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和基督教是根本對立無法互相包容的嗎?


作為一個真正曾經參與過基督教與各宗教比較研究的人來說,我不太明白題主所謂的「相容」或者「對立」是一種什麼程度上的「相容和對立」。真心說,這問題問的並不太恰當,很容易引起歧義。

在這些答案中,「基要派」從維護信仰的角度,認為自己不需要任何來自佛教的知識,有一定的道理。畢竟宗教是需要界定自身的界限。我也很高興的看到,有佛教徒(或者佛教信仰的理解者)能夠持一些比較開放的態度。畢竟盲目的排斥其它宗教,總是給人一種自我封閉的感覺。因此,確定這題目中的「相容和對立」,才是這道問題的關鍵。否則,就只能是各說各話。基要派做出認信的回答,而沒有人聽。一些比較盲目的包容論者,則會試圖抹除宗教之間的差異,這當然會引起基要派的反對。

首先,先明確一點。我認為,就個體而言,信仰上的選擇總是無可避免,畢竟信仰的選擇是有排他性的。我知道如果我認為信仰有排他性,會讓人覺得我就是在說明一種非黑既白的理論,但是佛教和基督教在世界觀上確實是有極大的不同。這些不同,就不用我一一概述了,有心之人大可去找些類似的書籍來讀讀。另外在我來看,一些人既拜佛,又拜基督的人群並不能算是有明確的信仰,只是有信仰的本能和衝動。假如深刻的理解世界觀的不同,那麼在「涅槃」和「復活」,在ego和「無我」之間總是要做出選擇的。在這種根基的層次上,不相容是難免的。不僅是基督教會做出排他性的主張,就我所知,佛教也有「判教」的主張。

其次,從歷史上講,佛教和基督教都不是憑空出現的宗教。佛教誕生在婆羅門教和沙門運動之中,基督教誕生在猶太教和羅馬的希臘化帝國中。從成長的過程來看,佛教和基督教都是吸收了周圍宗教和哲學成長起來。盲目的認定不需要其它宗教,肯定是有些偏頗的。德爾圖良那種「希臘與耶路撒冷有何關係」的論調,並沒有在基督教的歷史上取得絕對的地位,我認為那只是一種面對極端處境下的極端回應手段。基督教當然也有「非基要派」的包容論——基督教的4世紀的教父就有這樣的得救觀:猶太人靠律法,基督徒靠福音,剩下的靠各自良心。因此,基督教也會認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這樣的人很早的就認識到了上帝(儘管是某種不完全的認識)。

第三,既然宗教都有自己的優越感,信仰在根基上又有差異,那麼是否意味著「非此即彼」?這可不好說。我可以舉一個常識:朋友的關係——我和我最好的朋友之間,不論關係多麼莫逆,仍然不可能做到絕對的統一(可以托妻獻子,但不能共產共妻……)。我們之間仍然有不同之處,看問題的角度仍然不同。因此宗教之間,就算有所不同,仍然不意味著要敵對彼此。在此意義上,我理解基要派做出的極端排他的論斷是有其擔心的成分,但是如果關閉了向其它宗教的交流,那麼也是矯枉過正。這是因為,在《新約》中的麥基洗德,一個迦南人(非猶太人,非基督徒),也會被認為是上帝的祭司。

到頭來,我認為佛教和基督教當然是兩種宗教,在這個意義上是相對的,但是彼此又是可以相互學習的。我親身參與過,並認識了一些從事這樣跨宗教交流的宗教知識分子,這些活動在我看來當然是非常有意義的。這些活動可以增加宗教之間的理解,而不是盲目的自大。


無法相互包容,儘管佛教經常牽強的把一些外教的教主拉幫入伙,比如印度教的梵天就成了佛教的天神之一,但是兩者是不可包容的。
1、是不是存在神?
基督教認為有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只要信上帝就可以上天堂,否則下地獄。而佛教認為並不存在全知全能的神。佛並非神,佛菩薩不是全能的,他們只能幫你解脫,解脫與否是你自己的修為,而不是他們說了算的。從這點來說,佛教是無神論的宗教。《金剛經》就講: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可見如來。
2、對因果的認識
佛教講因緣,講因果,講報應,但是基督教並不強調因果。我看到過一個關於上帝是否存在的解釋,說如果A發生,必然是因為B發生所導致的,B又是由於C導致的。很好,因果。但是分歧在於,基督教認為這一連串的因果鏈條是有一個起始點的,這個起始點就是上帝。但是佛教認為並不存在一個所謂的起始點,世界應該是無始無終的。
3、對地獄的認識
佛教相信輪迴,就算此生作惡,下地獄,如果不是犯了極大的罪過而下無間地域,那麼地獄不是永久的。但是如果你信基督,下地獄就下地獄了。
4、對人本性的認識
基督教認為人生下來都是有罪的,算是性惡。但是佛教認為每個人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儘管人生下來被慾望遮蔽了雙眼而認識不到自己的本性,所以佛教無所謂人性本善或者本惡。
5、教主的作用
佛祖一開始就以老師自居,是教化大眾脫離苦海,而基督教的教主是個神,主宰一切。
6、對世界的認識
佛教認為這個世界上的一切本質上是因緣的聚合,都不是恆常的。因為因緣散了,那麼它也就散了。物質是如此,手機之所以成為手機,生產就是它的因緣,總歸一天會毀滅。感情之所以是感情,也是由於有了血緣或者其他因素的關係,當這些因緣不存在了,感情也不存在了。甚至沒有一個恆常的「我」,下一刻的我和這一刻的我都不是一個。甚至佛法也本身是服從這一規律。「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基督教認為世界是耶穌創立的,他說是啥就是啥。(其實本質上是那些神父、教皇說啥就是啥)
7、對「愛」的認識
基督教強調愛,主是愛你們的。。主如果愛你們就不會創造你們,創造了你們就不會把你們創造的如此不完美。佛教認為「愛」也是有條件的,是服從因果的,是因緣的聚合,不是恆常的。你爸媽愛你,是因為他們是你爸媽,而且你孝順。有一天他們老了你打他們,他們還會愛你?
8、佛教不搞傳銷,佛教沒有「聖戰」。

