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請看過張藝謀電影《長城》和《英雄》評價一下那部片子更好?

想客觀了解長城這部電影是否比英雄更加進步,好在哪裡?


個人觀點,英雄更好,這部電影在國際上幾乎已經到了封神的地步,我在國外大學混的這麼些年,聽到那些教授們談論最多的中國電影就是英雄了, 」這輩子看過最美的電影「 一位老師的原話。 英雄的視覺藝術美學 毫不誇張的說,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別說當年,中國已經拍了N多大片了,今時今日能找出一部超越了他的嗎?

英雄的好不單單是其藝術上的,還是在中國電影市場上是有空前絕後作用

其一,英雄讓投資人意識到電影也能賺錢,而且是賺全世界的錢,由此直接促使了之後中國電影市場的繁榮,說其是中國電影市場的拯救者,毫不誇張

其二,大陸電影開始徹底反超港台,當年罵英雄我記得很重要一個論點,張藝謀和大陸電影是土老冒,還想拍商業電影,還想和香港電影比。 結果英雄不但拍出來了,而且秒殺當時一干香港電影(當然,英雄的製作成員裡面香港人也佔了不少),直接殺入好萊塢

其三,英雄是至今為止在中國商業電影在國際上最重要的一張名片,這麼多年過去了,英雄依然是中國大陸在國際上最為成功的商業電影,和享有盛譽,其成就已經不單單是藝術上的了,甚至連學院教授,哲學家都紛紛加入了對他的探討。


總的來說,英雄是一個奇蹟型的產物,張藝謀的色彩藝術秒殺了好萊塢的特效美學,頗有點 中國功夫打敗洋槍洋炮的意思


長城某種意義上其實想複製英雄的道路,英雄是借香港的鍋,做大陸的飯,長城是借好萊塢的連鎖店,做大陸的漢堡。我一向反對什麼張藝謀江郎才盡的說法,但是這次長城可以感受出更多的限制

其一,主打特技,錢花多了,但是喧賓奪主,反而壓制了張藝謀在攝影上的神功

其二,張藝謀操作香港的鍋容易,但是這次借好萊塢的漢堡店肯定是吃力,1000多位工作人員,中國人員寥寥無幾,自己做飯容易,拉著這麼一大幫,還是語言不通的外國人一起做飯,並不容易

其三,英雄是去歐美賣中國菜,長城是去歐美漢堡店推銷中國版漢堡

其四,豬隊友功力大增,英雄上映時期,中國黑子的戰場主要還是窩裡斗,長城上映的時候,大量黑子走出國門,特別是一些英文影評網站,一些明顯的大陸風回復,」張藝謀已死「這種腦殘影評也因為炒作 出現在了英文媒體,還有 美國華裔也炮轟什麼種族問題,說是焦頭爛額不為過。

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是有進步的,這是張藝謀第一次操縱好萊塢巨制,和好萊塢的製片人中心制體系做嫁接(其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 第一次嘗試和千人外國團隊合作, 第一次拍攝以特技為核心的怪獸大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張藝謀這次更接近於一個老學生,邊學邊拍。差不多是退休的年齡了,還能有如此孜孜不倦的學習精神,著實難得,張藝謀肯定是有進步, 其他中國導演如果從中吸取教訓,也能取得進步, 怕就怕一個光練嘴炮了。

從現在各個國家傳來的信息,東南亞,還有歐洲各國,中東等地華人的信息,雖然在北美毀譽參半(在全球最大的漢堡店賣自己做的漢堡本身就是遭罵之舉),長城在文化輸出意義上,還是成功的,只是沒到英雄的奇蹟地步。

從另一面來說,一味依靠張藝謀奇蹟的中國電影並不是很是健康,很多中國人都已經長期習慣了張藝謀奇蹟,國師嗎,30年前一出手處女作就是金熊獎,15年前一出手就是英雄全球大秒殺,08年奧運一出手全世界都震了, 但是這種習慣了,造成了國人一種扭曲的性格,覺得什麼事情都依靠張藝謀,亦或者是張藝謀個人的責任, 而這次長城沒達到奇蹟地步,很多人直觀反映就是肯定是張藝謀問題,而完全忽視了本國電工業體系和制度之薄弱,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張藝謀之前的數次奇蹟已經是幸運中的幸運了, 但是奇蹟不會一直光臨(好吧,我承認我其實一直在唱衰張藝謀),中國電影未來何去何從 需要一個更加健全的環境,和一群導演的群策群力。


最終,說一點,長城 成敗與否對於張藝謀影響極小,張藝謀的國際絕對不會因為爆米花電影就崩塌,更何況張藝謀本人也不會寄望這種爆米花電影給自己帶來什麼榮譽,長城從始至終,就說的很清楚,是為年輕導演開路,當然如果中國年輕導演夠給力,也不至於出動張藝謀去操作一個如此不適合他的特效電影,從歷史路程來看,張藝謀作為第五代導演早就完成了他的歷史任務,現在還要他去好萊塢做老學生,該羞愧的不是他,而是一些中國的年輕人, 而對於這種情況,卻出現一個恥辱感倒置, 按照正常情況,對於現在中國電影亂象,應該是他這個大師出來指點江山,批評年輕人的, 現實中卻是,他一個老年人做著年輕人該做的事情,而一些年輕人卻在網路上嘴炮放的衝天響,雙手叉腰,對於張藝謀像數落孫子一樣一通訓斥, 這些人一張嘴,就是張藝謀這不好,那不好的, 我倒要問問,那些罵張藝謀的貨色,你們有誰能比張藝謀做的更好,做的更多?你們能找出誰比張藝謀更合適的? 脫離中國電影目前條件局限的現實,光顧著放炮,對中國電影有任何益處嗎?

