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奧斯汀的小說價值何在?
就是說簡奧斯汀的小說的社會意義或者歷史意義(相對於藝術價值而言)在哪?可能好的藝術不需要這些附加條件,但是我覺得世界名著和經典作品的區別就在於前者還有超越藝術之外的價值存在。
一般認為,簡奧斯汀的小說一掃感傷主義文學的橫行,為現實主義作品開闢了道路。可是,奧斯汀集中諷刺感傷文學的作品是《諾桑覺寺》,但她最著名的作品(也是公認藝術價值最高的)是《傲慢與偏見》。可見,奧斯汀的作品的意義也不止於此吧。
不過,我倒是覺得,奧斯汀的小說更傾向於描述她理想的道德觀,婚姻觀和人生觀。她入情入理又十分細緻的心理描寫我也很喜歡。就是說,她的作品很理性,但是這樣就足以成為「人類的共同財產」了嗎?而且還經久不衰?看看《霧都孤兒》,作者也是英國的。雖然也沒涉及什麼宏大話題,可是起碼還描寫了驚心動魄的黑幫惡鬥。相比較而言鄉村愛情的話題就顯得過於平凡了吧。更不用說那些圍繞法國大革命展開的小說了。
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亦文章。
中學時讀過《傲慢與偏見》,兩年前又接觸了《理智與情感》,算是奧斯汀的兩部代表作。初讀時,我也與題主有相似的疑問:「這不就是最常見的言情小說嗎?婚喪嫁娶,有何可說?」但當我把自己置身於18世紀的大環境下,細心觀察,卻不得不為她的寫作所折服。
1. 語言價值
18世紀的歷史條件下,英語剛剛取代拉丁語不久,成為英國文化、藝術、科學領域的語言媒介。除開貴族與學者,大多數人對語言的掌握僅僅能到日常交流的程度,辭彙單薄、語法混亂的情況比比皆是。在文學上,以敘事為主體的小說地位遠不如注重文筆的戲劇與詩歌。而簡.奧斯汀的寫作,用詞精美、文法嫻熟,可以看作是女性教育、乃至平民階層文化的翻身,也奠定了「小說」這個文體在文學領域中不可磨滅的地位。
在奧斯汀的時代,智慧並不算是女性在婚姻市場中的優點,因此女性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奧斯汀本人也只在11歲以前讀過女子寄宿學校,之後便一直在家中父親的書房裡,靠大量的閱讀來自學。因此她能寫作,本就足夠驚人。而她的作品因為在當世匿名,被眾人懷疑是出自教養極高的貴族公子之手,也足以證明她的語言能力非同一般。
她喜愛小說,並曾在書中這樣評價「小說」這一文體:"It is some work in which the greatest powers of the mind are displayed, in which the most thorough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 the happiest delineation of its varieties, the liveliest effusions of wit and humor, are conveyed to the world in the best chosen language."
這段話是也她的寫作追求。此外,也是因為這精鍊的語言與豐富的內涵,她的小說成為了同時代優秀英文的標準。
2. 文化價值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a single man in possession of a good fortune, must be in want of a wife."
婚姻與愛情,是奧斯汀小說中不變的重心。然而除此之外,她的筆下還有更多的階級、禮儀、家庭關係、道德倫理等等內容。奧斯汀有一雙敏銳的眼睛,她對世界的知識來源於生活與書本,而她的解讀方式卻透露出一種看透世事的智慧。她冷靜幽默的筆觸把人性中唯利是圖的本質刻畫無遺,還有偏執、狂妄、冷漠和妒忌。如同《紅樓夢》,雖然看似是在講述一段無疾而終的愛情故事,但書中勾勒出的人情世故,更是一道好風景。
此外,由於她細膩精巧的描寫,我們也可以在書中追溯到那個時代的全景。以《傲慢與偏見》中的舞會一幕舉例,客廳中蠟燭的長度決定了宴會的時長,女孩們的禮服暗示著家庭的地位和財力,這些都是再微小不過的細節。而更重要的是,對於適齡的年輕男女來說,舞會是他們唯一被允許,甚至被鼓勵去親密接觸、試探、求偶的場所,可就在跳舞時,那些一顰一笑的挑逗與暗示也要掌握尺度,因為舞池旁邊的眾人都在密切關注著場上的一切,伺機蜚短流長… 這些都是小說中的魅力所在,就像《唐頓莊園》的精彩之處,在於還原了另一個已經消逝的世界。
3.精神價值
奧斯汀是個聰明人,過早地看透了上流社會婚姻的本質,但她不願成為這種利益交換的下一個犧牲品,所以以手寫心,一輩子都在追求真正的愛情。
她並非幸運的貴族小姐,多年的貧窮使得一門好親事顯得更加緊要,然而她和她的姐姐卻先後愛上了兩個赤貧的年輕人。她的戀情被迫中斷,姐姐的愛人也為了籌集聘禮遠赴印度賺錢,結果客死他鄉。奧斯汀兩姐妹不是不懂得現實,而是不甘屈從現實。她們拒絕了富有的求婚者,終於顛沛流離,單身過完了一生。
有多少作家筆下仁義,現實中翻臉無情?有多少人口中追求愛與自由,卻在現實面前低下了頭?我敬仰簡.奧斯汀,因為她不以愛之名欺騙讀者,為自己牟利。她的文章發自肺腑,做人和筆下的主人公一樣真誠。「如果沒有真正的愛情,寧可不要這樁婚姻。」這句話從她嘴裡說出來,我信。
PS:
去年一位簡.奧斯汀學者Dr. William Baker 來學校訪問,談話間他說這輩子有一半的時間都在研究簡.奧斯汀。我不解,問他:既然已經是過去時,還有什麼研究的價值?
