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謝謝邀請!1592年,日本幕府首腦、太政大臣豐臣秀吉為解決國內土地分封不足導致各諸侯紛爭不斷的難題,決定出兵征服疆域廣袤的明朝。豐臣秀吉霸道的向朝鮮提出「借道伐明」之要求,卻遭朝鮮國王李昖斷然拒絕,他十分惱怒,決定先征服朝鮮,再以其為跳板侵吞大明。

1592年4月,豐臣派16萬陸戰大軍加上9000水師,浩浩蕩蕩渡海駛往朝鮮半島。朝鮮史上有名的「文祿之戰」揭開序幕。日軍志在必得,加上人數、武器、戰力相較朝軍均佔優,因此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一邊倒的絕對優勢,不到一月便攻陷其國都王京城(漢城,後改首爾),並驅逐了朝鮮國王李昖(音:焰)。

被逐出王京的李昖自感單靠朝鮮的羸弱之兵無力拒日,於是請求宗主國大明派兵援朝。此時正值明萬曆帝在位時期,國力、軍力早已大不如前,但處於衰落期的明朝還是派名將李如松率4萬餘水陸大軍開赴朝鮮半島支援自己的藩屬國。

1593年1月,明提督李如松指揮兩國聯軍擊敗日軍悍將小西行長,一舉收復平壤。但在之後的碧蹄館戰役中,明軍因地理陌生、準備不足加上對敵情估計不夠,惜敗於日軍名將小早川隆景與立花茂宗之手。萬幸的是,隨後日將宇喜多秀家率軍圍攻幸州城時,被朝鮮名將權栗反擊得手,日軍被打得大敗虧輸。明朝援軍在李如松的指揮下,不斷偷襲日軍運糧隊伍,缺衣少食的日軍無奈退守釜山。緊接著,朝鮮水軍在名將李舜臣的指揮下幾次擊退了日本水師, 日本在水陸大軍皆受挫且後繼無援的窘困下被迫與明朝議和。

1595年,歷時數年的「文祿之役」 結束。中、朝聯軍取得完勝。

兩年後的1597年,豐臣秀吉第二次派遣14萬水陸大軍,再次放肆侵入朝鮮半島,「慶長戰役」爆發。日軍忌憚朝鮮水軍統領李舜臣的剽悍善戰,於是使出反間計,鮮王李昖果然中計,將李舜臣解職外放。這年2月,面對兇悍的日軍,朝鮮軍隊力戰不支,再次向宗主國大明發出了求救信號。這次,明朝又先後派出了8萬餘精銳部隊為小弟撐腰,可謂不惜血本、盡遣精銳。

明軍開赴朝鮮不久,虎將李如松即戰歿。明軍在另一員名將麻貴的率領下在蔚山一帶與日軍悍將加藤清正展開激戰。朝鮮水師在慶長戰役爆發之初就被日軍重創,艦船被焚毀、擊沉甚多,迫使朝鮮主李昖再次啟用智勇雙全的李舜臣。李舜臣果然有些能耐,他篳路藍縷地恢復了朝鮮水軍的破損戰艦,並迅速恢復戰力,在鳴梁海戰中擊敗日軍統帥來島通宗,一舉扭轉了之前的海上頹勢。

明朝軍隊則抓住有利時機大舉反攻,日軍節節敗退。1598年盛夏,就在兩軍對峙之時 ,日本列島一代霸主豐臣秀吉(日本人尊稱其為太和秀吉)病逝於京都伏見城。侵朝日軍在宗藩五大閣老的命令下開始緩緩登艦撤退。明、鮮水軍聯手在鳴梁海戰中截擊撤退的日本艦船,並大敗日軍。但朝鮮名將李舜臣的座艦卻遭日軍驍將立花茂宗、島津義弘的巨艦夾擊而罹難。日軍大部分僥倖成功退回國內,「慶長戰役」 結束。由豐臣秀吉親手策動的「文祿、慶長」兩次欲通過征服朝鮮後「假道伐明」的侵略戰爭失敗後,日本方面因耗費錢糧超過其承受力、加上艦船、人員損失甚巨,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了。

