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漢高祖、明太祖,為什麼前三位不殺功臣,而後兩位要殺功臣?
這幾個皇帝情況各不相同,如果單從出生論不全面,一個一個分析,那我就仔細來一個一個分析一下。
第一是隋文帝,他父親楊忠是也是從普通人,靠軍功做到北魏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十二大將軍之一,可以說是關隴貴族集團,他們和北魏貴族聯姻來鞏固權利。楊堅不是打仗奪取的天下。而且靠搶了死去女婿而得到天下。基本也沒有什麼跟他一起打過仗的兄弟吧!既然如此何來殺他功臣呢!維護他統治的無非楊素,高熲,戰神韋孝寬等等都是一個集團的。楊堅得天下有運氣成分,沒有通過激烈的戰鬥,既然得到如此簡單,不過是北周取得西魏政權同樣一樣的翻版而已,北周沒有殺功臣,那隋又何必殺功臣呢?
再說唐太宗,第一唐太宗是關隴貴族集團的,他的爺爺李虎是八柱國十二大將軍中的八柱國之一,再說一個問題就是唐太宗不是唐朝開國皇帝,李淵才是開國皇帝,很少有繼任的皇帝殺功臣的!
宋太祖的話,其實很多人說他杯酒釋兵權是不殺功臣的大度,其實不然,第一宋太祖在杯酒釋兵權時候,國家有沒有統一,南唐沒有收,還有就是北漢也沒有,當然燕雲十六州更在遼國人手裡。國家沒有統一,靠功臣統一天下。殺了誰統一。何況杯酒釋兵權,釋放是什麼人的兵權,不是會打仗的,而是禁衛軍的兵權!不是會打仗的,潘美,曹彬包括李處雲,王全兵,還是帶兵的!所以說宋朝是個割據政權,還沒有東亞第一的遼國大!這樣一個國家肯定不會殺功臣,也沒有理由殺!
漢高祖情況不同,他基本上沒有殺什麼功臣,不過就是韓信嘛!這個說明韓信功高蓋主了!還有他殺的都是異姓諸侯王!那些跟他打天下,沒有封王一個也沒有殺!功勞最大蕭何,軍功第一的曹參,還有智慧第一的張良,還有殺狗的屠夫樊噲,還有還有趕車夏侯嬰,當然還有很多如年輕周勃和陳平,還有灌嬰都沒有殺,所以漢高祖還是仁愛的。異姓諸侯王不同,劉邦也是這樣角色做皇帝的,肯定要廢的廢殺的殺,白馬立誓,不在立異姓諸侯王,因為,劉邦後半生都在平叛。何況韓信也不是他殺的,是他老婆呂雉殺的。所以劉邦還是仁愛的,只要不危害他政權的還真的沒有殺!
朱元璋不解釋,超級殺手,但是還算仁慈,比如徐達,湯和,沐英,耿炳文等也沒有殺,殺的囂張的。還有那些危害太子的人!也是為了維護政權統一!就是殺的多點!
首先,看皇帝的出身,前三位在當皇帝之前或者已經是封王,或者已經是大將,手下早已經聚集起了一幫手下,這些人一開始就甘願臣服,即使當了皇帝也並不會有太大改變。
可漢高祖跟明太祖就不同了,一個市井小民一個和尚乞丐,當年跟他打天下的手下在起義初期甚至比他們的地位都高。可以說,他們只是創業的合作夥伴而已,一旦創業成功,自然對執政者形成強有力的衝擊。雖然表面還是順從皇帝,但是一旦皇帝死,他們面對毫無寸功的皇二代,那是分分鐘就能推翻的。劉邦和朱元璋也只能用殺戮來保證他們的後世基業了。
試想一下,如果你跟一個曾經當過市井遊民跟乞丐的人共同創業並成功。而他卻把整個企業讓自己兒子繼承,你總是為他家打工,你會怎麼想?他也只能把你打壓下去,才能保證他兒子順利繼承。
這就是人性,都是一個道理。
再次,前三位皇帝沒有大規模殺功臣,並不代表他們不想打壓功臣。難道忘了「杯酒釋兵權」是哪位皇帝做的了嗎?
