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不同分支之間存在「鄙視鏈」嗎?原因是什麼?


即使是同一專業的分支,有時候也隔行如隔山。以前就遇到過一場年會,前半場一群人講工作記憶和感知覺,同行們踴躍發言,中間休息過後,換上了語言組,於是某部分人紛紛退場了……隔山了之後因為認識不足所以產生偏見還是挺在所難免的。

我的專業是認知心理學,基本上還是以行為實驗為主,壓軸的時候會用腦電或者核磁,以表示「我們不但探討了心理機制還上升到的神經機制」這種追求高大上的上進狀態。但是我自己會非常非常崇拜實驗設計巧妙、結果簡潔明了的研究。

那麼以這種標準來說:

  • 核磁共振和腦成像受限於設備和數據分析,往往會採用行為實驗中非常簡單的範式,也就意味著在實驗設計上不怎麼費勁,比較偏重後期分析。
  • 社會心理學連帶具身認知這一類有時候給人感覺玄之又玄。首先,一旦上升到哲學範疇,其他人就雖但厲了。其次,社會心理學的實驗研究能不能符合預期,運氣的比重無法忽視,總有種結果「顯著我幸,不顯著我命」的意味,有時候看到別人的結果好漂亮還會內心默默酸葡萄「有種你重複一下啊」。還有,這類研究往往涉及複雜現象,如果嚴格控制條件,生態效度就太低,如果想要生態效度高一點就往往要犧牲一部分實驗的嚴謹,也即是不控制某些對我們來說無法直視的額外變數。年會的時候,聽社會組的報告,不知道有多少認知組的老師欲言又止啊……
  • 測量方面,發放問卷這件事……當然非常辛苦,顯然數據分析的過程更加重要。
  • 心理諮詢……我會告訴你非諮詢方向的心理專業其他人中有那麼不小的一部分在聽諮詢老師海侃的時候,除了偶爾記起來「哦!這個XX好像某課上講過」這類,反應上跟非心理專業的人一樣一樣的么?

以上基於一個總是在做認知行為實驗的學渣對其他方向的吐槽,你看只要想要吐槽,總是能找到槽點的。但是如果真的做的很棒,大家都能看得出來的,嗯(⊙_⊙)。


話說,我有個同學的方向是應用心理學,具體方向大致是消費者行為XXX,主要的研究手段是發問卷和做訪談。有一天她問我是不是不幸被調劑到認知方向的,我表示這是我自己的志願,然後此人大吃一驚:這麼枯燥沒意義純粹浪費錢的方向,也有人主動願意做?!


我感覺是有的。鄙視的方向倒不是具體學科的,主要是研究方法上的。一般偏自然科學的會瞧不上偏人文科學的,偏基礎科學的會瞧不上偏應用科學的。在心理學裡,用fMRI之類的精密儀器做腦研究的,會瞧不上純粹做行為認知實驗的,做行為認知的,會瞧不上做問卷調查的,做問卷調查的,瞧不上沒有數據腦補意淫的。
簡潔版:神經科學&>認知行為實驗&>問卷調查&>腦補意淫
這個排行榜也解釋了主流心理學為什麼離大眾生活這麼遠。大眾生活太複雜,解釋還得靠腦補啊。
瞧不上的主要原因,心理學一直是人文科學的命,自然科學的心,覺得自己研究的東西越客觀就越高大上,不惜對人複雜性視而不見,喜歡把人還原成一些大腦神經元的活動。
另外,通常這個鄙視鏈中,排後面的看不懂排前面的那些領域的論文,排前面的能看懂排後面的。
想想都是淚。博士的時候我其實還做認知行為,排名還挺靠前的,被我鄙視的一堆。畢業後做了心理諮詢,一下子墮落到腦補意淫類了。我們做心理諮詢的,同行內已經沒誰好瞧不起的了,只好瞧不起樂嘉老師、陸祺老師和喜歡星座八卦的初中女生了。


