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還有人以為【清漢裝】是漢服?這是滿族服飾?

為啥還有人以為【清漢裝】是漢服?這是滿族服飾


看來題主心裡覺得改朝換代的時候,國家會統一發衣服,從裡到外那種。

┄┄┄┄┄┄┄┄舉報我答非所問。。
但是題主這根本不是個問題,我們按知乎精神,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
清朝漢女服飾屬不屬於漢族服裝,答案當然是肯定的啊,符合漢人的著裝要求。兩截穿衣本身就是漢人的穿法,滿族女子穿的是袍,區別甚大。

那為什麼有人認為清代漢女裝是漢服呢,因為貴圈推行的漢服定義根本就是前後矛盾的。一邊說漢服是漢民族傳統服飾一邊否認存在過的漢女裝轉而追捧魏晉風這種臆想款式,一邊說清朝非我族類一邊用清代紋樣用得飛起,雙標可好玩了對吧?


瀉藥,請題主及其他漢服人士不要再在知乎以問代答了——題主這是在提問么?題主分明是在貼大字報啊!(文革缺您是缺憾啊)

再回答這個問題:

1/清代漢裝當然是漢裝,且傳承有序,漢裝與旗裝的區別是清代服飾最基礎的知識,不知道對於服飾史來說相當於文盲一樣

2/清代漢裝還真不一定是漢服,漢服作為網路一小撮人的自造詞,自造服,定義不明析,且界定主觀因素和個人偏差較大,題主會貼這份大字報就是為了喊話那些主張yes的漢服人士。

3/題目里配圖應該是為了說明雲肩的使用情況,儘管雲肩是漢裝的一個元素,但是不等於漢裝,題主貼得莫名其妙,不過此條對於題主是超綱知識了

=================================

一些補充

我完全沒看懂 @墨舞 的回答

這不也是廢話嘛,強加了那麼多滿族服飾的特點,立領和對襟元素那麼多,如果是正常的移風易俗也就罷了,問題它不是!

什麼時候立領對襟成滿族服飾元素了?

虧我還寫過一篇文章,表示立領是漢女裝里最成功的元素,一路殺到男裝和其他民族服飾上,成為了中華服飾最成功也最具代表性地元素了。

為什麼要拱手相讓!

至於她回答後面一段,除了最後的參考文獻挺嚇人的,但是有種連孫機都沒看過的感覺。(我當然也不是說孫機絕對正確,但是孫機的考證比現在的學者要更講究辯證和考據,以及論咖位 @墨舞 的那些參考文獻給他墊桌腳都誠惶誠恐)

還有,這些都是什麼名詞???

「孺衫」、「糯衫」、「挎褶」、「襦裙」、「交枉」、「左枉」、「堰師」……隨便看了幾眼,就給嚇死了,哥們先把字寫對、把專業名詞搞正確,比如,褲、袴、絝、褌等等,都是不同意義的詞,而你寫了半天的挎明顯就是一個錯字,估計是隨手用了OCR,結果不懂校正,應該也是分不出對錯,後面就跟著寫了,真是貽笑大方!

還有許多地名、墓葬名稱也是錯誤的,給她點贊的你們是看什麼點的?憑她的屁股下的立場么?

我大學老師抓論文抄襲用的方法十分簡單粗暴,就是看逗號的全形和半形。

這位 @墨舞 的回答我一眼就能看出來,半形部分是OCR複製過來的,全形的是自己寫的。

大學老師表示:現在的人抄襲都不用腦子!

(比說我有參考文獻,用參考文獻是用引用格式的,難道你分不出什麼是正文什麼是引文么?中學語文畢業了沒?)

然後大多數邏輯和推導都是滿滿的主觀情緒和民族主義色彩

兔耳髻。這種髮式先集發於頂,在一髻圈中分梳兩條長短大小相同的髮髻,髮髻微微向後傾斜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過從髮型上來看,鮮卑婦女進入中原後審美水平似乎比滿族婦女還是要高上那麼一些的
「索頭,鮮卑種,以其辮髮,故稱謂索頭。」「索虜者,以北人辮髮,謂之索頭也。」比當初剃光頭還是有進步的

列史料是用來論證的,不是比美醜的,而且 @墨舞 顯然不知道旗女的傳統髮式也是辮髮盤髻。(圖片之前知乎相關問答里很多人給過了,就懶得貼了)

此外,頭髮的多少、衣服的長短,這些都不是用來證明先進與落後的,這是最基本的道理。反正左右不管有沒有道理,這位 @墨舞 憑著一腔主觀就下結論了,6666啊

我特別反感那些以為自己寫參考文獻就天下無敵的人,有時候參考文獻之間都能打起來!

