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巢和石達開都採取了「流動作戰」的方針,為什麼一個發展壯大了,一個卻全軍覆沒?


感謝邀請!

老里覺得看歷史問題首先要看當時的歷史背景,也就是說很多時候大環境的不同也就決定了走向的各異。

太平天國爆發的時候,雖然滿清已經很腐敗了,但還沒有到了 搖搖欲墜的階段。相反一方面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促進了滿清內部的一些變革,比如默認了湘軍以及淮軍的存在並且還加以重用;而另一方面正是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和持續導致了滿清國力的大衰竭,嚴重動搖了其根基。雖然最後在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下,此運動最後失敗了。但在沒有有效變革及系列方法出台的前提下,滿清的沒落與滅亡就成了可能。

而大唐在安史之亂之後,雖然一直在竭力維持、掙扎,但維持了百餘年之後其沒落與衰竭的趨勢已經不可遏制。所以說相對而言,黃巢所受到的打擊和圍剿較之石達開要弱一些。

也就是說太平天國運動是滿清走向真正沒落的開始,而黃巢起義則是大唐滅亡的最後一擊。

其次,在具體的方略上石達開應該犯了很多錯誤。雖然當時從南京出走有其無奈的一面,但從中也不難看出,其早有自立之心。話說回來,雖然脫離了南京,但一直沒有走到決裂、反目的地步。在這種情況下,遠離太平天國的活動範圍,而孤軍去遊盪、流竄,這就好比是扔了自己的拐杖去獨立行走。其實,一開始南京本部是多次派人挽留、挽回石達開的,但都被其拒絕了。

而在更具體的問題上,石達開在關鍵時刻還犯了很嚴重的問題。優柔寡斷、進退維谷,最終導致大渡河被包圍並被殲滅。當時在河水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他的先頭部隊三萬餘人是已經過了河的,而大部隊也準備過河。但僅僅因為自己的女人要生產,不但延緩了渡河的日程,還把已經過河的部隊又調了回來。這不能不說是最為一個統帥級人物萬萬不該犯的一個錯誤,更是一個不能犯的錯誤。讓自己的個人情感來影響了對於三軍的決策,更何況又是生個孩子這樣的當時相對而言的小事。所謂絕地無留,這樣的道理都忘了,真不知道他當時在想什麼。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紅軍當年面對大渡河的時候,不但在軍事上做了大量的準備活動,更在政治上做了最大的努力。最後不但順利渡過了大渡河,還為日後劉文輝起義、反正埋下了一個大大的伏筆。可謂高瞻遠矚、一箭雙鵰。

相比之下雖然黃巢也遭受過大的打擊和磨難,但那個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擁兵自重的情況。各路唐軍各自為保,相互利用,這些都為黃巢能夠各個擊破強敵提供了條件。

當然說黃巢攻佔長安的勝利也只是相對而言,其實他和石達開的結局基本上是一樣的,只是表現形式上有所不同而已。嚴格講石達開只是是他的縮影而已,而黃巢在佔領長安沒多久也很快走上了覆滅的道路。

一味地攻伐,不能有效地號召民眾,尤其是黃巢還做出了令人髮指的事情,更讓民心背離;而不能主動地拉攏和利用地方豪強勢力,也是他們失敗的重要原因。


謝謝邀請。

黃巢和石達開雖然帶兵打仗都有一套,但是為什麼黃巢能興起大的風浪,最終攻破長安,而石達開卻兵敗大渡河。我想除去他們主觀原因之外,還是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在影響的。

首先是兩支軍隊面臨的形勢是有很大區別的。黃巢面臨的晚唐,是一個節度使割據擁兵自重,朝廷控制地盤大大縮小的一個局面。那麼造成的結果就是地方節度使為了保存實力,肯定不會全力清繳黃巢;而是朝廷實際控制地盤少,說白了就是沒有戰略大後方和可以堅持下去的實力,因此黃巢可以進行充分的穿插,所面臨的阻擊較少;而石達開當時面臨的是一個穩定的政權,且中國北方基本上還是屬於清廷的直接掌握之中,從財政和地理上來講,留給石達開或者太平天國的並沒有多少可以迂迴的空間。

