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帝國真的是亡於暴政么?


小蜜有約,焉敢不從




秦二世而亡,原因很多,也很偶然。




秦施政殘暴嗎?是,修長城、建宮殿、造墳、北卻匈奴、南取百越

六國同樣,也修長誠、造墳、打仗,也沒見自滅

秦特別殘暴嗎?不見得

史料缺乏,可以分析




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大澤鄉起義

理由是「失期皆斬」

睡虎地秦簡規定:「御中發征,發弗行,貲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及詣,水雨,除興」

叫你打仗你不去,也行,交兩套鎧甲來;耽誤三五天,要挨頓臭罵哦,親;耽誤六天到十天,要罰款一個盾牌哦;耽誤十天以上,要罰款一套鎧甲哦;如果遇到下雨路上不好走,算啦,沒事,來了就是好同志

二世上台後忙著殺兄弟姊妹,忙著給老爹造陵,忙著給阿房宮挖地基……沒理由相信他在百忙之中還不忘大規模修改律令,非要和戍卒們過不去。



暴政苛烈下的農民起義一般都會打著「反黑暗,分田地,均貧富」的旗號,以得到更多人的共鳴,方便隊伍滾雪球。

陳老大和吳老二的口號是:「王候將相寧有種乎」?明明白白地煽動人民群眾:「跟咱干,你也可以是王公貴族哦,親」

這貌似不太符合農民起義「除暴安良,替天行道」的正確思維



總共堅持了半年的大澤鄉起義最初只被視為一場治安事件,在章邯率領的刑徒軍打擊下,很快就失敗了。真正對秦朝統治構成致命威脅的是伴隨著這場治安事件而來的



天下群貴並起








再看《過秦論》,賈誼眼裡老秦爺倆主要有些什麼過錯呢

1.「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2.「隳名城,殺豪傑,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3.「懷貪鄙之心,行自奮之智,不信功臣,不親士民」

4.沒有「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後,建國立君以禮天下」

賈老爺子大義凜然,義正辭嚴地這些指責成立嗎?


我認為

1.所謂「先王之道」參考第四條,分封;

燒的是六國史書,禁止民間私藏《詩》、《書》、百家語,親們可以把這些書交出來由大秦國家圖書館收藏哦;

黔首本來就沒幾個識字的,何況醫書農書不禁,黔首們也可以好好研究嘛。

2.因為敵人守著一座名城,咱就不攻擊了?

敵軍有幾個有點名氣的將軍,咱就躲著不跟他玩,玩死他咱就錯了,他玩死咱就該?

天下太平後還留那麼多刀劍幹啥,這是幫人造咱的反呢還是讓黔首們互砍呢?

3.「統一之志」叫「貪鄙之心」?

「行自奮之智」也算錯?

「不信功臣」,難道賈先生以為天下是嬴政自己一刀一刀砍出來的?

「不親士民」,賈先生忘了嬴政封禪泰山時遇雨,被七十位山東博士笑話的事?

4.重點來了,你老秦家打破了分封建國的傳統,這不合「禮」啊







西漢還在搞半分封、半郡縣,直到武帝以「推恩令」將一個個王爺變成村長,可以想像老秦家搞郡縣制遇到的麻煩有多大

從而可想始皇與李斯維護郡縣制的決心有多大







丞相王綰等言:「諸候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慎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對這番要求分封建國的言論,「群臣皆以為便」。

只有廷尉李斯持反對分封的意見,「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讎,諸侯更相攻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錢賦稅重賞,賜之甚足。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

對這番爭論,秦始皇的意見是

「天下共苦戰鬥不休,以有侯王。賴宗廟,天下初定,又復立國,是樹兵也,而求其寧息,豈不難哉?廷尉議是!」


群體思維的慣性是巨大的,郡縣制搞了數年後,淳于越又在嬴政的生日酒會上公開鼓吹分封

始皇置酒咸陽宮,博士七十人前為壽……(趁嬴政高興)博士齊人淳于越進曰:「臣聞殷周王千餘歲,封子弟功臣,自為枝輔。今陛下有海內,而子弟為匹夫,率有田常、六卿之臣,無輔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又到了李斯充當辯手的時候,「五帝不相復,三代不相襲,各以治,非其相反,時變易也。今陛下創大業,建萬世之功,固非愚儒所知,且越言乃三代之事,何足法也?……」

好好的一場生日party活生生開成了題目為「你認為分封好還是集權好」的超級辯論會。



候生盧生騙了嬴政求取長生不老葯的專項資金後,譏諷嬴政因為德行差,導致求不來仙藥,也以分封pk集權作為理由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並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貪於權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於是乃亡去。

