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詡在真實歷史上表現如何 是否如演義那樣眼光深遠?


對賈文和有興趣的,要看這個賈詡做了太尉,孫權為何「笑之」?,尤其是大酋長沃金的回答里,對於賈文和在長安期間的事迹,寫得很明白了。

6.12大更,下面(只是寫了寫三國,沒有什麼不良的,求審核儘快通過)————

有一種人看穿了太多,尤其是人性後,會表現的心灰意冷,文和差不多就是如此。

文和一生幾大決策,都跟識人有關。興漢的抱負雖有,但也沒那麼堅持,也許正是過於聰明,冷卻的速度太快,接下來的大半輩子,都是為了活著。

你可以說他沒有傾盡才華,但他又該為誰傾力?
除了漢室,從沒有人真正得到文和的忠誠,只是利用的工具罷了。

李郭?蠻武之人。
張綉?不堪重用。
曹操?手下敗將而已,還有絕無可能絲毫不在意的殺子之仇,真的可以走得太近么?

文和不是做不到,甚至不是不想做,只是以他的角度看,沒目的的狂熱不如冷靜的生存重要。

實際上,他曾經狂熱過,猜對了開始,卻沒有料到結局,亂武的惡名由是而生。

不能用荀郭們的價值觀去衡量文和,從根上他們就是不同的,賈詡有如此識人之能,不可能不知道這一點——曹老闆留自己一命,是給天下人做個樣子,而不是真的需要自己的能力。

也許文和自己的心中,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那些他做了的,活下去,還有,你不問我不說。

——————————————————————————————
從接觸三國起,便確認了三個自己喜歡的人,三個價值觀不同、活法不同的傢伙。
二貨曹操,純忠田疇,純智賈詡。

賈詡的一生,是智碾眾生的一生。
我同意,賈詡並非第一謀士。
但他並非沒有謀過天下大勢
說服張綉投靠當時天下人、甚至身邊人都不看好的曹操。
勸曹操修生養息,不要下江東。
勸曹丕等待時機,不要急著滅蜀滅吳。
並且,屢次提到大勢
這足以證明賈詡對大勢的判斷。
但是,大部分時候——不是不能,不是不想,而是沒有機會。

賈詡不是郭嘉,逢諫主納;也不是劉曄,一生被主否來否去。
這二位都以智聞名,但總忍不住讓人想:主若是不聽,會如何?主若是聽了,是否真的會怎樣?
可賈詡不同。
聽他的,飛黃騰達,不聽,損兵折將。
正例反例一抓一把,幾乎從未出錯。
算無遺策,可有出其右者?

A.是否無節操
知乎都愛拿張公子那篇來定性文和,說實話,文和粉似乎並不太在意,所以也沒什麼反駁。
其實真的很多問題。
1.「自己輔佐過的主子紛紛完蛋,但獨善其身……」
賈文和可有坑主之舉?
認真想想,一會細說。

2.二荀品格高過賈詡?以絕對值論,沒有異議,同意
但賈詡可曾得到一個機會,去表現自己的品格?
一生輔佐之主,唯有曹操是大器之人,可偏偏自己手上粘著曹操長子的血——這溝壑,真心大丈夫?
還是那句話,賈詡從沒有對不起任何一個投靠之人,改換門庭,卻從未虧心。

B.真相是:不僅有節操,還堪稱業界良心
有人說,賈詡你活該去死啊啊啊……
這大招太牛,無法辯駁,唯有認輸。
可如果刨除「主死你就無條件該死不要講客觀原因(張遼等人淚流滿面)」這蠻橫的想法,仔細想想,賈詡品格,其實在水準線以上。

1.李郭早期
賈詡的起點很低,比直接抱粗腿的謀士低得多。
也許曹老闆當時級別也不高,可他是老闆。
賈詡呢?跟的是李郭(平級合作),李、郭、文和都是牛輔的手下,牛輔是董卓的手下。
189年,李郭破孫堅,賈詡在軍中。
192年,董卓死,牛輔死,李郭嚇尿,是賈詡給了自己的小夥伴指了條明路: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征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
這條建議導致了怎樣的結果暫且不論,當年,三人恐怕沒有別的退路。
事成之後。
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為了自己的小夥伴,提了一條救命的計謀,還說何功之有……
結果現在,反倒成了黑點。
那麼,何黑之有?