先寫這麼多,想起來再寫。
另外貼一個東西,《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

上座部佛教與大乘佛教的基本共識》(英語:Basic Points Unifying the Theravāda and the Mahāyāna)是一份重要的佛教普世宣言,發表於1967年世界佛教僧伽會(WBSC)的第一次會議。由已故的WBSC創辦者及秘書長 Pandita Pimbure Sorata 長老,邀請化普樂·羅睺羅尊者(Ven. Walpola Rahula)擬定一份聯合了所有不同佛教傳統的簡要條文,此文已由世界佛教僧伽會一致通過。

  1. 佛陀是我們唯一的導師;
  2. 我們都皈依佛陀、佛法和僧團;
  3. 我們都不相信世界是由神所創造和管治的;
  4. 我們都認同人生的目標是:對所有眾生培育無差別的慈悲,為眾生的利益、快樂與和平而努力,並培育能導向究竟真理的智慧;
  5. 我們都接受四聖諦,亦即是苦,苦因,苦滅,滅苦之道,以及緣起法則;
  6. 一切有為法是無常、苦的,及一切有為法和無為法是無我的;
  7. 我們都接受三十七道品是佛陀所教導的導向覺悟之道的分別述說;
  8. 達至覺悟和解脫有三種:聲聞、獨覺、正自覺;我們都認同菩薩行和成就正自覺以拯救眾生是最高、最神聖和最英勇的;
  9. 我們認同,對於佛教,不同的國家有著不同的信仰和修習方式,但這些外在形式和表現不可與佛陀教導的基本教義混為一談。

再貼:

文藝復興以來,歐洲人的基督信仰已經逐漸解體。哲學家們從本體論、認識論、科學知識、歷史考證各個角度對基督教原理進行批判,並從中引出了激進的政治變革(十八世紀法國唯物論者)和哲學變革(費爾巴哈)的結論。尼採區別於前人的地方在於,他第一個明確指出了基督教信仰解體之後歐洲出現價值真空這個事實,並且把基督教批判與歐洲傳統價值觀念的批判緊密結合起來。
——周國平,《尼采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基本是正確的,不過說什麼根本對立,搞得好像敵人似的,這麼說吧,倆教沒啥交集,沒啥關係,別拉在一起混搭,兩邊教眾誰也不樂意,但沒毛病誰也不想挑事。
隨便說幾條差異吧。
1. 佛教是無神論而基督教是一神論,佛教所否定存在的那個神恰恰就是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些一神教的里定義的那個神。
事實上僅此一點就已經足夠說明兩教距離有多遠了。
2. 從信仰強度上說,佛教中除了那些修行法門需要信仰的支派以外(比如凈土宗之類),佛教通常來說是最不需要信仰的。佛教需要的是如法修行。而基督教對於神的信仰是基本的要求吧。
3. 佛教徒要達到什麼境界必須通過自己的努力,理論上來說即便是佛陀也沒有辦法用神力提高行者的境界。但是上帝無所不能。


佛教是能包容基督教的,金剛經上說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普賢行願品上說,隨學一切善知識,當然包括耶穌基督這樣的聖人或者神,還有牧師等。然後佛教也承認有些人的根器適合基督教。
所以佛教是能包容基督教的,但是基督教卻不能包容佛教,就像小碗能放進大碗,大碗卻放不進小碗。
以前南懷瑾先生教打坐時候,讓一個修女觀聖母瑪利亞形象,這樣對她來說容易,所以說,佛教是非常包容的。能包容基督教的。
引用南懷瑾的一段話
有些人皈依了佛法,其他神就不拜了,不過我照拜不誤,這是對有德者一種純乎自然的尊敬…對一般凡夫,我們做人都還要尊重他…如果我們一皈依了三寶之後,突然間自己就偉大了起來,那小神拜他做什麼?這都是貢高我慢的心理,皈依佛,我們要懂得自尊自重,而不是反過來貶低別人。——南懷瑾《圓覺經略說》


如果只是單純根據「聖經」、「金剛經」等基督教、佛教的傳統經典字面解讀的話,基督教和佛教教義上確實有諸多不相容的地方,上面各個樓層已經對此有解讀。

但根據個人修鍊經歷,我更傾向於:所有宗教最高層面都是殊途同歸的,都歸於「一體意識」。因此從所有宗教的本質來看,各個宗教間並沒有衝突之說。不管是《聖經》、《金剛經》等宗教經典還是教義都是歷代人解讀傳承下來的,既然是解讀,那肯定摻雜了私貨。其實教義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探究教義後面的本質,「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看一些基督教圖書,例如提姆.陶樂的《諸神的面具》、《一擲千金的上帝》最大感受就是:原來這麼常見的宗教故事都被誤讀了,這麼常見的故事後面還有如此深奧的道理。

不管是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等宗教本質上都是要回答:
「我是誰?」這個核心問題,由此衍生了各個宗教不同的世界觀、方法論等。但從本質上來說,所有宗教最高層面都認為:「小我」/"我執"思維中根深蒂固的的
「二元意識」(好與壞、丑與美等等)是所有問題的根源,解決之道在於一體意識,認識到:你既是佛、你與神一體、你本具足圓滿。

以上觀點是個人從修鍊角度來看的,本人並非佛教/基督教研究專業人士。更專業的解讀,強烈推薦有興趣的同學看看肯.威爾伯的《意識光譜》、《沒有疆界》,個人覺得對此講解得極為精闢,個人也比較接受其觀點。

說一下我自己的修鍊經歷:一直並沒有明確的信仰,因此在修鍊過程中,對基督教、佛教並沒有排斥心理,秉持:只要能夠幫助自己修鍊都值得一試。因此對基督教體系的各種圖書:《聖經》、《奇蹟課程》(包括《告別娑婆》、《耶穌的禪意》等)、《與神對話系列》、提姆.陶樂的《諸神的面具》、《一擲千金的上帝》等書;對佛教/禪宗體系的《金剛經》/《心經》等經典、《一行禪師系列圖書》、《聖嚴法師系列圖書》、《南懷瑾系列》等都有仔細研讀,當然也包括像肯.威爾伯、克里希那穆提等。最終形成了上述觀點(當然除了看書外,還通過跑步等肉體鍛煉,打坐靜心)。關於修鍊,以前給團隊分享過一篇《調心》,供參考。


謝邀。

  本人對佛教了解不深。

  但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
  佛教和基督教是根本對立,互不相容的!

