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入門有何可推薦的書或認識的人?
學習中醫的任何方法,都不能企圖坐享其成,只學方子不學思想,更不能看到書里的某個方子就不假思索直接拿來用。因為中醫的書里,包括中醫古籍里,都有大量的誤導內容。
中醫固然有它嚴謹的一面,有它濟世救人的菩薩心腸,但另一面,它也是很江湖的。好中醫往往是黑白兩道通吃的,也只有如此,它才能應付得了這個世道。作為醫生,要接觸各種各樣不同的人,有人可能對你心存感激,有人則可能對你有很多別的想法。應了我上次講的,要有講陰陽,一個中醫也有陰面和陽面。陽面是他能夠講出來的一面,陰面是他不為人知的一面。像這樣的中醫,你能指望他把他壓箱底的那些功夫全部招供出來給你嗎?
自古醫家著述,往往是虛中有實、實中有虛。只有內行人能看懂。
很多書,說一半留一半。這還是好的,至少他還沒說假話。這幻燈片上這兩本書,一本是葉天士的《中醫臨證指南醫案》,一本是何廉臣《全國名醫驗案類編》,這是我非常喜歡的兩本醫案。就像喜歡一個人就會收集他很多照片,你要是喜歡一本書,就會搜集它的不同的版本,這兩本書我有很多個版本的。
即使是這樣好書,裡面也有隱瞞的東西。《臨證指南醫案》沒有診治的年月日,方子也沒寫劑量。有人說,葉天士先生很慈悲啊,不願意把劑量拿出來,以免誤導後人。但他若把劑量寫出來,對大家還是會更有啟發嘛的,利大於弊,但他就是不告訴你!《全國名醫驗案類編》更詳盡了一些,但還是隱瞞了一些東西,比如診療日期。何廉臣受《時病論》影響非常大,本書中很多治療思想都來自《時病論》,把治療時間抹掉,就切斷了這本書和時病論之間的明顯聯繫,他故意不告訴你。你能因為其中有所隱瞞,就說「這兩本書好壞啊,我不跟你玩了,不看這個書了」么?那吃虧的是你。
有的書,因為過於簡略,甚至會對人造成誤導。
《王孟英醫案》,是非常好的一本醫案,對人的啟發很多,我舉出其中一則:「趙子升夏病瘧,急延孟英視之,曰:暑熱為患耳,不可膠守小柴胡也。予白虎湯,一啜而瘥。」趙子升夏天得了瘧疾,趕緊請王孟英看了,王孟英說,這是暑熱導致的,不能用小柴胡湯,開了白虎湯,一喝就好了。
這給人造成的印象就是,以後夏天遇到瘧疾的,就不能用小柴胡了,就得用白虎湯,效果會來的非常好。是這樣么?未必。所以,看《王孟英醫案》就得看石念祖的註解:「此證必面赤,大汗飲冷,舌赤脈數,重按有力。生石膏一兩先煎,酒炒知母三錢,宜去原方甘草、粳米,加鮮竹葉二錢,黒梔皮三錢,冬瓜皮三錢,生冬瓜子四錢,鮮荷莖二尺五寸。」
他把王孟英省略的部分補出來了。夏季病瘧,必須是臉紅,大汗飲冷,舌赤,脈數,重按有力,你才可以用白虎湯。即使是用白虎湯,你以為就是張仲景《傷寒論》里白虎湯的原方嗎?不一定。人家就是給你指了一個方向,處方你還得根據病人的情況而來。所以石念祖這個臨床方寫出來了。白虎湯本來是四味葯:石膏、知母、甘草、粳米,其中甘草和粳米是不能用的,因為甘草、粳米甘甜粘膩,會斂邪,大夏天的不宜用。還要再加上這一大堆葯,才會「一啜而瘥」,否則還是瘥不了。會讀書的人,會從書的背後看出很多東西。這本書叫《王氏醫案繹注》,繹就是演繹的意思,你不是講得比較簡單嗎?我來給你詳細地演繹出來。
這本書我有兩個版本,一個是50年代初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一個是學苑出版社近年出版的,叫《王孟英醫案繹注》。
還有更過分的,《灸法秘傳》,這本書作者署名雷少逸,也就是《時病論》的作者,人家艾灸也非常厲害,這本書所講的針對各種病的灸法,取穴非常精當,往往只用兩三個穴位,效果非常好。但是有一個前提,你得用他的灸葯,灸葯就是艾絨裡面加了葯。書里他給出了一個「灸葯神方」:「艾葉一錢五分,硫黃、乳香、沒藥、麝香、皂角、枳殼、川芎、桂枝、杜仲、全蠍、白芷、細辛、松香、雄黃、獨活、穿山甲以上各五分。」
你可以按照這個方子,配一料試試。首先這個方子會貴死你,裡面珍貴的藥用量這麼大。你要是真有錢,把這個葯配齊了,它又會燙死你,其中的硫磺、乳香、沒藥、麝香、松香,都是有油脂的,火力很足,油往下滲,你會燙得很難受的。即使你能忍得住燙,它還會熏死你,氣味會非常難聞。所以,這個方子是假的!你不能按照這個來配。至於真的是什麼呢?行家一看就知道。改一改,假的就成真的了。這本書只寫給內行人看,外行人你就不懂。這也是非其人不傳。如果你是零基礎學習中醫,那麼我強烈建議你通過《現代人看中醫》這本書走入中醫的大門,看後收穫頗多。推薦理由如下:
第一, 這本書不是我推薦的,而是多位國醫大師推薦的,包括鄧鐵濤、朱良春,路志正,嚴正華等6位國醫大師對這本書做了背書,認為是一本非常好的中醫入門書籍。這幾位醫師在中醫界的分量,可上網一搜。
第二, 這本書是用純白話文寫的,你可以無障礙閱讀。初學中醫的第一障礙就是語言關與術語關。中醫的四大經典都是用古文寫的,如果你沒有醫古文的基礎,基本很難看懂。如果先學醫古文,再看經典,又要花費許多時間,容易使你望而卻步,降低了學習中醫的熱情,捨本逐末。當然,看四大經典的原文是學好中醫的必由之路,但不是起始點。先通過《現代看中醫》領你一段,再自己走,是條捷徑。
第三, 這本書對中醫的各個方面都有涉及,可以縱觀中醫全貌。中醫包含的範圍非常之廣,且是融會貫通的。比如按摩,針灸用到的人體經絡,對於醫師做診斷,開中藥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如果你想系統的學習中醫,需要先學針灸,了解人體經絡,包括十二正經,任督二脈等;然後學習黃帝內經;再後研讀傷寒論,這裡又包括了辨證論治,中藥學,方劑學等;之後學習金匱要略;最後看各個時期,各家的學說,總結出自己的思路。可見,學習中醫的鏈條非常長。通過《現代人看中醫》,你可以登高望遠,俯瞰中醫的全貌,為後續的分段學習提供一個感性的認識。
第四, 這本書的下篇包含了常見病的辨證論治與處理方法,使你小病不求人。例如書中對常見的感冒癥狀進行了劃分,並分別給出了按摩與推薦的中成藥。按圖索驥,你就能治好自己的小病。
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到你,邁出學習中醫的第一步。
秦伯末的《中醫入門》
和山東中醫藥的《名老中醫之路》市面上比較好找而且比較權威推薦一篇文章 《如何學中醫》 作者吳見非 ,也可以直接跳到最後一段看總結。
「善者,吾之師;不善者,吾之資。」從古到今有無數學醫之人,他們之所以成功、失
敗,可以給我們提供師資。
先看看現狀。彭佩雲說:「新中國五十年來沒有培養出一個真正的中醫」。幾乎所有的中醫論文都是垃圾。全軍盡墨呀!幾個老的死去以後,良醫一個也沒有了,合格的中醫師也是鳳毛麟角。江湖騙子或者南郭先生遍地都是。若說某某是個庸醫,往往抬舉了,絕大多數連庸醫都夠不上。我常說父親是個標準的庸醫,就他這樣的也不多見了。這不是憤世嫉俗的說法,這是中醫客觀的標準。傳統的針灸沒有幾個會的了,電針、針刀、砭石、刮痧之類招搖過市。有人針灸甚至埋線,連到烏龜身上,使人揮汗如雨。「造作雜術,謬言為道」,如此之流,熾盛世間!中藥呢,成份分析、提純、靜脈注射、火神派等等,撿個芝麻就當西瓜,亂鬨哄你方鬧罷我登場。傅景華先生說目前的中醫界是「高位截癱」,中央的頭腦還是清醒的,想振興中醫,可是權力機構一幫人給卡殼了。他形容眼下的中醫師很多是「人妖」。整個中醫界已經烏煙瘴氣、邪師充斥,學醫的人要是鑽進這個迷魂陣出不來,也就離喪魂落魄不遠了。醫道旁落到今天這種地步,其來有漸,我們上溯去找歧途所在。
我有個舅爹,是個殘疾,刻苦學習,連中藥的藥典他幾乎都背會了。早年第一次給人用針灸,下手太重,把自己嚇著了,以後就只用藥。晚年在縣城很有名氣,縣醫院想方設法要關他的診所,因為醫院的生意受了影響。他是舊社會很多學醫之人一生勤勉的寫照。我有個姑父則不然,看曾祖父的針灸厲害,就跟著學,因為針灸賺錢少而且危險性大,又羨慕起某個老師的中藥本事,也沒學多久,西醫來了,又去跟風,最後一樣也沒學到,窮困潦倒、夸夸其談,成為江湖郎中。如今很多學醫的人與他神似。他們二位的差別在於是否專心致志、一門深入。不過,即使是我舅爹,離一個合格的中醫師仍然有不小的距離。莫說現在邪說紛紜之際,就是明清以降,如果不是特別的根器,即使你專心致志,窮一生之力,也很難有良醫的成就。請看裘沛然先生的《瘦因吟過萬山歸》一文。窮一生之力,也只有個「一間微明」的所得,這是師道的終結呀!
