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歡的工作/學習任務?

生活中有許多不喜歡的,但卻不得不做的枯燥,重複的學習和工作任務,大家有什麼好方法來高效率地完成這些任務呢?

相關問題:
為什麼明明是興趣為始,卻始終很難堅持下去? http://www.zhihu.com/question/54150185?utm_source=com.samsung.android.app.memoutm_medium=social


我感覺題主挺痛苦的,所以我就長話短說,保證大家3分鐘之內讀完。


我自己是一個嚴重的拖延症患者,特別是我在廣告公司的時候,大家都知道,廣告公司是著名的死線群人體。

而且我並沒有根治,我依舊拖延。

但!是!

我總結出了一套治療拖延症的絕招,非常簡單非常有效,每次我覺得:我曹這事兒不能拖延,的時候,我就深吸一口氣,然後開始發動這個招數。


百試百靈!


而且越是我討厭的工作,這個招數越好發動。


下面就介紹一下:

1、「窩草,這個破事兒,隨便做做吧。」

如果一個月之後你是要參加一個考試,滿分是100分,然後考到100分才能通過。你什麼時候開始複習?

如果60分就通過呢?

如果30分就通過呢?


如果是100分才能通過的話,你肯定開始就很焦慮,非常焦慮,然後買了好幾本參考書,什麼三年高考五年模擬來十套。接著你制定了計劃,書一共1000頁,我一天看33頁,明天我要早起!好好複習!我一定可以完成的!我可以!


然後第一天你5點起床,認真的一字不落的開始看書,看到了吃完飯的時間,終於看完了33頁。第二天我不知道你5點還起不起得來。


世上本來就不存在完美,追求完美會變成一個妄人。

如果只需要考30分,你可能就只需要做一套真題,隨便找了一下午,做完就玩去了。但是這一下午你也查漏補缺了知識點,足夠應付30分。


當然是目標越低,越有完成的希望啦!

當然是目標越低,開始越簡單啦!

一定一定不要抱著100分的心態做事兒好嘛,請以60分的心態開始吧!


何況這個事兒你也不喜歡,必定是,你現在認知的情況下,認為對自己沒有什麼意義。沒有意義的事兒,其實更應該從生命中去掉。但是,生活中總有很多無奈,這時候,千萬別「聖母心」爆棚,責任感胡亂上線。隨便做一下好了。

真的,看不到任何意義,完全沒有動力做的事兒,能拒絕就拒絕,實在不能拒絕,用最少的時間應付,才是最好的處理方式。生命是自己的,浪費自己的生命等於慢性自殺。

(如果你很認真做,下次還會找你,大家生命都有限,想好要做很多次不喜歡的事兒了么?)


其實,即使是你覺得你應該做的事兒,也需要拋棄「一次完美」的心態,而是改為「小步迭代」的心態。先用7成的時間做一個60分的,剩下的時間慢慢修改雕琢,進步到80分。

就像畫素描,先大致輪廓,在慢慢塑性,再刻畫細節。不管什麼時候打結束鈴,起碼有個樣子交上去。如果要求自己每一筆都不能改動,估計打鈴交卷的時候,也只有不知道是啥的幾個筆畫。

2、究極目標拆解寫下來法

你覺得這招好土,沒啥新鮮的,我覺得你應該是沒有用對。

比如我寫一篇非常不想寫的稿件,我的分解目標是什麼?

-查資料

-寫提綱

。。。。


不!


上面這個目標分解根本沒啥具體的意義,我告訴你們怎麼分解是真的有用的(我會把這些寫在一張紙上,然後對著操作,做完一個化掉一個,表單上沒有的全都不做):


-打開電腦

-打開百度網頁

-輸入關鍵詞「XXXXX」,將有用的網頁保留,沒用的立刻關掉,收集到10個有用的網頁就停止。

-合上電腦

-拿出紙筆,把想到的前10句話(觀點)寫下來。完成後停筆。

-圍繞這10句話,寫提綱,包含1個邏輯,3個以上案例。完成後停筆。

。。。。。。。


看完你可能覺得我神經病啊,開電腦還要寫一下。


但是!

很多拖延症不都是這樣開始工作的嘛:

坐到桌前,準備寫稿,哎,桌上不幹凈我收拾一下(收拾一分鐘),哎呀,這個鉛筆不好用了,我得買個新的(淘寶半小時),不行不行,我得開始幹活了,對了好像之前某某有一個類似的稿子,我要來看一下,打開微信,哎呦,這朋友圈怎麼出來20個提示,我看看。(刷朋友圈一小時),嗯,要開始幹活了,對了,我找那個誰要資料來著,對,打開對話框,某某你把那個啥給我一下。等回復。群里聊啥呢我看看(群聊一小時)。。。。。。


是的。當我有這個行動列表的時候,我就強迫自己:不是這個列表上的事兒,絕對不要去做。打開電腦後,如果我不強制自己打開百度,我可能想著,我先刷5分鐘知乎吧,然後一下午就過去了。。。


這個不可能100%面面俱到,但已經足夠支撐我一步不落的完成這件事兒了。


每一步完成到什麼情況,就立刻停止。

這樣也是保證我們一步一步進行下去,而不是在某一步不斷磨蹭,直到死線將至,後面工作根本不能完成。

假設,工作有3步,

每一步完成到60%,

0.6*0.6*0.6=0.216

如果第一步完成80%,後兩步沒有時間,只能完成10%,

0.8*0.1*0.1=0.008

相差27倍!

比如我們找資料,經常找了3天,其實有效的信息都是第一個上午找到的,後面都是一些重複或者是不太重要的信息,或者最後沒用上。這種情況我就規定自己有10條就停下來(這個數字也是我經過反覆實驗得出來的,比如我開始規定找20條,寫完稿子,發現太多了,就減少減少,直到減少到8條我發現不夠用)

比如查錯別字,我規定只安排半小時,超過這個時間,就不管是不是還可能存在錯別字,先發再說。如果總擔心還有錯字,但今天又沒時間了,反反覆復的,可能就會拖延好幾天。(所以你看我的答案總有錯別字,速度第一,完美第二)

3、番茄鍾以及空白時間

番茄工作法是非常有效的讓人專註做事兒的辦法。

簡單講就是工作25分鐘,這25分鐘,除非著火了之類的事兒,什麼其他事兒都不要做。如果感覺很難做到,就把手機開飛行模式。


我知道,就這樣很多人還是難以做到,總是手賤去點開手機看看,這種重度社交焦慮患者,常常需要熬夜,12點以後工作,因為這個時間段打攪較少。


但是!熬夜不好啊!

我推薦你們早起,你們5點起床,到8點,之間這3個小時基本不會有啥人找你有事兒,你想幹嘛幹嘛。


而且,當你在8點前就完成今天最艱難的工作的時候,你會感覺,這一天都無!比!輕!松!

和懷揣心事,焦慮不安的過一天比起來,幸福感是爆表的!

4、技能冷卻

每次動用前面三步完成工作後,我都渾身癱軟,無欲無求,思考這個世界:我為啥要做這個破事兒。。。


啊。。。。。痛苦。。。。


這個時候,我就會對自己特別好:給自己買好吃、讓自己看肥皂劇、開心的去逛淘寶、刷知乎。。。充分的獎勵自己。。。


如果,我自己不對自己的英勇表現及時作出嘉獎,我真的擔心下次我自己再告訴自己:「咱們來一發吧!走起!」的時候。。

我硬不起來。。

以上!希望有幫助!

么么噠!

最後,貼兩個我寫的其他關於自我管理的答案;

有哪些生活小習慣,慢慢地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性格或者生活? - 知乎知乎 - 與世界分享你的知識、經驗和見解


全文5.8k字,是我寫的關於學習方法最短的一篇文了。高中的時候語文比較輕鬆地就能學很好,與之相反的是,數學和物理很努力依然成績平平。我在這兩門課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終於熬過了高考。如你所見,我本科讀電氣——四年間所有的專業課都建立在我最痛恨的數學和物理學科基礎上。

對外宣稱是「理工科好找工作」,但我心裡知道這只是說辭罷了。我信心百倍地覺得自己肯定能學好,困難什麼的都是浮雲。我爸媽都是工程師,中學時候他們會在家裡給我講一些單位上發生的趣事——未來的老公@劉丞 也是,他會在精心為我做好一桌晚飯以後一臉興奮地告訴我今天又寫完了一個什麼功能的模塊(代碼),會在我好奇知乎APP為什麼又閃退的時候耐心地給我解釋原理。你看,如果我不學工科,現在就沒有這些樂趣了。

人最大的錯覺之一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聽完第一節高數課之後,我哭了。我發現高中時學數學和物理的痛苦,比起高等數學來說根本不值一提。我才發現自己所謂的「興趣」,其實是停留在「科普」層面的,和「專業」層面根本沒有半毛錢關係。家裡的科普雜誌上,原子和電子是圓滾滾的小可愛,微積分可以計算哈雷彗星什麼時候回歸,電機的轉動帶領了工業的前進——而此時此刻,我卻與一大堆複雜的公式與晦澀的術語面面相覷。

人們習慣於做自己喜歡且擅長做的事情,並且人人都能做的好。而對於自己不喜歡、不擅長的科目,依然能學的好,這可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希望我的經歷能對被「不喜歡而不得不做」事情所困擾的同學有幫助。

最高票提到了「學習動機」——「我有什麼,我要什麼」。學習動機很重要,但是僅有學習動機是不夠的。相信大多數同學都有「我想考高分」願望吧。但這是一個模糊的目標,就如同你剛剛看完一本勵志好書,聽完振奮人心的講座,儘管當時活力滿滿熱血沸騰,但隨著夜幕降臨沉沉入睡,第二天醒來又回到了原點。

有了「想要考高分」的願望,面對聽不懂的課程,你依然昏昏欲睡,強打精神地把老師寫在黑板上的每一句話抄在筆記本上,卻完全不知道它是什麼意思;為了按時上交作業,你只好翻看教材配套的習題解析,或者乾脆拿來同學寫好的作業本抄上他的答案。

想要高效率地完成自己不喜歡的學習任務,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學習習慣,並且得到有效的正反饋。即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並且看見自己因此而得到成績的提升。如果收穫與付出不成正比,你花費了很多時間卻沒有看到顯而易見的成效,很快就會厭倦繼續做這件事的。

我們總是習慣於把棘手的事情「放一放再做」。面對晦澀難懂的專業課,我們終於下定決心要去上自習了,到了自習室卻不由自主地拿出了手機。原本想著「只玩10分鐘,我就開始學習」,不知不覺卻已經過去了一兩個小時。直到考試周迫近,再不學習就要面臨掛科的風險,這才不得不咬著牙惡補一個學期的知識,一邊熬夜刷題一邊對自己說「下個學期開始我要好好學習」,然而當新學期到來的時候又會重蹈覆轍。

拖延最可怕之處是成癮。它所提供的片刻興奮與解脫是乏味現實的避風港。在它的暗示下,你任由自己沉淪於拖延的舒適反應。這種習慣會使你漸漸失去從前的自信,最後乾脆不再指望能提高工作效率。

人們往往討厭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但如果你開始對某件事遊刃有餘,自然就會樂在其中了。

當我認識到自己再也不能靠天賦像語文一樣考高分了之後,我開始改變自己的學習策略。高中的知識點數量畢竟是有限的,靠著刷題、按知識點總結的辦法,總是能把高考範圍內所有的考點記住的。當時我還不懂得圖論,靠著強大的記憶力把所有的知識點和該知識點對應的題型背下來了,但是知識點之間還是獨立元。大學的課程數目多,深度與廣度比高中課程要大得多,而且學習時間也要短得多——3年準備一場考試與半年準備一場考試顯然是不同的。

我所做的第一個改變,是欺騙自己相信「其實這些科目一點也不難,我也能學好」這種鬼話。既然不得不做,那就不如換個輕鬆的心態來面對它,先把「不喜歡」的情緒丟在一邊,只管開始動手做就好了。把你用來「討厭」它的精力放在下決心解決問題上,並且在學習過程中的任何時候,當自己覺得「啊好難,我不喜歡」的時候,承認「不喜歡」這個現象的存在,然後無視這個念頭。