  有人認為大多數正教都是勸善的,所以都有相通之處,因此理應互相包容。
  這個說法在基督教正統教義觀點中,是不正確的。

  還是先從基督教說,畢竟這是我所屬的世界:
  正統基督教信仰,也被稱為「基要派」,就是堅持基督信仰基本要道,反對除基本要道之外的信仰理論。
  真正的信仰只能是保守的,不妥協的
  也許在有些人看來顯得「狹隘」,但真理不會因為要顯出自己的寬容大度而去包容謊言。這就是真信仰和假信仰的區別。

  基督教最基本的一些教義,帶有「絕對權威性」,這些權威性教義是基督信仰的根基,不容質疑、曲解、篡改或抹殺。
  幾千年來有很多神學理論學者在研究聖經的時候,逐漸受基督信仰思想以外的一些觀點特別是當時社會中的偶像崇拜、哲學思想、科學猜想等理論的「潛移默化」,質疑聖經的權威性,將一些不屬於聖經真道的理論引入教義,導致教會發生了無數次動蕩和敗壞,甚至引發了整個社會的墮落。這種例子太多,這裡不多贅述。

基督教的權威理論是:
1、神創論——上帝創造宇宙萬物,並掌管宇宙萬物,從一本造出萬族,人的動作、思想、存亡全在上帝手中。上帝將道德良心放入人的靈魂,使人類可以遵循正確的規律行事為人。


2、上帝擁有全善、全能、聖潔、公義、光明的特性,與世人的偶像崇拜有本質的區別。上帝是忌邪的上帝,禁止祂的百姓敬拜事奉那些金銀木石雕刻製作的假神偶像。


3、世人都有罪,這種罪不是罪行,而是人靈魂中被魔鬼撒旦引誘後墮落所產生的罪性,這些罪性在特定情況下會引發人類的犯罪行為。人類必須悔改,戰勝自己的罪性,之後才可以回到上帝面前。


4、基督耶穌是上帝獨生愛子,是在萬物被造以前,就與上帝同在。基督耶穌降世為人,作為世人的贖罪羔羊,代人受死,三日後復活升天,末日還要再臨,以十字架的真理為標準,審判一切世人。


5、人必須接受基督耶穌為自己的救主,在基督面前認罪悔改,以得回上帝兒女的身份。

  以上理論是基督教信仰中不可動搖的信仰根基,任何關於教義方面的篡改、曲解、妥協,就偏離真道,不再是真正的基督信仰。

  很多人理解基督教是講「」的宗教,其「愛人如己」體現了一種「博愛」的思想。現在世界各地教會中也有很多教會非常推崇「博愛」。這沒錯,但很片面。
  基督信仰的一個中心不是單單講「」,更多是講「」,特別是「罪」的解決辦法。因為上帝是絕對公義和聖潔不能容忍「罪」的存在
  任何只講「愛」而不講「罪」的福音,是「稀釋」的福音,是偽福音。


  在這樣「絕對真理」的信仰理論中,不存在對其他任何一種宗教(其哲學理論或教義道理)教義方面的包容。

  從本人了解的佛教歷史來看,最初由尼泊爾王子釋迦牟尼設立的小乘佛教擺脫了原先統治印度半島地區的婆羅門教神學思想,脫離了偶像崇拜。這種小乘佛教的基本教義更接近哲學思想,而非宗教,隋唐之前曾一度稱之為「佛學」。小乘佛教主要以「靜修」(或被稱為「度己」)為基本修行方式,踐行絕對道德理論,以求禪定超脫。小乘佛教核心並非多神論或偶像崇拜,而是無神論。
  後釋迦牟尼的弟子將婆羅門教神學思想引入小乘佛教,將其發展為顯宗大乘佛教,以六乘、六度等理論為基本教義,實踐「度人」理念。後大乘佛教中分出「顯宗」與「密宗」,「密宗」由西藏傳入中國,稱為「金剛乘」。兩者教義相同,但實踐行為相反,前者以遵守戒律修行,後者以衝破戒律修行。
  (以上對佛教的認識必有錯漏,請多包涵。)

  無論是小乘哲學思想的無神論哲學系統,或是大乘及金剛乘的偶像崇拜神學思想,與基督教的一神論信仰以及由此產生的基督教思想哲學體系,從本質上完全對立

  我不排除有人會說這是「狹隘信仰論」,他們認為信仰只要是勸善的就是好的。
  不同信仰因其信仰中心的根本區別,必然導致信仰的不兼容,就比如說蠟燭和燈泡都有照亮世界的作用,但我們不能用蠟燭的燭芯代替燈泡的鎢絲,也不能將鎢絲代替燭芯。

  借老托爾斯泰的話說;太陽已經升起來了,請把蠟燭吹滅吧。
  (這話林語堂也曾說過。)
  在我們基督徒看來,既然已經知道了上帝就是光,基督的十字架可以拯救罪人的靈魂,也自然不再需要去研究其他信仰的教義或哲學思想了。

  如果有人一定要說這是「信仰的狹隘」,是「愚昧無知」,那麼我也只能說:
  是,正因我知道自己無知,才願意更多認識上帝,就象聖經說的: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





我又來講故事了!前面答案都說的很好了,我就放幾張圖片,給大家看看佛教原典中是怎麼說上帝的
==============多圖預警,請在wifi下觀看=======================

這個是南傳長部《梵網經》
對應漢傳《長阿含經》第21章 梵動經
以及《佛說梵網六十二見經》發完了,大家就看個樂子啊


有意思。我正在想這個事兒,一打開知乎,主頁第一條就是這問題。看來應該把我剛才想的,寫一些。

我認為是。

因說白了所有宗教想要回答的,無非是終極問題,吾人,世界,從何而來,向何處去,等等。

追究來追究去,就分了兩大主要派別。一個是神創論,有神的,這個是基督教為代表,即上帝創世,你不用懂,也永遠無法達到上帝的高度,安心當上帝小綿羊就OK

另一種就是佛教了。佛教的基本觀點就是眾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也不承認有什麼創世主宰的神;

這是最根本的差別吧。對基督徒來說,你說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成為上帝,和上帝一樣,他會覺得你瀆神什麼的,但這是佛教的終極目標,成佛。

放在中世紀,你說你要當上帝,估計會放十字架上燒死的。

當然,自稱的佛教徒中,有些腦子有點糊塗的,他們信仰的佛教,其實和基督教也沒什麼太大差別了。

另外我認為佛教和基督教還有個極其重大的差別,就是實際操作。

佛教是講實際操作的,你可以不信,但應去做,例如持戒,布施等等;對於基督教來說嘛,不信基本就完蛋。我對基督教了解不多,不知道這種情況該如何:

一個人極其善良,極其樸實,各方面完美無缺,但就是不信上帝,完全的不信。他死後,按教義是天堂還是地獄?

