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近期大火文章《矽谷歸國精英這一年:飛上枝頭、跌落谷底、集體出軌、中年危機和再次逃離》所說現象?

矽谷歸國精英飛上枝頭、跌落谷底、集體出軌、中年危機和再次逃離…這篇文章最近在朋友圈引起了極大反響。海歸們回國真的面臨文中所說那樣,待遇不好,小三「生撲」,壓力巨大嗎?
另外,文中提到的情況大多針對IT從業人員,對於其他行業領域來說又如何呢(比如商科)?

現在的答案大多都是從職業發展的方面進行分析,有沒有答主可以分享更多關於此種情況下的婚姻狀態、家庭關係處理和經營等?畢竟這也是做決定需要考慮的一個重要方面。謝謝!

相關文章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ddqfAANoqY9pUYtyurXMCg

順帶吐個槽:不曾想僅24小時之內本問題竟有1000多人關注。。。
---------------------------
問題補充:
感謝大家的踴躍討論,一周不到本問題已經超過72萬瀏覽和3500關注了!
建議大家可以同時分享一下自己的個人情況(是否留學,是否海歸,年齡、婚姻狀態等)和個人經歷,這樣對於大眾來說比較具有參考價值。畢竟很多東西都是經歷的人才好評價,境遇不同感受不同。
另外大家可以鼓勵身邊比較「成功」的海歸朋友們(不限於IT)來分享他們的經歷體會,也讓這個問題下面多一些不一樣的聲音。


矽谷中國人應不應該回國,這問題十年前在華人論壇上就已經是交戰不休的話題了,討論了十年還沒有結論,唯一變化的就是陸奇從一方的論據變成了另一方的論據。

首先,理論上,回國從職業發展上有兩方面的好處:

  • 跨區套利:同樣的才能,因為兩地的估值體系不同,更應該去估值更高的體系。類比於中概股在美股退市回A股。
  • 成長速率:同樣的起始才能,因為賽道加成的不同,會有不同速度的成長。類比於開馬車開得再好也趕不上開飛機的。

結合實際來看,中美之間對人才的估值不對稱雖然在逐年減小,但依然存在。而國內高速增長的新互聯網公司數量還是要比美國多的。所以,理論上,還是有足夠理由回國一試的。

說白了,這本質上就是一種職業選擇,和跳槽沒什麼不同。有人早年才能平平,就因為當時去了BAT,現在已經脫胎換骨。有人因為在BAT混不出頭,決定加入初創公司,最後實現財務自由。同樣地,也一定有相對更適合國內的矽谷華人,通過回國邁入人生新階段的。

當然,也一定會有自以為自己更適合國內,但其實還不如留在美國的人,而且比例應該還不小。可是那又怎樣,所有人都要為自己的職業選擇負責,其他人也沒必要陰陽怪氣冷嘲熱諷。如果說大家真的能在美國學到什麼國內很難學到的道理,那就是:

Don"t judge

另一方面,如果不是單純從職業發展而是從更高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那就更複雜更難說清這件事了。隨便列舉幾個常見因素:

  • 長遠的身份認同感
  • 子女成長(包括子女的身份認同感)
  • 生活舒適和愜意程度

等等。

總之,我覺得,討論矽谷華人要不要回國,就基本等同於討論人這輩子該怎麼過一樣,是一個很個人化的問題。對於他人的實際例子,沒必要過度解讀,更沒必要評頭論足。比如,我還待在美國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這我能有更多時間玩遊戲,也能更方面地買到新遊戲機。你說,大丈夫豈能玩物喪志,我說,關你屁事。

(利益相關:文章中提到的Uber的兩個人都是我熟識的同事,在Facebook也有很多熟人回國,結果各異,但這都跟我的看法無關)


當年在微軟的時候,有一次我和一個美國佬Director一對一會議,說到了一些人事變動問題,然後這個Director問我:「Morgan,那麼多中國人本來在美國工作,你說他們怎麼又要回國來啊?」

我當時心想,這麼敏感的事情都聊上了,那我也要對得起領導的信任,就直說自己的想法:「他們肯定是覺得國內有更好的發展,在國內的外企,他們兼具東西方文化的特質,最有優勢。」

Director呵呵一笑,說:「Morgan,可不是這樣,我和不少人都聊過,主要原因還真不是這樣。」

似乎在說我圖樣圖森破,我於是謙虛地問:「哦?還有其他更主要的原因?」

Director很認真地說:「他們回來,是因為到了他們這個年紀,自己的父母也老了,父母又不願意去美國生活,所以他們只好回來了,這樣方便照顧父母,等到他們父母過世之後,他們肯定會回美國的。

連父母過世都說了,我心裡豎起大拇指,坦誠,真TM的坦誠!

