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持獨立的人格,找到生命的意義?

我知道這個問題很空泛、也很難,不求確切答案,只希望大家能真誠地交流。
對於茫茫宇宙,人的一生可謂微不足道。而我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被太多的因素所影響,從小所受的教育、主流文化的熏陶、媒體的宣傳……似乎都有意把我們引向某種價值觀。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之前的很多觀點是否正確。
而大家又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如何尋到生命的意義?如何保持獨立的人格?


謝邀。

疾風知勁草。如果覺得自己做人的原則是對的,保持與堅守,不在地位高低,只需要擁有小草般的品格。

前提是有自知之明,否則以錯為對去堅守,就會讓人迂腐。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明枯榮之道,知興衰之理。趨利避害,枯時避寒而求榮,榮時茂盛知有盡。生命由此生生不息,亦有綠滿大地之時。

不識此理,無生命,無解釋,也無從把握生命的意義。


忽略生命的意義,反而得解脫呢。


原創——原文發表於【壹度書會】微信公眾號。

保留所有權利,轉載請聯繫本人。

們一度以為,生活都在我們的掌控之下。不過驀然回首,耶?我怎麼在做這件事情?我怎麼成了這個行業的人?甚至是,我怎麼成了,這樣的人?

我們一度以為甚有自知之明,明白自己在做什麼,但回頭一看,自己的糊塗歷史讓「自知之明」毫無底氣;我們以為掌握著自己的命運,掌控著自己的生活,但想想,似乎無可奈何的時候也不在少數。


那生活,究竟是如何變成了如今這副模樣?那說好的幸福,如今又在何方?到底是何方神聖,在駕馭著我們的生活?知識?技能?智商?情商?人脈?事實上,我們的信仰,徹底駕馭著我們的生活


信仰 —— 我們的驅動程序,是什麼,又從何而來?

個人的任何行動,追根溯源,都源自內心的信仰。與宗教無必然聯繫。你若覺得,普天之下,如狼似虎,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你死我活的戰場,那你每天的生活就註定血淋淋——這,就是你的信仰;你若覺得,人之初,性本善,天下依然是好人居多,大多數人,充滿了愛的源泉——這,就是你的信仰;而你若覺得,人生就是一場遊戲,就是一場舞會,要盡情甩弄舞姿,酣暢淋漓,無怨無悔——這,就是你的信仰。而這,也就成了你的生活。


如同我們曾經深信不疑的牛頓三大定律一般,我們的信仰不可撼動。


而這一切,怎麼來的?


事實上,令人震驚的一大部分來自父母家庭,以及身邊的成長環境(包括學校),還有一部分,是路上撿來的。我們聽說,要「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要「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後來我們又聽一位成功人士說,要「像樹一樣活著」,而不要「像草一樣」;再往前一些,孟軻同志教導,「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被身心摧殘,蹂躪踐踏,頭懸樑錐刺股,然後方能牛逼;孟軻的同班同學莊子休同學,則表示,哥去玩泥巴了,你們慢慢嘮吧。


華夏文明五千年,文化瑰寶數不勝數,思想精華也自然百花齊放。與此同時,對東西方文明略有了解的同學,則明了其中的最大差異之一,在於「明契」與「默契」。所謂「明契」,即明白明了的契約,而「默契」,則是沉默的契約,沒有說明的契約。一個經典的例子,中國人送客時常用的客套話,「什麼時候再來玩噢」,中國客人點頭稱謝,轉身離開。而一個典型的西方客人呢?會立即問,「那什麼時候呢?」東西方文明的差異,如此可見一斑。

默契自然有默契的好處,然而對於生長在當代,深受各方文化耳濡目染的我們,有時卻是一種挑戰。最常見的,便是我們大多數人朋友圈中的兩個派別的巔峰對決,一方面催促著我們要「吃得苦中苦,方位人上人」,要出人頭地,要衣錦還鄉,要不怕死,要牛逼;另一面呢,則是瘋狂轉發「人都是要死的」,要「珍惜眼前」,要「無欲無求」,」要「四大皆空」,要怕死,要養生。我們每個人都無時無刻,生活在這兩種「哲學」的撕扯中,卻又渾然不知。