可能有點為難。

佛教比較簡單,信不信佛祖一點關係都沒有,你是好人,必定接人天福報,業力牽引的作用。好比說你信不信牛頓,從山上跳下去都是往下摔一樣。

我個人是相當傾向於佛教的。從歷史上看,基督教確實很不是玩意兒,這點就足夠我懷疑他了。

另外感覺教義千瘡百孔,實在很弱。佛教可以實修,這點不錯,相當有說服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一神教本質就是排外,和任何宗教都無法包容。
佛教是多神教的說法不嚴謹,佛教認為有很多神並不等於是多神教,神只是未出輪迴的六道眾生。天堂有無數個,神也有無數,有高低之分,同屬天道,六道輪迴之內。成為神還是成為人,上天堂還是下地獄,一切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神來主宰,都是按因果來看。神也有福報享盡輪迴成其他狀態,人聰明正直,也可死而為神。
佛菩薩金剛護法雖多,但都是毗盧遮那佛化身,但也不能因此說是一神教。
佛認為其他神是存在的,但世界是無主宰的,自己到了彼岸,於是說出了到彼岸的方法,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從來沒把這個當回事,你們也別想著見我,其實大家都一樣,上天堂還是下地獄,都是自作自受,就是這樣。
佛教對其他宗教還是尊重的,畢竟做到天人還是需要修五戒十善才能得到。


http://www.catholicmessenger.net/2015/10/thich-nhat-hanh-named-pacem-in-terris-winner/


一行禪師活得天主教和平與世獎。

===========

這個也是我國情下,常見誤會吧。不止要在佛教之中還要分出高下,還要把佛教和外道對立起來。

事實上,佛教是佛陀關於滅苦的教育,每個人都得自己練習。這個身口意的練習一如發言練習,做好了,唱山歌還是美聲,都沒有問題。做得不好,唱什麽都不成啊!不要說一行禪師和小馬丁路德金、聖嚴法師和單國璽紅衣主教、這些志同道合的精神領袖,就是佛光山道場在菲律賓建立大學,哪裡離得開外道的支持。更不要說慈濟在印尼的一次次救濟救難,使得當地六大宗教領袖來台參訪。事實上,太多佛經翻譯到國外都是仰仗外道的精神領袖啊。

小女子有幸,遇到太多修行非常好的佛弟子,老師或同學,都有其他宗教信仰。也有很多外道的好朋友,包含職業的宗教工作者,都非常好啊。看到這些個回答,實在捉急啊~~~


純粹以在中國的世俗化現狀來說
佛教:中外合資,自主生產研發優質精密複雜儀器,無奈制度過度僵化,高級別主管離職調養,低級別銷售自圓其說,員工各有私心

基督:離岸買辦,分包改良推銷大量簡易日用商品,靈活制度與時俱進,高級別主管空降委任,低級別人事表裡不一,員工極其忠誠


從世界觀上看,佛教比基督教更宏大,可以包含基督教。 基督教,伊斯蘭教都有創世的過程, 而佛教講亘古涅槃,世界是無始無終。 如果結合集中宗教的創世觀,可以做如下的猜想:

整個的宇宙(大千世界)是佛教所說的亘古涅槃,無始無終。 而我們生活的宇宙(小千世界)則是有創世的過程和消亡的過程,如基督教所說的創世過程和末世。打個比方, 就像一片無邊無際的大海上,產生了無數的氣泡,大海是亘古涅槃的大千世界, 每一個氣泡是平行宇宙的小千世界,我們生存在某個氣泡中,這個氣泡和其他無數氣泡一樣會產生和消亡。


「對立」是「異」的極致;「包容」是「同」的一種。

  1. 教義上講,兩者不能包容。有神、無神,是有別。但教義是否就可以說是根本的呢?
  2. 兩者都是對於同一個東西的不同描述,無論是描述的對象(真理),還是承載的主體(人),都是相同的。所以有共性,但也有認識深度的差別。
  • 佛教--------如何追求真理,有修有證,有理有循,對於形而上的問題,強調經過個人證悟自解,而不是通過言語去對「牛」彈琴。
  • 基督教--------展示了 神 存在的圖景,然在世俗諦的角度上並未給出清晰的證悟之路。只在教義上去教導人們正確行為的意義。在一定層面上強調,與神的合一,乃至否定了人的主觀追求真理的能動性,人淪為神的附庸、子民。
  • 伊斯蘭教------沒了解。
  • 印度教-------吠陀天啟、祭祀萬能、梵我合一。同樣強調了一神論,人與神的不對等的關係

3. 所有的宗教都是真理織錦的不同側面,甚至語言、藝術、科技,乃至巫術都是對這個世界的認識,不主張信仰高下之分,但應承認對真理的認知深度有差別。

-----------------------------後-----------------------記----------------------------------

宗教的對立這個問題,實在勉強答之。私以為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明晰以下幾點是必要的:

1.宗教的社會化屬性。
首先,我們應當認識到我們所接觸的宗教是 制度化的 存在於俗世間的團體組織。組成這個團體的是具有社會屬性(當然某些情況下這些屬性被制度的要求削弱了)的人,是人便有時空的局限性。當然,宗教的於一般團體的區別在於它留有了超越這種局限的可能

無論哪個宗教,都會在傳播過程中加入有利於傳播、便於理解的方便內容。放到歷史的環境中來看,即使一個徹悟真理的聖者,他所宣說的內容一定會受到宣說對象接受能力水平、繼而受到當時的時代所局限。文字所記載的宗教,必然會在某些地方體現出這種局限來。如果討論這些局限性所帶來的宗教間的差別,我想史學意義要超過宗教意義吧。當然,對於這些局限,聖者必定會在體系中以某種形式去彌補(即超越局限性的可能)。

2.「教義」或許不是根本的
如果我們拋棄很多概念的限制來看待這個問題,有神、無神的對立甚至都不是本質的。

我們設想你便是那個時代 黑夜中璀璨的恆星,面對黑暗的時代,面對未化的群氓,你怎麼能不流下痛心的淚!繼而,橫亘在你面前的問題便是:

我該如何將徹悟的真理傳達給別人,從而也讓他們徹悟真理?

