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人是否更容易受精神問題困擾?
傻點更開心?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謝邀。
首先,後天造成的精神問題,大多來源於生活中的壓力,有慢性的壓力,如長期疾病、貧窮、地位低下、被歧視、先天缺陷被長期嘲笑等等;也有爆發性的壓力,如喪偶、子女夭折、生意突然崩潰、事故致殘,等等。
爆發性的壓力,對人造成的是一次性或者短期內的精神衝擊,主要考驗的其實是人的精神韌性。在大五人格(Big Five Personality)模型中,就是「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neuroticism)這一項。所以這裡的問題是,智商高的人,是否在情緒穩定性上,高於常人?
答案是肯定的。
其實有一個概念,比較接近我們說的「情緒穩定性」,就是「情商」。但跟大多數人所理解的「交際能力」不同的是,情商其實是「情緒控制能力和感知能力」的意思,再進一步說,就是通過收集和理解感情信號,去更好地處理和探索外部環境。情商和智商高度相關,而且一些心理學家堅持認為,情商就是包含在智商內的。
「智商」概念其實衡量的是人解決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是「人類有目的地適應、選擇、改造自身環境和生活的能力」。利用情緒信號來解決問題,與利用其他信息和手段來解決問題一樣,都屬於智力範疇。情商高的人不會看起來傻。不過,利用特定方式來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是需要鍛煉的。因此,不能說擅長做數學的人一定擅長玩感情,但一定擅長控制自己的感情。因為想要調用腦力資源來高效地解決問題,應當盡量避免受到情緒波動的影響,專註於自己的工作和思考。因此,從結果上說,能長期穩定地輸出自己的智力的人,情緒控制能力應當強於常人。
所以首先,智商高的人,情緒穩定性較強,抗突然衝擊強,會較少出現精神問題。
接下來,慢性壓力,如長期疾病、貧窮、地位低下、被歧視、先天缺陷等。除去生理病變造成的因素外,貧窮和地位低下等社會經濟因素造成的壓力,是可以被智商緩和甚至解決的。這很簡單,同樣一個工作,兩個人其他條件都一樣,智商高的人、因為可以解決的問題相對多,會做得相對好一些。從另一個角度講,如果一個人能解決大多數人解決不了的問題(智商高),那麼他所輸出的價值就更高,假定社會大致公平,他的收入理應更高。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後,被「生計所迫」而承受的苦難會少一些,如果不是特別喜歡作死,整體上過得會舒服一些。另外,長期來看,你能解決的生活中的問題更多、你的知識更多,你遇到狗血事件的概率也會小,這就是我們說的「靠譜的人生」。
所以其次,智商高的人,受到慢性壓力較少,從長遠來看,出現精神問題的概率小。
所以我們可以大致認為,智商高的人,在後天出現精神疾病的概率,要小於常人。
那麼先天因素呢?會不會「高智商」這個先天因素本身具備精神疾病的風險?
