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譜怎麼編寫,有什麼格式?
首先說一下家譜的形式
家譜的主體形式,叫世系圖,長這個樣子
世系圖分為寶塔式圖譜、樹系圖譜、線性圖譜和牒記式圖譜(無圖,曾以是以文字敘述先人事迹)
樹系圖譜
線性圖譜
再來說說,為什麼要寫家譜呢?目的是記載自己家族的光輝史,以及記載家族的歷史和發展。
一般是家族發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家中德高望重的人提出,我們是不是該寫家譜了。大家一致決定好,然後如果祠堂的錢夠,那就直接從祠堂拿錢,開始寫家譜。如果祠堂沒錢,那就大家捐錢。如果是家族第一本家譜,那就由德高望重的人決定輩分什麼的。
現在有很多人沒有家譜了,可能是由於遷移或者其它原因造成的,如果是這種情況,那麼可以兩種辦法解決,一是回到原來的祖籍,請家譜;另一種就是重修家譜。
家譜的內容都有什麼?一、寫清楚姓氏源流。
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來源、遷移等。中國上下五千年,淵源古老,如果沒有家譜,後人就很難搞清楚。每套《家譜》都認清自己姓氏源流,這樣才能世世代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緣流傳千百年。
二、寫清楚堂號。
堂號名稱一般取自於郡號名,或者是史祖自創。
一般來說,堂號多取自於郡號名,郡是秦、漢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置, 郡號名又取自於郡名,或諸侯國名, 地方府、州、縣名。也有很多姓氏同為一個堂號的,比如:王,胡 這兩個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自創的,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範。 很多重修家譜的情況,只能用自創堂號。
三、家訓和家族的歷史。
很多家譜中,都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傳到後世了,比如我們熟悉的顏氏家訓、朱子治家格言等。
家訓大致包括了以下內容:
(一)、注重家法、國法
(二)、和睦宗族、鄉里
(三)、孝順父母、敬長輩
(四)、合乎禮教、正名分
(五)、祖宗祭祀、墓祭程序
四、有功績和品行之人的傳紀。
一般分為: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 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已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 傳記中多配有該人的畫像或關於該人的故事圖畫,用詞以真實平朴為重,最忌溢美之詞。這也是評價一部「家傳」水平高低與否的重要標準。
五、家族中人的詩文著作。
以家族中名人所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也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以及經籍、表策、 碑文、書札等,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版本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在這部分進行續補時,更需精心挑選,慎重錄入,把最有價值和代表性的文獻傳給後代。
六、祖先圖片、老照片、風水圖等。
這裡的祖先圖片、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風水圖主要只祠堂圖、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所以在記載和刊載建物版圖、描繪實狀,甚至詳記地理方位。 有的族譜中還要把故居和村莊圖放上。
最後補充一點,女孩可以上家譜嗎?古時認為,女孩是嫁給別人的就是別人家的人了,不過也有例外,就是終身不嫁的女性,就有機會上家譜,當然女孩子是沒有權力擁有家譜的。不過現代修家譜也有例外,因為有可能小輩都是女孩子了,所以也有女孩保存家譜、傳家譜和修家譜的情況出現。
一、關於「家譜」
家譜,亦稱族譜、宗譜、家乘、通譜、統譜、世譜、支譜、房譜等等,名稱各異,其內涵是同一的,只是外延有所區別而已,現在一般統稱家譜或族譜。家譜是系統記述某一同宗共祖的血緣集團世系人物或兼及其他方面情況的歷史圖籍。而姓氏是"某一同宗共祖血緣集團"的標識符號,家譜、族譜就是記錄某一姓氏家族成員間的血緣關係的圖冊。