鄙視鏈無處不在。
在dota人眼中,玩lol的都是小學生,菜得摳腳。
在民謠文青眼中,萬青和馬頔之間差了100個李志,逼格碾壓。
在周立波眼中,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你是喝咖啡的,我是吃大蒜的。
以及互相鄙視的同城大學德比,我旦與你交,我科與你武。
數不勝數。

鄙視的意思是,不拿正眼看你。這是一種情緒的表達,它以傲嬌的姿態、輕蔑的語氣和瞧不起的眼神,將對方壓低到登不上檯面的地步,顯示出本人天下第一,唯吾獨尊。被鄙視的對象,常常因此心生自卑與怨恨,然後去鄙視比自己更低級的對象。
錢鍾書先生在《圍城》里說,在大學裡面,理科生看不起文科生,外文系的學生看不起中文系的學生,中文系的學生看不起哲學系的學生,哲學系的學生看不起社會學系的學生,社會學系的學生看不起教育學系的學生,教育學系的學生沒有學生可以看不起,只好看不起自己的先生。
心理學圈子裡也有鄙視鏈,這毫不奇怪,儘管心理學會研究「鄙視」這種行為。

(1)
心理學發展史是一部鄙視史。
精神分析說: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性驅使的。我們要深層分析人的潛意識。
行為主義說:憋整那些沒用的,心理學只要研究行為就行了。給我一打嬰兒,我能把他們調教成任何你想要的樣子。
人本主義說:大家不要吵吵,其實你們說的都有道理。但是,你們都忽視了人本身的積極性,我們更應該注重人的價值。
認知心理學說:

(2)
根正苗紅的學院派和自學成才的江湖派之間,素來存在著微妙的鄙視關係。
從普通心理學開始念起的學院派對從諮詢師三級開始考起的江湖派,往往嗤之以鼻。他們的頭是高昂著的,彷彿江湖中人都是半路出家的半吊子。
連spss都不會用的人,也配和我談心理學?
然而,大隱隱於市,江湖中有冒充大尾巴狼的三腳貓,也有有兩把刷子的厲害人物。
他們才是奮鬥在第一線,為群眾解決心理困苦的心理專家,而你們這些只是知道講看不太懂的理論和發沒什麼卵用的論文的書獃子。道不同不相為謀。

(3)
高校的鄙視鏈是這樣的:海外常青藤-清北-985、211-本科-專科-藍翔。很不幸,藍翔處在了鄙視鏈的最底端。也有人表示反對,認為藍翔其實是在最高端。

說個故事。
某日,路遇一男,腰挎一本《普心》。感覺遇到同道中人了,遂興緻勃勃前去搭訕,熱情問到:
-兄弟也是學心理學的?
-是啊。
-我也是。你是哪個學校的。
-××學院的。
-辣雞。
然後走了。

海外留學歸來的海歸,在西方心理學學術圈浸(xun)淫(tao)了幾年,不敢說心理學水平有沒有提高,但毋庸置疑的是,看外文文獻,比本土成長的心理學黨,自然要來的快一些。
「這個experiment的dependent variable ,即每個的trial的RT,大概在300至800 ms之間。「
」這裡有些reference是跟這個subject有關的,有興趣的話可以去scan一下。」
不過,留過洋的確實厲害,不服不行。國內心理學還是在跟著老外走。

(4)
受實驗心理學和認知心理學影響的理性派,言必及科學,自認為掌握了宇宙真理。對身心靈的雞湯心理學長期以來都是毫不留情,專門打臉,極盡鄙視之能事。
因為在他們看來,心理學是一門科學,而身心靈,還算不上科學。
鄙視歸鄙視,賺錢歸賺錢。身心靈派和雞湯一族對於理性派的鄙視從來都是充耳不聞,人家忙著掙錢,沒工夫搭理。