「文祿、慶長戰役」是在明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時發生的,明軍戰力早已不復往日之勇,但還是兩次均從容擊敗了洶洶來犯之日軍。這是自大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發生的白江口海戰後,時隔900多年,中日軍隊第二次為攻、守朝鮮而大打出手 ,且中國軍隊兩戰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完勝日本。但日本軍隊的兇悍戰力與靈活戰法亦不容小覷。發生於明萬曆年間的「文祿、慶長戰爭」結束後,日本人蟄伏本島,偃旗息鼓、消停了300多年 ,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再次爆發。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昵稱 嚴禁剽竊

網路配圖


個人以為:豐臣秀吉之所以發動侵朝戰爭 ,叫囂以朝鮮為跳板,滅掉明國固然是其狂妄的性格因素使然,但並不能就此認定他一定自信滿滿地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這其中還有其他原因的作用。

古代日本雖然有上千年學習中國的歷史,但其實中、日兩國的社會形態並不完全一樣:中國古代是皇權獨尊,一個人無論出身高貴與否,如果受寵於皇權就有可能像韋小寶那樣平步青雲,事實上中國的科舉制本身就是中國皇帝提拔寒門士子打擊貴族勢力鞏固中央集權的方式之一,所以在中國雖然存在貧富分化現象,但自古以來就有一句老話「英雄不問出處」;日本在這方面和中國截然相反——古代日本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不存在像中國的科舉制這這種供寒門子弟晉陞的渠道,當時的日本說白了就是龍生龍鳳生鳳耗子生來會打洞,偏偏豐臣秀吉是一個例外——以一介布衣平民躍升眾多的諸侯貴族之上,他幾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考慮到日本森嚴的等級制他的成功上位其實比朱元璋還難。

正因為如此,豐臣秀吉在早年打天下的過程中內心其實一直潛藏著深深的自卑感,當他成功上位後這種自卑感依然存在,只不過更多的是以一種盲目自大的外在形式表現出來。正是在這種自卑感驅使下豐臣秀吉認定自己必須做出一番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才能真正壓服那些表面上歸順自己其實內心對自己鄙視不已的諸侯貴族們,況且豐臣秀吉的天下是自己打下來的,而不是像諸侯貴族一樣繼承自祖先,這固然說明其能力過人,當秀吉故去後沒有貴族血統的豐臣家族又憑什麼繼承秀吉打下的江山呢?恐怕要在日本這樣等級森嚴的國家立足都難。在秀吉看來:雖然自己以一介布衣平民統一日本執掌大權已是一番偉業,但畢竟之前也有人做過,算不得曠古爍今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憑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足以在自己有生之年壓服諸侯貴族,但自己死後他們不會聽命於豐臣家族。

豐臣秀吉身處的日本戰國時代正趕上世界範圍內的大航海時代,秀吉自己獨立打天下之前的舊主公織田信長和西洋傳教士多有來往,也許就是這時秀吉知道了在日本之外原來還有著廣袤的世界,於是一個充滿野心的計劃在他的心中漸漸醞釀: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入侵中國,然後南下征服南洋、印度,這個計劃奠定了日本之後兩百餘年侵略東亞大陸的整體基調。在秀吉看來:憑藉如此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別說壓服諸侯貴族,就算是改變日本等級森嚴的貴族分封體制,構建以豐臣家族為核心的中央集權也未嘗不可。

