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如何認定魏延在他死後必有反心,而讓馬岱殺之此人?
謝邀,看到這個問題,真的想為魏延喊冤啊,好端端一員虎將,被排擠追殺不說,還被冠以「腦後有反骨」,真是可悲可嘆!
「魏延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我們來分析一下「牙門將軍」和「漢中太守」都是什麼官職。「牙門將軍」大概相當於近衛軍隊長兼參謀長,是常伴帝側的近臣,當年趙雲長坂坡護主之後就被封為牙門將軍。「漢中太守」自不必說,是總領漢中軍政的一把手,漢中對劉備何其重要,當年大家都以為此職位的人選應該是張飛,但是因為張飛性情暴戾,不如魏延可靠,因此劉備委任魏延為漢中太守。由此兩項職位就可以看出,劉備對魏延是十分信任和倚重的。
劉備對魏延如此器重,那麼魏延表現如何呢?
「五年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大破郭淮,費瑤,後遷為前軍事,征西大將軍,假節。」
可見,從刺史到將軍,一步一個腳印,戰功不可謂不卓著,因此劉備的信任不是毫無依據的。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諸葛亮就是不待見魏延呢?我們來說三件事情。
一、魏延提出直襲子午谷,諸葛亮堅決不允。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這個情節,魏延多次提出請領1萬兵馬,偷襲子午谷,但是諸葛亮一直不同意。是非功過不得而知,這個計謀到底是否可行也不得而知,唯一可以確定的就是,在此事上諸葛亮和魏延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二、魏延與楊儀交惡。
「唯楊儀不假魏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楊儀是什麼人?「亮數出軍,儀常規劃分部,籌度糧谷不稽思慮,斯須便了。軍戎節度,取辦於儀。」可以說是諸葛亮身邊的紅人,能力自然是很強的,基本上是諸葛亮的高級秘書,戰略草案、軍需後勤基本樣樣井井有條。但是此人性格缺陷也是極為嚴重的,驕傲自負、氣量狹小、口不擇言,後來也因此而死。但是諸葛亮並沒有因為此事偏向誰。「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三、魏延的性格。
「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
我們可以看出來,這是一個好領導,在軍隊里威信應該是比較高的,但是自視甚高,不愛搞那些虛的,那估計和領導、同僚的關係不太好,畢竟劉備同學再器重你,也不會總是直接任命你,畢竟你還沒有關羽和張飛那樣的地位。
那麼魏延的悲劇就可以理解了,諸葛亮是帶著魏延和楊儀一起出去的,可憐武侯出師未捷身先死,那麼最高長官就是楊儀和魏延了。然而此時兩人產生了分歧,楊儀主張回去,魏延主張繼續北伐,於是兩人不歡而散各自上表,備述對方之過。這些話說的簡單,但是其實兩人當時已經勢如水火了。奈何魏延最開始就與諸葛亮意見不符,且為人高傲,所以朝中重臣都偏向於楊儀,魏延不忿,帶兵攔擊楊儀,魏延也就是在此時被後來趕到的馬岱斬殺了。通過魏延的一系列反映,我們可以看出,魏延並沒有叛變的意思,只是想殺死楊儀。
魏延的性格固然有缺陷,但是能力是有的,也絕對沒有不臣之心,自視太高,不與人為善,死了也不算冤,但是被刻畫的有反骨,真是千古奇冤。古人重節,可殺不可辱,一片赤子忠心,到頭來被以謀反的形象傳誦,真是可悲可嘆!