後來,我就有心觀察了一下周圍歸國的中國人,不能說所有人都和Director說的一樣,但是真的很大一部分真的是為了照顧父母。

又過了幾年,我經歷了一圈創業,發現之前transfer到美國的一些朋友也回國了,我和他們聊了一聊,他們回來很大部分都是一個原因:老婆不喜歡美國,覺得美國沒有生活

現在,我看到這篇公眾號,說矽谷精英都是為了實現自我價值才回國,我怎麼都不相信啊!大家能混到這個程度,都不傻,不可能不知道國內的工作環境是怎樣,怎麼可能單純為了「實現自我價值」就回國呢?

了解更多程序員想法和八卦請關注@程墨Morgan


在一個按部就班的社會都混不明白的人,妄想回到弱肉強食,贏家通吃的社會出人頭地,我只能說,你四不四撒?

管人,帶團隊這件事是不是對很多人來說就跟打了雞血一樣?在矽谷只能被人管,總想著有一天回到自己人的地盤了,自己也能憑著歸國矽谷精英的金字招牌管管別人,過過官癮?

問題是你是那塊料嗎?你有那個身體嗎?你豁得出去嗎?

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成家要孩子之前沒離開美國,你基本就離不開美國了,因為你捨不得。捨不得就豁不出去,就有退路,就不敢拼,國內人才濟濟,有能力又敢拼,能拼,會拼的人多得是,你憑什麼和人家競爭?你一畢業就進矽谷大公司,年薪十幾萬起,一天苦日子沒過過,憑什麼和人家死人堆里殺出來的競爭?

這篇文章寫得挺現實的,典型的別人行我也行,最後發現自己行個屁。

牛逼的人,不管在哪都牛逼,換地方只是為了更牛逼。
不牛逼的,去哪也牛逼不起來,只會把自己為什麼不牛逼歸咎於環境,越換地方路越窄。

我就不牛逼,但是我知道我不牛逼。


留學與海龜群體最大的錯覺之一,就是國內沒有天花板。

還有一個錯覺,就是他們在國外混不上去了,不是因為自己能力不行、而是因為碰到天花板了。

實際上國內的天花板厚到你砸都砸不開,

國外的天花板你跳都夠不到。

而且多少人就是抱著回國撈一筆就走的想法?

嗯,國內不好的時候,精英們都跑了,

國內好了,精英們又回來了,

笑死了,這樣的人跑來跑去就和代購賺差價一樣,還好意思說自己是精英,

最後一個錯覺,就是很多普通員工,總覺得自己是精英。


看到其他人的回答,非常失望,要麼是國內的冷嘲熱諷,要麼是灣區兄弟們自暴自棄。回國固然有巨大的適應問題,但是如果你心態平和主動適應,不要先入為主,不要覺得國內老闆因為對你尊重和好奇請你吃幾頓飯唱兩次k就潛規則就要圖你啥,也不要覺得你在美帝刷題N年能和烙印交談自如就如何牛逼,心態平和,放鬆交流,要融入並沒那麼誇張。

************************************

這個問題朋友圈這幾天太多人轉發,而真正能夠回答這個問題的,可能我是不多的幾個人之一。本文不談道德標杆,不談你該不該回,只談你該怎麼計劃海歸和思維上要做出的調整。海歸是一種職業和生活的選擇,是需要引導和計劃的,不是喊口號,也不是自打雞血或者自暴自棄!