他說:「戰爭可以過去,災難可以過去,但人性中的崇高與狹隘,對愛、尊嚴與自由的追求,永遠沒有過去時。」
順便推薦兩個紀錄片:
&
&
對於簡·奧斯汀,我很想用一句話來評價,叫「一地雞毛里的現實人生」。
因為實在很少能見到一個作家,這樣善於寫生活中各種雞毛蒜皮的小事,卻又偏偏少見斧鑿痕迹。像是巧奪天工的象牙微雕一般,人物布景,言談行止,皆在方寸之間,纖毫畢現。真的,你能想像一本書,從頭到尾都在寫生活中最最平凡的瑣事么?吃飯,交談,散步,社交……沒有動蕩的社會變遷,沒有宏大的戰爭場面,沒有身不由己,顛沛流離,沒有種種不可思議的巧合或是錯過……只是一些平常的人們,過著平常的生活,局限在一兩個小地方。然而故事依舊能夠自然流暢地展開,就像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都會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一樣。
簡·奧斯汀顯然深諳此道,她善於刻畫日常生活里的一地雞毛,然後輕輕巧巧地折射出她想要講的人生大道理。她的六部作品皆是如此,於細微之處見人心,在日常生活的描寫中塑造一個個鮮活的人物。故事的場景多半是相對閉塞保守的英國鄉下,人們聊天串門,閑來聚眾辦一辦茶會舞會。這樣說來,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在《傲慢與偏見》一開頭,賓利和達西的到來會引起左鄰右舍巨大的轟動了——不單單是因為這倆人是有錢的單身漢,而是生活實在平淡無奇,偶爾搬來個新鄰居便算得上是頭等大事——別的不說,好歹也能為好八卦的大媽大嬸們多添一些談資。
可是作者就是有本事把如此平淡的日常寫得津津有味,不會叫讀者覺得乏味,自然更無用力過猛的嫌疑,而是潤物細無聲地娓娓道來。比如說,對待愛情,簡·奧斯汀一向推崇「愛情與麵包兼得」這樣一個觀點,就像《傲慢與偏見》里的伊麗莎白,儘管她所處的階級地位迫使她需要找一個財產可觀的丈夫,但她也不會一味只看重錢財而非人品。在與達西從最初的誤解,到中間的偏見,直至最後的和解過程中,奧斯汀所寫的,全都是發生在兩人之間的種種細枝末節:跳舞,閑談,吵架,通信,偶遇……而就在這一點一滴的小事中,伊麗莎白對達西的人品有了完整而客觀的認識。
他們沒有經歷所謂的生死考驗,命運捉弄,就像世上大部分尋常的男女一樣,在奧斯汀的筆下談了一場溫柔從容的愛情。而現實中我們絕大部分人的愛情不都是如此嗎?你遇見一個人,然後與之相處,你觀察他的品行,無非只有通過他的言行舉止和各種小事。生活中不是處處都是「山無棱天地合乃敢與君絕」式的轟轟烈烈,俗世中的男女在相愛的同時也不會忘記去考量其他,比如身份地位,比如性情教養。現實是現實,可是唯其現實,才顯得真實。
又比如《諾桑覺寺》裡面,女主角凱瑟琳在一開始是個滿腦子充滿稀奇古怪想法的女孩子,因為小說看太多,所以忍不住對身邊的人和事都產生不切實際的幻想。說到這大約也有很多人要中槍了,因為像凱瑟琳一樣的人現實生活中也有,比方那些多看了幾部韓劇便幻想從天而降一個深情偶吧的人,便在此列。可是,作者一如既往地,堅定而從容地把這種心理一點一點擊碎。看完《諾桑覺寺》,會讓人覺得「童話里都是騙人的」這句話真是有道理啊,女主多看了幾本懸疑兇殺小說,便處處看男主家古老的住宅里似乎到處都藏著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結果探究來探究去(說白了就是作來作去),一無所獲,男主的父親勃然大怒。說白了,生活是生活,小說是小說,奧斯汀早就在這本書里告訴我們,別人編出來的故事,看看就得了,終究不要沉迷或者當真。好在凱瑟琳這一番撞了南牆,到底悟出這個道理來,也不枉奧斯汀苦心孤詣刻畫了她一堆的歪念頭餿主意。
