和經紀人拿走60~70%的收入所得,剩下的30~40%才會由他們三人均分。
你覺得這個分配標準合理嗎?如果你覺得不合理,你或你的父母監護人去找經紀公司理論,對方就會把合同掏出來,告訴你白紙黑字都在上麥年寫著呢,你想違約是嗎?
嫌公司拿的太多是嗎?你家孩子現在出點名了,他的聲樂、舞美基礎都是公司掏錢培訓的,他唱的那些歌都是公司找人創作的,他那麼多的演出合同與商業廣告代言都是公司操作的……沒了公司的栽培,你兒子什麼都不是,……你以為就你兒子長的俊俏啊?全中國14億人呢,排著隊做明星的小鮮肉有的是,整天盼著讓自己兒子閨女當童星出名的爹媽有的是……
當你或你的父母聽到了經紀人如上述口吻的告誡後,你覺得你處在啥地位?
不要出於虛榮的心態,被哪些虛偽的表象蒙蔽;


4、好多著名演員耍大牌
對,的確有不少這樣的事情。但大牌演員只敢對比他地位更低的人耍大牌;另外,你聽說過不少知名演員耍大牌的事,但還有更多的是耍大牌不成功,裝逼失敗,被人收拾的事情呢。所以說,偏聽則暗兼聽則明,題主提出「中國大牌演員的地位那麼高」,說明他對我國娛樂圈還是一知半解、限於表面現象的盲人摸象程度。


最後,簡單解釋下什麼叫「大牌」
大牌這個詞,就和走穴、拿杵、壓軸、攢底一樣,是在晚清的梨園行、評書相聲曲藝行里就已經普遍流行的行業術語。
以梨園行(京劇)來說,京劇特別講究師承門派,沒有師父,說不清自己的師承關係,那你只能算業餘愛好者,俗稱"票友"、「玩票的」、「票戲」。舊社會的梨園行里分七科,其中的經勵科就相當於經紀人,是負責劇團內聯繫演出時務安排的職能部門;另外,整個梨園行還有梨園公會。外界有人來約請演出、出堂會或到外地跑碼頭走外穴,必須通過梨園公會的統一調配和本團經勵科的具體承接。
在梨園工會內,將演員分成小牌和大牌兩種。演員獲得「小牌」資格比較簡單:基本上在學過幾年戲,完徒出科了,師父會帶著他到梨園工會內喝茶、吃飯、從事一些簡單社交活動,實際是向前輩同仁介紹徒弟,說明這是我門下的徒弟,我是他師父,通過這個方式告訴前輩同行,這個新演員有師承、今天我帶他來和大家認識一下,他就算正式出徒了,大家可以承認他。從此以後,他就是小牌演員。
就和剛畢業的大學生到了新單位,必須老老實實夾著尾巴做人一樣,這個小牌演員剛開始只能是里子老生啊、二路青衣啊,甚至乾脆只能當碎催、跑龍套,戲迷觀眾也不追捧他。當梨園公會和經勵科聯繫到演出後,首先是由大牌演員出頭承接,大牌演員看的上小牌演員,才會帶著他一塊去走穴演出。很顯然,小牌演員處在非常被動的地位,為了獲得上場的機會,他在大牌演員買年前就必須甘當孫子,逆來順受、曲意逢迎。熬過多少年如此歲月之後,也只有一部分小牌藝人能進階為大牌。
這就是大牌和小牌的來自,可見,大牌演員耍威風,也只是細軟怕硬。如此生存的演員,你還會覺得他社會地位高嗎?


目前這幫大牌地位高有個重要原因是90年代中後期國有電影廠、電視劇製作方缺乏財政撥款,所以用了很多融資辦法,其中免片酬給分紅吸引明星成為電影投資人參與製作就是重要方式之一,張國立、寧靜為代表的演員很多都在該階段成為製作人。

之後民營影視公司發展,市場高度自由,華誼為代表的電影公司甚至以給明星股份的方式穩定明星團體。


這在其他資本高度壟斷的市場都已經是幾十年前的事了,國內這趨勢頂多再十到二十年估計也是高度壟斷,小演員混口飯吃罷了。


大牌明星,粉絲多
但是粉絲多不等於地位高
如果,他們中有人得罪了光電的領導
那麼粉絲再多也救不了他,很快就會身敗名裂
然後被人代替,之前狂熱的粉絲不記得有這個人存在


題目的描述:

在別的國家好像不會像中國這樣。
很多明星,比如棒子。
在韓國混不下去了就來中國,結果風生水起的
為什麼演員和導演在中國地位這麼高
……

所以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想問:為什麼相對國外,演員這個職業在中國的地位那麼高?

