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三不留」的意義何在?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種民間俗語。70歲後的老人為何三不留?

這三句俗語的意思是說,老人到了七十歲以後,如果到了親戚朋友或熟人家中串門,主人一般不要留其住宿;到了八十歲以後,一般就不要強留其吃飯;到了九十歲以後,最好連坐都不要挽留了。這在當代全國各地也是一種普遍流行的民間禮俗,這樣做人們不會認為是對老人的失禮。尊重老人、熱情好客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這種做法似乎與傳統美德不相符合。然而,從人的生理規律和中國傳統習俗 來看,這種做法是有其道理的,這也是人們從多年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

人到老年後,身體的機能和適應能力都在下降。老年人外出時,原有的生活節奏和日常習慣發生改變,加上過度勞累或情緒興奮等因素,容易導致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腦血管破裂等意外。老年人外出或在親友家留宿, 對周圍環境不熟悉又一時難以適應,很容易引起意外傷害事故,並且陌生的 環境也會增加治療、康復的困難,對人對己都不利。有一位老人在親戚家留宿,在房間內不小心跌了一跤,導致股骨骨折,自己非常痛苦,親戚也深感不安。這樣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因此,「七十不留宿」是有道理的。人到八十以後,各種疾病的發生率和病情的嚴重程度都有所增加。老人 在外出赴宴、留餐,與親友團聚,免不了精神興奮,情緒激動,加上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老人會食慾大增,如若吃得過飽,加之交談時間過長,很容易誘發心絞痛、心肌梗塞或腦溢血等疾病,甚至危及生命。此外,由於老年人腦血管病變較多,會影響到神經系統的正常功能使口腔感覺功能下降,從而導致咽部的吞咽反射遲緩且常不協調。如果老人在進食時談笑或進食過快, 很容易使食物誤入氣管,引起嗆咳甚至窒息;也可能會使食物滯留在食道內,造成食管異物梗塞,發生「噎食猝死」。有一位老年人應邀去朋友家做客,吃魚時,魚刺卡在了喉嚨里,結果因此去世。所以「八十不留飯」也是有道理的。人到九十以後,身體狀況更加不穩定,發生意外的可能性非常大,「九十 不留坐」就出於對這種情況的考慮。從傳統習俗看,中國老人們離世時的願望是「壽終正寢」,也就是在自己家中離開人世。作為子女來說,只有使老人能順心如願地壽終正寢,才會被社會輿論視為符合中國的「孝順」傳統道德。人進入七十歲以後,已到垂暮之年,病老棄世的事情隨時都有可能發生。如果老人外出不幸在親友家中去世,就違背了老人們壽終正寢的心愿,也不符合中國的傳統禮俗。其子女就 會被人們認為不孝,從而受到社會輿論的批評和良心的譴責;而接待老人的 親友則會因老人不幸死於自己家中,產生許多尷尬和意外的麻煩。這種局面顯然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人們對待老人外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的說法, 意指人的年齡越大發生不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民間所說違背這一古訓會帶來不吉和災難,主要是指萬一老人發生意外,不但自己家人難過,還會給接待老人的親友家帶來麻煩,於人於己都不好。然而,這並不是說老人的親友們對老人沒有感情。按照中國的傳統禮俗,每到逢年過節晚輩都會主動去看望長輩。即使如此,有些老人總會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外出去親友家。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應有熟悉老人生活習慣的人陪伴,盡量早去早好,最好不留飯、不留宿。如果一定要留下吃飯時,要注意節制飲食,細嚼慢咽,避免勞累和過度興奮,並隨身攜帶必要的藥品。如果必須留宿時,要有家人陪護照顧。老人的飲食起居一般都有規律且形成定式,隨意改變是很危險的事情。 如果老人的生活環境被改變,就會打破其長期以來形成的自身平衡,很容易出意外。作為子女,如真心地孝敬老人,就需順其自然,小心呵護,讓長輩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勞逸有度、心平氣和、深居簡出、生活規律才是,而要保持心境平靜和生活規律,只有在自己的家裡才容易做到。因此,老人最好還是盡量不要赴宴留宿,「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言簡意賅,不失為養生箴言。