參考文獻:
北朝服飾研究_黃良瑩
北朝世俗服飾研究_宋丙玲
北魏婦女服飾研究_石華
北魏鮮卑族服飾研究_劉君為
從文本和考古材料探析早期鮮卑服飾反映的漢人意象_宋丙玲

除了最後一篇,都是學位論文。而且一看就是用「鮮卑+服飾」搜出來的……

最後一句話送給 @長期不友善 ,你對隋唐時期服飾變化壓根就不清楚還來大放厥詞,大概真的是個友善度吧

這位被艾特的知乎er友善不友善我不知道,「唐承北魏」的說法我也覺得有問題,應該是「唐-隋-北周-西魏-北魏」,歷史只要隔了代其實變化還是很大的,所以盡量不要和較遠的東西扯上關係,而是要注重脈絡。

但是隋唐與北朝干係甚大,這點是無疑的。

@長期不友善 的服飾內容的確有問題,圖片問題巨大,但是@墨舞 自己吧,連服飾的字該怎麼寫都不知道,有啥可笑人家的呢?


降低社區討論質量的內容——只滿足提問者個人訴求

這種帖子在貼吧貼貼也就算了,而知乎是個問答社區,首先得是個問題。


本來這種秀屁股問題沒多大意義,「剃髮易服」後的清漢裝本來就是個曖昧的領域,你說它是那個時代的漢族服飾嗎?廢話,畢竟大部分漢族人穿著,你說它算「漢服」嗎?這不也是廢話嘛,強加了那麼多滿族服飾的特點,立領和對襟元素那麼多,如果是正常的移風易俗也就罷了,問題它不是!

不過嘛,下面又開始有人扯隋唐的衣服主要來源於鮮卑風格,這個問題當年我專門在龍空寫過文章參考了各種文獻批駁過,這裡再給腦子除了懟皇漢外空間只有針尖般大的人士科普一下(數據化的結論可以直接看第四部分)

一、漢魏時代鮮卑起源和習俗

起源:

烏桓者,本東胡也。……食肉飲酪,以毛毳為衣……父子男女相對踞蹲。以髡頭為輕便。婦人至嫁時乃養發,分為髻,著句決,飾以金碧,猶中國有簂(《三國志》作冠)步搖。婦人

能刺韋作文綉,織氀毼。男子能作弓矢鞍勒,鍛金鐵為兵器。

鮮卑者,亦東胡之支也,別依鮮卑山,故因號焉。其言語習俗與烏桓同。唯婚姻先髡頭……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為名裘。

此時鮮卑人存在感不如烏桓...

這時的主要特徵:

(一)髡髮 鮮卑與烏桓均有髡髮之俗,兩者的差別在於髡髮時間不同,鮮卑是在男女婚嫁時髡髮,以此作為準備結婚的一種儀式和已婚的標誌,烏桓婦女則在婚後蓄髮梳髻,至於其具體式樣文獻中語焉不詳。目前,學界盛行依據契丹髡髮式樣進行推斷,認為是剃掉頭頂正中的頭髮,其餘則留在周圍

(二)喜歡金飾 北方游牧民族自古便有喜嗜黃金的傳統,自先秦時期開始,歐亞草原地帶便屢屢出土黃金製品,西漢時期,匈奴勢力達到鼎盛,其黃金製作技術也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後起的鮮卑族同樣也對黃金製品情有獨鍾,並同其他游牧民族一樣,主要將黃金打造成各種首飾和服飾配件,有些則為鎏金飾品。早期鮮卑民族的飾品學界多有探討,其中以帶扣、牌飾和步搖最受學界關注

(三)毛毳 鮮卑族服裝材質與其他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一樣,通常就地取材,以動物皮毛製作禦寒遮體的衣物,即文獻中所說的「以毛毳為衣」。因裘皮服裝結實耐用,非常適合草原民族生活習俗,因此,鮮卑族喜著羊皮袴而不喜中原地區質地柔軟但比較嬌貴的絲綢織物。

簡而言之,當時的鮮卑人是個喜歡結婚時剃光頭,平時穿毛衣,身上披金戴銀一看就是非主流殺馬特,而哪個位面的隋唐繼承了結婚時剃光頭,身上披金飾的鮮卑服飾習慣,至少本位面不是?

二、南北朝早期鮮卑服飾風格

先帶一句慕容鮮卑的風格:頭戴黑憤、短衣束腰、領邊袖口鑲黑邊、下著褲、腳穿靴

然後是平城時期北魏的服裝風格:

1.索發

「索頭,鮮卑種,以其辮髮,故稱謂索頭。」「索虜者,以北人辮髮,謂之索頭也。」比當初剃光頭還是有進步的

2.風帽

《隋書·禮儀志七》載:「後周之時,咸著突騎帽,如今胡帽,垂裙覆帶,蓋索發之遺像也。又文帝項有瘤疾,不欲人見,每常著焉。相魏之時,著以謁帝,故後周一代,將為雅服,小