當開始學會無視一個壞心情的時候,你就邁出了解決方案的第一步。後來你就可以無視越來越多的負面因子,包括環境干擾,包括拖延。

找一個人少的安靜的自習室開始自習。一開始我很容易被身邊的人干擾,他們開門出去接開水的聲音、站起坐下時板凳開合的聲音、轉筆時筆掉落的聲音、小聲接打電話的聲音都會影響到我,讓我很難進入專註的狀態。在面對一段文字或一道題目發獃一小會兒後,我就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機。為了避免這些干擾,我會去人少的小教室自習。把文具擺放好後,將手機靜音藏在書包里(不要放在桌面上)喝一口水,深呼吸,然後迅速打開書開始學習。當產生「我想看手機,只看一眼」這種念頭的時候,請無視這個想法。

專註力是需要練習的,你越是放任自己,就越難保持專註,效率也就越低,就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不喜歡的東西就會感到愈發困難,它也會給你帶來愈多的挫敗感。我現在已經可以做到在辦公室里,同事們在說話,而我依然能專註地投入自己書中的內容。

在開始完成作業之前,先回想一下今天上課講的內容。不要先急著翻書,只是單純地回想。我甚至會連同板書在黑板的什麼地方寫下、老師講到這裡時的動作與神態一起記憶。雖然老師講課的內容持續了90min(因為大學的課程一般是兩節一起上的),但通常只需要1~2min時間就能在大腦中過完這些要點。如果上課的時候沒有及時跟上老師的思路,只是匆匆記下了板書的內容,那就更要用心啦。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明明很努力地在學但是成績卻毫無起色」的原因——這些知識點根本沒有被理解加工進入記憶深處,也許過一段時間,也許就在下課鈴想起時已經被遺忘得煙消雲散了。上課的時候我們在書上做了一些標記,試試看,如果不看書能不能回憶起這些重點內容。顯然,如果在課堂上沒有及時掌握這些知識的話,回想是很難做到的。這時候請自己閱讀教科書中的內容,確保自己理解每一處原理。教科書在給出公式之前,通常會有一大段乃至好幾大段的理論介紹,雖然一般並不會給出公式的推導過程,但是最好自己推導一下。記公式的過程中問自己4個問題:「這個公式的背景是什麼(為什麼要給出這個公式)?每個符號的含義是什麼?它是怎麼推導得到的?它是用來計算什麼的?」這個過程會讓你深刻地理解公式的內涵,從而在需要用到它的題目中迅速想起它,否則記住了公式的形式可能在做題的時候也不會用。大部分公式都可以通過推導得到,少部分沒辦法推導的公式,記住它就行啦(反正又不多,而且這類公式考得題都不會太難,難題考的都是那種自己能推導出來的)~

比如說牛拉法潮流計算中,雅可比矩陣元素是由偏微分得到的,形式非常複雜,記憶困難。不如自己動手算一下好了~

對於難以理解的問題,拆解為小的單元逐一攻破。比如說這個電力網等效模型,要想分析清楚整個網路的電流與功率情況非常麻煩。可以先把其中一條支路(節點)拿出來,假設一個電流,然後對該節點列KCL方程,再用這個方法分析其他的節點,就不難得到整個網路的情況了。

一定要回想學過的知識,這非常重要!在課堂上講過沒有及時消化的內容,通過自學理解後也要及時回想。洗澡的時候、晚上躺在床上入睡前,努力回想當天學過的知識。

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非通過重複閱讀被動地獲取知識,將讓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學習時間。你越努力回想學習材料,它在記憶中植入得就越深入。別扔太久之後才去練習回想,那樣你每次都得從頭開始鞏固概念。特別是對初次學到、還頗有挑戰性的知識。學習任何新技能或者新學科的時候,你都需要在不同背景環境中進行大量的練習。

先理解,後記憶。只有真正理解了一個知識點,它才會在你需要用到它的時候迅速出現在你面前。如果只是死記硬背,就算你記住了所有的知識點,面對靈活的考題的時候也可能一籌莫展。前面說的推導公式也是為了方便理解。「理解」的意思是,從教科書的一大段話中、從老師的板書里提煉出最重要的內容,想清楚它從哪裡來、它的機制(原理)是什麼、它是怎麼工作的、能用來解決哪些問題。沒有經過這個步驟,知識永遠都不是你自己的。在理解的過程中,知識點通常不會是孤立元,還會涉及到與其他知識點甚至其他學科間的聯繫。大學分專業的最大好處是學科之間的關係非常緊密,一旦你搞清楚了這些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繫,想要掌握學好它們的技巧一點也不難。

在學到《數據結構與資料庫技術》這門課的時候我第一次接觸了圖論,這是一門計算機專業的課程,卻讓我產生了醍醐灌頂的感覺——我好像突然明白應該怎樣學專業課了!我開始動手把專業課之間的聯繫用網路的形式繪製出來,一門專業課的疑惑在另一門課的學習過程中得到了解答。這種感覺真是太棒了!具體方法我在回答你有什麼相見恨晚的高效學習方法? - 知乎第二部分第二節寫過,大家可以點過去跳讀,這裡不再贅述了。

驗證自己是否理解的一個好方法是和別人講述、討論你學到的內容。《電力系統基礎》這門課程中,很多同學直到考前都沒有解決的難點之一——環網潮流計算。這個知識點在期末考試中是必考的重點,遺憾的是我們正在使用的教科書(單淵達版)中居然沒有這部分內容!這樣一來,信息源就只剩下了老師授課唯一的途徑,如果課堂上沒有跟上老師的節奏,想要系統地掌握這部分內容是很難的。而另一本教材(陳珩版)則講的非常詳細,用了很多篇幅。我看懂以後向室友講解了這部分內容,而她們在聽的過程中向我提問,我又會注意到自己自學時沒有注意到的地方,再返回去查缺補漏。

一種常見的能力錯覺是「看一眼答案就知道自己會了」。在完整地計算得到一道題的最終答案之前,不要去看參考答案。這樣才能保證學習材料在你腦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讓你在真正要運用知識時它能及時地出現。如果你只是看著答案做題,然後自欺欺人地說「太好了我懂啦」,那麼答案根本就不屬於你。不要因為急於完成作業就「看懂答案然後做」,這樣你就失去了一次獨立思考的機會。當這道題剝離了這個章節的大環境,融入了一張考卷的時候,你可能會頭腦發懵,根本想不起來用哪個知識點來解決它。

在學習的過程中,要花更多的時間在重難點上。這種持續關注重難點的方式叫做「刻意練習」。近年來隨著各種學習方法論的普及,想必大家對這個概念都不會陌生。我第一次接觸刻意練習是在上小學的時候,鋼琴老師要求我「分手練習」,即把一首樂曲的左右手部分分開練習。「鋼琴演奏中沒有什麼問題是分手練習不能解決的,如果有,那就慢速—分手練習」。這個過程通常是枯燥的,而且持續一段時間——比如一個樂句彈20分鐘以後,我的思想就開起了小差,老師的小竹鞭就毫不留情地打了上來。當學習幾個新的樂曲之後,就會難過地發現,之前花很長時間彈會的部分卻是最先被遺忘的。

我從小時候學鋼琴得到的經驗是,對於難點不要想一口氣吃完,細嚼慢咽、對自己多一些耐心才能完全掌握。持續解難題一段時間以後,煩躁的心情很容易就上來了。每當這個時候我就會先把它放到一邊,讓自己放鬆一下,通常數小時後才會再撿起來這道題。後來在閱讀《學習之道》的時候看到芭芭拉?奧克利給出了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

1. 全程在紙上解決一個重難點題目。在徹底得到答案之前,千萬不能偷看答案,不能跳過任何步驟,確保每個步驟都有理有據。

2. 重做一次,要格外注意關鍵步驟。

3. 休息一下。給發散模式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它去消化這個問題。

4. 睡眠。在睡覺前,把這個問題再過一遍。

5. 再來一次。第二天儘快把這個問題再做一遍。這時候你會發現,自己能做到更迅速地解題。你對這個問題應該會有更深層次的理解。多關注問題中最困擾你的那個部分。給自己添新題。再挑一道重難點題目,用之前做第一道題的相同方法來接著道題,重複1~5步。

6. 「主動」複習。

做刻意練習的時候,要專註於學習解題步驟中最難的部分,並提高對這部分的解題速度。

我意識到自己在進行鋼琴練習時候最大的一個誤區就是試圖長時間、一次性攻破難難點,而沒有給潛意識留下足夠的時間去消化,在達到倦怠期以後的一切練習都是低效的。用這種方式來對付學習,「不喜歡」的學科會變得更加「不喜歡」。我開始放過自己,不再執著於「一定要當時解決它」,學習的效率明顯提高了。

與刻意練習相對的另一個概念叫做「過度練習」,即在同類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長時間去學和練。與其過度練習,不如把精力分配到更短的時間段上。這也是為什麼高效學習一直反對「題海戰術」:這是一種最典型的「過度練習」方式。因為題海戰術會因為成功解題帶來良好的自我感覺,你會因為這種良好的自我感覺不斷去練習一個已經會用的技巧,從而產生「我已經學會了很多知識」的能力錯覺。雖然這種方式看起來會有一定的「正反饋」效果,但其實這是具有欺騙性的。

刻意練習與過度練習最大的區別是,刻意練習「反覆」的對象是難點,而過度練習「反覆」的對象是同類的、已經掌握的知識點。換言之就是「不會做的題要多做幾遍,已經會了的題不要再做同類的」。

最有效的正反饋是能力的提升與分數的提高。我在回答有沒有一種讓人很爽的學習方法? - 知乎中具體寫過,這裡也不再贅述了。

好了,我們來總結一下這篇文章的內容。

想要高效率地完成自己不喜歡的學習任務,最重要的是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學習習慣,並且得到有效的正反饋。

為了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先把「不喜歡」的情緒丟在一邊,並且在學習過程中的任何時候,承認「不喜歡」這個現象的存在,然後無視這個念頭。

找一個人少的安靜的自習室開始自習。練習回想,試著不翻書回想課堂上所學的內容,睡覺前回想白天學過的內容。在任何可能的時刻進行回想。

先理解,後記憶。公式要自己推導一遍,可以和同學討論、講述學過的內容。為了便於理解記憶,我們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將各學科融會貫通。

寫作業的時候不要偷看答案。對於重難點應當花更多的時間來應對,同時應避免同類技巧、概念上投入太長時間去學和練。

文中的兩個鏈接,第一個是講如何正確地記筆記、如何構建知識體系的。第二個是講如何獲得學習中的正反饋。

別忘了給喵點個贊呀~


分享一個解決的思路,於我而言炒鵝有用。總之好棒棒就對了!

先寫200字,把這xx元給掙了!

先打一顆我親生的栗子。

我面試過一家互聯網公司,筆試要求寫2000字的微信文案,內容包括雲計算、大數據等一堆不明覺厲、不知所云的東西。

完全陌生的領域,全部是技術性的東西,枯燥、無聊。說實話,我真的腦仁兒疼。

但是,該公司給出的薪水挺可觀。於是我新建個word文檔,命名為:卧槽那可是xxx塊錢誒!!!!!

2000字,算下來每200字xx元。

嗯,先寫200字,把這xx元給掙了!

哇!寫了200字!xx元入賬了!

好吧!也沒那麼難,再寫200字!又是xx元!

已經xx元了!太高興了。

……

大概是這麼個心路歷程。循環往複。先別計較寫得好壞與否,湊足字數再說。

湊足字數,就已經算是「完成」了。記住「完成」這個詞,後文會著重說。

過程中看不懂、不會寫等等,真的很艱難,但全程心潮澎湃,那可是xx塊錢啊!(逃)

如果記憶單詞的時候很痛苦,大腦為了保護自己,會直接把它遺忘

再打一顆類似的栗子,這顆栗子是別人親生的。雖然他不是為了講高效完成不喜歡的任務,但有另一層啟發。

前些日子看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他說:人會本能地遺忘痛苦,如果我們記憶單詞的時候很痛苦,「大腦為了保護自己,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這些單詞遺忘。」

然後他認為:背單詞的時候,事實上,在做所有類似的必須記住大量信息的工作的時候,一定要想辦法由衷地把這件事當作快樂的事情來做。

李笑來的朋友,需要獲得GRE高分,才能拿到獎學金。「一共要搞定20,000個單詞,而因此可能獲得的獎學金是每年40,000美元左右」。在當時,相當於稅前收入差不多400,000元人民幣。

算下來,每個單詞大約值20元人民幣(只算了一年的收入)。

於是,背單詞成了一件快樂的事情,他每天都強迫自己背下200個單詞(原話是強迫,我覺得有點困惑……),晚上檢測時,每在記住的一個單詞面前划上勾,「他就想像一下剛剛數過一張20元人民幣」。

這些單詞與快樂的記憶相連結,記得更牢固了。

劃重點,要記憶東西的胖友,記住,你要背的東西,一字千金啊!