好,現在我們明白了。

  • 我們所謂的清晰或不清晰的信仰、信念,我們自以為獨一無二的處事原則、立身之法,真是我們的嗎?好像不是。

  • 我們自以為「想得很清楚」,「活得很明白」,而事實上,大多數時候,我們只是被庄三和孔二的思想,不斷撕扯著。我們真的明白,我們為什麼在做自己在做的事嗎?好像沒有那麼簡單。

怎麼辦?


作為一個對生活充滿好奇心的工科男HR,鄙人如是想。我們每一個成年人,都有責任,也有能力,花一段時間,靜靜地坐下來,想一想。究竟自己在做什麼,究竟自己是不是在做自己真正想做、應該做的事情,而自己又是為什麼做這些事情。


人類六大剛需 Six Basic Human Needs

Know what you do, but more importantly, know why you are doing it.

答這個問題,給各位提供一個思維構架(Thinking Framework)。前方預警,此思維構架僅供參考,如有人生事故,筆者概不負責。這個理論認為,我們每個人,每日每夜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為了滿足這六種需求(Need)的其中某些項,或者說,都是受這六種需求的驅使而為。

1. Certainty | 把握,控制,安穩感。

大多數人都有追求安穩,對局面有把控力的需求;願意為了追求不那麼完美甚至糟糕的安穩,忍受巨大的苦痛。所以我們死撐,隱忍,不分手;所以我們死磕,賺錢,不辭職。

2.Variaty/Uncertainty | 刺激,變化,新鮮感。

這是生活的彩虹,生活的煙火,生活的潤滑劑。每個人都有尋求刺激、品嘗新鮮的衝動,或少,或多。少,則患淘寶京東焦躁症,時時想著給生活添加一點新趣味,可愛至極;多,則註定是不旅遊不環遊世界不走遍千山萬水會死症的深度患者,娛樂至死。

3.Significance/Importance | 特別,重要,牛逼感。

每個人都或強或弱,有尋求特別之處,讓自己與眾不同的需求,讓自己變得牛逼的需求。用民間辭彙表達,裝逼是一種剛需。死磕性命於人世,要求聞達於諸侯所謂聞、達,名、利也。

4.Love/Connection | 愛,連接,親密感。

不言而喻,人之常情。你的衝動是人類繁衍生生不息的源頭,而你的矜持是人類文明的基石。

5.Growth/Progress | 進步,成長,自足感。

如歌唱的,每個人都希望,生活「越~~來~~越~~好~~」(各位自行腦補)。每個方面,我們的健康,心理,感情,事業,財務,都越來越好。

6.Contribution | 付出,貢獻,價值感。

大多數人,都有想為這個世界做出貢獻的願望。這個要區別於Significance看待,這裡指的付出、貢獻,不包括為了顯現自己的牛逼而做的貢獻,而是指純粹出於大愛的付出。為了參與感,價值感,與Significance有所不同的貢獻。


問題來了。佛家教導我們,做人萬不可「貪、嗔、痴、慢、疑」。貪字為首。確實如此,大多數人,無論做什麼,都無法滿足所有的需求,或者,至少無法在所有的時間內,滿足所有的需求。我們要做的,似乎只能是取,然後舍。取自己最珍重的,舍,可以退而求其次的。散裝英語叫,我們需要prioritize我們的需求。


駕馭生活的正確姿勢

Define your games in a winnable way.