我們先拋開幾種特殊不具備普遍意義的海歸模式,這包括:

家裡有背景海歸的(比如各種二代,薪酬不會影響他回國的生活質量)

已在灣區公司做到高層的(陸奇那種,當然更不適用普通人)

美國大學或者博士剛畢業的(毫無工作經驗,對美國和中國來說對他都是一片茫然)

學術圈子以千人之類的名義海歸學校的(這些人一般並不能算在矽谷圈子裡,和灣區公司是脫節的)

剛畢業才開始工作的(資歷太淺,回來確實也沒啥優勢)

剩下的才是我們要討論的主體:在美國灣區或西雅圖一線公司工作了至少3年以上的,已經是或者接近senior level的群體

首先我建議25-30的兄弟們真的沒必要回國,第一你資歷不夠,回來也就是普通一員,薪資一般。沒啥錢的話,光靠光環也不會有7分以上妹子撲上來(特別帥的除外)。第二技術上,在初期這一段時間還是在美帝打磨打磨比較好,起碼你得能口吐各種fancy tech word,回國才好裝逼是不是。

30-35的兄弟們可以開始有意識和國內開始聯絡了,熟悉國內環境,多跟國內打交道。這時候你應該有底氣把自己作為技術專家/架構師來包裝,國內的人也認同你的技術背景,願意認真跟你打交道。獵頭一般來挖人也是挖有3年以上經驗的,不會誰去說挖工作了一兩年的海歸。。。anyway,這時候一個是多回國,回國不要一天迷戀去ktv啥的,盡量去跟各個公司的朋友吃飯,了解國內技術公司情況(技術、生活,待遇一般不會說,但是可以隨便聊聊),有機會多參加國內的路演活動看看,或者也可以掛名到朋友的創業公司去,多少是個開始;另一個就是和獵頭多接觸,多聊聊,了解下行情(獵頭一般會吹一吹),能拿面試就先面面不會錯,但是總比你去問女神睡了么要強。

我只能說盡量盡量在35之前和國內有實質性的交互,建立起和國內的關係。我認識的幾個回國發展還可以的朋友都是在35之前回的(但是在回之前都有過一年以上堅持不懈頻繁和國內的跑動)。能在35之前搞定國內的發展最好,但是如果沒有的話,嚴格說,你就要思考一下你願意付出什麼代價了,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必須思考是不是願意接受風險願意忍受生活水準的下降也要回到國內發展。

35之後如果沒有前面和國內的聯繫,要再海歸,必須清楚定位。很多朋友覺得自己技術背景牛逼,在美國都能做到senior/staff,回國難道不能立馬帶上幾十個人團隊嗎?這種事情不是沒有,但是都是發生在新興的國內創業公司之類的,但是注意一下,這些公司進去做了高管的,其實都比較年輕,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他們本來在美國的實際入手薪資並沒太高(paper money不提),再說也沒有家庭負擔,所以轉回國內也沒啥損失。換句話說,他們可以接受相對低一些的底薪去take國內創業公司的管理職位。

但是對35上的兄弟就不能這樣了,有家有小,實際到手的薪資降低會極大影響家庭狀態。所以在薪資上就很難去接受國內創業公司的條件。能開出較高薪資的bat華為等等,在薪資上不是不可以談,但是在職位上又難以滿足管理職位的要求。畢竟,創業公司本來空缺就多,甩個director甚至vp的title給你,也就帶幾十個人,無傷大雅,而bat裡面坑基本已滿,你要去進入管理崗,就算你再牛,HR那邊冠冕堂皇一句:此人沒有管理經驗。也足夠在初期接觸時就斷掉這個路子-----記住一點,在創業公司,管理崗確實是管技術(實際上仍然是一線leader),在大型公司,管理崗是管人。

所以這才造成了「矽谷歸國精英這一年」文中所提到的現象。這篇文章其實前後矛盾了,他前面說到了jia zhou或者其他海歸的風光,後面又在說矽谷馬工回國光環減弱。其實這是針對的兩個不同群體:35以下年輕馬工和新生創業公司的情投意合(其實也不是,僅僅局限於共享打車/單車這行業而已,頭條/快手這些也不太care海歸不海歸,更不關心uber啥的),以及35歲以上資深馬工和BAT這檔次在職位上的牛頭不對馬嘴。