第二是黃巢部隊的領袖就是黃巢一人,且其提出了明確的政治綱領:「禁止刺史殖(聚斂)財產,縣令犯贓者族(滅族)」,而且還有「百萬都統」的名義,可以說天下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他身上,向心力比較大,因此士氣高昂。而石達開本身就是從天京事變後分裂出來的一股力量,他西進時洪秀全還在南京呢。如此部隊的向心力和其他勢力的支持是有問題的。

第三是可以看到黃巢在地理空間上的轉移是划了一個大圈,從山東到廣東再到湖南湖北陝西。而石達開是一門心思沿著長江往西行。黃巢這樣是尋求唐朝的政治真空範圍,為自己找出生路;而石達開的心思是可以被清廷預料到的,由此清廷可以針對性地進行圍追堵截,從長遠來看,石達開向西行,是等於自己走進了死胡同。

因此黃巢的轉移,更像是紅軍長征,充分利用地方武裝之間的真空地帶進行穿插,有自己鮮明的目標和政治主張,而石達開的轉移更像是一次沒有目標的撤退,只想為了活命。高低立判,結局也就可以預料了。


謝謝邀請。石達開,或者說是太平天國,失敗的命運,至少在定都南京以後就註定了。石達開是「天京事變」後因為洪秀全的多疑,而負氣出走。孤軍遠征,沒有後援,這就犯了軍事上的大忌。何況經歷了數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民眾也大多失去了耐心和熱情,數萬孤軍不停地征戰,給養和兵源都是難題。尤其是給養的徵收,不細加小心,很容易造成軍民之間的矛盾。也就是,石達開這支孤軍,所到之處,沒有穩定的群眾基礎。據說,他還因為生了兒子在大渡河南岸慶賀了三天。戰機的錯失,也是他失敗的重要原因。

黃巢不同,黃巢是在王仙芝在義軍中失去了威望,戰死後被推舉為王的。義軍當時也氣勢正盛。黃巢審時度勢,選擇了向官軍兵力薄弱的地區,南下發展。再加上當時唐朝皇室腐朽到了極點,民眾早已不堪官府盤剝和苛稅的負重,又趕上連年天災不斷,紛紛思反,反抗情緒高漲。因此,義軍南下後就受到了百姓的歡迎,一路勢如破竹,隊伍不擴大。


經歷了一年多的征戰和修整,義軍開始揮師北上。一路上唐軍被各個擊破,順利地渡過長江,進潼關,最後攻下長安。


黃巢的失敗,起因於手下大將朱溫的叛變降唐。


最後戰死於泰山狼虎谷。

這兩場相
隔近千年的農民起義有兩個共同之處,一是起義領袖都是落第秀才;二是都沒有創建和經營後方根據地,屬於流寇性質。從而至使起義目的不明確,最後都要失去群眾基礎,也給敵人留下了死灰復燃的喘息之機。在敵人騰出手來反撲的時候而無還手之力。失敗的命運是必然的。也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吧」!


首先來說唐朝的黃巢農民起義軍,在強有力的農民軍領袖黃巢的號令下規模達到了四五十萬人,黃巢在農民起義軍當中屬於領導的地位,他的威信與統帥才能在農民軍里無可代替,黃巢是所有農民軍的領路人他的領導能力是任何人都無與倫比,她的號召能力比較強他是唐末農民軍起義的一面旗幟,黃巢的旗幟指到哪裡農民軍所有的人都會聚集到此處形成合力之似,而友觀石達開他只是農民起義軍當中的一位潘王,天京事變之後石達開自己選擇離開帶領的手下人離開首都天京,自己單打獨鬥進行北伐,不僅沒有後援兵力也少,後方沒有穩固的根基,只能率領自己的一支農民起義軍獨闖天下,獨木難支,石達開雖然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農民起義軍領袖當中的一位但是他的威望與影響力不足以號召所有的農民軍聚集在他的領導旗幟之下,不僅兵員短缺物資匱乏後勤補給又跟不上,又遇上天災人禍禍不單行,在北伐的道路中遇上的請軍名將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三股力量的合圍,在大渡河敗北,因為這時的太平軍天時地理人和與喪失殆盡,石達開在遇到大雨的時候又找不到船隻渡河坐以待斃等到請軍後援部隊趕上形成合圍之勢,在想突為的石達開已經錯失了良機,雖然進行強有力的突圍但是都無功而返,再加上被清軍圍困已久人困馬乏軍心渙散無力再戰,石達開在大渡河岸上,終於迎來了他生命當中的最後一次慷慨悲歌,從黃巢與石達開兩個人做出比較你就可以看出實際上黃巢是農民軍起義的精神領袖石達開只是農民起義軍的一支分支而已,雖然都是流動作戰,但是號召力與影響力不可同日而語,因為兩個人不是同一個級別的領袖人物。




