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亂中,為什麼唐朝北方的軍隊有好好的大堂盛世不過,卻願意跟著安祿山反叛?


安祿山反叛的時期正是大唐最強盛的時期,隨著反叛的結束,大唐的黃金時代也結束了.


但是很多人會想,以玄宗的英明和大唐將士的勇武,怎麼能讓叛軍勢如破竹一般,一直從河北打到西安,佔領了中國的整個北方呢!以下來分析一下:


第一:從制度上面來分析.當時唐朝為了控制周圍的眾多少數民族,在邊境地區設置了很多藩鎮,藩鎮的統治者節都的權力是很大的!


為了對抗和安撫強悍的少數民族,需要調動各個方面的力量,因此地方的行政,司法,稅收和軍事權力,基本上都掌握在節都使手中.


也就是說,基本上是一個獨立的諸侯國!


利處:在於這套方法非常有效,藩鎮在存在的百年內通常能夠有效的對付邊疆民族的入侵!


缺點:在於藩鎮節都使權力太大,中央很難有效的制約他們.而且權力生腐敗和野心,雖然節都使都是起先所謂的絕對忠臣,但是政治鬥爭中,並無忠臣一說.再忠得人,也會很快變為維護自己利益之徒!一旦節都使認為自己有能力和中央對抗,結果往往都是反叛一條路!


制度其實是安史之亂的根本所在!


第二:從軍事力量上來分析:當時安祿山的兵力很強,基本是大唐的全部精銳.


安祿山手下的少數民族和唐朝精銳士兵多達十五萬之眾,都是強悍善戰之徒.


對比起來,唐朝在北方的部隊與其交戰的部隊,要比叛軍差了幾個檔次.唐軍高仙芝的十一萬部隊,都是臨時的募集兵,只受過簡單的軍事訓練.封常清的六萬人大部分也是臨時抓來的壯丁,還不如高仙之的部隊!


精銳部隊大多在南方,北方現有唐軍的戰鬥力太差!


第三:從雙方準備上來說.安祿山其實一直都在等待時機,從他上任以來,始終都在準備.他依靠玄宗的信任,以抗敵為名積蓄大量糧草,兵器,戰馬!


收契丹等少數民族健兒為義子,人數多達八千!


大量招收武將謀士,成立自己的一套軍政朝廷!


同時加大賄賂和收買朝廷和地方官員.


加上他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三鎮,權力和地盤都很大.多年的戰爭演練使得,叛軍在初期,「所過州縣,望風瓦解,守令或開門出迎,或棄城竄匿,或為所擒戮,無敢拒之者」。


另外一方面則是玄宗沉迷酒色,李林甫專權扼殺了敢於直言的通道.


玄宗的晚年生活基本是在一片歌功頌德和太平盛世中度過.其實當時的安祿山手握三鎮重兵,即使沒有任何反叛的可能.也應該將其兵權分散,作為明君的玄宗不會不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他實在太安於享樂和太平,根本不去考慮!


皇帝如此,下面能怎麼樣.


第四:具體戰略失誤


早期的叛軍雖然渡過黃河,接連攻陷陳留等重鎮,又在洛陽擊敗了唐朝名將高麗人高仙之和安西節度使封常清的十幾萬聯軍部隊.但是後面平原太守顏真卿和常山太守顏杲卿舉兵,威脅叛軍的後方,加上安祿山自己已經在準備在洛陽稱帝,暫緩進攻.


當時就應該按照高仙之的想法,固守潼關整訓部隊再和郭子儀和南方唐軍集兵.再集中力量,一舉擊潰叛軍!


但是玄宗竟然不能理解高仙之的戰略,反而認為其不戰而退後數百里,影響唐軍士氣,不怕陣前換帥的大忌,將其殺了!接著強令哥舒翰出兵洛陽,結果中了埋伏,全軍覆沒!


直接造成西安無兵可守,被迫逃亡西蜀的完全失敗的結局!


結語:安史之亂的原因是很多的.根本上說,還是藩鎮制度的必然結果.這樣來看宋代的杯酒釋兵權,還是有著很大的正面意義的!


