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同父子的范增和項羽,為何會中了如此低級的離間計?


主子不是很好的主子,臣子也不是很好的臣子,又何必在一起呢!

所謂離間計,就是用一些手段讓敵方內部相互猜疑,從而導致敵方內訌,然後實現自己的目標。既然要想使對方相互猜疑,並且達到內訌的目的,那麼離間的目標一方面在敵方陣營中的地位要足夠高,另一方面,他們之間的關係看似親密,實則有裂縫,或者說最起碼被離間的其中一方有突破口,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項羽

咱們知道項羽這個人剛愎自用,勇冠三軍但情商欠缺,樂忠於做霸王,卻不善於處理細節。當年鴻門宴,劉邦主動上門承認錯誤,放棄關中稱王,就讓他覺得自己的權威得到了尊重,從而未能聽取范增的諫言剷除劉邦,留下了後患,最讓人著急是他竟然沒有處置泄密的項伯,反而讓他享受這榮華富貴。這樣人在人格上是有嚴重缺陷的,很容易讓敵人找到破綻,擊中命門。

咱們再說范增,《史記》記載他有奇計,項羽很是器重,稱其「亞父」。范增最出名的戲份有三場。第一場,范增見項梁,獻反秦妙計。他分析陳勝失敗的原因,認為六國之中,楚人最是懷恨秦國,建議藉助楚人對被困死在秦國的楚懷王的感情,擁立楚懷王孫子熊心復為楚懷王。這一招不得不說是上上策,為項梁項羽籠絡了一大批人心。第二場就是前面咱們說的鴻門宴,項羽犯了糊塗,最終被劉邦逼死在烏江。第三場就是中了劉邦和陳平的反間計,被項羽削了兵權,一氣之下看世界去了,結果七十好幾的范增死在了路途中。

垓下離別

那麼劉邦和陳平是用什麼方法離間項羽和范增的呢?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04年初,楚軍切斷漢軍糧道,劉邦被困滎陽,惶恐不安,於是向項羽請和。項羽打算同意與劉邦講和,范增說:「漢易與耳,今釋弗取,後必悔之。」於是項羽與范增急攻滎陽。陳平見求和不成,便給劉邦出了一計。一日,項羽的使者來訪,陳平故意大魚大肉,美女艷舞,好生款待,使者說他是來代楚霸王對劉邦表示慰問的。聽到這裡,陳平立即叫人撤下了美味美女,換上粗茶淡飯,當著使者的面說:「我們還以為你是亞父范增派來的,你倒是早說啊。」 使者回去把這件事一五一十地向項羽作了稟報。項羽以為范增勾結漢軍,大怒,削其兵權,范增也大怒,告老回鄉。范增最後留言:「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餌。」就這樣,兩人不歡而散了。

范增

要說范增有才,肯定有,要不然他就不會有反秦妙策。但要說在當時是不是佼佼者,本人認為他和張良、陳平差遠了。他對問題在哪裡?其一,項羽雖然魯莽,但不是油鹽不進(外黃之戰便是例證),作為項羽身邊一等一的謀士,並沒有很好地規諫項羽犯錯,比如火燒阿房宮,濫殺成性。其二、對歷史發展趨勢缺乏判斷,戰略視野太窄,未能給項羽分析出最新的時局動向。就拿項羽稱王之後大肆分封,這是西周時期老掉牙的做法,他處在什麼社會,秦朝末年,是一個地主階級領銜的中央集權的新時代,這是搞什麼。逆歷史潮流而動,能贏嗎?其三,有其主必有其臣啊。中計之後,他竟然沒有任何破解的招數,反而一怒出走了。最後丟給項羽一句「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餌」。從這句話中,除了無奈,更多的是賭氣了。

劉邦

史書對范增並沒有很多的記述,尤其是謀略和獻計方面,作為項羽身邊最重要的謀臣,他是蒼白的。

主子不是很好的主子,臣子也不是很好的臣子,又何必在一起呢!


項羽尊稱范增為「亞父」,兩人情同父子,之所以會在滎陽的拉劇戰中中了劉邦的離間計,主要原因項羽和范增的性格弱點所致。

項羽的弱點是多疑,而強項是神勇。在幾個月之久的滎陽拉鋸戰中,項羽派兵搗破了劉邦的運糧通道,這劉邦陷入了生死險境。

在這個關鍵時候,劉邦手下謀士陳平出場了,他獻出了反間計。理由是只要利用項羽多疑的弱點,用黃金做誘餌離間他們與項羽的關係,使他們內部自相殘殺,到那時,漢軍自然可以打敗楚軍。

