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吹簫的過程中如何控制氣流的力度和方向?
初學者一枚~感覺最難的就是這個氣流的力度和方向,控制不好的時候就吹不出清亮的聲音來。我看書上說大概45度左右持簫,實際把握中我只能體會到如果我角度不對的情況下根本就吹不出聲音來,只有氣流的呼呼聲;角度對了的情況下才有非氣流聲的樂調音出來。但是我換氣後又吹不出來了。
我吹過蕭。倒,寫完這句自己都笑得不行。
簫其實不是吹的,傳統都是說「吹笛品簫」,簫是要品的。就跟品茶一樣。每隻簫都有自己的個性,別人恐怕無法具體講清楚口型、角度、力度等問題。只能自己慢慢品。實際上,我想能持續地吹響之後才是真正開始品簫。就是自己用氣息的各種角度、力度和速度來感覺體驗這隻簫最好聽的聲音。這個跟小提不一樣,EADG哪根弦最好聽,一拉就知道。另外簫的音色本來就不是清亮的,你只要能夠做到在口型正確的情況下把氣灌滿,出來的音色就是這隻簫的本色。高八度相對來說會清亮一些,但那不是靠使勁兒吹出來,是「悠」 起來的,這也需要你慢慢品。
現在國內的吹簫大師,我覺得首推張維良。你可以找他的視頻聽聽。他也出版了《簫吹奏法》,我沒看過,但相信應該是有幫助的。
順便開個玩笑哈,個人覺得粘液質A型血摩羯座的人最適合吹簫。我就是性格不對,吹了兩天放棄了。你也可以對照一下個人資料,不合適的話換門吧,別耽誤了學別的樂器。
先不要管力度問題,氣息得穩下來。
建議吹碗:準備一個小碗,裡面裝滿水,對著水吹氣,爭取做到水渦不亂動,每天半小時足矣。
網上的理論知識很豐富,像百度的簫吧,簫雅集論壇,文松的那個論壇,很多貼子對此有詳細的闡述。
基本功很重要。一定要練長音,天天練,長年練。
口風不是固定的,每個人都不太一樣。你看張維良吹的時候一臉苦大仇深。。。估計你學習的時間應該在半年之內吧,這個時候這個問題會很痛苦。我當年也很為這個苦惱。說說我的經驗吧。
首先,吹的時候,整體要放鬆。嘴唇周圍用力,這個當初我也想了練了很久,其實就是類似就嘴唇夾著一個堅果的感覺。。。。低音圓,高音扁。嘴唇後方肌肉,呃呃,就是兩腮吧,在中低音時緊一下,高音時可以松,因為更突出的是嘴周圍肌肉的用力,這樣才能更收束口風。容易犯的錯誤就是上嘴唇過於突出,這個注意一下。當初我的老師叫我無腦上嘴唇後縮,可是在練習中,我發現不是一定的。低音比高音上嘴唇應該突出一點,更好出音。
還有高音時可以仰吹一點,低音俯吹一點。不過可能會改變一點音色。。。
說到氣流,不可不說弱吹。個人經驗是練習弱吹能比較有效地改變氣流控制力不足的問題。文松大師在答網友問時,指出弱吹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口風弄歪,一種是將口風慢慢收束,但前一種是偷懶的。。。正統就是將口風慢慢收束,氣流流速減緩。以後練的時候別偷懶哦╮(╯▽╰)╭
個人覺得,簫,最重要的就是口風的控制,簫的曲子技巧沒有笛子多,感情表達很依賴音的強弱,這也是簫入門難的原因。
練長音吧,騷年,作死地練。你得找到自己的感覺,感覺出來,就行了,每個人口風都不太一樣,你得靠自己摸索。就算有老師,只能給個練習的路,還得自己練習,祝你越吹越好。
沒啥好說的了吧,就是練了吧。。。
簫的口風和氣息的運用方式單從口唇上來說,是說不清的。一般人吸口氣之後,留住氣的方式是用喉部憋住。這種方式有兩個弊病。一是氣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氣管里,而不是留在肺里。這就造成了所謂的「氣不夠用的問題」。第二,也就是和你所提問題相關的弊病。這種憋氣方式限制了口唇和咽喉對氣息的控制力度。咽喉部分肌肉緊張,對口腔和嘴唇控制的影響很大。造成了無法仔細體會氣息通過嘴唇以及口腔的收縮和擴張進行操控的細節。所以,一切的基礎就是用氣的方式。當你能正確的運用腹式呼吸之後,才談得上對音色的控制。有人說簫不是「吹」的,而是「品」的。排除中國古文化所特有的喜歡搞玄學的陋習之外,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簫不是用一般人所習慣的「吹」這種方式來運用氣息的。從你還在糾結於「響還是不響」這種程度的問題看來,應該才接觸簫不久。從現在開始養成一個好習慣,對於以後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氣震音,強吹弱吹,等等這些讓你的曲子有「簫味兒」的氣息技巧都是在掌握和腹式呼吸之後才能開始學習的。