演員這個職業,其實普通人平時關注的都是明星演員,而不是演員。演員的數量遠超一般人所想像,而明星卻很少。演員跟明星演員我感覺是兩個職業。我拍過N多普通演員,他們跟普通人一樣,走到街上沒有人能認出來,演戲只是職業而已。雖然演員都想成名,但真正能成的寥寥無幾。

地位高的只是明星演員。

明星演員在任何國家的地位都很高,但我個人感覺在中國是要比在國外高那麼一點。其原因我認為是兩個方面,主要原因:國產電影電視的整體水平差,導致高水平的電影電視顯得非常突出,從而導致被人們熟識的演員數量少。次要原因:演員的整體水平比國外差,導致高水平的演員數量較少。當然,演員能不能被人們熟知,主要還是取決於影視劇的質量,所以我說這是次要原因,國外的明星演員多,主要還是因為他們好的影視劇比較多。綜合起來也就是明星演員數量少,地位自然就高。韓國、香港、台灣的明星演員能輕鬆打入國內市場,也正是因為國內的明星演員數量少。


我想題主想問的是以前所謂的「下三濫」現在地位提高的原因吧
誰誰誰他老婆,誰誰誰他老婆,你丫還敢說是下三濫?
陳丹青酒後吐真言的視頻
我什麼也沒說


高曉松之前說過類似的東亞(我們國內)這種偶像情結,
粉絲們對偶像是像寶寶一樣對待的,捧著抱著,經濟人對我們寶寶不好!公司對我們寶寶不好!
你們所有人都看不出我們寶寶有努力么?只有我對寶寶才是真的好。

鹿晗隨手和路邊一個郵筒合影就能讓這個郵筒成為新景點。
太多的觀眾就憑黃曉明的臉就走近影院,沒有知名演員的好片子也讓人沒有興緻。
由於市場的原因決定了國內大牌演員地位高,這也是長久來讓導演製片頭疼的事情了吧。

和歐美比,國內目前盲目狂熱的粉絲數量還是太多,
國內業界自身水平,觀眾審美能力在客觀上都是不如歐美的,
所以好演員小,一些真演技派的演員,關注度也往往不如顏值高的面癱臉。
只要臉美,別說看ppt似的小時代了,看湯唯坐在炕上嗑倆小時瓜子也行。

跟韓國比,我們也不是那種工業式,流水造星的路數。
公司,經濟人就是天,再大牌的明星也要客客氣氣,規規矩矩。
國內明星這種地位,倒是一直讓韓國同行羨慕不已。

但我認為這種情況會慢慢改變,娛樂業的發展,像韓國的那種死忠粉是會越來越多,
但人們整體對明星的盲目追捧會下降。現在的造星啊,深扒明星各種新聞啊,明星粉絲之間的互動啊,都會讓明星神秘不再,讓人們覺得明星也是常人,並不像從前隔著雲端一樣的偶像。


如果你什麼敏感題材都不能拍,如果你不能出現血腥暴力等吸引人眼球的場面,如果你發現根本沒有好劇本拍,如果你發現自己的特效技術跟美國那邊差了近一個世紀……那除了靠明星,你還指望靠什麼吸引觀眾?那自然,明星的價格也就——這世界,有時候不是水漲船高的,水平落後的時候船也可能很高的


我國市場廣大,本身一個明星價值就要比一些地區大,消費潛力大,投資也多,這個事本來就是供需關係,很多人爭著搶著要當粉,有些粉已經是死忠粉了,死忠粉是可以為了偶像枉顧事實的,一個明星有了這個基礎想不有名望也很難,因為有很多都支持他的,另外藝人能地位高的也是少數人,大部分人還是水平線掙扎,並沒有像想像的這麼好,話說這個題主認為誰的地位應該高,雖然很多人嚷嚷著什麼科研人員應該高,那只是借口,真到了用行動支持就沒人出來了,人估計不喜歡任何人地位財富比他高