(網路圖?文摘錄編輯)


在古代,老人"三不留",所謂"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其實它是指古代醫學不發達,健康長壽者少,正所謂"七十年年死,八十天天亡,九十分分鐘鍾見閻王"。

為什麼?在古代,人生七十古來稀,人活到了七十歲,說明已經很不容易了,是前世積德行善所得回報,還不說你能活到八九十歲了,那時候你能活到八九十歲,簡直是天方夜譚之事,再加上古代人醫學不發達,人到七十來病基上就見閻王了,古代人一般從事體力勞動者居多,工作辛苦,生活艱苦,營養保健跟不上,人到了七十已老態龍鍾,彎腰駝背了。

所謂"七十不留宿",一般是指七十歲老人留宿客家不方便,上了年紀的人晚上夜尿頻尿急,次數又多,再加上老人對客家環境不熟悉,那時候沒有電燈照明,上茅坑需自己點火掌燈,身邊又無親人陪伴,生怕地滑跌倒摔跤,也怕掉入茅坑,再加上人老了,身上小毛病誘發大病,身邊又無醫生及時救治,如果釀造老人不幸病逝,那就影響親戚關係,弄不好還要賠上一副棺材才行。

所謂」八十不留飯『,人到八十歲,一般消化功能已減退,一無牙齒,二無消化能力,天天面對客家主人的大魚大魚,弄不好還喝上一口酒,正所謂胃口大開,人吃了不消化,腹漲痛,喝酒高興了容易引發心腦水管疾病發作,造成意外身亡,所以,八十留吃飯是件很尷尬之事。

所謂"九十不留坐",是指過去一般人家只有竹椅板凳,又矮又不結實,一般人到九十歲很難易坐矮板凳,一是怕他坐塌空了,摔到地上摔骨折或沒了,第二個是怕椅子板凳不結實,散板造成老人家摔跤,第三個是那時候的人好客,喜吹泡黃豆芝麻熱茶喝,怕嗆到老人家,引起不必要的麻煩了。

其實,到了現代社會,家居條件都非常好,大家都非常孝順老人家,再加上現代醫院多,醫療條件好,老人外出一般都有親人陪伴,一般自身備有所需藥品,所以,我個感覺到古代"七十不留飯,八十不留宿,九十不留坐"已成了歷史,不再適應於現代人的待人接物之風格了。


古人的「三不留」是有道理的,它告誡人們「孝順」要有度,過份的好客可能會給自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和尷尬。

「七十不留宿」。人到七十,一般身體機能都逐漸老化,特別老年人尿頻更是令人難堪。就上個月,我姑姑和兒媳婦吵架,說要到我家來嬉。我知道就把她接過來,想儘儘做侄子的孝心,為了防止萬一,我叫她跟我們住一個房間,晚上起夜也有個幫襯。白天沒感覺,可一到晚上她的那個尿頻真的讓我吃不消,上衛生間又要我扶,也記不得多少次,反正一夜沒合眼。第二晚我叫老婆陪。第三天,我倆夫妻都受不了了,只得借口送她回去。我感嘆,有這樣的婆婆難怪我表弟媳有怨言,我一晚就受不了了,可她是天天都要這樣,真是一言難盡!