宗法式家族是一種血緣組織,內部的血緣關係必須十分清楚,這種組織才能維持和發展。即使舊的家族裂變成許多新家族後,以及新家族再裂變之後,各家族之間的血緣關係也必須十分清楚。一個家族的始祖及始祖母是誰?始祖如有幾個妻子的話,誰是嫡?誰是庶?他們各有幾個兒子,名叫什麼?他們的妻又是誰,又各有幾個兒子?家族的各支各房是怎樣一代一代傳下來的?現在眾多族人的父、祖、曾祖、高祖等等是誰?誰和誰是什麼血緣關係?新家族始祖是從舊家族的哪一代分裂出來的?它又是怎樣一代一代地傳到現在?總之,家族成員之間的各種複雜的血統關係必須清楚。在沒有文字的時候,血緣關係靠一代一代的口耳傳授,儲存在人們的記憶中。時間長了,記憶難免有差錯。當文字產生以後,人們就用文字把這種血緣記錄下來,這就是譜牒,是家譜、族譜的雛形。
譜牒源於何時?大概可以上溯到先秦時代。司馬遷說的《譜牒》、《牒記》,都是周以後的東西,周代的《世本》,曾對司馬遷創作紀傳體通史有過參考作用,學術界公認為為中國家譜的開山之祖。戰國時代的《春秋公子血脈譜》,啟我國家族史籍以"譜"為名之先河。周代的《世本》,在於"奠繫世,辨昭穆",它所奠的繫世,是周宗室的帝王世系;所辨的昭穆,是尊卑貴賤的親疏。完全是為推行宗法分封,鞏固周王朝統治服務的。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已經"禮崩樂壞",趨於瓦解。到了漢高祖劉邦"徒步有天下",宗族組織由興到衰,由破壞到重建,至東漢時已由世族宗族代替了,君統與宗統開始分離。兩漢的家譜功能是為恢復、重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服務。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門閥勢力極度膨脹,選用官吏實行九品中正制,"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家",官之任用," 不考人才行業,空辨姓氏高下","有司選舉,必稽譜牒","家之婚姻,必由譜系",此時的家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依據。與之適應的是修家譜之風極為盛行,國家設譜局,置譜官,"人尚譜系之學,家藏譜系之書"。同時,偽造世系門第的造假現象應運而生,由"尚官""尚姓"至於"尚詐"。唐朝初年,修譜繼續為官府壟斷。為了打擊舊有的門閥勢力,抬高李氏皇族社會地位,唐太宗李世民組織力量編纂《氏族志》,"以今日官爵為等級高下",舊有門閥勢力受到重大打擊。五代以後,"取士不問家世",庶族知識分子可以通過科舉出仕;"婚姻不問門閥",新興的庶族地主、商人在社會上獲得了應有的地位。以至宋代,家譜編纂方式由過去主要是官府修譜發展成私家修譜。家譜功能上也由過去主要是出仕、聯姻的政治功能轉變為"尊祖、敬宗、收族"的社會倫理道德的教化功能。明清以降,私修家譜之風盛行不衰,目前存世家譜、族譜絕大多數是清代以後撰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家譜被認為是封建宗族制度的產物,作為一種特有的封建文化自然在蕩滌之列,民間的修譜活動幾於絕跡。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政治環境的日漸寬鬆,政府採取的是一種不支持、不制止的寬容態度,纂修家譜過去被禁止的「封建宗族活動」又「沉渣泛起」、「死灰復燃」。社會各界對新修家譜看法不一,也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罷了。
二、歷史上家譜的內容
明以前家譜所見極少,無以考察。明以後,一種新的家族制開始形成,它以尊祖、敬宗、睦族為宗旨,根據理學的倫理綱常制定宗規家法來約束族眾。"尊祖"必敘譜牒,"敬宗"當建祠堂,"睦族"需賑濟族人。修譜建祠,開辦義學、義莊,耕種義田,管理祠產,家族活動自然多了起來。家譜的內容也逐漸由記載單一的血緣世繫到比較全面記載家族的整體情況,內容愈來愈多,篇幅愈來愈大。不過,相對清代家譜而言,明代家譜的內容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只有譜序、跋和世系圖(表)。歷史進入滿清以後,家譜纂修數量驟增,內容不斷增加。就總體情況而論,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1、譜序。譜序是每部家譜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闔家或某幾位族人撰寫的序和當時名流寫的贈序,以及跋語等。序跋的內容主要是介紹家族世系淵源、傳承關係、修譜緣由和經過以及任事人員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譜的直接切入點,是了解該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資料。