這種局面從金元四大家之時就開始了。金元四大家之後,各執己見、互相針砭,就都有所知障了。「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已經成為學醫的人幾乎都要經歷的過程。甚至讀方多的還不如守幾個方子一門深入的。醫道分崩離析,落入了「流散無窮」的境地,學人開始了繞圈子、瞎轉悠,爭訟、沒落之象顯現,到了今天外道介入,開始妖變。這種衰敗在秦漢就已埋下伏筆。秦越人、華佗遇害,針灸從此生弊,傷賢之禍,流傳後世。「江南諸師秘仲景要方不傳」,蔽賢之過,藥方之諦遂致暗而不彰,後人只得餘緒。幸有孫真人出,一時方術全盛,但是禍根已埋,至金元四大家終於開始了分歧。
一切正法都是這樣式微的,由真而正而邪,由大明而明虧而晦暗。到了沒落之極的時候,「大師」遍地,頭頭是道,各說蹊徑,而真正的醫道就棄絕了。黃帝為何叮囑「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因為教授非人,未得雲得,欺世盜名,就會衍生旁說,遮蔽大道。「君子不可以小得,而可以大受」,如果「樂於小法,則蔽大道」,很多不究竟的東西就把人從大道上拐走了。醫道的式微,由來已久,現在如果不是大心求道之人,好的結果是在不究竟中轉悠一輩子而一間微明,壞的結果是如人入暗則無所見。
羅大倫先生寫了一本《古代的良醫》,那些良醫的成就歷程值得我們借鑒。張景岳、朱丹溪、徐靈胎等,沒有哪一個不是文理兼備,而後半途涉醫,最後在《內經》、《傷寒雜病論》上勤求經旨而有得。「秀才學醫,籠中抓雞」,這是經歷了印證的。他們最後都不約而同回歸到經典上。這就如同學佛「不見本性,修行無益」,學醫不溯本源,也是多聞無益。天資好,勤學拜師,不過是積聚資糧而已。張仲景、扁鵲他們有幾本醫書?為何他們能夠大成就?因為他們是從源頭上來的。
到目前為止,我仍然只是中醫的門外漢。從小我就拒絕學醫,一直屏蔽自己。媽媽勸我:「藝多不壓身」,我說:「藝多是累贅」。傅景華先生說你學一下中醫多好,我說萬一學會了怎麼辦。譚曉陽先生是知道我的,在我們一起討論醫學之後,有幾次我拿起《內經》、《傷寒雜病論》,又放回去了。我不打算改變自己的初衷。很多人拚命學一輩子也學不會,我卻唯恐學會了。為什麼會有這種天壤之別呢?只在於道路不同。我是從心而不從人的,因此天真任運而不受庸師之欺。就說自己學《易經》,一拿起就覺得這是象的簡明推演,如果去看很多後人註解的,說這個卦是哪個變來的,越看越糊塗,你就會在裡面瞎轉悠,一輩子學成個神秘兮兮的。我根本不看後人著作,自己用心於《易經》本身,反而通達。在大學的時候,我看《道德經》也是很吃力的,以後陷入身心黑暗,與心病作鬥爭,慢慢就有感覺了。這實質上是一個損之又損的過程。一切都失去了,在身心廢墟上重建自己,完成了一個歸根復命的過程,也與道有了契合。與中醫的接觸始於媽媽的一場病,後來又救了朋友的母親。去年年底決定對中醫探求宗旨、追溯本源,這個意願也達成了。我甚至不曾學醫,現在卻要來給中醫播種,一切都順理成章發生了。我知道自己只是個先行者,只要人們從我的路來,在這條路上每個人都會比我走得遠。這條路也不是我的,是張仲景、孫思邈、邵雍等先賢早就鋪好了的。宗旨、本源既徹,以此慧眼就可以入於經典了,對《內經》、《傷寒雜病論》的探賾索隱、光明大昭只在目前。門看得見,鑰匙也有了,我怕沒有人拿鑰匙開門進去,只好多走一程,進到門裡招呼人。這條道路的創始是不易的,後人走起來就輕鬆了。