論喜惡,對成功學有所耳聞的都知道,大師們最不願面對的,便是「運氣」二字。事實是,生活里無論如何,有太多不可控的參數。這也就意味著,如果我們把自己的生活、未來和所謂的成功,建立在這些不可控的參數上,我們中的一些人,會不可避免地落得一個可憐的結局。而理性的建議,則是告知我們,要把對生活的滿足感幸福感,建立在可控基礎之上。


參照六個剛需,就會很快發現第一點和第三點是很大程度上不可控的。


Certainty

如果一個人尋求生活百分之百的Certainty,那他的一生註定是悲劇的。因為連阿甘都知道,生活是絕對不會一成不變的,意外總是會發生。我們能做的,只是去調整我們對於這些意外和不確定的反應姿勢。

Significance/Importance

一輩子都要和別人去比較,是人生悲劇的源頭。誇張點的例子,如果一個人的畢生追求是要比所有人都「牛逼」,或者要讓全世界都崇拜,那這樣的人生也註定是悲劇的。當有人不覺得你「牛逼」的時候,你的整個世界都崩塌了,比如那些暴跳如雷,怒斥「你們居然不認識我」的某些微博大V。無論你怎樣「牛逼」,總會在那麼一些人眼裡,你,什麼都不是。財富,則是同樣的道理。

好消息來了。除了上述兩條,剩下的四條,都在很大程度上是可控的。


Variaty/Uncertainty

善用這一點,我們可以在不過分依賴物質條件的前提下,讓生活徹底改觀。去跑步,去跳舞,去唱歌,去打球,去讀書,去做飯,去爬山,去旅遊,去看電影,去談戀愛,去博物館,去當導遊,去學英語,去學日語,去學法語,去學希伯來語,去學冥想,去學雕刻,去學畫畫,去學做醬油,去學世界歷史,去學三大宗教,去落霞與孤鶩齊飛,去秋水共長天一色。There』s so many things we can do in this world, get a f*cking life!


Love/Connection

愛。哎,幾家歡喜幾家愁,而還有幾家,苦不堪言又上心頭。各位要問,這一點,怎麼就可控了。In what universe is this under control ? 事實是,孔夫子他老人家所言極是,愛人者,人恆愛之。簡單如是。想一想,對於大多數人,但我們在談愛的時候,都在談些什麼?你不愛我了,他不愛我了,全世界都不愛我了。我們談的都是要如何索取愛,如何接受愛,如何蹂躪愛。我們又有多少時間,在談如何愛他人,如何付出愛呢?Morrie臨終千叮嚀萬囑咐,The imporant thing in life, is to learn how to give out love, and to let it come in.


如果以上四點是我們與這個世界,我們與他人之間的恩怨情仇,那麼最後兩點,則是我們與自己,我們與心中的「上帝」間,最私密的關係,最隱秘的幸福。


Growth/Progress

我們的生活,我們的幸福,說到底是我們情緒的總和。我們大多時間處於正情緒,我們就大致是一個幸福的人;而我們若經常處於負情緒,我們可能算是一個不太幸福的人。而這些情緒里,我們常常忽略的,卻最根本的部分,是基於我們與自己的關係,我們對自己的評價。我們常常設定目標,卻又視若不見,我們內心渴望行動,卻又固步自封。我們以為眼不見為凈,殊不知這些行為在悄悄地影響著我們對自己的評價,在悄悄地內心種下不幸福的種子。

明白了這一點,要解開這個扣子,又是如此的簡單。讓你的生活的每一方每一面每一天都進步一點點吧,哪怕是一點點。成長和進步的喜悅,你會很快發現是如此的無可比擬。今天跑步一公里,那明天就一點一公里吧;今天平板一分鐘,那明天就一分零一秒吧。幸福就是這麼簡單。明白這點,你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匠人如神」,為什麼小野二郎的幸福完爆馬雲十條街,也就明白了為什麼——Goals are for losers. Progress equals happiness.


