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製造不出來質量好的摩托車?


客觀原因:我朝現代工業起步時間較晚

大家看下這些國外知名摩托車廠家的建立時間,多數都比我國建國的時間早。

本田株式會社(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家,汽車產量和規模也名列世界十大汽車廠家之列。1948年創立,創始人是傳奇式人物本田宗一郎。本田建於1948年9月,本田汽車公司全稱為「本田技研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雅馬哈(Yamaha、山葉)品牌於1887年在日本濱松創立。1954年首個雅馬哈音樂教室在東京成立並開始生產摩托車,首款型號為YA-1。

川崎重工起家於日本明治維新時代,1878年川崎正藏在大藏省的幫助下建立了川崎築底造船所原川崎公司是一家造船廠,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摩托車行業,開始是以製造川崎發動機為主,供給當時一哄而起的摩托車製造廠。不久,川崎摩托車公司的前身明發工業株式會社誕生了,它最早製造的摩托車是「明發80」型摩托車,1955年又以原西德摩托車為模型,製造了「明發125」型摩托車。

鈴木(SUZUKI),是一家日本的汽車製造企業。鈴木公司成立於1920年,1952年開始生產摩托車,

杜卡迪(Ducati)成立於1926年,由創始人Antonio Cavalieri Ducati成立,是一家義大利摩托車生產商,總部位於義大利的博洛尼亞。其產品由於卓越的性能以及義大利特色的設計而聞名。

奧古斯塔 (MV Agusta)於1945年在義大利米蘭附近的Cascina Costa成立的摩托車製造商。

哈雷戴維森 1903年,威廉·哈雷(WilliamHarley)和戴維森(Davidson)三兄弟在美國密爾沃基創立了著名的哈雷戴維森品牌。一個多世紀以來,作為世界頂級休閑摩托車品牌,他們狂熱地忠誠於 V 型雙缸驅動的摩托車以及經典的橙色條盾形徽標。自從1903年哈雷戴維森的傳奇開始以來,它已成為激情、自由、勇敢、個性的象徵。最初的哈雷是在1903年由21歲的威廉·哈雷和20歲的阿瑟·戴維森在一間小木屋裡「攢」出來的,並以兩個人的姓氏命名為「哈雷·戴維森」。

BMW摩托車自1923年第一輛BMW R32 誕生起,即成為創新的代名詞。經典的雙缸對置式發動機結構被沿用至今,流線型設計、安全和排放技術創領行業標準。

凱旋Triumph汽車公司的前身是S.Bettmann公司,成立於1885年,最初的時候從事自行車的生產和銷售,而1902年開始生產摩托車,1918年成為英國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公司。

2. 主觀感受:說說我所了解到的我朝摩托車行業現狀 要知道這個車的這種發動機在中國持續生產超過20年,這個類別和結構的摩托車在國內已經十分成熟。但——從高大上的電噴裝置、ECU、氣門搖臂——到普通人認為很普通的油封、鎮流器、正時鏈條、離合器摩擦片、儀錶,都要靠國外品牌。

就像上一段的那張摩托車供應商圖一樣,國內的摩托車產業鏈一直不完善,許多核心零部件都還依靠國外。國內是不是就沒有這些供應商呢?其實是有的,你會發現摩托車的大部分零部件除了原廠件,還有一些雜牌「副廠件」,外觀是可以做到一模一樣的,但用起來就不是那個樣子,十幾元一片的原廠氣缸紙墊用起來很好,換了幾元一片的國產廠家紙墊,他就是漏油。