魏延謀反案可以說是三國時期最大的冤案之一,儘管在後來小說《三國演義》里描述魏延剛投奔劉備的時候就被諸葛亮認定是有「反骨」之人。但是其實早在西晉時期就有人為魏延平反了,這個人正是編寫《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我們先來說一下陳壽,陳壽本身就是蜀國人曾擔任過蜀國的史官後來西晉統一之後又撰寫了三國時期的歷史,可以說他是真實見證過蜀國的衰亡的真實見證人。陳壽在《三國志 魏延傳》里指出了魏延不北上投奔魏國而選著南下進入蜀地本意只是想殺掉楊儀等人,並沒有叛國謀反的意思。
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三國志 魏延傳》
那麼關於魏延謀反為什麼就被陳壽肯定為是捏造的事件呢?首先陳壽指出了魏延是沒有謀反動機的,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客觀的來講魏延是沒有謀反的實力的,這個我們可以在史書上找到答案。原來在諸葛亮生前一向是對魏延加以限制的,這個限制主要是不給予魏延過重的兵權。魏延一向勇猛而且善於征戰所以他總想速戰速決,所以他對諸葛亮北伐穩紮穩打的策略是不滿的,他曾經向諸葛亮請求自己帶萬餘人馬另尋一條北伐曹魏的路線然後和諸葛亮的主力人馬在潼關回合被諸葛亮駁回。因此魏延總是覺得自己的才能被限制,這裡我們可以看出魏延手上的兵是不多的,頂多也就幾千人馬。而且在諸葛亮死後魏延擔任的是蜀漢的前鋒,蜀漢的主力軍隊其實還是掌握在諸葛亮的手中。那麼說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就倉促帶著手下的幾千人造反這個顯然是不符合邏輯的。
「十二年(建興十二年(公元234年)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的時間),亮出北谷口,延為前鋒。」《三國志 魏延傳》
那麼魏延既然謀反不成那麼他是否會有背叛蜀國投奔魏國的動機呢?這個我認為可能性也不大,因為在諸葛亮死後魏延可以說是很有可能成為掌握蜀漢兵權的人。然而魏延投奔魏國只是一員降將,而且所受的待遇肯定不會比在蜀國好,而且還會被魏國人時刻防備,他不至於丟棄在蜀漢的位置而選擇投奔魏國。下面我們具體來說說導致所謂的「魏延謀反」的具體原因,當時魏延和楊儀不和在蜀漢是眾所周知的事情,而且在諸葛亮死後留下了一道不明不白的命令。這個命令就是讓楊儀帶著大部隊先走,姜維隨後,而魏延則被拋棄到了最後被安排負者斷後。
諸葛亮這個撤退命令可以說是是激怒魏延的直接原因,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這個命令很可能是楊儀等人刻意篡改的,為什麼這麼說呢?我們知道諸葛亮在生前可以說是獨攬了蜀漢的所有大權,諸葛亮一死蜀漢的上層權力一下出現了真空的情況,這時候,這時候誰最先回到成都誰就有可能搶佔最好的位置。所以我們可以想見魏延為何被安排到斷後的位置,而且姜維的軍隊為什麼不隨楊儀撤退或者一起和魏延斷後呢?其實說白了姜維的軍隊就是防範魏延的。我們說魏延也不傻,他一看這個安排當然會勃然大怒了,等他撤回到了成都蜀國的政治局面基本已經安定下來了,到時候掌權的就是楊儀等人,魏延就會被邊緣化任人宰割了。所以這也就說明了後來魏延燒毀棧道的動機就是遲緩楊儀等人的行軍速度,他自己帶人得搶先回到成都的原因。不過魏延這個行為卻正是招致他敗亡的原因,當時蜀漢內部的人都以為魏延燒毀棧道是要謀反了,而且在朝堂上居然沒有一人為魏延說話導致了魏延徹底被孤立。
後來魏延的軍隊和王平的軍隊對峙,王平厲聲痛斥魏延的軍隊就導致魏延的軍隊潰散,也說明了魏延的確沒有謀反的動機,如果魏延準備造反肯定對自己的手下進行動員了,這些人如果真的跟了魏延謀反,難道會因王平區區幾句話就散去了嗎?史書記載「延士眾知曲在延,莫為用命,軍皆散。」這句話的意思是魏延的手下知道魏延理虧(燒毀棧道 不服從命令先撤)所以都不願意跟隨魏延散去了。綜上所說魏延謀反顯然是被楊儀等人捏造的事件,而魏延之所以得到這樣的下場就是他平時為人過於專橫跋扈不會團結內部人員。儘管陳壽在寫《三國志》的時候特意的為魏延平反,但是我們說魏延獲得這樣的下場也和他自身糟糕的性格是有關的。
諸葛亮要在他死後殺掉魏延,不是因為魏延有反心,而是因為魏延的存在將給蜀漢帶來大麻煩。諸葛亮殺魏延也是無奈之舉。