這個問題略微複雜一些。我傾向於認為,不會。
首先,需要認識到的是,「高智商」其實是一個結果,並非天生註定。高智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意味著這個個體具有較少的內部缺陷,在成長中收到了較少的外部傷害,並得到了足夠多的發育資源。先天因素在智商的成因中佔一定比例,但不是全部。一顆基因良好的種子也需要水分和營養才能長高,一個基因良好的個體也需要物質和精神上的滋養才能茁壯成長。那些情緒不穩定、性格不穩定、自控能力不強的個體,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較大阻力,其智力發育不會很理想,從結果上也更容易形成精神疾病。
高智商的腦結構有什麼地方異於常人?對大腦的功能核磁共振(fMRI)研究顯示,高智商的人,其腦前額葉外皮的活動水平高於常人,這部分一方面與大腦運算能力有關(工作記憶,可以當成是大腦的內存),另一方面也與情緒控制能力有關。這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高智商的人在生理上就具有較高的情緒強韌性。(這並非唯一一個高智商和常人有區別的地方,但情緒控制確實是與精神病最相關的一個模塊。當然,人類對大腦的探究還遠未結束)(另外,再嚴謹點,關於大腦的各區塊功能,我記住的東西確實已經不多了……)
最後,雖然世界上存在約翰·納什這種高智商但患有嚴重精神疾病案例的人,但事實上,統計數據顯示,在精神疾病患者中,高智商人群的比例是非常低的,遠低於高智商人群在總人口中的比例。納什是個罕見的例子,在大多數情況下,智商高的人,其精神疾病風險更低。
所以,綜上所述。聰明人不太容易出現精神問題。
(抱歉,剛才手殘把寫了兩句的答案發出去了,感謝各位的耐心)
---------------------------
統一回答幾個問題,答案里有些地方沒說嚴謹。
1. 答主比較懶,不貼reference了,但這文章里幾乎所有內容都可以在心理學教科書和google scholar中搜到,答主只是搬運工+整合。
2. 智商的定義:籠統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這個演算法如何優化?」「怎樣開展關於農村家庭收入的調查?」「怎樣逗這個女孩子開心?」「怎樣才能抓到這個狡猾的小偷?」「這道微積分題如何解?」等等等等。具體見這個答案的後半部分:人的智力是天生的嗎?
3. 高智商的人有更多機會接觸更多信息承擔更多壓力,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會比低智商的人面臨更多風險?
沒有統計數據,我不知道。
但我也提供另一種看法:智商高的人,至少有選擇——你給我的工作超出我的範圍了,我接受不了,去做其他的了(電影看多了的人會覺得很多事都是非要這個人做不可,所以這個人會被綁在椅子上直到死……怎麼可能,世界少了誰不是照樣轉?)。在這種情況下,高智商的人退而求其次依然可以生活得不錯,而低智商的人面臨的基本生活困境和壓力,則在大多數情況下沒有辦法「退而求其次」,因為已經夠次的了,沒選擇。
4. 為什麼我覺得高智商的人很多人都情商低?請仔細看這裡對情商與智商關係的解釋,我不再贅述了。
5. 這只是思考這個問題的一個維度,隨著各位思考問題的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會有不同,這裡就算做個科學分析的入門吧。Q:
聰明人是否更容易受精神問題困擾?
傻點更開心?
A:
先給結論:不是。
澄清幾個概念:
挫折容忍力:心理學上把經得起挫折而免於精神崩潰、行為失常的能力,稱為挫折容忍力。
智力:是在許多基本活動中都表現出來,且各種活動都必須具備的能力,一般能力的綜合也成為智力。
精神病學是醫學分支,注重預防、診斷、治療、轉歸和預後、預防 和康復。精神病大多是先天的。當然後天壓力、腦損傷等也可能導致精神病。
後天造成的精神問題,大多來源於生活中的壓力,有慢性的壓力,如長期疾病、貧窮、地位低下、被歧視、先天缺陷被長期嘲笑等等;也有爆發性的壓力,如喪偶、子女夭折、生意突然崩潰、事故致殘,等等。
就傻點更開心,與精神問題困擾其實關係不是很大,更多的是 挫折容忍力。所以我把題目理解為 聰明人對挫折是否具有挫折容忍力優勢?