一個最簡單的橡膠圈油封(一個橡膠圈),一個最簡單的活塞環(一個金屬環),在外行人看來都是不值錢也很簡單的東西(單價都是幾元到幾十元),但這一個活塞環,就是幾克的金屬,但經過系列加工,可以賣到幾十塊,簡直就是暴利,生產這些玩意比生產摩托車要賺錢多了。但國內的廠家就是做不好,這就是基礎工業,拼的是最基本的化工、冶金、金屬加工工藝,基礎工業不是什麼高精尖,講究的是生產經驗的積累,埋頭苦幹的技工和工程人員,日本德國的資深技工月薪是和飛機師一個水平的,拿著飛機師的工資去生產一個橡膠環,金屬環,肯定玩命給你去好好做,能做不好么?而我們工業底子一窮二白,我們的技工僅僅是年輕人的過渡性崗位,要賺大錢要麼削尖腦袋往上爬到管理層,要麼去搞銷售,這就是我們的軟肋,沒有底子,沒有潛心苦幹的積累,你做不出那個指標的橡膠、那個指標的鋼材、磨不到那個指標的形狀,摩托車零件產業鏈無從談起。國內的自主供應鏈不行,這個對於整車廠家,是個無可奈何的事情。買著國產車以為振興民族工業,大頭還是被老外賺去了。恩,很多人不知道本田一開始就是做活塞環起家的吧,而且還是給豐田供貨的,那玩意還真是一本萬利啊。

民族品牌得不到本地消費者的支持是件各種意義上很難過的事情。反觀日韓兩國的豐田、本田、現代(起亞)等就有大把大把他們本國的國民願意消費,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對「匠」的崇拜流淌在他們尤其是日本人的血液中,願意投入科研和發動機應用開發的人多,之後就積累起經驗和Know-how,國民買的放心的同時又逐步產生了很強的民族自尊、自豪感,發動機和整車的品質就上去了。

為什麼說中國造不出發動機?因為發動機是一個系統工程。和航空、火箭等產品不同,發動機是一種量產產品,很少有公司可以做到完全的自主生產從發動機本體到電控的完整部分。我們沒有一個合格的齒輪供應商,就找不到一個合格的機床供應商,沒有合格的機床供應商,就沒有精確的機械尺寸,沒有精確的機械尺寸,就沒有發動機。

能製作一台發動機和製造一種發動機是兩種不同的概念。一台發動機只是單體的問題,而一種發動機,卻而要形成一條產業鏈。涉及的工藝,檢測,標準化流程等等等等都是浩大的工程,每一步都要由巨大的投入和經驗才能換來。

或許我們可以花錢買到設計圖,買到生產流程,買到標準;但是,整個供應鏈是買不到的。發動機的量產是個系統工程,說是一個國家工業發達程度的標誌也毫不為過。在全中國都在搞電子的時候,機械的重要性被有意無意忽略了。殊不知機械如骨,電如肌。


說實話,每當被問到中國的汽車與摩托車在質量上與國外的對比時(特別是發動機),心裡就有點五味雜陳,可心裡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許是水平有限吧,亦或是怕噴的原故。因為我不是賣車的,也不是造車的,更不是什麼領域專家。在邀請的回答中,雖有很多可以答的問題,但最終還是放棄了,原因很簡單,對於有爭議性的問題最好不答。上面這個問題在兩天前也看過了,也是頗有爭議的,但還是尊重一下邀請人,那就說說個人的觀點。

一、首先要說的是價格,在同排量的前提下,一輛進口車的價格要高出國產價格的幾倍,試問一下,兩者之間能比嗎?就算不是幾倍,貴一萬,又或是幾千,同樣能比嗎?本人對國內市場不怎麼了解,那就以國企在國外銷售為列,見下圖:

一輛售價三千多的國產太本田摩托車,出廠價大概也就一千多左右,利潤不是很大,除去所有開支,大概也就六百多一點。而一輛日產太本田售價在一萬三左右,出廠價大概在八千左右,利潤相當可觀,除去所有開支,純賺五千以上。在這裡,不是說他日本的東西很牛,就應該值這個價,其實不是的,除去品牌效應,有對比才會有傷害,在中國未打入該市場時,日本貨就是牛,每個人都如獲至寶似的呵護著一萬多元的寶貝,可當中國摩托車進入該市場時,各種款式的車型一應俱全,在同等時期購買的車輛,無論性能,舒適度,還是質量,都不比那小日本的差多少。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與日本還是有差距的,畢竟日本的工業擺在那,精密度與再加工業以及車床技術,是世界頂尖級的,就連俄羅斯也得依賴日本的車床技術。