對於高效完成不喜歡的任務,「完成」感特別特別重要

接下來是另一個小栗子,論證「完成」感的重要性。

我寫畢業論文的時候,根據字數除以時間算了一下,發現15分鐘寫150字就可以。

於是我用小孩桌面便簽(哈哈哈此處不是廣告),定好隔15分鐘提醒:竟然真的又寫了150字!我真是太厲害了!加油!再戰150字!(每次都會直接出現在電腦桌面上,像是看到名字登上光榮榜般的喜悅)

每隔15分鐘,我都寫了不少於150字。這種一輪接一輪的「完成」感,特激勵人。

雖然畢業論文很煩,任務量很大,可還是很早就完成了。這個「完成」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剩下的修改、完善工作,都輕鬆太多。

不不不。我沒有重複舉例。這個栗子和上兩個有很大的區別。

你看,哪怕沒有錢!我們也是可以自己找樂子,窮開心的啊!「完成」感本身就是很好的獎勵。

敲黑板,來瞧一瞧這三顆栗子

好了,現在,讓我們來總結三顆栗子的中心思想:如何才能高效率地完成不喜歡的學習/工作任務?

1、

拆解任務,這個是老生常談。但我有想強調的一點:重要的是設置階段性的完成感。

比如3號栗子中,我每完成150字,就有完成目標的成就感(幻覺)。不是寫出了完美的論文才叫完成。每150字,都是一次「完成」。

如果是有具體指標的任務,比如字數,非常方便拆解出明確具體的完成感。

如果是抽象的任務,一定要具體化,可以拆解為看多少頁書,或者專註多長時間。比如假設需要6個25分鐘,專註25分鐘,是一個「完成」。

「完成」本身,就是激勵。

其實想了想,很有點類似遊戲里的反饋機制(等級、通關、裝備、金幣等等)。不過這裡沒有任何獎品,僅僅藉助明確分割的任務的「完成」,便可達到反饋的目的。

2、

一定要限定時間,指定時間內完成指定量的目標。限定了時間,才能更高效。

3、

把拆解出的小任務,與「快樂」聯繫起來,比如栗子1中的「200字xx元」,栗子2中的「一個單詞20元」。其實就是把可能會獲得的巨大收益,具體分配到每個小任務上。考研的胖友,想想你們的獎學金。而且,根據李笑來所說,這樣學,還會不容易忘記呢。

再不濟,可以用切實的獎勵機制,比如完成多少學習任務,給自己買個貂啥的。

老生常談,不多說了。

最後,以上其實都是比較宏觀的方法,可結合實踐進行個性化定製。至於具體如何高效,需根據學習/工作任務自身的性質,來決定。

好了,胖友,今天你數了幾張人民幣?這篇答案我寫了約2000字,一字千金,算下來也就二百來萬吧,有錢的感覺,真特么太好了。

研究證明,給我點一個贊,相當於一張毛爺爺入賬。(捂臉)

——————

我的其他學習類乾貨也很值得看喔~

開了個微信公眾號:高冷冷。內容包括:學霸養成丨思維丨心理丨方法論。

微信後台回復「筆記」,教你:從哈工大化學跨考到北大中文系,我是如何做專業課筆記的;回復「讀書」,教你1小時讀60~100頁書的方法;回復「早起」,教你:我如何在沒有鬧鐘的情況下,十年如一日六點起床。搜不到"高冷冷」的話,試試搜「gaolengleng2017」。


謝邀請。進化心理學認為:人天生就是理性的動物,據說這種理性的能力把我們和其他動物分開。而古希臘的柏拉圖和亞里斯多德也發現了這一現象,並提出了「意志薄弱」這一哲學問題,即:我們明知道學習對我們有利,但總不喜歡做,或是即使勉強學習,也是拖拖拉拉,效率低下。而這種拖延的低效學習,往往又會對人產生負罪感,從而惡性循環。

但事實上,掌握合適自己的學習方法,將它變成一種生活中的習慣,保持高效率的學習,並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下面推薦的幾種方法,或許能讓你一點點的改變拖延的毛病。

1.養成早起的習慣與獨特的儀式感

早起並不是因為雞湯書上說的,早起就能夠成功,而是因為早起能夠訓練意志力與自控力,形成習慣化的規律生活。我曾經試過一段時間每天睡到中午自然醒,結果就是,精力變得越來越差,十二點半起床洗漱吃完外賣以後,打開電腦工作,到下午三四點又忽忽犯困了,這時候如果不睡,做事效率變得越來越低,如果睡去,到了晚上,沒有一兩點又是睡不著的。一整天下來,詫異的發現,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時間竟然只有兩三個小時。

作為一個熬夜多年的夜貓,我也嘗試過多種方法督促自己早睡,但是不論是聽純音樂,還是深呼吸數綿羊,統統都沒用。無數個輾轉反側的夜裡,我總是忍不住睜開通紅的雙眼,緩緩摁亮手機。

後來我發現,真正有用的,只有早起。不曾在清晨的陽光里睜開疲憊雙眼的夜貓,不足以語人生。只有當你忍受了多次睡眠不足還要堅持起床的苦痛,你才能真正明白早睡的幸福。

那麼,早起需要準備什麼?

一個準時響起的鬧鐘以及一個屬於自己的儀式習慣就夠了鬧鐘這點不必多說,如果你打算6點起床,6點半開始一天的工作,我的建議是5:57分的鬧鐘,一首歌的時間讓自己從混沌走向清醒。

需要儀式感,是因為我們的主動性和自律性比我們想像的更為稀缺。阿里納斯在罰球之前,喜歡在接球之後把球在腰部繞上個三圈。網球運動員發球時,有的喜歡摸一下自己的鼻子。這些有意無意的信號,都是在心裡給予自己暗示。

那麼你需要什麼樣的儀式感呢?其實很簡單,按照你喜歡的來吧。早上聽完一首歌曲再去刷牙洗臉,鍛煉完10分鐘keep以後喝一杯溫水,怎麼樣都好,你只是需要給予自己一個滿血復活的一天現在開始了的信號。

2.帕累托定律與時間管理的「三隻青蛙」

1897年,義大利經濟學者帕累托偶然注意到19世紀英國人的財富和收益模式。他從大量具體的事實中發現:社會上20%的人佔有80%的社會財富。這個現象在工作和學習中也是通用的,把二八法則運用得熟練,可以將那些影響最小,價值最低的工作和最重要,價值最高的任務區分開來。

而在時間管理中,也有「三隻青蛙」的說法。「三隻青蛙」,即一天中最重要的三件任務。我們可以將這二者結合起來,確定屬於自己一天中,最重要和緊急的三件事(「三隻青蛙」),運用早晨塊狀的時間,把他們一個個「吃掉。」而最優先「吃掉」的青蛙,自然是最丑最大(最重要)的那隻。

在《超效率理論》這本書里,同樣提到了「讓你的時間頭重腳輕」的觀點:一個高效的工作日程,往往是把一天中最難做,最費頭腦的事情做完。如果相反,人們總是還沒有做到最重要的工作,就已經疲憊不堪了。頭重腳輕的工作安排,容易產生許多好處。當你在早上完成了最難啃的任務之後,就算累了,也有信心來處理其他雜事。

3.番茄工作法與任務清單

無論是學習還是工作,最大的阻礙即是拖延。曾國潘曾說過,一勤天下無難事,這句話雖然有雞湯的成分,但也從側面說明了人們普遍懶惰的劣性。而在限定的時間內,規定自己必須完成一些任務,既是保障高效工作的前提,也是面對拖延這個小惡魔「殘酷」的考驗。

在這裡我推薦的番茄工作法,相信大家也不陌生,這是一種簡易的時間管理方法。具體的內容是將番茄時間設為25分鐘,專註工作,中途不允許做任何與該任務無關的事,直到番茄時鐘響起,然後進行短暫的5分鐘休息。每4個番茄時段多休息一會兒。

番茄工作法的優點在於,一則時間短,半個小時的工作總是比連續幾個小時更容易讓人在心理上接受。另一個則在於營造的緊迫感和壓力感,它會促使你不知不覺的加快工作的速度與效率。

而想要保障高效率的工作,一份目標明確的任務清單也必不可少,不明確的任務清單是滋生拖延症的溫床。如果我在自己的任務清單里第一條寫著:完成畢業論文。那麼最有可能出現的場景是:我深情的望著這六個大字發獃,然後拿起手機,百度了半個小時,之後選擇放棄,去玩兒鬥地主了。

所以,正確的任務清單應當是清晰而準確的。寫畢業論文這幾個字,我可以把它分解為:選題,找研究材料,作注釋,寫論點,甚至可以更加細化。再例如說打掃房間衛生,這件事的時間限定是模糊的,我可以在20分鐘內將它搞定,也可以拖上一個禮拜。如果沒有番茄鐘的監督,許多事可能就會永遠耽擱下去。當然,番茄鍾也只是一種方法,你需要的,只是一個能夠監督你有效利用時間的工具而已。

4.結構拖延法與動力催化

約翰·佩里在他的《拖拉一點也無妨》這本書里,介紹了一種用逆向思維戰勝拖延證的方法——結構化拖延法。結構化拖延法正是利用了拖延者的這種心態,為某人必須完成的那些任務梳理出一個結構。譬如說我明天打算完成五件事:

完成一篇文案稿件

背誦100個單詞

寫一篇知乎回答

看完一部電影並寫下觀後感

跑完5公里

在這五件事里,前三件排列在先的任務,對我來說是當天最重要。但是當我早上醒來,準備寫文案稿件的時候,我發現自己毫無頭緒,那麼為了避免一事無成的焦慮感,我就會選擇先完成第四項和第五項,從心理上告訴自己:我今天可不是什麼也沒有做。

這樣雖然我的稿子今天還是沒有寫,但至少比玩了一天的手機強。

這種結構拖延法與上述的帕累托定律看似矛盾,但是在不同的學習任務中仍然可供作不同選擇。不論是哪種方法,只要從這些很小的習慣中堅持,變成一個良性的循環,就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力量。

此外,《心理暗示力》中提到了一條重複定律:任何的行為和思維,只要你不斷的重複就會得到不斷的加強。在你的潛意識當中,只要你能夠不斷地重複一些人、事、物,它們都會在潛意識裡變成事實。

把你的目標列成一個表,放在電腦桌面上。把能刺激你的事寫成便簽,放在工作中顯眼的位置,把你的公開承諾告訴你身邊的人,因擔心自己做不到產生的壓力會讓你保持動力。類似這些小方法,都可以成為你前進的動力催化。

5.日程校對與避免刺激

如果你將想要做的事寫在任務清單上,卻沒有完成,就會產生拖延。如果你將任務清單上的事完成了,還想要加上一些的時候,就是在破壞信任。任務清單必須要保障它的權威性。

有時候過度勤奮並不是一件好事,你把預計三天的任務清單在一天內做完,看似高效,但實際上卻破壞了這份清單的權威。下一次,你可能就會不太重視它了,因為在你的潛意識裡,它是可以變更的,這並不是一個好的信號,它或許會打破你的自律。

日程校對是你對你的任務清單有著明確的認知,當你沒做完的時候,堅持把他們做完。如果完成了,你就停下。

在這個碎片化信息充斥著我們生活的時代,有太多的事容易使我們分心了。微信上閃爍不停的群消息是刺激,收件箱里的廣告也是刺激。所以,當我們要開始工作的時候,請關閉掉這一切能夠打擾你的信息刺激。否則,你是無法做到專註的。

6.保持活力與監督反饋

高效率的工作是一件很費精力的事,所以這更需要我們保持自身的活力。在你疲憊的時候,兩個小時完成的任務,可能在清醒的時候,40分鐘就能夠做完。

想要維持高效率的工作,除了日常的運動以外,為體能進食也尤為重要,血糖高低的水平對體能有著極大影響。你吃的每種食物都有對應的血糖值,血糖值高,對你短跑和短暫的運動是有利的,但是在一天的學習中,卻未必是好事。所以,多吃低血糖值的全穀物食物吧,它們釋放的熱量的速度較慢,可以讓你不會經歷含糖食物快速消耗的衝擊。如果條件允許的話,少食多餐也對你的精力保持很有幫助。

最後再來談談監督與反饋。如果你決定每天打卡一百個單詞,堅持一百天。你獨自完成失敗的概率肯定遠遠大於一群人監督你完成失敗的概率。因為什麼?因為你怕丟臉呀。如果你告訴了身邊的好友,甚至發了朋友圈,下次堅持不住想要放棄的時候,想想那些給你點贊的人,那些等著你失敗嘲笑你的人,是不是又重新有了勇氣?