Contribution

在這裡所謂的Contribution,更多的是人類出於自我的救贖而付出的奉獻,而非「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的五毛大愛。「Living is about giving」,沒有人比Viktor Frankl在《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闡述得更清楚。我們越是忘我,無論是通過投身於一項使命,亦或是通過愛一個人,我們便越越接近人性,也就越接近於自我意義的實現。所謂的自我意義的實現,事實上是一個不可企及的目標,原因很簡單,我們越是想要實現自我的意義,越會與之失之交臂。真正的自我意義的實現,只是超越自我的副產物罷了。


與諸君共勉,去愛,去生活,去成長,去貢獻。

祝諸君早日對生活,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記:Viktor Frankl在《Man』s Search for Meaning》中關於人生意義的闡述原文。

「By declaring that man is responsible and must actualize the potential meaning of his life, I wish to stress that the true meaning of life is to be discovered in the world rather than within man or his own psyche, as though it were a closed system. I have termed this constitutive characteristic "the self-transcendence of human existence." It denotes the fact that being human always points, and is directed, to something or someone, other than oneself--be it a meaning to fulfill or another human being to encounter. The more one forgets himself--by giving himself to a cause to serve or another person to love--the more human he is and the more he actualizes himself. What is called self-actualization is not an attainable aim at all, for the simple reason that the more one would strive for it, the more he would miss it. In other words, self-actualization is possible only as a side-effect of self-transcendence.」

― Viktor E. Frankl,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相關閱讀

  • 《Tuesday with Morrie》
  • 《Man"s Search for Meaning》

關注微信號查看【更好的生活】系列

《(二)葛小梁談冥想》《(一)更好的生活》

微信號:yidushuhui


http://weixin.qq.com/r/IEjm-kbE0RuurQKd9x0y (二維碼自動識別)


樓主的假設是每個人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就會有獨立的人格。但是從前面的那個答案看來並不完全成立。即使我們找到自己的答案,認為自己就是為別人而活,那也不一定會有獨立的人格。首先需要知道什麼是獨立的人格,我認為從思想上不依附不依賴不寄生是首要重要的,如果一個人沒有自己 的觀點看法和立場,那麼存在感會相當虛弱,當然也許他能從中獲得生存的意義和價值。
曾經我對自己存在意義的定位是,做一個我所生活的世界的旁觀者,隔岸觀火,我看我思,因為與己無關,所以接納很容易。後來我認為要親歷其中才能更有意思,然後生命的意義就變成了經歷,感受存在本身應該得到的感受。但是隨著成長,隨著在社會中生存的越來越久,發現自己越來越現實,如果不是有意拉回來,自己可呢成了一個為了活著而生存的人。這種感受如同樓主想要尋找獨立人格一樣,如果有一天自己只為了活著而生存,那麼就會很容易失去獨立人格,因為活著的需要,你必須懂得丟失很多東西。你不再是走路的人,成了跟著路走的人。


理性客觀地看待問題,專註而無損他人地做事。不爭辯,不盲從,不輕易否定他人,不輕易否定自我。
關於生命的意義,我比較贊同分析心理學派創始人榮格的觀點:不斷認識自我、認識世界,並終生從事有成果的工作。再借康德語:「兩樣東西一直讓我心醉神迷,越琢磨就越是讚嘆不已,那就是——頭頂的星空和內心的秩序……」
有種說法是:我們這麼努力抗爭,只不過是為了維持自我。(大意)保持獨立人格是要付出代價的,尤其是在集體主義文化主導的中國,你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
相信自己,踏實做事,生命的意義會慢慢浮現。


教育的缺失,是上一代人沒有物質基礎,沒有知識的原因。
個人也是好不容易掙扎出來的。
第一步:認識自我。
1.真實。
接受真實的自己,不要騙自己,要敢於接受內心的答案,接受現實,你其實很多方面其實已經很落後了。
只有接受真實的自己,才能踏出改變的第一步。
推薦書籍: 《接納不完美的自己》,《遇見未知的自己》

2.認識生命的本質
其實生命不過是場三萬天的旅行,騙自己很快一輩子就沒了。跟隨大家的腳步結婚生孩子養孩子,也是還沒活明白就掛了。
所以,一定要了解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個體,而且只有很短的生命。

3.大量嘗試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大量看認知心理的書籍。
因為你的世界太單調,而且基本都是你父母給你的。你現在需要象海綿一樣,大量吸收知識和經驗,建立獨立個體最基本的框架。
推薦:窮游,馬拉松,雪山,極限運動,街舞,畫畫,瑜伽,吉他,演唱會等等。
多拜師交朋友,記住你好學!