從古今學人和我的經歷,我們能得出什麼結論?首先,學醫必須要有文化資糧。中國文化是土壤,中醫是樹木,土不厚積是長不了喬木的,只能長出灌木荊棘。學習古文就是工具,應該學習四大名著、唐詩宋詞、《古文觀止》,進一步才能學習人文經典,獲得形象、會意思維,培養悟性、理智,形成慧眼,然後學習《內經》、《傷寒雜病論》,進於道而得法。在醫道的學習過程中,也有四種境界可以類比:肉眼、天眼、慧眼、法眼。西醫形而下的就是肉眼,科學手段只是肉眼的延伸。像劉力紅先生羨慕的內視,以及一些巫醫,相當於天眼。即使一個鬼神,碰到了大病也要求醫,可見這些都是不足以為道的。中醫是從根本、從究竟處來的,道無鬼神,如果「信巫不信醫」,往往無藥可救。從《孫子兵法》、《道德經》、《易經》能夠培植出慧眼。法眼相當於《內經》之義諦,《傷寒雜病論》是其引申。不到法眼地步,都是不究竟的,處於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狀態中。因此學醫之人必須要空心、歸宗、回溯,以進於道。空心就是去除所知障,歸宗就是求其真要,回溯就是迴向《內經》之根源,這是一條「為道日損」之途。越學越簡單,執一而御萬。現在的人學醫則是「為學日益」的,留意於一些繁雜失真的知識,「不知其要,流散無窮」,這是背道而行的。我能貢獻大家的只有這兩點,一是指明學醫的路,二是提其宗旨,給人一顆龍珠,若有龍象,就被點睛。有了這兩點,悟性好不想學醫、業餘的立刻超出一世庸醫,能除自己和親人身病,因為人最關心自己;有志學醫的再進一步,參學《內經》、《傷寒雜病論》,即入醫門,無不成就,成就的大小就看自己的願力了。這個學醫過程實際上相當於一個漸和頓的過程。大家以前的見識都是漸得的,是在反省感悟中隨機緣而生的,處在找不到堂寢安隱的路上;現要頓悟根本,自己有眼,甚至有無師智,然後就可以「學思益,出才人」了。《中醫太美》
二郎中個人的看法,我們學中醫有文字的障礙,也相對失去了傳統文化的語境,直接從經典入手很難。
二郎中的思路是先接觸今人的作品,比如先看《人體使用手冊》,看看用現代人怎樣用現代的語言和大家容易接受的方式達中醫是怎麼回事。看完之後建議看
看劉力紅教授的《思考中醫》,主要是了解怎樣學習中醫,認定學習經典之路。還有論壇里很多老師的文章都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很多都是臨床和實踐的經驗。
最值得反覆讀的是黃師的《四聖心源》,二郎中覺得這本書是入《傷寒雜病論》、《黃帝內經》和《神農本草》的基本功,好像練武功要練馬步一樣,練好基本功,出手的時候就穩健很多。然後再是這些經典的閱讀,不是一時半刻的事了,而是一輩子的事。
同時,經典的閱讀不可少,《道德經》、《南華經》、《易經》、佛家經典等必不可少,這不是學習知識的問題了,感受先賢的智慧,也是通達智慧的捷徑。
===================================================================
三七先生關於初學中醫的一點提示
學中醫還是從陰陽入手比較直接,講陰陽最直接了當的莫過鄭欽安先生,所以《醫理真傳》不可不讀。五行則宜從黃坤載《四聖心源》入手。《傷寒論》所示為萬古不易之法,明其理方能得用,理在《內經》,開合樞為關鍵。
開合樞為陰陽二氣三陰三陽轉化之門戶,如出入之從門。陽在外主入,陰在內主出:陽注於陰,陰滿之外。在外則向內為合為開(陽明太陰,先合後開),在
內則向外為合為開(厥陰太陽,先合後開)。樞為轉動之軸(少陰主降,少陽主升:君火以明,相火以位),樞機不轉,則開合不利,升降不調。
如果你想自學中醫,衷心推薦黃元御先師的《四聖心源》,然後再《長沙葯解》《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金匱》。如果你真有興趣,我這裡有相關資料願意分享。請消息我。
又讓我碰到這種題目,我又要來開倒車了。