正處於水深火熱之中的劉邦聽了陳平的話後,從國庫中擠出了四萬斤黃金交給陳平當活動經費,去實施反間計。

都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果然,陳平在散盡千金的同時,效果也是很明顯的。很快,楚軍大營內謠言四起:鍾離眛等人多年征戰而未得封賞,有反叛項羽、投降劉邦之心。

攘外先安內,項羽當機立斷調查員風風火火地去了,折騰了一陣子,然後又風風火火地回來了,給出的結論是:根本找不到鍾離眛任何謀反的證據。對這樣的結論,項羽顯然很不滿意,他想出了一個絕妙辦法,兩個字——疏遠。

這樣一來,鍾離眛等將領的才幹無法發揮,前線作戰的能力便大打折扣了。楚軍對滎陽城的攻勢也因此緩下來了。

至此,陳平的反間計初見成效。接著,他再接再厲,馬上施行了反間計更深層次的「攻心戰」。

陳平攻心戰的目標是項羽手下唯一的謀士范增。

而范增的特點是足智多謀,但弱點是剛強。他眼裡揉不下一粒沙,而且還敢於直言不諱。

而劉邦和陳平也知道要離間范增和項羽就不能再依葫蘆畫瓢,還得花大力氣下狠招才行。思來想去,他們想出了「求和」這條妙計。結果就是漢使和楚使的一來一往,成功離間了項羽和范增。結果項羽對范增的態度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

這時候的范增還被蒙在鼓裡,他不顧年老力衰,不停地勞碌著,不斷地出謀劃策,希望早日攻下滎陽。

項羽非但不聽,而且對他沒有好臉色看,沒有好話說。

范增沒料到項羽居然會對自己起疑心,心中很是失望,便借口「天下大事已定」為由要「告老還鄉」。

結果項羽也不挽留,而心怒交加的范增最終病死在了回家的路途中。

總之,劉邦和陳平的整個反計間使用的很巧妙,充分利用了項羽和范增的弱點和短板,最後成功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謝邀。楚霸王項羽力能舉鼎、勇冠三軍,而且手下兵多將廣、實力雄厚,只可惜他驕橫自大、梟勇寡謀、聽不進善言。

話說當初,劉邦拜韓信為大將 ,命他統領漢軍。 韓信果然善於「萬人敵」,沒費多大功夫,就訓練出一支軍紀嚴明、能攻善守的軍隊,將士們見他確實有能耐,也都很樂於服從他的號令。

訓練好士卒後,韓信就和漢王劉邦、丞相蕭何先商議好,準備率部東征。韓信將諸事安排妥當,將計劃告訴曹參、夏侯嬰、周勃、樊噲等幾位將領,叮囑他們一定要保密,隨後分頭行事。《漢書》載:公元前206年8月,劉邦、韓信率大軍悄悄離開南鄭,丞相蕭何則留守該地,負責徵稅籌糧,為東征漢軍提供軍餉與糧草。韓信下令,命樊噲、周勃二將領一萬兵馬去修築棧道,限3個月完工。

當初,劉邦為了迷惑項羽,故意燒毀了通往關中的300多里棧道,表示自己無意與霸王爭奪天下。可如今,他又想重修棧道,否則大軍就無法越過大山去討伐秦軍。該處地勢險峻,加上限期緊,還經常斷糧,軍士們不免口出怨言,常消極怠工。樊噲也很為難,他說:「如此巨大的工程量,就算修它一年,怕也完不了工」 。士兵們一聽,更加沒有幹勁了。

沒幾天,劉邦又派來幾個監工,還押來了一千多夫役。劉邦責怪樊噲、周勃口出怨言,影響士氣,就把二人調離了。新來的監工很賣力,每天嚴厲督促士兵、民伕運木料,劈山、碎石、打樁,鬧騰的動靜很大。棧道沒修出幾里,漢王準備揮師東征的警報早已傳到了關中。

秦將章邯一面派哨探打聽漢軍修棧道的進展情況,一面加緊布置做攔截漢軍東犯的準備。探子們回報,漢軍大將竟然是那個鑽褲襠的淮陰窩囊漢韓信,漢軍將士們都不服他,修棧道的士卒與民工每天都有人逃亡。剩下那點人,別說3個月,就是3年也修不到這邊來。沒有棧道,山高路險,鳥飛不過,漢軍絕對到不了關中。章邯見如此說,遂放鬆了警惕。

一日,忽然有人急報:「漢軍已經襲奪了陳倉(今陝西寶雞以東),就要打過來了」!明明棧道沒竣工,難道漢軍長了翅膀?原來,這是韓信設的計,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韓信偷偷經子午谷翻越秦嶺奪了陳倉,引大軍進擊關中,被他忽悠了的章邯親自帶隊前去抵禦。韓信早就研究了關中的地理、地貌,他派樊噲、周勃、灌嬰領一支軍去攻打咸陽 。他自己則率主力與章邯激戰,之後他引水灌城,章邯兵敗自殺。那邊,樊噲等人很快就攻進了咸陽城。劉邦曾「約法三章」,要求漢軍對咸陽百姓秋毫無犯,並善待秦軍降將降卒,老秦人本來就對他有好感,如今一見漢軍到來,軍民大多不願拚死抵抗。