朝公宴,咸許戴之。」

因北方氣候寒冷,風沙較大,頭頸部的保暖和防護便非常重要,因此,鮮卑族常戴一種頂部扁圓、腦後垂掛長幅用來擋風禦寒的帽子。這種帽子便是突騎帽,又作風帽、鮮卑帽、大頭垂(長)裙帽、垂裙皂帽,在北魏孝文帝遷洛以前的墓葬壁畫、陶俑及石窟造像供養人形象中有大量發現,男女都可佩戴,僅在形制上略有差異,嗡嗡嗡後由於冠巾興起,一度有所衰落,但北朝晚期再度流行

3.窄袖褶服

「河南王者,其先出自慕容鮮卑……著小袖袍,小口袴,大頭長裙帽。女子披髮為辮。」

鮮卑民族為適應游牧生活所著褶服則為窄袖,即小袖,袴口也比較窄小,北魏定都平城時期的墓葬、石窟資料中多有表現

4.女性髮式(這個發幾個好玩的)

丫髻。北魏還有一種常見的髮髻,是將頭髮分成兩股,左右兩側各扎一髻。丫髻在北魏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侍女髮式,在堰師前杜樓北魏墓、西安任家口北魏墓、紗廠西路北魏墓、鞏縣、龍門石窟等考古資料中均能見到丫髻。

兔耳髻。這種髮式先集發於頂,在一髻圈中分梳兩條長短大小相同的髮髻,髮髻微微向後傾斜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不過從髮型上來看,鮮卑婦女進入中原後審美水平似乎比滿族婦女還是要高上那麼一些的

4.褲。

北魏鮮卑族服飾主要都是上褶下挎形制,但北魏早期的「挎」與北魏後期的「挎」又有所不同。在北魏早期考古資料中常見的一種挎,挎管寬鬆但挎口收緊,並露出雙履。可見平城時期褲子依然是典型的游牧風格,到了洛陽時期又不一樣,見下文

5.靴

這個有爭議,在古代文獻資料中,對北人穿靴的記載很多,《南史·恩幸·周石珍傳》載:「直學北人著靴上殿,無肅恭之禮」。《陳喧傳》載:「袍弗踩,靴至膝」。所以服飾史大家都認為漢人穿靴是受了鮮卑風的影響,但是有一個問題是目前沒有一件清楚的北朝實物(壁畫、雕刻、墓葬)顯示靴的式樣。

典型地區的服飾風格:

此時期以晉陽作為參考,服飾面貌有非常明顯的胡人特徵。該地區最富特色的服裝是圓領

窄袖袍服,胡、漢人均有穿用,長袖、短袖均有發現。其他地區比較常見的寬袖褶服在這一地區仍然存在,但並不流行。簡言之,晉陽地區的服飾面貌具有濃厚的胡服特徵,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反漢化逆流為何最初是從這裡發酵壯大的。

總結

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平城時期,鮮卑民族服飾與漢服飾得到初步交融,一些漢服制式出現在等級較高的婦女服飾中,如雲岡石窟的帝後禮服圖中,帝後服飾與東漢服飾相似;反映等級較低的女侍俑服飾則是對鮮卑民族服飾的改良,由以往服裝的交枉、左枉,採用了漢服的右枉;雖然一些墓葬女主人或個別婦女服飾受漢服影響,變的較為寬博;但從總體上看這一時期仍是鮮卑服飾垂裙黑帽袍衫佔有主導地位。這個階段北魏服飾雖然保留著鮮卑的原初風格,但在一些關鍵因素上已經收到漢服的影響,但總體而言依然胡風嚴重。

北魏初期朝廷官員所著服飾僅是在傳統鮮卑服飾的基礎上添加一些漢族因素,如璽緩等。因此,既使在祭祀、宴享、朝賀等比較嚴肅隆重的場合,群臣仍然服褲褶行事。而廣大民眾的服飾並無明確規定,仍然不改其俗,可能出現鮮卑、胡、漢三種服制並存雜揉的現象。

最後,即使如此,北魏時期鮮卑婦女的傳統服飾依然是以緊身、收束為主,稍微動腦子想想也明白,對於也要參加漁獵活動的鮮卑婦女,穿著寬大的隋唐風襦裙是生怕別人看不著自己的裙下風光是吧

三、大規模漢化後的洛陽時代

背景:

道武皇帝「天興六年(公元403年),詔有司制冠服,隨品秩各有差。」此時便開始學習借鑒中原漢人的冠服等級制度。至太和年間,孝文帝在服飾改革上採取了一系列的行動:「十年(公元486年)春正月癸亥朔,帝始服衰冕,朝饗萬國」。這是孝文帝首次服龍袍戴冠冕在朝廷上大擺宴席,接受諸國使臣的朝賀,也是孝文帝以實際行動向各國昭示要對鮮卑胡服進行改革並將全面實行「孝文改制」的決心;同年四月一日,北魏「始制五等公服」;四日,「帝初以法服御葷,祀於西郊」;同年「八月乙亥,給尚書五等品爵以上朱衣、玉佩、大小組緩」。公元494年(太和十八年)孝文帝排除鮮卑舊貴族和保守勢力的反對,把都城從平城遷至洛陽,從學習漢族的生活方式和典章制度著手,全面推行「孝文改制」,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引見群臣於光極堂,班賜冠服」。還布告天下無論男女均需改為穿漢裝,一次,孝文帝至鄴城考查,他看見一位婦女在車上沒有穿漢服,他責令返,尚書何為不察,澄曰:「著才猶少,帝曰:任城欲令著乎?」可見孝文帝對於禁胡服,穿漢裝之重視程度。由此可見,以褒衣博帶為特徵的漢服飾是由北魏宮廷貴族向社會逐漸推開的,洛陽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貴婦禮服圖」和雲岡石窟「皇后禮佛圖」中的人物服飾證明了這一點。

洛陽之前,鮮卑舊俗瀰漫,在整個北魏統治區域內,鮮卑服得到廣泛推廣。遷洛以後,漢化成為社會發展的主流,服飾領域發生了一系列變革,在借鑒漢魏及南朝衣冠制度的基礎上,著力恢復中原舊制,並吸取少數民族服飾的一些特點,形成了北朝服飾自身的特色。

以下是洛陽時代的服飾特色:

(1)小冠

首先就是保留傳統鮮卑風帽的同時,使用漢式小冠的越來越多。在北魏元邵墓、堰師前杜樓、北魏王悍墓出土的壁畫和陶俑人物中常見佩戴一種體積較小冠飾。這種冠飾是由漢魏時期的巾憤後部逐漸加高而形成的,中呈平型,體積縮小至頂,冠頂從前至後呈一斜面,稱之為平巾嘖或小冠。《宋書·五行志》一記載:「晉末皆小冠,而衣裳博大,風流相仿,輿台成俗。

(2)盤髻

為了和小冠相配合,鮮卑逐步放棄了「索發」的傳統,而學習漢族的束髮,後期鮮卑族也學習漢人將頭髮挽上頭頂,盤成髻,通過井穿過冠和髮髻的方式將其固定在頭上。

(3)上衣下裳。

北魏後期貴族對襟寬袖的短上衣,腰束帶或系大帶,下著類似於女性長裙的服飾,如鞏縣石窟第一窟南壁東側男性主供養人服飾。這種服飾具有典型的漢服特徵,其下身所穿不是女性的長裙,應該是「裳」。而上衣下裳正是是中國古代中原地區傳統的服飾形制。

(4)襦裙。

北魏後期女性最常見的服飾,這種服飾與衣裳十分相似,交領寬袖的短上衣,腰束帶或系大帶,下身穿及地長裙,北魏洛陽時期墓葬女俑大多身穿糯裙。這種服飾應該叫做糯裙,糯就是短上衣,而裙子是將裳前後片用繩子系連在一起發展而來。漢服的糯裙在洛陽時期成為北魏婦女

的主流服裝之一,發展後的款式袖子肥大,上衣合體裙子有長帶繫於胸下,裙子縫有均勻的折桐,脖子周圍或披有披巾,(標本洛陽楊機墓、元邵墓等)這種服裝款式後來被唐朝婦女廣泛喜愛。(誰TM再說唐時女性那種暴露的風格是受鮮卑人影響我糊你一臉,明明是傳統襦裙贏得了鮮卑小媳婦們的歡心

上衣下裳和上糯下裙都是中國古代典型的漢族服飾形制,上衣下裳一直是中國漢魏時期男性貴族的禮服,而上糯下裙則是女性服飾的專屬

(5)挎褶

挎褶服是北魏後期鮮卑族服飾受到漢服影響而出現的,這種服飾本身就體現了胡漢兩種服飾因素。挎褶服的形制是胡服流行的上褶下挎,而挎褶服寬薄的袖子和寬鬆的褲子卻具有確實漢族服飾褒衣博帶的風格,在北魏晚期考古資料中的挎不僅挎管寬鬆而且挎口也向四周張開遮蓋雙履,或是微微露出履頭,這明顯是受了漢服寬鬆風格影響的結果。此外,甚至當時鮮卑族女性也受到了影響穿著其這種男性的潮流服飾。這種服飾不僅在鮮卑族中流行,當時南朝地區男性中也十分流行穿這種挎褶。

挎褶服的著裝搭配本是左枉、小袖,褲腿緊窄,但傳到中原以後其形制有所改易。北魏遷洛之後,褲褶服的形制發生了重要變化,原先緊窄的衣袖基本不見,而代之以長可垂地的廣袖,褲管加大加肥,形制上類似今天的裙褲,這是受漢族傳統服裝影響的結果。