安祿山是個慾壑難填的人,權勢是很多人都一生在追求的,有追求的人大多不會滿足於現狀,總想著進步。

安祿山不是漢族節度三使,人馬幾十萬,心腹大多外族,一個地方權鋒到了頂指的人,對大唐的歸屬感就不會很強了。

安祿山唬弄李隆基,看起來在皇上面前裝小丑,其實是拿李隆基當小丑,吃定了李隆基那麼皇帝在他心裡就沒了威嚴壓迫感,但是李林甫當宰相的時候他沒有反,他怕李林甫。

安祿山也是記李隆基好的,直到造反時還說對不起李隆基,可怎麼走上這條路。

這就是節度使制度弊病,地方上軍政一起管,一把抓,那麼對地方的控制力就強,等於就是自己地盤,又兼職三個節度使,還是靠在一起的,簡直是太可怕,後勤還是中央出,因為屬於國家軍隊。要錢要糧在當時來說是正常的,肯定是張大口要,有太多結餘,李林甫當宰相,對情況掌握很深,錢糧人員調撥把握的很不錯,聽話表現好,就送點,有什麼心思就緊點,安祿山有需求老被弄的欲仙欲死的,唬弄不了的人自然就心生畏懼。

楊國忠上來後,安祿山瞧不起他,他也瞧不起安祿山,總是找茬,後來就整天和李隆基講安祿山要造反,安祿山當時還真沒想反,當地方太上皇日子太好過,還太特么不用太超心,但是自己的行為和做的事情卻也知道很多是不能做的,在軍隊搞肅反,養自己私軍,地方幹部排擠殺害,用親信人,把個北方弄成獨立王國。雖然沒想反,可行為都是造反的行為,心虛,在加上錢糧不給了,好處也沒了,那就事業上在進一步吧,起兵了……

總之來說,安史之亂是李隆基自己的問題最大,當皇帝後期真的昏聵了,節度三使這就是把刀給了安祿山,還沒加防範,一點控制的力量都沒安排,怪不得別人,節度使們後來平叛,可中央亂了,長安都丟了,到處戰火,後勤往往協調很難,就讓節度使們自己管地方民政來維持軍隊,從此,節度制度成了大唐滅亡的主要原因。

漢末,讓地方自己養軍隊打黃巾,漢亡

唐,讓有軍隊的將領管地方,唐滅。

清末,讓地方自己弄軍隊自己弄糧餉,湘淮勢力發展,從此晚清失去了南方控制,掌握在漢族官員手上,為以後順利的進入民國鋪平了大道。


題主想說的大概是大唐盛世。

對於長安、洛陽或者其他主要城市的官宦子弟來說,這當然是盛世。財富從帝國各處彙集到這裡。靠著家裡的關係,這些名門子弟可以出任重要的官職——或至少是有利可圖的職位。他們寫詩,他們喝酒,他們享受盛世的生活。

然而,對於在邊境討生活的人來說可能就不太一樣了。

安祿山自己年輕的時候,日子就不大好過。他的父親是粟特人,或許是因為絲綢之路的生意,一路來到了唐帝國的東北邊緣。本來,安祿山也許還有一個殷實的童年;但他很小的時候,他爸就死了。他媽媽是突厥人,信仰拜火教,後來改嫁了一個突厥小官。安祿山就要自己想辦法討一個生活。

他似乎做得還不錯。因為通曉各種雜胡的語言,他開始在邊境做一份口譯的差事,叫「互市馬牙郎」,這個郎是說他有了編製呢?還是說他就是一個口譯的人呢?其實我們也不清楚。可能是後者。今天,我們仍然不難想像這樣的角色。車展的時候,或是其他商貿展覽會的時候,很多大老闆來來去去,駕馭著資本香車還有美人。他們有一些小跟班,一些我們現在稱為屌絲的人。拎一個包,哈一個腰,混點賞錢。

但這樣的地方也孕育著機會。他可以認一個乾爹,和現在一樣。安祿山成為了節度使張守珪的養子,這樣他有了身份。他也有了真的編製:他做上了一個將軍。

他知道,這裡生活著太多討一份生活的人。許多人還是胡人,甚至是雜胡,就像他一樣,胡人中的雜種。他們會騎馬,會和胡人說話——長安與洛陽,根本就不在意這些人的存在,這些人也許都不在戶籍,即使來到長安,大概也只能吹個笛子,表演個節目。然後遠遠地望著長安地香車美人,討一點賞錢。