不出三月,三秦成了漢王的地盤。楚霸王項羽聞訊氣得鬚眉倒豎,怒火攻心,恨不得活吞了狡黠的劉邦。他準備向西攻打劉邦的漢軍,又害怕東邊的齊王田榮乘機而入,正左右為難時,突然接到了張良命人送來的一封信,勸他先發兵攻擊東邊的田榮。

張良說:漢王意外得了關中,他能做個關中王已經心滿意足。而齊、梁、代等諸王野心勃勃,你若不及時平定東邊,田榮必會率軍攻打西楚,到時大王您就難以收拾亂局了。

項羽的乾爹、謀士范增很清楚這不過是張良替劉邦出的緩兵之計,可回頭一想,先收拾掉叛亂的齊、梁、趙、代等諸侯,沒了後顧之憂,回過頭再去關中收拾劉邦也不晚;若先取關中,東邊的幾個諸侯肯定會作亂,不如將計就計先滅了田榮等人。拿定主意後,項羽便引軍東擊齊王田榮。

霸王叮囑魏王豹、殷王等人小心提防漢軍,又命九江王英布帶麾下人馬與自己一同討伐田榮。英布早有二心,他稱病不去,而是命兩將帶幾千疲弱人馬去敷衍霸王。臨行前,霸王給英布下了一道密令,讓他把傀儡義帝給暗殺了。

霸王領人馬攻伐齊國,齊人死守城陽(今山東莒縣 ),抵死不降,霸王督軍天天圍攻,卻久攻不下。

漢王劉邦最忌諱項羽的謀士范增,唯恐他勸霸王放棄攻打齊王,然後慫恿他揮師西進取關中。於是他採納謀士計策,用離間計誣陷范增私通漢王,圖謀不軌,頭腦簡單的霸王果然受騙上當,開始猜忌、疏遠並提防忠心耿耿的范增。范增與霸王情同父子,而且他足智多謀 、從無貳心,一心輔佐霸王成就大業,無奈見霸王冷淡並提防自己,似乎還起了殺機,他感覺自己處境很不妙,乾脆以年老體衰為由告老還鄉去了,結果在路上不幸患病死去。

沒了范增的謀劃,項羽果然屢出昏招。後來,他滅了齊王田榮,然後揮師進入關中。楚軍戰力強悍,很快就擊敗了漢軍 。項羽的部隊圍困漢軍兩年多。公元203年,漢軍突出重圍,跑到了廣武(今河南滎陽),漢軍佔據了廣武之西,追擊而至的楚軍則佔了廣武之東,兩軍對峙了很久。漢王建議雙方以滎陽東南的鴻溝為界,鴻溝以東屬楚,以西歸漢,雙方罷兵息戰。佔上風的項羽居然同意了劉邦的請求,雙方停戰媾和。

以鴻溝為界其實是劉邦的緩兵之計。原來, 漢王採納張良、陳平的計策,遲緩了楚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不到兩個月,他就暗中命令韓信、彭越、英布率三路大軍來到廣武,然後由韓信負責指揮,準備聚殲有勇無謀的楚霸王項羽。楚漢之間最後的決戰——「垓下之戰」即將打響。

假如范增在,項羽就不會犯下如此低級的錯誤,竟然在形勢十分有利於楚軍的情況下與漢軍在鴻溝講和,白白錯失了將漢王一鼓聚殲的良機。否則的話,歷史或將會被「力拔山兮氣蓋世」 的楚霸王項羽改寫也不一定。可惜的是,項羽竟中了劉邦如此低級的反間計,驅逐了與自己情同父子的亞父范增,徹底葬送了自己不說,同時也將唾手可得的勝利果實拱手送給了手下敗將劉邦。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昵稱 剽竊必究

插圖源自網路


誠如所問,離間計的手法確實不高。所以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即范增、項羽二人的決裂並非離間計所致。

我們先回顧一下離間計的情況:項羽將劉邦困在滎陽並切斷了糧草,劉邦想求和,項羽動了心,在范增明確表示反對後繼續圍城。陳平於是向劉邦獻上離間計並親自操刀,分兩步走:一、花錢雇水軍說范增等人的壞話,居功自傲什麼的,讓項羽生疑;二、迷惑項羽的使者,先熱熱鬧鬧地準備酒筵,等上菜時又故作驚愕,說你不是范增派來的啊,早知道就不這麼費事了,趕緊撤趕緊撤,然後拿殘羹冷飯對付。之後使者彙報,項羽生疑,范增離開。