4.經歷了上面,再看看書,你應該就可以寫出自己的人生夢想清單了(未來20年你最想做的10件事)

第二步:改變/提升自己
簡單寫一點,包括時間管理,情緒管理,溝通,談判,團隊,個人魅力,幸福感,抗壓閾值,執行力等一大堆。

三:實現人生夢想,成為自己的人生贏家
基本上,過了幾年,你的獨立人格很清晰了。人生夢想也有了完整的計劃。
一步一步實現人生夢想吧。

表示最開始我差點自殺,哈哈,還好沒死。
生命太美了


這兩者從來就是一個整體,不是嗎?
我問自己,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麼?是為了尋找生命的意義?何為生命的意義?
知乎上有人說要在幾張超級大的白紙上問自己「這輩子活著是為了什麼?」然後不停的在紙上寫自己腦子裡閃過的東西。。。
於是我開始在一個超級大的繪畫本上寫,
1、活得幸福、快樂;
2、遇到真愛;
3、體驗更大的世界;(來自知乎上的價值觀)
4、去很多地方遊玩;
5、細細品味生命中的一切,像JASON吃螃蟹那樣,他是我一次邂逅偶遇的陌生人,很積極有趣的生活態度,以後有空再慢慢8
6、實現財務自由,賺的錢足夠周遊列國之類的
……
寫到第85條時,第一張大的白紙寫完了,但仍然沒有找到知乎中那位說的最終的答案一定會讓你流淚、讓你情感上崩潰的這種感覺。。。(我明明是感性的女紙啊,怎麼回事?T.T)
於是,我又在第一場的基礎上升華了第二版,在第二版的時候,有了一些改變了,
整合了一些後,除了上述的那些生活方式匯總提煉了後,
希望能成為…………樣的人,(先不透露(*^__^*) 嘻嘻……),還有職涯自由、心靈自由等等。。。。。

到這個時候腦子又詞窮了,實在想不出來,就拚命看手機查電腦找靈感來著,這時看到了一個視頻
心理短片《turning point》來自上帝的愛

還著實被深深感動了一把,裡面一個個傳播愛、給予愛的小故事,令我潸然淚下。。。
然後我又看到了關於清華學霸和斯坦福那些高才生們現在的狀態:
當清華學霸門門學科都是滿分都是A+的時候,當我們的學霸、學神、學渣們都還在成績特優這樣一維的空間自滿的時候,
人家斯坦福德高材生們早就在矽谷創業、做風投的發起者、演著名的電影、進美國職業足球隊、拍攝短片獲電影節大獎等各種四維空間翱翔了!

我原以為生命的意義是一份快樂、小資的生活,一份自己喜愛的小事業,一個有愛的人能陪著閱遍繁華,四處旅行。

但是,翹班一個下午思考,發現我的想法有了更大的不一樣。是的,
活著,就是為了改變世界!
當然,我知道我或許不能改變世界(別笑!),但,我能影響一批人不?我能影響一些人的思想、觀念、陋習和價值觀不?我能為這個社會做出哪怕一丁點細微的改變可以不?我能拚命學習英文,法文,然後把歐美那邊很多具有價值的精華傳播給我們廣大青年不?我能用我星星之火,燃燒起一些人的激情不?
幫助他人,以我能夠付出的最好的方式;
傳播愛以及很多有用的東西,以我能夠採用的任何方式影響我能影響的人;
愛自己,無懼的生活,無懼的做自己。
這是第二輪思考,我所寫下的東西。可我看著這些文字,雖然內心是有點涌動了,但似乎還沒有到達那種情感上的崩潰,於是晚飯散步後回來繼續思考。

