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時候會去買薯片、買棒棒糖,從沒想過買水果,這是為什麼?
12-24
這個問題,有點刁鑽。想一想,卻好像是有這麼一個現象。
也許有這麼幾個因素在起作用:
大人買薯片、棒棒糖,通常是給小孩吃的,買水果是給大家吃的;
薯片香,棒棒糖吃法誇張,對小孩更有誘惑力;
家裡水果常有,薯片、棒棒糖不常有;
水果要削皮,小孩削不好,上街沒帶小刀,吃起來,要洗,路上也找不到水,不如吃薯片、棒棒糖方便。
既單獨邀我答,我就說一下,不知與你或其他人曾經有過的體會是否相似?
1,零食會有很炫的廣告吸引小朋友購買,而水果沒有
2,零食會有很炫的包裝,或者一些小禮品,而水果沒有
3,零食消費門檻低,1毛錢就可以享受(80後的酸梅粉),但是水果不行(誰會去買一個蘋果?)
4,常見水果的口味和吃法確實不如零食(我可不喜歡吃蘋果了)
5,小時候還沒有營養和健康的概念。
這個問題乍一看很刁鑽,仔細一想...涉及到很多「用戶體驗」相關的東西。我是這樣想的。
- 首先是購買途徑:棒棒糖等零食是大街小巷各種小賣部都能提供的,而水果基本要在水果攤才有,或許小盆友在嘗試了幾次想買水果卻沒有的遭遇後,一碰到要買零食的情況,條件反射都是棒棒糖類似的零食。
- 其次是購買方式:棒棒糖、薯片等零食都是單價/件(明碼標價),對於小盆友來說購買簡單,交易過程和結算方式都很簡單,單價*數量,而水果都是論斤兩賣,識稱結算這個交易過程對小盆友來說過於複雜。
- 最後是小盆友的人物特徵:小盆友生性好動喜歡多樣性,在他們的認識里,更傾向用同樣的錢購買多樣單價較低的零食,也方便在其他小盆友面前炫耀,而糖果、泡泡糖等正好符合他們對零食的需求。
由於以上原因綜合長時間導致,他們將購買零食定性為買棒棒糖等小物件。
因為水果爸媽會買,誰不心疼可憐的零花錢那。
再是小孩子對於薯片和糖的愛好遠大於水果,前者被禁,後者被塞著吃。
最後一句,垃圾食品,我的最愛。
我爸媽只會買水果,不會買零食,我只好自己去買了
買水果要過秤,比買棒棒糖什麼的複雜多了,小孩子搞不定,所以家長也不朝這個方向引導。
棒棒糖、薯片對於孩子來說屬於一種新異刺激,能夠促使他們的消費慾望增長。
因為家裡一般會備有水果,招待客人用。所以想吃水果的話直接吃就行了。
薯片、棒棒糖通常是給小孩吃的,因為這些零食不太健康,一般家裡不會準備好很多的。想吃的時候就得向父母要零錢出去買。
3A:acceptable,affordable,available.
願意買,買得起,買得到。
相對來講,糖果比水果更有吸引力,更甜更方便;價格也不高,到處都是。
買水果那點錢能賣多少呢,水果一般都是論斤賣的吧,所以不好買也不好賣。再者這些東西我覺得家裡的大人會去買的。
本質上就一句話: 人的本能就愛追求高熱量,這是進化給我們安在基因當中的,抵抗不了
因為不是東南亞國家 這些國家路邊買水果吃很常見
記得小時候幼兒園和小朋友一起拿著一塊錢去買了桃子吃
零食會通常以獎勵的形式出現,而且比較稀缺。
而水果在家裡是很常見的,家裡一般都會有果盤之類吧?
水果健康,常見水果家裡可能有,而且水果買 操作麻煩,而且又重;而棒棒糖 薯片這些 既是單個的,重量輕,方便拿 方便買,而且不貴。符合小時候的零用錢範圍。而且最重要零食解饞,水果超出零錢範圍,也不好和人分享 ,更不容易保存,還存在吃之前要清洗等多個步驟。
水果爸爸媽媽會主動買好然後鼓勵我們吃,零食棒棒糖神馬的他們又不會勸咱們來吃。。。
以我為例,從小家裡就勸著吃水果蔬菜,不怎麼讓買零食
結果就是,我現在不吃素,不吃水果。從小就哭著嚷著讓家裡人給買糖和小食品。
俗稱 零嘴兒
推薦閱讀:
※文身是什麼原理?會疼嗎?女的紋身大家怎麼看?
※如何準備一些精緻的野餐食物?
※非常厲害轉魔方的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感覺?
※為什麼有些央美畢業的還要去美國?
※為什麼中國人狂追「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