這種100cc的摩托車,賣過不少,也修過不少,與國產最大的區別就是曲軸與鋼體的材質截然不同,不得不承認,人家的加工確實是一流的。另外,它的正時齒是兩羅絲固定的,正時鏈條釆用的是86節,而我們的是90節,鏈桿與鋼體都要比國產的短一些。 注,國內的幾大知名廠家在國外還是很有名的,質量也不錯。可為什麼在中國就不行呢?因為在中國賣不上價格,如果什麼都是質量最好的,那麼又哪來的利潤,況且現在國內崇洋媚外的人還是大有人在的,馬桶蓋,電飯鍋就是個列子。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或是再往前加,為什麼中國造不出好的摩托車?其實除了自身技術受限以外,還有中國的國情,經濟落後是不爭的事實。後來經濟搞上來了,國家又下放了政策,以市場經濟為主導,民營經濟自主開發為中心,在大市場的帶領下,基本上都是為賺錢而謀生,在利益的作用下,誰還會花大把的金錢投資在研發上面,隨著越來越多的外企入駐,拿來主義已泛濫成災……


摩托車發源於是在歐洲及北美洲,世界上最早的第一部機車是在1769年,由法國人庫鈕(NicholasCugnot)使用蒸氣引擎所組成。摩托車因其機動靈活被廣泛運用于軍事領域,成為戰爭中各軍事大國的標準配備。1951年,我國仿照德國迅達普K500型摩托車,生產出第一批定名為「井岡山」牌的雙缸四衝程500mL摩托車,爾後批量生產,投入民用。

落後原因分析:

科技水平距世界一流還有差距,不過差距正在縮短。

眾所周知,由於歷史原因,我國現代工業起步較晚,科技水平相對落後,與其他工業大國相比,在時間上出現斷層。以汽車工業為例:早在1929年5月,我國第一輛國產汽車在遼寧省瀋陽市民生工廠問世,由張學良將軍掌管的迫擊炮廠製造。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入侵了東北三省,扼殺了我國汽車工業的萌芽。日本卻藉機盜取成果,成立了同和汽車株式會社,到1945年日本投降,已達年產量5000量的生產能力。而我國直到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後才開始建立自己的汽車工業,1956年7月,國產第一輛解放牌4t載貨汽車才在第一汽車製造廠誕生。

世界知名摩托車廠家建立較早。

國外知名摩托車廠家的建立時間,多數都比我國建國的時間早。以你所提的本田、雅馬哈為例:本田株式會社(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是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生產廠家,汽車產量和規模也名列世界十大汽車廠家之列。1948年創立,創始人是傳奇式人物本田宗一郎;雅馬哈(Yamaha、山葉)品牌更是早於1887年在日本濱松創立。1954年開始生產摩托車,首款型號為YA-1。

發動機技術落後。

摩托車技術的核心為發動機技術,這些發動機核心技術大多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中國摩托與汽車工業一樣,發動機基本靠進口,而國內自主研發的發動機,無論是大排量、還是小排量,都處於模仿階段。

定位不一樣。

我國是人口大國,貧富差距較大,地域發展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在眾多小城鎮、農村地區,摩托車長期是居民、農民工主要出行的交通工具和生產工具。這些摩托車主要以中低端摩托車為主,產品特性為價格低、維修保養便宜、機動靈活。市場需求限制了中國摩托企業的向高端品質進軍。

未來發展。

隨著時代發展,輕量化,環保化的要求,摩托車已經有被電動車取代的趨勢,而我國在電動車技術上在世界遙遙領先。

以上為個人分析,但請不要妄之菲薄!我們還有眾多的摩托民族企業,錢江摩托、豪爵摩托、宗申摩托、嘉陵摩托、隆鑫LONCIN摩托、力帆摩托等,未來,由他們創造!