最後,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我在看資治通鑒,把所感所想都記錄在了這裡。希望我們共同交流,共同走過這段奇妙且有趣的路程。
事實上前兩位帝王都殺了功臣
《隋書》記載 草創元勛及有功諸將,誅夷罪退,罕有存者」。
隋文帝楊堅殺的功臣
1:史萬歲,京兆杜陵人,隋朝名將。史萬歲長於騎射,好讀兵書,15歲隨父從軍。北周武帝時,史萬歲的父親戰死,他以忠臣子授開府儀同三司,襲爵太平縣公;北周末,隨上柱國梁士彥攻討相州總管尉遲迥,每戰先登,因功拜上大將軍。隋初,史萬歲因大將軍爾朱績謀反被殺而受牽連,發配敦煌為戍卒;隋開皇三年,秦州總管竇榮定擊突厥,史萬歲至轅門請自效;他奉命與突厥單騎比武決勝負,馳斬其一勇士,使突厥軍不敢再戰而退。史萬歲每行軍作戰,身先士卒,善撫部下,將士樂為效力。因史萬歲南征北戰,屢建戰功,遭楊素嫉妒誣陷,被隋文帝冤殺。公元782年,史萬歲被追封為「柱國太平公史萬歲」,位列《十七史百將傳》中。
史萬歲為將,不治營伍,令士卒各隨所安,無警夜之備,敵人亦不敢犯。臨陣對敵,應變無方,號為良將。「萬歲實懷智勇,善撫士卒,人皆樂死,師不疲勞。北卻匈奴,南平夷、獠,兵鋒所指,威驚絕域。論功杖氣,犯忤貴臣,偏聽生奸,死非其罪,人皆痛惜,有李廣之風焉。」《隋書》
史書記載,史萬歲死之日,天下士庶聞者,識與不識,莫不冤惜
2 梁士彥 3 宇文忻 4劉昉
梁士彥,字相如,安定郡烏人。北周時憑軍功拜為儀同三司。後來隨周武帝宇文邕攻下晉州,進位柱國,拜官使持節,晉、絳二州諸軍事,晉州刺史。周宣帝宇文贇即位後,任命他為東南道行台、使持節、徐州總管、三十二州諸軍事、徐州刺史。平定尉遲迥叛亂後,又授官相州刺史。隋高祖楊堅即位後,和宇文忻、劉昉等人圖謀反叛。因密謀泄漏被殺,時年七十二歲。
及迥平,除相州刺史。高祖忌之,未幾,征還京師,閑居無事。自恃元功,甚懷怨望,遂與宇文忻、劉昉等謀作亂。將率僮僕,於享廟之際,因車駕出,圖以發機。復欲於蒲州起事,略取河北,捉黎陽關,塞河陽路,劫調布以為牟甲,募盜賊以為戰士。其甥裴通豫知其謀而奏之。高祖未發其事,授晉州刺史,欲觀其意。士彥欣然謂昉等曰:「天也!」又請儀同薛摩兒為長史,高祖從之。後與公卿朝謁,高祖令左右執士彥、忻、昉等於行間,詰之曰:「爾等欲反,何敢發此意?」初猶不伏,捕薛摩兒適至,於是庭對之。摩兒具論始末,云:「第二子剛垂泣苦諫,第三子叔諧曰:作猛獸要須成斑。」士彥失色,顧謂摩兒曰:「汝殺我!」於是伏誅,時年七十二。
5,王誼,字宜君,河南洛陽人[1]。周初,為左中侍上士。遷御正大夫,拜雍州別駕。武帝即位,授儀同,遷內史大夫,封楊國公。從平齊,授相州刺史,徵為大內史。宣帝初,出為襄州總管。靜帝初,轉鄭州總管,拜大司徒。開皇初,進封鄖國公。後以怨望賜死。
此而赦之,將或為亂,禁暴除惡,宜伏國刑。」上復令大理正趙綽謂誼曰:「時命如此,將若之何!」於是賜死於家,時年四十六。
6,虞慶則:北周、隋朝大臣,本姓魚,匈奴鐵弗部赫連氏。出身將門,也喜歡讀書,還會鮮卑語,可謂文武雙全。隋朝建立以後,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進封虞慶則為大將軍,歷任內史監、吏部尚書、京兆尹等要職,封為彭城郡公,並擔任營建新都總監。