另外還有個問題,就是senior的技術天花板。在管理職位坑少難拿而且也無法建立相關經驗的情況下,灣區馬工會覺得那技術上勞資一定是大牛,你們還不來倒履相迎?這裡我個人感覺存在一個技術天花板問題。國內差不差技術人員?差!差哪種?我個人觀察是差senior level的人員,也就是工作年限在5-10年這個區間內的。畢竟,國內流行的是30歲之後還在寫碼就是loser,所以一般工作到4-5年的時候都在想辦法去帶團隊帶人帶項目,而不是繼續在一線寫代碼。所以國內工作在5年以上的「架構師」什麼的,你去仔細了解的話,會發現基本上都是制定方案寫方案,而較少還在寫生產環境代碼了。所以在這個區間內你要找一個很有一線開發經驗,還能夠孜孜不倦負責業務邏輯每天提交代碼排名全組前列的30歲以上engineer,在國內是比較難。就我個人而言,認為這是國內的巨大弱點,也是灣區的最大強項(擁有大量30歲左右願意在一線耕耘的資深工程師)。

但是我說的天花板也是如此,國內雖然30歲的都不在一線寫碼,但是確實也就從純技術領域擴展到了團隊管理、產品設計以及和不同其他職能部門的對接,「面」上就廣了。而灣區因為缺乏這種機會,sr永遠就是sr,限制在某個領域裡,不爽就跳槽繼續做sr,就是包裹變大點,確實在技能的廣度上離「架構師「的角色又有一些差距。比如有個兄弟是一直做storage 底層開發,說如果是偏應用他就不去了。當然對於在美國這也行,專精一項既有高薪也有job security, 但對於國內的架構師要負責整個項目就不合適了(畢竟國內的項目很難有純底層的)。。。這個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也有不少sr兄弟的技能樹是很全面的,但是在和國內打交道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個問題。

另外再補充一個個人感覺,為什麼國內對海歸需求越來越少---因為沒啥好抄的了。以前各自都有對標的,例如百度挖google,阿里挖亞麻,騰訊沒咋挖(這也導致騰訊的工程文化和技術思維相對落伍),滴滴摩拜ofo挖uber,這種挖是指可以越級的挖,對方的engineer可以回來做manager這種。

但是現在沒啥抄的了,還有啥好挖的。技術上比如ai還是有需求,但是也就不是那種寧可越級也要弄過來了,而是正常平和的平級跳槽。

至於家庭。。。我認同任正非說的:老婆難道不是應該支持老公的事業么?不支持你事業的老婆,留著幹嘛?

另外話說文中動輒覺得馬工回到中國就有小三撲上來也太膚淺了,不送上幾個個起碼是gucci的包包當「小禮物」,搞個瑪莎檔次的車,然後在一線城市有房子,哪個小妹子要來撲你一個大叔(沒這些都撲的話,一定是真愛 )。。。馬工想多了。。。

*******************************************

回答一下樓主最近附加的婚姻問題,從身邊案例來看,離不離婚和回不回國無關,並不存在本來感情很好結果因為回國見了幾個小妹就離婚的這種荒謬的事情,大多是本來就有問題,回國只是個導火索罷了,不回國八成也要分。


work life balance有啥不好,非要去加班,自討苦吃。人活著賺那麼多錢,最後不還是讓自己跟老婆孩子開心嗎。在美帝,暴富之前就已經實現了,卻還非要去暴富,本末倒置也。


知乎以前講過好多例子,說是中國過去幾十年在很多曾經歐美技術壟斷的領域不斷突破。幾千萬一套讓咱們壓到幾百萬,幾千塊美金的鐵片現在都改成白送,液晶屏京東方搞出來日本韓國一身冷汗。

這些例子裡面都沒寫外國員工經歷了怎樣的心路歷程,比如從上飛機開始計算出差,普通工程師出差五星級酒店,每周超出40個小時絕對不服務----到中國企業成長之後福利的一步步消失。