我們從現存北魏壁畫及陶俑等人物圖像資料中常見右枉褶服,且以大袖為主,褲腿也相當肥大,為便於行動,多在膝部用繩或帶紮起,褲子下半部呈喇叭形。這樣以來,褲褶的形制已接近上衣下裳、褒衣博帶的漢族衣冠服制,因此,經過改易的褲褶服風靡一時。

公允地說,帶有鮮卑元素的挎褶深刻影響了隋唐以後中國男性的穿衣風格,但是褲裝的普及並沒有也不會取代上衣下裳或者深衣服制的地位。整個北朝時期,在比較隆重的祭祀、朝賀、封禪等禮儀活動中,傳統的上衣下裳、深衣服制仍然穿用,《隋書.禮儀志六》中的記載雖然繁瑣而不且實際,但仍可從中窺見一斑。佛教造像中頻繁出現的帝後禮佛圖中褒衣博帶的形象也是很好的證明。

(6)孺衫

北魏遷都後,衣袖廣博的糯衫大為流行,衣袖寬博幾及本人半身的形象在陶俑、壁畫等圖像資料中經常見到,從其服裝搭配來看並不局限於夏天所著,比如崔芬墓室西壁夫婦出行圖以及洛陽龍門石窟北魏賓陽中洞、皇甫公窟、鞏縣石窟寺佛教造像中的禮佛圖。實際上,僅就袖子而言,北朝流行的寬袖褶服其袖端形制與南朝服飾略有不同。南方所流行的寬博大袖袖身到袖端均比較寬博,而北方常見的大袖則有所不同,一般僅在袖端比較寬大,腋下到肘部則比較窄小,與袖端形成鮮明對比。

典型地區的服飾風格:

青齊地區,青齊地區屬於北魏從南朝攻佔領土,並逐步穩固各地區的統治,山東地區的士大夫接受北魏統治後,很可能在北魏漢化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這一地區也是除洛陽外另一個漢化大本營。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征服劉宋青齊地區後,將絕大部分抗拒的士眾與民戶俘至代北,稱為「平齊民」,其中有一些大族子弟、文人學士。青齊地區一度歸屬劉宋,使學術文化上帶有濃郁的南朝氣息。隨著北魏漢化漸深,青齊民中大族名士地位迅速提高,其中崔光、崔亮、劉芳、房景伯、高聰、蔣少游等,都在北魏中後期漢化進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青齊地區的世家大族、達官貴人仍然推崇漢族傳統的褒衣博帶裝束,以崔芬墓西壁壁完橫額上的墓主夫婦出行圖為例,繪有三男十三女,以男女墓主人為中心,墓主頭裹巾憤,上加漆紗籠冠,身著方心曲領袍服,腳穿茹頭履,雙臂舒展,廣袖飄垂,頗下短鹿須。男侍和童僕著巾嘖,寬衣大袖,男侍者則小心扶掖崔芬。其夫人頭插花釵,身著寬大衣裙,腰系紅纓絲帶,兩臂舒展,廣袖飄拂。侍女則頭梳雙丫髻,寬衣大袖,隨侍男女主人身側。人物形象比例勻稱,形體俊逸,有兩個顯著特徵頗耐人尋味:一個是男、女墓主人均仰肩凸腹,兩臂外展,侍從們左右扶憑,前後簇擁;另一個是墓主人頭戴冠冕,褒衣博帶,備顯雍容華貴之態。

四、數據對比

目前對北魏服飾的量化研究集中在鮮卑人身上,北方漢人的衣物變化相對較少,不過僅僅從鮮卑人身上的服飾風格變化就足以說明問題

目前出土的北魏男性鮮卑族服飾類型可分為七類

目前出土的北魏女性鮮卑族服飾類型可分為三類

北魏前期風尚:確實是胡風濃重

但是到了後期嘛:

與北魏早期相比,北魏後期的服飾種類有明顯曾加,尤其是男性服飾。不過通過各類服飾流行度可以清楚地知道,無論男女都有一種絕對主流的服飾,男性的是B類服飾,而女性則是C類服飾。B類服飾就是北魏時出現併流行開來的挎褶服,挎褶既是一種上褶下挎服飾形制,又是B類服飾的專有服飾名稱。挎褶服繼承了北方胡服上褶下挎的服飾形制,但其衣領、衣袖等服飾元素上又有明顯的漢化痕迹,而這種服飾在北魏鮮卑族男性中的流行度極高。在北魏後期占鮮卑族女性服飾支配地位的是女性C類服飾,其流行度高達106.4,遠在其他兩類服飾之上,女性C類服飾是典型的漢族糯裙服飾,北朝後期鮮卑女性廣泛的穿著這種服飾顯然是受到孝嗡嗡嗡以及民族融合的影響。北魏後期男性B類服飾與女性C類服飾的大規模流行反映了孝文帝改革的顯著成效。

