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黃河經常發大水,卻很少有記載長江發大水,而近幾十年全反過來了?
黃河與長江,在水患形成原因上真是兩個體系,黃河水患的形成機制與治理成果,可以移步
為什麼近些年很少聽說黃河發洪水了? - 路路路路的回答
這裡不再重複黃河方面的內容,說點兒我知道的長江治水。
「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荊江是長江自今湖北枝城至湖南城陵磯段,河道彎曲狹窄,有九曲迴腸之稱。且清江、漢江和洞庭湖水系都在這裡集中匯入長江,長江幹流決口多發生在此,荊江段也是長江中下游最早出現堤防的河段。
荊江牛軛湖段河道變遷圖
荊江水患的出現,與自然環境的變遷和居民對湖泊灘涂的圍墾密不可分。荊江地區最早是古雲夢澤的範圍,汪洋一片。
臣聞楚有七澤,嘗見其一,未睹其餘也。臣之所見,蓋特其小小耳者,名曰云夢。雲夢者,方九百里,其中有山焉……其南則有平原廣澤,登降陁靡,案衍壇曼。緣以大江,限以巫山。
——西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
你看,我雲夢澤辣么大,還是七天王裡面最弱的……
荊江沿線的地理變遷,除了天然因素,人為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墾殖,二是堵口。咱們先說堵口。
宋代以前,長江幹流上保留有大量與大小湖泊連通的水口,天然湖泊仍保留著較好的調蓄作用,荊江沿線的堤防以保護圍垸農田和城市為主,並未連成一線,留有大量「穴口」,元代有「九穴十三口」之稱。
明成化年間(1465—1470年),江陵城東長江北岸的黃灘堤被改為石堤,嘉慶二十一年(1542年),江堤北岸的郝穴被堵塞。自此,荊江大堤上至堆金台,下至拖茅埠,長達124公里的堤段連成整體,時稱萬城大堤。
清代靖江兩岸堤防不斷延伸加高,北岸江陵、監利和沔陽境內的江堤長達600餘里,南岸江陵、公安和石首境內的江堤長達300餘里。
為加強荊江大堤的管理,明隆慶元年(1567年)設堤甲法,以民夫修守,北岸7300餘人,南岸3800餘人。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大水,大堤潰決,淹沒江陵城,乾隆撥發庫銀200萬輛堵塞決口,加培堤身,設石尺水志,規定堤防保固期限,改民堤為官堤。
江陵城(今荊州古城)荊江大堤歷史發展示意圖
簡單來說,最早的時候,這一帶有很多湖泊,都與長江水系連通,相互自由進出,宋代開始,零星圍起來一些地方,明清時期,堤壩由圍城、圍田慢慢推進,最終變成了圍江,發展成了沿江堤防,穴口先後堵掉,長江水只能在河道里淌了……
然而,長江雖不及黃河這麼誇張,也是有攜帶泥沙的,荊江這一帶九曲十八彎,長江出三峽後流速驟然變緩,天長日久河道還是會壅塞。舉個栗子:
這是明代建在長江邊上的萬壽寶塔
由於荊江大堤不斷加高,現在已經……
吶,就是這個狀況了。
那麼,堵穴口建大堤的根子又在哪裡呢?圍垸墾殖。
「洞庭湖為湖南北水利之樞紐,貧窮私墾,豪強爭占,五方集處,訟獄日滋。惟洲地愈積愈寬,則湖面愈占愈狹,容水之區日逼,必致橫溢四齣。湖北則荊江大堤受其害,湖南則濱湖州縣被其災,蓋湖中之水既漸變而為田,則湖外之田,將胥變而為水,此必然之勢也。臣上年到任後,察悉情形,以為湖南之大患,無有過於此者。明知已成之洲,萬不能再事剗除,俾復全湖之舊。然救弊補偏,亦正岌岌不可終日。」