別看黃元御,剛學中醫你就整圓運動,越整越迷糊好嗎?一開始就看這本書的後果就是你越來越能自圓其說,但是沒什麼卵用。
看課本么么噠,不想看課本就看一些正經書。別看什麼曲黎敏啊,徐文兵啊,梁冬這些沒營養的書。秦伯末的中醫入門啊,中醫處方學,都可以看。xxx講xxx系列都可以。樓主可以搜 任之堂,他們在網易上有博客,現在主要是在微信公眾號renzhitang2014里發布消息。
任之堂主人 余浩,發願要推進中醫發展100年,他水平比較高,寫過一些讓人比較好懂中醫的書,也願意教人,樓主可以了解一下(通過博客或公眾號或百度)。
相關學醫可點鏈接: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OTc5MzAxMA==mid=202316294idx=2sn=5e9d752333d43758be710c1e5c561f61scene=18#wechat_redirect如果是基於傷寒論的中醫思想,黃坤等醫學大家理解傷寒雜病論都不是正解,唯有日本醫學自湯本求真發揮的仲景的思想,之後是胡希恕有更好的引申。就中醫里臨床醫學按照黃帝內經體系來研究傷寒論都屬於臆想。因此末學希望中醫工作者,愛好者等能重新認識傷寒論,不可再貽誤千年。
看你想走經方派還是岐黃派的路子了,經方派好說,大量記憶和臨床就可以,書用大學的課本就可以入門。
重點提一下岐黃派,這個是不同於經方派的,每付葯不過三五味,不會像現在很多醫師動則二三十味葯,不病死也得吃死,抱歉我這麼說,這是事實。
想走岐黃派路子的話,必經之路:玄學,氣功,然後才能接觸到古中醫精髓,那時候可以一邊看內經一邊給人治病了。
書:五行大義、淵海子平是玄學部分,可以讓你熟練把握人的陰陽變化,更精準的配藥或者針灸。
氣功部分還是找個師傅吧,比如道門裡的,真氣運行法是不推薦的。之後你可以完全掌握氣的變化,或者病的發展,治療得心應手。
中醫部分,前期一本內經足矣。
這是岐黃派路子,我上邊說的有漏洞,真正中醫治的是人,下醫才治病。
以上。
《中醫入門》《零起點學中醫》也可以添加微信每天睡前幾分鐘學中醫,如悅讀中醫,孔聖枕中軒,中醫書友會等
最早看的是吳清忠《人體使用手冊》,以作者自己的體驗和平實的語言寫就,容易幫助初學的人,形成一個中醫的疾病觀和簡單的應用方法。
古典中醫經典這一塊,《黃帝內經》可以看,不用找什麼注釋版或者白話文版,就找原始版本,自己理解。《傷寒論》配合《郝萬山傷寒論講稿》看,一般都有電子書手機版。 另外還有《四聖心源》,《輔行訣五藏用藥法要傳承集》。入門可以先看看曲黎敏的"從頭到腳華健康""養生大智慧"等。
找人很難,找書你未必看得懂,學習中醫前提是你得相信並有興趣鑽研,信中醫得先信易經。你信嗎??
思考中醫。這本書深入淺出。前邊的內容大概可以糾偏,並且本書站在很高的層面來分析,並且與傳統文化聯繫起來,實在是學中醫一生都可以借鑒,啟發的好書。作者是一位真正的中醫,有中醫思想,並且可以代表中醫的,能為中醫翻身的大人物。包羅萬象,又用很有趣,很容易理解。
中醫學基礎,中醫學診斷,中藥學,方劑學
我看的中醫桌上放著這一本
買本孫思邈評傳來看,你有心思做到孫思邈的博學,入門自然不是難事
真正想知道中醫系統理論的話
在理解中醫五行 五臟六腑的基礎知識後
可以看 &<&<傷寒論&>&>
自己看暢銷排行吧
推薦閱讀:
※中醫真的有出路嗎?
※臉上不同部位長痘痘各表示什麼?
※如何勸說母親堅持化療?
※偶然,遇到一種狗皮膏藥,不藉助外力,可以拔出淤血來,感覺神奇,試問前景?
※如何自學中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