演員說到底只是一種職業

媒體的發達讓他們出名,另外一個作為生產資料使用的臉也讓他們在生活層面丟失了很多。

人多錢傻速來這個道理果然是萬古不變的呀


我覺得有兩方面原因:
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影視消費者的消費觀念決定著明星的地位。
影視對大部分國內觀眾提供的價值最主要的除了娛樂還是娛樂。
而觀眾最看中的核心價值就是明星,而不是作品的整體水平。
觀眾審美和喜好偏單一,喜歡某類型的明星(或者某一個明星)就不願意去發現別的。明星最主要的價值就是這樣的粉絲價值。
從投資方的角度來說,我投資是要回報的,明星的回報比好的整體製作水平回報要高,所以我就把資源往明星身上傾斜。因為觀眾愛看!
現實的狀況確實如此,有很多水平高的導演,李安、賈樟柯、曹保平、王家衛等等他們的水平高吧,作品質量好吧。可以平均票房呢?太低,可能每個人只有一兩部票房稍微看的過去的。

票房網上的數據,國內票房前20的國產片里
7部是喜劇片、7部是動作片。說明觀眾就愛看這種娛樂型的。
然後再大概想一下 這20部裡面有多少部是明星的臉對票房貢獻大。
總之觀眾就對買明星的賬,不買你導演的,也不買劇組的。
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
2、行業發展的情況就是這樣
樓上也有答案說道這一點的。比如美國有各種各樣的公會去管理這個和規範這個行業里的各種情況和事件,訂製一些規則。
但是中國是沒有的。國內就一點,誰有錢誰是老大,或者誰能帶來票房誰是老大。
所有資源全部往明星方向傾斜,投資方願意啊,生怕把明星得罪了下次就不好找他賺錢了。非從業者,只能說說自己的看法,有不對的地方還望指正。


因為這個商業活動在中國,明星是最重要的賣點。所以在最終收益分成時分成就高。。
如果電影是包子那明星基本上就是包子餡。。


他們的社會地位,以中國的社會性質和物化程度,在權貴階層面前是極低極低的。在新貴實體商人面前是低的。中產眼裡是不屑的。只有部分平民和粉絲才會覺得高。

以上均是客觀觀察得出的結論。
就個人而言,我壓根不關心本土娛樂圈。


說實話,一開始我也有這樣的疑問,甚至也在知乎提過類似的問題。但是後來,當我看到趙薇在深冬的北京凌晨兩點拍落水戲、掉到冷水裡被撈起來助理立刻給她遞紅酒披羽絨服、而她本人哆哆嗦嗦酒杯都根本拿不住的時候,當我聽說蔡依林絕經好幾年、一天數三十六粒米飯吃的時候,當孫儷拍戲的時候饞上海小籠包、助理買了一屜回來而她僅聞一聞味兒就權當吃過了的時候,當郭富城在快本現場洗了幾個綠葉菜子拌了點橄欖油就大呼「好吃!」的時候,你就知道,所有的獨一無二和風光無限,都源自「捨得對自己狠」。誰不心疼自己啊,誰看到好吃的不願意多吃兩口啊,誰又願意在泥水海水雨水裡淋著泡著。看人家拍戲只能睡三四個小時好了你說我上班也累成狗啊。——可你臉有人家好看么,既然大家都說,這是一個看臉的社會。那麼多長相好氣質佳的男男女女,天天不幹活光被包養的也不在少數,可這些明星不,他們都長那麼美了還硬要對自己這麼狠,這難道不值得心疼+獎勵嗎……

那些大牌明星、戲霸什麼的固然有各種臭毛病為人所詬病,可你看天天改戲的宋丹丹,既能白雲黑土又能家有兒女還能妓院老鴇也是醉了。他們是屬於長得不一定好看,但值回票價也就主要靠他們了的那一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袁立?
梅艷芳曾說過的哪句話讓你印象最為深刻?
鄭爽在《演員的誕生》中為什麼能夠贏任嘉倫?
如何評價陳曉在電視劇《那年花開月正圓》中的演技?
如何評價電視劇《老九門》中陳偉霆的演技?

TAG:電影 | 導演 | 演員 | 電影演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