——清代湖南巡撫王文韶《片陳南洲水患》
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古人不是不懂,也實在是無能為力。斷人生計得罪豪強激起民變這種事……我還是把大堤盡量再修結實點吧……
長江墾殖是個漸進的過程,因為底子太好(湖北號稱千湖之省),所以矛盾在宋才出現,明清才嚴重起來,清後期,才開始變大災了。
圖片來源見水印~這是黃陵廟
這是張飛廟
幾次大災如下:
1849年(清道光二十九年),長江中下游、太湖流域和淮河下游里下河地區大水,江漢平原一片汪洋,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圩堤大多潰決,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6省150餘縣受災,遼寧、河北、河南、陝西、廣東等省258個縣受災。
1860年(清咸豐十年),長江上中游普降暴雨,幹流發生特大洪水。屏山、豐都、萬縣等10餘個沿江州縣被水圍,城垣坍塌,房屋倒塌,人畜大量漂沒。此次大水沖開了藕池口,大量洪水分入洞庭湖,洞庭湖區大部被淹。此外,蘇北大水,里運河堤決。浙江沿海風暴潮災,錢塘江海塘毀壞嚴重。
1870年(清同治九年),長江發生了歷史上最大的一場洪水。從四川盆地到長江中游平原湖區,約30000平方公里的地區被淹,嘉陵江各河沿岸、重慶至漢口長江沿岸城鎮農田普遍遭到淹沒,合川、萬縣、豐都、宜昌等縣全城盡成澤國。宜昌以下,圩堤普遍潰決。荊江南岸公安縣「大水潰城淹平屋脊」,監利以下荊江北岸堤防多處潰決,江漢平原和洞庭湖區一片汪洋。全國各省189個縣受災。
1931年(民國二十年),氣候反常,珠江、長江、淮河及松遼流域,連降數月大到暴雨,「南起百粵北至關外大小河川盡告漲溢」,造成全國性的特大水災。全國受災區域達16個省592個縣市,其中,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災情十分嚴重。長江各大支流普遍發生洪水,中下游江堤圩垸普遍決口,江漢平原、洞庭湖區、鄱陽湖區、太湖區大部被淹,武漢三鎮受淹達3個月之久。湖南、湖北、江西、浙江、安徽、江蘇、山東、河南8省合計受災人口5127萬,占當時人口的1/4,受災農田973萬公頃,占當時耕地面積28%,死亡約40萬人,經濟損失22.54億元,是20世紀受災範圍最廣、災情最嚴重的一次大水災。
總體上呈現集中爆發的趨勢。
至於現在長江上的三峽等水利樞紐,由於長江水量和黃河水量真心不是一個數量級,人工干預的效果並不是那麼立竿見影。
三峽蓄水量再大,比之九百里雲夢、八百里洞庭如何?
所以才有了:湖北第二大湖梁子湖與牛山湖隔堤今晨爆破分洪 永久性退垸還湖
總之:
三峽儘力了,洪水別怪它,
洞庭瘦成狗,鄱陽長草啦,
千湖都成垸,各自看好家,
我這不淹水,江堤隨他吧。
就說九江赤湖啦
赤湖位於江西北部、長江南岸,湖區面積75000畝,屬九江市管轄。這塊濕地不僅是當地百姓賴以生存的基石,同時也是越冬候鳥的棲息地,每年冬天南飛的大雁、天鵝、野鴨等數十種珍禽在這裡繁衍生息。