傳道的過程是無疑是艱難的!耶穌為此被釘在了十字架上,佛陀初轉法輪,群辯外道。這艱難不僅僅是舊有的思想對新生思潮的阻力,更大的程度來自於,聖者發現直接將真理訴諸言語,人們很難領會,甚至可以說根本聽不懂!這時作為聖者的你,怎麼辦?!聖者遇到了俗世教師經常遇到的問題。

作為結果我們可以看到,即使當初艱難異常,以至聖者也曾猶豫,但這個問題最終被很好的處理了。怎麼辦的呢?聖者首先接受了當時的人們的一些認知局限,因這些局限對於終極目標的達成影響不大。同時,類似於考前劃重點的情形,聖者將最重要的東西交給了信徒。這重要的東西便是日後制度化的宗教的核心。它不是教義,也不是真理本身,而是達成真理的可能性!縱是聖者,其生也有涯,授人以漁是最明智的選擇。而其他的戒、論、教 都是為了保障信徒能夠成功地到達真理彼岸。一切的一切都為了保證一種可能性、一種傳承。

3.宗教之間沒有那麼大的區別,或者說我們通常討論的差別不是宗教間真正的差別

說「宗教之間沒有那麼大的區別」,這不是從「教義」的角度上說的,而是 人 在宗教體系內的「修行」角度說的。因為從表象看,各個宗教的修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非常相似!這一部分由於宗教修行方法面對的都是「人」(此處討論人的宗教),另一部分也是各個宗教在互相融合學習的結果。

說「宗教間真正的差別」是從宗教指引我們最終到達的那個境界說的。就基督教來說,我聽聞基督教最高的境界是「與上帝一體」;印度教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梵我合一」;佛教的最終目的是追求解脫(原諒我不能表述的更好一些)。

各大宗教從修行的角度上來說,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皆因其對治的都是世俗的人。但是宗教真正的差別在於最終境界的差別。從字面上看,各大宗教的最終目的是何其相似!「一體」「合一」「解脫」,然而指導他們的見地不同,即使所有的行為相同,最終也會導向不同的境界。一切聖賢皆因無為法而有差別,說的就是這個道理。而這個部分非聖者不能體悟,也不能代替你體悟。這部分真正的差別是無解的、無法談論的差別

-------------------------總-------------------------結-------------------------------

私以為,宗教間的異同存在於 三個層次 上:

1.「教義」「戒律」等方面的差別,這是可見的差別,但我的偏見是,這種差別不是根本的差別,你無法通過研究這種差別而真正地了解聖者的心。討論也許有學術意義,但終究沒有什麼信仰上的意義

2.修行方法上的差別,非修行者不能體會。我的偏見是 討論這方面的差別,會越來越發現宗教間的共性。

3.最高境界的差別才是宗教間真正的差別。然而,靠語言不能體會,非聖者不能體會,無法討論。對於一般人來說,沒有討論的能力、前提 和 必要性

最後想說的是,這個問題在能討論的範圍內除了增加些知識和談資外,實在沒什麼意義呢~ 在有意義的地方,又不是一般人可以討論的呢~即使有高人用語言表達出來了,對一般人來說,還是沒有意義的呢~

「以上為問題討論」

------------------- @婉姍 -------------------評論字數限制-------------------先寫在這裡------------------------

「基督說的很多話我覺得都很有思考價值」基督知道了會很欣慰的!(?????)

雖說,佛教是無神的,但有一些修行法門會需要一個「偶像」,比如凈土宗的因信得度等,還有藏密中本尊觀想等,乃至佛教徒日常的膜拜等……

我相信這是「偶像」確實在修正我們的身心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否則不會被無神的佛教採納,以至於最終形成了一個宗派。或許對於人來說,我們太需要在可以明確感知的地方,可視化地 豎起心中的豐碑。日常中我也拜佛像,但我將之作為膜拜「自性」、「真理」來對待,佛在「金剛經」中說,「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呢。

說來慚愧,聖經只掃了幾下「創世紀」的部分,但和你感覺類似,讀不下去了,甚至不屑、反感。但我想,以後我再去讀它時一定會懷著無比虔誠的心情。因為這部經典流傳千年,世界上約1/3的人信仰這個宗教,歷史上曾有許多的我敬仰的人信奉它,無論從那個角度說,我都該虔誠地認真品讀,更何況這是理解西方文明繞不過的源頭

藏傳佛教有個說法,「煩惱即菩提」。縱然是煩惱,我們也可以從中汲取營養。這句話的力量在於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我們處理煩惱的方式便多了一種可能 —— 可以不必逃避,甚至可以從中獲取成長的養分。乃至看到這句話時,煩惱已經不再是煩惱。所以即使是那些心理、生理反感的內容中,也蘊藏著使我們進步的可能坦然面對它,感受它,思考它

起碼在「創世紀」中可以讀出先民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而且最近確實感受到了基督教對人有力的教化作用。近來在看一個系列的紀錄片人生七年1 (豆瓣) ,製作組每隔七年對英國各個階層的14名孩子做一次訪談,談論過去七年的變化和未來的打算、世界觀、價值觀等。這個精妙絕倫的構思來自於耶穌會的一句格言:Give me a child until he is seven and I will give you a man!十四名孩子中,其中一位英國中產階級的孩子Bruce在七歲時被問及未來想做什麼的時候說道:I think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n the world is everyone should know about god. I think we should give all... some...most of our money to the poor people. Going to Africa...and try and teach people...who are not civilized...to be more or less good. 當我聽到這句話從一位七歲孩童的口中說出的時候,我只有赧顏。

你說道「也不知道自己的理解是否就是佛祖想表達的意思」。有意思的是,我看過一座寺院的匾額這樣寫道「願解如來真實意」,佛經的理解確實是有難度的,它需要的不光是文字上的領悟力,更重要的是通過修行的獲得的宗教體驗。「願解如來真實意」並不只通過經書上的文字,更通過修行、傳承。

佛教的傳承某種程度上說,不是靠經典,而是靠一代代循著佛陀的腳步證悟真理的大德們的心心相傳,所以禪宗講「印心」,藏密說「法脈」,凈土也要找個好師傅領你入門!所以歷史上有某一個宗派式微的情況出現 —— 一代衰微便直接影響好幾代的傳承,直到有另一個大德重振山門。「明師」才能保證「高徒」的產出。