男性C類服飾流行度相對於男性B類服飾要低很多,但相比男性其他幾類服飾其他幾類還是具有一定的流行度,而且其主要在北魏鮮卑貴族中流行。男性B類服飾的形制是上衣下裳,如果說男性B類服飾在服飾款式上受到了漢服的影響,但其至少保留了鮮卑民族原有的服飾形制,而男性C類服飾則是全盤地模仿漢的貴族服飾,這也說明了北魏貴族漢化的徹底性。

女性B類服飾反映了鮮卑族女著男裝的服飾現象,女性B類服飾也是挎褶服,本來是男性專屬的服飾。挎褶服的特點是便於行動,可能正是由於這一特點,女性為了便於勞作也穿上了這種服飾。

男性A類服飾與女性A類服飾都是北魏早期的鮮卑服,其流行度僅有0.46,這是由於這種服飾只在遷洛之後的幾年中出現過幾例,之後就徹底地消失了,反映了北魏鮮卑族在北魏後期完全拋棄了本民族原有的服飾。(所以歸根結底還是漢人笑到了最後)

北魏篇結束,總結起來漢服將鮮卑服飾的元素,比如褲、靴吸納進了自己的體系,而北魏徹底放棄了鮮卑的傳統服飾風格。

參考文獻:

北朝服飾研究_黃良瑩

北朝世俗服飾研究_宋丙玲

北魏婦女服飾研究_石華

北魏鮮卑族服飾研究_劉君為

從文本和考古材料探析早期鮮卑服飾反映的漢人意象_宋丙玲

最後一句話送給 @長期不友善 ,你對隋唐時期服飾變化壓根就不清楚還來大放厥詞,大概真的是個友善度吧


更新:知乎皇漢真厲害,被迫害妄想已經到了一種境界了(特別聲明這句話是針對一些把我當成漢奸的極端民族主義者而言,並不是對此問題的評論。)。我回答里有哪句話否認了剃髮易服的事實?我只不過是在辯證地分析問題,清朝女裝受滿族影響這當然是事實,但是它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沒有?當然也是事實。
對於某個把我屏蔽的皇漢同學,我想跟你說,人不中二枉少年,如果是過去的我,估計也會把現在的我給屏蔽了,但我並不是「背叛了自己」,而是明白了更多的事情。
在你和很多皇漢眼裡,我大概是被「民族團結」洗腦了,忘記了「國讎家恨」,忘記了那些死去的人,忘記了江陰,忘記了嘉定,忘記了廣州,對不對?
錯了,這些事我都一直記著。
正因為我記著,我才不會想讓民族問題引發更大的悲劇,這種事,我不想它在發生在漢族頭上,也不想讓它發生在任何民族,任何一個人類頭上。
可是你們呢?你們中有些人,口口聲聲銘記歷史,實際上內心深處想做的就是對我們的滿族同胞搞民族復仇,宣揚本民族至上。
而不這麼想的人,我要問你們,既然你們不想復仇,那又何苦那麼苦大仇深?天天回憶滿族有多殘暴,有多滅絕人性,對復興漢服有什麼意義?對你的生活有什麼意義?
除了自我感動,你們這些根本於事無補。
還有,既然你們一看到滿族對漢族的暴政就義憤填膺,那之前的王朝,貪官污吏的暴虐,你們罵不罵?
哦,對了,你們會說,那是自己人,自己人剝削自己人,能叫剝削嗎?
那麼我請你看看今天你頭頂上那些貪官,還有給你發那點一個月過活都顯得緊巴巴的可憐工資,自己卻天天花天酒地,高高在上的老闆們。
他們不也一樣是你的同胞嗎?你會覺得他們是自己人嗎?你會乖乖跪下來,心甘情願地給他們做牛做馬嗎?
問題從來不是民族,從來不是。
————————分割線——————————
補充一句我對這種清漢裝的認識好了:這種服飾,不符合現代漢服運動對漢服的定義,如果你是漢服復興者,從現代漢服的角度,你可以說這不是漢服。但是,這又顯然不是滿服,因為當時的人的認知里它和滿服是對立的,就像今天漢元素服飾和西裝是對立的一樣。
非要說,這是一種受到滿族服飾影響,但又有漢族風格的,在當時被認為是漢族服飾的一種服飾。
這個概念和現代對「漢服」的定義並不衝突,完全可以並存,它不是漢服,漢服也不是它。
以上。
——————原答案——————
不好意思,作為接觸漢服多年的人,我有必要指出,這就是一種當時的漢族服飾。
在噴之前能不能多看點書呢?我很替題主這樣的皇漢漢服愛好者(抱歉在我看來就是愛好者,而且是啥都不懂的入門級)捉急啊。
且不說十從十不從聽說過沒?而且題主你想啊,如果這種服飾真的是滿族服飾,那為什麼還要叫它「漢裝」?而且還有與之對立的「旗裝」一說。
其實只要你有看過你搬運的這幾幅圖片水印上的那位「擷芳主人」出的《大明衣冠圖志》,你就會發現,這些服飾基本上是繼承了明代的審美的。圖中婦女肩上的裝飾,稱之為「雲肩」,這是明代漢族女性就有的服飾之一,還有立領,明立領的事撕了好久了,不管怎樣,明代也是有立領的。還有袖子,滿族服飾的典型特徵就是窄袖,這些服飾都是廣袖,顯然是漢族風格。
不好意思,不管你承不承認,事實就是你今天在這裡就證明了你的祖先留過辮子,清朝兩百多年,你就這樣和你最近的幾代祖宗劃清界限了,那我恐怕你這個人的來源都成問題了。
還有,很遺憾,你的祖先,就算是在漢族還在蓄髮的年代,恐怕穿的也不是那種大袖飄飄的袍服,那時候中國大多數人是大字不識的勞動人民,你我的祖宗估計都是穿打滿補丁的短衣裋褐的。
現代漢服本身,並不是一個古代的概念在現代的復活。承認吧,這就是一個現代構建的概念,古代漢族服飾是承載著那種森嚴的等級制,代表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禮教的,現在搞漢服復興,總不可能復興這些。所謂漢服復興,更多是借古代的某些服飾,試圖在現代構建一種代表文化認同的符號。它應該為現代服務,而不是揪著過去幾百年的民族爛賬不放,更不是拿來給專制時代等級制招魂的工具。與其討論什麼歷史上的服飾是不是漢服,倒不如想想怎麼發展出能代表一種文化認同和文化審美的,新的,作為時裝(時下服裝)的現代漢服。
利益相關:高中曾經是皇漢,還組織過漢服社。現任大學社團漢服顧問。