這不,矽谷的華人程序員就是最好的近距離觀察中國互聯網行業不斷超車後,歐美員工心路歷程的案例。國內的待遇逐漸變好,獨角獸咔咔往出蹦,中國逐漸形成自己的互聯網生態。這種蠢蠢欲動,但路遇坎坷,非常生動。首先得說這個文章描述的事情很正常,而且絕對擋不住更多人回國。你看看高鐵這種行業,手游這種行業,現在回國還不如互聯網呢。

作為中國人回國,在這個時點,還有個事情得明白。所有項目,所有公司,無論在中國和美國,都有一個亘古不變的道理:

你要是跟著老闆一路艱辛,不離不棄,即使最後被證明能力差一些,也能混到個不錯的崗位。這是被絕大多數已經做出來的公司驗證的,這是某種混合了能力與感情的綜合關係。所以拿著海外經歷回到創業公司夢想著搭估值爆炸順風車的,老闆也不傻。憑啥一起拼死拼活攢起來局面的兄弟不給待遇,給一個後來的。

要是想在國內大企業混,拉出來溜溜。憑啥國內加班到死的程序員遇到每天上班不按時的矽谷程序員就得跪,中國在製造業,半導體,電子,能源領域過去十幾年幹掉外國企業超高溢價的例子還不夠多?要是準備回國養老,趕緊看看自己實打實能不能力壓國內員工。

這篇文章說的就是這樣一個現實:如果你想有更好的發展,要麼就是用實打實的能力幹掉別人往上爬,要麼就是慧眼識珠找到個未來的獨角獸一起做出來。那種拿一個flag標籤回來準備享受創始人或者合伙人待遇的時代早就過去了。

千萬別搞錯位了。想太多,是一種累贅。


故事比較極端但是也反映了一些現象。

矽谷華人因為出國和留美這兩輪篩選,本來就是偏理工科人才多,管理人才稀少,大多都留在國內了。畢竟美帝要的就是打工仔。

計算機行業本來中美差距就不大(相比於其他行業),而且反倒越來越小,還有不少反超的例子,比如移動支付。

矽谷是有很多技術大牛,但是更多的也就是能力平平的普通人,好多大公司的金字招牌現在也越來越不值錢了。但是矽谷的名頭和一路順風的經歷給了不少人一種別人行我也能行的錯覺,造成了一種眼高手低的驕傲心態,殊不知技術和管理是截然不同的兩碼事。

在職業生涯初期就要認清自己的個性和能力,之後要慢慢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不是么?而且很多性格特性不是後天形成的,比如天生內向還是外向,敏感程度,壓力承受能力等等,這些都是職業規劃的重中之重。

如果一開始想做管理,那這麼多年都幹嘛去了呢?怎麼不早早轉崗或者跳槽到其他公司來試著做做看呢?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矽谷沒有當過管理,沒有試過自己創業的,並不知道自己適不適合管人,沒有管理經驗的,回國吃了虧總覺得是大概率事件。

最後,個人的成功本來就是多維的,但是不少「精英」卻把多維的人生活成了一維,視角很狹窄。技術牛了,就一定要去做管理嗎?看到別人回國風光了,就羨慕得不得了覺得我也要那樣風光嗎?這還是典型的功利和攀比思維啊。我熱愛編程,喜歡寫代碼,工作之餘研究個人項目,開發新技術,只是純粹的喜歡,難道不行嗎?


很多人已經說了回國的事兒,那咱們說說天花板的事兒。

開宗明義,大部分在談天花板的人,離天花板都遠著呢。

首先解個惑,一般天花板不是說從技術崗轉管理崗,而是從打工仔變合伙人好吧,你連從senior engineer轉manager都困難。。。還談天花板。。。這純粹是個人能力不行。

矽谷是個特別恐怖的地方,很多人說在那裡生活,感覺從來沒離開過學校。每天一成不變,上班,下班,也沒啥好玩的。對於很多工程師來說,貌似也融不進當地人的圈子(估計老婆老公也是中國人),說句不好聽的,提前進入老年。

同時,大量的去矽谷的工程師,可能是研究生,博士生來的美國,沒有年少時的經驗,對於美國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有著巨大的不適應。