現在嘴炮黨的危害不亞於圈錢爛片的危害。


個人表示更喜歡《英雄》一丟丟,但《長城》也非常好。我甚至覺得,或許有更好的導演剪輯版,那樣我就更喜歡《長城》了。

我想說一句:很多「文青」把張藝謀定義成文藝片導演,片面地以為老謀子只能做伍迪艾倫,覺得他不該拍好萊塢式大片。甚至還有在《長城》上映後說「張藝謀已死」的,這簡直太腦殘了。

回顧一下張藝謀的職業生涯,你會發現老謀子戰鬥力逆天,各個領域沒有他不敢嘗試的。

80年代,老謀子先拿過攝影獎。接著自己演戲,東京電影節獲得最佳男演員,成為大陸第一位國際影帝。然後又靠《紅高粱》,拿過金熊獎。攝影、演戲、導演都是世界一流級別,中外影史都罕見啊!不客氣地說,光憑這三項成就,就足夠他吹一輩子的。後來人,誰能達到同樣的三殺?

再看他90年代的作品,你會發現張藝謀是涉獵最寬的導演,開拓精神讓人敬佩。《代號美洲豹》,雖然老謀子自己說失敗了,但可謂大陸第一部反恐片。《古今大戰秦俑情》,是他第一個吃螃蟹嘗試跟香港合作。之後的《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活著》,現在年輕導演只要能拍出其中任何一部,躋身一線妥妥的。《有話好好說》,個性太鮮明了,張藝謀還自己騎個三輪車演民工。

進入2000年,張藝謀又一次做了吃螃蟹的人,第一個嘗試拍中國商業大片《英雄》。當時《英雄》也沒少挨批,最搞笑的是業內人士還開個座談會,組團批鬥張藝謀「不顧藝術向金錢妥協」。後來的《十面埋伏》《滿城盡帶黃金甲》《山楂樹之戀》,不一一介紹了。總之,回顧張藝謀的作品,我覺得全世界都難找領域如此寬泛的導演:從農村到都市,從古裝到現代,從文藝到商業,還有武俠片,還有喜劇片,還有戰爭片……

大家都說昆丁是鬼才,其實張藝謀比昆丁高到不知道哪裡去了。

最後說《長城》,正如前面的朋友說的那樣,張藝謀又一次做了吃螃蟹的人。從歷史角度來講,這活真不該讓老爺子上馬。年輕人不是天天吹自己思維新觀念新與國際接軌么?怎麼年輕導演不去搞國際導向的商業大片呢?反而是快70歲的張藝謀,放下身段去做老學生,也玩票一把美式爆米花商業大片。這事兒我覺得挺好的,也很讓人敬佩。怎麼腦殘上來就是一句「張藝謀已死」?!還有跟著點贊的?!


當年《英雄》招致口誅筆伐,然其中國商業大片開山之作的里程碑意義是無法撼動的。諸多影評人說其「形式大於內容」,但十多年來,形式超過它的片子是哪部呢?雖然這還是國內製度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但是無法改變《英雄》還是迄今國外票房的扛鼎之作。

十多年過去了,美國好萊塢形成了標準化的流水線影視製作,精確到幾分鐘轉折、幾分鐘笑點、幾分鐘高潮,讓我們享受了視覺盛宴的同時也被迫接受了美式精神的熏陶;韓國電影從辯護人、熔爐到釜山行,也遠遠與我們拉開差距。《長城》雖有所謂劇情、演員的多種不足,但其也必將成為「睜開眼睛看世界」的開山之作。還有這部作品是美方主導的,國師是「順水推船」,「還有誰來接?」,張導在接受採訪時其用心是很明確的,就是學習,就是向外邁。

遺憾的是,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長城》從未上映之前豆瓣就無數一星,到上映首日5.3的評分,評論區戰火硝煙,正方反方中立的都有。可以預見的是,票房還是有保證,口碑就撲街了。 但是,這部作品更有價值的標準,應是國外票房吧,第一步走得雖然難看,但終歸是走出去了。

再啰嗦幾句,深以為國內電影審查,必須政治正確的制度不改,中國電影無法實現跨越式發展,更別提趕超。又回到洋務運動的師夷長技緩慢前進,放大了說,這個張在電影界的所為,就是那個李在清末的掙扎,都背負無數罵名,鮮有人體其用心。


這是英雄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長城沒有豆瓣噴的那麼慘,但也是好萊塢及格作品而已。英雄兼顧了商業與內涵,顯然好一些


推薦閱讀:

長城電影中插曲?
如何評價電影《長城》(The Great Wall)?
如何評價長城豆瓣評分低的現象?
國外電影人怎樣評價電影《長城》?
《長城》首日票房到底是真是假?

TAG:長城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