(5)
雖然搞諮詢的無法忍受搞學術的一臉鄙視的損色,但是他們內部,鄙視鏈也是長出了天際。
人本主義鄙視精神分析,你丫花那麼多時間去分析,往死里挖,我們只要注重人的價值就足夠了,我相信我的來訪者有拯救自己的力量,妥妥的。
精神分析鄙視認知流派,你們沒有深入潛意識,就在外圍打轉,分析來分析去,不過是冰山一角。
認知流派只好鄙視行為主義,天天就知道脫敏和暴露,把人不當人。
行為主義不服氣,瞄到了家庭系統,開始指責,你們天天整有的沒有的,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家庭系統表示莫名躺槍,只好鄙視起那些以心靈培訓為噱頭的傳銷,他們才是偽科學,破壞心理學名聲。
最後,各門派經人本主義大佬調停,表示從此以後,相愛不相殺,一致對外,共同鄙視星座,手相,面相,讀心和筆跡。

(6)
心理學學術研究界也沒好到哪裡去,鄙流涌動。
搞腦電的鄙視搞行為實驗的,搞行為實驗的鄙視搞問卷調查,搞問卷調查的沒得鄙視,只好去鄙視社會學、行政管理和教育學的研究去了。
只有腦電才是終極奧義,你們都是弱雞。
大家都是心理學研究方法,一起愉快地玩耍不好嗎?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誰跟你丫的是同根生。我們腦電是認知神經科學,不是心理學。

(7)
引用一句遲毓凱老師的話:研究上,搞心理的鄙視搞教育的,搞生理反過來又鄙視搞心理的;應用上,學心理的鄙視學思政的,學醫學反過來又鄙視學心理的...
這樣看來,心理學好像處在鄙視鏈中端。
不高不低。
最後,小編還是希望心理學界能夠友好的相處,和諧發展。

文:王小凡 壹心理原創團隊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wangpeng@xinli001.com


我在米國臨床心理學界看到更多的是互相鄙視,但是得聲明這不是普遍現象,只是看到的個別現象。臨床心理學PhD瞧不上PsyD, 覺得他們沒有任何科研培訓,PsyD瞧不上PhD,覺得他們臨床培訓比自己的少。臨床PhD最後選擇做臨床的被搞研究的鄙視,因為搞研究的覺得拿了PhD如此高大上,都應該去做研究指導臨床。搞精神分析的瞧不上搞認知行為的,覺得他們的理論太粗鄙,在學術圈內做認知行為的掌握了學術話語權鄙視搞精神分析的,覺得他們不科學......至於原因,我認為有兩條,想覺得自己更牛,想通過說自己更牛爭取更多利益。


前面有網友說:「簡潔版:神經科學&>認知行為實驗&>問卷調查&>腦補意淫」,並把其歸結為研究方法:「一般偏自然科學的會瞧不上偏人文科學的,偏基礎科學的會瞧不上偏應用科學的。」

我想這個問題並非這麼簡單。所謂心理學分支的「鄙視鏈」,其背後更深層次的是對該學科 科學性 的根本思考。為什麼在行外人(對部分行內人也一樣)看來,有些領域的人比其他領域的人顯得更加「高端大氣上檔次」? 這個問題的根本在於有一些領域的人認為自己比其他領域更加科學

因此,這是一個關於科學哲學的問題,涉及到什麼是「科學」,什麼是「更加科學」。在心理學成立之初,就有很多人質疑這樣的一個學科在科學範疇裡面站不站得住腳。關於心理學是不是科學,怎樣的心理學才是科學,這樣的問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有非常針鋒相對的論戰。有興趣的同學可以看看《唐鉞文集》一書前幾章的探討。

背景知識:唐鉞(1891-1987),字擘黃,原名柏丸,1891年1月7日出生於福建閩侯。心理學大師,心理學翻譯家。是一位心理學和翻譯並舉,成績卓越的學者。1914年入美國康奈爾大學學習。畢業後在哈佛大學繼續深造並從事心理學研究工作。1920年獲哲學博士學位。