這次,又不一樣了。隨便列幾條:
尋找生命的感動
體會那種潸然淚下的愛
成為某某、某某那樣的人
實現真正的自由
專研某一方面,然後系統的寫點什麼
細細品味人生
深愛自己,做自己
傳播能量和愛
實現心靈的洗滌
……
看到這裡,各位有感覺了沒?標題是「如何保持獨立的人格,找到生命的意義?」
生命本身就是一個獨立人格的形成的過程。


不過到頭來我還是沒有情感上崩潰,繼續慢慢思考去了,大家別拍磚


保持獨立人格,不得隨波逐流,所有人的觀點都只是參考意見,要以自我的體驗為基礎得到的經驗是為世界的真實!破除所有是非正誤!
當得知你是誰的一天,你就知道生命的意義!


獨立的人格可是指不隨波逐流的思想?前面有位朋友提到的觀點,說人身在這個社會裡難免受到社會的影響,我很贊同。文學與文化的理論里,有個"discourse"的概念,即我們生存的世界/空間就如同一個盒子,我們的行為和思想都是基於這個盒子里的東西。依此我斗膽地推論,若我們能夠跳出這個盒子來思考和作為,對這個盒子或能有不同的理解,然同時我們也不再是這個盒子里的生物了。也就是說,人的思想和行為無法不受這個世界裡的一切影響;「獨立的人格」也是相對來說不人云亦云,能提出自己的觀點罷了。

至於生命的意義,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對於我,生命本身確是沒有意義的;但作為生存在社會群體中的個體,我們對於社會群體是有意義的。社會群體是由個體組成,個體的思想和行為會對群體產生影響,因此我們作為社會群體中的一份子是有意義的。

最後,借用胡適的話語來總結一下:
  ……我細讀來書,終覺得你不免作繭自縛。你自己去尋出一個本不成問題的問題,「人生何意義?」其實這個問題是容易解答的。人生的意義全是各人自己尋出來、造出來的:高尚、卑劣、清貴、污濁、有用、無用……全靠自己的作為。生命本身不過是一件生物學的事實,有什麼意義可說?生一個人與一隻貓、一隻狗,有什麼分別?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何以有生,而在於自己怎樣生活。

我對於這個問題也糾結了不少時間,目前的看法就是有意義沒意義都沒關係,該幹嘛幹嘛,要麼找事做,要麼自己無聊死。


謝邀。

私以為,人格,人的個性性格特質習慣,本身就是一個社會化的概念,其界定、評價、乃至形成都受到不同社會不同人群的社會背景、文化氛圍、教育細節的影響;可以說,無論你選擇如何活著,你的人格就是獨立的。刻意追求人格的獨立,反而落於下乘;不盲從,多思考,多推理,用一套縝密的世界觀、價值觀去理解這個社會,遵從自己的系統去做選擇,就是我不以「彰顯個性」而做的個性追求。

至於生命的意義,人非聖賢,總會遺憾,總有傷痛。等痛的一天,等痛了卻選擇堅持的時候,就是找到生命意義的時候。


不提理論,就兩句話:
1.對自己任何行為負責,並承擔後果。
2.然後你就人格獨立了。


總結一下這段時間來對於「人生無意義」的諸多想法:

1:有無意義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追求什麼,如果你追求快樂的話,就不要多想了。

2:有光才有暗,所以如果你認為人生是無意義的話,那麼人生肯定有其有意義的一面,雖然我們不知道是什麼,但是「無」是基於「有」才存在的,就像如果全世界只有女人沒有男人的話,女人這種概念就不存在了,全世界只有小孩沒有大人的話,小孩這種概念也就不存在了。