這就直接導致了,在矽谷,工作方面的前進變成了唯一的生活目的。

再講講天花板。

在美國,想要從技術崗到管理崗,最重要的是管理能力和領袖氣質。這些可不是說你年齡大了自然就學的會,而是需要大量的方法論和實踐經驗的。

很多矽谷工程師其實是不具備任何一項的,尤其是在沒有在美國讀過本科的經歷的那一部分。究其原因,因為大量中國研究生博士生,就算是在求學之時分組做項目,大部分也是以輔助技術人員身份參與,把領導的位置讓給美國學生。工作後去了大公司,更是以螺絲釘的態度上班打卡下班回家。

最後還得說說語言的事兒。帶領團隊,代表團隊,都需要紮實的語言表達,現在矽谷的很多工程師,不說口音了,能不能聲情並茂的當著一堆人描述一段話都困難。

所以說真的,你跟我談天花板?

大部分人連梯子都沒上去呢,談什麼天花板?


我覺得碼農現在可能真的是最不適合回國的一個行業了,尤其是大軟體公司SDE那個track上去的。

如果有一個國外中餐館老闆說他要回國開餐館,所有人都會覺得他石樂志,因為大家都知道他在美國賺的多不是因為他的飯多好吃而是因為他的客戶有錢。同樣的原理到了碼農身上,碼農怎麼就忽然覺得是自己碼的6了呢?爬到了中層管理以後主營業務是搶資源刷存在感,這些你玩的過國內樹大根深的老人?00年前後那會國內沒什麼人懂互聯網,也沒多少人有那個技術,回來的確是血賺,百度就是這麼起來的,問題是現在,兩邊乾的事都差不多,你拿著那邊擰螺絲的經驗跳回來管擰螺絲的人,憑什麼就一定混的好?你的工資里,有多少來自你的技術,多少來自h1b cap,別人不知道自己還沒點數?
反倒是藥廠這種國內外技術差距巨大的行業,雖然在國外比碼農窮,中年回國或者開分礦的現在往往成功的一比。國內現在正是有投資缺技術的時候,藥廠這東西需要的技術又非常龐雜,很多中層管理(Director乃至vp)還得經常和技術一線打交道,哪怕你真就只是個擰螺絲的,國內還真有可能找不到會擰這麼個螺絲的人。
然而老婆怕小三不准我自己回國,她要回又想回北京毒死我,gg


中國知識分子一大特徵:總想試圖通過騎牆、兩邊下注等手段,試圖同時得到兩邊的好處,並同時規避兩邊的風險。顯然,結果是毫無懸念的: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
連舉家回國的本都不願意出,還做著人在中國賺錢家在國外享福的迷夢,總想做無本生意,這要是還能成,那真可以說是非常鮑笑了。土博雖然土,但也不是不堪用,而且真不見得不如你堪用。帝國主義用兩炮就能騙來大把中國錢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買辦的日子當然更難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5056251/answer/233377233
一群連反共都不積極的小地主,他們有血緣或者無血緣的繼任者跟他們一樣短視而自作聰明。


在下真正回國感受了國內情況,說點具體的親身感受

  • 海歸只是光環:絕大部分時候,別人不是需要你的精英知識和能力,需要的是你海歸人才的頭銜。頭銜有什麼好?因為現在很多政府的政策偏向支持海歸引進人才,企業跟政府談項目,有幾個拿得出手的海歸人才可以滿足很多指標,為企業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國內除了少數高端企業如華為,大部分企業完全不在乎創新性,目光均在等別人先做,我之後搞個差不多的就行。你說華強北那種地方要你這種創新人才有什麼用,價格貴還架子大。所以很多時候你不見得有用武之地。
  • 內部鬥爭:企業把你招進去了,你以為你背景不錯,將來升職機會肯定較好。這很可能不對。如果你得到了遠見卓識的大領導的欣賞,可能有前景。如果不是,旁邊有大堆的小領導夠你吃一壺。別人知道你能力強,背景又不錯,肯定是不會久居人下的,都不會把你當心腹,不會給你相應的資源和權力做事。把你撂在個閑職上撂幾年,之後你的知識技能不再先進,心也懶了,年齡也大了幾歲,再不想拼搏了。這就是溫水煮青蛙小領導大部分是要忠心的,不見得要那麼出色的。
  • 權利保障:回到國內,你會發現,大多數人不愛用郵件辦公,喜歡打電話當面。為什麼?因為說話沒有證據,不需要負責。 我和他們打交道,各種坑蒙拐騙。說謊分兩種,第一種,完全說假話,產品數據造假。第二種,誘導式欺騙,故意隱瞞重要條件,報喜不報憂。沒有公章的我是一概不信的,有了公章還得看對方後面有沒有人。廣植人脈,獲得消息渠道從而作出正確判斷太重要了。