當然秀吉能以一介布衣平民的身份統一日本必有其過人之處,在發動戰爭前他也並非沒衡量過雙方的實力對比,不過此時秀吉對自己統一日本的功業沾沾自喜已到了狂妄自大的地步,於是他把自身的優勢和對方的劣勢無限放大,而完全看不到自己的劣勢和對方的優勢。在他眼中看來:日本無論疆域、人口都比朝鮮大上幾乎一倍,況且朝鮮承平兩百餘年,一向是個文弱國家,而日本剛從戰國亂世走出,積累了豐富的實戰經驗。當然一旦開戰,明朝有可能會支援朝鮮,這點豐臣秀吉也估計到了,但在他看來:明朝只是外強中乾——為應對北方的蒙古、女真部落和東南沿海的倭寇勢力已經疲於奔命,此時寧夏和貴州播州的土司勢力也正密謀反叛,緬甸也屢屢騷擾雲南邊境,這些問題確實都客觀存在,但在豐臣秀吉眼中都被無限放大,因此他認為:明朝無力干預朝鮮戰事。

最后豐臣秀吉其實是做了幾手準備的:如果能順利征服朝鮮並以之為跳板征服明朝最好不過;如果不行,退而求其次與明朝議和瓜分朝鮮也不是不行;如果連朝鮮都拿不下也沒事,畢竟豐臣秀吉只是通過對諸侯貴族的強勢壓服從形式上完成了日本的統一,各路諸侯貴族都有自家的軍隊,如今正好調他們去朝鮮戰場當炮灰,打贏了就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征服朝鮮、明朝;打敗了就趁機削弱國內諸侯貴族的勢力,鞏固豐臣家族的統治。這樣看來對豐臣家族而言怎麼著都不虧,可惜豐臣秀吉看似完美無缺的計劃千算萬算漏掉了德川家康,最後正是這位被漏算的德川家康在豐臣秀吉死後篡奪了豐臣家的江山。


我們都應該知道。

當一個人有了夢想,任何事都無法阻止他前進的步伐!

不得不說,豐臣秀吉就是這麼一個人。

雖然我很討厭日本人,但他們的某些精神還是值得我們高度讚揚的。

在歷史上,豐臣秀吉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大豪強,被稱為日本戰國三傑之一,而且還是結束了日本戰國亂世的人物。

不僅如此,豐臣秀吉可能還是日本歷史上最聰明的人。

他的人生充滿了傳奇色彩,翻遍整部日本史,都找不到一個像他這樣起點如此低、最後成就又如此大的人。

他的奮鬥史既是一次經典的屌絲逆襲,也是一次意外的歷史插曲。

豐臣秀吉的功績主要是結束了日本一百多年的戰亂局面,治國有方。

同時內心充滿夢想野心十足的他漸漸開始不滿足於做日本王者,而妄想做亞洲之王!