2、譜例、譜論和目錄。譜例又稱凡例,用條文形式主要闡明族譜纂修原則和體例以及類目安排的理由。譜例強調家族血緣的純潔性,維護以男子為中心的倫理綱常,表示遵循"信以傳信,疑以傳疑"的修譜原則。譜論一般是摘錄前代碩學名儒論家譜之重要的語錄,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詔刊載在譜前,以告誡族人。目錄又稱總目,說明該譜的卷數,每卷的主要內容。譜例和目錄是識譜的入門指南,緣徑方可探幽。
3、恩綸錄。又稱恩榮錄、褒頌、誥勅、賜諭、告身等。主要登載歷代皇帝和中央、地方兩級政府官員對家族成員封贈、褒獎文字,舉凡勅書、誥命、上諭、御制碑文、祭文、賜匾等,靡不備載。
4、傳記。一般家譜都有先祖像贊、小傳,把本族先祖中有顯赫身份的人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贊。大多數家譜不僅有先祖像贊,還有列傳,對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範者列傳志行,包括節婦、烈女,附載年譜、壽序、墓志銘、祭文、行述、碑銘等。
5、族規、家訓。這是每部家譜必載的內容,要敬宗收族,沒有一定的族規、家法不行。族規、家訓的內容十分龐雜,除了傳統的宗法內容外,還有諸如財產繼承、婚姻糾紛、禁盜禁賭、封山禁林等。
6、典制。包括冠禮、笄禮、婚禮、祭禮等,有的譜以儀禮統之,含儀文、喪禮的圖式、器具和祭品的製作。還有的譜把祠規、祠產、義學、祀田的管理條例和契據也放在典制之內。
7、墓圖、墓誌。墓圖繪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誌介紹墓主的生平和墓廬建置情況。湖南家譜特別重視墓圖,不少家譜都將其單獨列為一卷,有的甚至幾卷、十幾卷。
8、派語。又稱輩份詩、班行詩等,沒有統一的名稱,登載族人排行字輩,有的譜派行或稱班次多達八十輩、一百輩。派語在譜中占的份量極小,但卻極重要,是一個家族男性成員取名的依據,直接反映出家族內部不同輩分成員之間縱向的、前後相繼的關係,以及相同輩分成員之間橫向的、平行配合的關係。
9、捐款、領譜名目。修譜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須大家捐資,是族人對修譜的認同和責任。領譜名目是族譜修完後發給各房各派的登記錄。家譜是按房按派編號發放的,不能冒領。編號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還有的以修譜宗旨編號,等等。
10、世系圖。湖南家譜有很多稱垂絲圖,顧名思義,喻世系子孫綿延不絕,似垂柳絲絲。圖實為表,多采歐式,以五世為一圖,下五世格盡另起。稱始祖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譜分外世紀和內世紀。外世紀從受姓始祖至譜尊始祖(或始遷祖)止,內世紀則以始祖(或始遷祖)奉為一世祖或一派祖。
11、世系表。湖南多稱齒錄。按家族輩份、長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型大小、生卒年、官階爵次、婚配、子女情況。
清及清以後家譜的內容大體上如前所述,但並非千篇一律,沒有統一的類目設置要求,只是互相參照。因此,不同家譜內容上有增有減,有分有合,但世系圖、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則就不成其為"譜"了。
三、現當代家譜內容
家譜是記錄一個家族歷史的書,一般來說,很多家族都有自己的家譜,只是這些家譜並不是每個人都感興趣,所以很多人並不知道。
歷史上,孔子的家譜是最全的,他的後人中相當一部分人能倒推到孔子,這完全得益於中國人對孔子的敬仰。除此之外的家譜,能倒推到元末明初的就很不錯,再往前的就不一定有說服力了。
作為一個完整的家譜,在現當代通常可以分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類似於現在書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寫,也可以由外人寫。主要是通過另一個或另幾個人的眼光來看待這本族譜。通常情況下,新序在前面,舊的序也要包含在內並排在新序後面。
(二)簡介
即使是對於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需要首先簡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內容有:刻譜凡例、本族譜本次創修(修訂)參與人員、時間、為什麼要修訂;此次編碼的依據是什麼;家族的整體情況、歷史、遷移史、當前分布、人數;本族宗派、字輩,即記錄每一代人起名規則;祖墳所在地、祖墳中各代分布圖;對祖先事考查、考證。
總之,這裡不具體到某一個人,只是對整個家族進行整體描述。
(三)人物誌