很多海歸確實不適應了,不出頭被人溫水煮青蛙煮死,強出頭容易搞事,一樣不討好。這種度的把握正是長期在國外生活人的弱項,中國關係複雜,很多時候就是一拳打進棉花里。說實話,我也不適應,但還是那句話:與人斗,其樂無窮。


歡迎關注或者投稿到我的專欄

新科技科普專欄 科研趣文

科研方法,科研寫作 SCI論文寫作


我看到「選擇比能力重要」這句話的時候笑噴了。

這些人不明白選擇也是種能力么……

其實我很好奇這些從來沒怎麼管過人的人怎麼就自信到覺得自己能管團隊了?

另外覺得國內累加班多污染嚴重的,這些你回國前就該知道了啊。

你別覺得管團隊和加班就不是能力了啊。

其實這文章看下來就覺得,你在美國沒升,還真不怪玻璃天花板。

就是你只能做碼農。


我要是回國的話一定不是因為美國事業天花板。時不時的能回家看看爸媽,吃吃家鄉菜,和老朋友敘敘舊才重要,這些都是海外給不了我的。說白了還是取決於自己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
誰說非得要當精英,當個平頭老百姓不好嗎?


所以說一個人看到的世界, 其實是由你周圍的人塑造的。

我認識不少從FLAG的回國的人,鄙人恰好也是其中一位。

這篇文章可能描述的是事實,可是他沒跟你講,這些人的比例是什麼,人群總是符合正太分布的,只是報道兩頭,賺點眼球,賣些有毒沒毒的雞湯,這永遠是媒體的常態。舉個例子,你天天去採訪在曼哈頓的要飯的,能不能得出曼哈頓很窮?又或者你天天報道一夜暴富的人群,能不能說明這個社會就很富裕?

關鍵的問題其實只有兩個。

1)別人回國,為什麼?

2)你這麼關心,為了什麼?

結論更簡單,做任何事情,都有pros and cons,取捨永遠是投資,有人賺了,當然有人虧了。泡泡和別人手裡的東西永遠是看起來更好的,作為30歲+的人,是時候想想,3到5年要做什麼,成為什麼樣的人,更重要的是去實現。

如果按照媒體的例子來說,這明顯是一個非常錯位的選擇,Engineer, Lead, Manager, Director, VP所需要的SkillSet和Personality都是不一樣的,不是說你在Google做到senior engineer,回國自然就能很好的過渡成為一個manager,甚至一個合格的manager。

然後最後淪為一個談資,融資的棋子,落差又不能接受,這其實也是一個錯位,棋子說明你還在棋盤上,至於卒能不能過江,除了50%的運氣,還要另外50%的努力。

Anyway,祝各位好運。


這不挺好的,一個美國高華隨便回回國就能當副總當高工的時代過去了╮(╯▽╰)╭

這樣的事情在娛樂圈和學術圈已經發生過了,蔓延到科技圈真是可喜可賀.

哪裡有玻璃天花板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自古以來兩頭下注的人都沒有算盤打成了的時候。家庭還在美國,自己倒「回國」掙錢來了,國內的錢又不傻,連掙錢的誠意都沒有拿出來,錢當然不肯給你掙啊。


看的我笑出聲來。

這典型的是被人忽悠瘸了,被誰忽悠瘸了?那些賺愛國智商稅的寫手唄。天天美國水深火熱,職場天花板,二等公民,國內機會多多,發展迅猛,連知乎這麼個大學生為主的論壇都認為自己畢業之後分分鐘年薪幾十萬,三十歲年薪百萬。

結果,這些常青藤畢業的大博士們,矽谷的精英工程師們,在沒有受過國內互聯網撕逼訓練的情況下,盲目相信了這些言論,尤其是mitbbs這種華人論壇上的言論,回來就傻了眼。及時止損的或許還算只碰上一個小插曲,稍微反應遲緩一點的,一輩子前途就這麼搭上去了。

人家西方國家,上一兩個世紀,又是革命,又是戰亂,又是罷工,真不把人家鬧騰了一兩百年好不容易折騰出的一點文明環境當回事啊,真以為像是那些智商稅寫手說的是假的?這下傻眼了吧?