吹過一些年的長笛、竹笛、竹蕭,有點小體會。
大概而言,吹竹管類的樂器,三大要素:氣、指、舌。
你說的主要是氣流控制,但也涉及到和舌頭的關係。
個人建議:
1、先練習吹酒瓶,就是那種最普通的啤酒瓶。每天堅持一小時,堅持10天左右。
2、能吹響之後,再用更小的酒瓶練習,比如一些2兩裝的白酒瓶。同樣,每天堅持一小時,同樣是10天。
3、然後,開始吹蕭,最開始10天,只吹長音。接著10天,吹音階。每天堅持一小時。
4、這個主要是練習風門的鬆緊。等你能夠吹一個小時的酒瓶不覺得累,嘴唇基本沒有麻木的感覺,那你基本上就可以自由控制氣流了。
但這還遠遠不夠,蕭這種東西入門簡單,精通很難、很難。氣息控制是最簡單第一步。
要吹響,簫吹出去的氣柱,被U口分割一部分在內一部分在外,就會響。
里外比例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音色和效果。
不同形狀的風門,扁橢圓圓形又會有不同的音色。
同樣角度和風門,氣息供給量不同,音色又不同。
所以關鍵不是說你的簫要用什麼角度,或者是嘴巴什麼角度。你簫上抬10度,下唇前移一點和你簫往下掰10度下唇後收一點,都可以保證一樣的分割狀態,聲音也並不會有太多變化。
如果你要聲音穩定,只要保證每次吹奏的氣柱被分割的形態一致就可以了。
這個只是道理,實際操作是根本做不到的。你睡一覺起來和你練2小時,風門控制力丹田控制力都是不同的。那麼,怎麼樣做到接近理論?答案,肌肉記憶。
無論是口輪匝肌還是橫膈膜還是咽喉舌頭,都有肌肉。肌肉記憶了,自然就會按照習慣出去了。只不過這些肌肉是一個整體的配合,每一道環節都記憶完善了就不是一兩個月能搞定的了。所以為什麼要練長音。因為長音就是最有效率的單純練一個音然後短時間大量的肌肉練習。就像你每天上班走路練習腿部肌肉和人家長跑運動員科學訓練肯定不同。
當然這個過程很枯燥。普通人也做不到。那就每天練一點就好了。我個人經驗是,即使不練習長音一天一個小時,2年也能有一個初步的掌握,5年也就能湊合混混了。如果練習長音時間大概能節省三分之二但是很枯燥。
學簫對大多數人本就是娛樂,天天吹,不想練到專業的,其實自然而然慢慢都會好的。有點要求就每天抽個一二十分鐘練練長音就好,日積月累進步是遲早的事情
練習不能著急,慢慢品,為啥說出來略怪,匿了
簫這玩意入門確實需要一點毅力。找不到合適的口風,口勁。剛開始學簡直懷疑自己的智商!
每隻簫口風都略有差別,懶得話建議買同一個師傅做的。
想要獲得純粹的音還是需要靠內唇。
簫的音色和簫的質地有很大關係。
另外個人覺得簫的音色應該是偏古樸和厚重,像大提琴一樣沉緩而悠遠。如果要清亮的聲音是不是考慮一下笛子?
如果找各種儀器記下吹奏時的參數,大概可以看到初學者每次吹出的氣柱都天差地別。所以會換氣就不出聲了。
試了一下,口型不變頭不動,目測簫上下10度左右都能出聲,當然偏的多聲音就不對了。氣流穩不穩定、能穩定多久、是不是每口氣都能穩定,這些因素比力度方向更能決定能不能出聲。
如果還不能每口氣都吹出聲,那對腹部口型的控制還不夠的。控制不了腹部口型的細微變化(決定聲音好不好聽,有沒有雜聲的重要因素)的時候想讓聲音變得好聽自然會很難。開始不要太在意聲音好不好聽。
角度起決定之處在吹出的氣柱和吹口之間,持簫的角度不用太在意,非要用數字的話,脖子偏了幾度、上身傾斜了沒、是不是地包天,每個人口腔總有些差別的。
我只能說,對於初學者來說吹不出聲音是十分正常的事,只要勤加練習,聲音就會慢慢穩下來了。還有簫口風問題,你可以先練習所有音孔都放開那個音,在吹響之後慢慢地品味,慢慢加強到能把筒音吹出後,爭取吹長吹穩後,再去練習其他技巧。推薦張維良的《簫吹奏法》
萬萬沒想到贊最多的竟是一個沒吹過幾天簫的人,而我居然被摺疊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