「八十不留飯」。按理說親戚來了,買幾個小菜,吃個飯,喝一盅老灑高興高興未尚不可,可是過於好客、勸灑,說不定會給自個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我村一戶人家,晚上叫親舅公過來吃個飯,席間老人高興多喝了幾杯,回家時由於大意,沒有護送,結果掉到路邊的露天糞坑裡淹死了。二家人,一個認為他回家了,一個認為在他家宿了,結果笫二天早上才發現。本來好好的親戚,就因老人死了,弄得二家人都很尷尬,還要賠上棺材錢和喪葬費。

「九十不留坐」。九十歲的老人,身體彎曲,坐立不住,鄰里竄門,最好不要過於好客。說不定遠氣不好,霉氣就會上身,好客不討好,還要賠錢。鄰家九十五歲的三老太,沒事都蹬在家裡。這天中午,太陽很暖和,三老太一個人移步出來曬太陽。隔壁的李嫂在外面做來料加工,看到三老太出來趕忙熱情招呼。三老太過來、過來,到我這邊來,李嫂一邊打招呼,一邊進屋拿竹椅。三老太由於常年都居在家裡,手腳不靈光,結果一屁股下去,小竹椅翻了,三老太也跌倒在地,左手和股骨兩處骨折。鄰家子女說李嫂招呼叫坐造成的,要李嫂賠老人的醫療費。

綜合上述情況,「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不無道理,教訓深刻啊!要想更多的了解我,請關注巜老娘舅說事》,請動動你的大拇指,點擊上方關注我,點贊我吧,不勝感激。


首先,老人「三不留」是指:「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很多地區的人們認為:老人到了七十歲以後,如果到了親戚家或朋友家,主家不應該強留其住宿;到了八十歲以後,便不要再強留其吃飯;到了九十歲以後,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

雖說帶有一定的民間風俗性,但細細想來,不無道理。

其實,民間的諺語和俗語充滿著古人的智慧。在遠沒有現如今發達的古代,老一輩通過自己的經驗和智慧總結下來的一套理論,怎麼會都是謬論呢?

說老人上了年級,接受能力和新陳代謝都遠不從前,而生活的規律性和環境的熟悉度就顯得太重要了。

七十歲不留宿的具體原因:70歲以上的高齡老人因為身體各臟器功能都在逐漸發生退行性改變,尤其是半夜和清晨,是意外出現的高發時段,一旦一次出事兒,若在陌生環境會增加很多處理上的苦難。

八十歲不留飯,80歲以後,各種疾病發生率和嚴重程度都有增加,老人在外用餐,情緒激動,加上美味佳肴,容易進食過飽。

而「飽餐、酗酒、激動」本身就是老人猝死的誘因。


做為老人,由於年事已高,身體的各項機能都有了很大的下降,如果出門在外,不管是他人和自己,要謹記「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並不是老人不該被冷落怠慢,而是從老人的健康出發,關心和愛護他,以避免可能出現的意外事件而影起麻煩。

七十不留宿,老人年齡大了,大部分人對自己原來居住的環境已經熟悉,在自己家中居住,就是有一些年老產生不好的夜尿頻繁、痰多咳喘等處理也很自主,如果居住在外會引起主人的忽略而自己處理上的麻煩,此外,居住環境的變化,老人也可能睡得不安穩,心理上的變化也可能心臟、血壓等異常,這對老人的健康是危險的。

八十不留飯,年過八十已耄耋,牙齒少而消化能力弱,宜吃清淡稀軟的食物,客留他處,主人為表尊重之情,一些老人禁忌魚肉葷腥重油鹽的食物,主人不了解而盛情款待,極有可能因飲食而發生不該發生的老人意外身體傷害事件。

至於九十不留坐,九十以上的老人身體機能更差了,已不適宜久坐,適宜的片刻能承受,大多數已躺椅或床上休息為主,出門在外,又怎能象有在家裡方便呢!