很多時候你優柔寡斷下不定決心去學習工作,其實只是缺少一個破釜沉舟的勇氣而已。如果別人的嘲諷對你來說都沒有用,那就用金錢吧。給自己設定一個有些難度,但是又能夠完成的目標,給朋友支付一筆你能承受的「巨款」,然後讓他來監督你。在預計的時間內,你做到了,錢就還給你,做不到,錢就歸他。相信這種簡單粗暴的方法,能夠讓很多人振作起來。

既然有了懲罰,那麼必然就要有獎勵。比如:每天堅持練習半小時吉他,一個月後就獎勵自己一雙跑鞋。每天看完一小時的書,一個月後就獎勵自己一部kind,這些增加目標收益,及時反饋,給予自我獎勵的方式,都是不錯的方法。

說了這麼多,其實最重要的還是你能明白高效率工作和學習帶給你的樂趣。它不僅僅在於當你完成了任務清單能夠放心的領到獎金或是不會掛科,更在於有智慧和效率的學習與工作,能夠提升你的生活質量。


資格認證:
1.堅持健身5年,個人健身照曾登上雜誌《健與美》

2.2013年騎單車去過西藏,大理至拉薩,全程2000km+,邊騎邊玩共耗時35天

3.兩年內考過了六七個基礎金融證書,平均三四個月考一個,都是一次過。簡單的從業證居多,含金量不高

如果你覺得這樣算是比較堅持的話,可以往下看

我看了這個問題的前15個答案,有很多方法我也有在用,也的確是有效果,不想人云亦云,我再補充兩條吧


1.

告訴在意的人


有些目標,如果只是存在於自己的心中,不告訴任何人,「能否完成這個目標取決於自己的毅力」,這樣是很容易放棄的。


我的建議是將目標告訴幾個「自己在意的人」,這樣,會給自己一點壓力,畢竟話已經說出去了,為了「不讓在意的人看不起」,自己會更努力的去完成,多少會增加一點動力。


我身邊有幾個朋友,他們比我高,比我有錢,長得比我帥,當我知道他們又有新的桃花運的時候,當我知道他們去世界各地旅遊的時候,當我知道他們的事業又再進一步的時候,我會自卑,自卑自己為何過得如此差勁。


所以,當我有新的想法的時候,我會告訴這幾個朋友,有時候想放棄的時候,會想想「如果自己無法完成,那麼很難對他們交代」,可能會被他們看不起,可能當我面對他們時會更自卑,因此會「迫使」我繼續去做,直至完成。


就像我現在經營公眾號一樣,當我幾天沒有發新文章的時候,總會有朋友私信詢問我,問我為什麼還不更新,這樣就會是的我有點不好意思,畢竟我的公眾號還經常教人如何堅持,自己都無法堅持又怎麼有資格建議他人呢?


「已經告訴這麼多在意的人了,不努力去完成怎麼有臉面對他們?」

當然,新的想法告訴幾個在意的人就好。社會上往往有些人會狗眼看人低,瞧不起別人的夢想。當面對這些人的時候,閉嘴就好,不要被這些人詆毀了自己的夢想。


夢想就像內褲,一定要有,但不是遇到每個人都要翻給他看


2.

除了將想法告訴在意的人,還有一個很好的做法,就是:


幻想你成功後的模樣


在我大四的時候,那時自己有三個計劃,考過四級,考過初級經濟師,拿到銀行的offer。當時每天都一個人去圖書館,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書,從群居生活慢慢的變成孤寡老人。


我那時經常幻想自己能同時完成這三個計劃,幻想著如果自己能完成,會不會被當做「優秀畢業生」來向大一新生傳授經驗?會不會有校園記者來拜訪我?甚至連採訪時要說什麼我都已經準備好。所以頓時又有很大的動力去堅持這樣的生活。


後來,我完成了這三個目標。不過並沒有成為優秀畢業生,也沒有校園記者拜訪我。我還是我,還是那個屌絲,但是,這又有什麼關係呢?我目標已經完成了,還管那些虛的東西幹嘛?

總結起來,其實這篇文章只想突出兩個觀點:


1.將自己的目標告訴在意的人


2.幻想成功後的模樣


就是這樣


走心


如果贊同這兩個建議,希望能尊重我的勞動成果,點個贊

感謝


么么噠

最後,安利一下自己的公眾號。
畢業不等於失業:擅長大學生思維方式,兼職創業具體項目,求職面試乾貨,致力於每個有理想的年輕人,推薦每一個大學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畢業不等於失業(bybdysy)


之前講過一個故事,是我們老闆對程序的看法。老闆說,有些人覺得把程序開源,就會有好多人幫你找bug,然後把程序修復得越來越完美,這根本就是胡扯。每個人都只想做有趣的事,他們會加feature,會把他做大,但是絕對不會有人去檢查每一個陰暗的角落,確定程序運行的穩定順暢。而我們的軟體之所以安全性好穩定性高,只有一個原因——因為我們花很多錢僱人來做這件事。

我想這個故事和你問的問題有相似的地方。你問你不喜歡的事情如何高效的完成,我的回答是你的興趣根本不應該成為你做事的唯一動力,當你無法從興趣找到動力的時候,試試從其他方面找動力吧。

因此,先想明白,為什麼你要做這些枯燥重複的學習工作?對於高三的莘莘學子,他們是為了更好的高考分數,更好的學校,更好的前景。對於公司的員工,他們是為了完成工作,為了升職加薪,為了更多的收入。對於一些創業的年輕人,可能是為了信念和理想。他們沒有一個人是對做這些事情感興趣的,但是他們有著足夠多的「必須」或者「不得不」做這些事的理由。如果你找不到理由做這些事,或許你應該考慮壓根不做。

如果你已經找到了做這件事的理由,下面才是你問題的核心部分,高效。

而實際上我認為,人做事的效率,並不由興趣決定。興趣可以決定一個人在某件事上投入的時間和精力,但是並不能讓這個人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高效地完成任務。高效應該是一個客觀的方式方法,而非主觀意念。

首先,要成為一個高效的人,就要先想明白,我有什麼,我要什麼。很多人做事之前都沒想過這件事,一頭扎進去都做,就像個沒頭蒼蠅到處亂闖,最後事倍功半。走之前,抬起頭看看,我站在哪裡,我要往哪裡去。比如說,我在複習數學,我的目標是144分,要保證前面全對,最後一題最後一問放棄。那你做卷子,就要去練習計算基本功,要練習自己做題穩定性,要練習檢查技巧。你把一張卷子前面刷刷做完了然後最後一問吭哧倆小時硬啃,就完全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不如去練習怎麼把前面的題做對,那才是你的目的。

其次,在有什麼和要什麼之間,找一條最合適自己的路徑。還用數學舉例子,假設我發現我不要最後一題,已經不去做最後一題了,但是前面的滿分怎麼練習?有的人就卷子刷刷做一遍,做完立刻開始對答案,發現我靠這裡錯了,然後心想「這我會,下次肯定做對」,然後再拿一章卷子再做一套。這樣下來,看似刻苦,刷了好多套卷子,但是並沒有充分練習到自己把題做對的能力。如果他在一張卷子上下的功夫更多,做完了之後當作真正考試去檢查,做的時候更慢更細心用兩種方法驗算,最後對了答案再思考總結。那雖然人家做兩套卷子他可能只能做一套,但是他這一套比人家兩套的效率要高的多。這就是路子選對了。

第三,專註度。當你確定了方向和路線之後,剩下的就是走了。有的人開始之前是瞻前顧後,進行的時候是心不在焉,東戳戳西捅捅,不把精力放在要做的事情上。混著混著倆小時過去了,還覺得自己真的在做事了。當確定了要幹什麼之後,要真的去做,用心去做,同一個時間段只做一件事。如果你覺得自己沒辦法長時間做這一件事,那就做一會兒歇一會兒。高效的人們都是work hard play hard的,幹活的時候好好乾,玩的時候瘋狂玩。

最後,反饋啊反饋。有的人走路,在起點的時候定位好終點,設計好路線,然後就開始低頭狂走,再也不肯抬頭看一次。走著走著掉坑裡了還在那兒走,這怎麼可能會高效呢?沒有人在故事開始之前就猜到所有過程和結局的,一邊走,要一邊修改自己的策略。比如我用某個方法學習了化學兩個月,成績不升反降,那我就要思考我這個方法是不是錯了,而不是固執地相信自己開始的設計,更不要被自己所謂的努力矇騙。你也不想成為那個在坑裡還聽著GPS說,前方50米左轉的人,對吧?

說實話,效率真的是一種習慣。有的人從小就喜歡高效地做事,做任何事都不會拖拖拉拉。他們有著自己熟悉的一套對事情判斷和決策的標準,儘管他們可能不是周圍人中最優秀的,因為工總是工效乘以工時,但是他們至少把自己每一分鐘的時間都利用的很徹底。

這樣的人活著,很舒服的。


最近工作很忙,有時候上午還在開會,下午就可能坐上飛機,飛往另一個城市了,一刻都不得閑。

但這種忙碌的生活並沒有壓垮我,反倒讓我變得更有幹勁。我同事經常跟我說,我的精神太好了,一天到晚跟上了彈簧似得,好像不會累。

但其實我也有疲憊的時候,但我懂得如何快速恢復,懂得如何管理我的精力。

而很多人,看起來每天加班到很晚,一直在高強度工作,但其實辦事效率很低,不僅消耗自己,也影響了其他人的節奏。

如今這個一切都在快速更新迭代的互聯網時代,效率是一切的根本。一個人沒有效率,也許還能勉強混口飯吃,但一個公司如果沒有效率,那就真的離倒閉不遠了。


1,精力管理才是關鍵所在

現在很多時間管理的理念,教大家如何管理自己的時間,如何管理工作任務。

這些不能說沒有用,但在我看來,很多都沒有抓住重點。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些人上午精力好,有些人則是晚上,如何根據精力來分配任務,才是提高工作效率的關鍵。

除此之外,精力也像體力一樣,是可以通過一些科學的方法來進行恢復的。而我所見的工作能力強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懂得如何管理自己的精力。也許他們沒有學過這方面的知識,但都摸索出了屬於自己的精力管理方法,使得他們的工作能夠保持高質高效。

所以,如果你現在還在為工作效率不高而感到苦惱,那就真的應該好好想想是不是要改變一下自己的工作方式了。


2,精力也是種身體能量

我經常在開會時對大家說,工作盡量不要拖到太晚,早點睡覺,保持充沛的精力才能提高工作效率。

因為我就是這麼做的,這讓我保持了充沛的精力。另外,我還有午休的習慣,這在我看來是白天恢復精力的最好方法。

但僅僅是睡覺,並不能完全恢復精力,影響精力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身體、情緒、思想和精神四個方面。

身體是一切的基礎,如果你沒有了體力,非常疲勞,那一定無法集中精力工作了。所以這也是為什麼我如此重視睡眠的原因。當然,身體不僅僅包括睡眠一項,你平時的飲食,運動等等,都影響著你的身體狀態。但現在很多白領,尤其是程序員,通常一坐就是十幾個小時,平時也很少運動,也熬夜,身體狀況很差,讓人擔憂。因此,養成一個良好的作息,經常運動,是你以後在職場上奮鬥的基礎,沒有這個一切都免談。

除了身體之外,情緒也非常重要。當你情緒失控的時候,負面情緒會不斷消耗你,你很難處理好工作。影響情緒的因素有很多,身體是一方面,外界刺激也是一個原因,但主要還是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是職場乃至生活中非常重要的能力,但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這點。

當然,有時候可能我們雖然睡足了,但依然無精打采,做事提不起勁。這說明你內心是倦怠的,於是就需要思想和精神層面的充電,這時候你再去睡覺就沒用了,你需要去做一些創造性的活動,啟發你的靈感,或者看一本書,跟著作者一起思考,又或者出去旅遊,面對山川和大海,感受來自大自然的震撼。