其實一本家譜本身就是人物記錄,但通常情況下,家譜中會記錄某一個或多個優秀的典型人物或團體。而記錄這些優秀人物時,常常格式多樣,有該人的傳記、他寫的文章書稿、獲得過的功名、官名、圖片、畫像、碑記等。這裡需要注意的是千萬不能把同姓歷史名人強編入本族譜,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為後人續譜時,常常會因為這一次信以為真,而以訛傳訛。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譜中最為重要的一項,最簡單的家譜,有時只有一個世系表。世系表是記錄家族中每個人的關係,用計算機中的術語,這種一對多的結構是「樹」狀結構,但實際中的往往會比較複雜。當一個家族很大、人數很多時。會出現嗣出嗣入(通過過繼、領養、送人)、遷入遷出的現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況下,僅有世系表的家譜其實是沒有實際意義的,面對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這幾個字,你還能知道什麼呢?一個好的辦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記錄世系表中每一個族人簡歷的表。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為一,也可以單列。我認為單列更好,因為合二為一,常常導致世系表過肥過大,查找一個成員的時候非常麻煩。
我曾看過幾本家譜,很多家譜中,世略只寫到父名、娶妻、生子數及名字數,這樣寫雖然整體看上去挺規範,實際上也沒多大意義,因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這種信息。我認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個人都有完整的簡歷,但至少應該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職務、職稱、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簡歷、主要成績、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親的名、妻子簡歷、子女名、女兒出嫁地、所嫁人姓名。這樣不僅妻方家譜可以通過家譜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過自己家族查到女兒家族。
(六)後記
後記寫一些感想即可。
四、如果寫家譜
有了上面家譜的格式,下面就是如何寫了,很多人都想寫,但感覺自己對家族一無所知,所以感覺無從下手。其實,到上海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是國內家譜最多的圖書館)看看,80%的都是從某個時期開始記錄的,真正能倒推上千年的幾乎沒有。從另一個角度看,你現在不寫,你的孫子還知道你的存在,你的曾孫、玄孫恐怕就很難說了。
因此,對於家譜,如果你想寫,馬上要做的就是:Just do it。
決定了做,就是怎麼做了,說著簡單,實際做起來卻不容易。一般來說,首先是趕快問你的爺爺或爸爸,一般來說,每個人一生都知道自己爺爺、爸爸、兒子、孫子這幾代,而你的爺爺自然能幫你把祖先提高兩代。1949年建國新,真正在城市裡長大的並不多,所以到你的故鄉里找找,是第二步要做的事。通常如果能到找本族人,或祖墳,通過墓碑碑文也能查到一些資料。
如前所述,編族譜最忌諱的就是亂寫祖先,亂寫祖先既沒什麼意義,也會使後人信以為真。我認為努力去找自己祖先是誰,還不如把現代的優秀的人好好寫寫,讓後人知道自己。當然寫現在人是很難的,眾口難調,不管怎麼寫,通常總會有人滿意,有人不滿。
謝邀
不寫怎麼修家譜,分享給各位同我一樣關注家譜的人 一篇非常好的文章,請收藏。
家譜,給每個人一個歷史位置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這是每一個人在人生過程中都要遇到的問題。孩童時代,疑問我是從哪裡生出來的。成人之後,關心的是我的祖先是誰,為何生活在這裡?而能準確、清楚回答這個問題的,只有家譜。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等。是一種以表譜形式,記載一個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書。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遷徙、世系圖錄、人物事迹、風俗人情等。
一個人,無論他漂泊多遠,總是忘不了他的家鄉,因為那裡有曾經養育他的親人,那裡埋葬著他的祖先。因此,家譜就是「根」的代名詞,是中國人尊宗敬祖的一種信仰,是一種證明自己家族歸屬的身份證明,是一個人文化意義上的「身份證」。
家譜在連綿不斷的家族史中給每個人一個有所歸依的位置,以便在歷史的倒影中看清自己,使囿於時代所限的單薄生命變得豐滿,紙片般扁平的人生有了歷史的厚重感。