挫折容忍力_CNKI學問
一、挫折容忍力受多方因素影響:
①生理因素。身體健康、發育正常的人,對生理上需要的容忍力,一般說高於體弱多病的人。精力充沛的人也比較能夠勝任各種工作。
②過去受挫折的經驗。挫折的容忍力是可以通過學習獲得的。過去經受挫折而善於積累經驗,就能提高容忍力。如果從小嬌生慣養,很少遇到挫折,或一遇挫折便逃避、失去學習處理挫折的機會,必然挫折的容忍力低。
③對挫折的知覺判斷。同一挫折的客觀情況相同,而因人、因時、因地會出現感受和判斷不同,因此構成的壓力和打擊也就不同。一個人認為是嚴重挫折,另一個人或他以後會認為無所謂。
④預見性高低。對未能預見的挫折,其容忍力相對較低。
⑤其他個人素質,包括價值觀、世界觀,性格、興趣、意志、耐心等,都與容忍力密切相關。
二、聰明人是一個空泛的定義。
如果你說的聰明人,是一個身體健康發育正常,能夠正面挫折不逃避,對事物有較好的知覺判斷能力,具有良好的個人素質,那麼,他其實不會更容易受精神問題困擾。
至於"傻點更開心"是處於一般人對特殊群體的想法,認為他們沒有太多的精神活動,停留在孩童階段的心智會讓他們沒有什麼精神困擾。
而實際上,無論是誰,都有自己的精神困擾,只是面對困擾的態度、處理的方式不一樣而已。
三、就常態而言,聰明與否與受精神問題困擾相關性不大。
80%的人,智力處於中等水平。不要去煩惱不相關的問題吧~
吶~開心就好~
曾經自認為聰明且思考過這個問題的人答一下。
一度自己以為聰明,因為在職場和工作中看問題能夠看到各種情況的成因、利弊,尤其是對於選擇,每一個選項的利弊都能分析的頭頭是道,朋友經常來找我求助,我每次都是把利益、關係和可能的後果一說就完事了,讓朋友們自己選。
然而,當我越來越多自己遇到選擇的情況下,我突然發現自己很難做出選擇,因為每一個選擇的壞處我都看的清清楚楚,我貪心,任何一個不好的影響我都不想承擔。而且,我的確比其他人更容易意識到事情的壞處。這個時候我才知道,我並不是聰明,而是自尋煩惱——我在不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情況下,這些所謂的聰明沒有任何意義。而我長久以來就有選擇恐懼症,這個毛病日益明顯。
現在的我努力在面對各式各樣的選擇,不逃避,並努力讓自己儘快做出選擇。當我在能看到方方面面而做不出選擇時,我承認自己並不如那些簡單但能自如做出選擇的人過的快樂,我白白的為自己增加了煩惱。但是現在,慢慢的我能夠根據情況做出自己的選擇時,我覺得能看到事情的方方面面並不只有壞處,這是能夠幫助我做出更好的選擇的。
所以,如果真的感覺到煩惱,那真的不是聰明。我想我們努力的目標,也並不是聰明,而是具有能根據自己情況自然做出選擇的智慧。反駁 @程毅南 的答案。
我只針對「智商高的人,情緒穩定性較強」和「高智商的人在生理上就具有較高的情緒強韌性」兩個結論進行反駁。同時回答題主題目補充的問題,至於題目中的精神問題,不班門弄斧,請臨床心理學工作者進行回答。
事實上,這個問題可以簡化成認知與情緒的關係,更準確的是,認知是否在情緒生成和調節中產生作用。這個問題的答案就非常清晰了,答案是不知道。
情緒的認知-評價模型是認知心理學喜聞樂見的理論,在這個模型中情緒的生成和調節需要認知起到決定性作用,這樣就可以將情緒納入認知心理學研究的範疇。這個模型的核心是評價,也就是對環境進行評價,對生理信息進行修正。這決定了,信息處理的效率越高,情緒生成越準確,對生理信息和環境的雙重調節越有效。如果存在這樣一個進程,確實需要前額皮層的加工。當然,這裡的信息處理效率更多的指向環境信息,而不是文本信息,和現有的對智力的定義和智力測驗的側重是有所出入的。顯然不能說,數學能力很強的人,環境信息處理能力很強;但是可以說,戰場經驗豐富的人,或者更好的銷售人員,環境信息處理能力很強。