2.作亂時期
前三國有三句話震撼到我。
曹老闆:諸君北面,我自西向。

孫堅: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

還有文和的一句: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

尚書僕射,官之師長,天下所望,詡名不素重,非所以服人也。縱詡昧於榮利,奈國朝何!乃更拜詡尚書,典選舉,多所匡濟,傕等親而憚之。
就算我文和貪慕虛榮,可對國家有什麼好處?
於是做了尚書,幹了些正經事,蠻武之人對他也很忌憚。
一個文人謀士在西涼軍人中有此地位,不易。
樊稠死,李郭相殺,賈詡這段時間做了些什麼呢?
傕等和,出天子,祐護大臣,詡有力焉。天子既出,詡上還印綬。
為了自己無意間犯下的亂禍,賈詡儘力挽回了。
這一階段,告一段落。
需要說明幾點:
第一,李郭並不是賈詡的老闆,三人是合作關係,而前兩者對賈詡不僅尊重,感恩,甚至忌憚。
第二,賈詡從未坑過自己的小夥伴,相反,說是有救命之恩也未嘗不可。
第三,賈詡利用了這一點,在作亂長安期間,保護了一些人,挽救了一些事。
可有坑主?可有奸行?
第四,也是最重要的:賈詡在這一階段,展現了自己的戰術素養(他在,李郭橫行無敗,他走,李郭完蛋),展現了自己的政務能力,但是——尚未展現識人之能。
他的計策,一是為了保命,二是自己有了機會報效天子,但並沒有考慮到人的品格問題。
接下來,顯然他注意到了這一點。

3.張綉時期
投奔段煨,賈詡識人的天賦徹底覺醒。
話說,賈詡這前半生的顛沛流離,真是跟曹老闆與劉大耳有一拼。
詡素知名,為煨軍所望。煨內恐其見奪,而外奉詡禮甚備,詡愈不自安。
煨性多疑,有忌詡意,禮雖厚,不可恃,久將為所圖。我去必喜,又望吾結大援於外,必厚吾妻子。綉無謀主,亦原得詡,則家與身必俱全矣。詡遂往,綉執子孫禮,煨果善視其家。
簡單翻譯下:段煨表面上對賈詡很愛,實際上是忌憚。賈詡說:段煨忌憚我,我走了他會高興。張綉沒有謀主,正需要我。前者會善待我的家人,後者會善待我。
沒錯,這一次,賈詡把段煨和張綉打包算到了骨頭縫裡——可是,他的算計與他的決定,對三方來說都是好事。
可有坑主?可有奸行?

跟了張綉,接下來的事,大家都知道了,不多說。
需要說明幾點:
1.是曹操瞅著張綉彆扭,來打張綉,賠了兒子,能怪賈詡陰毒算計?
2.曹老闆來勢洶洶,若無袁紹背後舉刀,怕是非要蕩平張綉不可。保主命,克強敵,殺傷對手有生力量,難道不是真·業界良心?
3.全面的智計——看看他說服張綉投奔曹操的三條理由:
夫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宜從一也。紹強盛,我以少眾從之,必不以我為重。曹公眾弱,其得我必喜,其宜從二也。夫有霸王之志者,固將釋私怨,以明德於四海,其宜從三也。
其一,斷大勢,師出有名,其二,斷局勢,戰略強弱,其三,斷人,霸王之志。
賈詡再一次表現了自己智力的全面性:各個層面,有大有小,算無遺策。
此後還有很多次,賈詡之計都出自對大勢的判斷。
別再說賈詡不謀天下。

4.曹魏時期
投奔了曹操後,賈詡並非成了縮頭烏龜。
以他的識人之超能,順著主的想法提建議,並非難事。
可實際上,文和投靠曹魏之後的幾次建議,有被主採納的,也主不從的——
B·U·T,沒有錯的。

立儲那次不提,因為並無成敗之分。我也並不相信曹操會因為賈詡這個外人的一句話定了心思,說實話,我是覺得曹老闆準備借這一問,砍了賈詡。

在此之前,賈詡給過曹操三次建議。
建安五年,官渡,阿瞞糧盡,詢計於文和。
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
依然是以識人的超能力破題,順帶拍了一記脆脆的馬屁。
翻譯下:您可牛了,就是想得有點多。別想太多,干之必可吊打。

建安十三年。
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阿瞞不從,軍遂無利。
翻譯下:別去江東。阿瞞不聽,於是有了赤壁。

建安十六年。
阿瞞後與韓遂、馬超戰於渭南,超等索割地以和,並求任子。詡以為可偽許之。又問詡計策,詡曰:離之而已。阿瞞曰:解。一承用詡謀。語在武紀。卒破遂、超,詡本謀也。
翻譯下:「聽我的。」阿瞞:「好的。」於是贏了。

從文和之計,成;反之,敗。
所謂算無遺策。
可有坑主?可有奸行?