浸潤了血濃於水的尋根之情,不管過了多少年,會有人知道你,記住你,認可你,哪怕你再平凡卑微。無論趙錢孫李,還是周吳鄭王,家家都有一本「賬」,姓姓都有一部「書」。
家譜,搶救普通人的歷史記憶
通過家譜,菲律賓已故前總統阿基諾夫人確認了祖籍在中國福建鴻漸村;香港船王包玉剛查到自己是包公後裔;朱棣文教授榮獲諾貝爾獎時,就通過媒體明確地表明了自己的祖籍:中國江蘇太倉;原來韓國也有孔子的後裔,是在韓國孔氏大宗會副會長孔樹泳帶著族人來曲阜尋根,通過一份家譜材料才得以確認……
華人尋根被稱為「穿越時空的家族聚會」。每一個生命葉片,都因了「根」的滋養,而愈髮油翠和充滿生機。除了名人傳記、大人物傳記外,家譜讓我們看到了普通百姓的家族變遷。
我們所有的先人都不會知道我們,但我們應該知道他們。通過尋根,能夠看到一代代人的追求。
面對著這些祖先的名字,閱讀著關於他們的記錄,人們可以想像,父親的父親的父親,曾經有過怎樣的人生。雖然他們的故事早已湮沒,但是他們的基因和血液,卻流淌在後代身上。這種感覺,特別神秘和神奇。
不讓「族人」變「路人」
以前不少年輕人聽到老人講過去的故事就不耐煩,看到家裡的老物件兒就覺得過時,其實都是不明白這些東西所承載的家族文化和歷史。城市生活現代化的進程,也進一步打散了失去聚居地、無枝可依的家族文化。
而家譜具有「聚其骨肉以系其身心」的作用。通過修撰家譜過程中的反覆登門拜訪,不斷了解情況,追根溯源,尋祖問宗,加強了家族內部人員和家庭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家族內部的彼此了解和信任,凝聚了人心,在族中崇尚親熱之氣,倡導和睦之風。
今天,人們紛紛走出家門甚至國門,難免有時一家人不認識一家人。有了族譜聯宗,本族同一血脈的同胞就能更進一步加深了解。人在他鄉,路人不如鄉人,鄉人不如親人,有了家譜,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也可能聯接到那份血肉親情,並且更溫暖、更深厚。
家譜不再「重男禁女」
近年來,中國民間開始出現重修家譜熱,以尋找自己家族發展的「基因圖譜」。比之情感、血緣層面的尋根,家譜的諸多價值正日益顯現。
現代修譜出現了一些新變化,其中變化最大的是,修家譜不再「重男禁女」。在封建社會,女人是進不了家譜的。而現在續修的家譜中,開始有新的時代特色,不但女性可以進入家譜,而且優秀的女婿也可以進家譜。在家譜中的位置和篇幅並不以地位論,而是以對社會的貢獻來決定。
也許不是每個家族、每個人都還會去修譜,但渴望家譜並尋求來去歸宿的人,卻一直都有。
家譜有兩種寫法,分別來源於宋朝的歐陽修和蘇軾,那個時候比較富裕和安定,由於科舉制度讓平民百姓也可以入仕為官,於是就有了想法——憑什麼只有王公貴族一世一世地敬祖宗,我們也可以是開山鼻祖!於是家譜在民間產生了。
歐式家譜就象一個「Excel」表格,一行是一世,把這一世的人放在一起。
蘇式家譜目前比較普遍,更象「線性」分布。
家譜如何編寫呢?後來不論嫡出庶出,都可以成為自己一族的開山,然後一代一代續家譜,編寫最重要一點:那些作姦犯科有劣性行為的,不準入譜,例如包公就寫給子孫,明確不準這樣的後人入譜、入祖墳。
家譜不僅是每個人尋根問祖的根據,也賦予了規範行為、向善發展的功能。
更多精彩回答,歡迎關注耕讀先生。
首先在編寫家譜之前要弄清楚為什麼要寫家譜?我們寫家譜的目的是記載自已家族的光輝史,以及記載家族的歷史和發展。根椐記憶寫一下家譜,回憶過去,能讓人憶起更多幸福往事。現在很多人都沒有家譜了,可能時間久遠變遷的緣故造成的,解決的辦法是回原籍請家譜,另一種是重修家譜。其具體寫法及格式如後。
一,寫清楚姓氏源流。意思是同一族姓的來源,中國上下五千年,淵源流長,如果沒有家譜,後人就很難搞清楚自已的家族情況。每套家譜都能認請自已的姓氏源流,這梓才能世代承繼,也能將族系根源流傳下去。二,寫清楚堂號。堂號名稱一般取自於郡號名,或者是史祖自創的堂號。郡是秦,漢時時期對行政區域的建制,郡號名又取自郡名或者侯國各地方州,縣名,也有很多姓氏同為一個堂號的。比如王,胡這兩個姓都是"清河堂"。自創的堂號,例如楊氏的"四知堂″即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為人風範,很多都是重修家譜的時候,只能用自製的堂號。三,家訓和家族的歷史。很多家譜中,都記錄了許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傳到後世。家訓大致包括以下內容,1,注重家法,國德。2,和睦宗族,鄉里。3孝順父母,尊敬長輩。4,合乎禮教,正名分。5祖宗祭祀,墓察程序。(家訓的條款內容可自偏寫上去)四,有功績和品行之人的傳記:,一般分為: 列傳,,內傳和外傳等。列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功績男子的傳記;內傳是記錄家族中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外傳是記錄家族中巳出嫁有品行女子的傳記。傳記中配有該人的畫像或關於該人的故事圖案(用詞以真實的事為重)五,家族中人的詩文著作。以家族中名人寫的詩文著作為主要內容,收集本族人與外人的書信來函,有的還有版畫,肖像畫作品,名家書法,歌曲等。需精心挑選,慎重錄入,把有價值和有代表性的文獻傳給後代。六,祖先圖片,老照片,風水圖等。這裡講的祖先圖片和老照片好理解,其中風水圖主要指祠堂圖,墓土。祠堂是供奉先人的地方,在記載和刊載建物版圖時,要描繪實狀,詳細地理方位,有的族譜中還要把故居和村莊圖畫上。另外要講的是女孩可以上家譜嗎?古代,女孩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人了,也有女孩終身不嫁的可以上家譜,在過去女孩是沒有權利擁有家譜的。不過現代社會男女平等,家中女孩可以傳家譜和修家譜了。