清漢裝屬於漢族傳統服飾,等同於以下內容:

源於印度的佛教是中國傳統文化三教之一
源於波斯的竹笛、琵琶、嗩吶、揚琴是中華傳統藝術

最後放個地圖炮如果你欣賞不來「清漢裝」,說明閣下的審美水平還比較捉雞
一來受所謂清宮戲噁心程度較深,沒有客觀正視「清漢裝」
一來還停留在清之前的古裝劇的那種飄飄欲仙的審美之中


清代有漢服?你們這是嚴重質疑滿清愛新覺羅家族的執政能力和八旗子弟的野蠻程度。畢竟人家多爾袞都說了剃髮易服,順治都下旨十從十不從,康熙乾隆把人家一演戲的戲子都給凌遲了,上書乞求停止剃髮易服的都給發配去寧古塔與披甲人為奴了。誰規定的清朝漢服不是漢服?愛新覺羅家和他們的家奴們用他們挑戰人類下限的暴行決定的。

順便說下,知乎的精神白左和那些旗袍商們再上躥下跳都沒用,玩漢服的不睬你們,你們在這裡隔空放炮一點用都沒。推動漢服運動的不是你們,接受漢服的也不是你們,你們所做的一切只是給極端的漢民族主義添磚加瓦而已。我這個退圈很久,默默支持漢服的30歲中年男人都被某隻狐狸氣有定了幾件漢服壓壓驚,順便黑了幾把旗袍,讓周圍同事休了買旗袍的念頭,穿旗袍的門檻比漢服高多了,身材不好真心丑爆。


如果不能打到,就想辦法混進去,從內部瓦解。


道理我都懂
可是如果老子是漢八旗的
這就很尷尬了╭(╯3╰)╮

你們這些玩cosplay的,還是要學習一個,想做大明的狗,人家還真未必收


哈哈哈哈

我是山西人,我某一天參觀了一下大同博物館,你知道大同是北魏首都,有很多關於北魏的東西,比如北魏墓葬的壁畫

有了驚人的發現

北魏—荷葉邊

唐—襦裙

唐婦女鍾愛打馬球

你們「同袍」們最最喜歡的唐代的襦裙,拍了無數影樓COS的最最漢服的服飾。原來是源自北魏啊!鮮卑族啊!

導遊都說了「唐承北魏」

這下,唐代繼承了北魏,坐實了「胡唐」的說法。

必須把唐服全部開除出漢服才行啊。

大同雲岡石窟

洛陽龍門石窟

北魏最後從平城(大同)融入洛陽,漢化了嗎?最終的結局是,在洛陽擁護孝文帝的漢化派與在大同的反對漢化的胡派將領(有漢將)分裂,北魏滅亡。

有趣的是,北周隋唐的創始人,出自大同附近的代北六鎮,全部屬於北魏胡派將領。

唐代崇佛,打馬球。等等來源北魏的東西沒有一件費拉的,把胡唐全開除漢族得了。

袍們要加油啊!