如果沒有找到可靠的傳承、明師,那麼「以經典為師、以戒為師」是最好、最穩妥的方法。即使經典上的文字理解有難度,讀經典依然是很有意義的。

一來,沒有理解的部分不管,以後定然有機會理解;那些理解了的部分,便是大有裨益了,我相信也許理解的程度有深淺,但是理解了便有所得。就像胡適說的「進一步就有一步的歡喜」

二來誦讀經典本身便有意義,即使你沒有理解經文。佛教里有一些咒語,我初接觸時很困惑,如果讀不懂,這樣一遍遍地念有什麼用呢?現在我傾向認為,這是有用的。我不想用「有功德」的說法,但這些經文很可能在心理和意識層面 對修行起到了作用

佛教所提倡的學習過程包括聞、思、修、見、證、悟讀經典是貫穿始終的方法。凈土宗還有「信、願、行」的說法。很讚歎你說的「而且要做到很難很難」,不管有沒有做到,最重要的「行」的環節已經具備了,說來慚愧,這也是我一直以來缺少的。

我也感到經典中的一些方法,尤其是「降服其心」的部分,做起來是很難的。因為落在人心的層次,做沒做到只有自己知道。而這時候,「戒律」便展現它的作用了,「戒」便是為了保障將經典中的教法付諸實踐而存在的,是面向「自心」的,是為了對治修行結果「冷暖自知」的情況的。「戒」很像是一種具體化的指標,幫助你克服實踐中的困難。所以「戒」用來「束己而不束人」。因為別人是否起了某個心、動了某個念,旁人沒有客觀的評價方法。這也是早期僧團佛陀要求不要毀謗他人的部分原因。

你提到了「東方哲學和西方哲學」,恰巧我也有一些體會呢。我是在接觸佛教後,旁聽了一門「哲學通論」的課程。雖然課程的講解點到為止,但收穫良多。現在,或許我不記得各個哲學流派的具體關係,不記得歐洲人文主義思潮和科學主義的爭鋒,但我一定會記得——我從佛教的發展史中 看到了 整個西方哲學發展轉折的痕迹。這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當我發現時,只能讚歎佛教智慧的偉大、先哲智慧的偉大 —— 不僅軸心時代的東西方思想發展軌跡保持了驚人的相似性,乃至兩者後世的發展也存在內里的共鳴。

對於這相似性,我的偏見同之前的觀點類似。因為我們是人,是可以思想的人,是可以成佛的人,是黑夜中已然發光的星星。我們對真理的探索,遵循了人的規律,也繼承了人的局限。在追求真理的路上,我們保持了相當的一致性。然而佛教和哲學最大的區別是,佛教很重實踐,講求用理論去改變、修正我們的行為;哲學並沒有這樣的顯性要求,它更多是思辨的結果,並未有力地改變人的行為。

所以無論是東方哲學還是西方哲學,都是人的哲學;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都是人的宗教。就像蘇格拉底的名言「認識你自己」,哲學便是認識你自己,管它東方、西方、古典、現代。就像佛教說的「不假外求」。真理從不在身外,而在內心。認識自己的過程,便是追求真理的過程。這實在是「大道至簡」呀!佛教說每個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都是「未來佛」,所以要對自己有信心呀!

以上一點自己的看法。好了,不能再「以己昏昏,使人昭昭」了,推薦兩本書期望可以對你有所助力,不妨一讀:

1.佛陀紀事 (豆瓣)——告訴你一位真實的釋迦牟尼


2. 宗教經驗種種 (豆瓣). William James


我覺得兩者並不衝突,而是相輔相成的。

1.
佛不否定世間有唯一的神。

聖經里說上帝是唯一的神;釋迦摩尼在擁有智慧、開悟之後成為佛,但他仍然是人。釋迦牟尼並不宣稱自己是神,菩薩也是對有智慧的人的尊稱,佛並未意圖成為唯一真神的地位。

2.
信神與學佛並不矛盾。

聖經講道。佛講真相或者實相。二者互通。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約翰福音 1:1)。[John 1:1 :
In the beginning was the Word, and the Word was with God, and the Word was God.]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約翰福音
1:14)

神創造了萬物,同時又創造了萬物運行的一些法則:神靈正是通過法則的力量來管理世界的;萬事萬物具體細節的運行也都是需要它們自己去把我、掌控的。神靈管理世界的方式是」無為而自治」;神靈是萬事萬物法則和秩序的制定者,並通過這些法則和秩序來管理世界。在這些法則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遵守這些法則就是信神。

「耶和華知道人的意念是虛妄的」(《詩》94:11)。對神的意念不清楚,只能就在虛妄里。《箴言》18章2節說:「愚昧人不喜愛明哲,只喜愛顯露心意」,所以我們不應該做沉迷在一套感性化話語里、虛妄著的信徒,而應當去悟道,認識道,認識真神。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於一切眾生的教導,它是屬於教育而不是屬於宗教。佛教只是告訴你宇宙和生命的真相,告訴你通過修行離苦得樂的方法。換句話說,學佛是教人如何悟道。悟道之後就被稱為「佛」。佛不是造物主,釋迦牟尼或者菩薩都是人修鍊的。如果你能悟道,你跟他們一樣也能成佛。如果你能悟道,你就認識了神的規則,你就能夠真正認識神。

凈空法師過去在天主教的學院教過一個學期,他們的研究院學生都是神父、修女,學佛並未違背他的宗教。譬如你信了基督教,你是上帝的兒女。你今天到佛門裡面來學佛,你是釋迦牟尼佛的學生。釋迦牟尼佛的學生,和你是上帝的兒女,沒有衝突嘛!你在家裡有父母,你在學校有老師,不能說我到學校念書了,我就背叛父母了,沒有這個道理,到這裡來是求學。如果你不肯到佛教裡面來求學,上帝說這個兒女很好不錯。如果到佛門裡來接受佛陀教育,「喜愛明哲」,上帝很光彩,因為你榮耀了神。任何宗教徒都可以接受佛教的教育。所以如果把佛教也變成宗教,那麼它就衝突了。好像我學了佛教,就背叛了我的教了。如果大家知道佛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育,這個問題就解開了。

當然,學佛也是眾多教育中的一種,但不是唯一的教育。

3.
愛、慈悲、包容

聖經講神愛世人;佛講無分別心。【就像他在「好人」的田裡下的雨和在「壞人」田裡下的雨一樣多】

基督教與佛教相同的地方就是上帝愛世人,佛法講的慈悲也是關懷一切眾生、愛護一切眾生、幫助一切眾生。聖經講神愛世人,絕對不是說,只愛基督教徒,不愛其他人,那就不叫神了。神的愛是平等的。

4.
天國就是當下

因為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路加福音 17:21 )[the
kingdom of God is within you.]