注意幾點:
此三計,只有一計與識人無關。
也只有這一計,非曹操所問,而是賈詡主動提出。
那就是阻攔曹操下江東,但曹操不聽,並且輸了。
文和怕不也是出了一身冷汗:自己從不是曹操嫡系,他不僅錯不起,甚至對都對不起。
慎重吧,文和。

於是,今後漫長的歲月里,你不問,我便不說。
閉門自守,不私交,不結豪門之親。
直到黃初四年,77歲離世,謚肅侯。

最後,用賈詡的人生最後一次建議為結尾:
帝問詡曰:「吾欲伐不從命以一天下,吳、蜀何先?」
對曰:「攻取者先兵權,建本者尚德化。陛下應期受禪,撫臨率土,若綏之以文德而俟其變,則平之不難矣。吳、蜀雖蕞爾小國,依阻山水,劉備有雄才,諸葛亮善治國,孫權識虛實,陸議見兵勢,據險守要,泛舟江湖,皆難卒謀也。用兵之道,先勝後戰,量敵論將,故舉無遺策。臣竊料群臣,無備、權對,雖以天威臨之,未見萬全之勢也。昔舜舞干戚而有苗服,臣以為當今宜先文後武。」
文帝不納。
後興江陵之役,士卒多死。

也翻譯下吧:打誰?」「都別打。不聽,敗,死了很多人。

賈詡不謀大勢?
賈詡坑主?
賈詡毒計?
賈詡無節操?
至少,我相信,會有人重新思考下這些問題。


6.12兮嘉小盆友也來更新一發~在babayage回答下的評論快比我自己的答案都長了,不如就補充進自己的答案來好了→_→

-----------以下是原答案------------
首先題主,這個題有人問過類似的問題為何不先搜一下?

其次,那些說賈詡第一謀士的請自重,陳壽評的,羅貫中評的,易教授評的,還是你們自己評的?

題主就問了賈詡的眼光,ok,那就只說眼光,的確很棒。主要三件事,一個是跟著張繡的時候要不要追曹軍,那個要追還是不要追看的分析的很准。第二件事是罵走袁紹的使者,勸張繡投降曹操,且料定曹操必然接受,對人心的把握準到可怕。第三件事是世子之爭站對了位,深受曹丕信任,所以在曹丕時代弄了個太尉當當。

眼光深遠我覺得是謀士必備技能,神預言荀彧和郭嘉都有,算無遺策還有荀攸呢。文無第一,武無第二,說賈詡是第一什麽的實在是過了,當然我也沒說他就比以上幾位水平差,只是我覺得作為一個謀士他是以己為先,職業操守比起以上幾位自是差了一點。你也可以說他沒有發揮出真實水平吧。當然如果生在三國我也許會做出和賈詡相同的選擇,可是作為後人來看他沒有在那個充滿激情的歲月里傾盡才華不管怎麼說都是遺憾的吧。

最後說兩句題外話,之所以不玩貼吧來知乎很大一部份原因是因為貼吧各種無腦黑吹太多,現在知乎越來越有貼吧的傾向,哎。我一直覺得品評歷史人物應該保有一種敬畏的心情,能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人自有他牛逼之處,即便是負面的也是一樣。那些永遠英明神武算無遺策的人不說,即便是一些在我們看來作出了錯誤決定的人就沒有閃光點嗎?有些事作為後來人我們看著可能很簡單,但如果真讓我們穿越坐到他們的位子,我們估計被他們完爆得渣都不剩。究竟哪裡來的自信讓某些黑子敢這麼肆無忌憚地黑別人。我只想說一句:U CAN U UP, NO CAN NO BB.至於無腦吹更可怕,簡直是一吹賽十黑,各種吹又說不出具體史料,給你家偶像招黑知道不?