我們不能確認這樣的人是不是智商高的人,不過在有些時候,我們還是願意稱他們為聰明人。這些人的前額皮層的信息加工能力肯定不會明顯高於一般人,至少不會長時間活動水平高於一般人,在前額皮層之外,杏仁核、前扣帶回等腦區事實上也是常見的解釋。不過不會有人把杏仁核、扣帶回這樣的腦區和智商高聯繫在一起吧。所以認知-評價模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智商高,部分意味著情緒穩定、有效、調節能力強。
更重要的是,認知-評價模型不是解釋情緒生成的唯一模型,甚至也很難說是最主流的模型。其他的模型對於認知的態度顯然就沒有這麼友好了。
基本情緒模型認為情緒是「杏仁核-恐懼」這種直接的聯結生成的,現在流行的微反應就是這種理論的應用實踐,顯然在刺激-反應傾向出現之後,沒有什麼可以調節情緒。這個模型不需要前額皮層的參與,也不需要認知的介入,不需要信息處理的能力,也顯然將智商和情緒分離開,認知(智力)是認知(智力),情緒是情緒。基本情緒模型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智商高和情緒完全無關。
社會建構模型認為情緒是社會關係的產物,是沒有獨立的腦迴路的。這個模型將個人的認知能力完全拋棄,由於這個理論的支持者都是激進的建構主義者,認知同樣是建構出來的,智商既不穩定,也不能通過高低來形容。顯然,社會建構模型:既不承認智商的高低,也不承認情緒和認知的獨立存在。
心理建構模型相對複雜一些,在研究情緒的時候既強調生理狀態的作用,又強調腦功能的作用,既強調當下對環境的處理,又強調對經驗的再體驗。然而,這種模型在近年的研究中持有的是認知情緒一體化的傾向,對於情緒的解釋也傾向於全身、全腦激活,而研究的重點更多的集中在情感層面。而這個層面的研究,也傾向於情感對注意和認知的影響。所以如果一定需要心理建構模型得出一個結論,那可能是:情感穩定性好的個體信息處理能力更好。雖然相關關係沒變化,但是因果相反。
總的來說,很難確定智商和情緒之間的關係,有關係還是沒關係,誰影響誰,而且也不能排除家庭環境、成長經歷的中介作用。至於是聰明人還是傻子更容易有相對更穩定、有效、更容易進行調節的情緒,因人而異。在排除社會建構模型,其他模型都認為,情緒能力和認知能力在有能力看懂這個回答的人群的個體中都穩定了,如果我們希望自己有更穩定、更有效的情緒,不要抱怨自己太聰明,也不要寄希望於自己變聰明。情緒問題僅僅是情緒問題。
本來想逐句進行反駁的,不過確實沒有下手之處。如果有能力的話,盡量使用準確的學術用語會更好,至少在談論情緒的時候,可以區分情感、情緒和感情。如果不是很擅長的話,請不要過於言之鑿鑿,尤其在這種學術界遠未達成一致的領域,減少一些回答的頻率或許會更好。謝謝。就到這裡。
另外請點反對的講一講原因可以嗎?我沒有關評論。
首先說答案:是的。
原因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我們對精神問題的評判標準的主觀問題,二是名人自身的問題。
首先第一個,在心理治療中,我們評判精神問題的標準中,有許多方面都是非常主觀的——其中有一個重要的一條,即其行為是否異於常人。但是我們知道,異於常人這一標準本身歸咎的社會因素和情境因素,並且由我們自己去判斷。舉例來說,在阿拉伯國家中,女子蒙著面紗被認為是一種傳統的,甚至是規定的,但到了我們國家,很可能被看做怪異的、甚至是不能容忍的。這種習性的東西,被文化因素和我們周圍人的因素牢牢限定住。因此基於這個標準的評判本身帶來的主觀性是非常強烈的。行為藝術在我們國家很可能是被禁止的最多的東西了,另外,某些異於常人的「天才」也很可能被周圍環境所扼殺。
