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建立新朝後,提出的王田私屬,更貨幣,改官制等改革措施為何會失敗?


在中國歷史上成功的變法與變革都是在國家政局穩定,社會安定為前提,以強權政體為後台的絕對支持下,輕徭薄賦才能取得成功。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張居正的改革能成功,都是在當時強權為代表的的王權或者皇權的絕對支持下取得的。商鞅變法和張居正成功之處在於,不是一蹶而就的全面鋪開式,而是循環漸進式以點帶面的過程。如商鞅是以在咸陽大街上堅起那根大木頭為基礎展開的。而張居正改革成功的一條編法,是在嘉靖末期就己經在江浙地區試點,並取得了成功。張居正是在江浙地區成功的基礎上推向全國的。中國歷史上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有一個相對受益的階層,而這些受益階層的絕對支持是變法與變革,成功或是失敗的關鍵因素。漢武帝能把鹽,鐵,酒類的專賣和鑄幣權收歸中央,也是具有多種原因的。足夠的政治威望是一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漢匈戰爭是取得絕太多人支持的捍衛國家主權的正義戰爭,所以當時的漢中央政權的改革,只是遇到了很小的阻力,才能得以成功。

王莽,既是改革變法的制定者,也是變法的執行者,這種改革的改革者是沒有戰略緩衝區的,如果想要成功,必須就要和被改革者發生面對面的衝突。然而改革,就要觸動既得利益階層的核心利益,就會遭到到強烈抵觸與反抗的,所以說,改革也是一個舊勢力與新勢力相互妥協的過程,只有新舊勢力都能取得一個利益的平衡點,這才是關係到改革能否取得的成功的關鍵因素。而這種改革方式要想取得成功,執政者光靠足夠的政治威望是不夠的,還要具有足夠的政治智慧,來平衡各派的利益得失。我們來看看王莽改革是如何失敗的:

王莽末年,天下大亂,民變四起。當時的既得利益集團兼并了大量的土地,對百姓的盤剝不斷加重,農民起義不斷的爆發。為此,王莽進行托古改制。將全國的土地稱為「王田」,奴婢改稱」私屬」,不準買賣。規定一家不滿8個男子,佔有土地超過一井(900畝)的,必須分給親族鄰里,如有表示反對的,一律放逐邊陲蠻荒。於是,農夫,商人相繼失業,被控告買賣土地。或被控告持有五銖錢(西漢時的貨幣),而被判刑的不可勝數。接著又推行六項專賣制度,命地方政府專賣鹽,專賣酒一,專賣鐵器,山林湖泊生產的東西,全都抽稅,以控制和壟斷工商業。

因為匈奴的擾邊,王莽指派十二位將領出擊,偏將裨將以下180人,士兵30萬。凡私鑄國幣的主角當然定罪,可是鄰居們也會被抓連坐。王莽徵發這些連坐犯到前線服役,男子入檻車,婦女兒童步行,用鐵鏈鎖住脖子,約十萬人。到達後,把他們夫妻拆散。將領和軍官,在邊境地區長期駐屯,因沒法紀約束,無法無天,對這些人和邊民造成的髮指災難不可勝數。五原郡(今天包頭),代郡(今天河北蔚縣,受到毒害最深,並且討伐凶努的部隊,士兵死亡高達十分之五六。這都是因為窮兵黷武,四方結怨的結果。

王莽制定的改制沒有能夠解決社會危機,他制定的法令,多如牛毛,瑣碎而又苛刻。只要百姓動一動,都會觸犯到法律。而且,差役不但多,而且十分繁重。農夫沒有時間種田,水利損壞,生成旱災。,蝗蟲接連發生,使災情更重。訴訟和獄中羈押的囚犯,長久不能結案。官吏採用殘暴的手段,建立威嚴。利用政府的禁令,侵佔百姓的財產。使富有的人不能保護自己的財產,貧窮的人不能活命。於是,不論貧富,大家都自行武裝,盤踞險山湖泊,淪為盜匪。地方官吏無力制止,只好弄虛做假蒙蔽上級,報喜不報憂,真正的結果是己經流民,變民四起。所以說:「王莽與其說是被綠林豪強所打敗,還不如說是偏激冒進的改革打敗了王莽。


王莽這個人在歷史上一直是作為反派人物被鞭笞的,但是由於他曾經實行的改革被很多人認為具有超前性,所以現當代有一些人甚至認為他是超前的改革家,還有一些人用現代穿越者來形容他,那麼王莽的改革真的具有超前性嗎?為什麼沒有成功呢?小編在這裡就試著解答一下吧!

王莽改制的主要內容有六項:

(1)土地收歸國有,稱為王田,私人不得買賣,這是用恢復井田制的辦法來解決土地問題,但是又有點類似現當代我國及其他一些國家的土地制度,和土地聯產承包責任制也有幾分相似,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王莽的這項措施十分超前。

(2)改奴婢為「私屬」,亦不得買賣。 這相當於廢除了奴隸制度,這也是到了近代中國才廢除的一項制度。

(3)實行「五均六莞」,即在國都長安及五大城市設立五均官,政府管理五均賒貸及管理物價,徵收商稅,由政府經營鹽、鐵、酒、鑄錢和徵收山澤稅。這相當於設立了五大試點改革特區,由政府規範市場,這個更不用說了,的確也很超前。

(4)改革幣制,進一步控制貨幣發行和流通,據說一度出現了布幣和鹿皮幣,比宋代交子的出現也早了千餘年。

(5)改革中央機構,調整郡、縣劃分,改易官名和某些地名,這相當於加強中央集權,規整管理制度,這在當時也是具有進步意義的。

(6)改變少數民族族名和首領的封號,這個有點莫名其妙,可能體現了王莽的迷信思想和個人民族情節。

單看前面的五項,不得不說都是很好的改革制度,如果真的能成功的話,將是極具歷史進步意義的事件,有利於社會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和社會制度和國家管理的優化。如果改革能得到科學的規劃和正確的實施,依靠西漢200年造就的國力,這樣的改革只需進行個二三十年,那麼國家的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各個方面都會提升一個新台階。

但是王莽改制又為什麼會以徹底的失敗告終呢?我只想用四個字來回答,就是不切實際!