-----------以下是更新部份------------
babayage的答案,寫的很不錯特別是賈詡投曹之前的一段我比較認同,對賈詡產生了不小的改觀,感謝。

但是關於賈詡投曹以後的一段並不是特別認同。我覺得賈詡謀略的巔峰就是勸說張繡二次降曹,對於大局人心的計算準到可怕,但是他本人跟隨張繡投靠曹操以後個人覺得他整個謀士的生涯基本算是結束了。就你列的幾條我覺得都不能很好得表現出賈詡的智謀,跟前期他的表現完全不能比。
首先是四勝論,荀彧有四勝四敗,郭嘉有十勝十敗,不管荀郭二人誰先誰後,之前考據過賈詡應該是三人中最晚提出的,不過是順勢拍個馬屁而已,荀郭二人都看好,賈詡一個人唱衰沒有意義,最好的選擇肯定是順勢而為。


對下江東這條其實我們作為後人有點先入為主了,因為最後曹操戰敗所以我們覺得反對下江東是正確的建議,但事實上我覺得賈詡傳這裡後文裴松之的觀點也很有道
理,相信你應該看過我就不贅述了。不過戰爭的事情的確很難說,如果我們就只看結果賈詡的確是說對了,不過同期也有別的謀士提出反對意見,並不能顯出賈詡的
眼光多麼獨到。

離間馬超、韓遂這條不用說,好計!頗有賈詡早年出謀劃策的風範。

最後賈詡對丕仔說的那句,老實說我覺得賈詡就是在忽悠一下
文青丕,什麽「以天威臨之」這是在逗么→_→根本不可能好吧。以當時的大環境,賈詡根本不可能提議說攻蜀還是吳,提議不打是最好的決定,因為不管打誰都不
是萬全之策,聰明如賈詡自然不會給自己招來麻煩,所以說不打是最好的,因為不打就不會輸,雖然這計謀不一定能說對,但絕對不會是錯的。

其實光看賈詡在曹魏時期的表現,我覺得是比不上荀攸郭嘉程昱之流的,但是他早起的表現實在太炫酷,足以讓他躋身一流謀士的行列。

-----------關於賈詡的四勝論------------
babayage回答的評論里吳嘉祥對我上文中關於賈荀郭三人關於勝敗論的時間提出疑議,下面附簡單考據。

O__O"…
考據可能有點枯燥,如果諸君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下~
袁紹圍太祖於官渡,太祖糧方盡,問詡計焉出,詡曰:「公明勝紹,勇勝紹,用人勝紹,決機勝紹,有此四勝而半年不定者,但顧萬全故也。必決其機,須臾可定也。」可以看出是在官渡之戰期間,大致是200年。
傅子裡面郭嘉說完十勝十敗以後又說了一句:「紹方北擊公孫瓚,可因其遠征,東取呂布。不先取布,若紹為寇,布為之援,此深害也。」

公孫瓚年表,袁紹征討為198年,199年公孫瓚兵敗自焚而死。公孫瓚兵敗身死這一役的確是198年打響的而事實上公孫瓚和袁紹之間一直小戰不斷。郭嘉這
里的用詞是「擊」是攻打,攻擊的意思。修飾是「方」可以理解為「才」或者「正要」的意思。事實上這兩種意思都是符合的。如果理解為才的話,事實上查公孫瓚
的年表,195年時烏桓峭王率其部落的人及鮮卑騎兵七千餘騎,隨鮮於輔迎接劉虞之子劉和與袁紹將麴義,合兵共十萬攻打公孫瓚,大敗公孫瓚於鮑丘,斬首二萬
余。郭嘉很有可能是指的這場戰役。如果理解為「正要」的意思也可能是理解為最後公孫瓚兵敗身死的那場戰役。而後句提到的取呂布的戰役是發生在198年,再
結合郭嘉是196~198年之間加入曹操的,十勝十敗應該是在這段時間提出,但肯定早於賈詡的200年。
至於荀彧提出四勝論前的背景是這樣的「紹益驕,與太祖書,其辭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動靜變於常,眾皆謂以失利於張綉故也。」宛城之戰是197年,所以荀彧應該是在這一期間提出的四勝論,也是早於賈詡的200年的。

-----------最後說兩句------------
對於賈詡這個人吧,我一直是不怎麼能看透的,老實說他智亂天下的謀略讓我好生佩服,但是他開啟了東漢末年的亂世又讓我對他喜歡不起來,抱著這樣一種奇怪的感情我對賈詡的研究可以說不比曹魏其他幾位重要的謀士少,如果有人足夠細心就會發現,其他答案里提到的那個問題賈詡做了太尉,孫權為何「笑之」?正是我提的。但是正因為喜歡不起來,我也很少評論,一來怕自己不夠客觀,二來怕招來噴子,所以能不說總是不說,但是逛貼吧和知乎的時候難免碰到一些把賈詡捧到天上的人,要捧可以但為何要趁機踩兩腳其他的謀士文臣呢,原本在1800年前他們也是共事一主,是同僚啊,為何非要一爭高下,在我們的心裡他們能在那個年代燃燒自己的智慧,這樣還不夠嗎?