另一個標準是機能失調,即患者本身無法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甚至不能正常的行動。這也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標準,在大多數人眼中的組成部分,不一定會被某些人所接受。比如,中國的韓寒。這是一個很標準的例子。
最後一個標準是痛苦。即患者保有痛苦的感受。我覺得這個標準是所有標準中最合理的一個,但它裡面本身也擁有很大的主觀性。不同人對於痛苦的承受度是不同的。有的人給我們的感覺是非常痛苦,我們認為他需要一定的治療,然而,也許我們本身認為的這些痛苦,對於他來說習以為常。中國莊子妻子死了,卻大笑著放聲而歌,就是一個最明顯的例子。按照目前精神病的標準,他無疑是最標準的一個。
說了這麼多,是在指出,精神問題的確立是一個很主觀的判斷。羅森韓恩做的一個探討精神病的標準的實驗,他和幾位同黨裝成精神分裂潛入精神病院,來觀察護士和精神病學家是否能夠識別他是精神病人。結果顯示,工作人員並不能分清正常人與精神病人具體的差別。
我並不是質疑精神病的診斷問題,事實證明就目前發展來看,精神病的診斷仍舊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想證明:我們對於精神問題的理解本身帶有非常大的主觀因素。
而當我們的的這種主觀性代入到我們的生活中,這種對於輕微的精神病的判斷往往會有失偏頗。一個事實因素是:我們很難確定一點,一個人是究竟是輕微的精神病,還是人格的原因。
比如,一個人究竟是輕微的抑鬱症,還是他本身的性格就是抑鬱質的性格特徵。這需要對他的生平及整個精神狀態進行很全面的分析,而且判斷並不一定準確。
第二個問題是名人自身的問題。
姑且先談談某些天才的問題,所謂天才,是指在「智力」某一方面異於常人的人。這種差距,會隨著後天的鍛煉而變大。那麼此時,天才們往往面臨兩個問題:社會壓力及自我危機。
社會壓力來著於與他人行為的不一致性,不能從眾的壓力,使得他們如同生活在聚光燈下一樣。自我危機則是指,「自我認同」需要社會「確認」的參與,天才普遍的一個問題在於能夠感知到的「認同感」、「尊嚴感等」缺失,自我概念建立及成長受到阻礙。
我個人覺得,這種矛盾,根源是無法融入集體中,從而產生的孤獨感和無依靠感,這負面感覺產生後,天才們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陶醉於自己領域的,希望做出成績來,又或者產生避世傾向。
這一點可以泛化到社會精英階層中去,這種「獨一無二」感使得他們面臨孤獨和無所依存感,只能求教於擅長的領悟中。
最後,我們發現成功後的精英的心理問題會不治自愈。其實,這是他們自我完善。在《學習之道》中,可以參看作者為了克服自我的注意力,自己的主觀錯誤歸因,包括自己的思維模式做出一系列的努力。在他們攀向成功的道路上,他們也在不斷調試自己,說到底,一切的成功都來源於心理和技術因素的勝利,如果心理因素不過硬,遲早跌下去。所以,留下來的往往都是經歷了很多心理波折的,並成功克服的人。
最後總結一下,正是因為我們觀察的主觀性,及由於社會壓力使得天才們自身問題,使得名人總是出現「我們眼中的精神問題」。
聰明人更愛抽煙、喝酒、嗑藥
IQ&>125的孩子比IQ&<75的孩子吸毒的可能性高出0.3個標準差
人們通常認為,聰明人具有智慧,按理說人生應該活得比笨人好。然而近年來的大型追蹤研究顯示,高智商人士比低智商人士更容易使用毒品等精神活性物質,說明聰明人也可能做蠢事。