3:你認為沒有意義是你覺得「我」會死去,會消失,但是如果改變一下 「我」的概念,認為「我」就是我的基因,就是我外在的表現(比如你寫的書,你建的房子),那麼只要你有孩子,你寫的書,你導演的電影等等外在的表現能夠流傳下去,那麼「我」就有可能一直存在,這麼想的話,是不是就有點意義了?(我認為這也是老是暢談人生無意義的伍迪.艾倫老頭70多高齡依然電影高產的原因。)


這些都是無法說服人的自我安慰,但是這麼想的話,至少會好過一點。


去看康德吧


簡單說,在日常的社會生活中就是你能在多大程度上遵從 自己的心 行事。
總聽到有人抱怨現在的社會不得不如何如何,大有「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之意,其實並沒有那麼多令你隨波逐流的社會壓力,只因你自己甘願放棄了自知和反思的樂趣而選擇了一種消極的慣例。


能夠在獨處時安然自得,才會在喧囂時淡然自若。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可是為何?
為了自由,身體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又如何達到?我理解為下面的過程。
1。生存的意志。就是活下去的衝動,這是生命的最初,是生命一次又一次的突圍。只不過,在物質資源豐富的今天,這點被隱藏起來了。
2.駕馭感性。不知道人為什麼會有感性,可能感性讓人有了一個對事物最初的看法,但我們很容易掉進感性的陷阱中。
3.認知理性。只有駕馭了感性,才有可能達到理性的彼岸。
4.超越環境。有了理性,才能看清環境,也才能嘗試改變,才能超越環境。
5.完整而獨立的人格。只有在經歷了前面的所有,才慢慢形成完整而獨立的人格。
6.人格的自我超越。這一點是自我的改變。源於認知與現實的偏差,需要自我改變來彌補。
每一步都是對上一步的超越,而整個過程都貫穿著由內到外,由外到內的想法。
這是我想了很多年之後,所能得到的最簡單,最完美的解釋。
這個解釋來源於探索,很多時間的思考,對教育的反思,人生的挫折,也許還有其它。希望寫下的文字對他人有所啟發或幫助。
自由之思想,獨立之人格,銘記於心。


多發展幾個人格。接下來你就會發現:自己的人格多到根本無法處理,怎麼會受別人影響呢?


我認為獨立的人格,幸福善良是首要的。是要有內涵,但完全不是靠看幾本書去衡量的;是要有追求,但不是腰纏萬貫就證明事業有成。應該是一種自我感知與帶給別人的感受,是要有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與思維方式,或許是悠然見南山,抑或是前程似錦。


未經醒查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大自然,個人經驗,閱讀都可以積累自身,所謂格物致知,終可離大道越來越近。


我們很多時候活著並不是為自己,而是為了家人,為那些在乎我們的人好好活著。父母一把年紀了,完全有理由可以好好享受自己的生活,去過吃飽喝足知足常樂的生活,但他們還是那麼賣命,拼死拼活賺幾個錢,為的是什麼,就是有一個信念支撐著他們,希望自己的子女未來的生活能夠過得更好,希望子女能有出息,並不指望子女回報自己,也許對他們來說這就是生命的意義。而有些時候我們之所以那麼努力,也是不想讓那些在乎我們的人失望。其實很多東西對於我們自己來說真的無所謂,能不能考進好的大學,畢業能不能找到好的工作等等,但就是不希望他們傷心,不想他們失望。等我們長大後,有了自己的子女,又開始有了新的信念。

有些消極,但就是本人生命的意義。


推薦閱讀:

抑癌基因p53出現問題真的是癌症發生入門必不可少的環節?
哪些事讓你真正感到生命的脆弱?
人類是看不見空氣的,魚類是否能夠看見水呢?
如何看待頭部移植技術?
非典時期你有什麼感觸很深的事情?

TAG:生命 | 人格 | 意義 | 獨立 | 生命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