想要自己的精力得到恢復,首先要學會了解自己,知道自己是什麼原因而消耗了精力,然後針對性地去進行恢復,這樣才能得到最好的效果。


3,遠離消耗你的人或事

有些人或事情,是註定會消耗你太多精力的。

比如一個滿身負能量,喜歡抱怨的人,就很容易讓你的情緒變壞,進而影響你的精神,影響到工作效率。我對於這種人,從來都是敬而遠之的。

在公司里,我不會輕易開除員工,哪怕暫時能力達不到標準,我還是會給他成長的機會。但是,如果一個員工消極怠工,並且影響到了周圍的人,我就會毫不猶豫地把他踢出隊伍。

對於公司管理者來說,永遠要警惕公司里的「害群之馬」。要知道,風氣帶好很難,需要公司上下長時間的努力,而帶壞它,可能一個人就夠了。

當然,除了人,有些事也會消耗你。比如每天上下班要擠很久的公交、地鐵,這無疑會大大打擊工作的熱情。因此,我們要儘可能地避免這些事情,比如選擇住在離公司近的地方。

我們公司在員工晚上加班後,打車是可以報銷的,這也是為了能避免路上的辛苦,讓他們得到更好的休息。

當然,如果有時候你遇到一個無法遠離的滿身負能量的人,嚴重影響到了你的工作,比如是你的同事或上司,我建議你不要強行忍受,而是去向老闆反饋,如果他真的對公司的氛圍有破壞作用,老闆肯定不會坐視不管的。


4,培養目標感

有時候,一個人的工作效率,也和他的目標感有關。

如果你缺乏目標,就會像一隻無頭蒼蠅一樣,到處亂飛,無端端地消耗自己的精力。

所以,時刻明白自己在做什麼,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顯得尤為重要。但這一點卻很少有人意識到,哪怕暫時想到,過段時間又會開始迷茫了。

目標感的培養,在於看到根源,抓住重點,由此層層推導,最終明白自己最需要做的到底是什麼。

這並不容易,很多人只會機械性地執行上司的任務,但不會去思考上司下達這任務,背後的需求是什麼。

所以,如果你只是去盲目地執行,往往效果可能就不會達到讓人滿意的程度。但如果你知道上司的真正需求,你就明白了應該要怎麼做才是最佳策略。久而久之,你的工作能力就得到提高,也會被大家看在眼裡。被上司器重,得到加薪,升職,也不是一件難事。

當然,光是能看清背後的需求還不夠,有時候困擾我們的,反而是思考本身。

我有一個朋友,非常有才華,但他有個很大的缺點,就是做事瞻前顧後,總是擔心太多,反覆地去想,由此錯過了很多次機會。

這樣的人其實很多,我們公司也有。遇到這樣的同事,我就會和他們談話,告訴他們不要去想太多,不要在確定了一件事之後,還一直在那想。只要確定了方向,就勇敢前行,走一步看一步,很多事情你想也是白想。猶豫只會讓你不停在原地打轉,永遠邁不出腳步。

這個道理不僅適用於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考慮太多,只會降低你做決策的效率,最終的決策並不一定比當初的好,而且你的行動力也會降低。


總而言之,只有管理好了自己的精力,我們做事的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工作的交付質量也會得到提高。職場的路,也才會越走越順。

當然,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需要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精力好,做什麼事情才能得到最快的恢復,這些每個人都不同,因此需要你自己長時間的摸索,最後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和工作節奏。


我從小一直很擅長學習,所以即使沒有太費力,學習結果都還不錯。

會有人托爸媽來問我要怎麼學習,我想了下,在開始努力進步前,一定要重視動機和方法多過努力進步本身。

動機確保可以長久的堅持。

方法確保你的努力能有所收穫。

動機簡化來講就是:你為什麼要努力取得進步?生命有限,你為什麼不去做別的,而要努力取得某項進步?這兩個問題必須問到自己真正在內心深處有所觸動。

另外,方法的選擇比努力本身重要一萬倍,好的方法可以確保你付出總有收穫,有時還能事半功倍,而且一個好的方法往往能激發你悟出更多。

但我有個短板,特別愛吃,以及,特別不愛運動。

愛吃到什麼程度呢?碩士畢業以後,我就搬出來一個人住了。通常來講一個人住的話做飯做菜什麼的就會懶,但我哪怕在很忙的情況下也會抽時間琢磨給自己做好吃的。比如什麼一隻番茄香腸飯,最愛的紅燒肉和糖醋小排,平時也會時不時查怎樣能煮出最好吃的白米飯等等等等。有段時間看文獻寫論文準備演講什麼常常弄到很晚,於是。。大半夜的給自己做好吃的,吃完以後心滿意足去睡覺。。

非常愛蛋糕和巧克力,開心了吃一份犒勞自己,不開心吃一份安慰自己。

平時會在網路上搜尋別人推薦的好吃的,然後買來吃或者做來吃。

全上海的好吃的只要不是太貴,都願意花時間和錢去吃。

出去旅遊,只要吃到當地真正的美食,就會覺得這次旅遊好值啊。

不愛運動到什麼程度呢?

從小的體育成績都只有及格,最好也不過中或良。體育課能逃就逃,逃不掉的就偷工減料。

平時的休閑活動中基本沒有體育運動,家附近有個射箭館,第一次射得出乎意料地好,興沖沖地辦了卡,又去了第二次,然後……沒有了第三次。

健身房也辦過卡,一開始去得很積極,幾次以後又覺得煩了,又開始偷工減料,到後來卡也浪費了,還剩好多沒用。。

不過我雖然不愛運動,倒也一直很健康,體檢的指標一切都好,這個歸功於一來心態好,二來我從初中就會找各種健康有關的書來讀,看到的一些習慣也日復一日地堅持,比如:

1.早起喝一杯溫水,蜂蜜水淡鹽水之類的。

2.吃飯的時候細嚼慢咽,先吃蔬菜,再吃肉,最後吃主食。

3.買東西看營養表,有反式脂肪酸的東西一定不吃。焦的不吃,腌制的東西少吃。除了特別好吃的,否則少鹽少油少糖(特別好吃的比如蛋糕、糖醋排骨、紅燒肉等等。。)

等等。

堅持十幾年了,因為我真的很希望自己健康(動機強烈),即使到老也能最大程度健康。

愛吃加不愛運動的結果就是,從小到大從來沒瘦過。

也曾努力減肥,碩士畢業前夕想著要拍畢業照了,好幾個月努力運動加節食(不吃晚飯,或者晚飯只吃蘋果和麥片,所有油的東西都過水再吃等等),主要是節食吧,運動不多,也就大約每周兩三次的鄭多燕小紅帽或者piu04的非墊上部分或者1小時的瑜伽。

結果確實瘦了,不得不說,節食這件事,只要你有意志力去做,確實能瘦。

那段時間朋友見面就說:你瘦了那麼多啊。

我享受了大概一年的瘦子生活,那段時間穿什麼衣服都好看,想想就開心。

但是,我那麼愛吃,根本做不到一輩子節食,而且節食給我帶來一種錯覺:只要你想瘦,少吃就能瘦。

我重新開始吃,又不怎麼運動,就慢慢胖回來了,並且比原來胖。。。導致好多衣服穿不下。。。

回看當時體脂秤的測量結果,在我最瘦的時候,體脂也接近26%,我估計我當時節食減的更多是水份和肌肉。

瘦的時候自拍隨便拍拍就好看,胖了以後再也沒有好看的角度。

轉眼到今年,雖然時不時有朋友見面跟我說你胖了,但我始終不願面對真相。

中間時不時也試過少吃,但沒什麼效果,因為我以為的少吃和真正的控制熱量又保證營養相差太大。反正就是間歇性嘗試減肥,但從未真正努力。

直到做嘉賓上電視,我回看節目,內心萬分震驚:我怎麼那麼胖!!!(電視確實會讓人胖,但我之前上電視沒那麼胖。。。)

終於決定減肥了,而且9月要拍婚紗照,一輩子就一次的事,還是瘦點好看。

6月底我大概花了一周多的時間認認真真自學減脂增肌的理論,飲食、運動和瘦身之間的關係。看了很多別人減肥的經歷,從中找共同點和矛盾點,然後總結,總之還是先選方法。

開始用薄荷來記錄自己每天吃了什麼,吃了多少。放棄節食這個方法,因為我那麼愛吃,節食不是長久之計。

7月初試行了6月底總結出來的方法:有氧運動,無氧運動,加控制飲食(沒節食,吃到了基礎代謝以上)。

然後從迪卡儂買來心率帶,7月10日開始監測運動的數據。自從有了心率帶,我運動的堅持程度和積極性以及做動作的標準程度明顯提高,比如piu04,跳得標準和不標準,熱量消耗可以相差近100卡。

整個過程我發現,對進步來說,有個非常重要的關鍵點在於:一定要找對監測的指標。

對運動而言的指標是:你的心率和你消耗的卡路里。而不僅僅是時間,慢悠悠地跑步和踩橢圓機消耗不了什麼熱量和脂肪。

對飲食而言:攝入的熱量,三大營養的百分比(碳水,脂肪和蛋白質)。

對減肥而言:你的體脂,你的肌肉,最後才是你的體重。體脂降同時肌肉儘可能保持是最好的現象,體重反而沒那麼關鍵,前兩個指標如果理想,身材一定會變好。

反正,我一邊運動一邊注意飲食,一邊儘可能地努力保持肌肉。

每天或者每幾天就自己分析飲食、作息和體脂、肌肉之間的關係,調整有氧和無氧的時間順序比例。

現在一個多月,瘦了大概十斤,體脂降了3個點。還在努力中。

前兩天量圍度,小腿圍小了1厘米,大腿圍小了4厘米,腰圍小了6厘米。

胸沒小哈哈哈!!!

而且由於底圍小了,使得罩杯上升了,我瘦的時候是75c,後來胖了變成了80b(哭),現在是75d,簡直是驚喜,因為整個過程沒特地注意胸部(當然運動內衣是好好穿了高強度支撐的)。

這個回答不是講減肥的,我就不多說減肥的經驗了,總之就是一定要找對真正監測的指標,指標對了才能知道自己有沒有真正在努力,以及努力能不能帶來進步。

我是曹公子,與大家分享最實用的心理學知識,歡迎來我的公眾號「曹公子」一同交流


萬事開頭難

這真不是一句空話,經歷過越多的事情,越感覺這句話的正確性。

其實大部分事情做起來並沒有那麼困難,只是你不願開始罷了。不管你多麼討厭的事情,一旦你開始做了,就會發現其實這件事並沒有你想像的那麼困難。


想要能夠快速的完成一項任務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最關鍵的地方就是,想辦法讓自己能夠快速行動起來。


以下是我經常採用的一些方法:


1. 建立儀式感

通常來說,培養一些固定的儀式,可以使你更好的進入狀態。 你可以抽固定的時間,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開始辦公,最好在辦公期間放一些固定的音樂。

這最好是一個不受打擾的時間,比如說每天早上。

這樣一個固定的儀式,能夠使你在即使狀態不好的情況下,也可以快速進入工作狀態。

實際上,這樣一些固定已儀式,影響的不僅是你的心情,甚至會影響的你激素分泌。所以,建立一些儀式感,可以讓你儘快的進入工作狀態。


2. 設法降低啟動門檻

以前,我一直計劃在上班的時間要聽一些播客節目。但是,每次出門都匆匆忙忙,而耳機線又經常纏繞在一起,戴起來非常麻煩。於是,這個計劃幾乎一次也沒有被執行過。

這個計劃最終被執行的轉機來自於,我換了個耳機。就類似下面這樣的頸掛式耳機。

於是,每次出門不管在匆忙,都可以把耳機先掛在脖子上。

兩種耳機,在佩戴時使用的時間也許是2秒和20秒從差別。看起來只是差十幾秒,而這十幾秒對於我上班路程這整個時間段,是微乎其微的。

但是,你心理的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一件事有一個低的啟動門檻,你就會很愉快的開始這項工作。 這會大大提高你完成這件事情的概率。


其它一些也許有用發方法 :

1. 成功學

如果你還年輕,還經常熱淚盈眶。 那麼看一些成功學的書也許是有幫助的。

雖然,成功學的書通常不會提供解決方案,但是不得不承認成功學,在很多時候是可以讓你充滿鬥志的。


面對不喜歡的事情就跟大姨媽、大姨夫光臨似的,心情特別的煩。不僅效率低,最終產出結果的質量也是令人堪憂。連自己都嫌棄,都恨不得毀掉這產出的一張張紙,一個個文件。那麼,直接上乾貨,分享2個實用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

方法一:換角度思考問題

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而不同的角度去看待的結果就是對它的喜好程度不一。

舉個工作中的例子,比如說,你在公司需要負責相關數據的輸入,如果你只是把它當作一個打字的工作,當作一件特別無聊,無趣,特別沒有意義的事情去做,你肯定會特別的難受,不喜歡去做。

結果就一直在心裡鬥爭,心想能不能不做這件事情。

這樣效率怎麼能高?