關於心理學科學性的論戰,雖然已經告一段落,但是在這個學科一直都有這樣的「陰影」:如果你測量的方式不夠客觀,你很可能會被質疑為非科學。因此,這個學科一直都不斷在追求對於人類心理活動過程的客觀的測量方式。最開始是行為觀察,或者內省法,這種方式受到主觀的影響很大;後來演變出更多量化的測量方式,例如心理物理法,信號檢測論,問卷測量,甚至計算機建模等等。而隨著這個學科更加註重心理過程的生理基礎,許多動物實驗或者人類生理指標的測量也越來越普遍。從巴甫洛夫開始的條件反射行為研究催生了一大堆以動物模型為依據的生理心理學實驗,而最基礎的肌電、腦電記錄慢慢發展為今天非常成熟的事件相關電位的技術。近25年才發展起來的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讓大腦功能成像更加可行於便捷。這樣的研究方法,不斷地發展,最終的方向和目標都是要讓研究者獲得更加客觀的可靠的對於人類心理活動過程的記錄。可是,這種以「相關」為基礎的研究最終還是要服務於對「因果」的探討。因此,經顱磁刺激和電刺激的技術也就應運而生。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參考:目前已近於應用的探測人腦狀態的方法有什麼?

通觀整個學科研究方法的發展過程,我們可以對心理學不同分支之間的對比有更加清楚的認識。要知道,心理學許多分支所要回答或者思考的研究問題非常不同,因此它們所應用的研究方法也就各有所取。例如人格,行為觀察和問卷測量還是最為穩定可靠的研究方式;例如記憶,信號檢測論,計算建模和大腦功能成像能夠回答和解釋差不相同的研究問題。因此,研究方法本身並沒有必然的優劣之分,只是這個學科長久以來不斷被人質疑它的科學性,讓這樣學科的研究者產生了非常浮躁的想法:我一定要用更加客觀的測量方式,能用信號檢測論就不用心理物理法,能用計算建模就不用信號檢測論的那一套,能用神經科學研究手段的就不用計算建模等等。

這種對研究技術的迷思有意或無意地既推動了學科的進步和發展,但也讓這個領域的許多人固執於技術,而忽視了「科學」的真正內涵,更加催生了所謂的心理學分支的「鄙視鏈」。我想,對科學技術史略知一二的人都知道,對於一個學科,最重要的不是研究手段/方法,而是研究的問題。而研究問題通常是分不同目標層次的,有基礎的(basic),有轉化的(translational),有應用的(applied)。對於不同的問題和目標當然要選取最合適的研究技術。只要研究問題最終能夠得到解決,研究之間就並沒有因為「科學性不足」而有明顯的優劣之分。而真正的優劣,可能還是在問題的水平上

所以,歸根到底心理學不同分支的爭論或者「鄙視鏈」是一場關乎「什麼是科學」的爭吵。我的看法是技術本身並不代表科學性,真正的科學性在於研究問題和理論的提出。什麼是科學?科學無外乎一場理論相互競爭的戰場。越能夠進入論戰並且越能夠在論戰中生存下來的,就越有科學性。相反,那種提出個命題,然後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例如,「上帝是存在的」),科學性則大打折扣。從這個意義上看來,腦補意淫很難證實和證偽,略欠科學,問卷調查稍微好一些,但是也比不上認知行為或者神經科學的實驗。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在科學研究當中太重要了。沒有好的研究工具和好的研究方法,再天花亂墜驚世駭俗的理論或者發現都經不起事實證據的四兩撥千斤。
鄙視鏈的廣泛存在,也許只是因為被鄙視的學科或者領域還沒有準備好而已。


@想成貓的狗,我覺得這個問題必須@你一下啊。
可以講講,傳媒心理學這個庶出的孩子,是怎麼處於鄙視鏈末端的。
以及我這個傳媒學院傳媒心理學專業的人,遇上你這個心理學院傳媒心理學專業的人,怎麼在一次次的對話中,把自己鄙視的不要不要的。