《隋書》在評論中寫道:「牽牛蹊田,雖則有罪,奪之非道,能無怨乎?」書中在分析虞氏獲罪的原因時,又認為「雖時主之刻薄,亦言語以連禍乎?」最後還點名批評了皇上,「高祖沉猜之心,固已甚矣。求其餘慶,不亦難哉!」
死因功高蓋主,被誣陷而死
7,元諧,河南洛陽人也,家代貴盛。諧性豪俠,有氣調。少與高祖同受業於國子,甚相友愛。後以軍功,累遷大將軍。及高祖為丞相,引致左右。諧白高祖曰:「公無黨援,譬如水間一堵牆,大危矣。公其勉之。」尉迥作亂,遣兵寇小鄉,令諧擊破之。及高祖受禪,上顧諧笑曰:「水間牆竟何如也?」於是賜宴極歡。進位上大將軍,封樂安郡公,邑千戶。奉詔參修律令。
諧嘗與滂同謁上,諧私謂滂曰:『我是主人,殿上者賊也。』因令滂望氣,滂曰:『彼雲似蹲狗走鹿,不如我輩有福德雲。』」上大怒,諧、滂、鸞、緒並伏誅,籍沒其家。滿門抄斬
唐太宗李世民殺的功臣
1 張亮 二十四凌煙閣功臣
張亮寵信術士,由此逐漸萌生異志,並收有養子五百人。貞觀二十年,張亮被誣告謀反,斬於西市。
有陝人常德玄告其事,並言亮有義兒五百人。太宗遣法官按之,公穎及常證其罪,亮曰:「此二人畏死見誣耳。」又自陳佐命之舊,冀有寬貸。太宗謂侍臣曰:「亮有義兒五百,畜養此輩,將何為也?正欲反耳。」命百僚議其獄,多言亮當誅,唯將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明其無罪。太宗既盛怒,競斬於市,籍沒其家。
歲餘,刑部侍郎缺,上命執政妙擇其人,擬數人,皆不稱旨,既而曰:「朕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議張亮獄雲『反形未具』,此言當矣,朕雖不從,至今悔之。」遂以道裕為刑部侍郎。貞觀二十二年
一年後李世民後悔的說張良並沒有謀反,錯殺了張亮,而李道裕為張亮說情,升了李道裕的官
2,李君羨
李君羨,唐朝將領,洺州武安人。初為瓦崗寨李密下屬,後成為王世充的驃騎。因厭惡王世充的為人,率領其部屬歸附李淵,授其輕車都尉。李世民以其為左右,跟隨李世民破宋金剛於介休,從討王世充,為馬軍副總管。又隨軍破竇建德、劉黑闥,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授其為左衛府中郎將。後突厥大軍至渭橋,與尉遲敬德擊破。改為左武候中郎將,封武連縣公,駐守在太極宮玄武門。 貞觀二十二年,因「女主武王有天下」的謠言遭到貶官,隨即被御史羅織罪名彈劾,被唐太宗以「欺君壓民」的罪名下令處決
李世民曾經說,君羨如此勇猛,強虜何足憂慮
蘇軾:「漢景帝以鞅鞅而殺周亞夫,曹操以名重而殺孔融,晉文帝以卧龍而殺嵇康,晉景帝亦以名重而殺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殺王彧,齊後主以謠言而殺斛律光,唐太宗以讖而殺李君羨,武后以謠言而殺裴炎,世皆以為非也。
劉洎
太宗欲聞己過,洎曰:「頃上書有不稱旨,或面窮詰,無不羞汗,恐非所以進言路」。太宗征遼東時,令他兼太子中庶子(詔兼左庶子),輔佐皇太子李治監國,與褚遂良不相能。帝還,後被褚遂良誣陷而賜死。
至於宋太祖沒有殺功臣,可能只是駕崩的太突然了,宋太祖自己的死因也不清不楚的
還有宋朝的功臣比較知進退
至於殺功臣的原因太多,用一句話來解釋,就是政治需求,劉邦殺的功臣只有彭越冤枉,但也算不上冤枉,不過用謀反罪名就是冤枉的,劉邦也是為了給兒子鋪路,還有給呂后方便
朱元璋則是為太子朱標鋪路,加上功臣跋扈太子朱標死後,為了給幼孫朱允炆鋪路