英國的「國家兒童發展研究」在排除了性別、家庭背景等因素後,發現高智商兒童比低智商兒童更容易在長大後吸毒,包括大麻、可卡因、海洛因、冰毒、搖頭丸等精神活性物質。研究還發現,兒童的整體智力水平與長大後吸毒存在明顯的關係,「非常聰明」(IQ&>125)的孩子比「非常愚笨」(IQ&<75)的孩子吸毒的可能性要高出0.3個標準差。美國的「國家青少年健康縱向研究」亦發現類似規律。
人類使用大麻、可卡因、海洛因等精神活性物質的歷史並不算長。資料顯示,人類吸服鴉片可追溯到大約5000年前,據說中國的神農氏在公元前兩千七百多年前記錄了大麻的藥用功效。化學類毒品需要靠現代技術製作,在起源上就更晚了——1806年,人類從鴉片中提取出嗎啡,可卡因和海洛因分別在1860年和1874年問世。英國倫敦經濟學院的進化心理學家金澤智推測,從進化上看,煙酒、毒品等精神活性物質是人類遇到的新鮮事物,高智商的人比低智商的人更容易去嘗鮮。但是,這些東西對健康的危害巨大,換言之,聰明人也會做愚蠢的事情。
(編譯 伍君儀 轉自伍君儀透析英語的博客聰明人更愛抽煙、喝酒、嗑藥_1264366955_新浪博客)
我僅將題目理解為聰明的人不快樂這一層意思來回答。
因為在過去的一年裡自己過得非常不開心,對此問題有一些思考。我沒有學過心理學,只是自己的一些猜想,斧磚之言,聊供參考。
我有兩個思路,
其一,聰明的人慾求得多(從而對自己的各方面要求也高?=完美主義=不快樂?)
梁漱溟在一本小書《朝話》中談到過聰明的人不好過,據我印象至少有兩次:
假如此人是資質很平庸的,他自己內心的矛盾衝突或許少;這個意思就是說他還好辦。若是資質
很聰穎的人,他自己有點才氣,其問題就越複雜,越難辦!雖然他才氣有,聰明有,但怕他私慾也比旁人盛,比旁人多。大概有聰明的人,好出風頭,愛面子,對聲色貨利等等,格外比旁人貪,格外比旁人求;這是他斬不斷的病。本來他要強的心也比旁人明白,可是他為壞的心也比旁人高;如果內心不澄清,認不清楚自己,這時他心裡一定有很多問題。
越聰明的人,越容易有慾望,越不知應在哪個地方擱下那個心。心實在應該擱在當下的。可是聰明的人,老是擱不在當下,老往遠處跑,煩躁而不寧。
其二,聰明的人執著於世界、人生等大問題的探索。
這個方面的例子很多,比如很多知友提到的《美麗心靈》的納什。我想到的是更為理論的。大家都知道,加繆在《西西弗的神話》中提出了「荒誕」這一概念。該書認為,荒誕感來自於人和世界的分離,而這種分離因為人是理性的又不可以被取消(理性一定要探索世界),所以荒誕才使人痛苦。(此處均非引述原文,並且是照我對該書的理解,如理解有誤,望知友指出。)
然後我再舉一些事例。
第二個方面,我大學有一個舍友非常聰明。就是我在某一個回答下面說他三國殺內奸勝率50%的那個(其實後來也沒有那麼高,好吧其實我也有40%)。這人智商可能高出周圍同學一大截,他們班很多同學抄他高數作業。然而這人常常失眠,我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說總是有太多問題可以想,而且問題總是「無邊無際」。雖然我沒有問過他想的問題有沒有什麼世界人生等大問題,但想來不會少。這人睡不著的時候,就開始用手機看糗事百科,直到對每一個笑點麻木。這人還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的心算手機號碼乘以手機號碼,用以催眠。
但是!以上思路只是一種可能性。或者說,聰明在導致不快樂的過程中的確是一個因素,聰明是否直接跟急功近利、愛慕虛榮有因果聯繫呢?但是的並且,假如我們對聰明進行量化,一般水平算60分,我這種水平算65分,我舍友的水平算75分,往上還有80、90、95分,是否在60分以上80分以下的人的聰明,尚且達不到熟練駕馭自己聰明的程度?(從而產生煩惱)而只有上了80分的聰明才能夠運用自如?(從而超然自樂?)
又或者,駕馭自己智商的那個部分,真的是叫做「情商」的那個東西?