感謝邀請,其實農民起義初期,大部分都是流動作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防止被官軍圍了,只要到了一定規模的時候,才會割據一方,與朝廷正面對抗。決定石達開和黃巢成敗的關鍵不是流動作戰不流動作戰,而是自身 的實力與當時的社會狀況。

天京內亂後,石達開遠走巴蜀,所帶人馬不多,後勤無法保障,更無援兵支持,而他作戰的方向巴蜀地區在當時民眾社會生活狀況相對較好,老百姓不願意起來造反,反而對義軍處處提防為難,戰鬥減員也無法得到補充,況且對川蜀之地不熟悉,最後在官軍和當地民團的圍追堵截下只能失敗。

黃巢起義的年代,全國各地哀鴻遍野,有口吃的老百姓就會揭竿而起,所以黃巢所到一地,都會有大量當地義軍和老百姓加入,隊伍不斷壯大,在當地百姓的支持下,有準確的情報,攻城略地保障自己的後勤供應。


第一,他們所處的環境不同。第二,他們作戰性質不同。第三,他們面對的敵人不同!

首先來看他們所處的環境。黃巢所處唐朝末年,當時大臣們朋黨之爭非常厲害!這就使得權利相對不會太過集中在皇帝手中。其次,唐朝末年藩鎮割據太過嚴重,導致軍權不會集中在皇帝手中,皇帝沒有太多軍事力量!再看石達開所處的環境。當時雖然也是清朝末年,但皇權基本集中在慈禧手中,軍隊對於慈禧的命令也是服從的!這就比唐末皇帝命令藩鎮勢力未必執行好多了!其次石達開是從太平天國出走的!當時太平天國已經建立了,本應該以此為根據地進攻,而石達開出走顯得不太明智。再者,當時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也是與唐末是不同的!

再看他們的作戰性質。黃巢作戰是屬於「打天下」,其目的是推翻唐朝統治者,因為地主階級的壓迫,農民肯定要反,那麼農民肯定都是一一響應的!他們是為了反壓迫,反地主的!而石達開呢?開始太平天國也是一樣的目的,但是石達開出走之後就變了,他作戰不是為了反壓迫了,而是為了活下去!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當時太平天國已經建立根據地!而石達開是出走的。既然建立了根據地,清政府不可能讓其長期存在下去,要剿滅他,而石達開既然離開了,那清政府自然要先滅了他,畢竟他是沒有「根」的!人家剿滅他,他就只能逃亡了!

最後,他們所面對的敵人也是不同的!首先,黃巢面對的是唐末的軍隊,那時候由於藩鎮割據,軍心不統一,戰鬥力不是很「足」,所以相對來說較為容易打一些。而且,當時黃巢沒有選擇藩鎮割據嚴重的中原地區,而是選擇了南下,避開了軍力較強的地區的!而石達開呢?他不僅要面對清朝的軍隊,還要面對殖民統治者,也就是西方列強的軍隊,以當時的中西方武器差距,石達開被吊打也是可以想像的!

從以上三個方面來看,他們的差距也是非常大的!而這些只是我根據自己所了解的情況加上自己的理解所得,如有不對,還請各位評論區指出!