這和出身沒關係,都是歷史需求,至於某些誤人子弟的百家講壇的發明歷史的老師,聽聽就好,不要信,本就是為博人眼球,無下限的發明歷史和辱罵博出位,什麼賊王八,泥腿子,只是代表自己的涵養不行而已
加點出身高貴點的,看不上百姓,而出生低的則知道百姓安樂,知道貪官污吏的可恨
如鄧奉是鄧晨(劉秀的二姐夫)之侄,新莽末年,天下大亂,鄧奉起兵於淯陽縣,曾經保護過劉秀的妻子陰麗華及其家人,劉秀稱帝後封為破虜將軍。因為吳漢縱兵劫掠南陽百姓,鄧奉率軍將吳漢驅逐出南陽,成為漢軍的叛將。公元27年,劉秀親征,鄧奉兵敗出降,被斬首。劉秀明知道吳漢對百姓燒殺劫掠但卻依然重用
《後漢書·卷十三 隗囂公孫述列傳第三》
明旦,岑降吳漢。乃夷述妻子,盡滅公孫氏,並族延岑。遂放兵大掠,焚述宮室。帝聞之怒,以譴漢。又讓漢副將劉尚曰:「城降三日,吏人從服,孩兒老母,口以萬數,一旦於兵縱火,聞之可為酸鼻!尚宗室子孫,嘗更吏職,何忍行此?仰視天,俯視地,觀放麑啜羹,二者孰仁?良失斬將吊人之義也!
鄧奉為什麼反劉秀不清楚么,漢軍所到皆為殘破焦土,而吳漢則是二十八雲台功臣第二名
官職:偏將軍→大將軍→大司馬
爵位:建策侯→舞陽侯→廣平侯
謚號:忠侯
所以對於這些帝王來說,忠心就好,對於百姓如何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畢竟沒有威脅自己的統治地位,還有把柄在自己手上,身死隨意處置
看了部分答案,內容無非是從出身或者是否篡位兩個角度出發。現在我從繼承人的角度去分析下。
隋文帝的繼位人是楊廣。楊廣戰功不小,威望也高,自然壓得住一般老臣子,因此不需要以殺功臣來為下一代繼承人來消除阻礙。
唐太宗去世時,基本上的老臣已經都死光了,不需要殺了。另外唐太宗臨終只委託了2、3位輔助大臣,對於保持中立的李世勣貶了下去,讓李治即位後再予恩遇啟用。這就暗含了,若是一般大臣還在,李世民為了江山的長久,也不得不殺功臣的。但長孫無忌是李治的舅舅,諸遂良是個忠臣,李世民放心這兩個人,其他人則不足為患,也就不用殺功臣了。
宋太祖,是被部下黃袍加身即位的,不管是謀劃的還是被動的。因此,這就決定了宋太祖和他的功臣們是榮譽與共的,否則那些臣子就會讓另外一個人黃袍加身。另外,從宋太祖對自己的兒子還沒開始做太子的準備來看,就說明宋太祖距離殺功臣還有很長的一段距離。因而,宋太祖的死,很可能連他自己也沒有意料到,是一個很突然的事情,不是死於謀殺,就是類似心臟病發這類快速致死的疾病。
也就是說宋太祖還沒到達需要殺功臣的階段就死了。
漢高祖和明太祖的繼承人都是毫無威望的小孩子。如果不殺功臣,那麼漢朝和明朝會這麼發展呢?秦朝就是它們的例子。
胡亥也是一個毫無威望的小孩子。秦始皇心地好,不殺功臣就去世了。結果,殺功臣這個責任只能由胡亥來承擔,蒙毅、蒙恬、李斯都是胡亥不得不殺的秦始皇時的功臣。
有一個毫無威望的小孩子即位,而各位大功臣都存在的情況下,這個即位的小孩,名義上是皇帝,實際上不過是各位功臣的傀儡,名義上的皇帝毫無權威,而各個功臣之間肯定有分歧,彼此爭鬥,國家破裂,戰火重新燃起——劉邦和朱元璋都看到了這一點,為了不讓這些功臣把持朝政、挾持繼任人,只有殺死功臣這一條狠心的路。滿手的血,都是為了千秋的江山社稷。
君若臣強——這是開國皇帝殺功臣最大的理由和出發點。他們還在,功臣自然是乖乖聽話,他們死了,功臣就無法無天,肆意妄為了!