1994年英國精神病學雜誌有一篇對292個世界級名人的研究,發現,絕大多數人表現出了精神病性癥狀。
對於這個事情我是這麼理解的:
演算法和架構越複雜,出現BUG的概率就越大。
電腦總是會比計算器更容易出問題。關注這個問題的人會不會更多的覺得自己是聰明人?
大概又寫了一個無人問津的答案。
——————————————————————————
此問題的話題僅為「心理學」與「精神疾病」,僅從此處考慮,基本贊同程大牛的答案。而好多知友舉了許多例子從別的角度反駁該答案,只不過有些人的論證實在簡單粗暴。我腦袋一熱,也來寫點東西。
首先還要像某匿名答案一樣討論聰明的定義。按常人思維邏輯來說,聰明的適用範圍是很廣泛的。有人解決數理化難題算聰明,有人對語言極有駕馭能力算聰明,有人為人處事老道圓滑算聰明,有人分析問題解決困難有條不紊也算聰明。這些聰明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聰明中的一部分,但上述聰明基本都不會帶來精神疾病。
從程大牛的答案來說,各行各業的精英由於智商高情商高之類的,控制情緒能力強,所以不易得精神病。
的確如此,但是,這些人都有一個相似之處。他們的聰明都體現在對人類已有知識或技能的學習,掌握,應用上面。與大多數人相比,他們或許聰明,但是在他們之上,還有一批更具智慧更聰明的存在。
這些人才是由於太聰明而得了精神疾病。因為這些人都在運用他們的聰明他們的智慧去思考探索一些在當時條件不可解的或者是很可能永遠無解的問題。
最好的例子是哲學家。
古今中外大哲學家,大都活在痛苦之中,因為他們都在思考一些很可能無解的問題:人存在的意義啦,生命啦,時間啦,認識世界的可能性啦,等等等等。
他們很聰明,所以他們思考到了人類認知的邊緣。突破局限的任務是他們的。
倘若有所突破了,收穫名聲與榮譽,但陷入下一個未知的問題繼續痛苦,史上留名的哲學家大都如此。
而若終其一生也沒有突破的,如大部分沒有多少名氣的哲學家,只能忍受問題無解與毫無進展的雙重痛苦中。
有個關於哲學家的真實笑話:哲學系裡,學得第一好的都自殺死了,學得第二好的都瘋了,剩下的學生便成了各哲學系的教授。
學哲學而沒有心病的人,絕大部分人都迴避了無解的終極問題。想不通所以不想嘛。所以有人提倡大智若愚,看得太清楚也並不太好,傻傻地開開心心地過一輩子就行了。
這種心態很好,但不利於哲學的發展,哲學史的發展是先哲們用血淚與生命譜寫的,如果沒有人再願意為其付出,哲學也就沒有辦法發展了。
同樣的道理適用於其它領悟。
牛頓早年科學成就碩果累累,但迷戀鍊金術,晚年醉心於神學。
許多有卓越成就的科學家,都有晚年失節的情況,因為在特定條件限制下,科學發展到達極致,難以突破,很多實驗現象無法解釋,只好用神學來自我安慰。
可想而知,他們應該是相當痛苦的。
愛因斯坦研究相對論和量子物理時也是如此,至死也沒有得出他所希望的結論。
也許你會覺得他們很樂觀,很幽默,活得也很開心,不過那只是表面吧。當他們思考他們領域裡的終極奧秘時依然是相當痛苦的。
劉慈欣的《三體》看過沒有?看過的應該知道我在說什麼。《三體》裡面的科學家,由於發現物理學已無法發展而選擇自殺。
再比如文學,許多有些聰明的作家,寫寫網路小說,寫寫言情。不是沒有高手,但這種高手每個時代都有很多,沒有多麼特別特別,大部分也沒有精神疾病。
但是,那些各個時代胸懷天下,關心民生疾苦,關心民族國家的大師大家們,個個都是痛苦的,個個都有精神問題。