一,蓄謀已久。

當時明朝的海上作戰能力已開始日落西山,而朝鮮政治和軍隊更是日趨腐敗。

豐臣秀吉以朝鮮不配合其出兵明朝為由,於1592年,全面入侵朝鮮,以極快的速度先後攻佔朝鮮首都漢城與陪都平壤,並迅速攻佔朝鮮境內大量主要城市,焚燒掠奪,無惡不作。

當時日軍一路凱歌,所向披靡。豐臣秀吉領著這隻常勝軍隊,心有大志難免感覺勝券在握。

二,與明軍初戰告捷。

朝鮮危在旦夕,極速派人請求明朝支援。明朝共出兵兩千多人,無奈人數實在太小,終是飛蛾赴火,潰敗而歸。

與明朝的首次戰役便打了個大勝仗的豐臣秀吉,彷彿那一刻看到了吞併中國取得勝利的曙光,那一刻的他沾沾自喜,想像著兩年內遷都北京,自己將定居寧波的場景。

然而,慘痛的教訓讓他終於明白,不是什麼人都是好欺負的,也不是什麼夢想都會容易實現的。

當時的大明王朝,雖說海上作戰能力消退。但整體的國力並未出現顯著衰敗。

在鳴梁海峽一役中,日軍損失慘重,狼狽回國。

豐臣秀吉鬱鬱而終。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其實這是豐臣秀吉對當時日本國內的形勢做出的策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眾所周知,日本經歷了長時間的戰國時代,各地大名連年爭攻殺伐,導致了各個地方勢力根深蒂固,豐臣秀吉只是繼承了織田信長的大部分勢力,有實力的大名還是有很多,而且實力甚至能夠威脅到豐臣秀吉。豐臣秀吉侵略朝鮮,可以讓這些表面臣服於他,但實則保存了實力的大名,投入到對外戰爭中去,可以一方面削弱他們的實力,一方面減少對自身的威脅,這個可以從後來他的後代與德川家康的較量中可以看出來,他雖然在朝鮮戰場損失慘重,但實力還是保留不少,但其他的大名已經完全構不成對他的威脅,只是做為五大臣的德川家康太狡猾,在朝鮮戰爭中也保存了實力。第二,為了轉移國內矛盾,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戰國時代的連年戰爭,導致日本國內的經濟破財不堪,而豐臣秀吉在統一日本後,好大喜功,大興土木,自稱『太閣』,但同時他治國安民,頒布法令『刀狩令』,規定平民不能擁有武器,控制武器,發展貿易,搞『太閣檢地』讓農民恢復了耕種,使的日本很快很快就從長期的戰亂中恢復過來了,所以自我膨脹的厲害,豐臣秀吉是貧民出生,到此時的豐功偉績,這在所難免,而自唐朝開始,日本一直崇拜中華文明,加上唐朝在白江口之戰大敗日本,所以日本一心想挑戰中國,而此時的豐臣秀吉就像在戰國時代修鍊了多年的武林高手,當然想來挑戰一下中國,但他肯定是不會以為自己就可以滅掉大明的。


豐臣秀吉確實認為可以打敗大明,皆因自古日本都只會分析局部不會研究全局,所以會陷入想當然的誤區。豐臣秀吉之所以這麼認為其實原因也比較簡單,中國南方的倭亂給日本帶來的錯覺,倭寇帶回日本的情報是來自江浙地區的,說明軍畏懼日本如同害怕老虎一樣。這是事實,因為倭亂橫行的時候江浙生活富庶,承平日久,衛所士兵戰鬥力低下,江浙衛所兵制幾乎名存實亡。給日本以明軍孱弱不堪的印象。從武器裝備上來看,日本的火槍師承荷蘭,比明軍的先進,裝備的比例也遠高於明軍。總之有兩個判斷的失誤,1,誤以為江浙衛所明軍戰鬥力就是明軍的實際實力反應,事實上明軍精銳幾乎都集中在北方長城沿線的九邊各鎮。裝備精良,人員滿額。日本選擇從明朝北方下手無異於踢到鐵板上。2.誤以為裝備領先於明軍,的確明軍的單兵火器要落後於日本,裝備的比例也不如日軍高,但這只是局部,日本忽視的或者說不了解的是,明軍有大量騎兵,馬種優良。在機動突擊作戰中佔有巨大優勢。而日軍則以步兵為主,只有少量騎兵,且日本馬種遠不不如明軍的蒙古馬和青海馬。再者,明軍擁有大量重炮,是攻奪城池的利器。這取決於明朝絕對優勢的生鐵冶煉能力。這也是日本雖然戰爭初期能奪取城池卻難以堅守的原因。


感謝邀請,日本要想尋求出路,那麼他第一步就是占朝鮮半島。然後再謀求向關東,關內進軍。不管什麼時候,朝鮮都是日本向大陸擴張的第一步。因為只有佔領了朝鮮,日本才能算是站上了大陸。島國一般易守難攻 ,所以很難被征服,比如日本,和英國。但是它有一個壞處,她想擴張也會面臨最大的困難。