還比如《愛瑪》這本書,就是寫了一個富家女長日無事,到處雞飛狗跳地給人牽線做媒的故事。一個不愁吃不愁穿還喜歡多管閑事的富家小姐,想想生活里,這種人是不是也挺常見的?不過就在愛瑪各種指手畫腳這對成那對又不成的過程中,奧斯汀成功完成了對愛瑪個性的改造。起初她十分瞧不上追求自己好友的羅伯特·馬丁,嫌他是個「農民」,都不願跟他講話;而且對於自己家道中落的老鄰居,也很是瞧不上。她自己熱衷於把別人配對,卻在別人熱心地操心她自己的終身大事時嗤之以鼻。說實話,這些個性都挺煩的。不過在身邊良師益友的幫助下,愛瑪倒也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處。一個本性不壞的小姑娘最後願意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道歉並改正,放到現實生活里,大家也還是會很喜歡她的吧。
就像前些日子大熱的《歡樂頌》一樣。其實《歡樂頌》也頗有些一地雞毛的感覺,五個生活在上海的女孩子,各有各的背景,各有各的性情,但都在努力地生活與奮鬥著。多少影評都稱讚它,因為它叫觀眾覺得演員們演的就是自己,沒有什麼驚天動地的癌症白血病車禍地震有情人皆是兄妹,就是平凡生活里的你我他。對於小說和影視作品來說,寫一地雞毛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大動蕩大場面或是其他的不尋常都容易抓住讀者和觀眾的眼球,吸引他們一心想知道後來發生了什麼,但偏偏那些最常見不過的瑣碎小事,以其過於尋常,反倒不好入手。可是一旦刻畫得好,會讓旁觀者產生深深的理解之情。也無須擔憂作品年代過於久遠,因為好的作品會穿越世紀,無論隔多久翻開,你仍能從中找到生活與現實的共鳴。
以上。鬥爭、革命並不是最普世的問題。但我們對待世俗和人生的思考卻是經久不變的。
大概是第一個公然承認錢在婚姻中重要性的女人。她的小說寫的不是愛情而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婚姻,美滿的交易,她的每一本書都是一樁計算精確的生意,《勸導》這本書稍微好點。
簡奧斯丁在我心中的高度和紅樓夢是一個級別的。
Marry for money or marry for love,this is a question.
簡奧斯汀也和自古而今的所有女生們一樣,想要有穩定物質基礎也想要心靈上的互慰,如果更兼有翩翩風度和卓然見識更是完美。
女子們總是以色誘人,然而文藝女子則更需要男人看透她們的外在,去真正愛上她們的心靈和內涵;然而,就像未成功的男子們拚命想讓女子看到自己的潛力一樣。兩者都是徒勞。
不知道能不能把奧斯汀和愛麗絲門羅做對比。除了她們都是女性,其他很多方面是不同的。
奧斯汀忠實的記錄了當時的風俗和人情;她的小說很難說是巨著,卻能經久不衰。
目前只看了兩本,PP和SS
原諒我只看到婚姻觀的方面,對於全世界絕大部分女性來說,marry for mony 或者 marry for love是困擾她們的一道難題,一直以來。
ps最近非常喜歡看她的書,看完再來補充。
----------------------補充的分割線-------------------------其實我在看她的書時,是當做少女漫一般的存在,雖然坎坷,但是看到的結局大都是美好的,這樣就夠了。
最喜歡《傲慢與偏見》。
抱歉我不是很理解題主的邏輯 沒有描寫一些所謂宏大所謂轟轟烈烈驚天動地的作品 就不能被賦予更高的價值了?