騙錢就騙錢唄,跑路之前還黑嬴政一把,這倆傢伙不厚道啊

嬴政氣得「……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

so,坑了四百多個互相揭發挖坑的術士





因為扶蘇傾向於分封,以孔禮為儒士求情,所以被打發去和蒙恬搭夥過日子

因為扶蘇被打發走了,所以李斯同意了趙高的意見,改遺詔把支持郡縣制的胡亥扶上了位

因為胡亥心虛,所以上位後就把兄弟姐妹全殺了

因為李斯沒斗過胡亥的老師趙高,所以趙高當了丞相

因為趙高剛當丞相要立威,所以甩了臉子給正與項羽打仗的章邯看

因為章邯覺得趙高會殺了自己,所以就投了項羽

因為有投降的秦軍做先鋒,所以項羽很快就打到了咸陽

因為嬴政割了趙高的蛋蛋,所以趙高就在大勢將去時割了胡亥的腦袋

因為兄弟姐妹都被胡亥割了腦袋,所以胡亥的腦袋被割了也沒人管

因為你們都在互割腦袋,所以怕被割腦袋的趙佗決定把門關起來,看你們最後誰能保住腦袋


所以,秦帝國亡了

亡得乾乾淨淨

連一句「反漢復秦」都沒人喊



秦之亡,與其說是亡於暴政,不如說是為取消分封,真正一統當了一回試金石

偉人為其辯解曰

勸君少罵秦始皇,焚坑事業要商量

祖龍魂死秦猶在,孔學名高實秕糠

在當時,儒家提倡行周禮搞分封,你嬴政居然敢對著干?並且,你嬴政還坑殺了騙錢的儒士四百多個,還燒書……知不知道歷史書是哪家出版的?你看人家趙宋多乖多懂事多白凈……





也許

沒有嬴政的決絕,就沒有今日之中國


感謝邀請!

對於秦朝來說我們能從文獻中讀到的真實情況並不多,而且大多對秦朝的描述過於簡單,簡單到基本上不用推敲就可以認定掩蓋了不少事實。

然而有一些雖然有些誇張,但從期末的經濟結構和人口數量上來看也是有一定的道理,例如是否與暴政有關,這點幾乎不用懷疑,單叢修建秦始皇陵和長城就可以證實有一定的勞民。

事實上在秦始皇的爺爺時期,秦國的國力和軍隊戰鬥力已經對六國形成了絕對優勢,但為什麼但秦始皇執政時期在短短的幾十年就滅了六國呢?是否會因為擴張太快形成消化不良呢?會不會在短期頻繁用兵而將國內的民力消耗,耽擱農業生產呢?

這幾乎是肯定的頻繁的對外大規模用兵是損害雙方的,表面上看秦帝國統一六國,疆域擴大了很多,但由於常年用兵,本國國內的糧食產量因為缺少勞動力肯定下降,另一方面,被消滅的六國,人心惶惶,戰亂不斷,本來就沒有心思種糧食,所以在秦統一之後的那個年代,普遍缺糧是必然的。

秦統一後,將各國貴族遷往咸陽,但戰國六國除了韓趙魏三國即使歷史較短也有200年的歷史,其它各國都基本上是周朝開國時代的分封諸侯,長達數百年之久,肯定還有大量的貴族子弟沒有遷走(如項羽,沒了楚王及楚國當權貴族當地就屬他們是貴族,若楚國不滅,也頂多是一個不得志的紈絝子弟),滅火遷走貴族反而讓他們成了貴族生態的最上層。

所以可以這麼說,只是滅了表面的君王和大臣,卻無意培養了和促成了新的實力派的上位,所以在以後的郡縣制推廣中,雖然能取得一定的老百姓的認可,但話語權不在這些人手裡,所以滅六國反而是促成六國實力貴族崛起。

封無可封,這是秦國統一六國後秦軍迅速喪失戰鬥力和戰鬥意志,這其實在秦國商鞅變法的時候就應該認識到這個,這個案例如同李闖王進北京之後一樣,士兵和將士在迅速擴張中收穫了大量的戰功和爵位,再往外沒有適合的耕地,打仗意味著再也不能有對等的爵位土地。

所以如我們看到的,鮮有大規模秦軍快速支援,所以可見並不是秦軍沒有戰鬥力,而是壓根就沒有打算支持。

秦在商鞅變法以後編練的新軍戰鬥力可以說很厲害,在逐步擴大規模後,基本上在始皇帝他太爺手上達到頂峰,然而在後來的戰爭中,用兵規模的擴大,使得兵員素質下降,真正但始皇帝時期的秦軍戰力已經沒有傳說中的那麼厲害了!