然而,2010年,九江縣政府決定在赤湖臨長江最狹窄處的城子鎮赤湖村擴展九江縣赤湖工業園區。這裡的湖區離長江僅300米,為了擴大工業園區土地使用面積,當地政府除了徵用大片良田良地外,竟然不惜破壞生態環境,開山填湖。近萬畝的湖區成為陸地,造地面積超湖區總面積的八分之一,其中用於新增工業園區的工業用地5000多畝。
你不能看長江以前不經常漲水就認定他不管怎麼欺負都不漲水吧(●?ˇ_ˇ?●)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
黃河水都不夠用的。。。。
這個是僞命題,黃河的問題在於「決堤、改道」,跟南方的水澇洪災不可同日而語。黃河問題的根源是黃土高原泥沙流入黃河,墊高河牀後決堤,古代是若干年才有一次的。南方主要還是雨水太集中的問題。二十年前南方洪災是比較少的,但水澇是年年有,每年幾次小的,四年一次大的(不是數據順口一說),由於氣候問題現在是越來越嚴重了而已,在南方是能比較明顯的感覺到氣候變得越來越怪的。
粗糙地對比一下。黃河在下游多個地段已經成為懸河,旁邊的水系離得雖近,但大多流入淮河,中上遊人類取水又嚴重,與歷史時期相比黃河水量不足。長江下游多個地區,尤其是洞庭湖周邊、江漢平原、鄱陽湖周邊,近現代以來長久地圍墾填湖什麼的,把原來的低洼處都發展成建成區,損害了防洪調節能力,圍墾地區則容易內澇,可以說發生內澇的地方基本上在古代就是湖泊就是洪水應該待的地方,誰叫你人類到那裡去居住呢。
長江每到夏季就有水患,從老輩人就聽說過,老家就在長江邊不遠,旁邊是三國孫權練水兵的地方,現在居住地托明朝皇帝對金絲楠木的痴迷將樹木砍伐殆盡,自小就聽過年年都修堤,年年要抗洪救災,建國後最大的一次還是1954年,其次就是1998年,湘陰堤岸潰口,再就是今年,對於長江中下游的一些鄉村來說,夏季抗洪是年年都要經歷的,想當初同學家新房入伙邀請同學,結果大家還沒來得及去,洪水就已經把同學家新樓房淹了。
分析下題主的問題,看看題主出現了哪些錯位的認知導致的疑惑,和以前的我i一樣
為什麼以前黃河經常發大水,卻很少有記載長江發大水,
而近幾十年全反過來了
首先,建議看一下,1972年的《考古學報》第l期上,83歲的竺可楨發表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
這篇貫通古今,橫亘文理歷史哲學天文的大作,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完美結合,1,以前的歷史資料確實給我們留下了黃河水患的許多記錄,包括最近的花園口炸了又堵上,呵呵,人力竟然媲美天意了,真是刻骨銘心的痛.
2,黃河流域的古代是什麼樣子的,題主大概並不是明確,簡單形容一下,河南有大象存在,還有犀牛,後來河南還有大面積的竹子生長,SO,黃河流域的古代的樣子至少比今天的降雨量充沛,
3,長江流域古代人口有多少?長江流域開發晚於黃河流域,人口增長晚於中原腹地,所以留下的史料要少於黃河流域。
4,所以,題主出現了認知的錯覺,古代的天朝大地不同於今天的天朝大地,
SO,黃河流域以前雨量不少,人口很多密集,加之黃土高原因素,洪水泛濫,影響非常非常大,對比長江流域,雨量只會更多,但人口略少,密度小,加之湖泊水系多,影響應該小於中原黃河腹地,
5,這也只是我一個外行,看到的,算不得真
6,九百里雲夢澤、八百里洞庭湖,這兩個大湖你在今天的地圖上找找看,
7, 試想想一下氣候變遷一下,無霜期變短,有多少良田無法按時收穫, 水域結冰,0度等溫線按緯度向南推進,持續幾年的旱澇,輔之蝗災瘟疫,又要有多少人餓死?