(上圖為國產三輪)


眾人說了很多也沒說到點子上,幾年錢就探討過此問題,中日合資企業,日本來工程師,有圖紙,日本把摩托車配件運來,由中國人組裝,組裝好了和日本原裝的一比較,性能就不一樣,總結了一下就是~~中國工人的技術素質沒過關。不光摩托車,就連瑞士的手錶,德國的機械,等等,組裝是一門藝術。


這個問題困擾中國人很久了,往大方面看,不光是摩托車,汽車,飛機的發動機咱們國家都很落後。我認為第一是咱們國家基礎材料研發薄弱;第二是發動機技術落後,差人家一兩個十年還是有的;第三是工匠精神,中國摩托車大廠不多,山寨小廠不少,除了合資廠和大廠,剩下的基本提不到什麼工藝,幾個大媽都能組裝摩托車(有這樣的視頻);第四就是過分追求利益,拿來主義嚴重,一輛摩托車模仿名車外形,加個發動機就出廠。哪像國外品牌設計,開發,出品,風洞試驗,上市,發售(售後咱不提,國外大廠也沒重視過中國售後)這都需要一個很久很嚴謹的過程。國外一輛車定型上市,往往能賣個1一二十年!甚至更久!咱們國家一二十年?廠子都不知道更迭多少次了。

我不是崇洋媚外,我頂國貨。今年一萬四買的六十五寸液晶就是創維Q8,能買同樣的索尼兩台!我只想說,我是老百姓,得為自己的血汗錢負責,日本的摩托車真的能騎到報廢,國產摩托車我也買過三輛,都是一兩年就不行了,只好打折賣掉。國產摩托車不愛我,只愛我的錢,錢花出去給自己添堵就不好了。現在國產品牌有了升仕,春風可供的選擇就有了,我想過個一二十年,國產摩托車絕對可以像家電一樣頂掉國外品牌的。


我感覺主要原因是中國人的購買力還不行,因為大多數摩托車都在農村,農民的代步工具,太貴了買不起。再有,為了造出價格低廉的摩托車,廠家千方百計降低成本,降低質量。因為中國人口眾多,只要便宜,狗屎都能賣出去,所以廠家根本不去加大研發投入,不去追求質量。又怎麼能造出世界一流水平的本田等摩托車呢?


前幾天剛剛跟摩友討論過這個問題 其實不是質量不好 要說現在國產摩托車 只要是大廠已經開始學習國外廠家使用第三方品牌配件了 比如wp減震 鮑魚或者西護剎車 博士電噴……就連鏈條都是DID最高端的 而且當天幾個人一起圍觀一摩友的國賓換風扇蓋子拆了個精光 一起仔細看了車架焊點工藝 真的非常不錯 不過總結了一下大家遇到的問題 主要集中在初期設計(這個確實是廠家經驗需要時間的) 接下來就是裝配了 很多車友的問題都是裝配時的都粗心或品控不好造成的 所以國產摩托車最需要解決的還是企業文化以及技工技術


別這樣說!國產神車也有可能你們不喜歡他的外觀但是確實是神車一部嘉陵大公雞600排量的可以帶斗!



為什麼說它好呢?耐用度很好比功率不錯!唯一能挑的也就是外形了!不是嗎長途舒適度夠用!其實也有一些神車在我們身邊只是日系神車太出眾而已!


最煩那些說禁摩導致摩托沒發展的。以前沒禁摩的時候,中國摩托發展好了??再說了,中國禁摩,你不能賣到國外去嗎?國外沒禁摩啊。且好多地方沒禁摩,每年那麼多摩托銷量。

一個gw250,各種缺陷不足,但僅僅因為做工不錯就賣成了爆款。這時候不說禁摩了?同樣禁摩,怎麼gw250就爆款了呢?說到底還是這些廠家做事不認真,發動機沒技術可以說底蘊不夠,但焊接不是高科技吧,一個個焊得像狗屎堆樣,這種態度怎麼能有發展。


禁摩政策使國內的許多交通管理者和交通參與者歧視摩托車騎行者,致使大部分本可以消費中高檔摩托車的人群都追求家用小汽車的消費了。同時也使摩托車生產企業急功近利,只針對低端消費群體生產價格極低的產品,既不可能投入大量資金研發新產品,更無動力追求產品質量。這是國內摩托車整體品質上不去的主要原因。


推薦閱讀:

06年雅馬哈r1值得入手嗎?
騎摩托車旅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越南滿街都是日本產的摩托和汽車?
兩萬塊以內的哪幾款摩托車可以進川藏線?
打算入手6000到7000價位的街跑摩托車,你有哪些建議?

TAG:本田 | 雅馬哈 | 日本汽車 | 摩托車 | 汽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