謝邀。開國皇帝大殺功臣並不鮮見,南北朝五代都很多,只是名氣不如劉邦和朱元璋而已。個人見解,主要有幾個原因如下。
首先,出身不同,階級利益和立場不同。無論楊堅、李世民甚至低微小吏出身的趙匡胤,都是士族,尤其前兩位乃是地方門閥。深受儒家思想熏陶,且背靠大家族勢力。而劉邦和朱元璋都是底層農民,對出身高貴的士族有先天性仇視,尤其貪官污吏,小農思想根深蒂固。
其次,建國經歷不同,也就是取國途徑差異。隋文帝是禪讓,宋太祖是兵變,太宗是富二代內鬥,都不算從頭一點一滴打下來的江山,而是日積月累量變導致。即位之時都形成了根深蒂固尊卑有序以本人為核心的勢力,而後兩者從草根打天下,起初都是江湖義氣聚集起來稱兄道弟的,你可以做皇帝,發家的兄弟們難免有不服,這種內心的巨大反差逼著開國皇帝防患未然。
最後,繼任者能力差異導致的政治手段。前三者的儲君分別是楊勇(後楊廣),李治,太祖暴斃但從提拔宋太宗做京兆尹,應該是將其視作繼任者,能力都不是很弱,且有大批忠心重臣輔佐。而反觀明朱元璋,朱標早逝,朱允炆又軟弱仁慈,不得不大開殺戒。朱標若在,殺戮應該可以少很多。劉邦的太子劉盈,更是軟弱心善。
看其他人回答,多是出身問題,我就咋舌了。你說一個社會底層經過不斷奮鬥,成為天下至尊,把其他人都踩在腳下,你覺得他會自卑嗎?那些貴族不得羞憤而死啊!
實際這幾位皇帝都殺功臣,我就談談這大殺和小殺。
漢高祖,就因為殺了韓信(呂后殺的,有人認為漢高祖授意,就說是高祖殺的吧),這個他親自承認稱讚的大功臣,所以被冠上了大殺功臣的帽子。可多少人清楚的知道,漢高祖分封徹侯(有封邑的侯)一百多位,漢封之多冠絕歷朝,如此氣魄,羞煞項羽了。
明太祖被冠上大殺功臣應該是因為那幾個大案,株連數萬。可是翻看明太祖殺人,都可以看到被殺者該死的罪證,駙馬歐陽倫侵犯茶稅,直接依法死罪。難道因為是功臣,犯罪不用服刑?明太祖時期,會做人守法自律的功臣善終的也很多,不要因為幾個典型例子真認為他把功臣殺光了。
隋唐是士族門閥政治,只要獲得門閥貴族支持,篡權奪位就容易多了。隋文帝屬於關隴門閥一脈,有士族默許再加上他身居高位的權勢,輕鬆便穩固了朝局,進而攻佔南陳統一天下。他倒是不大殺所謂的功臣,誰讓他們多是門閥貴族呢,隋朝就是門閥貴族意見達到一致的產物。可是隋文帝的兒子也是靠門閥力量上位,這就使得楊廣對門閥警惕敵視了,依靠修大運河和征高句麗削弱士族,結果卻玩脫手,被士族拋棄了。
從而大唐建立,唐朝皇帝也警惕士族,但是楊廣教訓在前,他們就只有緩慢削弱士族。唐太宗的功臣多是平民出身,這股力量是制衡門閥的重要力量,必須倚重。除了幾個刺頭犯渾的,都得善終。其後唐朝花費百年才真正的降伏所有門閥,天下皆以皇室為尊。想唐太宗時代,要嫁公主給崔家,崔家直接拒絕,可以想像當然門閥的勢,直接看不起皇族。
宋太祖因為五代時手下兵將愛擁護將軍稱帝的傳統,所以早早的解除了他們的兵權,結果沒有了制約趙光義的力量。燭光斧影后,也沒人為他的兒子豎旗呼號。可想而知,你叫別人捨棄兵權去享樂,不用別人,別人也不在對你感恩戴德,你們之間就是一種交易了,交易完成,你家的事與我無關了。像宋太祖這種做法,任何皇帝都可以做,埋伏刀斧手逼著別人交出兵權,然後宋朝沒人用,發育不完整,也沒能維護自己血脈的統治。杯酒釋兵權這一做法,使得宋朝武將完全被文官壓制,文官當然會吹捧。