首先王莽改制期間出台的一些政策違背了客觀規律。如實行「王田制」,將全國土地收歸國有,並按井田制重新分配。王莽的初衷可能是著意於立即消除土地兼并,他的想法也是好的,但這一政策違背了當時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發展規律,並且不具有實施的基礎,他輕視了阻擋的力量,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假設你手裡有幾千畝土地,現在國家只允許你留下幾百畝,多餘的要收歸國有,你會同意嗎?所以每一位擁有多餘土地的擁有者都不會同意的!所以這種政策的實施必須進行一次革命性的事件才能把土地平分,沒有近現代史上的土改運動,現代中國也是無法將土地國有的,所以單看這一條,就知道王莽把改革理想化了。

禁止奴婢買賣也是同樣的原因,富裕的家庭需要人手幹活,禁止了奴婢的買賣,難道讓那些地主貴族去干粗活嗎?而那些生活在底層的百姓,也會因為這項措施而失去維持生計的來源,這樣只會徒增國家的負擔,所以在那個時代也是不切實際的。

其實說王莽是現代的穿越者,多是不了解王莽改革本意和具體的做法,王莽改革的本意大多是想恢復古制,所以他不可能是未來回到過去的穿越者,而是被儒家文人一直宣揚的上古理想社會洗腦的崇古主義者。

他的土地改革是恢復古時候的井田制,禁止買賣奴婢則很可能是崇尚上古時候天下人自給自足的生活,再比如幣制改革,實質也是恢復已被歷史淘汰的原始貨幣,這是直接違反貨幣發展規律的,而且他的改革方法徒增了貨幣流通的障礙。

他對官名和地名的改革就更搞笑了,完全是出於一種盲目的迷信而改的,比如把有些官名以春夏秋冬命名,反倒讓人更鬧不明白是怎麼回事。

所以,王莽是一位盲目而迷信的理想主義改革者,雖然他是一個城府極深的陰謀家,但是改革方面他其實是門外漢,因此史學家也沒有一個人稱他是改革家,而且他的盲目迷信非常可笑,綠林軍攻打長安的時候,他不是想著怎樣對付,而是祈求上天保佑,率領文武百官對天大哭,但是上天什麼時候可憐過愚蠢的人呢?


王莽的,改革超前了。這個凡事改革,就是觸及到某些的利益。利益被觸及的人,就會跳出來反對改革。敬天法祖,這個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也符合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但是,凡事有好的一面就會有不好的一面。王莽,的改革就會顯得過於激烈了。這樣的結果?就是身死政息了。這樣改革的失敗者,在中國的歷史上太多了,漢的,王莽,宋的,王安石明朝,張居正。都是這樣的,都是人死政息。王安石,生前就被罷黜流放了。


什麼改革都得著陸,與人民群眾相結合,成為人們生活的準則。地主原來擁有土地,只是繳稅給王。土地王有,土地的收益歸王,王給地主發傭金。大頭王拿走了,地主不降低生活水平,就要剋扣僱農和農奴的收益,這樣農民就要造反了。僅是土地一項,如此。王莽如此增加稅負,為什麼。王莽生活很節儉,增稅不為自己。不勞而獲的人太多了,不增加養不起了。應該是,官僚子弟到王莽時太多了。這些人從哪裡來的呢,從劉邦建國時繁衍來的。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210年,人口增加造成的。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是,精簡機構,勸官紳子弟從是實業生產,不要不勞而獲。土地王有,傷害地主及種田人,其它改革傷害誰,不難看清。改革人王莽,幾年搞一項就行,理順各種關係,社會穩定了再搞下一項,緩慢推進才會成功。王莽敗於急而亂。


竊以為:最好的制度並不是最優越的制度,而是最合適的制度。

古希臘率先在全世界創建民主制度,但古希臘文明依然難逃滅亡的命運,難道是因為民主制度是落後的制度嗎?如果是,為什麼民主制度又會成為現代社會的主流制度呢?或許可以換個思路:不是民主制度本身不好,而是超越了那個時代的客觀環境。

王莽改制的失敗與此有相似之處:他的王田政策把土地收歸國有;改奴婢為私屬,禁止奴婢買賣,其實是變相逐步取締奴隸制;改革幣制、官制......這一切看起來是那麼具有超前意識,但恰恰是這種超前意識導致了王莽改制的失敗。王莽無視國家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和老百姓的切身需求,只以自己腦海中構建的國家藍圖來規劃自己的改革,這從一開始就註定了其失敗的悲劇命運。


謝邀:對不起,因對這段歷史不太了解,不願妄加評論。不過我一貫堅持認為不論歷史何人,實行了何種制度和政策,只要是推動了社會前進和發展,使人民比前朝更加幸福,健康,快樂,後代就應該稱頌和讚揚他。


推薦閱讀:

三國時蜀國、吳國和魏國看起來都差不多大,為什麼說魏國「三分天下有其二」?
古人是怎麼自我介紹的?
世上真的有神仙存在嗎?
為什麼俄羅斯可以佔領整個西伯利亞,中國卻沒有佔領?
劉邦、劉秀和劉備三位帝王,誰的軍事才能最厲害?

TAG:王莽 | 財經 | 歷史 | 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