所以有詩人自殺,有作家離家出走,有作家痛苦一生。
要例子嗎?太多了吧。眼光不要那麼局限,一想都是外國人。李白杜甫算不算聰明,李白杜甫的精神問題還少吶?曹雪芹也是吧?誰敢說曹雪芹不聰明。
中國史上留名的作家名家大部分都挺痛苦的,也很少有不聰明的。
通觀整個世界史,這些人也有很多很多,沒有必要一一列舉,小學生也可以舉出一大堆的。
也有怡然自得的隱士之類,大智若愚的賢者之類,但大多數人都是選擇迴避了那些頭疼問題所以得了清閑。這涉及人生觀等話題,暫不討論。
同樣的,在藝術方面稱得上聰明的藝術家也一樣,還有社會革命家,環境學家,宇宙學家,等等各種各樣的領域裡的頂尖人才。太多太多了,我也不過是有些皮毛的了解罷了。
這些個聰明人,當然比常人眼裡的聰明人更加聰明。但是,所有選擇直面難題的這些聰明人大都有精神問題。他們都很痛苦(當然你不能要求人家時刻都保持痛苦)。
而相對不太聰明的卻又比大多數人聰明的聰明人,只需要享受更聰明的人的知識成果,卻不需要考慮他們承受的痛苦,僅僅需要處理在生活工作中尋常無比的所謂困難與問題,卻又可以獲得比普通人更好的生存條件。他們當然就不會有精神問題了。
所以說:
特別聰明卻又看淡人生的人幸福;
比較聰明而又性格樂觀的人幸福;
不太聰明但又衣食無憂的人幸福。
這個世界,
需要人保證世界基本的物質生活條件;
也需要人維持整個世界的正常運行;
還需要人忍受永生的痛苦,不斷追求更高級奧義,為人類的發展做貢獻。
當然,
我也欣賞與世無爭看破紅塵的人,
我也喜歡追求自我活出精彩的人,
我也佩服甘於奉獻正直善良的人。
我尊重世界上每一個人,但我最尊重那些為全人類謀福利的痛苦的有精神問題的聰明的人。
所以說:如果一個聰明的人沒有精神問題,那麼我認為,他要麼,是選擇了迴避問題,要麼,是還不夠聰明。
不是的,我在精神科實習過程中發現心理問題和窮富,聰明還是愚笨沒有關係,它有可能降臨在每一個人的身上。
不過聰明人在哪裡都是少數都很顯眼,當然在精神科也不例外。反對排名第一,bug很多的答案。
長期壓抑也是造成心理疾病的原因。
唯智商論的時代早就過去。
強有力的情緒控制能力並不一定會給他的情緒帶來好處。
還有很好奇排名第一的答主怎麼看待情緒問題與才華有關的問題。還是覺得比較片面和偏激。
既然在美國留學,應該知道什麼是基本的critical thinking吧。
反對第一答案。強迫症和焦慮症只折磨聰明人,你不知道谷歌的工程師很多都需要服用精神類藥物嗎?大家不要看到美國心理學本科畢業,就覺得牛逼轟轟。
舉一個反例足以使排名第一的答案站不住腳,嬰兒會受精神困擾嗎?
應該是敏感的人更容易受精神問題困擾。
對任何一個問題,都有100種解法。 任何別人的一句話,都有100種回答。 你說是什麼感覺。
記憶力更好的人更容易精神問題的困擾。in my opinion.
羅素說過:這個世界最大的問題就在於,傻子和狂熱分子對自我總如此確信,而智者的內心卻充滿疑惑。
沒實驗,沒數據,就yy文,釣了一堆自以為高智商的人進來看,點贊後,就登上了知乎頭條
確實如此,聰明的人想得多。
推薦閱讀:
※如何通過自學考取心理諮詢師證?
※冷愛是誰?
※抑鬱的你可曾羨慕過別人的生活?
※先不談那些假大空的,光是午飯後不午休怎樣保持充分的精力幹活兒就值得探討……一見到書本就犯困星人傷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