但是如果你能反過來想,這些數據其實對我其他的相關工作是有幫助的。

我能通過這些數據,發現公司在某些方面可以有更好的提升。

我可以把它記下來,甚至給我的上級提出相關的建議。

說不定我通過這件事情還能獲得升職加薪。

我身邊就有個真實的案例。

因為工作的原因,要給公司的客服部門設計客服系統,所以天天跟客服們混在一起。

其中有一個基礎員工,他負責公司電話客服的相關工作。

他本人也喜歡接聽電話,可以幫助客戶排憂解難,但是他特別討厭之後的統計工作。

因為他需要統計雜七雜八的數據,一開始的時候他對數據的輸入特別的排斥。

但是他後來通過數據輸入發現一個問題,就是一類客戶特別喜歡在下午5點到5點半進行投訴。

他就把這件事情進行了總結,並向上級彙報了。

建議在這個時間點增加人手,保證第一時間內給客戶解答疑慮,從而提高客戶的滿意度。

結果,他長期堅持做這個數據分析的工作,最後獲得了收入上的增加以及職位上的提升。

他其實並不喜歡這件事情,但是換個角度,他發現這個不喜歡的事情可以為喜歡的事情付出相關的提升,所以就比較開心的高效的做這件事情了

方法二:將不喜歡的事情在時間上把它打散,摻合到喜歡的事情之間去做

道理跟三明治的原理一樣。

我們知道三明治裡面有很多肉有很多蔬菜,也有三塊麵包。

三明治的發明最早開始就是為了那些不喜歡吃蔬菜喜歡吃肉的人保持他們的營養均衡,才發明的一個食物。

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討厭的蔬菜也被很快的吃了下去。

我們在工作中也可以用這種方法。

具體的操作方式就是把需要長時間完成的不喜歡的工作,把它分成半小時為一塊的若干塊,每完成半小時為一塊的工作,可以給自己一個獎勵。獎勵可以是讀自己喜歡看的書,看自己喜歡看的網站或者是做其他自己比較喜歡的事情。

這個方法的核心就是設置獎勵,目的就是刺激大腦能夠分泌多巴胺激素。

科學家發現人腦中會分泌多種能讓人感到快樂和成就感的物質,這些物質統稱為快樂素,也就是快樂的荷爾蒙,多巴胺激素就是其中之一。

它會幫助我們去提升自己生活的快感,一般情況下,釋放水平都很低,會維持我們心情的平靜,但是當有特殊的刺激的時候,多巴胺激素會獲得提升,從而能夠完成相關的任務,或者克服某個困難。

味著,你做某件事情有一定的獎勵,有一定的刺激,你會更有可能把這件事情做完,做好。

舉個我們生活中的例子,玩遊戲。是什麼支持著你,大晚上不睡覺,熬夜傷身體地投入到遊戲中?我想大多數情況下,就是遊戲背後的各種各樣的獎勵。不管是裝備也罷,金銀也罷,都會讓我們更有動力去玩遊戲。也許到了半夜12點的時候,差一個任務的經驗值才可以抽獎了,所以還是會選擇繼續投入到遊戲中。

另外,對獎勵的設置也需要有節制。

你不能說做了一件自己不喜歡的事情,說好玩半小時,結果直接玩了兩個小時或者三個小時。所以你需要對自己有一點自控力,簡單的自控就會讓你的生活輕鬆高效。但是如果一點自控都沒有,一說到獎勵,你就放縱去玩,那其實是一種自我的放縱,和自暴自棄沒有太大的差別。另外一個問題下面分享了六個親身體驗,提升自控力切實可行的方法,傳送門:自控力極差的人如何自救?

方法三:提高執行力

當面對一些我們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事情時,內心往往出現焦慮甚至抵觸的情緒。

因為我們害怕失敗,害怕某項任務沒有辦法帶來快感,從而失去了執行的動力。

因此,我們需要給自己的內心建立起一個安全網,讓自己明白做某項任務是安全的,消除害怕的情緒。

好比讓你直接從高空直接跳落,你肯定不會去做。

但是如果給你一個特別好使的降落傘,你可能就會降低自己內心的恐懼了,就會勇敢的邁出第一步。

具體怎麼做,以及其他提高執行力的方法,在另外一個問題下面已做分享,傳送門:純!干!貨!分!享!,6個方法提升執行力!

以上。

(碼字不容易啊,左下角向上尖頭幫忙點個贊!謝謝!)

其他回答:

1、良心推薦!提高職業競爭力的20本書籍推薦!

2、如何克服嚴重的拖延症?

公眾號: 【裝文藝的偽青年】——分享個人成長、職場進階的知識總結。

關注公眾號【裝文藝的偽青年】,裡面不僅有解決職業迷茫的方法,還有思維技能提升以及職場經驗總結


做事情有兩個節點最容易消磨人的意志力,任務開始時的情緒抵觸及任務開始後的專註下降。

抵觸心理讓我們無從著手工作,導致拖延的發生,高效便無可能。對一項任務的抵觸會比這項任務本身消耗更多的時間和能量。改變自己的抵觸情緒是當務之急。

「假喜真干」,假裝自己喜歡,並付諸實際行動。

在不喜歡的任務面前,裝作對任務感興趣,這態度往往能幫助我們真的獲得這種感受,在焦慮中較為自信,在事情不如意時較為快樂。改變了自己的情緒,自己的行為便會改變。

當你有抵觸情緒的時候,可以找一面鏡子,對著鏡子擠出笑容,持續幾分鐘,你的心情會真的變好起來。情緒改變會導致行為改變,消除了反感情緒,便會心懷好心情著手工作。一旦喜歡上自己的工作,就能做的更有效率,自然會樂在其中。

短期的情緒高漲能帶來高效的工作效率,如果工作進程時間較長,目標太遠,會導致意志力的消磨與損耗,工作的專註度便會下降,將工作拖向未來。

我們總是把未來的自己理想化,總認為未來的自己比現在的自己有更多的時間、更高的效率和更強的自控力。對未來的自己信心滿滿,拖延當下,放縱現在,不讓現在的自己承擔太大的壓力和工作量。可是當我們到了未來,我們所希望的「未來的自己」卻不見了,出現在我們面前的還是毫無改變的曾經的自己。如此,「未來的自己」被現在的自己一直推向未來,總是將事情寄希望於未來的自己。

如下為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聯結關係樣本,請想像未來的自己應該是什麼樣的,和現在的自己有多大的差別。

圖形重疊較少或沒有重疊的,現在的自己把未來的自己當做超人,認為未來的自己有更好的效率和自控力,從而寄希望於未來對當下做出改變;圖形重疊較多的,未來的自己與現在的自己在行為上具有連貫性,未來的自己不會突然出現很高效的思想改變和行為改變。

認識未來的自己,認清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本質上是一樣的,亦不能突然迸發出高效的行為,對未來的自己抱有幻想較小。而這會讓我們更能夠專註當下,專註當下的效率,保持正常的工作狀態延續下去。

何為高效?及時追隨目標,即時保持平穩連續的工作狀態。

目標太遠,會給人一種不真實的感覺,感覺這件事看上去沒那麼重要,也讓現在的自己認為未來的自己能更好地處理,殊不知未來的自己和現在的自己本質上並沒有太大差別。打破對未來自己的假想,才能更好地專註於當下,及時追隨目標,即時保持平穩連續的工作狀態。

讓我們疲憊不堪的並不是任務本身,而是我們的不良情緒;讓我們無法高效工作的並不是任務難度,而是我們對未來自己的依賴。


但是我不是教育學方面出身的人,對這塊也一點都不了解,只是特別想說一下關於英語學習的訣竅。以英語為一個小小的突破口,來展示一種讓你能夠喜歡上英語的學習方法。我認為,這種方法不僅適合於英語,也適合於一切你不喜歡的工作。那就是:尋找你喜歡的東西作為背景載體代入到這個工作中,來增加興趣,減少痛苦。

這個興趣耦合點非常重要。比如你喜歡藝術,那麼學英語時就優先關注藝術方面的話題,那麼寫作文時就優先記憶關於藝術的素材,等等。從而來改善你的學習或者工作體驗。

但是客觀來講,有的重複的學習或者工作任務肯定是令人非常不爽的。這個你不管採用什麼方法都沒用處,因為人本能排斥沒有任何創造性和成就感的東西,這是我們進化的必然。所以這就是為何我們將吃苦耐勞視為美德,也是為何我們要發明智能機器人來加入流水線。

高士其說,學習是一種艱辛而複雜的腦力勞動。學習作為與遺忘做鬥爭的一個過程,一樣令人抓狂。而「很爽」,就是在這以抓狂為常態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屬於你自己的正反饋和成就感,從而讓一個抓狂的過程變成屬於你自己的開心的進步。但有時候人的意志就是這麼弱小,你必須承認。所以,在又一次放棄了每天背單詞之後,不應該是給自己灌雞湯,或者自怨自艾。因為這樣除了進一步削減你本來就已經很虛弱的自尊心以外,別無好處。你應該去尋找更好的方法,來激勵自己而不是打擊自己。

好了。我們的前提預設是,你是一個不喜歡英語的人。下面,正文開始。

我們每個人都不是Native, 更不用說什麼語言環境,什麼自然習得,什麼文化認同,這些都和我們大多數人沒有半點屁關係。我知道大多數人讀到傳道書那些晦澀而充滿智慧的語句時一般直接跳過去,我知道大多數人基本上也還喜歡故作高深地說莎士比亞的「古英語」。所以,要通過文化、興趣、文學這些東西吸引你學習英文,那可行度基本上等於逼迫一個追慣了芒果台的人去看四書五經。只會更厭惡那一套。

當然,我不是那種人。我還是比較喜歡英美文化的(逃)

你要做的是,尋找一個突破口,並且集中全部力量攻克。對於新手來說,最容易取得成就感的部分應該是辭彙。

那麼,你會問,我不喜歡英語,我看到辭彙頭就痛,那我怎麼辦。

不喜歡英語,並不代表你什麼都不喜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比如,歷史,軍事,歌劇,藝術,文化,政治制度,哲學,美食,自然科學,你總有一個喜歡的。

那麼,就照著你喜歡的這個突破口開始。比如,你非常痴迷法國,對拿破崙皇帝和啟蒙時期尤其痴迷,就不妨從這裡開始入手,背許多關於這些話題的辭彙,隨著辭彙的輻射效應,你對其他的辭彙也會逐漸了解起來,此外,你也會驚喜的發現,你能夠讀得懂一些啟蒙時期哲人的名言了。背得更多之後,你甚至能夠讀他們的作品了。

這種背辭彙的方法能夠帶來極大的正反饋。幾乎是一周一次的,你能夠發現完型中不認識的辭彙越來越少,閱讀中的「馬賽克」越來越少,最可觀的是,你發現你的默寫越來越順利,而你默寫滿了的、堆在手邊的紙越來越多。

這意味著你花在辭彙上的有效時間正在越來越多,每一張默寫滿了的紙都是一個進步。這些乾貨成績是無可否認的。此外,你還了解了拿破崙皇帝的騎兵軍團,了解了啟蒙時期的名言和他們的沙龍藝術。你的知識也得到了增長。

談一談我自己的故事吧。對我來說,在高一時,因為提早打算了讀文科,所以我的時間會多一些。於是課餘時間被我全部用來弄英語。當時,我採取的策略是從辭彙下手。

於是我買來了一本專四辭彙集,一共8000詞。當時就是利用一切的課餘時間,不停地背,但是我的背是有方法的。也就是快速的狂轟濫炸式的增加數量,以總詞數的提升來輔助記憶。也就是把8000詞拆成了10個list,每個800詞,我已經計劃好了,每天只要大概花4個小時左右,包括一遍掃視,一遍細看,一遍默寫或者默背,實際上800詞能夠看得完。

解決專四過得很快。遠遠沒有想像中那麼難。大概一個學期,3~4個月左右,背完了,不敢說全部記住了,但實際上我的辭彙量就從初中畢業的2500左右躍升到了6000~7000。這是一個很簡單的經濟賬。

如果你用傳統的背單詞模式,也就是從A開始背,一般會有兩種結果,第一,背到C,然後放棄。要麼就是一個月里精挑細選地背了800個詞,記住了600個。但是如果你大段大段地看,就能在一個月裡面複習20遍800詞的list,也就是說,你複習了16000個詞。即使只記住10%,你也已經記住了1600個詞。而事實證明,我的記憶速率基本上就是如此,一個月左右記住了1200~1500個詞,在3~4個月的時間裡,將自己的辭彙量從硬生生提高了4000詞。

