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處理藩鎮割據不成功,而漢朝處理王國問題卻成功了?
漢朝處理王國問題,是一個歷時性的問題,這涉及到商超、周朝、秦朝、西楚霸王、漢朝等東方政策的問題。
因為按照傅斯年《夷夏東西說》的觀點,在中古以前的一個千年時代,亦即「長安——洛陽」軸心時代,這個時代力量的核心在於關東和關中,中央性和地方性博弈的問題。為此商紂王費了很大的勁打敗東夷,但「東夷滅,商紂傾」,大國商朝被小國周朝乘虛而入,遭受滅國之禍。周朝把商朝後裔封在朝歌,設立三監,但不久爆發三監之亂。周公不得不二次東征,設立成周八師,甚至比宗周六師更多,用來控馭東方。秦國建國初期,在東方政策上處理的很好,任用六國之賢,遠交齊國、晉國、楚國等,所以能一統天下。但是統一天下之後,秦始皇在處理東方政策上卻過急過快,沒有因地制宜,過於強調統一,比如大家都要去秦都服役,這自然對舊楚的民眾最為不利,所以其反抗也最為劇烈。西楚霸王項羽起來,恢復了周朝末年的體制,開歷史的倒車。劉邦則更進一步,據秦國之地,承秦國之制,用秦國之人,實行郡國並行制,較好的處理了關中和關東的關係,所以能打敗項羽。到文景時期,東方的問題又出來,但此時中央政府已經有了足夠的實力,漢武帝的政策又頗得法,所以最終順利的解決了東方問題。
唐代最關鍵的問題已經不再是東方問題了,隨著經濟重心南移,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已經產生位移,所以隋煬帝要修建大運河,此時中國進入第二個千年時代,即所謂的「北京——南京」軸心時代。所以宋都建在開封和杭州,元明清三代都在北京。因此唐朝要解決最大的問題就是漕運問題和邊患問題,若僅僅以長安、洛陽為基地是很難有充足的軍事、經濟和政治實力完成這一事業的。而且唐朝的經濟中心南移過程並未全面完成,河北、兩淮、劍南等都有著相當的實力,北方契丹、西方吐蕃、南方大理等邊患嚴重,不得不以重兵守之,外重內輕。從唐玄宗始,政策又不得法,對於放權與收權,對於文官、武官和閹宦,對於南方政策和北方政策,很難尋找到平衡和重心所在。朝廷並無充足實力解決藩鎮問題,亦沒有像宋太祖宋太宗那樣的制度設計,若解決藩鎮問題則邊事不穩,因此也處在一個多難的困境。
漢朝其實一開始也沒處理好王國問題啊,漢武之前不也有因晁錯建議削藩搞出一個七王之亂呢,也就漢武帝劉徹採納主父偃的推恩令,要求各諸侯王將自己的封地分給自己的子弟,導致各諸侯王封地越來越小被分化削權才解決的,唐朝不一樣,各節度使是由中央政府統一任命的,不存在推恩的基礎,再加上安史之亂前後,唐帝國中央政權軍事實力不如地方節度使,造成強枝弱乾的局面,而漢朝中央軍事實力不弱,不存在唐朝基本只能靠節度使制約節度使的情況,所以漢朝成功了,唐朝就做不到
推薦閱讀:
※南宋與金穩定的防線秦嶺、京湖、淮河,為什麼在對抗蒙古過程中,秦嶺首先被突破,再也沒有形成有效防線?
※為什麼蕭衍作為蕭齊宗室,篡權之後,要以「梁」代「齊」?
※徐庶進曹營為何一言不發,真實的徐庶到底是什麼樣的?
※被袁崇煥誅殺的毛文龍是一個怎樣的將領?袁崇煥之死與他有關嗎?
※為什麼蒙古帝國在入侵歐洲的同時,南宋在金朝滅了後還能抵禦住蒙古支撐了近四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