但安祿山在意他們。因為他就曾經也是其中的一員。安祿山讓這些人跟自己混,給他們編製,讓他們做將軍。於是,就有了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安祿山,是漢直譯名,其本名,意為: 光明聖子。其母,漢人認為是拜火教女巫,實際上,其母是 拜火教(波斯祆教,即 瑣羅亞斯德教)的 聖女,其子就是 聖子 或光明之子。史思明的地位,也差不多。 當時,幽州一帶,外來中亞人群,稱他們為「二聖「。 阿拉伯之 回教興起,打敗了中東丶中亞的 拜火教囯家,他們 只有東遷,來到中國,隋、唐時,他們大量存在,很多融入中華。 幽燕有大量存在,尚未融入。故唐以胡俗管理。 安祿山、史思明,不是造反,反叛朝庭,而是要在東方,打下一片疆域,復活拜火教。 所以,安史不是亂,是「懷著偉大理想,於東方,再造拜火教王朝「。 但這對唐王朝,是叛亂。 以上,楊國忠是明白的,故說祿山必反。李隆基皇帝,不太明白,他也喜歡拜火教里一些東東,不認為安祿山有如此理想。 但對 安祿山、史思明來說,這是他們的 使命,而不是 個人榮辱! 宗教,中國之人不太理解,因我中華是世俗世界,不懂宗教之瘋狂! 宗教,很可怕!需嚴控!


謝謝邀請。安祿山以前是范陽邊防軍一個少數民族將領,以能征善戰,作戰勇謀兼備,稱著邊軍。因遭人誣陷被押解京師治罪,後澄清真相,獲釋被玄宗召見,從此 飛黃騰達。

回到范陽的安祿山對契丹一戰,契丹慘敗納降,唐玄宗接到降表大喜,遂封安祿山為御史大夫,實授范陽節度使。因戰功安祿山多次覲見唐玄宗。阿諛奉承,察言觀色,演繹了許多表忠心鬧劇的安祿山,深受唐玄宗寵愛,常在後宮召見。一日,唐玄宗與楊貴妃上坐,安祿山參拜時,先拜楊貴妃後拜唐玄宗,唐玄宗奇異,安祿山告知,按胡人禮儀,先拜母后拜父。唐玄宗更加信任安祿山忠誠憨厚。隨後偏愛有加,讓楊貴妃收安祿山為義子,並舉行拜母儀式,賜浴華清池,併兼任署理平盧,河東節度使軍政。安祿山權勢日益壯大,群臣上書彈劾安祿山狼子野心的摺子,一一被唐玄宗駁回,對群臣擔憂唐玄宗不以為然。因安祿山的轄區幅員遼闊(今山西太原以至河北到北京天津等以北大片土地)戰事常因朝廷錢糧不濟失利。在奸相李林甫的建議下,唐玄宗允許安祿山在轄區內設有三個鋳造錢幣的爐子,定期向朝廷彙報鋳幣數據 ,接受朝廷的檢查。至此安祿山具備挑戰朝廷一切條件。

經常來往長安的安祿山,深深被唐的繁華所震撼 , 常常給部下說起長安的富饒,繁華,美麗念念不忘長安宮殿的雄偉。安祿山對部下,將校兵弁,無微不至,情同手足,就連朝廷派出副使吉溫,對安祿山感恩戴德,極力配合安祿山造反計劃。心懷鬼胎的安祿山在眾大臣的彈劾下接受欽差大臣楊國忠檢查,又把大兒子安慶緒作人質放在長安,以示忠心無二。

造反前的安祿山用計賺回了作人質兒子安慶緒。公元755安祿.山在漁陽起兵反唐,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率十五萬鐵巰騎.,勢如破竹。短短數月直逼洛陽城下,數日攻克洛陽,唐將封常青敗守潼關,判軍直逼潼關城下,久攻不下。唐玄宗命名將高仙芝赴潼關督師,宦官邊令城任監軍,鑒於軍情高仙芝仍以封常清堅守為主的策略,因拒不出.戰違抗聖命,高仙芝,封常清,均被監軍邊令城殺害。後守將哥舒翰出戰在靈寶中埋伏被擒投敵,全軍覆沒潼關失守,判軍直撲長安,長安失守,唐玄宗逃往成都。後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即唐肅宗用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於公元763年用八年時間平息了這場判亂。

安祿山在長安稱帝,國號大燕,後因偏愛小兒子被安慶緒殺死。後其部將史思明繼續反唐,又被兒子史朝義殺死,余部潰退范陽,被郭子儀殲滅,清剿老巢,安史之亂終結。


李白在蜀道難中寫到去時里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足以反應出當時當兵人的苦難人生。唐王朝之初各種政變但百姓大多擁有土地儘管政局不穩但社會穩定所以沒有發生大規模叛亂,人性是貪婪的隨著時間的遷移有能力者或權利者通過各種手段兼并土地富者越富窮者越窮,普通百姓因為賭博,天災或勢單力薄鬥不過貴族豪強等原因不斷失去土地。唐由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土地兼并的惡化,富人不願意吃苦做府兵就出錢讓窮人替他盡義務而窮人失去了土地只能做軍人時間一長就成職業改為募兵制。朝廷只要有兵源就可以故而當兵的大多數為底層人士,安史之亂絕非偶然。借古思今,細思極恐!