本是同根生T_T


存在。搞認知神經的看不起做行為實驗的,搞問卷的看不起質性研究的。其實真真沒有必要。有本事讓這些鄙視別人的人來搞搞管理工作,讓他們利用心理學知識真管上一個團隊試試,估計沒幾天就歇菜了,說不定一個人也擺弄不明白。


我想各個學科都有吧。。
Big bang里sheldon明顯認為理論物理》實驗物理》其他理科》所有工程科學》所有文科。。
碼農之間各個語言程序猿也互相看不起。
之前看過一個笑話說:伺服器工程師看不起前端的,前端的看不起設計師,然後設計師去泡妹子了,留下了一幫傻比。。


神經科學——這尼瑪是生物學吧?

心理統計——這尼瑪是統計學吧?

變態心理學——這尼瑪難道不是醫學?

-------------------------------------------

能力測驗——人太多了,選人要用,快編!

成就測驗——人太多了,選人要用,快編!

-------------------------------------------

人格測驗——挺好玩,挺準的,然後呢?

教育心理學——我看了你理論,我還是學不進去,還是拖延,還是粗心,咋辦?

管理心理學——原來公司能有這麼多中介作用和模型啊,可我還是不知道怎麼管下屬,咋辦?

人格心理學——原來性格好這麼重要,那我性格不好我該咋辦?

發展心理學——原來人類從生到死有這麼多因果,那我已經這樣了我該咋辦?

社會心理學——你實驗里這群人是這樣,可是我們這群人不是這樣啊,我該信你的實驗還是信事實?

-------------------------------------------

心理諮詢——花錢找個知心姐姐聊天,知心姐姐說這麼多錢只能聊50分鐘,而且需要多花幾次錢才有效果,怎麼辦,我是花還是不花?

-------------------------------------------

以上所有這些東西,不知道是以什麼樣的標準,被劃分為同一個學科。

這個學科是心理學。

(以上並非客觀理性全面的觀點,經不起仔細推敲,純屬調侃,不喜勿噴)


首先感謝題主,讓我了解了「鄙視鏈」這個概念~用百度娘上的一個關於「電視鄙視鏈」的形象比喻,它的結構是這樣的:
英劇&>美劇&>日劇&>韓劇&>港劇&>台劇&>內地劇&>泰劇……
稍微想一下我們就能澄清這個概念,鄙視鏈其實是由不同的群體的觀念組成的,仍以「電視鄙視鏈」為例,它其實是:
英劇迷(愛看英劇的群體)&>美劇迷&>日劇迷&>韓劇迷&>港劇迷&>台劇迷&>內地劇迷&>泰劇迷……
也就是說,追英劇的群體鄙視其他一切「X劇」;看美劇的又鄙視除了英劇以外的「X劇」;看日劇的鄙視除了英劇、美劇以外的「X劇」……最後倒霉的泰劇迷也許還能找到「印劇」、「菲劇」或者其他什麼的吧……

所以,在討論「心理學不同分支之間存在「鄙視鏈」嗎?」這個問題前,我們先確定要討論的主體是研究不同心理學分支的「人」,要了解的是這些不同的人是怎麼看待其他分支的。

在討論之前,我們還需要澄清「不同心理學分支」的定義。比如發展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生理心理學等,這些「分支」之間應該是不會存在「鄙視鏈」的,原因在於它們研究的對象不同——發展心理學研究個體的發展過程和規律,社會心理學研究個體和群體的社會心理現象,生理心理學研究心理現象的生理基礎。這些「分支」相互並不存在衝突,自然也就相安無事。
如果我們進一步把「心理學分支」的範圍聚焦到臨床心理治療的不同流派上,比如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這時分歧才凸顯出來,它們之間存在「鄙視鏈」嗎?至少它們的理論相互是有衝突的,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精神分析治療師會給行為主義療法「點贊」,也很容易理解認知主義的擁躉是如何對存在主義的觀點嗤之以鼻的。這些「分支」的觀點有比較強的獨立性和排他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會存在相互的「鄙視」。
那麼,這樣的「鄙視」存在鏈狀關係嗎?我個人不這麼認為。因為不同的臨床心理治療流派在不同歷史階段「各領風騷」,從精神分析到行為主義,再到認知主義……總是在一定時期內有一個流派佔主導,而沒有絕對的排名先後。近年來,更是出現百家爭鳴的狀態,大家達成「共識」的唯有「自己才是最好的」這一點,而其他流派誰先誰後似乎就沒那麼重要了。
因此,狹義的心理治療「分支」之間是存在鄙視情緒,但不存在「鄙視鏈」的。