所以秦的滅亡不算是暴政的因素,多方面的因素導致的秦滅亡才是科學的。


謝謝邀請。秦始皇創建秦帝國,非常勤政,但卻只活了五十歲。秦始皇在外出巡視途中死後,趙高夥同李斯偽造遺詔,逼迫扶蘇自盡,立年幼無政見的胡亥為秦二世。三年後劉邦創建漢朝取代秦朝。如此算來,秦朝的存活期不過五十年。秦亡,難道真的是亡於暴政么?依筆者之見,非也!秦始皇一生雖然短暫,卻成就了非常的歷史偉業。他統一了七國,統一了文字,統一了計量單位,創建了中央集權的秦帝國,修築了萬里長城,修築了千里秦直道,興修了西南地區農業灌溉的百里水渠。秦始皇為國為民為千秋後代所乾的這一切,難道是暴政么?秦始皇背負暴政罵名,已經二千二百多年。從歷史發展觀來看,半是栽贓,半是捏造,再有一半是漢朝史官在統治者思想影響下形成的觀點和結論,經不起歷史推敲,非常值得懷疑。


謝謝邀請。

沒有一個朝代亡於暴政,也沒有一個朝代敗於皇帝昏庸。那都是當朝,為了證明其取而代之的合法性,即所謂正義而修史時,編造出來的矇騙老百姓的理由。

中國朝代崩潰,大致有下列幾個原因:

1,統治模式到達技術手段的極限。夏,商,周。

2,統治模式轉換過程中,新舊矛盾重疊交織最後爆發。秦,隋。

3,統治模式缺陷,內部矛盾長期積累,無法協調而崩潰。唐,明,

4,內外矛盾聯合作用,宋,清。

5,統治模式不適合,倒退。西晉,東晉。

6,統治模式倒退到夏商模式。草頭王登場,人人都覺得自己能當皇帝的時代,互相殺戮,朝代更迭如走馬燈。無須舉例。

大概如此,有時候幾個因素同時作用,不是做學問,無須太嚴謹??。

秦朝的郡縣制,得罪了天下所有的舊貴族。外加國家疆域擴大,管理難度加大,雖說郡縣制是為大國設計的管理制度,但初期難免粗糙,過於依仗,也只能依仗軍事力量維持。所以,沒有陳勝吳廣,也會有吳勝陳廣,全國就像個火藥桶,一點就著了。

這裡面和暴不暴政一點關係都沒有,只有倒退回封建制,還是前進堅持郡縣制。漢代漢武帝以後才徹底完成改造,但新的勢力又誕生了——軍閥,門閥。


用暴政太籠統了。所有的王朝更替都是矛盾作用結果。從漢書開始,王朝更替形成了為前朝做史的慣例,一方面是宣示正統,另一方面也有以史為鑒的意思。但是難免為了宣揚正統,對本朝美化,前朝醜化。

除了短命的秦朝和隋朝。其它壽命長的王朝中間都有過暴政,但也苟活了很久才滅亡。還有反例即王莽的新朝,政策對百姓而言都是好的,但也被滅了。下場還很慘。這都說明用暴政解釋王朝更替太過籠統。

就秦朝而言,暴政也只是他滅亡的導火索。


當然,政策無論出自國君還是法律,暴政就是暴政。前面竟然還有人給秦朝洗地。秦法嚴苛,這是公認的事實。更何況秦始皇,二世,趙高都是狠人,殺人不眨眼


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會單單是一個因素,是很多因素的合成。秦朝屬於大分裂後的統一王朝。縱觀我國歷史,大分裂後的統一王朝都是統治時期較短的。這個時期本來由於戰亂國家已經消耗掉大量元氣,民生凋敝。再由於統治者的政策方針,統治手段的嚴厲就會出來越來越多的不可調和的矛盾。秦朝的滅亡和它統治的暴力是分不開的,本來國家人民過得極度困難,再有統治者征民夫修建各種工程,人民的不滿越來越嚴重。再後來趙高這些也是極度暴力的,暴力統治確實是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吞併六國,統一法制;南征百越,北逐匈奴;起阿房,修長城;焚詩書,坑儒生;頻繁東巡,下海尋仙。

這些事迹,早已超越雄才大略的界限,這些不靠暴力驅使百姓無法完成,早已超越民力極限,一個皇帝,完成一兩項,即是明君,短短二十來年,量變引起質變,獨夫之心,日益驕固,不是暴政,又是什麼?


推薦閱讀:

李廣幾乎沒有打過勝仗,為什麼卻成了猛將的代表?
為什麼歷史書上都沒有冉閔這個人物呢?
二战时候,如果美国不参战,现在会是什么样?
為什麼日本的將軍們沒有推翻天皇,而是選擇屈居人下?
李陵真降匈奴是誰的錯?

TAG:歷史 | 你好歷史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