黃巢和石達開最後的結局都以失敗告終。兩個人都是貧苦的家庭出身,因為動蕩的社會導致的貧窮和官府的苟捐重賦,被迫反抗。

兩個人都是有野心的領導者。黃巢在年少時就具備了勃勃的志向。據說有一次陪著父親參加一次詩詞盛會,有人以菊為題請黃巢老爹賦詩一首,其父正在苦思冥想,絞盡腦汁之時,黃巢卻應聲而出: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客人都被驚住了,想不到這少年口氣不小,竟然有如此氣魄! 後來黃巢果然帶領部隊殺向長安,並以菊花為名重又賦詩一首: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衝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盡顯其以推翻唐朝,開創新時代的宏圖大志。而石達開也跟隨在洪秀全身邊,一路衝鋒陷陣,建下大功,被洪秀全封為翼王。在守衛天國重鎮安慶時,在潯陽樓曾題詩一首: 揚鞭慷慨茗中原,不為仇雌不為恩,只覺蒼天方潰潰,要憑赤手拯元元。三年征戰悲羸馬,萬眾梯山似病猿。寰宇掃清妖氛靖,人間從此無啼痕。也顯示出其不凡的英雄氣概和抱負。但自天國內亂後,因為對天國領導人的徹底失望而率軍隊脫離天國,走上了顛沛流離的游擊征途。由於勢單力薄,在四川境內被清軍圍剿,全軍覆滅,石達開被清軍俘虜,最終壯烈犧牲。

黃巢和石達開的失敗,主要原因是在征戰的過程中,沒有建立起屬於自己的根據地,兵源和糈食得不到補充,在不斷的消耗下戰鬥力越來越弱,最終走向失敗。


黃巢有根據地啊!山東就是他的根據地,山東自古民風彪悍,黃巢在外面遇到挫折他就會回山東,一來補充兵源,二來觀察形勢,待機而動。黃巢曾經向朝廷提過兩個要求,一個要求是在他打下廣州的時候,通過李振上表朝廷,如果封他為廣州城主,他就歸附朝廷。另一個要求是在求封廣州城主被朝廷拒絕後,他再提出要山東作為他的封地,他要裂土封王。同上一個要求一樣,朝廷依然拒絕了他。於是黃巢下定決心要推翻唐朝,這才向長安進軍。石達開也回到廣西這個老家,但是他的老鄉們都不想跟著他造反,拉起隊伍的也不想和他聯合,最後老家也呆不住了只好離開到外面繼續流浪。石達開離開天京後沒有自立門戶,建立國家的意思,這就是為何黃巢能夠打到長安,石達開只能失敗的原因,畢竟大家跟著你混,就是圖一個錦繡前程


只看一點,中央權威性有沒有衰落?作戰能力,吸納地方勢力其次。晚清雖喪權辱國但依舊號令地方,唐末地方不聽中央各保實力,時勢造英雄耳。假如把石達開放唐末,朱溫克用拜服,改朝換代未嘗不可。黃巢在晚清,處處地主民團圍堵豈容流竄,騎兵為主的捻軍都被圍殲。


在流動作戰,進入死地有屁用,李自成幾次陷入死地要不是明軍sb,早死2百回了,石進入絕地,大渡河,孫子云死地誤入,進去出來算你牛,李自成運氣好。

車廂峽,大渡河,為啥要強度大渡河,一晚行軍120里?入絕地,九死一生。辣子口,這等絕地,能出來,必有後福。

這就好比美帝航母進來渤海灣,進了南沙,純找死,絕地勿進,進去全殲無懸念


推薦閱讀:

翼王石達開有能力統一天下,為何最終戰敗而亡?
太平天國的「土營」是怎麼一回事?土營有多厲害?
曾國藩到底有沒有私吞太平天國的「寶藏」?《刺馬》案有真相嗎?
如果天京事變沒有發生,太平天國能否消滅湘軍和八旗?
在剿滅太平天國的過程中,僧格林沁起了主要作用么?

TAG:黃巢 | 太平天國 | 大渡河 | 石達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