上圖為平底泌水賀氏九三年十二修族譜和一三年十三修族譜部分圖片僅供參考。
經查詢:主要有以下幾種:歐式:又稱橫行體,是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立的。歐式的特點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橫行,五世一表,用起來很方便。歐式中,每個世代人名左側都有一段生平記述,介紹該人的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績等。蘇式:又稱垂珠體,是北宋文學家蘇洵創立的。蘇式世系表的世系表特點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間無橫線連接,全部用豎線串連,圖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強調宗法關係。寶塔式:顧名思義,就是將世代人名象寶塔一樣,由上向下排列。寶塔式採用橫豎線連接法,豎線永遠處在橫線的中間,這對人多的大家族來說,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頁紙上,兄弟之間長幼關係不清,會為寫譜、看譜帶來很多不便。牒記式:不用橫豎線連接世代人名間的關係,而是純用文字來表述這種關係。每個人名下都有一個相關的簡介,如:字、號、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績等。牒記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較節約紙張。以上四種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這是一般族譜中比較常見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變化,我們在記述家族世系表時,可根據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員的多少等靈活採用,總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內容真實、層序分明,這才是最為重要的。
本人剛編寫成家譜,採用表格式和序列表式、文字敘述及注釋等相結合,將代次、男女姓名、籍貫、住址、流向、後人姓名、聯繫方式一一表述一目了然。不要死搬教條仿造古式,古式家譜只能反映代次和人員姓名,並不能反映出家族的歷史及全面發展情況。
我過年在家看了一下我家的家譜,我靠回憶回答你這個問題,有些可能不足,你看看就行。
剛開始,我打開家譜看的時候,他是先介紹為什麼續寫家譜,因為中間斷了,所以後面重新弄的
然後,介紹家族的起源地然後因為什麼事而搬到另一個地方,分別分布在那些地方,在寫分布的地方共那些人,也就是寫個概括,後面就有矩陣的形式表現出來一代接一代往下寫,由於我家族不在一個地方,所以又寫明了哪個地方,就是在長輩後面表明,嫁到何處或遷移何處,
還有一個就是那一代是什麼字輩這些也表現出來的,寫完之後就是對所有家族人的一個介紹,某某某,生於何年,育有几子幾女,或者讀書的在什麼地方讀書。
最後,就是留了幾頁空白頁,用以記錄每年的變化,畢竟不可能每年都編寫家譜,所以記錄下來,到規定編寫的時候再做補充。
家譜:單從字面上看:顧名思義!家就是家庭,小家,譜:即譜寫,或曰:譜書。無論是歐陽板或蘇板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傳宗接代的班輩順序及家法。譜寫代代光彩的一面。
比如說:我姓雷,百家姓里的:雷賀倪湯。就這個雷。家譜記述了斑輩:月之潘聰,國運永澤,德開文明,仕少天爭,大其祥雲。二十輩還祖。出了六個秀才,兩個舉人。
有意思的是斑輩編寫的工整,有韻這是永遠留傳的一個傳家文本。
推薦閱讀:
※誰見過自家家譜,什麼編寫格式?
※《家譜》上刊載的祖宗畫像,真的是祖宗本人嗎?
※怎麼梳理《百年孤獨》里的人物關係?
※能活到現在的人,應該都沒斷過後代的吧?如果去追蹤他的祖宗,是不是能一直追蹤到地球只有單細胞那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