我覺得文學是豐富的東西 無論是敘寫看似平淡無奇的人或事 還是描摹宏大的宇宙 蕩氣迴腸的傳奇 都是可以寫得出神入化 表達出很美很深刻的東西的 承載著這些東西的或平凡或宏大的大的故事框架大的背景 不能說不重要吧但是絕對不是判定一個作品價值的根據
建議題主讀讀汪曾祺 讀讀村上春樹 尤其是多讀一些經典的英美短篇小說 代表性的喬伊斯的都柏林人 理查德耶茲的十一種孤獨 甚至海明威的部分短篇 直接讀英文原版吧 譯本翻譯腔太重 看看所謂平凡的故事能具有怎樣的張力 能表達出多震撼的東西 實在不行也可以去看看老友記 想想為什麼那麼些平凡人的平凡故事 也能成為屹立不倒的經典 。(微笑)
奧斯汀的小說有沒有客觀的價值,我不知道。我只是猜想,如果她知道自己身後,有這麼多人在論證,她是一位偉大的作家,她的作品被認為是傑作,保不齊她在墳里怎麼狡黠地偷笑,要是碰巧卡桑德拉在邊上,可有半天悄悄話要說了。
使命感和野心,有時能成就,有時會拖累。讀者呢,得有,但是不能太多,一多就掣肘,有了包袱,為了迎合,還怎麼寫得好呢。她就是寫著玩兒,寫好了,給親眷、給朋友看,等對方看完了,肯定還得讓對方猜,我寫的是誰。這種事兒吧,錢、楊肯定也沒少干,想想都覺得怡情。她寫的時候,就足夠了解她不多的幾個讀者。這一點她和專職作家不一樣,一是,她不用找一般讀者的最大公約,二是,她沒那個必要,讓人物說她要他們說的話,而不是讓他們自己開口說話。換句話,她就是寫一點小東西,像一葉小舟,不載荷嚴肅的東西,不兜售成套成套的意見,真的是很本分。從評價小說的角度看,可以說,她不說教,很自然。
但特別反諷的是,她所處的時代,又是一個文風繁縟的時代,拿得上檯面、眾口稱頌的是約翰遜博士這樣的文士。滿載著拉丁辭彙的列車,一經簡奧斯丁的侍弄,也能開出旖旎的風光。繁縟是經常,但也不是一味繁縟,要是天賜吐槽的良機,她也絕不含糊。毛姆和王爾德當然把這一傳統發揚了,我總嫌他們很多時候太刻意,為了說俏皮話而說俏皮話,為了顯擺聰明而說。要我打比方,奧斯丁的俏皮話,渾似一身黑紗戴孝的姑娘頭上一朵白玫瑰。多了就不值錢。
也許這麼形容奧斯丁很奇怪,我覺得她是一個很實在的人。說她很實在,不是說,她寫東西的時候沒有自己的好惡,而是說她會很實在地把自己的好惡和客觀的人物分開,分別記錄不同的人,怎麼做,怎麼想。她什麼人都寫,她喜歡的,她不喜歡的,她不挑食。但是把一個人物寫得很招人討厭,和直接把厭惡放進寫作里,是兩碼事。想想自己討厭一個人的時候,能夠有多少次,客觀地把這個人的所作所為不添油加醋地說明白,把他之所以這麼討厭清楚地交代,而不是只說這個人好討厭、好討厭,我想區別正在這裡。她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是一種化學試劑,各有各固定的化學特性,她摹寫人物的時候,就是忠實地寫出這些化學試劑之間的反應、變化,她在引號外時不常吐個槽的時候,又一變成了一個好脾氣的觀眾。這兩個身份,分別對應著一個清醒的觀察者和一個對自己誠實的人。而這兩種身份,其實也是兩根並行暢通的管道,有時人變得很偏激、很憤怒,只是因為後一根管道塞住了,所以只能從前一根管道走,於是主觀的情感扭曲了對客觀事物的觀察。
奧斯汀閱歷的狹窄和題材的局限,是一樁客觀的事實。她對國家大事和國際時事了解之有限,正如她對這兩者關心之有限。對於一個生活在安逸的鄉村、偶爾旅居倫敦的英國中產婦女來說,她的生活、她的現實就是家長里短。有時會無聊,看別人給她的書寫的序言,說某某學者試圖從她的小說中發現同時代發生的拿破崙戰爭,似乎還頗有斬獲。我反正是不清楚那學者腦子裡是怎麼想的,但我估計我現在怎麼想的應該和
奧斯丁自己的反應不會差太多……