P.S. 現在倒是有一個趨勢,就是大家似乎都不約而同的「鄙視」著精神分析,無論是對「無法證偽」的批評,還是「老掉牙」的挪揄,似乎都在把精神分析定義為「泰劇」那一檔的水準。不過有意思的是,在國內做心理諮詢的從業者里,精神分析還是挺有市場的,畢竟最早引入國內的「中德班」等培訓塑造了一大批現在還活躍在一線的諮詢師們,其中不乏在中國心理學會等組織中有話語權的人物。


任何行業里,這個都是存在的吧


引用一下物理老師原話:we are talking about real science, not psychology....


存在啊 心理諮詢估計就處於鄙視鏈的最底端。最高大上的應該是研究認知神經腦電眼動之類。做實驗的瞧不起發問卷的 學基礎的瞧不起搞應用的 還有學心理學的一般都會鄙視學教育學的,這點是我從老師們的話語中感受到的。


c程序員看不起c++程序員, c++程序員看不起java程序員, java程序員看不起c#程序員,c#程序員看不起美工, 周末了,美工帶著妹子出去約會了…一群傻X程序員還在加班!


不同學科對於問題的解釋層面不同,所以基礎心理學會有很多分支。每一種解釋都會有局限性,鄙視就是不同學科對於其他學科的局限性帶有偏見和態度的看法。


這就是爬山時人的狀態啊。

山頂的鄙視山腰的,山腰的鄙視山腳的。

都自認為自己的視野比別人的遠,自己的位置比別人高。


感覺任何專業都有鄙視鏈,心理學也一樣。
猶記之前借母上大人的光去旁聽一個國際心理學會議(本人對心理學只是略懂皮毛,但母上是這行教授)。
前面一個精神分析學派的專家大談特談夢的解析,一個很簡單的夢,硬要說成是那個20多歲做夢人對自己胎兒時期的回憶,把青石街解讀成陰道,把房子解讀成女性子宮,等等,然後大談特談人的潛意識對人的影響。
這位專家講完後,後面一個教授立刻對此嗤之以鼻,說了幾句話,雖然語言隱晦,但大致意思就是「弗洛伊德那套早就過時了,你這些所謂的分析就是瞎扯,現代心理學根本不興這個。。。不是我說,你所學的都是辣雞」,雖然沒明說,但意思肯定沒錯。
然後兩個教授就開始文鄒鄒的撕逼了。
我對這個的事情記憶十分深刻,在一個國際會議上兩個不同學派的教授居然就這樣公開撕起來,真是讓人嘆為觀止(此會議還有很多國外教授,戴著同傳耳機聽他倆撕逼)


我覺得不應該存在這樣那樣的歧視,心理學是探討人類心靈的學科,各個心理學分支是一種方法而不是目的,它們都是平等的,從不同的角度讓我們進一步地了解自己。這個世界需要不同的聲音,百家爭鳴,百花爭艷,我們才會不斷地進步。歧視他人的思想的人,只能表明他不能接納自己。


推薦閱讀:

如何真正地了解自己。?
如何評價弗洛姆?
如何消除對未來不確定事物的恐懼感?
為什麼人一脆弱就有談戀愛的衝動?
該如何走出自己身體有缺陷的陰影?

TAG:心理學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