日本歷來不被天朝重視,認為它只是彈丸小國,當然壓根也不會想到他們會侵略天朝,朝鮮天朝也是很頭痛的,所以日本和朝鮮打起來,一般或幫或不幫。

豐臣秀吉攻佔朝鮮的時候,正是明朝萬曆。

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士氣正盛,所以就派了20萬攻打朝鮮。因為在日本國內無敵手,使他的野心無比的強大,意圖攻佔朝鮮,進而侵佔中國,其他的想法裡面,他可能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

當然,從當年的綜合國力來看,日本壓根不是大明的對手,所以失敗必然是正常的。

但是像日本這種島國,想爬上大陸的想法,再過1萬年還會有,是值得警惕。


日本戰敗武士淪落為浪人,被汪直等海盜僱傭,在大明發生過幾十個浪人打到南京城下,殺幾千人全身而退的事,這事也傳到日本,有日本大名就揚言只要幾十騎兵,就能橫掃大明,他們不了解大明,內地的軍屯,是農民而不是真正士兵,真正常備軍在北部,再加上戚繼光訓練的部隊,日本以後遇到的真正對手,日本是完全不了解的,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日本犯了兵法大忌,以至於面對明軍火炮完全束手無策,豐臣秀吉當時有這個想法完全是日本國內對明朝整體軍事實力誤判造成的。


豐臣秀吉沒那麼傻。秀吉的軍隊是由日本各地的大名聯合組成的(包括德川家康),所以豐臣秀吉對各大名軍隊的控制力幾乎談不上,秀吉繼承了織田信長的嫡系部隊實力也不夠強,不可能用武力征服各個大名,所以豐臣秀吉基本是靠豐厚的賞賜來安撫各地區的大名來維護統一的,日本那個時候最好的賞賜就是耕地,由於日本戰國時期打來打去打了很久才有了豐臣秀吉以政治手段統一日本(上杉謙信、武田信玄、織田信長已死),所以結果就是:日本本土的耕地基本都被賞賜完了。為了把手底下這群精力旺盛、雄心勃勃的大名們的實力消耗掉,所以豐臣秀吉裝作野心勃勃的要先攻打高麗,之後要進攻明朝,其實豐臣秀吉自己想要的是戰國時代的稀缺品:和平的生活。當然之后豐臣家族悲慘的遭遇以及德川家族統治日本兩百多年那都是後話了。


太闔豐臣秀吉並沒有侵略中國的意圖,所謂佔領中國的貌似宏偉的計劃實際上只是虛張聲勢,既能恫嚇朝鮮中國又能利用該計劃離間中國朝鮮的關係(最初秀吉給朝鮮的國書也明言是借道伐明),其實只有仔細觀察當時秀吉對日本的實際控制力以及侵略朝鮮的日軍構成就能明白日本根本沒有力量真正侵略朝鮮,日本國內秀吉控制力虛弱,甚至為了換取家康的支持被迫把母親送給家康做人質,東北的伊達獨眼龍也只是名義臣服且實力強大,秀吉根本無法集中國力侵略!此外侵略軍主力基本都是秀吉家人級別的絕對親信,比如宇喜多秀家就是秀吉從小培養的義子,甚至可以說是繼承候選人之一(甚至允許其佩戴豐臣家徽)!可以說秀吉絕不會在日本國內控制力不足,強敵林立的時候,貿然以完全自己的力量挑戰異常強大的明朝


一來日本很多武士沒工作,讓他們去打明朝,打死了明朝軍是平外患,被明朝軍打死了是平內亂,都挺好,而且之前倭寇猖獗,大家普遍反應明軍很嫩,不打白不打,日本這邊除了經驗豐富的軍人什麼都缺,換誰都打


推薦閱讀:

劉邦兒子為何要封自己的妹妹為王太后呢?
好故必亡什麼意思?
紫禁城裡神秘的土耳其宮殿,真的是乾隆為香妃建造的澡堂嗎?

TAG:明朝 | 豐臣秀吉 | 歷史 | 日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