沒有龐大的野心和宏大的寄託,是奧斯丁女性的身份決定的,確切說,是那個時代社會輿論對女性(而且是資本菲薄的女性)的期待。這種期待本身有殘酷的一面,嫁資菲薄的女性要知足,要守本分,不要指望跟大富大貴的人家聯姻,應該對所有有恩於你的人心存感激,最典型的就是曼斯菲莊園里的姑媽諾里斯。這種期待當然不公平,表現在小說中,又有些戲劇性和極端化,但是抽去這種期待的具體內容、僅保留對謙卑知足的推崇本身,我自己是覺得不錯的,換句話說,人永遠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好吧,我覺得我有點開始說教了,既然說了,那就再讓我說一句吧,幾乎任何讓人覺得自己很重要的東西,都是一些臨時性的東西,一些偶然的東西,因緣和合而已。與其說謙卑,倒不如說持平,在奧斯丁這。持平更多是觀點上的,倒不是說她真的百毒不侵。像那場傲慢與偏見里,伊麗莎白第一次去凱瑟琳夫人家做客,頭幾遍讀這場戲,我是挺佩服伊麗莎白,瞧人家多淡定,在瞅瞅邊上的兩個人,一個人連手也不知道怎麼擺了,一個人腆著臉就知道捧凱瑟琳夫人的臭腳,怎麼看怎麼沒出息。但以後再讀我才發現,伊麗莎白自己其實緊張得要死,她的鎮定是撐出來的,是一種理性的產物,是一種長期教養的結果(可以參照理智與情感里的艾琳娜)。這種持平的心態是奧斯汀作品的底色,底色初看之下不易察覺,但是無處不在,她對於人的動機的理解,對於人的痛苦的體會,對於命運無常的接納,反過來,她清楚,人的理解力、人的適應力,再怎麼樣,跟命運相比都是有限的,人是脆弱的。承認人之脆弱本身,已經讓人擁有了一種比通常的堅強更有韌勁的信念。哎呀,我又要黑毛姆和王爾德,尤其是王爾德,他滿腦子都是自己,否則他也不會那麼折騰擰巴。他們的東西讀起來也不會那麼矯情,當然毛姆有迎合大眾的成分,當然,誰知道那不是本色呢~哎,我又黑他了一下。
人來過這世界,喜歡過一些人,討厭過一些人,做過很蠢的事情,做過自以為很聰明的事情,看自己在那憤憤不平,看自己在那自鳴得意,看著自己低落,看著自己雀躍,既是荒唐可笑,也是同體一心,遲早是遺忘和塵土,什麼偉大和價值。文學價值和世事明理兼備,語言幽默,文筆細膩。於男女情感的描寫中處處體現著理性的光輝。另外就是三觀很正很現代。●▽●
love and relationship,簡奧斯汀早年十五歲時所寫,作者的文學功底和婚戀主觀窺見一斑
大學開始至今很喜歡簡,來說說為什麼有價值,一,在愛情價值觀的指導上,給女性寄予健康和積極的愛情觀的範例。二,雖然說傲慢與偏見一開頭就強調男鞋地位與金錢的重要性,但是這是反話。所以說,拋開愛情,也許作者對於理想的認知對於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不僅僅在愛情價值觀的指導吧。
我說傲慢與偏見的歷史地位類似金瓶梅會不會被摺疊?
有一本書叫《奧斯丁研究》的書,裡面都是歷史有名的大作家從不同角度評論奧斯丁小說的文章。看過之後,你會明白她的書為什麼能夠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有的人很喜歡將一些自己看不懂的名著跟一些三流小說相提並論。理由是自己只從裡面看出。。。。。好像說它好的人都是沒眼光之類的。可是,一本書特別是名著,你沒能看懂為什麼它被一些人那麼推崇,可能真的是因為你自己的水平不夠,而不是它本身的價值不高。 我敢說一本書能夠流傳上百年而不被埋沒在歷史的潮流中,無論你喜歡不喜歡,一定有它足夠閃光的地方。而這一閃光的地方一般都是文學方面。
要評論一本書的價值是真的需要有一定水平的。我記得初中讀紅樓夢,怎麼也理解不了這一本書為什麼是名著,為什麼有人喜歡?直到看過一些大家對紅樓夢的賞析然後自己又讀,才真正體會到它的偉大之處。
推薦閱讀:
※為什麼弗洛伊德和拉康說學習精神分析的最好方法就是研讀希臘悲劇?
※卡夫卡為什麼要叫卡夫卡?
※有哪些引人入勝、非常有深度的西方經典文學名著?
※莎士比亞的《仲夏夜之夢》究竟想表達什麼?
※關於莎士比亞的《暴風雨》的幾個問題?
TAG:小說 | 文學 | 外國文學 | 西方文學 | 簡·奧斯汀JaneAust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