謝邀。


安祿山造反是唐朝開元後期,社會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的權力鬥爭使然,並非是孤立現象。


唐玄宗早年很有作為,任用姚崇、宋璟等賢臣為相,推行開元新政,功債卓著。他注重興修水利發展農業,免徵賦稅招募社會上的流民墾荒種田等等,刺激了農業生產的快速發展;手工業的陶瓷、紡織、印染、造紙、印刷等較前代也有了很大進步和發展;政局相對穩定,富商大賈空前活躍,商業迅速興起……


社會財富的積累也使唐朝的國力發展強盛。開元年間,從契丹人手中收復了遼西十二州,並重置營州都督府;漠北的同羅、拔也古等部重新歸順於唐朝;與突厥之間的戰爭漸漸停止,重修友好……


但到了晚年,唐玄宗開始於縱情聲色、貪圖享樂的生活,朝中重用奸相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綱紀廢毀。封建官僚和地主富豪開始比置莊田、兼并土地,社會上又出現了失去土地的流民。統治階級內部腐化,權臣之間勾心鬥角、權力相傾、矛盾重重。此時的唐玄宗又日漸老邁,終日不理朝政,楊國忠與安祿山文武爭權的矛盾愈演愈烈。安祿山與鎮守西北的老將哥舒翰也素來不合,加上當時中原地區已經多年沒有戰事,精兵悍將多集中在邊鎮,朝廷力量空虛。於是,安祿山漸生反心。


朝廷的腐敗不僅加劇了中央與地方實力派軍閥之間的矛盾,也加劇了民族之間的矛盾。邊鎮又是少數民族聚居地,幽燕一帶雜居著許多契丹、突厥等少數民族的人口,民族習慣的不同,與漢人之間互相歧視。安祿山便利用這一點,積極拉攏這些少數民族的上層作為親信,安插軍中,以培養勢力。加之開元以來的節度使制度,藩鎮的行政、軍事權力獨立於朝廷,這就為安祿山起兵造反提供了許多便利條件。


這是因為他們要建立波斯流亡帝國。

從世界史看,中國從西晉末年到大唐中期這段時間,與波斯第二帝國的興盛期剛好一致。也有大量的證據表明:波斯-粟特族群和文化從西晉末年即開始湧入中國北方。這是不難理解的,因為你已經殘弱了,自然就會被填充。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波斯-粟特文明深度參與了中國北朝歷史。

到了大唐初期,阿拉伯人開始崛起,征服了西伊朗,651年,高宗初年薩珊波斯就亡國了(波斯東部的河中粟特人地區還沒有)。如果沒有大唐,河中地區早就伊斯蘭化了。

大唐與大食的角力持續了一百多年,終於在751年的怛羅斯戰役被打破平衡。這就意味著大唐對中亞河中地區的保護已經終結,粟特人的伊斯蘭化指日可待。

四年後,安史之亂爆發了。因為河北三鎮、河西走廊的粟特人要為自己謀出路。他們要建立自己的國家。


從其攻佔長安後的所作所為看(稱帝後混吃等死啥都不幹、沒有追殺唐朝廷),安祿山其實並無多大野心,是被逼反的。從安祿山前腳打下洛陽後面老窩被端看,雖然他造反前換了大部分高級將領,其實初期他手下大部分屬於挾裹造反(後面就不一定了)。


首先,安祿山造反打的旗幟是清君側,他的意思不是反朝廷,而是為了朝廷剪除奸臣逆黨;唐明皇李隆基晚年的時候太寵幸楊貴妃,導致天下糜爛,特別是他利用驛站來給楊貴妃運荔枝,驛站是用來運送緊急軍務情報和各地方重要事情的,驛站的人力資源有限,所以很多重要事情都被耽誤了,久而久之,天下人民怨載道;楊國忠是楊貴妃的親哥哥被封宰相,大肆收刮民脂民膏,所以盛唐只是表象,安祿山起兵造反一呼百應,是有他的理由的。


推薦閱讀:

唐中宗李顯被其母(武則天)廢黜後受封為廬陵王,為什麼?
有遼國武則天之稱的蕭太后是如何臨朝攝政的?
經歷八年安史之亂後,為何唐朝還能苦撐150年之久?
不良人真的在唐朝存在過么?

TAG:唐朝 | 安祿山 | 安史之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