聖經里有一個故事:他們走路的時候,耶穌進了一個村莊。有一個女人,名叫馬大,接他到自己家裡。她有一個妹子,名叫馬利亞,在耶穌腳前坐著聽他的道。馬大伺候的事多,心裡忙亂,就進前來,說:「主啊,我的妹子留下我一個人伺候,你不在意嗎?請吩咐她來幫助我。」
耶穌回答說:「馬大!馬大!你為許多的事思慮煩擾,但是不可少的只有一件;馬利亞已經選擇那上好的福分,是不能奪去的。」(路加福音十章三十八至四十二節)。

人類的心智總活在未來以及對未來的展望中,它不是活在當下的;而天國就是在與神同在的當下。

而佛就是教會人們如何回到當下,活在當下。

5.
其他相同的教義和教導

聖經講十戒,佛講不偷盜,不妄語,不貪婪,不縱慾;

聖經講榮耀神,佛講精進,但不執著與自我的成果;瑜伽經里也講將成果奉獻給神。

關於讀經的一點想法:

「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代的謎語」(《詩》78:2),
「我要開口用比喻把創世以來所隱藏的事發明出來」(《太》13:35)。

這使我想起讀《薄伽梵歌》時的一個經歷:

瑜伽倡導非暴力。

但《薄伽梵歌》里,krishna讓Arjuna去戰場打仗,殺戮,而且殺的都是他的兄弟姐妹和其他親戚。我看到這的時候就覺得非常不可思議,這完全與瑜伽倡導的理念是相反的。

後來老師講,你有沒有這種情況:頭腦想做一件事情而身體不願意去做的?比如你知道運動能讓你健康,但你時常懶惰。這場戰爭就是這樣一種比喻,Arjuna是頭腦,親戚們是身體。頭腦和身體都是你自己的,他們就像親戚,關係密切,但他們時常打仗,意見不合,所以krishna是神(被比喻成神)告訴Arjuna(頭腦)要勇敢的去堅持正確的想法,打贏親戚(身體)去運動。

或者也可以比作頭腦里的兩種相對的想法,分別是Arjuna和他的親戚。

所以雖然《薄伽梵歌》在講述一個戰爭的故事,但其實它並不是在倡導暴力和鬥爭,實際上是一種比喻。


我認為宗教本來就是統一的,只是人們不理解,因為神只有一個。
只有一個世界,人類其實都是一樣的,為什麼會有兩個神呢?
耶穌是神的兒子,佛陀是徹悟的人。對伊斯蘭教沒有研究,但伊斯蘭教沒有否定基督,只是說默罕默德的教義更加完美。
耶穌說:不抵擋我的就是幫助我的。佛陀說,人人皆可成佛。
耶穌要你自己找到神,成為神的兒子。而佛陀要你開悟解脫,自己成佛。

舉個例子:

《金剛經》「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釋迦尼牟說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什麼意思?就是說我們認識的只是世界的表象,我們叫它世界,但真正的世界與我們的認識是不同的。「若世界實有者,則是一合相」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比如邏輯中有正反,而一合相的意思就是正和反的統一。一合相者,則是不可說。什麼叫不可說?

維特根斯坦 凡是可以言說的東西都可以被清除地言說,凡是不可說的東西,就必須對之保持沉默。

維特根斯坦是研究邏輯的大師,他最終發現邏輯本身是超邏輯的。也即邏輯這個規律的出現,本身是以超邏輯的方式。我們不能說一個「非邏輯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超越邏輯的東西是不可說的。也即世界的本質我們是無法說的,因為它超越了我們的經驗和理性思維。

而世界的實有者,也即佛教中的「一合相」就是神。

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人們在這個世界辛苦勞累,可是人們生不帶來,死不帶去。這個世界本質上是屬於神的,我們只是在活著時使用它們。人類的悲劇就在於:我們終生為了不屬於自己的物質勞累爭鬥,而真正需要的自由,愛情,自然慾望卻認為它們不重要。