而最終的反饋則是絕對值得為之努力的:你能夠逐漸地讀懂那些原著作品了。當時毫不誇張地講,我已經能夠基本上看得明白《欽譯聖經》。這對我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尤其是當你的同學還在生生澀澀地背新目標教材上那些兔子尾巴般的短文時。

實際上,你也就逐漸地喜歡上了英語了。即使如果你還是不喜歡英語,那至少也能減少你的痛苦,因為你在背辭彙時,有你喜歡的拿破崙皇帝陪著你。那些來自法語的辭彙出現一次,你的心靈就為之擾動一次。

那個被撩動的感覺是無可挑剔的。

其他的方面,包括聽力,寫作,也是一樣,學會將你的興趣應用到原本不喜歡的任務中去。

現在假設你還是喜歡啟蒙運動和拿破崙皇帝,那你平時肯定對他們有很多想法。那麼用你的筆法,把你想表達的東西寫下來,也許會非常幼稚,但是總比什麼都不寫要好。用專業的話語來說,這就叫以寫作輔助輸出,語言充當腳手架,輔助習得語言。最終也能夠達到相當好的效果,並且會減少你的痛苦。

我比較喜歡古代戰爭,於是記得我當年在背了那麼多辭彙之後,勇敢地試著用英語寫了一篇關於中國古代戰爭的小說,大概是1000詞左右,描述的是曹操在赤壁摧毀了周瑜,統一全國的腦洞故事。題目叫做「On the shining path of the reunification」(大意是三分復歸一統)。這個題目本身取得並不好。而且當時的很多辭彙仍然用的很稚嫩。比如,我將三國中的「主公」一詞自作聰明地譯作head,但是如果今天,我會譯作warlord。當時我形容曹操南下赤壁的艦隊為「massive warship groups」(巨大的戰船隊),但如果我今天來寫,我會使用「stalwart armada」(偉岸的艦隊),或者按照 Lawrence Venuti 關於歸化和異化的理論,直接譯作Armada(無敵艦隊),來讓外國人直接明白這個艦隊的強大。雖然當時譯的不夠好,不過,當時那種受到讚歎和崇拜的成就感至今仍然記憶猶新——那種被注視和欣賞的感覺是難以抗拒的。但我最開心的還是,自己能夠用外語表達思想了。

你也一樣,現在你要表達你對拿破崙皇帝的敬意,可以用一篇英語文章來呈現了。

或者再舉一個例子,是利用遊戲這種喜聞樂見的載體來增加對英語的熱愛。有時候我個人喜歡的方法是去記憶一些遊戲裡面的對白,作為一種極為次要的輔助方法(因為你畢竟還是在打遊戲,而不是在學英語!)……當年的紅警,星際,命令與征服,英雄連,這些亂七八糟的遊戲裡面基本上每個兵種的對白我居然都基本上記得,有時也能為你的口語交流帶來一定的便利,並且和他人一起玩遊戲時,向他人解釋遊戲里的小人說的是什麼也是極有成就感的舉動。而且這個,有時候會提供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有一次和老外談論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不知道我是哪根筋抽了,突然模仿遊戲里那種特別邪惡的語音,冒了一句紅警2輻射工兵的對白:

It will be a silent spring!

(這個話大意是說輻射工兵坐下來的時候就會有很多輻射,敵人小兵都死完了就很寂靜了)

結果老外盯了我半天,試探著問:Desolator?(輻射工兵)

我忙點頭,yes! yes!

結果我們就開心地聊起了紅警……

還有一次是和蘭卡斯特大學的一個教授談論時事,他說他是蘭卡斯特大學來的,我就馬上接嘴說蘭卡斯特balalala怎麼樣怎麼樣,最後說,It is also a sort of strategic bomber used by the RAF……(蘭卡斯特也是皇家空軍使用的一種戰略轟炸機)

老外一下子又興奮了啊!忙點頭,yes!yes!說他有個叔叔以前就是飛那個的,去炸過北歐的德國人,然後還感嘆中國這邊的人見聞怎麼這麼廣博……這麼冷的知識都知道,中國人牛逼啊!我擦汗哪!還不是我玩遊戲裡面,打下來了多少架這種飛機哪……

於是我們就開心地聊起了二戰……

因此,這種從辭彙開始突破,並且尋找興趣耦合點的方法能夠比較好地幫助那些不是那麼喜歡英語的學習者改善學習體驗。經歷我親身試驗之後,的確能說是一種很爽,並且帶來極大成就感的學習方法。

加油吧,希望在智能機器人取代你之前,你能去到更關鍵、更能發揮你價值的位置。


我試過很多辦法,最終發現,對我而言,快速高效做事最有效的方法只有一個:不要太追求完美,不要太注意細節。

如果必須要做什麼,那簡單準備,腦子預熱一下,開始做吧。不要害怕出錯誤,不要害怕不完善。先做完了再說,做完了可以再去總結反思,迎接下一次的挑戰。

記住做得越多,經驗越多,越熟練,越願意做。永遠不要在事情還沒開始的時候,想東想西,到最後不願意去做了。

這個方法對我而言效果不錯,如果題主和我一樣,是有追求完美傾向的人,可以試試。


題主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有「許多不喜歡的,但卻不得不做的枯燥,重複的學習和工作任務」,但是想要「高效率地完成這些任務」。我們可以這樣理解,某些現實中的任務我們在心理上「有所排斥」,卻也明確知道「不得不做」,並且希望高效完成。

那麼,作為心理學答主,我們想要給題主如下幾個建議(既有你們熟悉的實操方法,也有心理學上的助攻哦)。


首先,無論你做的是「喜歡」或「不喜歡」的,先把對這件事情緒上的判斷放在一邊,因為如果想要提高效率,你都需要把這些事情當作理性的目標去實現,都需要經歷一個科學的目標設定和完成的過程。下面就介紹一些通用的目標設定與達成方法:


1.目標的設定:「SMART」標準

Locke(1990)提出的目標設定理論認為,在任務完成的過程中,目標的設定會直接影響到表現。一個明確、具有挑戰性的目標,配合在過程中及時的評估反饋,可以令個人的工作表現獲得提升(Locke, 2006)。

無論一件事情是你覺得「有興趣的」還是「枯燥」的,關於完成這件事的一個好的目標,都應該具備如下5條標準,被稱為「SMART」(Fuhrmann, 2013):

· 具體的(Specific):目標要清楚、明白、不含糊;

· 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有關於任務是否完成、完成程度的考量標準;

· 行動導向的(Action-oriented):把最大的目標細化到可以如何去執行它;

· 現實的(Realistic):在考慮到困難程度後,它仍然是可以實現的;

· 有時間限制(Time-bound):有規定時間節點。

比如,如果你想要建立職業人脈,(不論你是積極的喜歡social,還是被逼著不得不去social),你都需要確定,你要建立的人脈會包括哪些領域的人際關係,需要以什麼樣的標準去衡量(比如在6個月的時間裡認識x個人),具體要通過哪些方法去實現(比如每個月參加3場社交活動,每場活動和至少兩個人建立聯繫)……如果你僅僅定下一個「我要建立起職業人脈」的含糊目標,那麼很有可能會以失敗告終。


2.目標的實現過程

當你確定了一個可行的目標之後,接下來就是目標的實現了。Locke (2012)認為,有3個因素影響目標實現成功與否:

a. 達成目標對你來說有多重要,即認為這個結果對自己來說越重要,對這一結果的期待越高,越容易成功實現;對應題主的提問,你需要明確,完成這些「枯燥」的工作這一最終結果在你看來十分重要。

b.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即對「自己能夠達成目標」的信念有多強。研究發現,越信任未來的自己,越能夠提高你在完成任務過程中的表現;

c. 建立(與他人有關的)目標承諾(Goal commitment),即針對目標的實現有所承諾,且最好這些承諾不要只與自己有關。例如,你可以在朋友圈留言,如果這個任務不完成,我就請xx吃一個月飯,這種。


另外,我們往往也會有這樣的感覺,實現目標有時候跟一些心理因素好像也息息相關?在高效完成任務、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確實有一些心理學上相關的Tips。接下來我們給出兩點小建議:


1. 與未來的自己共情,想像可能的失敗

2016年的神經科學研究發現,在我們的大腦中,掌管自控力和共情力的其實是同一個區域——rTPJ(右顳頂連接處)。而且,它影響自控力和共情力的原理也是類似的,因為這兩種能力本質上都是「推理他人感受、理解他人精神狀態的能力」

共情是超越你自己的視角,站在他人的視角上去欣賞他人、理解他人的情感;

自控則是超越「現在的你」的視角,站在另一個自己(假想的、未來的自己)的視角上去看待那個自己。

因此,如果你想要在完成目標的過程中更好地約束自己,可以時不時地跳出來,站在那個未來自己的立場上去思考(Soutschek, 2016),預先想像未來可能的失敗。

Kahneman(2011)提出,在我們開始執行一項計劃時,有一種叫做「Pre-mortem」(預先檢驗)的策略可能會幫助你取得成功:無論這個目標是「跑完一場馬拉松」還是「創業做一家公司」,想像你已經做了這件事,過了一段時間後失敗了,然後分析可能的、會導致失敗的原因。

這一方面是幫助你確認自己的樂觀是有現實根據的,而不會陷入不加批判的、不現實的樂觀中;也幫助你為可能導致失敗的因素去做準備。要注意的是,這種想像與確信「我一定做不好」、「我沒有成功的希望」無關。它不含太多恐懼等負面情緒,只是把壞的可能作為可能性的一種去考慮,且考慮的重點放在「幫助現在的自己提前做出更好的準備」。

Kahneman認為,它與自信並不矛盾,因為當你意識到所有壞的可能、有更充足的準備時,你反而更有可能會取得成功(Kahneman, 2011)。


2. 建立「對正面行為的成癮」

William Glasser提出了「正面成癮」(positive addiction)的概念,他認為人們也會形成對正面行為的成癮,它對我們是有積極意義的。

與負面的物質、行為成癮相似的是,正面成癮的成因也是因為,在每次有這樣的行為體驗時會得到獎賞,擁有興奮和滿足感;但與負面的成癮不同,正面沉溺的程度是適度的,它往往限制在一個時間段內,只針對某種行為而言,而並不會統領或控制你的整個人生(Glasser, 1976)。

因此,人可以通過條件反射的原理來使自己對正面行為也產生「成癮」,比如,為你想要達到目標所必須做出的行為設置一些獎勵,使得每一次這樣的行為都會使人獲得快感,就會更沉迷於做一件事。長此以往,你會訓練自己的大腦更願意做這件事。


以上。希望你始終能明確知道推動你的動力,並高效的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

相關文章 除了理想,你也需要想像可能的失敗 | 如何過上更高效的人生?

了解更多與心理相關的知識、研究、話題互動、人物訪談等等,歡迎關注KnowYourself - 知乎

宇宙中最酷的心理學社區,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會喜歡。


上個星期,和一大學同學吃飯,聊起工作上的事,他埋怨說現在做店長事越來越多了,以前門店周分析報告只要電話會議里說說就好了,現在周分析報告還要做PPT,文字這一塊本來就是他的軟肋,他一直都不喜歡寫東西,寫PPT和文字報告讓他很頭疼。

其實,人一生的精力很有限,喜歡的人,喜歡的事,更是有限的。相比下來,不在喜歡範圍內的人和事在人生旅途中卻是佔了絕大部分。

只是,難道不喜歡的人就不交往了,不喜歡的事就不做了?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只要思維上和行動上的方法使用得當,我們依舊可以高效完成不喜歡的工作或學習任務。下面我分享4個方法。

一.端正核心動機

只有明確核心動機,才能確定真實目標。

完成任務只是一個表面目標,假如確認你的核心動機是「快點結束這個煩人的任務」,那實際上你的真實目標只是為了「應付這個任務」。

很多人在工作和學習上都有一個誤區,不願思考和端正自己的核心動機,結果就是,為了完成任務而做任務,為了完成作業而做作業,最終就是應付完成,即使最終快速完成,那也不叫高效,頂多叫高速!