其實,魏延之死主要源於自身性格缺陷。他「傲慢少禮」,典型的有本事,不服管,瞧不起別人。孫權與諸葛亮曾有一段對話:權笑曰:「此人(指魏延)勇有餘。而心不正。若一朝無孔明,彼必為禍。孔明豈未知耶?」……孔明嘆曰:「真聰明之主也!吾非不知此人。為惜其勇,故用之耳。」
魏延比五虎上將年輕,武藝又好,屬於中間力量,起初諸葛亮有意培養他當接班人 ,每次出戰都帶著他,並賦予他重任。可魏延不明白諸葛亮的用意,總不聽擺布,諸葛亮最後只好放棄。諸葛亮都擺布不了魏延,其他人更不用說。可見魏延不是好下屬。
諸葛亮死後,通過楊儀讓魏延斷後,保護大軍撤退,魏延不聽,領軍先撤。楊儀和魏延同時上書後主,說對方造反 。後主拿不定主意,問臣下,都說魏延會反,楊儀不會。但事實又怎樣?後來楊儀因沒當上要職,說出了不如當初投奔曹操的話。而曹操曾經勸降魏延時,被魏延大罵。可見有意造反的是楊儀不是魏延。為什麼都說魏延會造反,可見魏延人緣不好。沒有很好的群眾基礎,當領導也很難成為好領導。
魏延既不是好下屬,也不能成為好領導。諸葛亮在還好,諸葛亮死後就沒人能控制了他 ,魏延的存在就成了禍害。考慮蜀漢政權的穩定,諸葛亮不得已而殺之。只是沒有馬謖那樣的感情基礎,不揮淚而已,也還是有惋惜之情的。
本人認為諸葛亮與劉備面和心不和。
其一,魏延是劉備的心腹愛將,他感恩先主的知遇之恩,是不會背叛蜀漢的,這一點諸葛亮也心知肚明,那他為什麼要置功勛卓著的魏延於死地呢?因為魏延是劉備最信任的人。
其二,馬謖是劉備最不放心的人,甚至臨終託孤時都沒忘,特別叮囑諸葛亮此人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但諸葛亮卻偏重用馬謖,結果導至街亭慘敗,第一次北伐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不能認定魏延反,這就是人的天性,人與人一見面就親的很,有的人與人一見面就是好向有深海大仇,這就解釋不了。就向劉備信魏延,魏延也真給劉備長了臉,守漢中十年敵人沒有進一步,土地沒有丟一寸,還把魏國的名將郭淮打的大敗,不負劉備希望。楊義也是投降過來的人,但是劉備不喜歡,不用,馬謖劉備看了馬謖也給與重用,但是這兩個人諸葛亮信任,都給與重用,最後一個讓諸葛亮自己親自殺死了,另一個也自殺了,看諸葛亮用的人都是這個下場。魏延與到諸葛亮就是個悲劇,這就是人的天性,人與人沒有緣就是這樣的結局。當然魏延的死與自己有關,沒有學會司馬懿的偽裝,不會忍,不會裝病。最乾脆投降魏國也是出路。
魏延沒有「反骨」,沒有謀逆之心。諸葛亮為什麼要殺他呢?從七分真實,三分虛抅的《三國演義》中可以找到答案。諸葛亮為什麼要劉備殺了劉封?因劉封性格勇武好鬥,如果說殺劉封是為劉禪以後繼位掃清道路的話,那麼殺魏延也是為姜維接班掃清障礙。魏延自視甚高,桀驁不馴,諸葛亮擔心死後沒人能制服了他,為蜀國以後穩定大計,不得不用此下策殺了魏延。為什麼要派馬岱殺他,用現在的話說,馬岱組織紀律性強,能服從命令能完成領導交給的任務。另外馬岱在蜀將中名聲不大,不會引起魏延疑心,馬岱趁其不備殺了魏延。諸葛亮殺魏延是對是錯,關乎封建時代的政治很難評說。但可肯定,魏延死,是蜀國的第一大寃案。寃哉魏延!
我曾經寫過軍權為什麼不能交給魏延。一個是魏延德威不足。德不足以取信後主,威不足以使眾將信服。另一個魏延軍事才能比不了司馬懿,卻心存僥倖意在 弄險,此取敗之道。那麼,軍權由楊儀暫掌,儀延死敵也,諸葛亮不得不預做防備。馬岱本就是魏延副將,忠於蜀漢,勢不兩立之際,肘腋突起,魏延死矣!客觀上說,諸葛亮的安排促進了魏延死,楊儀小人也,既然知道丞相的砍頭刀已經備好,良機豈容錯過。魏延死矣。
諸葛亮與魏延一見成仇。從魏延首次投降劉備,就被諸葛亮所不容,認定魏延有反骨。幾十年後,魏延履立戰功,諸葛亮始終不忘魏延長有反骨。一心要設計除掉魏延。這是魏延的悲哀,更是蜀國的悲哀!也是諸葛亮最大的敗筆。
要回答這個問題只能假設,1,諸葛亮和魏延關係並不好。2,魏延有軍事權利,估計不大聽諸葛亮的。3,矛盾由來已久。諸葛亮早就想殺魏延,只是沒有機會。4,諸葛亮利用身後事設下圈套讓魏延鑽,5,魏延果然中計,6,馬岱殺魏延,罪名都不需要了。
推薦閱讀:
※《三國演義》裡面,為什麼要把孫權的草船借箭放在諸葛亮身上?諸葛亮在歷史上是否過譽了?
※魏延能打過張郃嗎?
※我也讀過三國志,木有看過三國演義,三國演義只偶爾聽說過,感覺為啥有些人覺得貶低諸葛就是讀過三國志?
※怎樣品讀諸葛亮的《誡子書》?
※如果把蜀漢放到十六國時期的處境上,讓諸葛亮去對陣十六國任何一個國家,他北伐能做到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