我很好奇 這種算什麼衣服

補充一下題主的評論,知乎網頁版太智障了


首先,我是被邀請來回答的,真實被邀請orz,只是個透明人士,邀請我的人我也不認識。
其次,這個問題我拒絕回答,提問者在題目中自問自答,個人臆測,題主可能在其他網路社區中提出了自己的見解而沒有得到滿意的回應,進入知乎以此博取認同感。


你漢服圈就喜歡這麼玩兒。
十從十不從都沒背過,還清漢族女裝不屬於「漢民族傳統服飾」。
非得從歷史角度辯證,不從美學體系和發展角度來看待問題,把傳統美學歪曲成這個*樣子。
真是紅*兵的楷模,大*報精神的繼承者
2333333


那你以為當時幹嘛還分旗裝和漢裝?

從你搬的圖上真的看不出有啥滿洲元素。

是變化是有的,但是這些變化都建立在前代已有的基礎上。

真正有問題的是剃髮,正常情況下髮型絕不可能往那個方向演變,而且是用行政、暴力手段等手段推行的。但是統治者也就到此為止了,目的也達到了。

正如某位答主所說,難道他還統一發衣服?


很奇怪

為什麼各種漢服問題都會無視漢服背後的漢民族主義?

漢服是漢民族主義的表象的一部分 漢服植根於漢民族主義

在漢民族主義的立場上 你再想想剃髮易服

現在還會承認清漢裝是漢服嗎?

如果不想要漢民族主義 就好好搞你的傳統服飾 別去摻和漢服

如果想要漢服 就別想著把漢服和漢民族主義分割 無源之水想給你攪渾還不容易?

如果想要不帶民族主義的漢服 做夢吶您內


清國的漢人服飾不屬於我心目中的 核心漢服 範疇,部分屬於我心目中的 邊緣漢服 範疇。詳細論述有空再寫。

看到這個回答下嫉漢服如仇,上躥下跳的諸位,我只想說,歸根結底這不是一個純事實層面的問題 ,如果滿足邏輯自洽,可以有多種價值導向不同但是並存的答案。也就是說,漢服這個話題,對於傳播者來說,沒有觀點對錯,只有論述好壞。對於接受者來說,(如果不考慮各觀點論述者的技巧差異的話)更重要的在於價值觀的站隊,你認為正確的觀點,很可能不是因為它天經地義的正確,而是因為正好符合你的價值偏好而已。

你們又不像 @春梅狐狸 一樣有利益相關和心理執念,又何必如此斬釘截鐵地否定?是不是太入戲了。

PS:題主這種不容置疑 唯我正確的提問方式,難道是反串黑?


建議關閉話題


把問題本身大字報的部分刪除了的是我,因為我想在一個正經的問題下,給題主講講什麼叫漢服。

漢裝,字面意義是:漢人的服飾衣裝。
有些答主說現在網路上所謂漢服文化就是窗帘製品搞得偽概念。我對此沒有了解,所以不做過多評價。

我就想問問,清代漢人穿衣服不?
你所謂的清裝有滿洲貴族專屬的階級意味么?
清代漢人穿衣服,而且改造出了數量巨大的清漢裝,那麼你憑什麼把清代漢人逐出漢籍呢?
難道親愛的題主就這麼能確定所有清漢裝都是滿人設計的?

所以,清漢裝,是漢服,是漢裝這件事沒有否定空間。

最後,希望知乎儘快推出大字報功能,這樣方便題主,而且我們閑暇時候也可以把題主掛起來批判批判。


更新:想不到事至如今,還有人認為女性服飾即民族服飾的全部內容。唉。
——
瀉藥。
這要從剃髮易服時,"男從女不從"說起。並且清朝時候上衫下裳的漢族女性服飾,明顯區別於滿清貴族女性旗裝馬褂的形式。因此有人認為所謂"清漢裝"是漢服的一種。
但是,從"剃髮易服"導致漢服斷代的層面上來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漢服是指漢民族服飾,而不是漢族女裝。且"清漢服"出現於剃髮易服之後,受到關外審美特色的嚴重影響,已經不是純粹的漢族服飾。"不是純粹的漢族服飾"是指,其服飾演化流變被外力強制打斷,並不是正常的歷代服飾流變。
且,從"清漢服"的形制上看,它已經失去了交領這一最具特色的漢服元素。說到這裡,當然我們也可以討論明立領,有關明立領是不是漢服,至今存在討論。


因為你們的漢服是新造的概念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本和服婚禮給人很精緻莊嚴的感覺,但是最近幾年重新開始流行的漢服婚禮給人一種廉價可笑的感覺?
如圖 老三國里袁紹冠上的「鴿子毛」什麼由來?求漢代官服科普?
古代小說和詩詞里描述的服飾是什麼樣子的?
每天穿漢服當做日常服裝去學校上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現在漢族人都不認得自己的傳統服飾?甚至有的人不能接受穿漢服在街上走?

TAG:民族主義 | 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