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彈離運載火箭在技術上的距離有多遠?
圖註:朝鮮當年發射「銀河」-3號運載火箭時,美日以其進行彈道導彈試驗為由進行強烈抨擊,表明運載火箭技術和彈道導彈技術確實是一脈相承
其實這個問題更準確的說法應該是,運載火箭離導彈技術還有多遠,因為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雖然在用途上一軍一民,但在飛行原理、基本組成、設計、製造以及試驗方法上都基本相同,就連兩者的全程試驗都是相同相似的。舉一個具體例子來說,2012年4月13日,朝鮮發射了「銀河」-3號火箭,引發了美日等國的高度緊張,美國和日本方面嚴厲批判朝鮮在進行彈道導彈試驗,而朝鮮方面則反駁說這次發射「銀河」-3號火箭,是為了將一枚朝鮮自行研製的氣象衛星送入軌道,是完全和平用途。關於「發射火箭還是試驗彈道導彈」這個話題,雙方唇槍舌戰前後爭執了一個月有餘。足見運載火箭和彈道導彈在技術上的相近,以及兩者全程試驗的相同相似。
從結構上講,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主要都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箭體結構和無線電測量系統組成,這使得在技術和設計上,兩者存在大量的相同和共通之處。可以說,能夠研製運載火箭的國家,就具備了研製彈道導彈的基礎和能力;能夠把衛星運送到太空軌道上的國家,也具備研製彈道導彈將彈頭投擲出去的能力。
但彈道導彈畢竟不能跟運載火箭劃等號,兩者還有一些地方是不一樣的,這些不一樣的地方,就可以稱之為「運載火箭離彈道導彈技術的距離」。
首先,有效載荷不同。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是衛星(航天器),而彈道導彈的有效載荷是戰鬥部(比如核彈頭或常規彈頭)。
第二,運載能力要求不同。運載火箭最注重的就是如何提高和保證運載能力,以運送更重更大的衛星(航天器)入軌,因此運載能力都集中服務於載荷。而彈道導彈作為遠程打擊武器系統,最重要的是保證導彈的技戰術能力,要保證導彈既能夠打得遠又能夠有足夠毀傷能力,這個時候就必須平衡運載能力和投擲距離之間的關係。有的時候寧可戰鬥部重量輕一些,以保證導彈能夠打得更遠一些。所以在載荷方面,兩者著眼點不同,要求也不同。
第三,工作環境不一樣。與彈道導彈相比,運載火箭的工作時間更長,在空間環境里待的時間也比彈道導彈長得多(後者在彈道高點進入空間後,很快就掉頭向下飛向地面去了),所以運載火箭在外太空的推進劑輸送和發動機高空起動等技術問題,要求就比彈道導彈要高要嚴格。但彈道導彈也有運載火箭比不了的高技術門檻,因為彈道導彈彈頭需要解決高速再入問題,彈道導彈為了保障足夠的威力和突防能力,不能採取效果太猛的減速降溫手段,所以必須得承受非常高的再入溫度,保證再入速度快彈頭也不會在大氣層內燒毀。而運載火箭的載荷如果要返回大氣層,完全可以採取許多減速手段,對熱防護技術要求就沒彈道導彈那麼高。特別是洲際彈道導彈,再入速度非常高,甚至超過20馬赫,再入段得承受3000度以上的高溫,成為了洲際彈道導彈的一大技術門檻。很多擁有彈道導彈的國家無法成功研製遠程和洲際彈道導彈,都是被擋在這個門檻之外的。
第四,工作條件不一樣。彈道導彈強調快速發射、甚至機動發射以提高生存能力,因此最好能採用可存貯推進劑,實現隨時準備隨時發射。為此彈道導彈目前在動力系統上大部分選擇了固體火箭推進方案,就是因為固體火箭方案的發動機燃料可存貯性好,不用臨時加註。而運載火箭則不在乎這個,不但仍大量使用存貯性不算好,需要提前加註燃料的液體火箭推進方案,有時候甚至專門選擇存貯性差、但能量高的低溫推進劑。
一回事,只是運載火箭大運載能力強,導彈小運載能力也小。但導彈技術不比運載火箭差,導彈要適應多種條件、高機動性、緊急狀態、高突防能力、強大的彈載計算機,很多指標是運載火箭沒有的。導彈是對付敵人用的所以從技術上說導彈不比運載火箭差,反而技術水平更高!
推薦閱讀:
※導彈撞鳥怎麼辦?
※驅逐艦攜帶導彈數量有限,海戰中一旦打光是否只有挨打的份?
※這是什麼火箭或者導彈?
※IS和塔利班能不能也發射一些衛星,造一些隱形飛機、精確導彈,逐步縮小與美軍差距,從而和美軍抗衡呢?
※拋開政治因素而言 日本是否有能力自行研發第三、四代洲際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