常常所說的老人三不留分別是,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雖然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了,但是還是有不少的地方保留著這麼一個習俗和傳統,簡單的說就是當老人年紀越大的時候越容易發生一些意外情況,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大概也就是當老人在年紀大的時候,假如違背上以上所說的這些傳統習慣,很容易給其他家帶來一些不幸或者無妄之災,一旦老人發生了意外,就會給接待那些老人的親朋有好友帶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或者不吉利。

解釋一下這句話的意思,其實這句話言簡意賅通俗易懂,從字面上的意思就不難理解,大概就是說當老人到了七十歲之後,那麼在家接待老人的親朋好友就不應該強留老人在自己家裡住宿過夜,當老人到了八十歲之後老人飯量減少能吃多少就吃多少,不要勉強老人吃更多的飯菜,當老人到達九十歲高齡的時候,如果老人稱自己要回去了,也就不要繼續留他多坐。

其實這樣對樣的一個風俗習慣並不是沒有道理的,不僅簡單的闡述了老人的一些生活習慣和規律,更是從側面的在提醒其他人時刻注意老人的言行舉動,意在多關心老人,不要給自己平添麻煩。

很多老人,雖然年歲已高,但是對自己的身體情況卻是非常清楚,假如被主人強行要求導致在外發生意外不幸死在了親戚朋友家裡,首先是違背了老年人壽終正寢的傳統意願,其次老人的子孫還會因為沒有正常的贍養老人,而導致老人在別人家裡出現了意外,自己不僅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更是會受到社會輿論的批評,其次招待老人的家庭也會不安和愧疚。

所以當老人已到高齡的時候,兒孫和家人盡量不要再讓老人去走親訪友,如果真的要去家人必須時刻跟隨在旁侍奉,而且到了那個年紀,可能很多親友們也不再那麼歡迎老人到自己家裡做客了。


這是一句流傳很廣很久的民間老話,在現在也適用。七十歲到親戚家不留宿,八十歲不留餐吃飯,九十歲不喊多坐會,是有其原因的。老話講,七十古來稀,舊時候的人活到七十多歲是很少的,別講是八十多歲,九十多歲了。這麼大年紀的人,身體各個方面和機能都己嚴重衰退。有的還有疾病纏身,很有可能說倒就倒了,說走就走了,這就是不留的原因。如果留了,出了意外,解釋不清,還要承擔責任。遇到不講道理的親戚,會責怪你。好好的到你家,怎麼就病了,死了,說不定會敲你一杠子。但是大部分老人是有自知之明的,即使你要留,他也不會同意的,免得給你添麻煩。


謝邀:老人「三不留」是指: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一種民間俗信。許多地區的老人,到了七十歲以後,如果到親戚朋友家,主家不應強留住宿;到了八十歲以後,便不要強留吃飯;到了九十以後,老人自己想走,親友便不留多坐。如果違背這種俗信,可能會帶來不吉和災難。尊老重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一民間俗信似乎與傳統美德相違,但從中國傳統贍養習俗和人的生老規律來看,也是有其一定道理的。


和我們這裡說的:五年.六月.七日.八時是一個理。指的是人五十歲一年不如一年.六十歲一月不如一月.七十歲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八十歲一個時辰不如一個時辰,難保隨時有個閃失,因而做客也罷.串門也罷,主人有擔不起的干糸,鬧個莫明其妙的事對誰也不好,有自知之明的人一般也就只呆在自己家.不管你身體多硬朗,小心沒大錯。


民間對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的信條,是說年齡越大發生不測的可能性越大。民間所說違背這一信條帶來不吉和災難,主要是指萬一老人發生不測,會給接待老人的親友家帶來許多意外的麻煩。

對於這個民間俗信,中國老年保健協會副會長洪昭光教授認為,這種說法很有道理,主人如果按照以上做法做也不會失禮。年事已高的人,隨時都可能發生意外,應該盡量少走親訪友,否則,很可能給自己和主人家帶來麻煩。


推薦閱讀:

《歡樂頌》和《愛情公寓》收視爆紅後,年輕人能否也能從現實合租中找到樂趣?
汽車兩萬里保養什麼?
如何區分雙向情感障礙中狂躁與單向抑鬱治癒後是在正常思考的?
為什麼過去的五仁月餅很硬,現在的卻很軟呢?
聽說這裡是最接近天堂的地方,簡直美翻天,你有去過嗎?

TAG:民俗 | 社會 | 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