所以,佛教實際上已經提到了神,只不過釋迦說他不可說。

寫了一個簡約版聖經:
1 禁欲主義的施洗約翰在約旦河施洗,耶穌去向施洗約翰學習,發現禁欲主義不能解決問題,他在曠野悟道40天。他發現,神創造了世界和人,神賦予人類的一切都是潔凈的。人的身體,人的慾望都是潔凈的。可是人類的始祖犯了原罪,以神給予的身體為羞恥,穿上了衣服。從此人類失去自由和真本,開始假冒為善的生活。人類為了爭奪性資源自相鬥爭,人類的痛苦就這樣開始了。
2 耶穌開始傳道,他告訴彼得的岳母,熱病不是舊約里說的神給的懲罰,只是一種疾病,並不是罪。他潔凈大麻風(皮膚病),告訴麻風病人靈魂的潔凈才是真正的潔凈,皮膚病只是一種疾病。他赦免癱子的罪,告訴癱子身體的癱瘓並不是神的懲罰,只是肉體的疾病,這不是罪。
3 耶穌受到禁食的挑戰,他告訴人們食慾是神賜予的,是潔凈的。一切食物都是潔凈的,也不需要禁食。耶穌受到安息日的挑戰,他告訴人們安息日是為人設置的,人勞累了要休息,而不是要人死守安息日。耶穌在安息日公然治療好了萎縮的手,挑戰了當時的律法,受到了法利賽人和希律黨人的威脅。
4 耶穌本就不要和人爭論,他開始用比喻講道,他告訴人們想要懂福音是要有一定生活閱歷和基礎的。耶穌超越了世俗的倫理,在他看來人的靈魂都來自神,所以在屬靈的關係上,人們都是神的兒女。耶穌渡加利利海,海上起了大風浪,可他相信只要脫離原罪,神就會拯救自己的靈魂,所以他毫不畏懼死亡,使得人們非常懼怕。他治好格拉森患抑鬱症的患者,使他找到人生快樂的方法。
5 耶穌告訴血漏的婦女,血漏只是一種疾病,並不像舊約聖經說的不潔凈,靈魂的潔凈才是真正的潔凈。耶穌告訴睚魯,小孩子的靈魂是聖靈,還沒有被原罪污染,神會拯救小孩子。人們都嘲笑耶穌。耶穌回家鄉傳道,人們都厭惡他。
6 施洗約翰找人問耶穌,耶穌批評了施洗約翰的禁欲主義。他說自己貪食好酒,是稅吏和罪人(娼妓)的朋友。耶穌向五千人講道,門徒想給人們買吃的,耶穌告訴他們,施捨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神的道是要人們發揮出自己本有的能力,我們向人們傳福音,他們應該給我們供給。工人得工價是應當的。所以耶穌得了十二籃子的零碎。
7耶穌渡海,發現對面的人們真把他當治病的了,他開始拒絕治病,但是又憐憫迦南婦人,還是和她講了神的福音。他和法利賽人開始就潔凈的問題進行討論。法利賽人要耶穌顯神跡,耶穌告訴他們,其實公理就是神跡。
8 耶穌要人們不要假冒為善,他使伯賽大的瞎子看見人們的生活,人們像樹木一樣生活,像「活死人」一樣,沒有自由。有人想先回去埋葬父親再來找耶穌,耶穌告訴他,讓「活死人」埋葬真死人去吧。人死了就是一具屍體,無需在意。耶穌告訴尼哥底母重生是活人重生,活著找到神,然後不再見死。彼得認耶穌為基督,耶穌告訴他們危險性。耶穌帶彼得上高山,彼得想勸耶穌隱居,耶穌不答應,仍然要去和宗教界辯論。
9耶穌告訴法利賽人人類最終會拋棄婚姻制度,耶穌告訴人們要回到小孩子一樣生活,無需羞恥。一個人稱耶穌是良善的,耶穌拒絕承認自己是良善的。耶穌告訴雅各和約翰,天國的人是平等的,不要想做大。耶穌和撒瑪利亞婦人談道,女人起先不承認自己有丈夫,耶穌告訴她女人都是表面上裝著沒有丈夫,暗地裡有五個丈夫。撒瑪利亞婦女驚嘆於耶穌對女人的了解。耶穌告訴人們,女人有性自由的權利,他赦免行淫的女人的罪。耶穌告訴法利賽人,你們沒搞清楚真正的原罪是什麼,你們依然是瞎子。
10 耶穌進入耶路撒冷,耶穌拒絕了以色列人的想法,告訴人們他和大衛沒關係。耶穌告訴人們,因為舊式宗教以迷信為基石,所以聖殿以後必定被拆毀。而耶穌將教會建立在磐石之上,這磐石就是神所創立的公理,永遠不變。
11耶穌被捕,人們為他哭泣,耶穌告訴人們無需哭泣,人必有一死,關鍵是要找到神,脫離原罪。耶穌被釘十字架,耶穌知道靈魂是從神而來,所以他說,父啊,我將我的靈魂交到你手裡。耶穌認為當人們都脫離原罪時,人們認識到自己就是神的兒女,世界就會變成神的國,而他會在那個世代回來。

番外:耶穌死後,門徒開始寫福音書。彼得是個2000年前的漁夫,沒有寫書的能力,馬可代寫,馬可福音非常寫實,記載了耶穌的情緒,門徒的不理解等很多實情。馬太將自己聽到的耶穌的教訓加進去,但他按自己的想法將耶穌寫成只救猶太人,不救外邦人。並且他硬要將耶穌寫成大衛的子孫,並且要應驗舊約很多的經文。馬太重視門徒和教會的地位,更改了很多地方。路加看到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認為馬太錯誤太多,他認為耶穌的福音是全人類的,他刪除了馬太的應驗舊約聖經,經過考察,重新寫了福音書。但路加過於同情窮人,他以為窮人都是好的,富人都是壞的。路加並不了解福音真正的意思,實際上無論窮人富人都需要神的福音。第四部約翰福音書出現了,約翰福音有兩個作者,其中「主所愛的門徒」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第四福音增加了很多抹大拉的馬利亞的事情,還有耶穌和女人講道,耶穌赦免女人的罪等很多有關女人的事情。可是教會不認可一個娼妓的福音書,門徒們增加了開頭和結尾,所以約翰福音有兩個結尾。而增加的結尾,也就是最後一章的目的非常明顯。那就是抬高彼得的地位,貶低抹大拉的馬利亞的地位。

等有空寫個簡約版的金剛經,大家對比一下。

http://zhuanlan.zhihu.com/sun-a 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專欄 《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

以上文章出自作者即將出版的書籍《基督教,佛教和哲學的統一》,版權所有,禁止轉載。


從邏輯層面上來說是根本對立的,但佛教也絕對不會去反對人們去信基督,信什麼是每個人的基本自由


是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無法包容!
要不然我為何要用匿名。
非基教徒可以去教會、看聖經,基督徒不可以去寺廟、看他教經典。
基督教可以用自己的角度看其他宗教,其他宗教不可以用自己的角度看基督教,必需用基督教的角度看基督教。

補充:
不相信的人,請到這裡看看。
Yahoo!奇摩知識+


首先根本的一點,無論是基督教還是佛教,都是非常暴力的宗教。
在中國古代有非常多的佛教暴力事件,參考


在緬甸和泰國乃至於尼泊爾,他們經常和民族結合起來,造成大規模種族屠殺。
阿克蘇有個旅遊景點,是一片美麗的樹林,名字我忘記了。這個地方之所以出名,是因為一群穆斯林傳教,被佛教徒追殺到走投無路,到了這裡,真主賜予他們泉水的。
諸多事件,不止一斑。
國人對宗教誤解太深了。


基督教與佛教在根本問題上是不相容的,但是基督徒包容不信的人,並且願意跟他們交往。我們的「無法包容」只是維護自己所信,而非強迫他人接受。


除了當他們共同面對某教的時候


推薦閱讀:

如何正確看待玄學與鬼神論?
為什麼說「道家其實非出世的哲學實際上是帝王術」?
怎樣識別一個人是否猶太人?
霎哈嘉瑜伽是不是借瑜伽冥想與靈修名義的邪教?
什麼是「空明衝擊禪」?

TAG:佛教 | 基督教 | 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