這裡面其實存在諸多疑點。

最大的疑點,就是這離間計中得太容易。范增先跟項梁後隨項羽,是項家的死忠粉,項羽尊其為「亞父」,那是把他當家人看待的。這麼鐵的關係這麼容易被離間,從情理上說不過去。而且陳平離間的還不是范增一個,而是包括范增、龍且、鍾離眜、周殷等人在內的一個高級軍官群體,都是項羽的股肱之臣、左膀右臂,同時中招的可信度幾乎為零。

疑點之二,項羽的態度。項羽在沒有任何通敵證據的前提下,就對一直捨命追隨的范增胡亂猜疑,這事本身就值得懷疑。項羽的分辨力真有那麼不堪嗎?范增比誰都想殺劉邦他又不是不知道,鴻門宴過去還沒幾年呢,而且「急圍滎陽」的主張可是范增提出的。使者的話或許讓項羽不舒服,但消息來自敵方陣營,又在兩軍鏖戰的節骨眼上,這麼大bug項羽就一點不懷疑嗎?項羽魯莽可並不傻。而對於軍中謠言,也只需稍加審訊——項羽烹煮功夫可是一流——便可獲悉真相。但他沒那麼做,這種態度很不正常;

疑點之三,范增的反應。即便項羽不堪,中了招,但手法如此拙劣,難道精明的范增老先生也看不出來嗎?他只需輕描淡寫一句:羽兒,這是賊人的離間計,就OK了。可他也沒解釋,干生氣,也很蹊蹺。當然這裡面有性格原因,倆人都挺擰巴,范增也有不被重視、對項羽失望的思緒縈懷。但大敵當前可不是鬧情緒的時候,孰輕孰重他應該分得清。而且「好奇計」的范增應該有所反擊才對,謀士就是干這個啊,破了離間計不但有成就感,前途還一片光明,現在撂挑子那不是功虧一簣嘛;

疑點之四,使者的作用。項羽為何派使者去劉邦那裡?《史記》中的解釋,是項羽聽到范增等人的閑話,「既疑之,使使至漢」,是過去驗證消息的。這就有點搞不懂了,去敵方陣營打探消息,而且還是極正式的官方接觸,能聽到實話?再說你打探也不能明著打探啊,跟外交談判似的,得像陳平那樣偷偷地才行。我覺得最有可能的解釋還真是外交,即項羽還想著議和。如此,也能解開接下來范增「欲急攻下滎陽城,項王不信,不肯聽」的困局了。

基於以上諸多bug,基本可以排除項羽、范增二人中離間計的可能。至於二人分手則另有隱情。欲知端的,明日作答。


在人與人的相處中,說話的態度和語氣非常重要,特別是在對方年齡、地位、權勢等方面逐漸增大之後,更是如此!老范可以說是項家的兩代功臣,追隨項羽他爸並立下了不朽的功勛,然後,他是看著項羽慢慢長大的,特別是這一點,在他眼裡,項羽比他的親兒子還親,項羽小的時候,他怎麼說,都會尊敬和尊重他,可是,他忘了最重要的一點,隨著項羽的長大,他卻沒有及時跟上節奏,還以一貫的態度和說話方式來對待他!自鴻門宴之前,其實,項羽已經開始對他不耐煩了!而他卻不自覺,還經常說些過分的話,比如「豎子不足與謀」等!這些話傳到項羽的耳里,他會怎麼想?「老不死的,你以為你是誰啊?沒有你我就不行了嗎?」於是裂痕越拉越大,最後,到了某個關鍵點,只要一根稻草就足夠矣!我有時候真覺得,歷史真的是很不公平的,總是偏愛某些人,劉邦不知道哪裡修來了幾輩子的福氣,每到關鍵時刻,總能化險為夷,這個離間計的確不高明,可是她卻用在了最關鍵的時間點上,竟然就那麼輕易地成功了,後人想不通,是因為後人即不是項羽,更不是范增!其實,這種情況,歷史上也是常有的,比如劉禪和孔明,只不過劉禪沒有完全發作而已,但是康熙和鰲拜就鬧翻了!是非成敗轉頭空,還是一杯濁酒喜相逢的好啊!哈哈哈……


推薦閱讀:

銀魂里的哪些設定與日本歷史有關?
安史之亂如果沒有弒父奪權,安祿山反唐成功的幾率大么?
《水滸傳》一丈青扈三娘身上紋著一條大蛇嗎,歷史上是否真有其人?
古今干涉朝政的太監里,為什麼只有高力士沒有遭人唾罵?

TAG:范增 | 項羽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