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同樣是婚禮隨份子,有些是紅包,有些是寫賬?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真把小編給問住了。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鞍山人,小編從小到大在鞍山參加婚禮,進會場之前,都有「管賬先生」專門負責收客人的份子錢,然後把客人的名字記在一個紅色賬簿上。這個「管賬先生」還不是一般人能擔當的,得是新郎新娘家能信得過的人,寫字還不能太難看。
這種約定俗成的隨份子習俗,讓小編覺得婚禮的紅包就是應該這樣隨,直到小編後來讀書工作來了瀋陽,參加第一場瀋陽人的婚禮,在門口找了半天也沒找到「管賬先生」,一打聽,才知道,瀋陽人婚禮隨份子是在門口或者餐桌上領一個紅包,把自己的份子錢包進去,等新郎新娘敬酒時,把紅包親自交給兩位新人。
感受這種差異的並不是小編一個人,小編身邊的瀋陽人去鞍山參加婚禮,也遇到過類似的尷尬,很多人回來都吐槽,鞍山人隨禮太簡單粗暴,有點適應不了。事實上,隨禮寫賬也並非鞍山人的專利,小編了解,在遼寧其他城市也有這樣的風俗,但具體哪有哪沒有,就不太清楚了。(歡迎其它網友補充)
一個社會習俗的產生背後往往有很複雜的原因,約定俗成的規則一旦形成,想改變往往需要漫長的時間。你很難說誰好誰壞,誰先進誰落後。婚禮畢竟是一件喜事,份子錢表達的是親朋好友的祝福。不過有一個問題比較有意思,鞍山人寫完賬看完婚禮慶典,很多人有事就走了,所以等新郎新娘出來敬酒,發現很多桌子已經空了,這倒是一個比較尷尬的事。但是相反,估計很多瀋陽人坐在酒桌前,也應該在心裡默念:「啥時候過來敬酒啊?」
其實,比起怎麼隨份子,小編還是關心隨多少才合適,畢竟小編的工資就那麼一丟丟,再參加幾場婚禮,整個十月就只能宣誓吃素了。
這只是一種習慣而已,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基本還是喜歡包紅包了。但是很多地方還是還存在交錢寫張的,畢竟隨份子錢就是一個相互交換的過程,我所知道的就是你家隨多少禮,以後我家也就回多少禮,自己家富裕一點的就添一點隨禮。所以交錢寫帳更直觀一點,包紅包晚上主人家也一樣要拆了記賬的。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