樓上有人說,這些矽谷精英妄想當高層是能力不到位,我是不認同的,他們中的很多人,如果放在原來矽谷的崗位上,給他們一個中層領導的職位,肯定是能夠坐得住的,他們在美國確實是遇到了天花板。但是回國來做領導,可能就確實不行了,說難聽點,哪怕街邊找個社團里沒文化但是混了多年社會的,都能比他們乾的好。國內就這尿性,靠的不是什麼技術,玩的就是赤裸裸的資本、人脈和權力。

也不想想,你賺錢不也就是為了能夠吃飽喝足住個大house,給娃一個好的教育嗎,你這些都有了,還想著拚命賺錢,意義何在?

文明世界不呆,非要來黑暗森林裡搏殺,這筆智商稅可真是交的不便宜。


看完之後,給我一種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體制內小兵,被企業挖去做中層,而又適應不了企業江湖所表現出來的迷茫。


一般高凈值人群衝擊頂級權貴失敗而已,看文章描述的很凄涼,實際情況是比99.9%的人生活已經優渥很多了。


之所以矽谷很多精英回國然後做的不夠好又回來了,按照托爾斯泰說法,不幸的家庭總是各不相同。不過如果非要總結一點共性,那麼就會發現其實國內也存在天花板問題(指的是加入成熟大公司或者建立地位的獨角獸),只不過天花板的原因有可能和美國不太一樣。

國內主要的天花板,就是矽谷精英很難真正獲得信任(如果不是出國前就認識的話)。在職業生涯前面時期建立和同僚朋友最好信任時期時候不在國內,然後回國了又要到高位高工資需要信任強的資源調配工作。

大多數矽谷精英們回去拿高薪,然後單身又把家庭留在這邊,明眼人都覺得就是回去賭一把或者賺一把,很多人稍有不對就立馬溜走,更是加強了這種印象,國內老闆技術不如矽谷,看人還是很準的,這樣的矽谷精英在大公司尤其有創業元老的很難跟真正建立信任,就是高薪雇你來打工,做得好當然給你加官進爵,但是做的不好呢,老闆沒有耐心不當自己人,矽谷精英也遇到做的不好很難繼續放低身段待下去等待機會。

所以看到為什麼馬雲在阿里做大曾經大規模引進海龜職業經理人,最後全部換成自己的老人18羅漢,衛哲犯了點小錯誤就開掉。京東同樣的海龜職業經理人被大規模替換成創業元老(參考某不上班寫的京東當權派被打倒),騰訊呢?當年吳軍回國做搜索,做不不夠好結果繼續快速回Google繼續,沒法繼續放低身段降級慢慢等下去再找機會。華為10年前任正非號稱董事會要用英語開,結果現在越做越大,當權的不是當年初創期一起過來的就是家裡面人。

以上幾個都是典型,你不得到信任,任何一點錯誤就直接打到,海龜也沒有耐心再等翻身了迅速開溜,結果老闆更不信任,形成一個惡性循環。相反當年的創業元老就算犯錯被下放了被剝權了,人家還是能耐下去,老闆也心裡明白這些才是自己人,總會有重用翻身的。


推薦閱讀:

沒有共同語言的夫妻怎樣和諧生活?
女人不做家務就一定要被批嗎?
被家裡逼婚怎麼辦?
那些一定要女人生孩子做家庭主婦的男人的事業,到底有多好?
準備追求一個女孩卻得知她是官二代,我該怎麼辦?

TAG:婚姻 | 留學生 | 海歸 | 海外華人 | 如何看待評價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