所以,端正核心動機,讓核心動機是通過完成任務去獲得成長,或是獲得榮譽,或是獲得認可……只有這樣,你才會用相應的方法,想盡一切去完成真正的目標,這就是高效的前提。

二.推遲滿足感

推遲完成大目標的滿足感,提前達成小目標的成就感。

推遲滿足感,是自律的一種,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先苦後甜。而事實上,因為對任務的不喜歡,啟動任務進程會讓自己覺得很苦,更會覺得目標很遙遠,也更加覺得完成任務的「甜」好遙遠,假如無法做到推遲滿足感,最終結局就是,頂不住啟動任務進程路上的「苦」,導致拖延症直接爆發,最後臨時抱佛腳,再次陷入應付任務的輪迴之中。

那麼,如何推遲滿足感呢?

就是將大目標分解為各個小目標,因為小目標相比大目標更容易完成,可以讓自己收穫不斷完成小目標的成就感,從而帶著成就感堅持下去。

「推遲滿足感,就是不貪圖暫時的安逸,先苦後甜,重新設置人生快樂與痛苦的次序:首先,面對問題並感受痛苦;然後,解決問題並享受更大的快樂。在充滿問題和痛苦的人生中,推遲滿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書籍《少有人走的路》

三.「挑戰」暗示法

知道了要端正核心動機,也知道了要推遲滿足感,但每次老是遇到不喜歡的任務,在這樣屢次衝擊下,心靈和感受也會很痛苦,那又該怎麼辦?這裡先理一下當我們遇到問題時心情的變動順序:

其實,當問題出現後,你有什麼樣的情緒和行動,取決於你怎麼定義這個「問題」的存在。把問題當作危機還是轉機,結果是完全不一樣的。

看似雞湯甚至戲謔的心理暗示法,其實是想說明,人生本來就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並解決問題的過程。我們的思想和心靈,也會在面對痛苦和解決問題中不斷成長。這是人生的挑戰,更是成長的機會。

美國開國先哲本傑明·富蘭克林說過:「唯有痛苦才能給人帶來教益。」

四.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三個最基本原則:

1)一個番茄時鐘(25分鐘)不可分割;

2) 假如番茄時鐘內做與任務無關的事項,則作廢原番茄時鐘;

3)一個番茄時鐘只做一個任務;

現在很多地方都會說到番茄工作法,不過覺得還是有必要提一下,因為對個人來說,番茄工作法無論是工作學習還是生活,對提高專註,減少焦慮很有幫助。就我自己來說,番茄工作法給我帶來的改變有以下四點:

1)強化要事目標--一次只做一事

2)養成行動習慣--促成條件反射

3)加深時間觀念--規劃時間分配

4)塑造專註能力--學會對抗干擾

而《番茄工作法圖解》一書也說到了「過度學習」的概念,即在一個番茄時鐘內,假如任務已經完成了,為了遵守一個番茄時鐘內不進行任務切換的原則,於是採用「過度學習」的方式,繼續對已完成的任務進行複習和檢查完成情況,這是保證任務完成的質量的關鍵。想要更進階了解番茄工作法可以網上進一步搜索查詢。

如果有興趣想了解一些關於思維層面上的工作習慣的,可以看我的另一篇回答:

有哪些好的工作習慣值得學習?



關於學習,我分享一個思維,最近從朋友身上悟到的。

這個朋友學生物學的,他做事的風格就是,喜歡的事情、工作,先上杆子做,不喜歡的事,拖到最後再去解決,神奇的是他都做得很好。

比如他不喜歡學外語,語言技能一般,在一年前他得知次年,會被公司公派去日本做一年研究,並且日常工作中,需要和日本人交流。我這位朋友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淡定的很,他到了最後三個月才突襲日語,現在在那邊,和當地人溝通無礙。

我生日那天,他曾和我視頻通話過,他在一個很接地氣的酒局上,和我說完生日快樂,就一一介紹他身邊的朋友,一句日文,一句中文,他們的名字,他們是做什麼的,他們愛好什麼。

那邊的人都很友好,有一個妹紙特別漂亮,她透過視頻親切地稱呼他的日本名字,他告訴我,他叫小田切糕。

然後他說:騙你的,純屬搞笑。

我曾經就學習外語這個事問過他,我說,你是如何辦到的?如果我是你,我肯定焦慮死了,我肯定會和老闆談談,要不換個人,或者換個項目啊。

他說,他有獨特的學習技巧,但是比較逆向思維,一般人很難勝任。

「是什麼?」

「拖延。」

他無不深沉地講,總的來說,就是故意放任,刻意縱容自己避開學習日語,使得焦慮感達到爆棚,從生物學的角度上講,太枯燥了,你就理解為重壓之下,我讓我的腎上腺素和皮質醇激增,這些能量能額外鞏固記憶,從而達到更好的效率效果。

「與其每天和自己情緒的拉扯,倒不如利用科學來解決問題。」

這樣啊,生物學專業的他,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上,都很令人信服。但是因為這個小事,後來我就揣摩出一個道理,原來我們一直以來說解決一個問題的方式,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傳遞的都是:正面去克服。

即我正面剛它。

我去設置目標,我來做心理調試,我設計規劃方案,我還設立自我激勵機制,反對拖延,消除負面情緒。

然而我這位朋友是反過來為之。卻巧妙地利用了困難,他知曉困難,放任困難,竟然還迎著它發酵成更大程度的困難,目的就是推使自己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利用巨大的緊迫感,逼迫自己發揮出意外的潛能啊。

這種思維模式,大概就是逆向思考,負面能量,原來也是一種可以被利用的能量。

後來,他提供了我更多的相關生物學材料,以此證明這個方案的可行性。

為了試驗一把,很少拖延的我刻意去選擇拖延。

比如和某位影視圈的大大簽了一個項目,我將交出一個15W字的本子,他拿去給某知名導演,作為下一部電影的劇本參謀。

到了交稿期的最後一個月。

我確實感受到渾身都很緊繃,好像大腦在無止盡地燃燒。

我甚至在想,原來潛能是一座冰山,大家往往只專註到冰山一角,而看不到全部。

我這位朋友的冰山,居然集中在水平面以下。

直到前不久,我倆約了一個酒局,喝大了的他和我坦白,答應公派日本,完全是因為老闆在事前就允諾了他一個條件:安排他和一個女優共度一晚。

我想到了生日那天的漂亮妹紙。

哦,冰山。

我去它媽的。


前幾年看過一個電影叫做後會無期,裡面有一句經典台詞「小孩才分對錯,大人只看利弊」

在讀小學的時候,你我和爸媽守在電視機前,看電視或電影,總會問爸爸媽媽: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啊?單獨看動畫片的時候,也會把自己歸到正義的那一方陣營,幻想著一起和主人公把壞惡勢力全部打到。

到了初高中,情竇初開,我們有了喜歡的人和對立的討厭的人。我們會想方設法的討好喜歡的人,引起他的注意,而對討厭的人則能離多遠離多遠。
很多時候都是把喜歡和不喜歡掛在臉上,或說出來。毫無掩飾的向身邊的人訴說著自己的喜悲,自己說這種行為是耿直。卻不願承認這是一種不成熟的表現。

其實當你搜索這個問題的時候,就是在證明你現在的思想還是比較幼稚,你現在還僅僅依靠個人的喜好來決定是否喜歡一件工作、學習任務。人類本來就是不喜歡學習和工作,人性都是懶惰的,指望靠興趣來學習很少有靠得住的,因此要高效率的完成一些比較枯燥乏味的任務,請不要一直對自己進行「我不喜歡這個任務,這個工作好傻」這種心理暗示,不要讓自己對於這個任務的抵觸心理不斷加強。一邊罵罵咧咧一邊敷衍,效率肯定高不到哪去。既然這個任務交給我,而我又無法推脫掉,那不如坦然面對那樣效果反而會更好。
所以,要達到高效完成這個目的,首要的是一種成熟的心態,通過對心態的調整減少負面情緒,這是提高效率的基礎。
心態調整好了,那麼如何提高效率呢?這裡給大家安利一款答主珍藏提高效率的工具-「達目標APP」。

馬雲之前講過一個段子,大概的意思是讓你一晚上籌50萬,正常情況你可能籌不到,但是如果說你做不到第二天就槍斃你,那麼這時候很多人就能做到了。
當然在咱們現代這個社會不會有誰因為你定了計劃沒去施行去打死你,我講到的達目標這個應用大概功能就是你可以在上面發起一個目標,比如每天跑步5公里,或者11點之前處理好昨晚遺留的工作,發起的同時需要繳納一定的押金,押金可以是1元也可以是100,隨個人自己設定。目標發起後你可以邀請身邊朋友或同事來監督圍觀你,你要每天都去完成任務並簽到,如果沒有去做的話,就會把你的押金分給圍觀監督你的人。而如果堅持下來了,就會把押金還給你。

如果你有什麼不喜歡的工作或者不喜歡的學習任務,像是背單詞之類的等等。。如果不去實施就扣你自己的1萬,10萬塊錢,你敢不去執行嗎?


只有一種方法:愛上這個工作,如果實在愛不上,就讓別人代替你做。

至於別人為啥會替你做?因為你心情不好的代價是很昂貴的。


從題主提問來看你還沒有對這份工作深惡痛絕否則你早就跳槽了,那麼有兩個點:1、不喜歡的,2、要求高效

首先不喜歡的這個問題從你的主觀上你就否定了這個工作/學習任務達成將給你帶來的滿足感或者成就感,沒有慾望的驅動很難堅持完成工作/學習的,那麼你第一要做的就是減少這件事情給你帶來的厭惡感比如這份工作完成將給你月獎金翻番或者完成了這個學習任務,期末不掛科,考研初試成績提高,寒暑假能夠得到的旅遊經費增加等等。

這樣你就可以改變態度或者厭惡感減輕,你就沒有那麼排斥,後續工作學習比較容易進行。


其次高效意味著專註以及堅持

1、專註

集中注意力在某段時間內只做一件事,比如說9點開始上班,下午兩點開會要的數據你還沒有整理好,那麼在9-10點之間其他事情暫且放一邊,這段時間專註整理數據,做ppt等等,平時可以學習使用下二八原則區分重要緊急,重要不緊急,緊急不重要,既不緊急也不重要。

避免誘惑,現在手機功能越來越強大,我們也越來越無法拜託手機帶來的影響,在學習,工作途中堅決拒絕手機,下載鎖定軟體或者卸載手機遊戲,我之前上班的地方,主管會將手機集中放置在一起,下班就可以拿走,工作效率的確有很大提高,如果是學生黨,就再買一個類似老人機的手機,既不耽誤學習,也不會漏接電話。

2、堅持

我們要完成工作目標,學習任務談及堅持總是很容易,但是往往做到一半就不行了,所以如何堅持有兩個重點:1、設立正確目標,2、好的情感反饋

  • 正確目標

這裡正確目標不是說讓你一個小時背500個考研單詞,第一你可能背不完,第二你背了馬上就忘記了做無用功,你應該拆解你的目標分階段性的,短期的,比如第一次背單詞7000個分2個月或者3個月,由月再拆分成周目標甚至在細分至每日,因為你還要考慮複習(艾賓浩斯記憶法),注意一定要有長期目標,而且目標是可以量化的,不要說三個月背完整本書等很模糊的概念。

  • 情感反饋

上文提到設立正確的目標,這裡就必須談一談目標達成後的反饋問題,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是希望這件事情做完能夠得到物質或者情感上的回饋(滿足或鼓勵),沒有好處的事情你做一次,很難說你會第二次,第三次繼續做,借用一片微信文章的例子:

基本上過程就是:短期目標達成獲得反饋——階段性目標達成獲得階段性成果——實現長期目標

最後完成一個不喜歡的任務或學習內容,首先降低厭惡感,設立正確能夠得到情感鼓勵的目標,保持專註,堅持到底就ok了。

希望大家有相同或不同見解的留言,大家共同討論成長

上文圖中示例來源於專註學習互聯網營銷知識_網路營銷策劃培訓 - 踏浪100 公眾號推文《乾貨|為何你做不到長時間高效學習?》


印象筆記打勾勾大法好。

有趣且有用的事情:要麼優先完成(比如討債和聽聽科技前沿講座),要麼留在完成各種噁心事情之後好好做(比如機器人比賽)

無趣且無用的事情:deadline前一天隨便糊一下,別影響好心情(比如那一堆沒打勾的除了給學分外沒用的破作業)

並不存在無趣有用和有趣無用的事情。


推薦閱讀:

GTD 和 7 個習慣提出的第4代時間管理有衝突嗎?
「沉浸工作法」是什麼?真能讓人效率「猛增十倍」嗎?
在大學裡怎樣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嗎?
怎樣能讓自己不愛說話或者少說話?

TAG:學習 | 時間管理 | 高效工作 | 心理學 | 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