綜上,任何皇帝不會無故殺人,也不會無故不殺。作為開國太祖,都是心智堅毅之人。用的各種手段都是為了維護帝國統治,漢高祖只殺驕橫刺頭的人;明太祖殺觸犯大明律的人,以清元朝因為法疏而貪腐橫行之風;隋文帝是為了國家安穩不動他們,畢竟門閥也沒有犯大罪;唐太宗的功臣集團是制約另一大力量的重要存在,必要時還得保;宋太祖解除兵權也是怕他們稱帝,五代之風依舊在嘛。
先看看他們的皇位怎麼來的,隋文帝的江山的從北周那裡篡位得來的,唐太宗是玄武門之變弄死自己哥哥再逼自己父親退位的,宋太祖是陳橋兵變從後周那裡篡位的。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這三個,有個共通點,他們原來就是朝廷官員,而且隋文帝唐太宗即位前還是皇親國戚,他們基本屬於篡位或者皇位得來不光彩。他們功臣就是跟著他們謀反的人,對於拿命跟你謀反的人,還能怎麼樣呢?再說他們都有把柄在皇帝手上握著。
再看看,漢和明。漢高祖和明太祖都是從農民起義推翻前朝殘暴統治,再消滅其他割據勢力統一天下的,有人稱三代以後,得國最正,唯有漢和明。漢高祖和明太祖出身底層,對權力有種渴望,有種不安全感。再說漢高祖和明太祖只是殺那些自己作死的功臣,漢朝周勃他們就沒事,明朝沐英更是封爵世守雲南。所以有很多功臣是自己作死的,自己不會夾住尾巴,怪不得漢高祖明太祖他們了。
我要糾正一個錯誤,唐太宗並非唐朝的開國皇帝,他是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他老爸李淵才是開國皇帝!李淵其實和隋文帝楊堅一樣待人寬容,為人洒脫。年輕時的李淵還在隋文帝手下做事,另外李淵的姨母是隋文帝的獨孤皇后,所以隋文帝特別親近器重李淵。所以,李淵也受到了隋文帝的影響,政治開明。漢高祖和隋文帝,宋太祖,明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唯獨唐太宗不是,老爸已經打好了基礎,他已經殺了自己的兄弟,而且赦免了他哥哥的謀臣魏徵,可以看出,他是一個很賢明的皇帝!
前三位有一共同點:即都是篡權之君,為啥歷史對這三位篡君讚揚多於非議呢?也是一樣的原因,即雄才大略,功高蓋過!這三位都是歷史上千古明君的候選者!任何一人都有稱千古一帝的資格和本錢!而後兩位則歷史本就位數不多的白手起家取天下的天子!一個兩朝四百餘年,一個純統二百七十六年!均為千古明君,為什麼殺功臣呢?理由一,與我曾平起平坐的兄弟隨我一起打天下,我坐天子你們在我兩側晃心裡不爽,沒準哪天你也想嘗嘗龍座啥味呢?理由二,所殺功臣均為能力超強,且有邀功討位之嫌,擁兵自重,這兩位恐在其駕崩後危脇後君不如一起帶走,去閻王處領他們再取閻王位!哈哈
很簡單啊,前三位以前就是這些人的領導,當了皇帝依然是這些人的領導。後兩位則不同,之前大家都是平起平坐的兄弟,而如今卻成了上下級關係,但是這些人卻沒能明白這個道理,還像以前一樣總覺得可以和皇帝稱兄道弟,這無形中就讓皇帝感覺到自己的威嚴收到了威脅,自然給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
推薦閱讀:
※元朝末年,群雄四起八方割據,在這些梟雄中最有才華的倪文俊為何最先出局?
※朱元璋是張無忌的手下,為什麼最後是朱元璋稱帝,而不是張無忌?
※日本誅殺明朝使臣,朱元璋想滅掉日本,為何劉伯溫要誓死阻攔?
※秦始皇團隊vs李世民團隊vs劉邦團隊VS朱元璋團隊,哪個更強悍?
※朱元璋《討元檄》最後一句「蒙古、色目原非華夏,有禮儀者,願同養之」,你怎麼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