8,在歷史沿革,氣候變遷中,天朝大地上的幾次洪水,還真是小浪花而已啊,
9,簡單來說,年平均氣溫降個1度,持續若干年的話, ,形容一下凄慘,全國耕地線向南退縮幾個緯度,全國糧食產量下降, 氣候變遷必然帶來旱澇無常,蝗蟲出現,草原老鼠南下,疫病橫生,北方結冰期延長,南方比如太湖什麼的都要結冰,橘子樹等無法越冬的植被凍死,再往南,有些昆蟲無法越冬,寄生蟲和所帶病毒隨之大幅度消減,,然後涉及到人類的話,就是,北方草原民族,牛羊持續凍死,加之耕種民族糧食產量減產,交易不到吃的就得餓死,最好的選擇就是組織起來南下搶糧搶草場, 農民因為霜期早到,(不知道有沒有東北的,看到苞米綠著葉子埋在雪裡是什麼心情),劇烈減產,南下逃荒。草原老鼠如果遇到旱災大規模南下,鼠疫泛濫,十室九空不為虛,天災然後就是流民,兵禍,起義,嗯,明朝什麼的就完蛋了。
10,SO,從歷史來看,長江黃河水患很重,今年這次雨量什麼的指標,算不得很大,造成的後果也不算有多大,畢竟工業社會了,這點洪水還是抗的住的,
11,沙漠里種樹,水澤旁填湖蓋房種地,都是有違大自然規律的,人類繁衍了這麼久,要認清這個規律, 逆天呀有個限度。
黃河上游的幾個重要支流的源頭都已經斷水或者改道了,這些源頭的源頭有些在山間,出山口修大水庫,改道送水去城區居民用水,雨量減少。老河道源頭都改成大路,種田了,沒有水,基本上支流的源頭都幹了,西安西段的渭河近幾年基本上都沒水。當地的地下水井從10幾米挖到80年代的30幾米,再到現在的80米,越挖越深,地下也跟著快沒有水了。我說的都是渭河南邊的2公里左右的西寶公路地方,還不是南山下的那幾十個村寨的地方的水井深度。03年04年那會,一到夏季,南邊的幾個村落吃水都得跑到下面的幾個村子打水用車運。當地要是不發幾次大洪水,估計以後吃水澆地都是問題。黃土用處多,好玩好用,沒有水也不行。水井也不是找個地方打下去就有水的。
修個廟,拜個神,當地很常見。 每個村落至少四五個。不知道有沒有修 求雨 廟的。
可見近幾十年的發展對氣候生態的影響,飲水思源,生存基礎。
來補幾張圖 黃河來水少 各種灘地都露出來了
河邊灘地怒改養馬場
有意思的是 這養馬場路對面就是黃河河務管理局~
我家在黃河附近,水都快乾了。。。
並不是沒有記載,水文資料每天都在記載,而且每間隔一段都有一個水文觀測站。只是你不知道而已。而且這些水文資料也是不對外公開的。
黃河沒水
森林.
(很早以前還有黃河象呢)
不止是蓄水能力的變化,降水量本身的確也有不同。之前看過一個大氣所的師兄做的工作,根據過去一千五百年降水重建數據的結果,歷史上的確很少出現長期穩定的南澇北旱降水格局。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的南澇北旱形勢無論持續時間上還是強度上都是近兩千年來最顯著的。但是目前還沒法給出一個很有說服力的公認的原因。
現在黃河也有水災,不過沒有長江那麼大,能引發關注
渭河自從三門峽樞紐工程被泥沙堵住之後,經常性的倒灌黃河水。
小時候,我家去市裡有2條路,一條是才修的石子路,一條是爛泥路,雖然石子路去市裡比較遠,大家都還是走石子路,大家叫石子路為「新路」,後來,爛泥路修成了水泥路,大家就開始走水泥路,水泥路又改叫「新路」。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於是就有了黃河危害大,修好後,很多年沒聽過有問題,於是有了本題。
黃河沿岸工農業要是允許敞開量地用水,估計黃河都不能叫河了,還水災呢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以前也是這樣的,南北氣候的差異。
推薦閱讀:
※世界上最高的瀑布在哪裡?
※人類為什麼沒有沿著愛爾蘭、冰島、格陵蘭島航行發現美洲?
※台灣人對中華文化,漢唐有沒有認同感?
※國內風景最美的地方是哪裡?
※中國各省地方特點?