把 @兮嘉氣壞了啊。。。。笑。。。
首先,你可以參考我的這個回答。。歷史上有哪些智商情商都很高的人?

但其次,我也要說,賈詡不是第一謀士。。。他和諸葛亮,司馬懿和魯肅不在一個檔次上。。
他沒有辦法做全國性的局勢判斷。。。但作為補充,他對局部局勢的判斷的準確程度簡直令人髮指,要比荀彧和郭嘉還要髮指。。比如保護獻帝,比如判斷李傕郭汜應該反呂布,比如判斷張綉應該選擇曹操。。。

這些事兒,郭嘉和荀彧都有能力做,但我認為他倆都會不屑去做(雖然原因是不同的)。
更不要提四易其主(董卓-李傕郭汜-張綉-曹操)和憑一己之力亂長安了。。這些都是能力的體現。。但也依舊不是一個有操守的謀士該做的。。。為主殉身的陳宮,田豐等人比他不知道高到哪裡去。。

所以,他毫無疑問是個大牛人,但也毫無疑問是個沒節操的大牛人。。。
這無可厚非,跟其他人比一比,郭嘉早夭、楊修賜死、荀彧憂憤而終,而唯有賈詡善終。當他以77歲高齡、位列三公的顯赫地位安然去世時,他一手扶上帝位的魏文帝曹丕,同時還封蔭了他的子孫,保了自家三代富貴。
但這不值得提倡,尤其是在士為知己者死,有春秋戰國遺風的漢末。。。所以你看,他在曹丕繼位的問題上站隊如此成功,最後還是沒有進魏太祖廟。。。
還是因為太沒節操了啊。。。。。。

所以,答題主問,在正史中,賈詡的眼光要比演義中更毒辣。。。但也更沒節操。。。


借用易中天教授對他的評價,八個字——洞察人心 洞悉人性


賈詡是這麼一個人

首先,很有膽量,年輕時被綁票,敢冒充封疆大吏的親戚嚇唬土匪放了他,說反李郭的時候明顯不把中央政權放在眼裡,這在當時簡直是大逆不道

其次,口才很好,從土匪這種底層人士,李傕郭汜張綉這種高級軍官到曹家父子這種權傾朝野的霸主都能忽悠住

再次,很有戰略眼光,準確的預測了袁曹兩家的發展趨勢,並成功壓寶曹丕,而且韜光養晦,求得自保

最後,戰術能力也很強,曹操在他手裡也沒討得了好

綜上所述,這就是個全才啊,心狠手辣,不敢說算無遺策,但至少也是十中八九,可惜不是曹魏嫡系,不得志啊


就算是所謂的正史,也很值得懷疑。

賈詡被氐族人抓住,撒謊逃脫這件事,怎麼被史官知道的呢?氐族人文化水平低,應該是不會傳的。和賈詡同行的都被殺了。按照賈詡的低調風格,這件事本身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應該是不會說的。


入選三國演義目錄三次,分別是
第九回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第十八回 賈文和料敵決勝
第五十九回 賈詡抹書問韓遂

除去諸葛周瑜等儒將,方面軍司令,作為純謀士才出現在目錄三次
第三十二回 決漳河許攸獻計
第三十三回 郭嘉遺計定遼東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賈詡佔一半,毫無疑問在民間是三國第一謀士


關於賈詡,張公子已有定論。
歡迎移步:賈詡做了太尉,孫權為何「笑之」?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胡人漢化南下的客家人群體?
淝水之戰為什麼東晉只有8萬人參戰?
王莽篡漢時,劉姓皇族子孫為何少有人站出來拱衛漢室江山?
當年美國向長崎廣島投原子彈的時候,這兩個地方有美國人嗎?
為什麼唐中宗知道韋後與武三思私通,缺充耳不聞?

TAG:歷史 | 三國演義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